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记忆(二)2005年11月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时隔15年以后,2005年11月,我从英国Middlesex大学可持续发展领导力硕士班毕业。这是和英国未来论坛和Lead国际一起办的硕士班,Lead国际是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组织。未来论坛可能是英国Vondafone手机支持的,也可能是对外援助部资助的,总之,我们的同学都是来自发展中国家,一共十二个学生。三个来自中国,两个来自南非,两名来自莫桑比克,一名来自匈牙利,一名来自俄罗斯,一名来自乌兹别克斯坦,一名来自日本,一名来自乌克兰,5男7女,都是有工作经验的。我这次学习的最大收获就是搞明白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什么是非营利组织,他们大概分哪些类别等等。

实际上,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指一直两位数高速发展就是可持续的。事实恰恰相反,不顾后果地一味强调经济发展,结果只能是不可持续的。最后环境还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有所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环境。说得通俗易懂的话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说,习主席理解的最透彻。

2005年10月我们在瑞士日内瓦学习一个月,了解跨国组织机构,联合国的各个组织,世界经济论坛,奥组委等多家国际机构。瑞士真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国家,真是一尘不染。在日内瓦看到花钟的时候,我看到花工把非常好看的鲜花换掉,只因为季节变化了,就更换花的种类,感觉很浪费啊!但是,那里就是鲜花似锦,绿草如茵,绿水青山,蓝天白云。无论怎么说,就是一个字,美!

不过任何时候,都是好景不长,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在瑞士唯一让我不满意的就是周六周日商店商场大部分不开门,只有个别超市开门,时间也是早九晚五。很多饭店也不开门。吃饭的时候,供应的量就好像是一天一斤的水平。一般就是一个中等盘子一盘,然后,可以多吃面包。所以,几乎每天我都觉得自己吃不饱。瑞士人看起来都很苗条,确实没有肥胖的现象。不像美国,单从衣服的尺寸就可以看出来大胖子多。

但是,瑞士人非常讲究中庸之道。不多不少正好!你说饿吧,也饿不死,如果不是心理上的原因,单独从身体需要来讲,也是够了,起码营养是够了。只是心理上那种满足感比较差。或许我就是个吃货吧!

但,瑞士的美是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媲美的。其他国家可以在某些方面媲美,但不能全面的比。瑞士的山美,水美。人也美。德法英语言都可以用。最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我用英文问路,结果那个女士非常流利地用英文说,Sorry, I don’t speak English!

我们毕业那天的公园也是我见到的世界上最美的公园。我在那里照的照片我一直在用。不厌其烦。为什么?我甚至由此得出一个结论,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漂亮美丽的地方,她这个人也会比较漂亮美丽。这是我到四川藏区九寨沟的时候说的话。因为在九寨沟的时候,我想到了瑞士的日内瓦。我想在这两种情况下,我的面容是非常放松的。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想笑但又没有必要捧腹大笑的含苞待放的那种感觉,无比的自然,放松和愉悦的。那是从心里往外的高兴。就是因为自然景观的美丽,就好像你被丝绸包裹着,温馨而幸福!

带着这种感觉一回到北京,就立即来到上海,出席由我同学Bill和他的德国老师资助的一个项目,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研讨会。我在会上介绍了我在英国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习情况,就是为我实习单位英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计了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策略报告。

在上海,我们住在市中心的青年旅馆。虽然说是青年旅馆,但却是古色古香,檀香木到处可见。这个青年旅馆和瑞典和瑞士的青年旅馆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瑞典和瑞士的青年旅馆就是学生们自己做饭的简单旅馆。但上海的青年旅馆不用自己做任何事情,也不用自己做饭。室内室外看着很豪华。在我眼里看就是有些豪华。可能因为它的颜色比较深。

吃饭都是到外面的饭店去吃。此时,我发现上海也一改改革开放以前非常节约的风格,上菜也都是很大方的。大盘子也不比我们东北的盘子小。总之,在上海吃饭是最令人满意的。所有的菜饭都新鲜可口,恰到好处。在瑞士也是一样,就是量上看着太拮据。我曾经有朋友说在瑞士吃黄瓜论片儿。确实,因为西方人不是那么爱吃蔬菜。不像我们没有蔬菜可能活不下去,我们吃黄瓜都是一根一根地吃。但他们是一片一片地吃,只是做三明治时当夹心料。

但是,在上海,2005年的上海就已经大变样了。原来我印象中的老街似乎都宽敞了许多。商店的玻璃门玻璃窗多了起来,各种各样的国内外品牌都有。可以说,上海非常国际化了。1995年的时候,我采访一帮去上海旅游的英国游客,来到北京在香格里拉饭店,我问他们对上海有什么印象?他们说,很好,很象一个港口,象英国的利物浦。为此,我在英国留学期间特意去了一趟利物浦。不过,此时,我觉得上海比利物浦还是繁华多了。

上海真是灯红酒绿,宽敞明亮。至少当时北京因为忙于为奥运会做准备,简直是把北京所有的旧房子都拆了,同时拆,所以,到处是灰尘,扬尘,让人几乎无法忍受。相比之下,上海真是干净许多。上海的空气也不象北京的空气那么强劲有力,吹在脸上放佛又沙粒打在脸上。而上海没有那种感觉。上海的空气软软的,柔柔的。我们也到了很高的地方,很远的地方。

尤其是当我们到上海动物园的时候,更是感觉到了世外桃源。世界上所有的动物几乎都可以在这里看到。我们不是去看动物,而是动物们要看我们。我们乘坐封闭的汽车。在动物群众来回穿梭。动物们自由自在地在地上奔走,我们却只能坐在车里被观看。

那一次,我只能说是看到了一小部分上海,但是,当时的浦东新区已经像模像样了。我们讨论的一个议题就是如何利用垃圾场的余热,如何把余热变成热水,然后拉到大宾馆大饭店去。现在想来,没人投资也是自然,因为毕竟用大卡车拉水实在是浪费能源,增加物流负担,效率还是太低了。最好的办法还是在当地修管道,无论是热水还是热气,都是通过地下管道修到市中心或者居民区,这样,虽然一开始投资多一些,但是,从长远角度讲,是可以收回的。而且应该是政府来投入,做这个事情。

经过多年的发展,垃圾焚烧场都已经不是郊区了。他们离居民区是越来越近了,因为中国的城市扩容太快了。郊区建的房子也都很西洋化。

上海给人的总体感觉还是比较舒服,比较合理,比较理性,也比较细腻,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人们也不再象以前那样拥挤排队,成群结队。(待续)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