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科技部部长万钢,

两会系列报道(十七)科技部部长万钢、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就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京报道(记者陈雪霏)3月10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梅地亚中心举行记者会,科技部部长万钢、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就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副主任、主持人韩林宏](2018-03-10 10:47:37)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本场记者会的主题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先生,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先生,围绕这一主题回答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首先有请万钢部长。

[万钢](2018-03-10 10:55:14)

各位媒体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一年一度春又来,每年一次和大家有这个机会在这个地方见面,感到十分高兴。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今天还是老样子,我们准备了一份大概7页纸的关于科技创新进展方面的材料。我这儿作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放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重大变化,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显著提高,我们国家的科技创新由过去的跟跑为主,逐步的转向更多领域中并跑、领跑,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正在引领世界潮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提出了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引领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激励政策,大众创新创业各方面都作出了明确部署。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等各方面重大任务当中都突出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

[万钢](2018-03-10 10:54:05)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系统谋划、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改革发展的各项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我们共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贡献。我就做这样的开场白。谢谢大家。

[主持人](2018-03-10 10:55:07)

谢谢万钢部长,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2018-03-10 10:55:35)

谢谢主持人。万钢部长您好,《政府工作报告》对五年科技创新进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请问,五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发生了哪些明显的变化?谢谢。

[万钢](2018-03-10 10:56:10)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中,科技创新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坚强领导下,大家共同努力,同样实现了历史性的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万钢](2018-03-10 10:59:11)

第一,我们的科技创新水平得到显著提高,逐渐进入了“三跑并存”,并跑、领跑日益增多的历史新阶段。我们的战略高技术逐步走向了世界的前列,大家所看到的各个方面,比如说航天、深海、超算、核电这些领域都逐步走向世界的前列。基础研究得到了加强,比如说量子纠缠、外尔费米子、胚胎干细胞包括最近的克隆猴,这些技术研究的成果逐渐地也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悟空、墨子、北斗组网这些科学实验卫星,现在为我们的深空探测、定位导航,还为我们的环境监测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也就是天眼,还有上海光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取得很好的进展。

[万钢](2018-03-10 11:05:22)

第二,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实现了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我这几天挺有眼福的,看了一下《厉害了,我的国》,我感到十分感动。桥、水、陆、港,一大批基础建设工程中科技创新都起到了作用,重大专项推动着移动通信、大飞机、新药研制、传染病防控等重点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像高铁、新材料、特高压、风光水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起来,我们身边都能够感受到。科技创新也极大改善和提升了民生福祉,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人民健康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向系统纵深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主要是在科技投入结构优化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地位和主导作用明显了,我们国家科技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逐步完善、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得到了加强,创新政策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万钢](2018-03-10 11:13:17)

第四,科技创新的力量从过去的科技人员为主向社会大众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我们在“双创”热潮中产生的众创空间,有效服务了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我们已经有4200多家众创空间、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和150多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创新服务的一个生态网络、生态环境,服务了近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去年新增的就业就200多万。科技外交也为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大家去年看到我们主场的国际外交活动,比如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G20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峰会,这些都留下了鲜明的科技创新的印记,创新政策对话更加深入,科技伙伴网络不断拓展,合作手段也更加的丰富。但是在这些成绩面前,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我们登高望远、居安思危,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持续发力,使科技更好地为造福人民、发展经济、保障安全来作出贡献。

[科技日报融媒体记者](2018-03-10 11:22:05)

万部长您好,“双创”是一个社会热点,也是科技日报近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打造“双创”升级版,请问下一步在打造“双创”升级版上,我们有什么具体措施?谢谢。

[万钢](2018-03-10 11:24:48)

刚才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双创”发展的形势,这些年来我走了很多众创空间,在这个机会当中也结识了很多年轻人。我觉得“双创”它是青年人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绝好的平台。在那里全是年轻人,你就感到生动活泼。“双创”又是一个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舞台、大平台,现在我们的高校院所,特别是企业领办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它就满足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学理论,一个是长尾理论,延长型技术的发展,另外一个是缝隙理论,在一些人们需要的地方得到了发展。另外一个角度,它又是一个改革的手段,带动了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因为企业、高校、研究院所的成果在青年人的创新空间当中融合了,有很多公共服务就开放了,比如说你需要一些零部件可以由企业提供,你需要一些跨学科的技术,可以由高校提供,特别使我感动的,是我们一些创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们都主动地去走向青年创业者,把他们的经验、把他们的经历分享出来。我刚才还看了政协委员的记者招待会,有一位委员说他们把自己十年寒窗坚持的这种经历讲给青年人听,使他们不怕困难,也使他们更加的了解市场。“双创”同时也提高了创新创业的国际化水平,现在已经有很多离岸创新中心,无论是在硅谷也好,还是在巴黎也好,甚至在其他的国家,也都能看到中国的青年人和外国的青年人来共同创造。我们还有两岸的孵化基地,我曾经去拜访过一个有台湾青年的创业基地,叫“蚁族”,我去拜访了“蚁王”,也看到了“蚁族”生产的产品,感到非常兴奋。所以众创空间的这种形式现在看起来得到了创新创业者的欢迎,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得到了各类创业主体的欢迎。 “双创”升级从科技创新的角度上看,我觉得下面要做几件事:第一,创新创业的融通发展更加有效的服务实体经济。这个融通就是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大中小融通创新,完善院所、企业与创业者的合作机制。第二,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为创业者成长提供全流程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再就是强化创新的源头供给,提高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含量,促进重大项目向社会开放,带动产业发展、社会应用和创新创业。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国外的朋友说你们的新“四大发明”,有共享单车,共享单车怎么是“四大发明”呢?我说单车自来就有,共享是一个创新,共享背后的科技支撑,导航定位有北斗,移动互联有中国宽带,还得有第四代移动通信,你看大数据、云计算后面不就是超级计算技术吗,包括治理乱停车,用电子围栏,这些也都在国家科技计划重大专项中产生的技术。我所感到高兴的就是,这些国家的重大专项已经到了创业者的身边,他们可以无障碍的获得,技术集成又满足市场的需求。大家记得我们国家曾经是自行车王国,巨大的自行车产业重新火了,订单满了,质量也提高了。所以这是一个源头供给,源头供给同样是成果转化,我们要把资源进行开放共享,来促进成果转化。第三,加强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国际创业创新大局当中。一方面吸收国际上有效的资源,我们的年轻人之间现在越来越少的是语言障碍,越来越多的是思想沟通。集众智、创新业。最后,我们要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来提高服务于创新载体的能力,也就是说,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这样一种创业孵化链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创业资本和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总的说来,我觉得创新创业应该趋向于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谢谢大家。

[香港卫视记者](2018-03-10 11:25:49)

部长好,各位好,我是香港卫视记者。近年来,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近一年来关键词就是“人工智能”,中国有哪些最新的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另外,它会在哪些方面改变老百姓的生活?谢谢。

[万钢](2018-03-10 11:27:25)

你的中文说的真好。验证了我刚才说的一句话,现在的青年人交流,语言不是障碍,更多的是思想沟通。应该说,人工智能发展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发展,从80年代开始,人工智能已经是我们国家科技计划的一个研究内容。这些年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信息化、数字化、软件硬件这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我们也看到了很多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果。自动驾驶汽车在上路,机器人不光在制造业中应用还在分捡包裹,我们的快递业也得到了保障。大家可能关注到昨天的“两高”报告,就是我们的智慧法院的建设,在周强院长的报告当中写得很详细,人工智能也正在这方面发生重要的作用。我们有一批领军企业正在涌现,正是在这样的大势之下,我国的科技人员提出了编制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的建议。这个建议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的高度重视,我们会同很多部门一起向国务院提交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审议以后,已经正式公布。这是从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系统规划,它强调了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为主线,突出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的基本原则。人工智能要渗透到各个领域,最关键的还是要把人工智能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做好,并使它很快地拓展到社会的各方面,使每个人,致力于创新创业的创业家、企业家都能够获得。所以,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启动了人工智能的开源平台建设,比如说百度致力于自动驾驶,阿里致力于城市大脑智能交通,腾讯在医疗读片、医疗影像资料处理,科大讯飞是在语音识别。还有在模式识别方面的刷脸技术,也逐渐应用到了高铁、车站和机场。这些就要使它开放开源,使现有的技术、现有的积累,能够在我们的经济社会当中发挥作用,能够为所有的创业者所获取。但是,抓人工智能还是要强基础。所以我们要做下面几点工作:

[万钢](2018-03-10 11:29:19)

第一,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加快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基础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研发,使那些研发成果尽快能够进入到开放平台,在开放使用中再一次把它增强完善。马上就要发布人工智能项目指南和细则,来突破基础前沿理论关键部分的技术。第二,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到我们产业发展中去,应用到我们社会生活各方面去,解决人们所关心的安全问题、健康问题、环保问题等方面。另外,我们还要知道人工智能既有它科技性进步的一面,也有它社会发展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加强政策法规研究,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对社会伦理、就业结构、个人隐私、国家安全等方面的一些挑战。在人工智能的重大项目中,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攻克基础难关,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解疑释惑,为和谐的发展提供动力。第三,人工智能是一个国际化的潮流,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支持我们国内的人工智能企业、研究机构与国际上的合作,在一些重要关键的领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谢谢大家。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记者](2018-03-10 11:34:19)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到重结果转变。请问科技部,当前我国的创新激励评价制度存在哪些不足,接下来将采取哪些措施去推动激励评价制度改革。谢谢。

[万钢](2018-03-10 11:35:31)

当科技创新的群体从小众向大众发展的过程,当科技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政府对于科研的管理也必然会从过去的科研管理向适应于新时代的创新服务发展。所以从激励政策的角度看,主要的着力点是在成果转化这个方面。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若干规定,启动了一系列的行动,我们叫做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步,两个标志:一是我们的技术市场规模已经跃升到1.3万亿,参与技术市场交易的主体当中,过去一直是企业占绝大部分,现在我们的高校院所的转化数量也快速增长起来。据我们统计,近两年每年都增长20%以上,一些大的特别是基础前沿的成果也逐步的转化到实践当中,上亿的项目、几千万的项目已经开始出现。从科技人员得到了成果转化的自主权,收益的分配权,转化法当中确定了净收益的最低线,这样科技人员得到了激励。但是得到激励以后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比如说转化积极性高了,但是他还是以科研为主,怎么提供更好的、更专业的中介服务,这在国外做的很好的。比如说转化过程当中发生的一些问题,一些行业政策不协调、不配套的问题也显示出来,包括产权登记等方面,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真正落实转化政策去做的事情。所以在激励方面,还会有更多的政策出现。新问题也在解决的过程当中,实现主要的方向就是税收优惠政策,比如说高校科研院所兼职的制度规范,怎么样保证承担重大项目的科研人员得到基本收入稳定增长,绩效收益合理增长和成果转化的激励奖励,实现三者最优化的灵活薪酬制度,出台了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万钢](2018-03-10 11:52:47)

在评价方面,确实也是科技人员最关心的,有一些评价制度不合适,比如说我们平常所说的,本身做医生的又非得写论文,这种评价制度就不太合适于新时代的发展。所以专门出台了关于人才分类评价,这也有过实践,特别是农业领域,农业院校既要在实验室里搞科学研究,又要开展成果转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两类的评价就肯定是不同的,所以各行各业进行分类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两会期间我的同事们也都没歇着,相继完成了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以及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文件。还有一个是对成果转化收益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在不久后就会公布出来,也满足现在科技人员的需求。但是激励和绩效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我们持续进行科技体制改革。这些年来我更多的是感受到我们科技人员胸怀大志的报国胸怀。过去我们看到了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这些令人感动的科技人员,他们精忠报国,奋斗到最后一刻,为国家而贡献自己的力量。科技人员的精神是可贵的,我们要特别珍惜科学家精神,珍惜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要珍惜青年人才的创新积极性,既要有物质的激励,更多的还要在精神上能够满足我们科技人员为国奋斗的这种需求,为他们的创新成就,为他们的艰苦奋斗,为他们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鼓与呼,使他们的工作更加顺畅。谢谢大家。

[路透社记者](2018-03-10 11:53:32)

第一个问题,中国电动汽车发展迅速,但是近来遇到一些有关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方面的阻力,因为消费者很难接纳这种驾驶方式的转变,所以我想知道科技部是否会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消费者和各界接纳电动汽车这个概念?第二个问题,美国企业家马斯克昨天公开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希望美国总统可以重点关注中美之间由于电动汽车及相关领域所造成的贸易不平衡问题,请问万部长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谢谢。

[万钢](2018-03-10 12:04:07)

我跟马斯克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我记得大概是2008年年初,他那个企业刚上市,我就曾经去驾驶过他们当时开发的第一辆电动汽车,我们这些年经常有交流,他第一次到中国来,就开着他的特斯拉车到了我们部里,我们共同研讨电动汽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和我们的优势。应该说,我们从2001年开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对电动汽车的发展,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技术,通过产学研结合,开展从基础到技术方面的研究。十年以后,我们开始启动了大规模推广。我记得在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都和广大的潜在用户见面,得到了很好的评价。2010年,开始进行推广,启动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如关键技术的研发、产学研结合方面的支持等,特别是加大了电动汽车的财税鼓励。到去年,我们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已经达到了77万辆,同时,我们的保有量已经超过了160万辆,占世界的一半,我们叫两个50%,我们发展电动汽车最重要的,一是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减少石油依存度;二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特别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三是电动汽车作为载体,对于自动驾驶、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来采用共享模式,有特大的潜力来帮助缓解交通拥堵。同时,现在世界范围内,从传统汽车逐步向电动汽车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趋势。我和各国的企业家、跨国企业交流都比较多,在这个交流当中,我们可以互相进行沟通。

[万钢](2018-03-10 12:02:09)

目前,许多国家的新能源汽车也都进入了市场,比如说在宝马的I3、大众、奥迪,也包括通用、福特等也在逐步进入市场。他们是由在中国的合资企业生产,享受我们同样的同等待遇。我的同事今天还跟我说,我还特别看重这个,奔驰和比亚迪合作一个叫“腾势”,贺德方同志买了一个,用着效果还挺好,我觉得这挺好,发挥各自的优势互补。

[万钢](2018-03-10 12:02:36)

我和马斯克接触当中,好像没有听到过他对我们提出什么问题。我想告诉你的是,中美在电动汽车的合作也十分紧密,我们和美国能源部有一个联合研究中心,三大关键内容,第一是节能建筑,第二是清洁煤利用,第三个是电动汽车,包括卡车的高效使用,这个合作在科技创新的平面上并没有障碍,如果有什么问题,我觉得我们都可以沟通交流,我也很欢迎美国的企业家能到中国来,除了电动汽车以外,我们可以谈的东西还有很多,我觉得只要多沟通、多交流,中美的科技创新合作是不会有障碍的。从78年开始,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访美的时候,就签订了关于中美科技合作,这个合作一直进行到现在,陪伴着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是很希望这些合作顺利进行下去,我也很有信心,因为我们的科学家、企业家之间已经和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很好的沟通合作机制。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是世界电动汽车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欢迎各国的电动汽车都到中国市场来,使我们都能够享受到多样化的产品和多样化的服务。谢谢大家。

[中央电视台、央视网、央视新闻移动网记者](2018-03-10 12:11:09)

我的问题提给万钢部长。万部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了要加大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其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说要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的防治攻关,使科技能够更好的造福于人民。所以想问一下科技部在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进展情况如何,未来还会有哪些措施?谢谢。

[万钢](2018-03-10 12:11:45)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的宗旨。“十三五”以来,民生领域当中的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水污染等重大科技专项效果显著。同时又和我们即将新要部署的科技创新2030的重大项目接续有效。所以这些年当中,科技创新对于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问题给予了很大的投入。比如说大家关心的雾霾治理问题,我们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技术体系,服务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大家能够看到的现在对于实时的大气污染情况的报告以及对于污染的预报等等这些都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实时监测这一块能够做到精准到位。近零排放的超超临界电厂,近零耗能的建筑、零排放的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减排的升级,都为支撑打赢蓝天保卫战作出了贡献。我们着力的进行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我们的企业创造了沙漠化治理的“库布齐模式”,石漠化治理的“花江模式”,高原退化草地的“三江源模式”,几代人植树造林护林的“塞罕坝模式”,中国在全球率先实现了沙退人进,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我们应对突发传染病,从被动的防御逐步的向主动防御转变。“非典”现在已经十多年了,但是我们仍然记忆深刻,从那以后启动了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建立了由CDC实验室网络等为特色的突发传染病的应对体系。我们近年来前赴非洲帮助非洲的朋友们来抵抗埃博拉、寨卡,也为世界在突发传染病方面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力量。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支持的54个新药进入了医保,为减少看病贵作出贡献。我们围绕着恶性肿瘤、心血管病等布局了30多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带动了20个省市,覆盖2180多家医疗机构。我国科技人员研发的手术机器人,医疗设备进入了高端医院,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了130万台的各类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服务于人群达到4.5亿。科技也在扶贫上面发挥了作用,科技扶贫的特点就是以智力扶贫来帮助贫困农民能够长期解决长效的解决问题。

[万钢](2018-03-10 12:34:24)

扶贫也有两个小故事,去年我到大小凉山看了彝族地区的扶贫,我看到了移民搬迁集中区,就有企业来帮助他们种玫瑰花,科技发挥了作用,提供玫瑰花香精,产业扶贫就起来了。我到更偏远的山区,看到我们的农村科技特派员用以豆换豆的方法,帮助提高改善土豆品种,产量增加了4倍。用以羊换羊的方法,提高他们养黑羊的产量,一年能下四个崽,过去只是一个。特别感动的是一些科技特派员,我看了一个案例,我们科技特派员帮助农民,说黑羊生病了,脖子上长了一个包,给它找到了病因,说得了包虫病,说这个药不但给羊吃,还给狗吃,因为狗是病原。我回想起政协还专门有一个会研究包虫病的问题。所以,科技扶贫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也是民生。我们想下一步,第一是深入开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重点是把一些好的经验模式推广出去。第二是加强重大科技项目的统筹引领,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加强社会安全防范,为打赢污染攻坚战、脱贫扶贫、促进人民健康提供更多的科技投入和科技支撑。第三是发挥绿色技术,加强绿色发展领域中的比如说先进技术来壮大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的产业。第四是继续深入科技扶贫脱贫攻坚,发挥科技特派员和星创天地在农村科技创新创业中的作用,开展创业式扶贫。各个方面都要来做好科技支撑,比如说社会安全防范,比如说智慧社会建设,比如说重大灾害预警防范,比如说食品安全平台,来用科技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大家所关心的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方面,我们已经有相应的规划,也启动了相应的各方面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力度,聚焦于高发特发“癌种”,应该说我们现在解决“癌种”已经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但是特发高发的“癌种”方面,还是要提高癌症早诊率,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来实现科技的突破,同时要依托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快成果转化和先进适应技术的推广,来提升我国癌症防控的综合能力和水平。谢谢。

[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2018-03-10 12:34:43)

请问万部长,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了很多鼓励性的政策,比如说给科研经费松绑,让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包括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请问,接下来我们在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方面,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我们还会有哪些措施出台,来啃下这些难啃的“硬骨头”?谢谢。

[万钢](2018-03-10 12:38:02)

刚才您提到《政府工作报告》中,一是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创新创业人员松绑的问题,二是取消繁文缛节的问题。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感觉到,从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的过程中,有几个大的问题:一是基础研究,二是成果转化。要加强基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全链条的创新绩效,最重要的就是服务于人。所以无论从松绑也好,还是从取消繁文缛节也好,最重要的目标还是要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我们做各项工作需要遵循的目标。我们在过去五年当中,对于科研管理整个计划体系和经费使用方面,进行了比较大幅度的改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我从科技人员了解的角度上来说,大家对于出台的这些文件都很赞同,但在实施的过程当中,多多少少有些障碍,有一些和其他的管理体制不顺畅,比如说工资有个总额,对于做出重大成就的基础研究人才,他们的报酬方面能不能更加提高一点,但是总额上就会有些限制,这在高校好一些,在研究院和一些企业当中还是存在的。比如说科技项目用的毕竟是财政资金,按照预算法还是要有预算的,但是预算对于科学研究本身又有很多东西是不可预期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我们现在在预算调整方面给予了相当大的灵活度,但是具体到某个学校院所去怎么调整,这又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

[万钢](2018-03-10 12:44:32)

还有一个,我总觉得让科技人员自己买票出差报销是一个麻烦事。所以,我们推广建立科研助理,你可以用科研费用去雇佣一个助理,但是助理也有一个专业化的过程,所以这些都是一个松绑的问题。人们觉得你这个政策的感觉很好,但是实际上还有一些不好的感受,所以这就是一个深化落实的问题。在成果转化方面,也有相应的不适应、不配套的问题,有一个专业化的中介服务问题,也有资产评估、定价方面的市场服务的问题。应该说,这方面政策出了不少,但是具体的落实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深入,所以像总书记所说的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落实要更长,在落实过程中,要创造出更多的案例来,用这种案例来带动各方面改革的进展。刚才我所说的即将出台的三个政策:关于评估评价制度方面的,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税收优惠方面的,特别是关于科研人员诚信建设方面的,也会促进下一步的继续松绑、更多的取消繁文缛节。我相信,我们科技人员是我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力军,只有不断地碰到的解决老问题,探索新问题,再深化解决这些问题,一步一步走下去,我们的科研体制,我们的创新服务,就会一步一步迈上新的台阶。谢谢。

[中国科技产业杂志记者](2018-03-10 12:46:10)

尊敬的万钢部长,产学研合作是实施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用的协同,要聚众智、汇聚力,要跑出中国创新的加速度。请问万钢部长,对于促进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度融合,科技部有什么促进措施?谢谢。

[万钢](2018-03-10 12:46:28)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出了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深度融合,这是一个今后很重要的工作方向。过去我们讲叫紧密结合,现在要讲的是深度融合,它说明了我们高校、研究院所在紧密结合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需要进一步的向融合发展的角度进展。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大概下面要做几步工作。第一,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聚焦重大的战略领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聚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来加大中小企业协同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新建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比如说在高铁方面、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信息网络方面都有了一些新的部署。这种新的更好的模式旨在于我们未来要向产业引领方向发展的时候,要更多的把高校、科研院所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第二,加强技术转移的体系。我们看到成果转化当中还有一些不顺的地方,科技人员、教授研究出来的成果并不知道跨行,而现在跨界应用已经成为我们新时代一种特征,它需要一些专业化的人员来进行这方面的中介。成果转化它牵扯到知识产权的评估,牵扯到市场价值的评价,它有一个技术交易市场,这个市场的服务也要更加的完美,同时我们的高校科研机构还要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移结构。第三,继续建设好专业化众创空间。刚才已经介绍过发挥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在专业领域的优势,有资源优势,也有市场优势,来带动青年人的创新创业。在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还要建设创新战略联盟,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一些重点领域,来引导和培育联盟的发展壮大,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的共享,促进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大课题,它需要我们很多方面去研究,也希望我们在座的记者朋友们提出宝贵的建议,用你们的笔反映事实、现实的困难,提出建议和方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