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全球华侨华人十大新闻”揭晓啦!

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由中国新闻社评选的“2020全球华侨华人十大新闻”7日在北京揭晓。十大新闻依次为:

一、习近平广东考察走访潮汕,肯定华侨贡献。

2020年10月12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广东考察,充分肯定经济特区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绩。他先后来到潮州、汕头等地开展调研,并对海外侨胞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这就是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心。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发展建设跟我们有这么一大批心系桑梓、心系祖国的华侨是分不开的。”

二、习近平复信美国犹他州小学生,鼓励学中文。

鼠年春节前夕,美国犹他州卡斯卡德小学50名四年级学生用中文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写新年贺卡,介绍他们学习中文的情况和个人爱好,表达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喜爱,表示希望能有机会访问中国,并祝习爷爷新年快乐。2020年2月15日,习近平亲切复信,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三、全球华侨华人携手同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2020年初,中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华侨华人虽远在海外,却时刻关注国内疫情。随着疫情在海外急速蔓延,华侨华人积极投入“第二故乡”的抗疫战场。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海外侨胞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展现出大国侨民的良好形象。

四、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三十周年,侨益保护受关注。

202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实施30周年。在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白玛赤林指出,《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颁布30年来,中国侨务立法工作不断推进,依法护侨成效进一步显现,涉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断加大,归侨侨眷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五、“水立方杯”中文歌赛走过10年,凝聚华侨华人“中国情”。

2020年,“水立方杯”海外华人中文歌曲大赛迎来10周年。大赛以“相约十年 心在一起”为主题,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仍然吸引了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的50个赛区近3000名选手报名。十年来,“水立方杯”中文歌曲大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关注,已经升级为国家级侨务文化品牌和全侨参与的音乐文化盛会。

六、侨胞不用来回跑,中国多地推出线上办理业务。

2020年广东、浙江、北京、福建等国内多地政府部门率先借助“互联网+”平台,搭建起联通海外侨胞的新桥梁,让缴纳社保、回国落户、处理纠纷等多项涉侨事务依托互联网技术得以跨境办理,让身处万里之遥的侨胞办事不用来回打“飞的”也能轻松搞定。这一系列惠侨举措大大提升了海外侨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彰显了疫情之下为侨服务的暖心、贴心、用心。

七、满载海外华人乡愁,“送王船”列入非遗代表作名录。

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简称“送王船”)于北京时间2020年12月17日晚获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民俗在马来西亚已有数百年历史,华人先辈早前从中国迁居南洋时将这项民俗带到马来西亚,并在当地传播传承,成为闽籍华人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

八、新中国首所华侨高等教育学府华侨大学迎来60周年校庆。

2020年11月1日,华侨大学迎来建校60周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首所华侨高等教育学府,60年来,因侨而生的华侨大学始终牢记亲侨、助侨、兴侨的创校初心,以“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为立校之本和兴校之托,高水平、高质量地服务侨界、侨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时至今日,华侨大学共培养了20万海内外校友,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九、助力全球合作抗疫,中医药快步融入国际医药体系。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流中医药诊疗方案和临床经验,选派中医师赴近30个国家和地区助力当地疫情防控。中国已与40多个国家的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由中国推动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成立的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发布数十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中医药正快步融入国际医药体系,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十、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部2020年12月22日发布消息,全球有70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目前,中国以外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约2500万,“十三五”期间,全球参加HSK等中文水平考试的人数达到4000万人次,这表明国际中文教育拥有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来源:中国新闻社 记者:冉文娟

编辑 陈雪霏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出席“春节包”发放仪式并向全体旅瑞同胞拜年!祝大家健康平安! 万事如意!牛年大吉!!!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2月5日,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在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举办“春节包”发放仪式。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出席并致谢“讲好抗疫故事”侨界团队,向全体旅瑞同胞拜年。祝大家健康平安!万事如意!牛年大吉!!!

部分旅瑞侨领代表和中心志愿者参加。发放仪式由斯德哥摩华助中心常务副主任季展有主持。

桂大使发表重要讲话。他说,党和政府始终牵挂海外同胞们的健康安全。使馆在春节前夕发放“春节包”,就是把党和政府的关怀与祝福传递给每位同胞。疫情还在持续,请同胞们坚持科学防疫,坚持就地抗疫,非必要不外出,非紧急不旅行。

桂大使说,瑞典发生疫情以来,同胞们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书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等侨社多次向同胞发放防护物资,全瑞学联联络帮助各高校中国留学生,国航、申通快递、吉祥航空等企业全力保障抗疫物资通道安全顺畅。有的同胞主动照顾患病的老华侨,有的同学不辞辛苦为传递“健康包”奔波。侨胞们还得到北京、上海、江西、海南、山西、广东、湖北、浙江、江苏、吉林和内蒙等地政府发来的援助和慰问,海宁市委市政府几批次发来共计20万只口罩。

桂大使说,爱心在延续,勇气在传递,希望在累积。抗疫中闪烁着中华民族的大爱,映照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这是炎黄子孙跨越苦难、铸就辉煌的力量,这是华夏儿女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决心。使馆永远是你们的家,我和使馆全体同事将坚定地和你们在一起。“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胜利的曙光终将驱散疫情的乌云。

桂大使表示,衷心祝愿全体旅瑞同胞健康平安,万事如意,牛年大吉!

斯德哥尔摩华助中心主任王建荣等侨领们衷心感谢祖国对广大旅瑞同胞的关心关爱,表示将继续做好就地抗疫工作。

来源 使馆公众号

通古今之变,探求民族歌剧的多元发展——作曲家陈紫艺术风格评析

来源 陶城 歌剧杂志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载:陈紫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歌剧艺术家,一生致力于中国民族歌剧创作与研究,是中国歌剧艺术事业杰出的先行者、开拓者之一。陈紫于1939年投奔延安,参加革命,进入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任鲁艺音工团团员。1945年,他参与了歌剧《白毛女》创作,成为这部中国民族歌剧巅峰之作创作集体的光荣成员之一,并从此一发不止,终生从事中国歌剧艺术事业。后转至东北鲁艺历任音乐系教员、文工团三团团委、四团演出科科长、歌剧团团委兼音乐系作曲教员。1949年后,他先后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创作组组长、文化部艺术局创作组专家、中国歌剧舞剧院领导小组成员、副院长、艺术顾问。

陈紫先生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经验,无疑已成为20世纪中国歌剧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他的创作和创作心得,记录了第一代中国歌剧作曲家立足本土、从民间音乐获取素材、建构中国歌剧艺术大厦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的心路历程。这份结合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创作追求,自然可以让后人从中发现新时代前行的目标。当前,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探寻中国歌剧的创作样式、风格、品质、精神等,恐怕没有人像陈紫先生以及一代先贤所积累的创作经验和成就能够更好地回答好这类问题。因此,梳理陈紫先生的创作心得和经验,也就是寻求解答诸如此类困惑答案的有效方法。

陈紫先生参与创作和独立创作的歌剧有:歌剧《白毛女》(1945年作曲之一,1950年参与修改)、《复仇》(1948年)、《刘胡兰》(1948年)、《新条件》(中小型,1950年)、《迎春花开》(1957年)、《春雷》(1959年)、《窦娥冤》(1960年)、《山花烂漫》(1963年)、《矿工的女儿》(1972年)、《韦拔群》(1978年),舞剧《和平鸽》(1950年联合创作),秧歌剧《全家光荣》(1946年)、《永安屯翻身》(1947年)、《两个胡子》(1946年)等。

为了更好地梳理陈紫先生的成就和贡献,我们将其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南北游历——求学时期;第二阶段:投身革命——战争岁月;第三阶段:创作高峰——和平年代。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民国时期、延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后。陈紫先生身处大变局的历史环境,虽身经动乱,却自任以重,以顽强的生命力,吸纳新知识,融汇时代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从而构成了他的生命基调。

南北游历

——求学时期(1919~1938年)

陈紫,原名陈先逸,字子述,1919年3月20日,出生于广东惠阳。父亲陈希贤,是康有为的学生,与梁启超同学,曾任法院书记官,思想上自然是倾向维新的新型知识分子。少年时代,父亲各地赴任,陈紫跟随他南北游历,小学就读于北京师范附小,初中考入北京三中,接受了中西兼容、新旧交替的民国式教育,其中既有传统文化,也有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文化,既有传统音乐教育也接触到了时代流行曲。14岁随父亲到上海,他第一次接触西方音乐。1930年代的上海,十里洋场,万象迷目,陈紫置身其中,受到西方电影、爵士音乐和当时流行音乐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虽只半年,但冲击巨大。再回北京后,陈紫开始跟随盲人音乐家王湘元学习声乐和音乐理论,同时学唱意大利民歌和普契尼、威尔第的歌剧选曲,并较为系统地欣赏了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西方古典音乐家的作品。这是陈紫与歌剧和古典音乐的初次接触,他在《我谈歌剧》中回忆道:

说起歌剧来,我就想到有人说过的一句话。说是有一个男人看上了一个女人,或是一个女人看上了一个男人,“我开始只是看了她(他)一眼,谁知道后来竟爱了她(他)一辈子”。这好像就是我和歌剧的关系。

如果说陈紫与歌剧的邂逅和缘分早期多少带有一些命运的安排,那么后半辈子与歌剧的深度结缘则与革命道路的选择密不可分。在北京继续读中学的陈紫,参与了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和1936年的学生请愿活动,加入了“民族解放先锋队”,积极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陈紫喜欢读书,徜徉书海,经史子集、西方哲史、戏剧文学,无所不读。在社会交往中,也接触了许多进步人士,这些阅读与交往,使他迅速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出生广东的陈紫,一路北上,在北京与上海接受了不同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这两座反馈东西方文明的前沿地带,他的精神航道渐至成熟,他选择了投奔陕北,最后落户北京,行千里路,闻天下声。在经历了大时代的冲决与奔突后,在南北文化的兼收并蓄中,他最终酝酿出中国歌剧不朽的生命之歌。

投身革命

——战争岁月(1939~1949年)

20世纪40年代,影响巨大、意义深远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横空出世,它诞生在既没有标准演出舞台,也没有“高雅环境”的延安。这个与歌剧艺术根本不搭界的偏远贫困地区,竟然因为战争环境的特殊机缘,成为重塑时代潮流、引领中国歌剧发展方向的中心。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此,形成了引领中华新文艺发展方向的源头。陈紫就是其中的一员。

《白毛女》剧照(雷佳饰白毛女)

回顾陈紫的创作道路,不难看出,延安的经历影响了他一生。1939年1月,陈紫与一批进步学生一同奔赴冀中游击区,在部队护送下,100多名青年学生,从河北任丘青塔镇出发,途经河北、山西、陕西,徒步翻越太行山,途中数次遭遇日本飞机轰炸以及敌人“围剿”,历经千难万险,最终成功到达延安。

当然,陈紫一路上收获的不仅是风景。抵达延安的陈紫,最初希望进鲁艺文学系,但听说这个专业竞争激烈,于是决定曲线前行,先考音乐系。在上海与北京打下的良好音乐基础发挥了作用,他顺利考入鲁艺音乐系。在这里,幸运之星从天而降,院长沙可夫、系主任冼星海、教务处主任吕骥,皆是名家大师,陈紫的作曲和指挥老师就是冼星海。今天看来,他之所以能在歌剧领域取得巨大成就,这样的名师群体、这样的环境条件、这样的人生经历,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在冼星海影响下,陈紫的兴趣由文学转向音乐。他不但按照教学规定演唱过意大利“小夜曲”、亨德尔《塞尔斯》中的慢板、威尔第《弄臣》中“女人善变”、《游吟诗人》等选段,还参与了《黄河大合唱》的演出,担任其中的高音声部长。因为陈紫懂英文,吕骥让他兼任音乐资料室保管员。音乐资料室里存放了一台印度医生带来的立柜式唱机和一些国外原版唱片。在当时的延安,能守护这份独特的资源,可谓得天独厚的优势——听歌剧唱片,学作曲理论,参与多种外文音乐书籍的翻译校对,收效不亚于在课堂上的专业训练。陈紫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和条件,获益匪浅。

Image

对于老师冼星海的创作,陈紫有过深入研究。他仔细研究、认真分析过老师的每一部作品。他谈到,冼星海创作的精髓,在于根植民族土壤,没有像当时许多人那样“食洋不化”。对民间素材不仅是“拿来”,对于西方作曲技法也不仅是“拼贴”,而是能够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既运用西方作曲技法,赋予作品以深度,也找准切入本土的角度,获得具有时代感的民族气质。这些理念对陈紫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毕业后,冼星海将他与时乐濛、庄映等人留在“鲁艺音工团”,参与了一系列音乐创作的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陈紫的创作能力。他创作了歌曲《羊群》《延河之歌》,受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感召,还创作了《抗战大合唱》。

歌剧《白毛女》被誉为中国民族歌剧的里程碑,陈紫幸运地参与了这项对中国歌剧事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作。1945年,陈紫参加歌剧《白毛女》创作团队,担任部分配器和过场音乐的写作,同时兼任乐队大锣演奏员。他没有浪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明白这样的亲身参与和排练,远超过上一堂生动的歌剧课。在排练过程中,需要打击乐,他便自告奋勇顶上。在现场跟排中,陈紫细细揣摩导演的意图与演员的表现,处处留心、学用结合。《白毛女》中的穆仁智威逼杨白劳按手印乐段,陈紫充分利用打击乐的表现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现场的戏剧性。喜儿给黄世仁之母熬药、砸锅以及逃跑的一段,陈紫的配器中使用了大量戏曲表现手法,逼真地表现出喜儿的焦急并交织着害怕的内心状态。

《白毛女》剧照(雷佳饰演白毛女)

延安的学习生活是陈紫歌剧创作的第一个丰收期。他与众多奔赴延安的年轻音乐家一样,在这片红色文化的源头,获得了艺术起步上的高起点。他作为一个毫无歌剧创作经验的年轻人,初试锋芒之际就能够与贺敬之、丁毅、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刘炽等人共同组成创作团队,一起讨论,一起修改,这样的天赐良机,对于他以后的创作道路乃至人生道路都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影响,也更加坚定了他贴近民间、走向大众、创作富有时代感的民族歌剧音乐的方向,他决心努力创作出与新时代相呼应的新型歌剧。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歌剧这门艺术。

创作高峰

——和平年代(1950~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艺术院团所进行的一系列的剧目创作,提供了实践平台,以及延安时期积累的创作经验,让这位抱有远大志向、才华横溢和的年轻音乐家激情迸发、硕果累累。

陈紫跟随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并入中国歌剧舞剧院前身——中央戏剧学院附属歌舞剧院,逐步独立进行创作实践活动,从此,开始了他民族歌剧创作的职业生涯。他创作的歌剧《刘胡兰》《窦娥冤》《春雷》《韦拔群》等代表性作品,充分体现了他的学、才、识、见。这几部作品在中国歌剧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也是那个历史阶段民族歌剧的最新成就和最高水准的代表性之作。1.歌剧《刘胡兰》——歌剧中国化的探索

1954年,歌剧《刘胡兰》重新创排演出,陈紫在创作上进行调整并积极探索。他参照西方歌剧的声部配置,对剧中人物按歌唱声部进行设定,刘胡兰为女高音、祖母为女中音、母亲为次中音,王本固为男高音、村长为男中音、区长为男低音。同时,他创作一个贯穿全剧的音乐主题,并打造出一首支撑起全剧高点的咏叹调,剧中刘胡兰演唱的经典咏叹调《一道道水、一道道山》就是按照这样的构思进行创作的。这首咏叹调十分成功,一经演唱就广为流传,成为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唱段之一,随着时间推移,其动人的旋律人们至今耳熟能详。该旋律取材于山西民间音乐,陈紫加强了和声编配,将两段之间的节奏进行强烈对比,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动力感。

《刘胡兰》剧照

把最好听的唱段,作为主导动机,贯穿于序曲、间奏、主要段落等处,使之频繁出现,并集中呈现于全剧最高潮部分,达到主题贯穿全剧、统领全剧、增强凝聚力的目的,这样的音乐创作方法,是陈紫歌剧创作的成功经验之一。

在歌剧《刘胡兰》的创作中,陈紫还大胆地革新,根据剧情发展的起承转合,结构剧情,运用重唱、合唱、帮唱等艺术形式,不断推动剧情发展。

郭兰英饰演的刘胡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烈谱系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这样的题材选择,也是作曲家参与新的国家话语建构的主动性行为,歌颂英雄并冠以鲜明特征的名称,逐渐成为一个传统并沿袭下来。陈紫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时代脉搏,率先创作出了歌剧《刘胡兰》,成为陈紫歌剧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2.歌剧《窦娥冤》——歌剧音乐戏曲化的尝试

1957年创作的歌剧《窦娥冤》,取材于元代著名历史剧。陈紫首先思考的是,作品一定要符合当时历史条件、时间地点,为使作品风格更接近原著原貌,展现出该剧的时代性,以及符合大众对于戏曲版的集体记忆,陈紫选择了以北方梆子腔系的板腔体来表现窦娥的基本音调,大量运用了叫板、散板、慢板、快板、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急板)、摇板(过渡的)等各种板式,充分展现戏曲板腔体音乐的表现手法,同时,剧中还运用重唱、合唱及高腔式伴唱,推动剧情发展,增强戏剧冲突、营造环境氛围。

加强音乐戏剧性,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歌剧的戏曲表现手法,这是陈紫歌剧创作的又一成功经验。这部歌剧是陈紫向戏曲学习、突破西方模式的典型范例。1979年该剧重排,获文化部“最佳创作奖”。3.歌剧《春雷》——歌剧音乐的民族化实践

1959年创作的歌剧《春雷》,是陈紫将地方音乐与歌剧表达成功结合的作品。该剧选用了最具湖南地域特色的花鼓戏为素材,同时融合了渔鼓、道情等元素,使民族歌剧的语言更加丰富。为了了解地方语言,陈紫到湖南深入生活,搜集素材,学习方言、小戏、说唱、民歌等,邀请当地人朗读剧本和台词,寻找发音规律,仿照湖南腔的抑扬起伏谱写旋律。感到民歌素材不能充分表达情感时,就从语言音调入手,创作符合地方风格的旋律,从而赋予人物以鲜明的地方特征。

Image

《春雷》(郭兰英主演)

《春雷》中有许多旋律并非原始民歌,是陈紫仿照湖南语调引申创作出来的,但听起来却有着浓重的地方特色,有效地渲染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满妹子的唱段,就是根据湖南话四声提炼出来的,湖南味十足,如果没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巨大付出,就不可能写出如此感人、极富有地方特色的旋律。4.歌剧《韦拔群》——少数民族音乐在歌剧音乐创作中的运用

1978年创作的歌剧《韦拔群》,是十年浩劫后、刚刚平反的陈紫带着强烈使命感创作的又一部作品。该剧音乐融合了广西壮、瑶、侗等民歌素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多声部合唱,给陈紫提供了探索歌剧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融合的空间。他运用西方作曲技术中的复调手法,编配多声部侗族大歌,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他注重发挥乐队作用,配器、和声、织体突出时代性。在这部作品里,他甚至开始尝试现代作曲技法,令人惋惜的是,歌剧《韦拔群》竟成为他最后一部作品,他的“再攀一座高峰”愿望,终未能实现。

回顾与小结

陈紫是艺术家,也是学者,晚年他将多年的民族歌剧创作实践经验和艺术思想凝练成《我谈歌剧》《我的音乐生活——陈紫先生自述》《我毕生的追求——中国的歌剧》三篇文章。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他对民族歌剧发展的真知灼见,他的每部作品都代表着对民族歌剧发展的探索实践,那一串串音符、一首首咏叹、一套套交响,都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陈紫在多年的创作实践中,较好地处理“继承”“借鉴”“融合”“发展”的关系,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和创作遵循,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民族性、群众性、革命性相统一

在延安,陈紫投入到热气腾腾的秧歌剧运动,深入民间,搜集素材,学老百姓演唱,听他们的故事,记录民间音乐的原生活态音响,充分利用民间音乐与群众水乳交融的天然属性,使民间话语演变为新型语境。

陈紫在《我毕生的追求——中国歌剧》谈到:

以前喜欢波特莱尔的《罪之花》(今译《恶之花》),现在一下子转过来去搜集民歌,该有多大的变化?在延安首先在思想上对民族的、民间的、传统的东西有个足够的认识,如果没有,恐怕也不会走到民族音乐的道路上。当时已是倾向印象派了,再跨一步,就是无调性的了。当时也比较单纯,感情也不复杂,深入到民间去,就爱上它,后来就迷上了。有了这才真正体会到民间音乐的妙处和好处。

陈紫对民间传统文化有深刻认识,对百姓也有很深的情感。他认为,创作中要真正实现民族化,就应该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才能为他们所喜欢,产生共鸣。陈紫的创作,首先考虑的是群众接受度,群众不接受的,就坚决不用。正是这种观念奠定了他的作品的群众基础。延安文艺思想影响了陈紫的一生,他的作品既具革命性,也有时代性。因此,每部作品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刻的时代意义。2.兼收并蓄,融会贯通

在创作中,陈紫探求将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音乐融会贯通,既注重吸收民歌、戏曲等音乐元素,又注重借鉴西方歌剧的表现手法,形成兼收并蓄的创作观。他认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一是必须借鉴西方音乐的技法,二是必须生根在中国人民和民族艺术的土壤中,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出真正的、民族的、现代的花朵。歌剧《窦娥冤》虽以传统的板腔体为基础,但充分运用了西方歌剧的合唱、对唱、重唱、帮唱等手法,展现矛盾冲突,推进剧情发展。歌剧《韦拔群》混声合唱中运用的复调手法,横向的不同声部、不同唱词,纵向的同时演唱、和声效果,形成两派争论、对抗的场景,造成强烈的戏剧冲突。其中的咏叹调《长风萧萧》,运用双民歌主题,进行大小调互换和远关系转调等,使情绪层层推进,高潮迭起。对于民族歌剧一直纠结于宣叙调的问题,他没有机械地照搬西方,而是向传统学习,研究语言特色、表达方式,了解中国的四声特性,基于这个原则,歌剧《春雷》和《韦拔群》均有出色的宣叙调唱段,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文化深度结合,恰好地展示了中国艺术精神和追求。3.守正创新、勇于探索

陈紫的作品还体现了守正创新的原则。每部作品都有新的探索、新的突破。他的作品,各具风貌,从不复制与续写。作为一位真正歌剧人,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将民歌、戏曲、戏剧、文学、历史等因素熔为一炉,挖掘民族歌剧发展的更大空间。他的口述史《我谈歌剧》,从民族歌剧的题材、结构、形式、音乐、演唱、乐器、人物、戏剧性、表导演、舞台美术、诗意性、时代性等各个层面,全面探索歌剧奥秘,堪称歌剧创作的教科书。

Image

谈到创作歌剧《刘胡兰》时的情景,他说,自己到山西,坐在梆子戏台旁,天天看戏听戏。弄明白了梆子戏的风格,就自然而然将山西戏曲的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中了。后来他还将对戏曲音乐的研究成果运用到《窦娥冤》中,将板腔体融入曲牌和歌谣体中,并把四川高腔,移植到梆子腔中,大大丰富了板腔体的音乐表现。歌剧《韦拔群》中,他将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与西方合唱进行融合,大胆编配,为少数民族音乐运用于歌剧创作提供了范本。正如陈紫对学生黄安伦所说:“传统必须继承才能发展,但真正的继承是为了发展。”通古今之变,探求民族歌剧的多元发展,是他毕生孜孜以求的终身目标。

结语

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会在一个历史时期集中地体现在一批人身上。以冼星海、光未然、马可、向隅、李焕之、陈紫、刘炽、贺敬之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民族歌剧探索者,脚踏实地、立足民间、古今求索、开拓创新,引领了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大势。今日之中国民族歌剧,早已不是西方歌剧之复制与翻版,中国歌剧人在一百多年的“拿来”“采借”“融入跳出”“开拓创新”以及筛选淘汰过程中创造性开拓出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民族歌剧式样。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清·赵翼)。如果没有南来北往的生活游历,没有民国时期左右奔突,没有投奔延安的光明选择,没有名家大师的言传身教,没有参与《白毛女》的学习良机,没有民间草台的看戏听戏,没有国家院团的实践平台,又何来《刘胡兰》的咏叹,何来《窦娥冤》的板腔,何来《韦拔群》的艺开新境?再进一步,若没在一线的长期艺术实践,也就没有《我谈歌剧》《我的音乐生活——陈紫先生自述》《我毕生的追求——中国的歌剧》等金玉良言。

我们的歌剧先贤陈紫先生为中国歌剧事业投入了一生的心血,他获得了人们的尊敬。中国歌剧舞剧院的发展离不开英才辈出的时代,更离不开时代英才们的共同努力。先贤们的筚路蓝缕之功,必将垂诸不朽。(陶诚: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

——本文选自《歌剧》杂志,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Image
Image

奥地利总理:若欧盟批准中俄新冠疫苗 我将选择

奥地利总理库尔茨(路透社)

海外网2月7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7日报道,奥地利总理库尔茨表示,如果中国或者俄罗斯的新冠疫苗获得欧盟批准,他会选择接种。

库尔茨在接受德国《星期日世界报》采访时称:“如果这些(中国和俄罗斯的)新冠疫苗在欧洲获得批准,我将做好接种的准备。”他同时表示,如果欧盟批准,奥地利也会做好准备生产中国或俄罗斯的疫苗,或是来自其它任何国家的疫苗。

库尔茨说道,新冠疫苗的审批不应该有任何“地缘政治禁忌”,因为任何一款有效的疫苗对于疫情应对都有重大意义,如果中国和俄罗斯的新冠疫苗药企提出申请,欧盟应当考虑审批。目前,欧盟已经批准了阿斯利康、辉瑞和莫德纳三款新冠疫苗,但是疫苗供应量存在不足。除奥地利外,捷克、丹麦和希腊等国的领导人都敦促欧盟方面继续疫苗谈判保证供应。(海外网 赵健行)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浏览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Postnord在疫情期间创造新业绩纪录

瑞典《今日工业报》2月2日报道,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2020年Postnord四季度和全年的优秀业绩奠定了基础,Postnord去年四季度税前利润是7.94亿瑞典克朗,而2019年同期Postnord亏损3400万瑞典克朗。2020年营业额从上一年度的1030亿瑞典克朗提升到1100亿瑞典克朗。2020年四季度的业绩表现是2009年成立以来最好的季度业绩。2020年的业绩也是最好的年度业绩。Postnord总裁表示,业绩表现提升有多重因素,最重要的就是网购包裹数量的增加,同时也有内部工作效率和程序的改善。政府提供的企业援助,弥补了公司在疫情期间支付的病假开支等。

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向全球华侨华人拜年: 隔山隔水不隔情,携手共圆中国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国侨联主席万立骏向全球华侨华人拜年: 隔山隔水不隔情,携手共圆中国梦。全文如下

亲爱的侨胞们,朋友们: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再过几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新春佳节就要到了。在这里,我代表中国侨联,向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朋友,向广大归侨侨眷拜年了!祝大家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和顺致祥!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世界,改变了生活。面对严峻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圆满收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都由衷地为伟大的党、伟大的国家、伟大的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侨乡广东潮汕地区考察时就做好新时期侨的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向侨界发出了发扬光荣传统、弘扬爱国爱乡精神,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贡献的号召。这是侨界的一件大事、喜事。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和激励,增添了前进的动力。

过去的一年,中国侨联和各级侨联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全面履行职能,凝聚侨心侨力,着力抓好投身疫情防控、助力脱贫攻坚等大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深入推进“创业中华”、“亲情中华”、“侨爱心工程”、“追梦中华”、“侨连五洲”等品牌活动,网上聚侨、远程助侨,竭诚为侨服务,做好巡视整改,深化党的建设,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钟南山、徐辉、何彩霞等众多侨界人士积极投身抗疫斗争。海内外侨界全力支持国内抗疫,侨联系统共接收抗疫捐赠22.78亿元。海外侨胞在住在国团结抗疫,各级侨联组织做好稳人心、暖侨心、树信心工作,把亲情送到五洲四海,送到侨胞之中。全国各级侨联三年共选派9974名扶贫干部深入扶贫第一线,并引进和投入扶贫资金78亿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侨界的独特作用和侨联组织的担当作为,展现了侨胞心系桑梓、同舟共济的深厚情怀。

走过2020,我们都有更加深刻的感受:越是风雨来袭之时,越需要定海神针,这个定海神针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越是风雨来袭之时,越需要凝心聚力,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携手相助,才能共渡难关。抗疫实践也再一次证明,侨胞始终是支持祖(籍)国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祖(籍)国始终是侨胞可以依靠的强大后盾。

2021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成就事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和宝贵机遇。百年赤子心,追梦新时代。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广大侨胞一定能心怀家国,勇担使命,书写新篇章,共圆中国梦。

侨联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桥梁纽带,是侨胞之家。在新的一年里,中国侨联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侨务政策,坚持系统观念,凝聚侨心、服务大局,着力提高为侨服务水平,当好侨胞贴心人,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为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应有贡献。

隔山隔水不隔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肆虐。祖(籍)国和家乡亲人时刻牵挂着海外亲人们的安全和健康,希望大家平平安安。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科学防疫,团结战疫,终会迎来冰雪消融、百花盛开。侨团、侨社、侨胞要继续互帮互助,共克时艰。中国侨联将一如既往,加强内外联络,切实做好服务、尽力提供帮助。

侨胞们,朋友们!年来日日春光好,今日春光好更新。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踏着春天的脚步,满怀希望,共迎美好牛年,共创美好未来!

再祝大家牛年大吉,万事如意!谢谢大家!(责编:邱王紫藤、徐玉涵)

来源: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

剧评:电视连续剧《红高粱》观后感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电视连续剧《红高粱》真是一部好作品。值得一看。剧作是根据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小说《红高梁》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红高粱》。以前,在90年代是由张艺谋导演成电影,由巩俐和姜文主演。这次是朱迅主演,男主角是朱亚文。

剧本是起伏跌宕,一环扣一环,人物刻画十分精彩,每个人的命运都拿捏的很精准。真心佩服莫言的功底,也佩服编剧的能力。从情节上讲,这60集电视剧中,只有二少奶奶和二叔三叔斗智斗勇那一场有点儿无聊,主要也是因为笔者没时间,不愿意细看了。另一方面,家里事让日本人搅和进来与女主人的初衷相违背。但是,在自己受委屈的时候,女主人也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因此,感觉很无聊。但是,两位少奶奶能屈能伸,知道什么时候低头,也是非常值得赞赏的。

通篇60集电视剧真的够长,真的佩服他们太会编了。但给我的感觉实际上是对这个二少奶奶的高度赞扬。尽管她出身贫苦,命不好,但是,经过再三衡量,女人还是走了那条路,就是顺从父兄和干爹嫁给了一个得麻风病的富家子弟。

在《上海滩》里我记得有个五妈,就是冯敬尧的第五个姨太太,我记不清楚了,如果不是在这部戏里,也是在类似的一部在上海拍的戏里。五妈之所以愿意当五姨太,那就是觉得寄居在富当家的门下,可以吃香喝辣。如果嫁给一个平民百姓,即使是当了正房,也是吃苦受累。当然,解放以后,我们宣传的主题思想就是要放弃这种寄生思想,就是要一夫一妻,即使吃苦受累,也要大家一起吃苦受累,但是,堂堂正正,心情舒畅。不要给人当姨太。

《红高粱》恰恰是这样,一方面是没有办法,另一方面,九儿在没有办法嫁给自己心爱的人,张家大少爷,也不愿意嫁给花脖子当压寨夫人的情况下,嫁给了一个麻风病人。也是希望通过有个孩子,母以子贵。然而,这个单家的少当家的是个麻风病,奄奄一息,于是出现了高粱地里二少奶奶和抬轿伙夫的浪漫史。事后,二少奶奶很高兴。前提的铺垫是在家里九儿娘被不争气的丈夫卖出去的时候,九儿见过余战鳌。战鳌也在花脖子那里把九儿抢救出来。因此,为了还情,也可能是两个人就是两性相吸。

总之,整个剧情就是围绕着这种情感的纠葛,穿插着大少奶奶对二少奶奶的陷害,二少奶奶对大少奶奶的报仇,二人的和解,一致对外。任何时候,二少奶奶有事儿,余战鳌都出来拔刀相助。同时,二少奶奶也一直指点着这个莽汉走上正道。如果不是二少奶奶的提醒,余占鳌怎么能从火车上逃跑呢!一百多人都被突突了,只有他逃回来了。从此真的当了土匪。但是,他不欺负百姓。

县长是九儿的干爹,但是,为了救余战鳌,她也和干爹划清界限,因为干爹用她的两个孩子当诱饵,让余就范。为了抓花脖子,也让花脖子的妹妹当绑票。结果,这个灵儿逃跑时摔死了。

到最后,花脖子死的一毛钱不值。因为他表面上是和黑眼大哥和余联合,实际上,暗中不使劲。最后,到日本人那里交涉妹妹的坟的时候,没想到,日本人眼皮都没眨,表面答应,他一转身就毙了他。他手下的人,也都被日本人歼灭了。

黑眼大哥接济了余战鳌,但是,还是看人看走眼了,最终被一个小白脸儿钱玉郎给打死了。钱玉郎在战场上被张家大少爷张志杰,最后是共产党给一枪打死了,为黑眼大哥报了仇。

从一开始,张志杰就想说服国民党的县长朱豪三和土匪一起联合抗日。但是,各路豪杰都觉得自己和对方势不两立,都很倔。结果,只有朱豪三和余占鳌联手了。这应该感谢九儿的作用,因为她让这两个大男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携起手来共同对付侵略者。

而那两个暗中使坏的家伙,死有余辜。平时,山东高密东北乡的男人女人,鸡飞狗跳,即讲理,又互相使坏。这一点和贾平凹的西北剧也差不多,乡里乡亲互相拆台,深仇大恨导致男人祸害对方的女人等等丑态。但是,在外敌入侵之时,他们达成了和解,可歌可泣。一个个凄惨,悲壮地死去。

到底是什么支撑一个人活着的呢?有趣的是,如果说志杰是共产党,那么灵儿是在基督教会长大的。她试图要教授这些土匪活着的意义。

平时,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报还一报》,《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通过世代恩仇的两家年轻人的爱情而把过去的恩怨一笔勾销。这就是文学的价值和作用。它给后人一些启示。

故事到最后,朱豪三一个国民党的县长,积极抗日,为了抗日,能够低头去认错,真是很鲜见的。他的三个孩子,两个战死疆场,一个女儿被土匪绑票撕票致死。因此,他下决心剿匪。他的夫人在最后关头,和他死在一起。他们俩为了掩护弟兄们撤退,独当日军的子弹,同时,把一堆手榴弹放在自己已经残废的腿上引爆了。死的壮烈。

大少奶奶,一个抱着丈夫牌位嫁到单家的女人,也是聪明过人,很会算计。一辈子爱上自己的伙计,最后,在二少奶奶的开导下和伙计酿酒师罗汉大哥成亲,放弃了大少奶奶的排位,也不要了妇女楷模的牌坊,和自己心爱的人过了几年。最后,二人穿着结婚礼服,死在日本人的子弹下。

这些人平时都是认死理儿,就是你不能对不起我。你不仁,我就不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就是做人的道理。不管是官方,还是土匪,还是老百姓,都是这样。

但是,日本人来了不一样。他们是自己死一人,要杀中国人十人。不交粮的,就随便就地枪决。土匪和土匪,土匪和官方都讲一个理。但是,皇军没理好讲,只要你妨碍我前进的道路,即使是你亲人的坟,也为不足道。因此,花脖子那套理在日本人那里就行不通了。同时,他心里还想利用日本人对付朱豪三和余占鳌,这在道义上也让他多行不义必自毙。

那个成麻子,不知道为什么剧作者对他是那么宽宏大量。是他栽赃给花脖子。但看到余占鳌被花脖子打败的情况下,又倒戈回到花脖子那里去了。日后,又勾结日本人,搞暗杀。只有等他的家人16口人都被日本人杀了以后,他才让花脖子去杀日本人。但是,花脖子不但没能杀一个日本人反而全被日本人给杀了。

这其中成麻子扮演的副作用是很大的。但是,对他的惩罚也是一了百了了。

还有恋儿,本来是二少奶奶的丫头,但是,后来看到二少奶奶羞臊余占鳌,于是,就去跟余占鳌在一起了。但是,始终没有得到名份。为了帮余,她被钱玉郎和成麻子利用,想去和日本人和解。但是,人家一看就知道这是个傻女人,没有见识。最后,她还把二少奶奶的女儿琪官给骗到了县衙,最后,在逃跑时被枪杀了。

而二少奶奶知道女儿救不回来了,就劝说自己的男人余占鳌回去,不要送命。她的判断总是很精准。可惜他们的武器没有那么先进。

但是,二少奶奶九儿是个很好的妇女队长。她负责后勤。后来,也上战场,用高粱杆点着打鬼子。

朱豪三死后,他们回到家把余占鳌包扎了一下,然后,逃到高粱地。但是,鬼子已经把他们包围了。九儿最后,把豆官,她和余的儿子,的手和余的手放在一起。罗汉大哥已经教了他酿酒的技术。妈妈嘱咐他将来还是要酿三十里红高粱酒。然后,她自己高唱歌曲,把日本人引到了她藏三十里红酒的地方。她把酒倒在地上。之前,她和日本人要了一盒火柴。这盒火柴也派上了用场。她在日军向她开抢之际,划了火柴,然后,倒下时,火柴掉到了酒里。烈酒变成了熊熊烈火,把这股日军炸的魂飞魄散。

她牵制住了敌人。余战鳌和张志杰他们得以撤退。从远处看到火光冲天。豆官说,爹,那是俺娘吗?余说,那是你娘。送送你娘。

豆官:娘啊娘,你上西南,那里大路宽敞,有足够的盘缠……

一组土匪和国军共军共同抗日的英勇战歌从此传唱!

这是剧,但这也是中国人,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大于村的这些活生生的人,代表着中国人。形形色色的人,各行各业的人。每个人都是活生生的就是那个样子。

全剧贯彻的也是爱情。只有的真挚的爱,才能让他们出生入死,不惜一切代价,我为你愿意付出。你为我也愿意付出。最终,为了把入侵者赶出去,共同付出!

《红高粱》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剧。

杂文:世人应该记住 鲍勃.迪伦的哲理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 陈雪霏

美国著名诗人歌手鲍勃迪伦于2016年10月13日被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仔细阅读他的作品,你可以发现他是反战的。他对战争贩子及其痛恨。他恨人们不争气,不长记性。经历过二战以后,迪伦是在1941年出生的,因此,经历了和平时期,但是,越战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直说,但那一首首歌词,分明表达了他对战争的谴责与愤恨。

他希望人们要长记性,不要滥杀无辜。不要白白让人流血。人都是高级动物,就应该有个人样子。

但是,战争贩子,每次因为发明了新的武器,就开始找各种借口来炫耀自己的强大。就像一台机器,没有人性。

冷战之后这三十年,在全球化思维的推动下,可以说是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记得早在2000年的时候,人们就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或许22世纪应该是非洲的世纪,因为这些地方的人也需要体面地生活。所谓风水轮流转。但是,发展也不是一路顺风的。真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世界的发展也不是说发达国家就永远发达,如果没有人的可持续发展,一切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西方国家现在应该是十分焦虑,因此,开始对中国进行各种阻挠。中国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太张扬。 要脚踏实地地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