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走进淮安看到了中国自信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派记者陈雪霏淮安报道

3月29日,经过一个上午的车程,追梦中华.奋进新江苏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抵达淮安,对淮安进行为期一天的采访。

下午,采访团参观了洪泽湖,领略了一路好风光。原来,洪泽湖在历史上经常洪水泛滥,让百姓遭殃。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毛主席号召治理黄河,修好淮河的时候,也开启了对洪泽湖的治理。

洪泽湖治理以后,淮安地区就成了中国最大的粮仓。因为这里可以生产和储存很多粮食,同时,这里也是四通八达,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

晚上,淮安统战部长吴晓丹设宴欢迎海外华文媒体的到来。她说,淮安是个有水的地方,四面都环水,拥有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淮安人杰地灵,是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是国家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地毯试点城市,也是淮扬菜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入选“世界美食之都”。

因此,粮食大丰收。环境也优美。她希望海外华文媒体好好宣传淮安。

她说,淮安也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也是汉朝名将韩信的故乡,淮安也是美食之都,已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晚上,大家乘游船观看了淮安的夜景。真是太美妙了。一下子让人想起了枫桥夜泊的场景。不过这里更现代,灯光秀丽。

淮安是江淮流域古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淮扬运河沟通江,淮,通达南北。淮安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大运河绵延长达3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

一路上,记者也感到很亲切,看到树林中的长廊,感觉仿佛是在斯德哥尔摩郊区的小岛上,或者是北部于默奥一个雕塑公园。看到一片片的黄色油菜花和周边的小白墙房子,二层楼的别墅,感觉跟瑞典没什么大的差别。

回想20多年前刚刚对外开放不久的江苏,主要是带记者到苏锡常的苏南发达地区去采访。当时的苏北似乎还是很落后。20年之后,直接带海外华文媒体到江北的淮安以及下一站连云港,这本身就表明江苏更自信了,中国更自信了!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表示中瑞两国在核技术领域可以优势互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2023年3月25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中核集团曹述栋副总经理一行,科技参赞丁明勤陪同参加。

崔爱民大使表示,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建立了世界上为数不多、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瑞两国在核技术领域各有特色,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加强这一领域的合作,将进一步丰富中瑞两国务实合作内涵,有利于全人类核能技术的共同发展。希望中核集团进一步拓展中瑞两国低碳高技术能源研发及产业合作,不断推进两国在核环保产业、核医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合作,造福两国和世界各国人民。

曹述栋副总经理表示,科技创新是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中核集团始终秉持开放共赢的合作理念,积极拓展与瑞典等国家科研院所、大学和科技企业在先进核能技术创新方面的务实合作,共同努力推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充分利用双方优势实现技术互补,进一步促进核医学和医疗产业发展,为核能造福全人类做出贡献。

中核代表团访瑞期间,将与瑞典斯杜斯维克核技术公司、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等共同召开中瑞核能技术研讨会和反应堆技术国际论坛。

崔爱民大使:中国的发展将给瑞典带来新机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3月24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今日工业报》发表署名文章《中国的发展将给瑞典带来新机遇》,全文如下:

枝头的蓓蕾告诉我们,春天要来了。虽然现在还处于“冬春”,但世间万物都悄悄地在春日阳光中苏醒。随着疫情的阴霾逐渐散去,人们的工作生活逐步恢复正常。

本月,中国刚刚召开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员,释放出一系列重要信息,让国际社会再次读出中国发展蕴含的理性、韧性和确定性。中国两会在聚焦中国发展的同时,将为包括瑞典在内的世界发展带来重要机遇,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中国将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年度经济增长目标确定在5%左右,既体现“量”的合理增长,也为“质”的有效提升留下更多空间,这预示新发展周期的开启。下一步,中国发展将更加重视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瑞典的创新能力稳居世界前列,科技发展水平先进,产业现代化程度高,正朝着完成气变目标而努力。中国新发展阶段将为瑞典企业和人才开展对华合作提供更广阔的平台,收获更大的成功。

第二,中国消费市场将释放更大能量。自中国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以来,中国消费市场回暖让全世界看到了希望之光。近年来规模巨大的中国消费者群体的崛起,已使在华外资企业受惠匪浅。未来,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的消费需求,加之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瑞典的文化、创意、家居、时尚、食品、游戏、保健等产品广受中国消费者喜爱,相信瑞典还有更多先进理念和成熟技术创造的好产品,都可以在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绽放自己的独特魅力。

第三,中国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中国市场规模巨大,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源丰富,发展基础厚实,市场的增长潜力、政策利好和产业集群效应等因素,不断刺激外企增加在华投资,中国已成为外企投资最青睐的热土之一。下一步,中国将配套实施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做好外资企业服务工作等举措,使各国都受益于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制度红利。近年来,中瑞双向投资增长势头强劲。2022年,瑞典对华投资5.4亿美元,同比增长79.9%;中国对瑞投资10.5亿美元,同比增长75.9%。随着中国经济韧性强、活力足、潜力大的特性不断展现,相信中国市场将为包括瑞典在内的外资提供更稳的避风港和更强的动力源。

中国有句老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来瑞典工作已一年有余,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瑞典,探索更多中瑞合作的机会,我参访了一些瑞典省份,走访了40多家瑞典企业,同数百名瑞各界人士交流。在寒冷的瑞典北部,无化石炼钢厂、新能源电池厂向我描绘瑞典蓬勃发展的绿色产业和中瑞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合作前景。在繁忙的哥德堡港,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向我讲述中瑞贸易发展的良好势头及对哥德堡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瑞典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我,他们高度重视中国市场,长期在华投资经营,希望看到中瑞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持续深化,更多两国人民。中小企业CEO给我讲,同中国人谈生意很踏实,因为中国人非常务实,说得少、做得多,希望今后有机会和更多中国公司合作,互利共赢。

我很喜欢的一句瑞典谚语是“一只鸟在手,胜过十只在林中。”它告诉我们要珍惜眼前、抓住当下。对于中瑞关系来说,就是要在一切可以合作的领域推进合作,在一切可以共赢的方面做得更好。中国新发展的画卷已徐徐展开,欢迎瑞典各界朋友抓住机遇、分享红利,继续推动中瑞务实合作和友好关系向前发展。

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江苏大学科研团队发明智能农机将残留地膜“一网打尽”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特派记者陈雪霏镇江报道

3月28日,海外华文媒体采访团来到江苏大学进行采访。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江苏大学里边有中国唯一也是最大的农机具博物馆。同时,也了解到江苏大学在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地膜每年使用量约143.7万吨,覆盖面积高达2.8亿亩,两项指标均为世界第一。尤其是在西北地区种植棉花,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不使用地膜产量很低。然而,地膜难以降解,经过风化后难以回收。

当前绝大部分农机达到80%的地膜回收率并不难,困难在于含杂率过高,捡上来的地膜,秸秆,土混杂在一起,难以实现地膜的二次利用,久而久之将造成水土流失。

江苏大学联合攻关团队创新研发了摆齿清洁高效捡拾,双曲柄震动清杂,无芯多带打包,柔性差速传动,捡拾与作业速度一体化协同控制等关键技术。同时,在捡拾链的前面设计了清杂滚筒,通过内圈,外圈两种不同速度传送,把杂质横向输送到机器侧面。在大量核心技术专利的驱动下,团队研发的残膜回收机可做到“膜归膜,土归土,秸秆粉碎还田,”当季棉花残膜可实现回收率90%以上,作业效率每小时15亩。

目前,这款残膜回收机的回收率高,含杂率低,能够进行二次加工,资源再利用,且性能稳定,已在新疆5个市州及兵团试用推广,示范推广面积累计超20多万亩,所到之处迅速占领了当地市场,成为越来越多地方部门的制定推广产品。

另外江苏大学团队还在农业喷灌和预防病虫害方面有了新的技术设备。

江苏大学校长颜晓红和徐立章研究员,张德胜研究员,国际处处长潘剑锋教授,一带一路产学融合研究院副院长崔勇博士和江苏大学文学院院长任晓霏等教授一同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和江苏省侨联副主席艾卉率队参观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