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诺奖评委专家: “双循环“ 理论应该是中国发展的长远之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国际经济学教授,宏观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委)约翰.哈斯勒日前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中国提出的“双循环“应该是中国继续深入发展的长远之策。

哈斯勒说,中国在过去四十年中,发展速度很快,主要的发展模式是靠基础设施建设靠投资拉动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出口也成为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但是,这种增长方式出现了阻力,尽管实际上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瑞典的经验,靠需求来拉动经济,要让老百姓能够消费,以消费带动需求,以需求促增长。那么中国提出双循环发展模式,尤其是内循环就是要拉动内需来促进增长。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加强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和高覆盖。

哈斯勒认为,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不是很平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还有大部分人不是那么富裕,刚刚脱贫,生活水平还是比较低。如果给予更多的刺激政策,给这些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让人民手里有钱,没有后顾之忧,那么,他们就会进一步消费,这样就可以促进增长。

继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个体发展,给他们的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给他们提供发展空间,由于这样的人数量很大,一旦释放他们的消费能量,中国经济依然可以继续增长。靠降低房地产价格释放收入的方法不可取也做不到。

中国可以在二次分配方面下功夫,让老百姓手里有钱。但也不要都存上,而是要敢于消费。要敢于消费就必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那就是退休养老和医疗保险。

中国短期内对那些受疫情影响的公司和企业给予资金纾困,有利于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和服务。从长远角度看,就是加强养老和医保,来促进消费。另外,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各地制定的绿色发展规划,如果能够认真落实,也是平衡发展与气候变化矛盾的很好办法。必须承认地球的极限。

在瑞典养老和医保的支出来自于人们的税收。税收直接服务于教育,养老和医疗,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人们就可以加大消费。这样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中欧之间可以在气候变化方面有更多的合作。欧盟国家对中国在民主方面的发展方向有意见,观点不太一样,当然,这不应该影响双边经贸往来。中欧可以继续加强交流互动,增进理解。

总部在布鲁塞尔的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经济学家塞纳和基内亚撰文认为,欧盟现在应该多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他们举了蚂蚁和恐龙的例子。远古时代,巨兽恐龙因为突然的灾难突然消失,而蚂蚁虽然很小,但是,生命力很强,因此,世世代代存活下来。2020年 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就好比一场巨大的自然灾难,虽然没有恐龙时代灾难严重,但也堪称世纪灾难,对很多大企业和无数中小企业都构成严重冲击。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因为中小企业数量多,即使有一些可能会死去,但是,一定还有很多会存活下来。因此,一定要打破瓶颈,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中国提出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珠三角一体化,从宏观角度是正确的。因为一体化就意味着打破条条框框和地区限制,形成一个大市场。欧盟一直在致力于形成欧盟内部大市场。因此,在欧盟内部进行贸易,可以互免关税。中国国内每个地区每个省比欧盟联系紧密,但是,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如何让他们之间互相流动,协调发展,打破地域和行业瓶颈,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对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纠正发展的不平衡都是很有好处的。

中国在新冠疫情过程中做得很好。数字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冠肺炎疫情会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根据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基内亚的文章,全球化进程并没有停止,尽管服务业和易货贸易在2019年下半年受到很大影响,到2020年上半年,影响更大。但是,数字公司,信息服务公司非但影响不大,反而发展很快。例如美国的ZOOM公司,一个网络会议公司,和腾讯网络视频会议一样,在欧洲几乎所有商业以外的会议现在都用ZOOM视频会议进行。 因此,ZOOM的股价从一月份1美元一股已经涨到了4月份的10美元一股,涨了10倍。

总之,哈斯勒教授认为,多给低收入人群提供刺激政策,想办法提高他们的收入,继续给民营企业更多自由,鼓励创新,提高就业,就有利于拉动内需,继续保持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