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连花清瘟有13种成分对新冠有抑制和缓解症状的作用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5月6日,瑞典晚报报道,瑞典海关截获连花清瘟,并对其进行测试,结果,只测出含有薄荷成分,因此得出结论说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治疗无效。

消息一出,记者立即在朋友圈转发了这一消息,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得到中国医疗界的反驳。首先,连花清瘟是在中国1月份到4月份抗击疫情过程中得到验证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有缓解症状的作用。

其次,中国医学界有专门的英文学术论文,阐述了该药的成分和作用。下面是内容链接。

http://www.greenpost.se/?s=lianhuaqingwen

头条号“李药师谈健康”:连花清瘟胶囊含有连翘、金银花、炙麻黄、炒苦杏仁、石膏、板蓝根、绵马贯众、鱼腥草、广藿香、大黄、红景天、薄荷脑、甘草13种成分。这么多种中药成分中,当然只有薄荷脑是有明确化学结构的物质,其他的都是中草药成分,但如果用测定薄荷脑的方法去测定药物中的其他成分,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只有“薄荷脑”了。而我们如果随便检索一下,都可以检索到对连花清瘟胶囊活性成分测定研究的相关文献,绿原酸、连翘苷酯、芦丁、金丝桃苷、大黄素、二咖啡酰奎宁酸等等,这样的测定方法,都明确的表明了连花清瘟胶囊中各种活性成分的多样性和可测定性。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研究团队此前曾在权威平台发表了一篇题为“中药连花清瘟抗新冠肺炎分子机制的理论研究”的论文。(前面有链接)该团队将连花清瘟中21种化合物和新冠病毒的主要蛋白酶对接打分,结果显示芦丁(Rutin)、连翘脂苷E(Forsythoside E)、金丝桃苷(Hyperoside)的分数均优于洛匹那韦(Lopinavir)。其中,金丝桃苷可能是对新冠病毒主要蛋白酶最可能的抑制剂。此外,连花清瘟胶囊含有连翘、金银花、薄荷脑等13种中药材。显而易见,连花清瘟成分只含薄荷醇,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

此前,包括钟南山、张伯礼在内的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曾指出,连花清瘟显著抑制新冠病毒复制,影响病毒形态并在体外发挥抗炎活性,对新冠肺炎轻症、普通型患者有一定疗效。

张伯礼院士介绍,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服用连花清瘟的患者,其主要临床症状的消失率、临床症状持续的时间等均优于对照组,肺部影像学的好转达到了83.8%。数据证明,连花清瘟对于新冠肺炎具有抑制作用。

瑞典海关的检测结果只能说明,要么他没有阅读过此前发表的英文论文,要么就是不知道其他物质的化学成分和名称,所以,就说只测试出了一种成份。

众所周知,中国从1月23日开始武汉封城到4月8日武汉解封,采取了严厉的抗疫措施,其中包括采用中医中药的方式,通过减轻患者的症状,缓解病情,从而避免很多人由轻变重,由重而死亡的情况。中国14亿人口,由于采取了严厉的隔离措施和中医药的使用,才实现了只有4600多人死亡。当然,应该避免更多的死亡。但是,相比西医让轻症患者干挺,不到呼吸困难没有任何办法的方式,显然,中医药发挥了很大作用。

记者和一位瑞典朋友交流此事,她说,瑞典人确实不明白其中的情况,这里肯定有交流的问题。因此,最好详细说明回应一下。因此,记者在这里澄清,连花清瘟不仅只有薄荷,还有其他成份。中国的实践也证明是有缓解作用的。包括世卫组织,考察以后,虽然嘴上说,中国采取了一切可能的办法,但是,最后并没有提中药的缓解作用。有些人断然下结论,就是80%的人能挺,不会死,20% 需要治疗。但是,又没有特效药。确实,没有特效万灵药,没有疫苗,但是,缓解症状就是效果。一个人如果因为咳嗽,一口痰上不来,可能死亡,但是,如果有药缓解化痰,症状变轻,就可能挽回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连花清瘟只是中国在抗疫过程中使用的一种药品,它是中成药。中国实际上还使用了清肺排毒汤等汤式中药,也有效果。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发表署名文章不畏浮云遮眼望 坚守初心再出发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9日在本网发布署名文章,“不畏浮云遮望眼,坚守初心再出发。”

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1950年5月9日,瑞典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然后,他叙述了中瑞之间70年来的经济合作和互利共赢取得的成就。

文章一发表,立即引发读者的点赞。斯德哥尔摩大学商学院房晓辉教授说,感谢发表桂大使今天中瑞建交70周年纪念日的文章。中瑞关系应该坚守初心再出发。

确实,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1950年5月9日,瑞典作为第一个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随后,丹麦,芬兰,挪威等很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同中国建交。

文章说,70年来,中瑞关系长足发展,成果丰硕。中国成为瑞典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600多家瑞典企业在华开展业务,在瑞中国企业为当地带来了25000多个就业岗位。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交流,在国际事务中进行了良好沟通。中瑞关系的良好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为世界的稳定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瑞关系走过70年历程,友好交往始终是主流,合作共赢始终是方向。这正是中瑞建交的初心,指引着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中瑞建交70周年之际,我们要重温建交初心,共谋未来发展。

我们要坚守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瑞建交,是基于对彼此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相互尊重、对平等相待和互不干涉内政的郑重承诺。近年来中瑞关系积累了一些消极因素,正是因为少数瑞典政客和人士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损害了中瑞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70年来中瑞关系发展历程一再证明,只要双方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相互倾听,友好对话,平等相待,就能找到建设性的办法来化解分歧,为中瑞关系行稳致远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我们要发挥互利合作的深厚潜力。中瑞建交,是为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谋求合作共赢,实现更好发展。70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对华合作给瑞典带来了巨大收益,瑞典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的互补性、互利性。不论是政治对话、贸易投资、科研创新、人文交流,或是国际协调,未来中瑞的合作天地更加广阔。合作就是为了共同发展,不是要去影响谁、改变谁、威胁谁。

我们要顺应友好交流的主流民意。中瑞建交的初衷源自两国人民、为了两国人民。中瑞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是两国民众的共同需求,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我到任以来走访了大多数瑞典省份,听到、看到的都是瑞典社会各界对了解中国的渴望、对开展合作的期待。我们应该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努力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瑞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经得住各种挑战的考验,而且历久弥新,这是推动中瑞关系向好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相信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双方一定能克服两国关系中的暂时困难,不忘初心再出发,为中瑞关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有网友表示,中瑞之间不能因为个别人的言论而影响大局。桂大使也曾多次表示,中瑞两国政府间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个别人的言论只能代表他们的个人观点。

人生七十古来稀,中瑞两国一路走来,相互合作永远是利大于弊。

中瑞建交70周年:有一百个理由搞好中瑞关系

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房晓辉

今天,2020年5月9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瑞典王国建立外交关系70周年纪念日。瑞典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瑞典人口长期在900万,近年刚突破1000万,是中国14亿人口的140分之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轻的新中国被美国围追堵截。挪威、丹麦、芬兰和瑞典分别于1950年1月7日、1950年1月9日、1950年1月13日和1950年1月14日致电新中国,承认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5月9日,瑞典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据史料记载,当年可以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还不少,但毛泽东“钦点”了瑞典,因为瑞典对华历史清白,没有历史问题。

当下,中瑞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低潮。但我相信中瑞关系一定会恢复常态。 谨在中瑞建交70周年之际,对改善中瑞关系做以下几点分析和建议:

一,北欧有同情弱小民族的传统心态。当下的瑞典有中国不就是跟美国一样是丛林原则大国欺负小国的误解和担忧,需要消除。

二,国内社交媒体有大量瑞典与美国穿同一条裤子的误解甚至攻击。要知道瑞典和北欧在骨子里对美不是仰视的,因为美国太商业化,太不公。瑞典媒体时不时地都有质疑美的新闻和讨论。瑞典估计是唯一的真正敢抗美的西方小国。瑞典的外交方针是:和平时代不结盟,战争时代不站边。这为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跨制度、跨意识形态的合作提供了中立和理性的平台。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中需要这样的平台。

三,上世纪90年代中国国家领导人对瑞典的评价是“小国家,大企业”。今天仍然可以说瑞典是 “小国家,大企业,大创新”。有研究显示,世界头号创新超级大国是瑞典。小国瑞典是把自己在各个领域的创新(从1742年发明的摄氏温标到今天的宜家家居)已经世世代代完完全全融入世界各国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尊敬的一个“无形超级大国”。美国深知瑞典的超级创新力,以及瑞典在社会公正和社会保障超出美国模式的国际领导地位。华尔街随时都在关注瑞典企业的创新,希望购买瑞典新创企业。特朗普经常嘲讽瑞典,中国绝不这么做。

四,需要强调中瑞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方面的共同点。瑞典的社会制度是一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混合的“第三条道路”,尤其在惠及普罗大众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全民免费医疗、全民免费教育、全民福利方面是世界的旗帜,中国需要谦虚地学习和借鉴。150年前瑞典曾是欧洲最贫穷最落后的农业国之一,发展到今天,她有其艰辛的奋斗史。瑞典1971年和1972年的电影《大移民》(The Emigrants, 瑞典片原名: Utvandrarna) 和《新大陆》(The New Land, 瑞典片原名: Nybyggarna) 很真实,很感人。瑞典民族是世界上最能理解中国人民奋斗历程的民族之一。

五,瑞典和中国都是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瑞典经济是最典型的出口型经济、全球化经济,瑞典是世界人均拥有最多跨国企业的国家。中国正在做的企业国际化,瑞典百年来一直在成功地践行着。如果按照所开工厂、研发中心、雇员的数目和人数计算,可以说99%的瑞典企业布局都在海外。瑞典也是第一个(不是之一)接受华为的西方国家。华为瑞典从2000年创立至今整整二十年,从两个人发展到700人,80%是当地雇员。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汽车公司为吉利母公司做出了而且继续在做出不可估量的贡献。

六,瑞典的宗教主体是基督新教路德教,它与南欧的天主教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瑞典教堂里普遍没有可以让你忏悔赎罪的地方,没有神父摸着你的头,听你掏心挖肺,痛哭流涕,而后一笔购销你的罪过的忏悔密室。从人的行为上讲,这使得瑞典人和北欧人说话做事上比南欧人要小心得多,要谨慎得多,要低调得多。如果有人对你说什么,让他去说,他们需自食其果,自己把话带到坟墓里去。瑞典文化相信,不理睬是最大的驳斥。

七,国际学术界和世界范围的各种民调都表明,瑞典总体上是口碑最好的国家。维基解密这种超越自己公司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公司只能开在瑞典,只敢开在瑞典。

八,在中美百年博弈的大棋下,搞好中欧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空前凸显。欧洲都知道北欧的地位,北欧都知道瑞典“大哥哥”的地位。创新上,德国有的瑞典都有,德国没有的瑞典也有。瑞典国土比德国还大10万平方公里。在新的国际地缘政治中,搞好与瑞典的关系的紧迫性日益增强。

九,新冠危机疫中,“瑞典模式”为世人关注,也得到了世卫组织WHO的充分肯定。其实瑞典模式是北欧社会以人为本模式的体现。北欧各国的做法基本一样。瑞典的做法之所以特别另类,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答案。瑞典自1809年兵败沙俄,被迫将统治了700年的芬兰割让给沙俄后,似乎从此不再有紧迫感。北欧邻国还有战争记忆,所以它们在新冠抗疫中做得比瑞典“狠猛”是可以理解的。

十,突破中瑞关系僵局需双方共同努力。中方这边低调、宽容、多从小国的历史文化角度去沟通。中国虽大,但还没有全面脱贫。中国和瑞典本质上可以说都是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瑞典在创新、全民福利、社会保障的建树正是中国亟需学习的。过去40年中国潜心学习了美国,无数的留美学人从美国带回了美国思路,从华尔街思维到好莱坞文化,几乎在复制一个美国。然而,40年蓦然回首,发现中国今天缺的正是瑞典有的,因为瑞典的这些本质的东西美国至今没有。

Dags för att starta igen mot det originellt önskade målet oavsett vilka tillfälliga hinder kan finnas

– Ambassadör Gui Congyous signerade artikel inför det 70:e jubileet av kinesisk-svenska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Stockholm, May 9(Greenpost)–Det var den 9:e maj 1950, då Sverige steg ut först i västvärlden, över hinder och skillnader i politiska system och ideologier, och bildade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med det nya Kina.

I de 70 åren har kinesisk-svenska relationer utvecklat mycket och redovisat många goda resultat. Kina blir Sveriges största handelspartner i Asien, där 600-tals svenska företag har verksamheter, medan kinesiska företag i Sverige har skapat fler än 25 000 nya jobb för landet. Länderna utbyter brett och frekvent inom bl.a. vetenskap teknologi utbildning kultur och turism, inom internationella frågor har man också bra kontakter. Den välfungerande kinesisk-svenska relationer har gynnat de två länderna och folken, och bidragit för världens stabilitet och välfärd.

Kinesisk-svenska relationer har löpt i 70 år, i den historien har vänskapliga utbyten och win-win samarbeten alltid varit huvudfåran. Vänskap och samarbete, som var exakt det originella tanke när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bildades, har pekat ut en väg för relationer att löpa framåt. Inför det 70:e jubileet av bildande av kinesisk-svenska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ser vi ett behov för att tänka på det originella önskemålet och planera för framtidens väg tillsammans.

Vi måste hålla fast de grundläggande principerna för vår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Grunden för relationers bildning var ömsesidigt respekt till varandras suveränitet och territorium och seriösa löften om att behandla varandra jämlikt och att inte störa varandras interna saker. Här om åren har vi sett avvikelser från de principerna av vissa svenska politiker och personer, som underminerade den politiska grunden för kinesisk-svenska relationers utveckling. Men 70 års historia har bevisat, att så länge vi håller principerna fast, talar och lyssnar varandra väl och tar varandra jämlikt, kunde vi alltid hitta något konstruktivt sätt för att lösa dispyter och förstärka den politiska grunder för relationers långsiktiga och stabila utveckling.

Vi måste vidare gräva den stora potentialen för samarbetet. Anledningen för vår bildande av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var att samarbeta för en förbättrade utveckling på grund av jämlikheten och ömsesidigt respekt. I 70 år har Kinas utveckling och samarbetet med Kina tillbringat enormt intresse för Sverige, medan Sverige, genom samarbetet, medverkade mycket i Kinas ekonomiska utveckling till och med reform och öppning, vilket visat att samarbetet varit fördelaktigt och kompletterande för båda sidor. Politiska dialoger, handel och investering, vetenskap och teknologi, kulturella utbyten eller internationella samordning, en mycket bredare samarbetsfront väntar på oss i framtiden. Att samarbeta betyder ju att arbeta tillsammans för något gemensamt, i detta behöver man inte påverka varandra, inte heller att förändra även hota varandra.

Vi måste åka på huvudfåran av folkets opinion. Beslutet om att bilda diplomatiska relationer var från folket och för folket. Det var på grund av våra länders långa historiska vänskap, som skapat ett gemensamt behov och enig uppfattning bland folket. Sedan min ankomst till Sverige har jag besökt de flesta länen av landet, där jag såg och hörde de aktuella längtan och önskan för att veta om Kina och samarbeta med Kina. Vi får respektera denna opinion och försöker förbättra möjligheter och miljöer för folkets vänskapliga utbyte i dessa spår.

I den senaste kampen mot det nya coronaviruset har vi en gång till kunnat bevittna de djupa känslorna som våra folk bär för varandra. I början av året, då Kina var i dess svåraste strid, stod många svenska företag och vänner upp för Kina med generösa donationer, uppmuntrande videoklipp och stöttande brev, som var varmt uppskattade. Efter smittan utbröt i Sverige, blev det kinesers tur att hjälpa. T.ex. Duveholms gymnasium fick en bra överraskning från sin kinesiska vänskola Yunnans Yrkegymnasium, 2000 st. munskydd och Höganäs AB fick genom sin fabrik i Shanghai 165 000 st. munskydd och donerade dessa till Sjukhusen i Örebro. Den kinesiska sidan hjälper svenska sjukhus, bl.a. Karolinska, med att köpa medicinska maskiner från Kina, även vår ambassad har också skickat ut skyddsprodukter som gåvor till olika sjukhus och äldreboende i Sverige. En professor i Lund skrev till mig och berättade om hur skyddsprodukterna från Kina skyddade Region Skånes personaler, han trodde också att hjälpen skulle främja våra länders vänskap. En sjuksköterska på ett äldreboende i Malmö skrev också för att tacka och hävdade att Kinas hjälpmedel ”räddade” deras anställda och patienter.

De fina exemplen om hur kinesiska och svenska folken hjälper varandra talar för sig själv, alltså vår vänskap överlever alla slags svårigheter och blir bara starkare genom tiden. Det är en outtömlig drivkraft för kinesisk-svenska relationer att förbättras. Det övertygs att med våra folks gemensamma engagemang, kan vi säkert köra över de tillfälliga hinder som dyker upp i relationer, och gå ständigt mot det originellt önskade målet, för ett ännu bättre kinesisk-svenska relationer i framtiden.

                                  Gui Congyou

                          Folkrepubliken Kinas Ambassadör

                                   i Stockholm

不畏浮云遮望眼 坚守初心再出发

北欧绿色邮报网

——桂从友大使在中瑞建交70周年之际发表署名文章

1950年5月9日,瑞典在西方国家中率先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

70年来,中瑞关系长足发展,成果丰硕。中国成为瑞典在亚洲的最大贸易伙伴,600多家瑞典企业在华开展业务,在瑞中国企业为当地带来了25000多个就业岗位。两国在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开展了广泛交流,在国际事务中进行了良好沟通。中瑞关系的良好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为世界的稳定繁荣作出了贡献。

中瑞关系走过70年历程,友好交往始终是主流,合作共赢始终是方向。这正是中瑞建交的初心,指引着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在中瑞建交70周年之际,我们要重温建交初心,共谋未来发展。

我们要坚守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瑞建交,是基于对彼此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相互尊重、对平等相待和互不干涉内政的郑重承诺。近年来中瑞关系积累了一些消极因素,正是因为少数瑞典政客和人士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损害了中瑞关系发展的政治基础。70年来中瑞关系发展历程一再证明,只要双方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相互倾听,友好对话,平等相待,就能找到建设性的办法来化解分歧,为中瑞关系行稳致远打下坚实的政治基础。

我们要发挥互利合作的深厚潜力。中瑞建交,是为了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谋求合作共赢,实现更好发展。70年来,中国的发展和对华合作给瑞典带来了巨大收益,瑞典也为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充分体现了双方合作的互补性、互利性。不论是政治对话、贸易投资、科研创新、人文交流,或是国际协调,未来中瑞的合作天地更加广阔。合作就是为了共同发展,不是要去影响谁、改变谁、威胁谁。

我们要顺应友好交流的主流民意。中瑞建交的初衷源自两国人民、为了两国人民。中瑞友好交往历史悠久,是两国民众的共同需求,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我到任以来走访了大多数瑞典省份,听到、看到的都是瑞典社会各界对了解中国的渴望、对开展合作的期待。我们应该尊重民意、顺应民意,努力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我们再次深刻感受到中瑞两国人民相互支持的深厚情谊。在年初中国抗击疫情最艰难的时刻,许多瑞典企业和友好人士向中国捐物捐款,一些民众自发录制视频、致信支持中国抗疫,令我们感动。瑞典疫情暴发后,中国人民也向瑞典人民伸出了援手。杜夫霍尔姆高中收到了来自中国云南职业学院的惊喜——2000只口罩。赫格纳斯公司通过其上海工厂获得了16.5万只口罩,并捐给厄勒布鲁的医院。中方积极协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在华采购医疗设备,我们使馆也向瑞典医院、养老院捐赠了防护设备。隆德大学一位教授写信告诉我,来自中国的医疗设备极大地帮助斯堪纳当地医护人员免受感染,相信这会促进两国关系。马尔默一家养老院的护士来信说,感谢中国的帮助,这拯救了我们的员工和患者。

中瑞两国人民相互帮助支持的动人故事再次告诉我们,我们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经得住各种挑战的考验,而且历久弥新,这是推动中瑞关系向好发展的不竭源泉和动力。相信在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双方一定能克服两国关系中的暂时困难,不忘初心再出发,为中瑞关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在健康丝绸之路与抗击新冠疫情中外专家视频研讨会上的讲话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4月29日,健康丝绸之路与抗击新冠疫情中外专家视频研讨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出席视频研讨会并发表讲话。全文如下:

尊敬的各位使节、王贵强教授等中外专家学者,网友朋友们:

  感谢瑞典“一带一路”执行小组提供这个网络平台,让我们跨越地域,及时交流抗击新冠疫情经验,共同促进抗疫国际合作。

  历史地看,瘟疫可能在世界任何地方暴发,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与瘟疫不懈斗争并战胜疫情的历史。我们坚信这次新冠病毒也终将被人类战胜。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维护14亿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习近平主席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采取最严格、最彻底、最全面的措施,全国上下团结一心,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疫情防控重要阶段性成效。正如世卫组织专家所说,中国采取的防控措施是历史上最勇敢、最灵活和最积极的,改变了疫情快速扩散流行的危险进程,减少了数十万病例的发生。

  各位使节、专家学者、朋友们,

  这次疫情再次表明,世界各国是生命安全共同体、卫生健康共同体、命运共同体。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提出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的重要倡议,为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指明了方向。从疫情一开始,中方就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重视国际卫生合作,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题中之义。

  ——中国第一时间向各方通报疫情信息,第一时间将抗疫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世界,及时向全球发布翻译了多语种的7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6版防控方案,同欧盟、东盟、非盟等国际组织及多国举行专家视频会。

  ——中国政府在自身抗疫任务仍相当艰巨的情况下,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积极为各国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并向有关疫情严重国家派遣专家团队。

  ——中国始终坚定支持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协调国际社会合作抗击新冠疫情。疫情发生以来向世卫组织捐款用于疫情防控、支持发展中国家卫生体系建设等工作。

  中国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各国尽快遏制疫情,因为我们始终认为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帮助他国就是帮助中国自己。只要有利于尽快遏制全球疫情扩散、挽救更多生命,中国都会尽力去做。

  各位使节、专家学者、朋友们,

  当前瑞典人民正遭受严峻疫情。面对这一全人类的共同敌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团结、不相互支持。我同林德外交大臣等瑞方同事就疫情防控保持着密切沟通,一致同意加强国际合作是防控疫情的关键。中方政府官员和专家邀请包括瑞典在内的欧洲十几国的官员和专家举行了防疫诊疗视频会议,中方为瑞典有关机构在华采购防控和医疗设备提供快捷协助。中方专家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等瑞方专家建立了机制化视频交流,就病毒演变规律、临床诊疗方案、药物筛选等进行研讨,开展多学科对口合作。我们使馆也向瑞典有关医院、养老院捐赠了防护设备,帮助瑞典抗疫。

  习近平主席强调,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的最有力武器。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指出,要在全球抗疫合作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注意到,林德外交大臣、哈尔贝里贸易大臣、埃里克松国际发展合作大臣日前联名发文,强调病毒无国界,呼吁加强应对疫情国际合作。中瑞双方对加强国际合作不谋而合,完全可以携手努力,共克时艰。

  疫情无情人有情。面对严峻疫情,我们必须作出正确抉择,团结协作、科学应对,共同战胜病毒。中国愿同包括瑞典在内的全球伙伴携起手来,共筑“健康丝绸之路”,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打造人类健康卫生共同体,增进各国人民健康福祉。

  祝此次视频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

来源:驻瑞使馆网站。

综述: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发放口罩积极抗疫活动结束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为帮助瑞典华侨华人共同防控新冠肺炎病毒蔓延,5月1日-3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免费向瑞典全体侨民发放爱心口罩。整整三个工作日,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门前排起长龙,大家都按照华助中心的提示,人与人保持一米距离,分发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

3日下午,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华助中心领导团队手捧口罩冒雨走向人群,快速发放。来自外省的侨界代表按所在地名册领取口罩,部分邮寄到家。本次活动共放发6.2万个口罩,惠及瑞典华人华侨及家庭。

(三亚市中小企业联合会会长王永安)

朝着坚决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目标,一个月来,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主任王建荣、常务副主任季展有、副主任王永安、夏海龙等人积极联络,筹集爱心,获得广泛支持,来自中国北京、上海、江西、海南、山西,辽宁,浙江,丽水等涉侨部门纷纷寄赠抗疫物资,演绎了“异域同天,侨心相连”的动人剧情。为感谢国内涉侨单位的支持,发放口罩行动的第一日命名为“江西日”,第二日命名为“上海日”,第三日命名为“海南日”。为准确、快速、全覆盖发放口罩,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制定严谨而严格的发放计划,一是发动瑞典重点侨团参与,二是发动志愿者参与,三是向瑞典各省邮寄到户。

(为了帮助华人华侨快速领取口罩,季展有常务副主任亲自指导注册填写资料)

华助中心主任王建荣、常务副主任季展有接受多家媒体采访,他们总是说:“坚决落实祖国和驻外大使馆的决策部署,发挥主观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侨胞纾困解难,稳侨心、暖侨心、聚侨心,是我们海外华侨华人互助中心(华助中心)的应尽义务。”他们还说:“华助中心有帮助海外侨胞科学防疫抗疫,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侨胞抗疫故事、中外合作抗疫故事的责任,要为祖国的国际抗疫合作、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做出新贡献。”

    最后,对参加本次活动志愿者及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感谢,他们是双焱,胡宗南,朱瀛盈,徐力,王建华夫妇,单振华,徐欣雅,张少华,夏海栋,叶美芳,袁放生,张静,谈继东,沈莹,沈伟,林梦阳,曾雨晨。

来源: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

Why were there only less than 4000 people died in the 1.4 billion people China ?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May 4(Greenpost) — For a long time I couldn’t understand why President Trump keeps on saying that China has hidden the corona virus disaster. After a long time of thinking I understood that he couldn’t believe why only less than 4000 people died from corona virus related disease in China. He simply couldn’t believe it because both in Europe and America there have been such a huge death toll.

He was shaken and he was angry. Thus he couldn’t believe China did so successfully in terms of lives saving. Thus he kept on saying China was hiding.

But the truth was that China didn’t hide. Even China hid, it was just about a few hundred. For example, when Chinese scientists published articles, they took 41 samples by January 10th. And then there were two weeks there were not many reports about the cases.

Then by Jan. 22 China found it has the danger of spreading from person to person. By then how many cases China had? I read the number it was about four hundred cases, at most one thousand infected because there was overload of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s. Then there was a panic and Academician Professor Zhong Nanshan, focal person for China’s antivirus campaign announced this news and together with other Chinese doctors they suggested Wuhan closed down so that the virus would not spread all over the country, even to the outside world.

From then on, China made use of big data to calculate the patients, using AI to identify those who have contacts with the patients. All the modern technology was used.

Most importantly, Chinese medicine was used to prevent people from getting worse.

From the begin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doctors who are colleagues of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winner Tu Youyou were invited to go to Wuhan to participate in treatment. Zhang Boli, who used to be the boss of Tu Youyou and colleague who was also renowned for his advanced experiences in dealing with virus.

So we can say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while more and more people sacrifice their life and time and energy to take care of the patients. It was this kind of sacrifices spirit that have saved more lives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3000 doctors and nurses got infected and about 200 of them died during the campaign. China sacrificed a lot in terms of economy because the whole nation was closed for over a week and many provinces for two weeks. In Wuhan it was till April 8th.

During the inspection of the WHO, both experts and journalists seemed not to publicise Chinese medicine very much. As a result, in the west, people can only rely on the breathing machines or respirators, no other medicine. But in China, they used Chinese herbs to help patients to sleep, to get rid of fear and help patients to improve the immune system.

With the cooperation of western and Chinese medicine, it was a great practice. Of course, at the beginning Chinese people were not satisfied and many people thought still too many lives were cost.

But when the virus took place in Europe or in America, then we realised how the Chinese medicine or Chinese thinking or the whole hearted anti virus campaign actually worked not badly.

I don’t want to make comparison, but I can’t help. Chinese way is to put people in the center. China cost a lot of economy, but to prevent the virus from killing people, they can earn money later.

China doesn’t mean to keep itself what they did as a secret. China likes to share its experiences. But indeed, I have to say that kind of caring and generous method was hard to learn. And in the long run, whether there wer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r not, we didn’t know. I couldn’t imagine if there was because it wa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time and people should stay at home and reunited with the family any way.

Thus it was possible for many people to stay at home because staying outside, it was too dangerous during the first three months of this year.

China liked to help and share, but encountered a lot of misunderstanding and criticism. Only time will tell how China could be understood.

瑞典媒体揭秘索马里族群新冠肺炎感染率死亡率高的原因

北欧绿色邮报网编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每日新闻今天长篇幅多版面报道斯德哥尔摩郊区索马里族群新冠肺炎感染率死亡率高的背后原因。

报道专访了一位理发师。这位理发师2008年27岁时来到瑞典。后来,他的父亲也来到瑞典,住在Rinkeby附近。人们还记得几年前郊区发生纵火,那个地方叫Husby. 都是离科技城Kista不远的地方。这里乘坐蓝线地铁也就10几分钟。但是,那里的人们都渴望能到市中心来住。

根据这位理发师介绍,他对瑞典公共卫生局点名索马里族群感染率高,死亡率高是因为他们不懂语言,信息不充分这个理由,很不高兴。他说,他感觉很生气,为什么单点我们的名?这不是语言和信息问题,我们都明白新冠肺炎疫情,但是,我们这里条件差,六七个人挤在一个75平方米的公寓里,两个孩子一个房间,老父亲85岁和他们住在一起。他的夫人带两个孩子住在土耳其。

回忆他的父亲是如何去世的情景时,他说,当时,他自己也感冒了。他告诉父亲周末不要再做礼拜了。最好呆在家里。父亲也同意了,没有去做礼拜。但是,他还是忍不住要出门转一转,和人打招呼,晒太阳,一起说说话。过两天,他父亲感觉高烧。他赶紧给1177打电话。电话里医生说,你吃点Alvedon,退烧止疼药。多喝水。好好休息。过两天,高烧还是没有退,又打电话,结果还是说呆在家里。再过一天,老人呼吸出现困难,于是,再打电话时,就接受到医院去了。他想陪护老人,但是,不可能。他天天给老人打电话。头一次打电话,还说感觉很好。过两天再打电话就感觉老人头脑昏迷了,他说了一些让人莫名其妙的话。又过一天,老人就过世了。

根据穆斯林的葬礼,人体应该洗三遍,然后用白布裹包好,预备一个简单的棺材,然后,下葬到土里。可是,这一次,他的父亲被装在塑料袋里。他们无法看到父亲最后一面。葬礼去的人也很少。不象平时那样亲戚朋友都很多。

他说,他们这一地区感染的人多,不是因为不知道信息,而是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从事室外工作,环卫工人,汽车司机,保安,大部分人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做服务工作。这样的工作不可能在家里完成。他们必须去上班,必须去乘公交车。他们有可能在工作中感染了,带回家,然后感染了老人。在家里因为人多,房子少,所以也没有办法隔离。

当地的一位阿訇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其实,他在礼拜的时候很早就提到这个疫情了,在中国,意大利,伊朗发生的时候就都提到了。所以大家有信息,但是,隔离的不好。

每日新闻在报道旁边还加了一个评论。冷眼看,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就有两重社会。但是,文章想强调的是,这个疫情不仅仅是健康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是因为瑞典在一体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做的有差距造成的。

据瑞典公共卫生局统计,索马里人有500多人被感染。他们总共有5万人。死亡也有100多人了。另外,伊朗人,伊拉克人,南斯拉夫人,芬兰人,都有令人注意的特点。

瑞典这次抗击疫情采取的是建议方式,没有强制,没有封国封城,社会基本正常,但商业服务业还是受到重创。但总的来说,是以最小的代价,平稳过渡,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这是瑞典北京同仁堂医师王泽丰的评价。

在这次疫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70以上老人,他们大约占一半。1000多个养老院中,514个养老院都有感染。遍地开花。瑞典其实在一开始就锁定70岁以上老人,禁止去那里访问,防止病毒侵入。但是,还是未能避免。

不过,总的来说,在瑞典还是可以乘公交出入。但政府也建议最好不要坐公交,因为那是为不得不上班的人准备的。能在家办公还是在家办公比较好。

总之,瑞典在抗击疫情过程中,采取了相对宽松的策略,社会和经济代价小一些。学校照常。高中以上网上教学。这些政策都是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之后作出的决定。瑞典死亡率相对较高。但是,瑞典的大面积检测可能在下周或者月中。目前,只检测那些有严重症状的。重症监护室里并没有放弃其他重症病人,他们有一半的床位,新冠肺炎重症有一半的床位,500多张床。

通过让轻症者在家休养隔离,瑞典准备的国际展览中心方舱至今尚未启用。目前医院出现病床不够的情况下,他们采取了用直升机把病人送到其他城市的医院里。因为目前只有斯德哥尔摩是最严重的,目前每天死亡不到百人。最高时200人。从目前看,高峰已于4月8日到4月16日那周到来。从那以后,基本是下行趋势。这两天增加新感染和新死亡人数都在下降,可能是因为周末的原因。实际情况还要看下周正常时间的统计报告。

雷神山抗疫专家方邦江教授直播与瑞典、美、加、泰等国分享中医抗疫经验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5月1日国际劳动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雷神山医院抗疫专家方邦江教授举办直播、与北欧瑞典、美、加、泰等过分享中医抗疫经验,收看人数1200多人,受到医学界观众极大欢迎,让人受益匪浅。

本次直播的题目是“未病防患已病防传”海外华人如何采用中医防治covid – 19.

本次直播活动由科技部,北京市商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分支机构共同主办,由北欧中医药中心总经理田宇飙主持。具体机构是国家科技部下属的万方数据库万方医学网,北京商委下属的北京-斯德哥尔摩国际商贸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属的北欧中医药中心和万方数据库的分支机构北美中医药发展中心。

本次抗疫专家专题讲座历时两个小时,通过网络同时向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丹麦,泰国等国家的华人华侨直播,讲座还邀请了国内外知名医学专家进行现场互动,是一次高质量的讲座。

方邦江教授4月18日已经和瑞典进行连线为数十位华人华侨进行精彩的讲座。随后,在此期间他又进行了六七次的讲座,通过网上照片辨认舌胎,为随机病人诊断开方,真是精力充沛,医术精湛,经验丰富,水平高超。

很多观众都听了好多次了,还是觉得百听不厌,每一次都能学到新东西。方教授通过冠状病毒的特点,如何对症下药,通过博大精深的中华古老文化,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中的道法自然的原理,讲述了中医理论基础和在现实中的应用。

他说,Covid 19这个由世界卫生组织命名的新冠肺炎病毒有别于2003年的非典和中东呼吸综合症。其危险程度比非典高20倍。但同时,它也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只要运用正确的防治方法,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太大危险。

首先,这是一种从口鼻传入的天地之逆气传染病。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会有不同的盛衰表现。根据中国古典医学,对于这种传染病应该采取道法自然的方法,治疗起来中国的中医有其优势。

其次,这个传染病有潜伏期,一般要在感染以后三五天才发病。同时,有治愈了还复阳的情况,或者就像美国100多年前的伤寒玛丽一样,她自己带有伤寒病毒,但是,她不发病,可是,她给谁家当保姆做饭,谁家的人就得伤寒病。新冠肺炎也有这样的例子,那就是无症状传染。据方大夫研究,在他接触的雷神山医院里110个左右的病人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发烧症状,其中只有百分之20到30的人有发烧症状,大部分人没有发烧。但是,通过对病人的交感神经测试,发现所有人都有焦虑和恐慌的状况。因此,他发明了音乐和健身操,让病人消除焦虑和恐慌。

有些病人有腹泻的情况,一般7到10天。最严重的状况就是肺部受到严重影响,出现白肺,呼吸困难。 对于感染病人的尸体解刨后发现,其实人的大脑,肝脏都有病毒,病毒还可以袭击心脏,造成爆发性心肌炎。因此,可以说这个病毒是很诡异的,多变的,直接袭击人的免疫系统,同时,袭击各个脏器。对于危重病人可以出现中风,手脚出现紫癜,浑身乏力等症状。

一般轻症患者是没有症状,普通型,痰少,因为谈在呼吸道很深的部位,磕不上来,但容易造成呼吸道障碍,因此,呼吸困难。

方教授说,针对传染病,中医是有很好的应对方法,对于急症,普通症都可以治,但也可以防。那就是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利用针灸的方法也是可以治疗的。

中医不是搞对抗。病毒变异后打破人体的阴阳平衡,因此,中医就是要省有余而补不足。

方教授列举了他的老师朱良春利用中医药的白虎人滲汤治疗乙脑,也就是脑膜炎。

他说,他所在的雷神山医院的一个区里100多人中有70多人是完全用中医药治好的。第一周的时候,他还用一点西药,但是,发现不但疗效不明显,而且还伤肝,因此,第二周开始完全采用中医药,对每个人的方子他都把关。他自己每天坚持在第一线,有时候,光靠喝牛奶,因为牛羊肉凉了,不好吃了,后来,他自己甚至需要坐轮椅上班,但是,他都一直坚守。对每一个病人都认真对待。

一开始有一个病人非常气不顺,经常骂人。他就用湖北话和他沟通。因为他是湖北人,后来,病人治好了,对他们不但道歉,还表示非常感谢。

方教授一直强调,要把病人当人看,就是要整体地看,不要只之其一,不知其二,因为人体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圣人治未病。就是固护正气。

人要吃的好,有营养,注意卫生,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都要注意,要消毒,要勤洗手。要好好隔离。出门去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

他说,人参,太子参,西洋参都很好,益母草,马鞭草也都很好。他提醒大家记住药食同源。人们就是要注意营养,提高免疫力,来应对病毒。因为目前还没有直接对抗病毒的药。只能是增强自己的体质。通过中医中药的防治,可以度过病毒疫情的难关。

方教授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人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来自中国,美国和加拿大的嘉宾都表示受益匪浅,通过讲座了解了中华医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和方教授进行了互动并期盼再次听到方教授的讲座。

方邦江教授是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五病区主任, 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医药防治COVID——19专家组副组长,武汉雷神山医院特殊抗生素使用会诊专家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

瑞典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为广大华人华侨发放爱心口罩病毒无情人有情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来自中国北京、上海、江西、海南、山西,辽宁,浙江,丽水等涉侨部门纷纷通过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向广大侨胞捐赠抗疫物资,演绎了“异域同天,侨心相连”的动人剧情。一个月来,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主任王建荣、常务副主任季展有、副主任王永安、夏海龙等人积极联络,筹集爱心,获得广泛支持,谱写了祖国支援华人华侨抗疫的好剧本。

5月1日起,连续三天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发动瑞典重点侨团,向全体瑞典华人华侨发放爱心口罩。为感谢国内对口单位的支持,发放口罩行动的第一日“江西日”,以示真诚感谢江西海外联谊会对瑞典侨胞的支持;第二日命名为“上海日”,第三日命名为“海南日”,在发放现场,侨胞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心存感恩,向国内爱心部门与战斗在抗疫前线的侨领们表示衷心感谢。

本次爱心口罩发放行动得到瑞典青田同乡会(叶克雄会长),瑞典华人工商联合会(王俞力会长),瑞京华人协会(柳少惠会长),北欧国际交流协会(季展有会长),华商会(王永安会长),青田警侨服务中心(夏海龙主任),瑞中餐饮文化推广服务中心(周岳酉主任),国际佛光会斯德哥摩协会(胡宗南会长),瑞典中欧国际文化商贸协会(双焱会长),瑞典艺术家协会(朱瀛莹会长),温州商会(吴俊博会长) 斯京高尔夫俱乐部协会(张巧伟会长),潮州同乡会(陈德忠会长),瑞典高科技企业促进总暑(季慧会长)等侨团的大力配合,侨界志愿者徐力、张少华、夏海栋、叶美芳、袁放生、张静,徐欣雅、单振华、王建华、沈伟、梦阳、曾雨晨等热情服务,圆满赠送28000只口罩,瑞典华侨华人全员拿到口罩。

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主任常务副主任季展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华助中心有帮助海外侨胞科学防疫抗疫,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侨胞抗疫故事、中外合作抗疫故事的责任,要为祖国的国际抗疫合作、打好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做出新贡献。

以上照片为发放口罩现场工作照。为了妥善做好发放工作,华助中心负责人采取提前登记预约的形式,规定大家在领取时要戴口罩,同时要保持一米五的距离。五月一日下了一整天的雨,华助中心负责人坚持为华人华侨服务,第二天,第三天大晴天,人们分期分批来到这里,真正发挥了华助中心的作用,受到华人华侨的称赞。

在瑞典目前感染情况几乎接近高峰,如果没有进一步反弹,斯德哥尔摩,感染重灾区的感染人数稳中有降。但同时,其他地区出现增长。另外,据报道,全国1000多家养老院里有514家养老院报道出有感染。瑞典因新冠肺炎死亡者中也有出不多一半来自养老院,都在70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