海外华媒:把中国治沙故事讲给世界听

北欧绿色邮报网源引中新社内蒙古鄂尔多斯7月20日电 (马秀秀)“内蒙古治沙效果令人震撼,这种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国家。”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非洲时报》常务副社长梁铨如是描述自己的采风心得。

  日前,“追梦中华·生态优先”2019海外华文媒体鄂尔多斯采风行活动落下帷幕。多位海外华媒朋友坦言,中国治沙的经验和成果让人印象深刻。

  活动期间,库布其沙漠贯穿多个采风点。据资料显示,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台地北部边缘、黄河南岸,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治理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

  “很难想象曾经的茫茫沙漠变成现在的处处绿色。”埃中新闻网总编王永鸿告诉记者,通过参访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她体会到亿利人深耕治沙30多年的艰辛付出,为他们的拓荒者精神所感动。

  在梁铨看来,内蒙古治沙成绩的取得主要在于中国政策的稳定性、政府投入大量财力支撑、老百姓环保观念的转变,以及治沙中经济效益显现,“这些共同促成了治沙的长久性。”

  随访中,记者注意到,穿沙公路两侧,沙柳、樟子松等植物已在沙漠中扎根;沙漠中种植的甘草、沙棘等植物正不断凸显药用价值;库布其智慧农业产业园里,种有西瓜、西红柿、马铃薯等作物;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沙漠农业示范园里,分布着航天瓜果蔬菜区、热带植物区、果树区、花卉区……通过筛选与改良,这些作物不仅美化环境,改良干旱、半干旱土壤性质,还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数据显示,从1988年至2018年,库布其植被覆盖率从3-5%增加到53%,居民收入从人均每年不足400元增加到16000多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班牙侨网总编辑张自如感慨,通过科学种植作物,促进环境治理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已经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整套系统方法。

  参访中,在库布其沙漠用特制“水枪”打沙滩“点穴”种树、用螺旋钻打孔植树这两项技术吸引了海外华媒朋友的注意。据技术人员介绍,借助新技术,一年种树量超过以前十年种树总量。

  澳大利亚华厦传媒集团董事长项翔说,澳大利亚中部也有大面积沙漠,但据他了解,澳大利亚还没有像中国这样,在沙漠大规模植树造林。

  “科技进步推动了生态建设的步伐和进度。”王永鸿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互鉴,对全球治理荒漠化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治沙经验不仅可以复制到其他国家,而且还可以起到好的效果。”梁铨表示,但这种经验需要借助宣传让更多人了解。

  每次回中国采风,梁铨都以英文发出报道。“与中文相比,用住在国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效果会更好。”(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