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瑞典解封想到的

 北欧绿色邮报网 作者晨曦

当瑞典解封81天的时候。天空晴朗,万里无云。天气和往年的四月份差不多,白天七八度到10度左右,晚上零下零上晃悠,河湖的冰已经融化,大地开始复苏,人们正准备着春耕生产。80%的城市人口早已经开始正常上班。公园里的长椅多了起来,人们可以在那里随便坐。

虽然最近一周平均每天还有342人感染,但是,死亡人数也在下降,平均每天12人,也可能是零。如果我不是特意到世界卫生组织的网站上去查,我可能感觉不到疫情的存在。

我猜这些数据可能都是那些重症的人到医院去,然后被查出来的。因为官方已经不再统计感染人数了。也没有上门测试服务了,因此就没有统计了。早在2月9日刚解封的时候,我们很多人就是自己在超市里买测试盒然后自己测试。那个时候,是真正的高峰期,每天感染三万,四万人。3月19日前后平均每天死亡36人,依然很高。现在就降到了0-12人。据了解,去世的人大部分也都是年纪大的人,有基础病。

回顾瑞典的抗疫过程,可以这样看。瑞典抗疫之初确实是犯了严重的错误,那就是把老人院的医生据说是25年前都给撤掉了,剩下的就是一周一次有医生来看一下。相比之下,北欧其他国家并没有撤,和25年前一样。因此,挪威,芬兰因新冠引发的死亡率就比瑞典低很多,可以用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计算。

瑞典医护人员一开始没有防护。尤其护士没有口罩和防护服,防护镜等,结果把病毒带到老人院。老人院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8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都有老年痴呆症,全天候护理。当新冠肺炎突然袭击以后,老人院没有呼吸机。很多老人感染了,感染以后非但没有什么治疗,而且是很快给予了临终关怀。成为一大丑闻。当时瑞典成为抗击疫情的反面典型,死亡率世界第一。这和瑞典滞后的抗疫措施有直接关系。疫情3月初来临,一开始只有乌普萨拉,斯德哥尔摩和哥德堡发现了总共七八例,都是从意大利或其他国家滑雪感染归来时爆发的。这些人如果当时自我隔离两周,或许大大缓解疫情的大面积爆发。因为1月26日,有一个从中国回来的女孩,自己自觉隔离两周。瑞典医生表示她做得对。果然两周后就好了。整个2月份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报道。

当然,2020年2月24号,我们全家本来想到北部去滑雪,我先生票都买了,宾馆也预定了。但是,我女儿突然发起了高烧。38度,孩子一下子蔫了。于是,我们取消了行程。随后,我们两口也感冒的不行,鼻涕,黄痰,浑身酸痛。总之,我们家自以为是一场大感冒。我女儿这一周都在家里度过,没怎么出去。到周末好了的时候,她说,我长这么大,从来没有感觉病过这么重。浑身很不舒服。确实,她两岁零三个月开始去幼儿园,结果,那个星期五就去了一天,我亲自陪护,回来以后,我们全家都病倒了。从幼儿园传来的感冒病毒也是非常厉害的。过了一周多,等她好了,才再去。当时,高烧也是38-39度。在瑞典,到了38度以上才算高烧,可以吃点退烧药,医生告诉多喝水。孩子这个时候也是在增加抗体的时候。这一劫是躲不过去的。

等到瑞典开始报道感染的时候,瑞典制定了一个政策,就是不允许去看老人,政策是上旬确立,规定却在在下旬执行,还像平时一样按部就班。瑞典最早因感染死亡的人是一位索马里人。因此,一开始,还以为病毒有民族倾向。但很快就发现只是因为他们做服务业的人多,所以,感染的快。后来,随着抗疫经验的增加,防止挤兑的办法主要就是不到病危的程度,没有必要去医院。需要去医院的,就要在医院里好好救治,用呼吸机。

同时,其他门诊照样开放。2020年3月20日,我到医院做了B超,查出胆结石。这些普通门诊是不允许新冠患者进去的。如果你感染了新冠,请呆在家里。如果你有危险,电话医生会决定是否接你到医院。

瑞典的电话医疗服务值得学习。瑞典的电话医疗服务号码1177,为所有人服务。值班医生通过和病人交流,判断你是否需要去医院急诊,还是第二天去看家庭医生,或者是在家自己吃点儿去痛片,感冒药就可以了。

瑞典之所以采取不封城不封国的态度,主要是认为无论如何,社会不能停摆,因为社会停摆对人们的生活会产生更大的冲击。一个人如果不上班,不打工,下个月就没吃没喝了。尽管政府也给很多企业补助,大量投入补贴,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坚持上班。能在家里办公的鼓励在家里办公。公交车,地铁从来么有停止过。每个人都是自己买菜。很多老人自己住,自己照顾自己,一旦封了,谁来买菜呢?瑞典的城市家庭都是小户型,人们指望的是外面的公园都是大家可以一起享用的。因此,如果都关在家里,势必发生家暴,精神抑郁,精神疾病等更大的威胁。因此,从一开始,瑞典就鼓励在外面散步,锻炼。瑞典空间广阔。再有,新冠是免疫力低下会造成严重后果,如果你增强免疫力,加强锻炼,加强营养,即使感染了,也没有问题。瑞典的主要目标就是医院不挤兑,社会不恐慌。一开始不让戴口罩,也是怕因为买不到口罩引发恐慌。

我们有一对教堂夫妇朋友,女的感染了新冠,好了又犯,犯了又好,折腾了一个月。结果,最后检测的时候,丈夫也有了抗体。但他就是无症状,从来没有感觉自己也感染了新冠。我想,这就是相对的。当妻子难受的不得了的时候,丈夫自己肯定感觉很坚强。因为他不能倒。这样,即使有一点点小感冒,也会很快过去。

瑞典本来处在北极圈,每年春季和秋季都会有感冒病毒流行。我感觉只要我坐地铁来回两趟,回来就会有感冒的感觉。但很快就好了。因此,瑞典最奇葩的就是一直坚持不鼓励戴口罩。因为怕戴口罩不合理,反而被感染。当然,正如上面说的,一开始也没有口罩供应。也怕恐慌。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有酒精伺候。商店,超市,饭店,医院,所有地方,一进门都可以先用酒精洗手,宣传的视频在公交车上等各个场所都有。保持社交距离,在地上就有广告。瑞典一开始是每天都有疫情通报新闻发布会。后来变成一周一次。解封以后,没有新闻发布会了。现在一周一次新闻发布会是俄乌冲突后关于瑞典安全方面的通风会。

在瑞典疫情就是一波一波的。2020年到5月中旬就出现了下降趋势。随后,6,7,8,9月份就很好。等9月底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芬兰,挪威,丹麦又开始严格控制,限制聚会,而瑞典就是等等看看,人数还不多。结果到11月份,一下子人数开始急剧增加,此时,政府才决定可以在地铁和公交车上戴口罩。如果说春季老人感染多,秋季就是年轻人感染多。12月8日,我女儿确诊感染。不过这次,她症状不重。但我们还是隔离了1个月。因为赶上圣诞节和元旦放假。2021年1月13日,我也感觉很不舒服。但测了一次,阴性,我就放心了。

从5月份开始,网上工作一些,业余甚至工作日一直打高尔夫球,在外面空旷的地方活动。孩子还是照样上学,商店一天也没有关闭过。但是,医院里没有发生挤兑,为什么?因为如果不是重症,就不让去医院,你只要呆在家里就好。因此,有个朋友说他根本就不测试,因为测试了也没用,测试了阳性就呆在家里,没有治疗。测了也没用。当然,他肯定是没有病。因为有个朋友,感染后真的是发高烧,打摆子,然后,血氧含量达到72. 一周后救护车来把他接走了。一到医院就用呼吸机呆了20多天,终于醒过来了。经过70多天的康复,到91天的时候,回家来了。他60多岁。身体从150斤降到了108斤。但是,凭借信念和亲朋好友的鼓励和医护人员的照料,他挺过来了。我们也有一位教授没有挺过来,去医院已经晚了。

2021年夏天依然是个很好的夏天,服务行业受到很大冲击。游客没有了,很多饭店关闭了。旅行社也不景气。最景气的就是疫苗产业。2021年夏天瑞典就开始了疫苗接种。一开始是老人,从90岁以上开始,然后,80岁以上,70岁以上,60岁以上,50岁以上。我是在5月8日打的第一针。6月24日打的第二针。头两针没什么特别的感觉。到2022年1月8日,我打了第三针。这次打的是Modern,感觉副作用很大。人们说,副作用大说明更有效,前两次是辉瑞,人们说这样混搭最好。总之,一边说副作用大,另一边说必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随大流。瑞典国王和首相先后都感染了,公主和王子也都感染了。首相号召大家都赶紧打疫苗。此时,瑞典已经有200多万人感染过了。700多万人打过疫苗了。死亡人数达到了17000多人。瑞典有一千万人口。现在感染数是250万。就是说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人感染过了,记录在案。

瑞典华人华侨一直都自我保护的很好。但是,到2020年圣诞节开始,就听朋友圈的朋友们纷纷议论,这个中招了,那个中招了,一家子,一家子的。人们先是发烧,然后是咳嗽,流鼻涕,打喷嚏,嗓子疼。但是,此时,很少听说有上不来气的。这就是奥秘克戎。传染速度快,可能说话间就传染了。但是,很多人也没有重症,就是三五天,最多两个星期就差不多了。年轻人一般一周肯定好了。有的人甚至已经感染两次了。

昨天,我和一个耳鼻喉科的大夫聊天,他说,他的病人,有的说感染过四次了。就是说,现在因为传染快,几乎没有人没有感染过。而且,即使打了疫苗,也不能避免感染。只不过是感染症状轻重罢了。有人说现在重症少就是因为打了疫苗了。也有人认为确实是病毒变异了,毒性降低了。而且也不直接攻击肺了。肺部不适是因为嗓子咳嗽,也影响了肺,但和一开始的直接侵袭肺还是差很多。

2月9日瑞典宣布解封以后,我立即感觉嗓子疼,第二天我还高烧了。此前我已经写过一篇《瑞典解封第二天,我中招了》。说实话,当时,还是有点紧张,但那种紧张已经比2021年1月13日的紧张差多了。我也曾经写过一篇《新冠肺炎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环境》的学习报告。通过研究,我也了解了人对灾难的承受能力也是一步一步的。就是说,一开始一个小难,你就承受不了了。就象中国,央视报道某地发现一例新冠肺炎。全国沸沸扬扬。这种消息,在我们这里看来,就是小菜一碟,不值得大惊小怪,因为我们已经身经百战。我们这里一天就会有三万感染。这是中国不可想象的。但是,在瑞典,法国,德国,英国都发生过。更不用说美国了。那我们怎么办?把自己关在家里哭哭啼啼吗?不,日子必须照样过。我们的姑姑91岁走了。我们没有去出席葬礼。因为怕乘火车感染。我的大姑姐表示理解,也不鼓励我们去。她说,老人一辈子很幸福。现在也是仙逝,去找比自己大12岁的丈夫去了。丈夫10年前去世,她自己过了10年,主要是在老人院度过的。儿女经常去看看。

这次得了新冠之后,我反思前几次的感冒,感觉或许那些感冒也是新冠肺炎。或者如果真的不是,就说明新冠肺炎的奥秘克戎变体就和感冒差不多。在瑞典的主要办法就是挺。但是,我感觉精神压力很大。同时,身体确实总是晕晕乎乎。到了3月下旬,我决定购买一批中药,安神补脑片,安神补心丸,响声丸,牛黄上清丸等等。原因就是我睡眠不好,半夜总是爱起夜。嗓子声音不正常,导致我白天不想干活,不能集中注意力。干活拖沓。吃了这批药以后,到4月6日,我突然感觉豁然开朗。我的心情就和外面的阳光一样,轻松愉快。我对丈夫说,我今天感觉我真的好了。这是一种久违的感觉。看来还是应该吃药。

来瑞典16年了,我很少吃药。一年的药费不到两千,看医生一两次,1200克朗的费用花完了,等可以免费的时候,一年已经过去了。总之,我真的解除了所有的负担。

我不再担心了。而且我发现我是一个比其他人更容易担心的人。很多人早就不担心了,而且早就开始正常工作了。瑞典政府机构,机关学校,医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是,听说护士奇缺。助理护士也奇缺。

走在大街上,人们也不戴口罩了。

在我感觉还没完全好的时候,2月24日俄乌冲突爆发。爆发以后,我写了一篇评论,俄乌冲突病毒比新冠病毒对人的冲击力更大。因为人们开始关注战争以后,新冠肺炎就一下子仿佛消失了一样。英国首相约翰逊因为新冠门事件,差点儿被议会弹劾,他们都要求他辞职。结果,俄乌爆发了冲突。俄罗斯进入乌克兰开始所谓特殊军事行动。造成300多万乌克兰人逃离家乡,投奔欧盟其他国家的亲朋好友和政府移民局。这一下子救了约翰逊。人们的关注点再也不是他在疫情期间和同僚聚会违背抗议规则了,而是如何制裁普京和俄罗斯让他们从乌克兰撤军。

可见,一物降一物,当一个大的灾难来临时,小的灾难就不是问题了。而经历了大灾大难以后,很多事情就不是事儿了。因此,当我们看到中国还在坚持严防死守的时候,我们也开始考虑是否这样做值得。是否这样做花费太大,是否这样做耽误了赚钱,是否这样做得不偿失,例如还有更多有基础病的人需要治疗。是否这样会造成其他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而提前去世。是否奥秘克戎不会导致死亡,不需要过度防护?一系列问题在我大脑中翻来覆去地出现。我也看了人们的两难,有人说必须坚持清零,有人抱怨自己没有拿到菜。

当初武汉发生疫情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有多严重,因此,希望把新冠病毒拍死,憋死。这是英明果断的决策。中国也做到了,4月8日解封,一切都开始复工复产。中国为世界树立了好榜样。

然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并没有做到象中国那样。既然做不到,西方国家尤其是瑞典就觉得绝不能让人一直憋在家里。因为那样会憋出病来的。他们是受不了的。随着zoom等软件的发明,很多上班族已经习惯了视频会议。大多数也已经开始在家里办公了。因此,斯德哥尔摩市中心反而人少了,很多餐厅因此而倒闭或者不景气。

但现在已经完全恢复了。人们不再害怕。不再担心。因为奥秘克戎没那么可怕。它就像一个感冒。瑞典之所以有底气放开,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流行病如果60%到70%的人有了抗体,就不会再爆发大流行了。而瑞典肯定是达到了这个比例。至于以后会不会更严重,那是以后的事情。兵来将挡。

昨天,我还和一位医学研究人员聊,他说,瑞典的抗疫政策一开始是错误的。但是,后来政策的调整是因为病毒发生了变化。瑞典在2月9日宣布解封的时候,实际上正是高峰期。但是,他们判断高峰过后,感染就会下降。果然,当人们不再关注这个问题的时候,确实,现在也没有这方面的报道了。2月26日瑞典病毒调查委员会发布报告,总结的结果也是初期防控不力。

现在奥秘克戎确实没那么厉害。如果还是那么厉害,死亡的人数会更多。现在看来,死亡人数大大减少。重症也大大减少。但日前有预测说5月中旬可能还会上升。

也有人认为,奥秘克戎可能是给人类的一次免疫机会。这句话在我脑子里盘旋了一夜,早上醒来的时候,我突然想,中国测出那么多无症状感染者,难道不恰恰说明中国的灭活疫苗更有效吗?灭活疫苗就是让病毒活不了,即使感染上了,但在人体内不能兴风作浪,彷佛没有感染一样。这不是最好的吗?

相反,我打了辉瑞和modern 疫苗,我说获得了抗体。然后,奥秘克戎来袭时,我的身体里的抗体与其抗争,结果是我发高烧了。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属于健康还是不那么健康的,大学以后,我好像就从来没有发过高烧。尤其没有38度的高烧。我顶多37.2度。但是,这次高烧了。然后,也有很多明显的症状。如果我测试阳性,但没有症状,不是感觉更好吗?

因此,我想最好还是中国人都打中国疫苗,尤其是老人,能打的都打,这样,就可以放心了。

有人说,中国人不放开是因为觉得中国疫苗没有用。我恰恰不这么认为。我的观点恰恰相反,正因为中国是灭活疫苗,现在才测试出来感染的症状都很轻,无症状的人更多。这恰恰说明,实际感染人数很多,但因为打了疫苗,大量无症状感染者存在。这说明,即使有更多人感染,很可能大部分人是无症状的。既然无症状对我们就没有任何伤害,因为伤害常见于症状,有症状才会感觉难受,没症状就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你还管他阴性阳性干嘛呢?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我不禁为中国的疫苗感到自豪。

最近听到上海的封城,出现一些抱怨,我能理解上海人,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自由。一切都由自己做主,突然之间连吃什么都要由组织安排,他们肯定是不习惯的。我开玩笑说,如果这事发生在吉林就好一些。因为人们夜生活没有上海那么丰富,东北人也比较听话。所以都可能好一些。

既然死亡率都比流感还低,而且造成的死亡大多是基础病。就是说有没有新冠,这个人也有可能死亡。50万人感染,只有50人死亡,而且都是基础病患者,年龄除一个心源性心脏病30岁死亡外,其他都是年纪大的人。这说明,新冠对我们的危害是无足轻重了。而我们还要花巨资,停工停产,是否造成的经济层面的损失太大呢?社会方面,如果老百姓不觉得有危险,反而是少吃了一顿饭让他们感觉更难受,产生抵触情绪,是否会引发社会问题或者人的心理问题呢?如果说奥秘克戎之前的病毒确实让我们必须从保命的角度去考虑,那么可以不顾一切代价。但是,如果现在没有那么大伤害,却依然按照那么大伤害去对待,可能就需要考虑了。应该随着病毒的改变而考虑应对措施的改变。

回过头来想,瑞典那些死亡的人,据统计报道也都是七八十岁的有各种疾病的老人。死亡的时候,正好也感染了新冠。据我的一位当助理护士的朋友说,那些能活到90岁的老人几乎没有毛病,人的性格也都很好。相反,那些70多岁的人反而疾病多,而且,性格也很跋扈。她说,她觉得可能这些人就是婴儿潮那批人,年轻时候太过自由了。导致老年疾病多。凡事都是有原因的,也是有因果的,或许不无道理。当然,这个并没有科学研究支持。但她天天照顾那么多人,她又是那么聪明的一个高材生,我想她的总结可能是有道理的。

现在,人们的关注大多都转移到是否会发生世界大战。俄乌冲突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如果不结束,下一步能源供应怎么办?粮食会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眼下,瑞典已经完全恢复正常。很多会议都重新开始了。我的邮箱里充满了各种会议的通知,我看的有些眼花缭乱,忙不过来了。我担心我会比去年更忙了。

或许借疫情好好休息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然,这还要看奥秘克戎的变体如何,到底是更严重还是更轻。我还是坚信中国的事不过三原则,三年之后,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与病毒共存。而且,由于疫苗和药物的作用,我们会战胜病毒。

从我自己的感觉就是当初一直觉得新冠没有药物治疗,就一直有精神上的负担。事实上,我老爸给我指点过,他主要是看《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根据其中的指导,到药店去抓药,然后,回来给自己治病。他说,你对症下药,过几天,症状消失就完了。身体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

同样,新冠病毒的症状,一开始毒性比较大,直接侵入肺,让人措手不及。但现在的奥秘克戎无非就是感冒的症状,在嗓子附近或者说上呼吸道就打住了。这样就按照感冒去除症状就行了。我记得张伯礼院士所说的,其他中医所讲的也无非就是去除症状。就是消除鼻涕和痰,那么,我自己的经验就是吃莲花清瘟胶囊,晚上可以保证睡眠。鼻涕和痰都可以消失。但是,药效就是几个小时。

而且,这个药主要是对发热高烧的人效果好。有的人如果胃寒,吃多了可能会造成腹泻。早期新冠本身就会造成高烧和腹泻。而且该药也说明了,三天以后,完全不管事,去看医生。但是,我的经验是吃一周没有问题。而且减轻很多痛苦。以前觉得感冒挺一挺就过来了,可以有好几天鼻子不舒服。如果吃药了,就没有那些症状了。那就是好了。

我想我的精神负担一直是很重的。觉得这是后遗症。但是,经过吃安神的药,睡眠好了,身体就好了。我想瑞典许多有后遗症的人,大多都是睡眠不好。在瑞典就只能吃安眠的药。我一开始胃也不好。还做了胃镜和肠镜,医生说我胃溃疡。让我吃药。还有痔疮,用药膏。但是,我发现吃胃药以后,我头疼的厉害。后来我看说明书,发现是胃药的副作用。我立即停止了胃药。那种头疼真的是撕心裂肺的。我自己给自己针灸。但是,过后,还是疼。后来,我开始吃安神补脑片和安神养心丸就感觉好多了。

因此,有什么症状就治什么症状。嗓子疼,声音嘶哑,就吃响声丸,嗓子就好多了。所以,不要觉得新冠没办法治,只要治疗它的症状,吃一些对症的药,就可以了。有的人容易发生肺炎,那就吃一些宣肺的药。就可以通气。如果真是肺炎,就需要打抗生素。中国的老祖宗真的给我们留下很多宝贵遗产。就在药店里就能发现你需要的东西。加上医生的指导,中医西医都可以。

中国在疫情之初做得最好。现在,中国依然感染的比例很少。有人担心一旦敞开国门,害怕有更多人感染或者死去。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新冠防疫方面的投入是否比其他疾病的投入更大。会不会出现大炮打蚊子的情况。

上海一封城,尤其听到有个别人尤其是糖尿病人,癌症病人和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因为没有及时救治而导致死亡,那也是一大损失。我有个朋友做生物学研究的,她建议我立即提出建议,各个医院要专门腾出一些新冠重症的病房。一旦有重症,立即到重症病房治疗。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就自己在家隔离就好了。新冠重症病房也可以是中西医结合,这是武汉方舱的经验。因为出现的问题就是有的人不愿意到方舱去。觉得自己在家更方便。事实也是如此。对于轻症,就是在家好好睡两觉,就好了。

对于重症,有基础病的,需要挂点滴,那么,可以住院治疗。所以重点就管重症和真正有病的人。轻症的年轻人,就吃点药,好好休息就可以恢复了。

然后,社会上继续戴口罩,勤洗手,尽量保持社交距离,不要吃饭聚集等。让工厂复工复产,社会各行各业,各居各位。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如果中国一直关闭国门,你再强调供应链不能断,但是,如果不能相互直接交流,供应链可能会断的。

最近,朋友圈传出一个咨询公司对2020,2021年的统计,发现中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已经大幅度下降。我想问,钱都哪里去了?

这也让我感觉欧盟国家完全没有担心的必要。他们还担心两年前的情景,大笔中国投资瞄准欧洲市场,希望买买买。但事实是,已经没有人来买买买了。你不用防范,自然已经没有人来了。

同时,我的中国朋友一直催我给他搞一些订单。但是,我看不到有什么需求。因为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卖口罩,卖检测试剂,卖一切防护用品。我弄过来,卖给谁呢? 因此,我感觉交流在断。

现在很多海外华人华侨盼着中国解封,然后,我们好能回去看望两年没见的父母。但是,我们也不愿意因为我们回去而把病毒带回去造成损失,如果是那样,还不如不回。

但是,我也希望国人能理解,西方一开始抗疫是很糟糕的。是否因此导致了他们精神上的偏执狂而发动战争,这个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研究。但是,整个世界因为疫情造成精神紧张是肯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开放,才开始正常的生活,渴望相互交流。是西方没有管控好,导致大流行。但是,人们也普遍认为,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病毒就是大自然的病毒,因为我们的气候变化导致了病毒的演变。例如空气污染,必然导致空气中产生各种病毒,导致各种呼吸道的疾病。而且,最终会演变成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英国有专家认为,因为我们打疫苗,所以逼迫病毒变异。因为它要生存,这本身就说明病毒是天然的。不是人工合成的。它可能还会变。但至少现在没有那么大毒性了。因此,有人认为这是一个战胜病毒的机遇,就是说万一感染了,就会有抗体了。如果在这一波,大家即使都感染了,也不会造成大量死亡。同时,人们有抗体了,天然的抗体,比新冠疫苗还好。

同时,人们可以放心地复工复产,赶紧恢复经济,不要花老本儿。这样,人们身心的紧张程度就会缓解。整个社会进入正常循环的轨道。

我在瑞典的感受和我的观察就是夏天人们因为有足够的太阳就不生病。秋季湿冷的时候各种病毒盛行。开春儿也会有很多人生一次病。等到4月以后,日照时间长了,人们心情好了,就又高兴起来,健康起来了。

再看看商业方面的消息,著名的酒店旅馆Scandic现在入住率已经从此前的39%增加到了53%。 制造业大佬阿特拉斯.科普柯利润增加16%,产值增加12倍,35亿增加到403亿。轴承制造业斯凯孚公司利润也增加了16%。产值也是成倍增长。他们都从新冠限制中恢复过来,但是,目前的俄乌冲突又造成零配件的断供或者是短缺。

与此同时,生产modern疫苗的公司阿斯利康确实大赚特赚,增加了60%的利润。沃尔沃轿车生产和利润下滑,主要是缺少零配件供应。

总的来说,瑞典追随欧盟的脚步向美国欧盟靠拢。但是,一切正常的生活不希望有任何的打乱。这种精神我想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就会有更大的创造力。尤其是中小企业,活力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和更多的创造力。

驻荷兰使馆举办中荷建交50周年合作成果图片展开幕式暨招待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国驻荷兰大使馆网站报道:

5月17日,中国驻荷兰使馆举办中荷建交50周年合作成果图片展开幕式暨招待会,隆重庆祝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中国驻荷兰大使谈践、荷兰外交部对外经济关系总司副总司长鄱佩德致辞,荷兰政府、议会及社会各界友好人士等100余人出席。

谈大使在致辞中表示,5月18日,我们将正式迎来中荷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50周年。50年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各领域合作成果丰硕。此次展出的40张图片中,有一张展示的是中荷建交50周年纪念徽标。徽标采用“中国红”和“荷兰橙”两种颜色,数字“50”由象征水流的线条组成。水是生命、是力量、是智慧。中荷关系就像一条河流,从涓涓细流汇成奔腾大河。早在400年前,两国人民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启往来。1972年5月18日,两国领导人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智慧,将两国外交关系提升为大使级。2014年,习近平主席和威廉-亚历山大国王明确了中荷“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新定位,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新动力。

谈大使表示,一图胜千言。希望通过举办此次图片展,与各界来宾一同回顾双边合作的累累硕果,让思绪在中荷关系长河中流淌。他用几个关键词阐释了对两国合作的看法:

一是互联互通。两国虽相距遥远,但陆海空联系紧密。中方视荷兰为中欧合作的“门户”。1996年,中国民航首条飞往荷兰的航线开通,现在史基浦机场是中欧之间最繁忙的客货运集散中心之一。2013年,一艘中国货轮在鹿特丹港被评为“2012年最佳可持续发展船舶”。如今中国近半数赴欧深水货轮首站在鹿特丹港停靠。2021年,“南京-蒂尔堡”中欧班列开通,中荷间中欧班列达每周6趟。互联互通拉近两国距离,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互利共赢。早在1973年,荷兰就在北京举办了工业技术展览会。1974年,中国与荷兰达成商标注册互惠协议。过去50年,中荷贸易额从不到6900万美元增加到1160多亿美元,增长近1700倍。荷兰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一大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引资来源国。荷兰是拥有一大批世界级高科技企业的发达经济体,其对华投资使中国受益;对荷兰企业而言,要巩固发展竞争力,中国的广阔市场同样不可或缺。

三是友谊牢固。两国人民间的友好故事不胜枚举。1984年,荷兰风筝协会主席在风筝发源地——中国潍坊放飞了250米长的风筝。1995年,一位荷兰眼科医生为2000多名中国眼病患者免费诊治。2020年,两只旅荷大熊猫诞下幼崽“梵星”,成为中荷友谊的美好结晶。不久前,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荷文译本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去年,我为家乡南京送给友城埃因霍芬的礼物——友宁馆揭幕。目前,两国已建立30多对友好省市。近万名中国学生在荷学习。患难见真情。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战,两国各界人士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为双边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四是国际合作。1995年,中荷洁净煤技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11年,中国制造的世界单机功率最大的永磁直驱海上风机在荷兰并网发电。2019年,总部位于荷兰的全球气候适应中心在华设立了首个海外办公室,李克强总理和吕特首相共同为其揭幕。两国关系不仅造福两国人民,更将惠及全人类。两国都是多边主义的捍卫者和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我们在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许多重要国际发展议题上密切合作。

谈大使表示,在庆祝过去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勇于直面未来挑战。当今世界,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层出不穷。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前所未有的合作。我们同舟共济,命运与共。为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和威胁,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这两项倡议明确回答了时代课题,为人类弥补和平与发展赤字、实现共同安全与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中方愿同欧方、荷方一道,为人类进步、世界和平与发展而努力。

谈大使表示,50年来,中荷关系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两国的共识远大于分歧,双方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只要坚持相互尊重、促进彼此理解,双边关系就能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两国合作潜力巨大,未来将进一步拓展在气候、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医疗保健、空间、科技创新等领域合作。相信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定能将中荷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推向更高水平。在中荷建交50周年的纪念徽标中,水流的线条设计成未完成的形态,寓意着中荷关系之河正奔向未来。让我们在中荷半个世纪友谊的基础上再接再厉,为这条河流注入更多动力,并最终注入世界这片汪洋大海,为更加和平、更加繁荣的世界贡献力量。

荷兰外交部对外经济关系总司副总司长鄱佩德代表荷兰政府致辞,对我馆成功举办图片展表示祝贺。他表示,中荷经贸关系和人员往来历史悠久。今天的图片展示了许多两国友好交往的故事,包括中国民航首条飞往荷兰的航线、首届“中荷企业家投资贸易论坛”、各类中荷文化交流活动等。这些图片证明,中荷间具有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并在过去几十年不断深化。他本人首任驻外就在中国,整个职业生涯与中荷关系息息相关,也见证了中国的发展。几十年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使数亿人摆脱贫困,成为全球化世界的重要参与方。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在国际事务中展现出自信与影响力。

鄱佩德表示,中荷经贸关系在过去半个世纪中持续增长。中国是荷兰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对荷兰企业而言,中国意味着快速增长的市场,特别是在农业、卫生、环境和物流等领域,中国庞大的研发预算、人才库和高质量知识基础设施为荷兰企业提供诸多机遇。同时,荷兰是绿色航运、物流、农业和健康等领域的重要参与者,这些领域对于应对人口和气候挑战至关重要。荷兰主要企业均有在华投资,超过700家荷兰企业活跃在中国。近年来,有人主张保护主义甚至经济脱钩,但我们不应忘记,中国是荷兰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之一。中荷关系对两国的繁荣都很重要,双方应继续共同努力。过去几十年来,两国紧抓合作机遇,未来也必将如此。就在上周,我们还组织了线上商务代表团,在循环经济和海上风能领域同中国同行进行交流。今天的图片展展示了中荷关系的悠久历史、双方利益契合点及各类人员往来。相信这些将继续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荷方对中荷关系的下一个50年充满信心。

在谈大使的陪同下,来宾在一幅幅图片前驻足观看,称赞展览内容丰富,生动再现了中荷合作50年的累累成果。荷兰著名民间乐队“小啤酒”、来自中国和荷兰的青少年学生纷纷献上民乐演奏、歌曲、舞蹈等精彩节目。中荷各界友人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亲切交谈,畅叙中荷友谊佳话,展望中荷关系发展的美好愿景。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