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供应链

欧洲解封对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

作者 晨曦                                

两年疫情的结果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即欧美追捧群体免疫,现在基本达到了目的,估计人口中有70%的人都有了抗体,或者通过感染病毒,或者通过打两针或三针疫苗。现在奥密克戎高峰刚过,就急急的要解封了。丹麦瑞典首当其冲,随后,西欧其他国家也都会陆续解封,因为他们跟瑞典的情况差不太多。都是防疫是防疫了,但是防不胜防,有些人三心二意地防。从感情上讲,中国人是无论如何很难接受他们这样的做法。但是,残酷的现实面前,客观冷静地想,欧洲人丢掉的损失只是那些消耗福利的老弱病残。他们失去的只不过是锁链。

反观中国,表面上看是中国害怕病毒,但是,从做法上看,是科学防控,中国的目标是清零,中国也做到了。过去一年多来几乎没有报道出因新冠死亡的病例。感染的大部分是外面输入或者是打工者,年轻人或中年人。中国的做法举世瞩目,令人叹为观止。

欧洲解封了,中国如果还继续清零行不行?笔者是这么看的。新冠病毒的发病还是与季节和温度有关。一般就是在秋冬春容易发病。夏天几乎为零。这个特点在瑞典和欧洲很明显。同时,经过打疫苗,现在奥密克戎即使感染上了,通过吃莲花清瘟,和扑热息痛过一周就好了。不构成生命危险。这样,就有可能不算危害社会的疾病了。即使危害,关闭太久,给人造成精神疾病,同样,甚至比奥密克戎还让人糟心。

欧洲解封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最主要的报复性增长应该在旅游业,餐饮业和服务行业。人们解除限制,流动起来,只要流动起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在瑞典旅游业也是一个重要产业。只要流动起来就会有文化活动。流动就意味着繁荣。从供应链和产业链的角度讲,欧洲需求会旺盛,同时,自己生产的意愿更强。但是,从旅游业开始就已经缺少员工了。因此,疫情过后,欧洲经济增长受到人工的制约。据Euler Hermes信用公司预测,欧洲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22年渴望达到4.3%,美国3.9%,中国5.2%。这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首次,欧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大于新兴经济体。美国需要扩大码头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欧洲也面临同样问题,即使停泊没有问题,但是,停泊后清关仓储等都将面临挑战。因为解封后,预计物流要有大发展。报复性消费和需求可能会出现。但估计在今年4月份之前不会出现。可能在第二季度以后。

欧洲经济虽然旅游业受到了冲击,服务业受到一定冲击,但是,欧洲的流动性受到的冲击不大,没有恐慌和哄抢,因为从一开始,欧盟就确定了保持一定的开放,保证社会基本正常运转。不采取封国的路线。对于很多僵尸企业给予纾困,但是,解封以后,可能会迎来一大批破产企业。而在中国该破产的很多都已经破产了。

因此,欧洲解封对中国有好处,而没有坏处。因为中国可以继续生产,或者是重新开启生产。这个生产不光是国有企业,主要的是要有精干的中小企业,政府要支持众多中小企业,继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开启民营企业的再出发。

过去疫情两年,欧洲美国都是对国企感觉不公平。中国需要继续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因为他们是种子,有他们的增长,中国经济就有无限活力。鼓励年轻人创业,他们有很多点子。

美国之音最近有篇文章表示中国清零对全球供应链的稳定会有冲击。笔者认为,世界依然离不开中国,中国也应该很高兴地融入世界。看看这次冬奥会,华人华侨的后代既有代表中国夺冠军的,也有代表美国和匈牙利夺冠军的,这说明,未来的世界会有更多中国人起来。

因此,我们要真心一起向未来,对世界更加包容,宽厚,理解和支持。以宽广的胸怀迎接未来。

中国应该继续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现在想来,一心一意谋发展,一心一意搞建设没错。未来,要继续文化大发展,科技大发展,旅游大发展,只要按照市场经济去办,让人们流动起来,有更多自由,更多活动的空间,就会有繁荣,有自由下的稳定,因为各种力量活跃起来会构成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局面。

调整与欧美的关系,对欧美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参与。中国的建设也欢迎外国参与,通过市场来进行交流,继续支持鼓励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市场准入。

改革开放以来在房地产方面有了很大发展,但实际上各个城市还是有细化发展的空间。同时,继续深化东西方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经常联系,就会增进理解。

(近观中国)从“遇见”到“预见”,习近平求解疫情风险防控

  据中新社北京3月11日电 题:从“遇见”到“预见”,习近平求解疫情风险防控
  中新社记者  张蔚然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妥善处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日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期间不少表态展现强烈忧患意识。
  “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是一门“必修课”。面对疫情大考,中国如何从当下的“遇见风险”进步到未来能“预见风险”?从习近平所作一系列部署中,答案清晰可见。

  “观势”——精准风险研判

  盘点习近平的战疫足迹可知,根据形势变化精准研判疫情防控风险居于突出位置。
  防控初期,面对严峻的扩散形势,大年初一他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要及早研判疫情传播扩散风险;春节后在北京调研时,习近平指出当务之急是针对节后返京人流逐步增加、疫情蔓延风险剧增的形势,有针对性地制定应对措施;当疫情防控到了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习近平要求加强疫情特别严重或风险较大的地区防控。
  进入二月下旬,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习近平提出低风险地区要尽快将防控策略调整到外防输入上来,全面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风险地区要依据防控形势有序复工复产,高风险地区要继续集中精力抓好疫情防控工作;3月上旬,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习近平及时提醒“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其他地区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在加大”,“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表示,疫情来势汹汹,有些风险已在明处,有的仍在潜伏状态,如处置不当、把握不准,就容易漫无目标,抓不住关键,极易使防控陷入被动。“习近平精准研判不同阶段的风险点,意在从战略层面把握主动,这是化解危机和难题的重要手段与前提。”

  “落子”——聚焦风险应对

  在研判风险基础上,习近平坚持全国“一盘棋”,通过精准“落子”化解风险。
  比如,战略部署层面,高层在疫情防控之初即作出两个重要决定——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向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派出指导组;习近平先后就依法防控与协同推进科研攻关作出专门安排。
  竹立家认为,无论是从中央层面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还是向湖北派指导组,都是化解风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强统筹调度、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依法防控旨在让决策在法治轨道运行并得到精准执行,科研攻关意在以更科学高效方式抗击疫情,此二者都是疫情防控治本之策。
  又如,战术布置层面,习近平多次强调医院、社区等“一线”防治,要求“坚决把救治资源和防护资源集中到抗击疫情第一线,优先满足一线医护人员和救治病人需要”“大幅度充实基层特别是社区力量”;在北京和武汉,他均专门考察抗击疫情的“两个阵地”——医院和社区。
  清华大学教授薛澜表示,风险防控的关键点在基层。传染病的预警信号往往首先出现在医院和社区,必须加强“前哨”阵地的警惕性和识别能力,才能够及时捕捉到传染病来袭的信号;另一方面,只有保护好“前哨”,加强“前哨”的能力,对风险才能真正实现“灭小”“灭早”,推动从“遇见风险”到“预见风险”的跨越。

  “谋局”——完善风险预见

  在研判应对眼下风险的同时,如何健全各方面体制机制进而完善风险预见能力,也进入了习近平的视野。
  在遏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时刻,2月3日的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已提到“从源头上控制重大公共卫生风险”;此后,习近平在中央深改委会议上提到“要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3月2日在北京考察时,他要求“健全国家重大疫情监控网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他还注意到生物安全领域的广泛风险,要求“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
  薛澜指出,这些部署关乎顶层设计,旨在尽快补上疫情暴露的“短板”,从全局、基础和源头层面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保障国家生物安全。通过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发现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形成对风险的“全链条”管理,今后对风险成因的认识会更警觉、更准确,预见性更强,应对风险也会更主动。
  另外,习近平高度关注干部队伍防风险能力,要求各级官员“既要高度警惕和防范自己所负责领域内的重大风险,也要密切关注全局性重大风险”。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戴焰军表示,各级官员处于决策指挥系统的关键位置,思想认识、知识储备决定其是否能驾驭全局、把握大局;工作方法、专业能力决定其是否能科学判断形势、摸清规律;工作作风和担当精神决定其是否能深入一线了解内情和风险所在,不怕担责敢于拍板。
  “干部队伍防风险能力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方能为预见并应对风险、预防处置突发情况、调度配置各类资源和有效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戴焰军说。(完)    编辑 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