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国面食第一大省,究竟吃了多少碳水炸弹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 雪霏

来源: 运城侨联   


     山西人吃面,浇头、调和、汤水都没那口实在的“面”重要!
 
 ▎肉沫刀削面,简单但味美。图摄影/蓝太阳TNT ,图/图虫·创意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因为地理、气候等原因,晋南地区盛产小麦;晋北、雁北盛产莜麦、荞麦;晋中、晋东南盛产谷子、玉米、高粱。虽说各种面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但山西人还是有自己更爱的搭配:栲栳栳就是莜面好,擦尖就是高粱面好,抿尖就是豆面好,碗托就是荞面好,猫耳朵就白面、莜面、荞面都很好……

       五谷杂粮成为山西面食宇宙的坚强后盾,山西人也不负三晋大地的馈赠,凭一双巧手做出了花样繁多的碳水美味。“晋南的馍,晋中的面,雁北的糕吃不厌”,山西人的一日三餐都可以是各种面食,不吃面的日子总感觉空唠唠的,不够踏实。
 

▎运城油糕,刚出锅的最好吃。图摄影/冬波,图/图虫·创意

       一碗面条,要是再搭上山西老陈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面和老陈醋会保佑每一个漂泊异乡的山西人。

做好一碗山西面,需要“十八般武艺”

       庞杂丰盛的山西面,离不开山西人的一双巧手。就看看这些个点缀在各种山西面里的动词:拉、抻、拨、削,压、擦、揪、抿,剪、切、擀、扯……形象生动,仿佛一连串娴熟的做面巧活儿在你眼前表演,现做现吃,是那么地热乎、暖心又自在。

       在山西各地流传着“面光、手光、盆光”的和面准则。合适的水面对比,恰到好处的力度和时间,出手精准、干净利落,这是一份好面的前提。当然,这也是山西人对面的不忍浪费,晋中人还能“原汤化原面”,吃完面再来碗面汤顺一顺。

面团和好了,山西人拿出做面“兵器”,一番“刀光剪影”后,刀削面、刀拨面、剪刀面就在锅中翻滚起来。

       有的店用机器人来做刀削面,真缺少了点灵魂,还得是有经验的削面师傅最懂面团的脾性,拿着刀片稳准狠的削下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的面;爱面的山西人,甚至为刀拔面设计了“专属大刀”——两端带柄,刀刃平直,长约60厘米重达5斤。它切出来的面条长达半米一根,切口成小三棱形,吃着劲道滑爽。

       无论哪种面,煮好后搭配番茄鸡蛋、肉炸酱、酸汤、黄瓜韭菜花绿豆芽等各种浇头,或干拌或带汤,越吃越香。

       至于剪刀面,就没那么复杂了,家里的剪刀就能胜任,也更为家常。剪出的面条煮在锅里,像一条条游动的小鱼,大小适口吃着也方便。人们还给这种面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传说和李世民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太原古称并州,所产剪刀称为“并州剪刀”,唐代诗人杜甫赞美它说:“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剪面就更如鱼得水了。
 

▎剪刀面,煮汤面更入味。图摄影/Merlin,图/图虫·创意

       晋中、阳泉一带常吃的抿尖,使用抿尖床来制作,豆面和白面掺起来最好吃,晋中人还把比较短的抿尖叫做抿圪蚪;而擦尖就更偏爱红红的高粱面和白面掺起来做,擦子的擦口呈扁圆形,如果擦出的是短一点的擦圪蚪,真的挺像小蝌蚪。

有人觉得,剔尖才是山西面条的精髓所在。和出来的面团要恰到好处,才能更好的进行剔面环节,这已经十分考验功力。接下来一手托着放着面的圆盘,另一只手用筷子来剔面,力道要稳准狠才有两头尖中间鼓的小鱼状剔面。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真需要些做面的功夫。

       山西人做面的“兵器”五花八门,简单到筷子、刀片、带孔金属板,复杂到一台直接架在大锅上的饸饹床。

饸饹面,某些地方叫河捞面,从大同到运城几乎整个山西都吃。在山西北部,人们更喜欢荞麦饸饹面,搭配浓郁的羊肉汤。俗话说“头锅饸饹末锅粥”,吃荞面饸饹可得赶早啊;而在山西中部地区,荞麦面、白面都常用来做饸饹面,西红柿、烩菜等浇头卤汁深受人们喜爱。阳泉漂抿曲被叫做小河捞,因为面条很细,常常能浮于清汤上。

       在晋南,白面饸饹更受欢迎。临汾牛肉丸子面就是一种饸饹面,牛骨高汤做底,牛肉和丸子拔高了配菜的丰富度,有的人还会泡上麻花,撒上大大一把香菜。咥口面、喝口汤,又香又辣,让人神清气爽。

       到了运城,大盘鸡也“变了心”,不再钟情于裤带面,而与饸饹面组成了运城CP。用盆装的运城大盘鸡,辣得过瘾、土豆很绵,还可以无限续面,仿佛面才是主角。

       没有工具?扯面、揪片、掐疙瘩、搓猫耳朵,山西人徒手做面的功夫也十分了得!拉面也不是兰州的专属,山西拉面煮、炸、炒、焖样样在行。拉面还能千变万化,拉得很细就成了龙须面,卷后再烤就成了一窝酥,拉成一根就成了长寿面。

       不用水煮?焖面是饭,土豆、豆角是菜,做好一大锅焖面饭菜就都有了。这种黏糊糊、香喷喷的焖面,是山西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惦记的家的味道;异曲同工的高平炉面,面条更细一些,焖一会后要不停地翻炒,入味也更加均匀。

糕糕饼饼,煎炸最香

       面食在山西人手里,如鱼得水。面条之外,山西的糕糕饼饼们也相当出彩,甚至成了鲁迅先生的伴手礼。他在小说《孤独者》中说: “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 闻喜煮饼就是一种油炸点心。

       同样是炸,麻叶、麻花和油糕在山西的势力范围要大很多。

       大同的清晨,一碗刀削面加一个麻叶,就是早餐碳水的双倍快乐;“买麻叶哩”仿佛是一句幸福密码,也承载了崞阳人的快乐。因为县址变迁,有人也把“崞阳麻叶”叫做“原平麻叶”,逢赶集或者庙会,胡麻油香味围绕的麻叶摊前总是挤满了人;逢年过节尤其是新人婚礼,洪洞人都要做炸麻托寄托祝福;而到了晋城,麻叶变得更加酥脆,咬上一口直接掉渣。

▎油炸麻叶,山西南北大不同。图摄影/图瑞,图/图虫·创意

       同为“麻”字家族,稷山麻花和神池麻花称霸南北。稷山麻花已有上千年历史,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天能搓出上千根,炸完后细长金黄。刚出锅的稷山麻花,外边酥脆内里还柔软带嚼劲;相比,神池麻花要短粗一些,讲究“三酵肥、二水、半油”,油得是胡麻油,小火慢炸后脆而不硬,香甜耐嚼。

       油糕家族就更大了,山西高手云集:运城油糕、孝义油糕、乡宁油糕、保德油糕、山阴油糕等等,晋北多用黄米面来做,晋南多用小麦粉做,豆沙、红枣、红白糖等做甜甜的馅料。

▎裹满泡泡的黄米油糕,谁不爱?图摄影/子恒影像,图/图虫·创意

         保德油糕就是黄米面制作,刚出锅时表面还有一层小泡泡,酥香中带着粘糯,馅料流动状态下趁热吃(小心烫嘴)最好;兴宁油糕是小麦粉制作的代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还举办“油糕会”,数十家油糕摊点组成“油糕之海”,一家赛一家的好吃。
 

▎运城的油糕,炸出小麦的香气。摄影/东波,图/图虫·创意

       孝义火烧、清徐孟封饼、芮城石子饼……山西各种油饼、酥饼、火烧、烧饼更是数不清,松软有麦香的晋中太谷饼更成了闻名全国的山西伴手礼。

       用胡麻油和面粉反复揉搓搅拌制作的大同黄烧饼,烤熟之后太酥脆了,吃的时候稍微用力就能四分五裂;长治的驴油酥火烧以熟驴油和面,制成柿饼大小,在长治地区和凉粉、腊肉(驴肉)齐名为“三件宝”。

       香、酥、脆、甜的怀仁糖干炉又名闪塌嘴(很烫哦),相传慈禧吃过后盛赞它味美;烘烤出来的沁县干馍,可以夹着猪头肉或热糕吃;运城枣蛋馍,可以包煮鸡蛋,也可以包柿饼碎、花生碎、瓜子仁、核桃仁等馅料,还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运城枣蛋馍,思念的味道。‍摄影/李平安,图/图虫·创意

       山西“馍饼宇宙”的精彩,还不止如此。晋城卷白馍和临汾卷卷是“卷饼爱好者”的福音,有点类似于春卷,在锅上烙好的饼,以万物可卷的姿态卷得下豆芽、萝卜丝、粉条、肉丝等你爱的一切。
 

▎临汾卷卷,卷啥你说了算。摄影/豆子881,图/图虫·创意

       山西作为北方碳水大省,当然少不了炒饼——北方人都超爱!长子炒饼被评为“山西名小吃”,粉条和蒜苔增加了炒饼的口味和口感,出锅还要来点蒜末;襄垣炒饼也有粉条参与,但要先蒸软后,再下锅炒,出锅前加点蒜苗,香味直往鼻里窜。

       在山西,煮到水里的也未必是面条,饼也可以!运城北相羊肉胡卜,死面饼子切成丝,用鲜鲜的羊汤熬煮,辣椒油一滴入魂;柳林县的孟门熬,鲜嫩豆腐大块和三角型的空心“油斜”熬煮来吃,所以也叫豆腐熬饼子。

       而在运城,解州羊肉泡馍俘获了人们的心,食客把馍掰进羊肉汤里泡着吃,羊杂、羊肉和粉丝交织,那么的热乎和鲜美。大山西的饼子们,煎炒烹炸怎么吃都对味!

▎解州羊肉泡馍,有自己的好吃秘籍。上图摄影/李平安,图/图虫·创意;下图摄影/边走边拍,图/图虫·创意。

蒸出美味,也蒸出喜气洋洋

        面条要煮,油糕要炸,饼子要烙,虽说莜面和山药蛋可以做成抿八股、莜面磨擦擦、山药面鱼鱼来吃,但很多人还是觉得莜面蒸着吃最好!

       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忻州、朔州、大同等地种植着大片的莜麦,为晋北的面食带来了一个“莜面宇宙”。“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莜面的脂肪含量在粮食中相当高,为晋北人们提供着更为瓷实的能量。



莜面栲栳栳的酱料,会有土豆参与。摄影/晓风F,图/图虫·创意

       最出圈的莜面栲栳栳,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大火蒸上10分钟,配上羊肉臊子、番茄臊子或者酸汤臊子,沾着吃就很好;大张的莜面皮卷上土豆丝,上锅蒸出敦实憨厚的莜面饨饨,也可以沾着臊子吃;很像饺子的莜面饺饺,土豆丝、酸菜丝、苦菜都是热门馅料,老辈山西人还喜欢浇上麻麻花(学名细叶葱、细叶韭)来吃。

       在山西,能和莜面“一较高下”的蒸食,碗托肯定算一个。“民歌满山撩,碗托大枣香塌脑,烧饼洋葱爱死人,都说山西好!”碗托就是山西人的宝,主要集中于山西的中部、北部,有的以纯荞麦面制作,有的以荞麦面、白面混着来做,尤其以晋中平遥碗托、吕梁柳林碗托、忻州保德碗托最为知名。

       平遥碗托有冷、热两种吃法:碗托切成面条状后加醋、蒜泥、辣椒末等调味,搅拌均匀后冷吃,清新凉爽;或者用猪油热锅,加入葱蒜,再将切成条状的碗托倒入大火炒,还可以加上山药蛋丝、豆芽菜,滴上老陈醋,香气四溢。

       保德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碗托,人们习惯于用当天加工的荞麦粉做碗托,会更劲道,隔天的都不行。凉调、热烩,浇素汤、拌肉酱,怎么吃都是保德人的爱;柳林的碗托也是冷吃热吃都可,热吃中还会与羊杂割混炒,吃起来更加鲜美。

       哪怕是全国常见的烧麦、饺子、发糕、枣糕,山西人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没有什么糯米,大同的烧麦就是实打实的羊肉馅为主,百花烧麦的褶子好似绽放的梅花,皮那么薄,肉那么扎实,汁水那么鲜香。蘸上山西老陈醋,用嘴吹吹凉,一口一个超级满足。
 

▎百花烧麦,看着就很美。 摄影/杨玉诚,图/图虫·创意

       朔州人用开水和面,蒸出了朔州烫面饺子,蒸好后的皮子有韧性又很软,奇妙的口感绝非一般蒸饺所能比;黄黄的玉米面蒸出来的发糕,蓬松喧软,比面包更好吃;距今300多年历史的武乡枣糕,黄米面喷香,大红枣甜蜜。

       山西人吃面食,吃的是美味,吃的是历史,吃的也是一种喜庆的仪式感。逢年过节,霍州人会做造型丰富的馍馍,赋予其寓意,尤以年馍最为隆重:五心枣花是年馍中的“吉祥馍”,有“五福盘寿”之意;圆馍是年馍中的“实在馍”,有“圆圆满满”之意;钱串是年馍中的“发财馍”,有“财源广进”之意。
 

▎晋南人过年过节,少不了花馍。图摄影/吕行,图/图虫·创意

       闻喜花馍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乔迁花馍、节庆花馍,花馍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山西面食有什么?也许那是一盘寄托儿时记忆的炒不烂子,也许那是一碗身处异乡时常想念的扁食头脑,也许那是一份迎宾送友的汾阳烤包子,也许那是一盒中秋佳节馈赠亲友的平遥月饼。山西人的面食,数不清、道不尽、吃不完,永远有期待,永远有惊喜。
 

上一篇:“创业中华·兴业湖南”侨商侨智聚三湘 怀化对接RCEP线上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下一篇:亲情中华黄河故事|与大河共舞,志在青山绿水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与大河共舞,志在青山绿水间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人民网记者麻 潞报道 编辑 美玉

与大河共舞,志在青山绿水间

人民网记者 麻 潞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蜿蜒奔流的黄河水,于老牛湾“撞”开山西的大门,掉头南下,至风陵渡处,折向东去,一如臂弯,拥山西入怀。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处于黄河由南向东的最后一“弯”特殊的区位,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

  黄河流经运城8个县市,共345公里,占山西全省的34.7%。立足独特的山川资源、区域优势,“举全市之力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运城担当、作出运城贡献。”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中,运城置身新格局发出时代强音。

保护修复为先

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

  运城位于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汾河自新绛县龙兴镇南梁村入境,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境内河长145.2公里,流经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浩浩汤汤,蜿蜒奔流。

  汾河万荣段水质问题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当地强化生态湿地修复建设,栽植护岸林300亩、水源涵养林500亩,帮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汾河、黄河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万荣县实施总投资7200万元的

汾河入黄口生态景观及修复保护工程。

  现在正在修建的2390亩的人工生态湿地,将通过100多种湿地水生植物的净化,出水水质就可以达到Ⅳ类标准,从水源地确保水质清澈。

  站在望河台上俯瞰,又见汾河如玉,黄河如带,由此交汇,一路南去。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也设立在此,10组在线监测设备不间断地对汾河水质11项指标进行监测。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退出劣Ⅴ类,2021年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2022年上半年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达52.4%,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围绕贯彻山西省委、省政府“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决策部署,运城在全省率先启动编制《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科学编制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方案》《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明确了“控污、清淤、增湿、绿岸、调水”五大工作重点,全面打响保护山西“母亲河”的攻坚战。

  ——构建“河湖长+河湖长助理+巡河湖员”工作模式,建立了汾河四级河长体系,确定河长155人,构建“五位一体”河湖长工作机制,聘用54名汾河流域专职巡河员每天不定期巡河,实现对水域岸线的专业动态监管,推进河道日常巡河及管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高压推进沿汾排污口全面清理整顿,对发现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制度,沿线89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清除违章垃圾等堆积物10.3万立方米、违章房屋6座、其他违章建筑近2000平方米。切实维护了黄、汾河道秩序,为母亲河筑牢安全红线。

  ——成立高规格的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督查组,紧盯阶段性目标任务,以“四不两直”方式实地督查,印发情况通报19期,下发督办卡12期,开展公益诉讼13起,剑指问题,狠抓整改。

如今,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

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

  河水全年均值达到地表Ⅳ类标准,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新绛、稷山城区段新增蓄水面积140万平方米;稷山汾河湿地公园恢复湿地2000余亩、绿化3000亩;万荣入黄口段建成生态廊道十余公里;夏县白沙河、垣曲亳清河、盐湖五龙峪等黄河支流实现清水复流……

  一条条在河渠两岸延伸的绿色廊道,一幅幅野鸭戏水的和谐画面,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态修复场景,都在讲述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运城故事”。

“五条绿色走廊” 

绿色崛起的基础支撑

  驻足黄河边,自然景观与蜿蜒大河共绘壮美画卷;

  置身鹳雀楼,与古人同频体味“更上一层楼”;

  身处小浪底,看大河浩浩荡荡不舍昼夜;

  古老黄河在运城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画卷。

  去年以来,运城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着力打造沿黄、沿汾、沿涑水河、沿中条山和峨嵋岭的“五条绿色走廊”,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全局。

  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串联生态、农业、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全力实施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五大基地。15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正加紧实施,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和万亩韭菜、山药以及万亩水产、水稻等,成为农民的钱袋子。风陵渡度假区、尧王台民宿小镇等独具晋南特色的黄河文化风情体验带华章初展。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分布于145公里汾河岸线的4个县(市),围绕水生态治理、生态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共梳理谋划了七大类39个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总长度116公里、配套“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的汾河旅游公路,以多维度构筑“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一条水清岸绿、村靓业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正跃然眼前。

  围绕200公里的涑水河,沿线6个县(市、区),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同时,融合农耕文化,导入特色产业,立体化建设集“田园胜景、康养福地、农旅廊道、产业沃土”于一身的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实施总投资144.52亿元的项目。到2025年,预计将有50家以上田园综合体盛装迎客。Image

  以中条山生态廊道为脉,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所涉8个县(市、区),串联沿线五老峰、泗交、历山、凤凰谷等风景区,通过实施总投资141.7亿元的56个建设项目,支撑发展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山地运动、健康养老等生态经济,构建起生态保护扎实、文化价值活跃、文旅融合充分的新生态文旅经济带。一个融合生态、文化、休憩空间,拥有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的生态文旅康养福地呼之欲出。
Image

  横在运城中央,拥有165公里高效便捷公路网的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依托孤峰山、稷王山等丰富的农林生态资源,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技术装备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山西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国家晋南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大产业基地建设等,呈现出城郊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新业态。

  今年运城共实施项目329个,总投资564.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6.09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82.26亿元,完成率46.71%。谋划2023年至2025年项目249个,总投资达1880亿元。五条飞扬的“绿飘带”,正集聚起运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Image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

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眼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满目皆绿。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和彩色慢行道相映生辉,后土祠、鹳雀楼、大禹渡等文旅景观与鱼跃龙门、浪漫沙滩等打卡地相互叠加,游客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领略千年河东的文化底蕴。Image

在聚力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过程中,

  运城紧密结合沿线的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并与旅游公路的服务、景观、慢行、信息等同步建设,全力构建覆盖全域的黄河、汾河、涑水河、中条山“三水一山”旅游公路网,带动全市“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截至今年6月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已建设807公里,完成投资43亿元。

  5月,大禹渡景区,一排排造型新颖、设施完美的“太空舱”组成的度假休闲湾,惊艳亮相,引人注目。Image

  “太空舱”按照五星级酒店配置,舱内自循环新风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气压,自动改善空气质量,家电、厨房、卫浴全部智能化操作。Image

  居高临下,遥望“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日落时刻,清风吹拂“山河无忧风起皱,落日余晖天尽愁”;雨后远望,秦岭苍翠,“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此空”。Image

  围绕黄河文明、生态观光、农旅融合三大主题,运城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永济市串联起鹳雀楼、普救寺等15处景点,形成了一条全域旅游“黄金通道”;平陆县黄河湿地天鹅起舞,茅津古渡焕发新颜;夏县彩虹路蜿蜒中条,泗交山水风景宜人;垣曲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山水相依,历山舜王坪绿草茵茵,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在此握手太行。全市开启了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新模式,已开通9条“城景通”旅游线路,城景衔接,舒心游玩。ImageImage

  顺着平整通达、绿荫遍地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行,不多久就能来到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通达的道路、集中连片的黄河滩涂、天然的水质、宽广的土地,这些因素的叠加,让这个黄河岸边不起眼的村落,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该村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提供了更充沛的生命力。游客们在这里饱览母亲河风光的同时,还可购买到新鲜的大闸蟹、小龙虾和品质上乘的莲藕。Image

  串联一路风景,承载一脉文化,造福一方百姓。该市实施了“百十万”粮安工程,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0万亩玉米高粱基地、万亩水稻基地。各县市突出产业把沿黄公路打造成花果绿道、蔬菜通道、观光资源路,加快农产品外销,增加农民收入。Image

到2025年,

  运城将创建200个左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示范村,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及主干道串点成线、连片成带,推动乡村振兴,形成独具晋南特色的黄河文化风情体验带。Image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作为黄河中游重要腹地城市,运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中,奋楫而进,笃力前行,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响筑梦未来的强劲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