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运城

致全市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的一封信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曦)– 山西运城市侨联在春节到来之际向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发了一封发自肺腑的信。内容如下:

Image

亲爱的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朋友们:

  有山有水人有情,无人不念家乡情。值此新春佳节,运城市侨联向全市关心支持侨联工作的归侨侨眷、海外侨胞和社会各界朋友致以真诚感谢和新春祝福!

  过去一年,我们自觉把侨联工作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坚持为高质量发展服务。邀请10家海外华文媒体开展“追梦中华·品华夏文明”运城行采风活动,用镜头、视频、文字等方式向海外宣传我市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最新成就;邀请中国侨联领导出席第8届全省旅发大会暨第33届关公文化节,承办“亲情中华·云游三晋”关公故里网上营活动,后稷农耕文化园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后稷稼穑》、《嫘祖养蚕》视频故事入选“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故事库;牵线海外人才服务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项目,助力高新产业创新发展。

  过去一年,我们努力做侨界群众的“贴心人”,坚持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暖侨行动。建立包县联系制度,机关党员干部协助县级侨联开展工作;配合市检察院、市县两级法院建立起涉侨法律监督和调解机制,为依法保护侨益提供法律保障;市县两级侨联将用5年时间对全市侨界人士走访一遍。疫情防控期间,专程看望防疫一线的侨界医卫工作者,并为80名侨界代表人士发放防疫医疗包,实实在在为侨界群众送温暖办实事。

  家乡的发展是全体河东儿女永远不变的夙愿。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引进各类创新人才,需要引进各种高新技术。以新技术为鲜明特征的海外人才的热心参与和鼎力帮助是家乡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能。真诚欢迎大家常回来,叙一叙亲情,听一听蒲剧,尝一尝羊肉泡,游一游关帝庙,进一步了解河东风土人情,关注家乡建设发展,用你们的聪明才智为运城的腾飞插上金翅膀。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将继续用心用情热诚为侨界群众服务,凝聚侨心、汇聚侨力、发挥侨智,源源不断地激发出侨界新活力,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衷心祝愿朋友们幸福安康、诸事如意、兔年吉祥!

 运城市归国华侨联合会

2023年1月18日

运城市侨联开展“暖侨”慰问活动

  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市侨联选购慰问品,连同慰问信一道包装成38份礼包,通过邮寄的方式向30名海外科技人才家属和8名困难侨界群众发放,传递党和政府的关心与关爱,切实将侨联组织的关怀送到侨胞侨眷手中,让新年的年味“浓起来”,让侨界群众的心“暖起来”。

  最近一段时间,市侨联多次面向侨界代表性人士、困难侨界群众开展关爱慰问活动,特别是疫情防控措施发生新变化后,市侨联积极配合省侨联向80名侨界群众发放防疫健康包,让大家感受到侨联组织的温暖。在新的一年,市侨联将立足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不断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用心用情用力温暖侨心不断提高侨界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为助力全市高质量发展汇聚侨界合力。

凝聚侨心 Image

为侨服务

运城系列8: 以德孝治天下的舜帝,陵寝在运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陈雪霏

2022年9月21日,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埃及、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德国、奥地利、中国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0家海外华文媒体在山西运城参加由中国侨联指导,山西省侨联主办,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品华夏文明”2022 海外华文媒体山西采访行活动,在运城市侨联的组织下走进运城舜陵参访,参悟中国德孝文化的深层含义。

       舜帝陵景区位于运城市区北十五公里的鸣条岗西端,是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之一舜帝的卒葬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景区占地1778亩,分为风景区和陵庙区两大部分。风景区由舜帝广场、苍梧山、雷泽湖、沩汭河、游乐园等组成,博物馆、会展中心座落园内,同善亭、圣贤亭、懿德亭等“六亭”点缀其中,园内四季常青、波光潋滟,是人们休闲娱乐、放松身心的好去处。陵庙区的舜帝圣像、千年古柏、百年皇城、虞舜陵冢、关公祠、敤首祠等景点,文化厚重,气势宏伟,是人们拜谒先祖,传承文明的神圣佳地。


编辑:鲁硕
        舜帝陵景区集历史、文化、旅游、园林、休闲娱乐为一体。是人们寻根祭祖、陶冶情操、修身健体、休闲娱乐的佳境圣地!

运城系列5:万荣苹果主题公园吸引着海外华文媒体人的目光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 陈雪霏

2022年9月19日,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埃及、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德国、奥地利、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0家海外华文媒体在山西运城参加由中国侨联指导,山西省侨联主办,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品华夏文明”2022 海外华文媒体山西采访行活动,在运城市侨联的组织下走进万荣苹果主题公园参访,山西省侨联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陪同参访。

万荣苹果主题公园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是“万荣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苹果生产示范园,是万荣县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核心基地园,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典型、农村样板先行先试园。

万荣苹果主题公园总投资9500万元,占地2万亩,覆盖贾村、高村2个乡镇3村2250户果农。按照“农工贸”“产加销”“农文旅”一体化大融合的格局建设,由“五大功能板块”组成:一是优质苹果生产板块。种植面积1.8万亩,其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基地4000亩出口创汇生产基地6000亩。采用“ 宽行密植、矮化转型、水肥配套”生产模式,运用无人植保机、大中型弥雾机等现代化农业机械,促进苹果质量高、品质优、价格好,每亩比普通果园增收300元左右。二是苹果储藏交易板块。建有气调恒温果库29家、果业合作社55家,组建电商销售平台15个,发展具备出口资质的销售企业3家,年贮藏交易12万吨,成为现代化规模化果品交易集散地。

三是循环加工利用板块。围绕“果一渣一畜”循环模式,培育引进苹果加工企业4家、规模畜禽养殖企业4家、有机肥堆沤场2处,发展现代绿色循环农业。四是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板块。坚持“产学研 ”同步发展理念,建设试验实训基地3个,发展瑞雪、烟富10等新品种栽植示范园170亩,以涵盖苹果生产18道工序的三民果业服务中心为引领,发展各类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现代果业生产效率。五是休闲农业观光板块。按照“农文旅”大融合思路,建成了集苹果文化展示、果业技术培训功能的苹果博览馆及葡萄长廊、采摘园等观光设施,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

运城系列4: 走进山西万荣后土祠,了解一千六百多年的皇家祀地的前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主编 陈雪霏

 2022年9月19日,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埃及、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德国、奥地利、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0家海外华文媒体在山西运城参加由中国侨联指导,山西省侨联主办,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品华夏文明”2022 海外华文媒体山西采访行活动,在运城市侨联的组织下走进万荣后土祠参访,了解中国一千六百多年的皇家祀地的前世今生,山西省侨联相关部门负责人等陪同参访。

万荣后土祠始建汾阴雕上史称汾阴后土祠。自轩辕黄帝发现了雕上这块水中方地,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二帝三王岁举,在此开创了华夏两千四百多年远古祀地的历史。从汉立祠,至明迁都北京,这里演绎了中国一千六百多年的皇家祀地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汉武一生六次亲祀,吟诵下流传千古的秋风辞;宣帝(三次);元帝(三次);成帝,哀帝,光武帝,唐玄宗(两次),宋真宗皆来祠亲祀。尤宋将祠扩建至990亩八进数十处的宏伟建筑群,史有“规模壮丽,同于王室”、“海内之冠”之称。梁思成称其留存的廟貌图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祠庙格致,为北京故宫建设,提供了成熟的借鉴。明在北京建地坛后,祭祀转为民间活动,至今将六百年。2003年以来,每年都有一批批海内外华人前来祭祀后土。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两次泛滥,冲垮雅上,两次迁建的后土祠亦沦于河。现在的祠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荣河县令戴儒珍第三次重建,占地三十三亩,有坤道、山门、品字台、献殿、正殿、秋风楼。祠依岭傍河颇有气势。其木雕、石刻、铁艺、琉璃、陶艺、壁画,都体现了清代精湛、细腻、逼真、多姿的艺术风格。宋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汾阴二圣配飨铭和品字台,全国罕见。1996年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资料来源: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侨联

运城系列3: 走进山西黄河龙门,体验黄河臂弯里的根祖文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陈雪霏

2022年9月19日,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埃及、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德国、奥地利、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0家海外华文媒体在山西运城参加由中国侨联指导,山西省侨联主办,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品华夏文明”2022 海外华文媒体山西采访行活动,在运城市侨联的组织下走进河津市的黄河龙门参访,感受黄河臂弯里的根祖文化。

据记载,大禹庙始建于汉,重修于唐、元、明、清,禹庙依山傍水、气势雄伟。可惜,后来被日本侵略者摧毁,千年胜迹,毁于一旦。黄河从壶口一路峡谷,途经孟门、石门、龙门,孟门在吉县境内,石门、龙门在河津境内。其中石门是黄河全线最窄的地方,据测量为40米左右。黄河出龙门,一泻千里,在河津境内形成了14万亩的黄河滩涂。从石门到龙门,一路山河秀丽,景色怡人,沿途还有着丹崖彤壁、石头城、黄河水运、米汤庵、错开河等自然景观和美丽传说。比如错开河,传说大禹率领民工疏通河道,民工们一路朝西凿去,忽然听见头上一只不知名的大鸟叫道“错开河,错开河,西开不如往东挪”,便和几个年纪大的民工登高去察看山情水势,往西一看是山套山,岭连岭,不仅工程艰巨,而且绕道很远;往东,凿开石门十多里路就出了口,大禹随即给民工下令“往东开”,这时那只大鸟忽闪着翅膀飞走了,后世人把这地方叫错开河。

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传说故事外,这里还有很多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碑文岸刻。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河津企图由龙门渡过黄河。当年12月日军集合兵力,对我禹门口国民党驻军展开了进攻,我军凭借天险最终击退了日军,死伤将士290人,1992年河津县政府在黄河大桥东面建起了一座纪念碑。薄一波题词:抗日烈士永垂不朽。1939年夏,我国民党驻军又与日寇在稷山、河津一带发生激战,最后退守黄河东岸,使日寇未能跨过黄河。为了纪念这次战争中牺牲的数千将士,时任国民党政要林森、孔祥熙、阎锡山、于右任、宋希濂、李文等人在现龙虎公路旁的龙门山崖壁上题词“气壮山河、精神不死、伟绩千秋、成功成仁、剑扫扶桑、气壮龙门”。
(文、图/续炳义,国际华文媒体联盟主席、马来西亚海内外传媒集团主席、海内外杂志社社长)

运城系列2: 引领枣业发展的庙上乡“万亩设施冬枣示范基地”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 陈雪霏

 2022年9月20日,来自马来西亚、美国、埃及、加拿大、意大利、菲律宾、德国、奥地利、澳门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0家海外华文媒体在山西运城参加由中国侨联指导,山西省侨联主办,运城市委宣传部、运城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品华夏文明”2022 海外华文媒体山西采访行活动,在运城市侨联的组织下走进临猗县庙上乡“万亩设施冬枣示范基地”参访。

庙上乡“万亩设施冬枣示范基地”涉及7个行政村8万亩土地,建有2个观枣台,10个采摘园和一个田间培训学校。是集科研推广、枣果生产、集散流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设施枣业示范基地。

在示范区建设上,以打造知名品牌为引领,已经注册了“长艳”“ 临特甜宝”“鲁庄泓发”“福荣王”“脆康”“庙上红”“猗鲜”“关老爷”等20多个冬枣商标。全部达到 “三棚四枣两指标”。三棚即:暖棚、春棚、遮雨棚(早产保收提高单价,拉长了产业链,延长了货架期);四枣即:以子弹头、爆米花为代表的早熟品种、以梨枣为代表的中熟品种、以冬枣为代表的晚熟品种,(早中晚品种合理搭配,错开集中上市);两指标即:园区设施大棚面积达90%以上,冬枣大棚面积100%。为打响临猗冬枣品牌,目前正在注册“临猗冬枣”地理商标。

在示范区管理上,实行三大新技术:在栽培模式上,实行“矮、密、早”(达到省工、易管理早受益)。在绿色无公害管理上,施肥推广测土配方对症施肥,重施有机肥、生物菌肥(达到斤枣斤肥),病虫害防治以天敌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科学用药去除农药残留),禁止使用膨大素、催红素等制剂(枣果保持原生态风味)。在整形修剪上,实行矮化开心型(增强枣园通风透光),在盛花期大力推行环剥环割(达到稳产提质)。

文图 续炳义

运城:为幸福加码!打造一座温暖的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来源人民网记者 雷昊

运城侨联

编辑 陈雪霏

为“幸福加码”,打造一座温暖的城

人民网记者 雷昊

  修建完成的人行天桥、提升改造的道路、方便市民的体育休闲设施,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融入河东文化的绿化景观、丰富的花草种类,城市园艺更加精致;快递小哥爱心驿站”24小时免费服务、河东书屋推动全民阅读,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近年来,运城深入开展城市更新提质工程,大力构建绿色可持续城市水生态循环体系,全力优化纵横有序、相互衔接的交通路网结构,系统完成老旧小区、小街小巷改造,持续推进教育、医疗、文体、养老、托育等服务,高标准建设河东书房、河东驿站、“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用匠心营造出一个颜值、气质与温度协同发展的魅力运城。

提升城市“颜值” 绘就幸福底色

  结伴跑步的闺蜜、相约锻炼的情侣、伴着音乐打太极的老人……清晨的人民公园,被健身的人们唤醒。郁郁葱葱的绿化景观、蜿蜒靓丽的水系景观,无不令人心旷神怡。

  城市的发展,承载着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运城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宜居生态城市建设,围绕“开窗见绿、推门入园”思路,改造和新建了一批功能齐全的公园和街头游园,完善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了市民幸福指数。

  “以前街边的绿地比较稀疏,走在人行道上树荫不遮阳。现在不一样了,街道边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环境好了,空气也好了,我们每天像生活在公园里一样,更舒服了。”65岁的市民梁国强说。

  为提升城市形象,运城市城市管理局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各项工作,在中心城区重点实施了红旗街、中银路和河东街等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圣惠南路雨污分流及道路提升改造项目、双桥路雨污分流及道路立面提升改造项目正加快推进。 

  同时,在市区部分车流量、人流量较大的路段,新建人民北路眼科医院人行天桥、韩信路御景华庭人行天桥、解放路示范学校人行天桥,缓解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情况。市区河东东街的人行道上铺设了颜色鲜艳的砂基透水砖,路面干净整齐。路缘石更换成了花岗岩,检查井、阻车桩和蘑菇亭等全部升级完成。

  “没有颠簸感,汽车的胎噪也降低了,驾驶起来很舒适。”在运城市圣惠南路,出租车司机张先生驾车经过时说,新提升改造的主车道,不仅大幅提升了周边区域的形象和品质,还满足了周边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环境卫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形象,运城市市容环卫中心多点发力、补足短板、清理死角、扫除盲区,高标准、高质量巩固市容环境卫生,全力打造干净整洁的人居环境。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该中心不断加大道路冲洗、湿扫、洒水降尘、喷雾抑尘等水洗机扫作业力度,全面提升道路扬尘治理水平。

  城市的背街小巷更能展现一个城市的文明底色。去年,该中心开展了背街小巷深度清理行动,将中心城区清扫保洁工作延伸至背街小巷,确保城市环境卫生无盲区、无死角。该中心主要根据中心城区背街小巷路面的硬化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清洗作业。对一些还不具备机械清洗作业条件的巷道,采用人工清扫的方式,加大日常保洁力度。针对大街小巷流动摊点和临街门店随意占道经营、违章建筑乱搭乱建等城市乱象,运城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在中心城区掀起了“管”和“治”的高潮。

  “现在,无论是公园还是主次干道、广场,都种有时令花卉,边坡、裸露地也得到有效的治理,城市变得更美了!”家住红旗街山水华都小区的居民罗女士谈起城市环境的变化,显得特别高兴。

汇聚丝丝暖意 点亮百姓“心灯”

  宽敞明亮的环境、木质的书架、沁人心脾的书香和咖啡香……市民们或安静地坐在沙发区,悠闲度过一整个下午;或陪着小朋友享受亲子时光,在故事里感受世界的美好。

  这一幕,不是在图书馆,也不是在书店,而是发生在运城市打造的“河东书房”内。

  运城市区南风广场东北角临水而建的文脉·河东书房宛若一本书籍,静待翻阅。一进门,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楼的“河东记忆”历史图片展,见证了河东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从1909年至1998年的发展变化。二楼休闲区内,布艺沙发整齐迎客,环顾四周,花卉绿植点缀,古色古香的木质书架和设计,勾勒出通透典雅的阅读空间,文学、经管、社科、儿童绘本等门类书籍摆满书架。三三两两的读者手捧一本书,静坐窗前,点一杯“池盐摩卡”或“板枣咖啡”,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孩子比较爱看书,过去都是去很远的地方。现在在家门口有我们的城市书房,下楼就能看书,非常的方便。这里的氛围也非常好,特别适合孩子学习。”市民张先生说。

  作为运城市精心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河东书房除可为市民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图书借阅服务外,还会不定期举办国学讲座、读者分享等系列活动,以丰富市民的文化需求。

  近年来,运城市持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服务供给,推进“民生红利”释放,增强城市承载功能,打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目前,一批河东书房、河东驿站、爱心驿站、“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正发挥着作用,让人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在“河东驿站”—槐东路站内,正前方服务台后的墙面上标有“河东驿站”和“累了就进来坐坐,喝口水、歇歇脚、充充电”“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累可歇脚、渴可喝水、急可如厕、伤可用药”,简洁明了却很温馨的话语,开门见山地向市民介绍了整个驿站的功能。

  “‘驿站’内设有卫生间、储物间、母婴室、休息区、阅读区等,免费为广大市民和户外工作者提供饮用水、咖啡、擦鞋、无线网络、手机充电、公共雨伞、体重测量、图书阅览、电子阅报、急救药箱等便民服务。”该驿站负责人介绍说。

  “河东驿站”建设项目是运城市2021年实施的一项重点民生项目,以河东特色文化为基调,兼具时尚、大气和实用为一体,采用新技术、新材料现场“装配式”模式在中心城区设计建造10座“河东驿站”,同时利用临街门店提升改造1座“河东驿站”,总投资约1100余万元。驿站除了基础的公共卫生间功能外,还配有母婴护理台、无障碍设施等装置,向市民及环卫、园林、交警、快递小哥等户外工作人员提供临时休息、饮用热水、急救药箱、手机(电动车)充电、便民擦鞋、免费无线网络、公益雨伞、体重测量、图书阅览、电子阅报、热饭等便民服务。

  “驿站像是街边的‘家’,环境好、气氛好,让人觉得很舒服,感觉心里暖暖的,为这座城市提供了一个暖心的角落,让我们出门在外也能享受到诸多的便利服务,我特别愿意来这呢。”市民杨建斌说。

  墨香氤氲的河东书房、功能齐备的河东驿站、分布于城市各处的多座爱心驿站,以及爱心发屋、嵌入社区的养老中心,汇聚起丝丝暖意,不仅点亮了百姓的心灯,更进一步增强了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点旺“烟火气” 为经济发展赋能

  夜晚,漫步在平常街上,运城传统美食在这里汇聚。万荣油糕、稷山麻花、平陆油泼面、羊肉泡、关公文创雪糕,让你的舌尖欲罢不能。

  平常街位于运城盐湖区解州镇常平村,是一处集美食、拜关公、偿心愿、住民宿、赏美景的一站式旅游目的地。街区的夜间演艺、相声茶馆、儿童剧场、咖啡酒吧、夜市排档等业态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娱乐活动,浓厚的关公文化氛围加上现代化的声光电配合,打造出完全不同的文旅街区。

  “这里有美食小吃、还有一些亲子类的游玩项目,就想着来转一转。到了之后发现这里还挺热闹,吃的、玩的都挺多的。之后有时间的话,还会带家人来转一转。”游客王女士说。

  说起运城的“夜经济”,一定绕不开历史悠久的夜市。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人民南路河东夜市两旁的大排档从白天的沉闷中醒来。橘黄色的灯火亮起,像两条长河向远处延伸,有一种一眼望不到头的错觉。灯箱广告上写满了红底白字的小吃名称,涮牛肚、海鲜、饼夹肉、茶汤等等,满大街的美食香气交织。店老板动作麻利、笑容亲切;食客们边吃边聊、有说有笑。

  虽已立秋,河东大地,暑热未减。运城岚山根景区迎来一天里最热闹的时候。青砖灰瓦的小吃街上,油糕、涮牛肚、原味麻花、芳香醪糟等特色小吃应有尽有。在这里,游客们不仅能够感受浓厚的河东文化,还能品尝到各色美食。

  “在这里,喝着冰镇啤酒,吃着烤串,太舒服了。作为运城人,我们有了自己的夜市品牌,非常骄傲。”市民朱军赞不绝口。

  3年来,运城岚山根景区从“荒滩乱石”变成“金山银山”,现入驻商户300余家,带动就业2000余人,年接待游客量350余万人次,打造出一个响当当的旅游品牌。这里已成为“山西省特色商业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山西省特色体育小镇”“山西省夜间旅游消费集聚区”。

  为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提升城市“烟火气”,运城市整合步行街、一刻钟便民商圈、夜经济生活集聚区等线下实体商业资源,通过发放数字消费券,举办房车露营、啤酒节、汽车展销、直播带货等系列促消费活动,培育夜购、夜味、夜宿、夜玩、夜赏的消费形态,持续激发消费潜能,让“夜经济”成为提升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红星美凯龙运城商场开门营业,全域旅游的“新地标”“新名片”盬街开街,南薰坊步行街、“好吃运城”实体店建设稳步推进……

  一张张幸福洋溢的笑脸,一件件百姓点赞的实事,浸润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是城市宜居幸福最有力的体现。一座宜居之城,正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新的形象展现在广大市民和八方游客面前。

我的运城 • 擦亮城市会客厅 喜迎八方来客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陈雪霏

擦亮城市会客厅

喜迎八方来客

记者 祁克宁 李婷 文图

  南风广场不仅是广大市民休闲锻炼的开放性公益性场所,更是展现城市面貌和文化底蕴的城市会客厅和文化窗口。9月7日,记者在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南风广场看到,重新粉刷后的凤凰雕塑更加庄重,崭新地砖代替了破损地砖,整修后的绿植以不同的形态展现风采,整洁有序的环境秩序引得不少市民前来休闲娱乐……

  为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今年以来,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南风广场多措并举,严格按照文明城市创建标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做好广场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秩序化等日常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广场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特别是在山西省第八次旅发大会即将盛大举办之际,广场管理人员用行动来擦亮城市会客厅,喜迎八方来客。

维修设施 消除隐患

  南风广场是反映城市面貌、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不仅是我市的重要标志性场所,更是运城的一张名片。但是,广场对外开放已有10多年,由于年久老化、人流量大等多种原因,广场地砖破损严重,一块块松动的石板就是一个个安全隐患,极易绊倒行人。

  南风广场负责人表示,作为广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由于长年风吹日晒,历史文化长廊和凤凰主雕塑的建筑底座石材已出现开裂脱落情况,不仅影响广场形象,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此,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组织专业施工团队,集中对南风广场中心的地砖石材、历史文化长廊和凤凰主雕塑底座进行维修,并对凤凰主雕塑进行了重新刷漆。

  此外,南风广场还在做好日常检修的基础上,对广场受损的地砖、路沿石、垃圾箱、照明等设施进行了维修,截至目前,共维修小方砖2350余块、各类石材310余块、垃圾箱27个、健身器材4个、宣传栏6个、井盖4个、护栏60余处,给市民提供了一个安全、整洁的游园环境。

  市民刘女士表示,她经常来南风广场锻炼、带孙子玩耍,最近发现凤凰主雕塑变得更鲜艳了,破损的地砖也换了,对市民来说是件大好事。

植草增色 提升品质

  “我发现现在南风广场干净了很多,工作人员打扫很勤快,垃圾桶周围也很整洁,绿化带修整得很漂亮,整体环境好了很多。”市民王大爷说。

  9月7日上午,在南风广场,工作人员在使用专业工具进行草籽铺撒。据悉,经过半个月的生长周期后,草籽铺撒之处会生长成连片草地,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园林景观。

  南风广场负责人表示,为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根据市城市管理局园林绿化服务中心要求,他们在认真落实“植草增色,花满凤城”行动要求的基础上,按照“株圆叶亮、色彩纷呈”养护标准,全方位做好苗木修剪、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护工作。同时,广场还组织开展园林专业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园林工人的管护水平。

  此外,南风广场还组织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地砖、路沿石、垃圾箱、栏杆、宣传栏等设施进行擦洗,对水池淤泥进行清理并更换清水,确保广场地面、水面、绿地、雕塑、设施等干净整洁。

强化管理 优化服务

  9月7日,在南风广场散步的李女士说:“以前经常有人骑车进广场,广场随处可见自行车、电动车,不仅影响市容环境,对广场休闲的市民来说,也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从8月份开始禁止非机动车进入后,我们在广场散步锻炼再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了。”

  南风广场负责人表示,根据日常巡查情况和市民建议,7月份开展了南风广场非机动车辆乱停、乱放、乱入专项整治行动,规范非机动车辆停放秩序,并结合区域实际,按照非机动车辆停车标线施化标准,在非机动车道上规划停车线980米,并安装了停车架400余米,在给市民停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保障了市民车辆和财产安全。

  此外,广场通过更换文明城市创建公益宣传画,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知识;成立文明劝导小分队,对进入广场的非机动车辆和人员进行文明劝导,并加大对不文明游园行为的劝导力度;整治流动摊贩和携带宠物进入广场的行为,为市民营造一个文明有序的广场环境。

     来源:运城新闻网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璀璨夺目的河东文明

凝聚侨心  为侨服务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通讯员杨遥 编辑陈雪霏

河东文明璀璨夺目,我虽去过运城几次著名的旅游景点却没有去过几处。

        这次七月走进运城,正是暑热之时,没想到一路伴随着凉风和细雨,一脚踏入了意想不到的“远方”。

       首站到的万荣。万荣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由历史上的万泉县和荣河县合并而来。这里几乎每个人都会讲笑话,是全国闻名的笑话之乡,接触过的万荣人都幽默有趣。

        走进李家大院,首先感觉到大。这儿原有院落20组,现存院落11组,另有祠堂、花园等,占地近1000亩,在山西的大院中首屈一指。它大而精致,就像一位美女,不仅身材窈窕,而且眼睛、鼻子、嘴巴,包括手、脚,每一处都引人注目。在李家大院重重院落中,到处是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几乎步步是景,处处可画,尽现晋南民俗的精华。李家经商走南闯北,李家大院的建造又汲取了南方徽式建筑风格,在大院里可以看到南方的天井、游廊和假山。这样南北融合的景观,放在任何一个大城市,都是一道美妙的景观,让处在万荣乡隅的这个叫闫景的村落,有些“飞来峰”的惊艳。更让人称奇的是它其中一处院落中西合璧,既有中式院落的亭台花榭、雕栏玉砌,又有欧洲“哥特式”建筑的尖拱和肋架拱顶,至今保存十分完整。在晋南,看到南方的建筑已让人惊叹,看到西方的建筑更是让人想象不到。它是院主李子用留学英国,娶英国女子麦克蒂伦为妻,回家后改建的。走在其中,有种时光穿梭的感觉。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开放精神,使李家在李子用手中发扬光大,走向鼎盛时期,成为民族企业中一支重要力量。李家最鼎盛时期,生意遍及晋、陕、甘、宁、沪、京、津等15个省市区。李家媳妇王和君主管家族生意后,每年到各地商号巡查,从闫景村坐马车出发,每天行程60里,王和君只住自家店,只吃自家店铺的饭,直到银川城。这是多么亮丽而又让人骄傲的一道风景,要是用现代企业思维来考虑,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连锁店形式之一。

       随着日军侵华战争的爆发,1938年日军占领万泉县,李家生意开始衰落,但是关于李家善行的故事仍然在老百姓口中流传至今。赈灾、助学、抗疫、修路等各种公益事业中,均可见到李家人的身影。站在李家大院“百善壁”前,不同字体书写的365个“善”字栩栩如生,仿佛还在展示着李家人的天天行善、日日行善、永远行善。

       李家大院这处民间建筑的瑰宝,让我目睹了晋商的辉煌,也领略了“善”的力量。后土祠这个皇家的祭坛,却让我走向更远的“远方”。

       祭祀在古代是无比重要的一件大事,《左传·成公十三年》书之为“国之大事”。在中国最初的祭祀对象是“社”,即土地之神,也叫后土地母。而最早祭祀土地的地方,就在今天的万荣县。传说轩辕黄帝平定天下,在汾阴扫地设坛,祭祀后土地母。汉武帝时修筑后土庙,商议修建地址时,《史记》作者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马谈提议建在汾阴县。他的家乡河津与汾阴仅一水之隔。汾阴是黄河与汾河的交汇之处,自然是一处人杰地灵之所,而古时的汾阴,就是现在的万荣。

       后土庙建成,汉武帝祭祀礼毕,泛舟汾河,留下流传千古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此后历代帝王多来祭祀,西汉宣帝、成帝、哀帝和东汉光武帝,相继来此祭祀10余次。唐明皇先后三次巡幸,并将后土祠加以扩建。宋真宗命人修葺后土祠,他亲祭后土并撰写了《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即“萧墙碑”,现仍完好地保存于庙内。后黄河改道,又决口,后土祠被黄河的泥沙淹没。到了清同治九年,荣河知县将此祠移迁于现在的后土祠,历经百余年,山门、井台、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等仍然巍峨屹立,与相继从黄河的泥沙中打捞出的碑刻默默讲述着古往今来的历史。

       登上秋风楼,极目远眺,汾河与黄河波光粼粼汇入一处,天上白云翻飞,地上树木葱茏,河边水鸟翻飞。想起汉武帝祭祀时,秋风起、草木黄、燕南归,已显萧瑟,现在却一片繁荣兴盛气象。河流流经之处历来是文明孕育之处,这里两条大河交汇,一条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条是山西人民的母亲河汾河,诞生华夏文明自然不过。

      “津”在汉语中有渡口的意思,河津自然是河的渡口,而且此河是黄河。来河津,直奔禹门口,也叫龙门。这里位于黄河大峡谷中,传说大禹治水,历时四年,带人凿通悬崖峭壁,黄河水患才最终得治。人们为纪念禹的功德,称之为“禹门”,它地处秦晋重要渡口,便称之为“禹门口”。每年春季三月,鲤鱼逆水而上,跃登此门便化而为龙,故此门又为“龙门”。

       黄河自北而南,在晋陕大峡谷中千回万转,出了壶口,经孟门、石门,来到龙门,河道猛然收束,最窄之处宽度仅八十余米,然后像一只紧握的拳头突然伸开,冲击出大片平原,现已变成千顷良田。乘船逆行而上,山门扑面而来,水面上泛着一个又一个漩涡,不断变幻,像一种象形的文字,演示着古代的神话和现在的传奇。第一次和母亲河这样亲近,也第一次见到这么窄的黄河和这么宽的黄河。古时候,这个渡口一定舟楫相连,人头攒动,现在铁索桥、公路桥、铁路桥已经连通两岸,天堑变通途,仅仅只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

       万荣县、河津市、稷山县、夏县、盐湖区、芮城县、永济市,短短一周时间,让我不断在神话和传说中徜徉。去过许多地方,传说毕竟只是传说,但在运城,每一样传说却似乎都有现实在佐证。在轩辕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种桑的夏县,发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有人工切割痕迹的半个蚕茧化石,挖掘出数枚距今6000年的仰韶早期石雕蚕蛹。

       还有蒲津渡的黄河大铁牛,光铸造之时就用去唐代开元十二年全国年产铁量的80%,现仍屹立在黄河岸边,以庞大的体量、精美的工艺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大量游客。夏县鸣条岗上,由苏东坡撰写碑文、宋哲宗亲笔书写的“司马温国公神道碑”,已经沉浸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与《资治通鉴》一起熠熠生辉。永乐宫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道教宫观,珍贵的元代壁画与敦煌壁画并称中国古代壁画双绝,为研究元代社会阶层与民俗文化提供着第一手的资料。普救寺内的莺莺塔,还在见证着《西厢记》里面的爱情故事。解州关帝庙香火不绝,关公的“忠仁义勇”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运城的宝贝看也看不完,从上古到唐宋元明清,运城保存着一幅完整的文明画卷。

       最令人感慨的是位于芮城县古魏城城垣遗址内的广仁王庙。当年梁思成夫妇寻找唐代建筑的故事一直在我心头萦绕,而这里保存着一座唐代建筑——广仁王庙。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椽,没有内柱,周身共用16根檐柱,这是唐代小型殿宇常见的做法。站在它的面前,历史凝重感扑面而来。广仁王庙邀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保护开发。他们在保持广仁王庙大殿主体建筑不变的同时,对周边环境和建筑材料统一设计,没有兴建新的庙宇,而是引入现代博物馆、美术馆、艺术画廊的设计理念,采用特殊的纤维水泥复合材料,设计了一些既有当地黄土原色,又具后现代审美风格的开放空间,既保留和突出了唐代建筑,又延伸了景区范围,使之成为一处学习参观中国古代文化的好地方。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是现代社会现代理念的一个标志,这个理念在运城已经得到很好的实践。强强联手,强者恒强。

(原刊于《长江日报》)

(杨遥,本名杨全喜。“70后”作家,生于山西。鲁迅文学院第十五届高级研修班毕业。北师大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国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协副主席。获“赵树理文学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中骏杯”《小说选刊》奖及《十月》《山西文学》《黄河》《上海文学》等刊物优秀作品奖。)

凝聚侨心  为侨服务

特稿:中国面食第一大省,究竟吃了多少碳水炸弹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编辑 雪霏

来源: 运城侨联   


     山西人吃面,浇头、调和、汤水都没那口实在的“面”重要!
 
 ▎肉沫刀削面,简单但味美。图摄影/蓝太阳TNT ,图/图虫·创意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因为地理、气候等原因,晋南地区盛产小麦;晋北、雁北盛产莜麦、荞麦;晋中、晋东南盛产谷子、玉米、高粱。虽说各种面也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但山西人还是有自己更爱的搭配:栲栳栳就是莜面好,擦尖就是高粱面好,抿尖就是豆面好,碗托就是荞面好,猫耳朵就白面、莜面、荞面都很好……

       五谷杂粮成为山西面食宇宙的坚强后盾,山西人也不负三晋大地的馈赠,凭一双巧手做出了花样繁多的碳水美味。“晋南的馍,晋中的面,雁北的糕吃不厌”,山西人的一日三餐都可以是各种面食,不吃面的日子总感觉空唠唠的,不够踏实。
 

▎运城油糕,刚出锅的最好吃。图摄影/冬波,图/图虫·创意

       一碗面条,要是再搭上山西老陈醋,那就更完美了。毕竟,面和老陈醋会保佑每一个漂泊异乡的山西人。

做好一碗山西面,需要“十八般武艺”

       庞杂丰盛的山西面,离不开山西人的一双巧手。就看看这些个点缀在各种山西面里的动词:拉、抻、拨、削,压、擦、揪、抿,剪、切、擀、扯……形象生动,仿佛一连串娴熟的做面巧活儿在你眼前表演,现做现吃,是那么地热乎、暖心又自在。

       在山西各地流传着“面光、手光、盆光”的和面准则。合适的水面对比,恰到好处的力度和时间,出手精准、干净利落,这是一份好面的前提。当然,这也是山西人对面的不忍浪费,晋中人还能“原汤化原面”,吃完面再来碗面汤顺一顺。

面团和好了,山西人拿出做面“兵器”,一番“刀光剪影”后,刀削面、刀拨面、剪刀面就在锅中翻滚起来。

       有的店用机器人来做刀削面,真缺少了点灵魂,还得是有经验的削面师傅最懂面团的脾性,拿着刀片稳准狠的削下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的面;爱面的山西人,甚至为刀拔面设计了“专属大刀”——两端带柄,刀刃平直,长约60厘米重达5斤。它切出来的面条长达半米一根,切口成小三棱形,吃着劲道滑爽。

       无论哪种面,煮好后搭配番茄鸡蛋、肉炸酱、酸汤、黄瓜韭菜花绿豆芽等各种浇头,或干拌或带汤,越吃越香。

       至于剪刀面,就没那么复杂了,家里的剪刀就能胜任,也更为家常。剪出的面条煮在锅里,像一条条游动的小鱼,大小适口吃着也方便。人们还给这种面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传说和李世民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太原古称并州,所产剪刀称为“并州剪刀”,唐代诗人杜甫赞美它说:“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剪面就更如鱼得水了。
 

▎剪刀面,煮汤面更入味。图摄影/Merlin,图/图虫·创意

       晋中、阳泉一带常吃的抿尖,使用抿尖床来制作,豆面和白面掺起来最好吃,晋中人还把比较短的抿尖叫做抿圪蚪;而擦尖就更偏爱红红的高粱面和白面掺起来做,擦子的擦口呈扁圆形,如果擦出的是短一点的擦圪蚪,真的挺像小蝌蚪。

有人觉得,剔尖才是山西面条的精髓所在。和出来的面团要恰到好处,才能更好的进行剔面环节,这已经十分考验功力。接下来一手托着放着面的圆盘,另一只手用筷子来剔面,力道要稳准狠才有两头尖中间鼓的小鱼状剔面。整套动作行云流水,真需要些做面的功夫。

       山西人做面的“兵器”五花八门,简单到筷子、刀片、带孔金属板,复杂到一台直接架在大锅上的饸饹床。

饸饹面,某些地方叫河捞面,从大同到运城几乎整个山西都吃。在山西北部,人们更喜欢荞麦饸饹面,搭配浓郁的羊肉汤。俗话说“头锅饸饹末锅粥”,吃荞面饸饹可得赶早啊;而在山西中部地区,荞麦面、白面都常用来做饸饹面,西红柿、烩菜等浇头卤汁深受人们喜爱。阳泉漂抿曲被叫做小河捞,因为面条很细,常常能浮于清汤上。

       在晋南,白面饸饹更受欢迎。临汾牛肉丸子面就是一种饸饹面,牛骨高汤做底,牛肉和丸子拔高了配菜的丰富度,有的人还会泡上麻花,撒上大大一把香菜。咥口面、喝口汤,又香又辣,让人神清气爽。

       到了运城,大盘鸡也“变了心”,不再钟情于裤带面,而与饸饹面组成了运城CP。用盆装的运城大盘鸡,辣得过瘾、土豆很绵,还可以无限续面,仿佛面才是主角。

       没有工具?扯面、揪片、掐疙瘩、搓猫耳朵,山西人徒手做面的功夫也十分了得!拉面也不是兰州的专属,山西拉面煮、炸、炒、焖样样在行。拉面还能千变万化,拉得很细就成了龙须面,卷后再烤就成了一窝酥,拉成一根就成了长寿面。

       不用水煮?焖面是饭,土豆、豆角是菜,做好一大锅焖面饭菜就都有了。这种黏糊糊、香喷喷的焖面,是山西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惦记的家的味道;异曲同工的高平炉面,面条更细一些,焖一会后要不停地翻炒,入味也更加均匀。

糕糕饼饼,煎炸最香

       面食在山西人手里,如鱼得水。面条之外,山西的糕糕饼饼们也相当出彩,甚至成了鲁迅先生的伴手礼。他在小说《孤独者》中说: “我提着两包闻喜产的煮饼去看友人。” 闻喜煮饼就是一种油炸点心。

       同样是炸,麻叶、麻花和油糕在山西的势力范围要大很多。

       大同的清晨,一碗刀削面加一个麻叶,就是早餐碳水的双倍快乐;“买麻叶哩”仿佛是一句幸福密码,也承载了崞阳人的快乐。因为县址变迁,有人也把“崞阳麻叶”叫做“原平麻叶”,逢赶集或者庙会,胡麻油香味围绕的麻叶摊前总是挤满了人;逢年过节尤其是新人婚礼,洪洞人都要做炸麻托寄托祝福;而到了晋城,麻叶变得更加酥脆,咬上一口直接掉渣。

▎油炸麻叶,山西南北大不同。图摄影/图瑞,图/图虫·创意

       同为“麻”字家族,稷山麻花和神池麻花称霸南北。稷山麻花已有上千年历史,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一天能搓出上千根,炸完后细长金黄。刚出锅的稷山麻花,外边酥脆内里还柔软带嚼劲;相比,神池麻花要短粗一些,讲究“三酵肥、二水、半油”,油得是胡麻油,小火慢炸后脆而不硬,香甜耐嚼。

       油糕家族就更大了,山西高手云集:运城油糕、孝义油糕、乡宁油糕、保德油糕、山阴油糕等等,晋北多用黄米面来做,晋南多用小麦粉做,豆沙、红枣、红白糖等做甜甜的馅料。

▎裹满泡泡的黄米油糕,谁不爱?图摄影/子恒影像,图/图虫·创意

         保德油糕就是黄米面制作,刚出锅时表面还有一层小泡泡,酥香中带着粘糯,馅料流动状态下趁热吃(小心烫嘴)最好;兴宁油糕是小麦粉制作的代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还举办“油糕会”,数十家油糕摊点组成“油糕之海”,一家赛一家的好吃。
 

▎运城的油糕,炸出小麦的香气。摄影/东波,图/图虫·创意

       孝义火烧、清徐孟封饼、芮城石子饼……山西各种油饼、酥饼、火烧、烧饼更是数不清,松软有麦香的晋中太谷饼更成了闻名全国的山西伴手礼。

       用胡麻油和面粉反复揉搓搅拌制作的大同黄烧饼,烤熟之后太酥脆了,吃的时候稍微用力就能四分五裂;长治的驴油酥火烧以熟驴油和面,制成柿饼大小,在长治地区和凉粉、腊肉(驴肉)齐名为“三件宝”。

       香、酥、脆、甜的怀仁糖干炉又名闪塌嘴(很烫哦),相传慈禧吃过后盛赞它味美;烘烤出来的沁县干馍,可以夹着猪头肉或热糕吃;运城枣蛋馍,可以包煮鸡蛋,也可以包柿饼碎、花生碎、瓜子仁、核桃仁等馅料,还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
 

▎运城枣蛋馍,思念的味道。‍摄影/李平安,图/图虫·创意

       山西“馍饼宇宙”的精彩,还不止如此。晋城卷白馍和临汾卷卷是“卷饼爱好者”的福音,有点类似于春卷,在锅上烙好的饼,以万物可卷的姿态卷得下豆芽、萝卜丝、粉条、肉丝等你爱的一切。
 

▎临汾卷卷,卷啥你说了算。摄影/豆子881,图/图虫·创意

       山西作为北方碳水大省,当然少不了炒饼——北方人都超爱!长子炒饼被评为“山西名小吃”,粉条和蒜苔增加了炒饼的口味和口感,出锅还要来点蒜末;襄垣炒饼也有粉条参与,但要先蒸软后,再下锅炒,出锅前加点蒜苗,香味直往鼻里窜。

       在山西,煮到水里的也未必是面条,饼也可以!运城北相羊肉胡卜,死面饼子切成丝,用鲜鲜的羊汤熬煮,辣椒油一滴入魂;柳林县的孟门熬,鲜嫩豆腐大块和三角型的空心“油斜”熬煮来吃,所以也叫豆腐熬饼子。

       而在运城,解州羊肉泡馍俘获了人们的心,食客把馍掰进羊肉汤里泡着吃,羊杂、羊肉和粉丝交织,那么的热乎和鲜美。大山西的饼子们,煎炒烹炸怎么吃都对味!

▎解州羊肉泡馍,有自己的好吃秘籍。上图摄影/李平安,图/图虫·创意;下图摄影/边走边拍,图/图虫·创意。

蒸出美味,也蒸出喜气洋洋

        面条要煮,油糕要炸,饼子要烙,虽说莜面和山药蛋可以做成抿八股、莜面磨擦擦、山药面鱼鱼来吃,但很多人还是觉得莜面蒸着吃最好!

       因为地理、气候等因素,忻州、朔州、大同等地种植着大片的莜麦,为晋北的面食带来了一个“莜面宇宙”。“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二十里荞面饿断腰”,莜面的脂肪含量在粮食中相当高,为晋北人们提供着更为瓷实的能量。



莜面栲栳栳的酱料,会有土豆参与。摄影/晓风F,图/图虫·创意

       最出圈的莜面栲栳栳,整整齐齐地码放在笼中,大火蒸上10分钟,配上羊肉臊子、番茄臊子或者酸汤臊子,沾着吃就很好;大张的莜面皮卷上土豆丝,上锅蒸出敦实憨厚的莜面饨饨,也可以沾着臊子吃;很像饺子的莜面饺饺,土豆丝、酸菜丝、苦菜都是热门馅料,老辈山西人还喜欢浇上麻麻花(学名细叶葱、细叶韭)来吃。

       在山西,能和莜面“一较高下”的蒸食,碗托肯定算一个。“民歌满山撩,碗托大枣香塌脑,烧饼洋葱爱死人,都说山西好!”碗托就是山西人的宝,主要集中于山西的中部、北部,有的以纯荞麦面制作,有的以荞麦面、白面混着来做,尤其以晋中平遥碗托、吕梁柳林碗托、忻州保德碗托最为知名。

       平遥碗托有冷、热两种吃法:碗托切成面条状后加醋、蒜泥、辣椒末等调味,搅拌均匀后冷吃,清新凉爽;或者用猪油热锅,加入葱蒜,再将切成条状的碗托倒入大火炒,还可以加上山药蛋丝、豆芽菜,滴上老陈醋,香气四溢。

       保德人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碗托,人们习惯于用当天加工的荞麦粉做碗托,会更劲道,隔天的都不行。凉调、热烩,浇素汤、拌肉酱,怎么吃都是保德人的爱;柳林的碗托也是冷吃热吃都可,热吃中还会与羊杂割混炒,吃起来更加鲜美。

       哪怕是全国常见的烧麦、饺子、发糕、枣糕,山西人也做出了自己的特色。没有什么糯米,大同的烧麦就是实打实的羊肉馅为主,百花烧麦的褶子好似绽放的梅花,皮那么薄,肉那么扎实,汁水那么鲜香。蘸上山西老陈醋,用嘴吹吹凉,一口一个超级满足。
 

▎百花烧麦,看着就很美。 摄影/杨玉诚,图/图虫·创意

       朔州人用开水和面,蒸出了朔州烫面饺子,蒸好后的皮子有韧性又很软,奇妙的口感绝非一般蒸饺所能比;黄黄的玉米面蒸出来的发糕,蓬松喧软,比面包更好吃;距今300多年历史的武乡枣糕,黄米面喷香,大红枣甜蜜。

       山西人吃面食,吃的是美味,吃的是历史,吃的也是一种喜庆的仪式感。逢年过节,霍州人会做造型丰富的馍馍,赋予其寓意,尤以年馍最为隆重:五心枣花是年馍中的“吉祥馍”,有“五福盘寿”之意;圆馍是年馍中的“实在馍”,有“圆圆满满”之意;钱串是年馍中的“发财馍”,有“财源广进”之意。
 

▎晋南人过年过节,少不了花馍。图摄影/吕行,图/图虫·创意

       闻喜花馍于2006年入选山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馍就有事,有事就有馍”,婚嫁花馍、寿诞花馍、乔迁花馍、节庆花馍,花馍总是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

       山西面食有什么?也许那是一盘寄托儿时记忆的炒不烂子,也许那是一碗身处异乡时常想念的扁食头脑,也许那是一份迎宾送友的汾阳烤包子,也许那是一盒中秋佳节馈赠亲友的平遥月饼。山西人的面食,数不清、道不尽、吃不完,永远有期待,永远有惊喜。
 

上一篇:“创业中华·兴业湖南”侨商侨智聚三湘 怀化对接RCEP线上招商推介会暨项目签约仪式举行

下一篇:亲情中华黄河故事|与大河共舞,志在青山绿水间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本网所属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东盟评论社”,违者本网将保留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力。凡转载文章,不代表本网观点和立场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与大河共舞,志在青山绿水间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人民网记者麻 潞报道 编辑 美玉

与大河共舞,志在青山绿水间

人民网记者 麻 潞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蜿蜒奔流的黄河水,于老牛湾“撞”开山西的大门,掉头南下,至风陵渡处,折向东去,一如臂弯,拥山西入怀。

  位于山西最南端的运城,处于黄河由南向东的最后一“弯”特殊的区位,因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

  黄河流经运城8个县市,共345公里,占山西全省的34.7%。立足独特的山川资源、区域优势,“举全市之力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运城担当、作出运城贡献。”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呼唤中,运城置身新格局发出时代强音。

保护修复为先

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千里汾河,始出管涔,终入黄河。

  运城位于汾河下游,是保障“一泓清水入黄河”的最后一道关口。汾河自新绛县龙兴镇南梁村入境,在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附近汇入黄河,境内河长145.2公里,流经新绛、稷山、河津、万荣4县(市)。浩浩汤汤,蜿蜒奔流。

  汾河万荣段水质问题一直是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当地强化生态湿地修复建设,栽植护岸林300亩、水源涵养林500亩,帮助恢复河道自然生态,汾河、黄河水生态环境大幅改善。

万荣县实施总投资7200万元的

汾河入黄口生态景观及修复保护工程。

  现在正在修建的2390亩的人工生态湿地,将通过100多种湿地水生植物的净化,出水水质就可以达到Ⅳ类标准,从水源地确保水质清澈。

  站在望河台上俯瞰,又见汾河如玉,黄河如带,由此交汇,一路南去。汾河入黄口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也设立在此,10组在线监测设备不间断地对汾河水质11项指标进行监测。2020年6月,汾河流域国考断面全面退出劣Ⅴ类,2021年全部提升到Ⅳ类水质以上,2022年上半年Ⅲ类及以上断面比例达52.4%,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

  围绕贯彻山西省委、省政府“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决策部署,运城在全省率先启动编制《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科学编制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修复规划实施方案》《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明确了“控污、清淤、增湿、绿岸、调水”五大工作重点,全面打响保护山西“母亲河”的攻坚战。

  ——构建“河湖长+河湖长助理+巡河湖员”工作模式,建立了汾河四级河长体系,确定河长155人,构建“五位一体”河湖长工作机制,聘用54名汾河流域专职巡河员每天不定期巡河,实现对水域岸线的专业动态监管,推进河道日常巡河及管护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相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全面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高压推进沿汾排污口全面清理整顿,对发现的乱占、乱采、乱堆、乱建等违法违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实行销号制度,沿线89个排污口全部整治到位,清除违章垃圾等堆积物10.3万立方米、违章房屋6座、其他违章建筑近2000平方米。切实维护了黄、汾河道秩序,为母亲河筑牢安全红线。

  ——成立高规格的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督查组,紧盯阶段性目标任务,以“四不两直”方式实地督查,印发情况通报19期,下发督办卡12期,开展公益诉讼13起,剑指问题,狠抓整改。

如今,汾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与

高质量发展迈入“快车道”:

  河水全年均值达到地表Ⅳ类标准,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汾河新绛、稷山城区段新增蓄水面积140万平方米;稷山汾河湿地公园恢复湿地2000余亩、绿化3000亩;万荣入黄口段建成生态廊道十余公里;夏县白沙河、垣曲亳清河、盐湖五龙峪等黄河支流实现清水复流……

  一条条在河渠两岸延伸的绿色廊道,一幅幅野鸭戏水的和谐画面,一个个热火朝天的生态修复场景,都在讲述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的“运城故事”。

“五条绿色走廊” 

绿色崛起的基础支撑

  驻足黄河边,自然景观与蜿蜒大河共绘壮美画卷;

  置身鹳雀楼,与古人同频体味“更上一层楼”;

  身处小浪底,看大河浩浩荡荡不舍昼夜;

  古老黄河在运城进入历史新境界,展开历史新画卷。

  去年以来,运城因地制宜科学谋划,着力打造沿黄、沿汾、沿涑水河、沿中条山和峨嵋岭的“五条绿色走廊”,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全局。

  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串联生态、农业、文化、乡村旅游等资源,全力实施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五大基地。151个美丽乡村示范村正加紧实施,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和万亩韭菜、山药以及万亩水产、水稻等,成为农民的钱袋子。风陵渡度假区、尧王台民宿小镇等独具晋南特色的黄河文化风情体验带华章初展。

  “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分布于145公里汾河岸线的4个县(市),围绕水生态治理、生态文旅融合和高质量发展,共梳理谋划了七大类39个重大项目,规划建设总长度116公里、配套“主体、慢行、服务、信息、景观”五大系统的汾河旅游公路,以多维度构筑“沿汾生态文旅融合示范带”。一条水清岸绿、村靓业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水利长廊、生态长廊、文旅长廊正跃然眼前。

  围绕200公里的涑水河,沿线6个县(市、区),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同时,融合农耕文化,导入特色产业,立体化建设集“田园胜景、康养福地、农旅廊道、产业沃土”于一身的沿涑水河田园风光示范带,实施总投资144.52亿元的项目。到2025年,预计将有50家以上田园综合体盛装迎客。Image

  以中条山生态廊道为脉,绿水青山中条新生态文旅经济示范带所涉8个县(市、区),串联沿线五老峰、泗交、历山、凤凰谷等风景区,通过实施总投资141.7亿元的56个建设项目,支撑发展生态观光、文化旅游、山地运动、健康养老等生态经济,构建起生态保护扎实、文化价值活跃、文旅融合充分的新生态文旅经济带。一个融合生态、文化、休憩空间,拥有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的生态文旅康养福地呼之欲出。
Image

  横在运城中央,拥有165公里高效便捷公路网的峨嵋岭绿色产业示范带,依托孤峰山、稷王山等丰富的农林生态资源,全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技术装备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大工程项目,包括山西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国家晋南苹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2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大产业基地建设等,呈现出城郊农业、观光农业、康养农业新业态。

  今年运城共实施项目329个,总投资564.3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76.09亿元,截至6月底,完成投资82.26亿元,完成率46.71%。谋划2023年至2025年项目249个,总投资达1880亿元。五条飞扬的“绿飘带”,正集聚起运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Image

黄河一号旅游公路

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眼下,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满目皆绿。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和彩色慢行道相映生辉,后土祠、鹳雀楼、大禹渡等文旅景观与鱼跃龙门、浪漫沙滩等打卡地相互叠加,游客在自然和人文景观中领略千年河东的文化底蕴。Image

在聚力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过程中,

  运城紧密结合沿线的产业发展、历史文化、美丽乡村、全域旅游、生态保护等方面融合发展,并与旅游公路的服务、景观、慢行、信息等同步建设,全力构建覆盖全域的黄河、汾河、涑水河、中条山“三水一山”旅游公路网,带动全市“五条绿色走廊”建设。截至今年6月份,黄河一号旅游公路运城段已建设807公里,完成投资43亿元。

  5月,大禹渡景区,一排排造型新颖、设施完美的“太空舱”组成的度假休闲湾,惊艳亮相,引人注目。Image

  “太空舱”按照五星级酒店配置,舱内自循环新风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气压,自动改善空气质量,家电、厨房、卫浴全部智能化操作。Image

  居高临下,遥望“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日落时刻,清风吹拂“山河无忧风起皱,落日余晖天尽愁”;雨后远望,秦岭苍翠,“天开函谷壮关中,万谷惊尘向此空”。Image

  围绕黄河文明、生态观光、农旅融合三大主题,运城不断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永济市串联起鹳雀楼、普救寺等15处景点,形成了一条全域旅游“黄金通道”;平陆县黄河湿地天鹅起舞,茅津古渡焕发新颜;夏县彩虹路蜿蜒中条,泗交山水风景宜人;垣曲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山水相依,历山舜王坪绿草茵茵,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在此握手太行。全市开启了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新模式,已开通9条“城景通”旅游线路,城景衔接,舒心游玩。ImageImage

  顺着平整通达、绿荫遍地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南行,不多久就能来到临猗县孙吉镇薛公村。通达的道路、集中连片的黄河滩涂、天然的水质、宽广的土地,这些因素的叠加,让这个黄河岸边不起眼的村落,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该村发展水产养殖和旅游提供了更充沛的生命力。游客们在这里饱览母亲河风光的同时,还可购买到新鲜的大闸蟹、小龙虾和品质上乘的莲藕。Image

  串联一路风景,承载一脉文化,造福一方百姓。该市实施了“百十万”粮安工程,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10万亩玉米高粱基地、万亩水稻基地。各县市突出产业把沿黄公路打造成花果绿道、蔬菜通道、观光资源路,加快农产品外销,增加农民收入。Image

到2025年,

  运城将创建200个左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示范村,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及主干道串点成线、连片成带,推动乡村振兴,形成独具晋南特色的黄河文化风情体验带。Image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作为黄河中游重要腹地城市,运城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合唱”中,奋楫而进,笃力前行,正一步一个脚印踏响筑梦未来的强劲足音。

亲情中华黄河故事|从这里出发,五千年文明一路光华-运城段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稿 编辑 陈雪霏

从这里出发,五千年文明一路光华

人民网记者张婷婷

走进盐池,领略一望无际浩渺盐湖的绚丽景色,追寻华夏文明的滥觞;

来到西侯度文化遗址,见证180万年前人类第一把文明圣火在这里点燃,触摸历史的脉动;

置身永乐宫,欣赏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带有历史温度的琉璃,映照源远流长的文明;

登顶鹳雀楼,感受欲穷千里目的豪情壮志,触摸巍峨雄壮的千年建筑;

游览关帝庙,品味源远流长的忠义仁勇,感悟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运城古称“河东”,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在黄河母亲温暖的臂弯里,在百里盐池宽广的怀抱中,河东文明上承刀耕火种,下启伦理教化,穿过汉风唐雨,历经宋韵元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

珍惜定格的历史,爱护不朽的文明。近年来,运城市围绕关公忠义文化、舜帝德孝文化、河东池盐文化等文化元素,综合实施“挖掘阐释、传承普及、文艺创作、价值观培育、文化体制改革”五大工程,形成了“理论研究、教育教化、传播交流、实践养成、文旅产业推进”五大体系,不断拓展和深化河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文物保护守护好“文化家底”

24座博物馆,不可移动文物6234处,国保单位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54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国家级非遗项目和省级非遗项目数量均为山西省最多;永乐宫、解州关帝庙、司马光祠、广仁王庙和万荣后土庙等5处国保单位入选全省国宝级文物保护利用试点……数千年的文明进程给运城遗留下了丰厚的文物资源,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

“作为全国第一个文物大市,如何重视文物保护工作都不为过!”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曾多次表示。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时代的召唤,历史的使命。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市委书记丁小强、市长储祥好多次实地调研,研究解决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的问题。

该市先后印发了

《关于加强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见》,完成了《运城市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出台了《运城市基本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改革实施方案》,在山西探索基本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迈出了先行一步。

其中,可圈可点的亮点不少。

——永乐宫、解州关帝庙、司马光祠、广仁王庙和万荣后土庙均制定保护利用实施方案,着力做好文物本体的养护和保护、开展数字化保护、加强环境整治,有序推进活化利用。

——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完成了壁画数字化保护研究、元代建筑及玄帝庙防鸟铜网(檐幪网)保护工程、消防工程升级改造、景区标准化建设和景区环境整治等工作,实施了龙虎殿、重阳殿的壁画保护工程。

——完成了省、市、县三级红色文化遗址调查认定工作,实施了闻喜县太岳三地委陈家庄旧址、垣曲县北垛十八兵站等5处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

——成立了全省首家正处级的文物保护事业单位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全面强化了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引进文博高层次人才,招录文博专业人员,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驶入快车道。

“2021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文物保护的专项经费累计达到6165万元。”据运城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卫龙介绍,该市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从2014年的500万元已增加到每年2500万元。13个县(市、区)的县级财政基本达到“文物大县500万元,文物小县300万元”的标准。

当前,运城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大文物保护和传承,不断拓展文物保护理念和发展模式,扎实推动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让沉睡的文物资源“活起来”“火起来”。

如今

在运城,一座座留下岁月沧桑痕迹的文物古迹得到了修缮保护,这些文物焕发新光彩、新魅力,向八方游客述说着一个个精彩的河东故事。

文化传承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如何在保护好文物的同时,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如何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社会、经济价值?运城市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

“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河东历史文脉,加大历史遗迹保护、文史资料整理、影视作品创作力度,真正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河东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丁小强给出答案。

文物无言,却是历史最深情的讲述者。

//

“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黄河岸边,位于芮城县境内的永乐宫因瑰丽的大型壁画举世闻名。该市策划大型舞台剧《永乐宫纪事》,通过蒲剧、话剧、歌曲、舞蹈、鼓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再现了“永乐宫搬迁”的艰难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文物搬迁史上的奇迹,听到了一曲文物保护的壮歌。

“故事太感人了!”“这部剧中看到了永乐宫不一样的美。”……《永乐宫纪事》在当地试演后,获得了专家的认可和群众的高度赞誉。两个月后,该剧亮相山西大剧院,夺得满堂彩,开启了全国巡展巡演之路,美丽的壁画走出永乐宫,让更多的人走进运城,了解永乐宫。

去年以来,

解州关帝庙、永乐宫与山西博物院分别联合举办了“天下云长——关公文化特展”和“观妙入真——永乐宫保护与传承特展”。

“这些展品让我对关公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印象最深的是各种姿态的关公塑像,有的横刀立马,有的夜读春秋,工艺价值高,文化内涵深。”一名游客在参观展览时颇有感慨。

“我们要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打造具有鲜明文化印记的城市特色,推动文物‘活起来’,让河东历史文化遗存绽放新光彩。”在运城市委副书记、市长储祥好看来,文物古迹是运城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宝贵财富。

//

过去一年,运城市文物活化利用手法再度创新。“继盐湖区东郭墓地被改造利用为南山运动公园后,去年新绛县将侯庄墓群辟为新城区体育公园。”运城市文保中心文物保护利用科科长卫文革介绍。

此外,国保单位——临晋县衙经过保护修缮、周边环境整治,实现有管理机构、有陈列展览、有讲解服务的正式对外开放;全市利用文物资源和名人文物建设的“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共建成24个;市文保中心向运城博物馆整理移交出土文物1057件套,实际10981件,丰富了馆藏,实现文物“活起来”。

今年,运城博物馆改造提升工作已全面启动;盐湖区河东池盐博物馆正式开放;新绛县博物馆场馆建设已完成,开始陈列布展;临猗县博物馆、垣曲县博物馆新馆均已开始场馆建设。

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运城市让文物资源的展示利用方式也渐趋多元,与旅游、文博系统的相结合,多处文物“活”了起来。

文化崛起旅游产业“兴”起来

傍晚时分,漫步平常街上,传统街巷古韵悠悠,特色商家盛装迎客。

从入口牌坊到过街廊桥,从砖木卯榫结构到青石地板,从“三雕”技艺到彩绘图案,无不展现着平常街“不平常”的魅力与内涵。

“在抖音上看到这里有汉服体验馆,特地跟闺蜜过来体验一下。”在平常街的一家汉服店里,王晓丹与闺蜜每人挑选了一件汉服后,打卡拍照,“真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

作为关公文化的一张新名片,自开业以来,平常街一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成为运城市关公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一笔。

据介绍,

为进一步推动关公文旅融合发展,2021年,运城市专门成立关公文旅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运城市加强关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推进关帝庙景区体制机制改革,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组建成立运城关公文旅公司。该公司围绕景区运营及周边投资开发建设,大力推动关公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关公故里5A级景区。

变则会通,通则即达。在谋求文旅行业大发展的征途中,运城从来都是立足实际,思变、求变。该市深入挖掘关公忠义文化、尧舜德孝文化、池盐文化等文化元素,打造极具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将景区串珠成链、连点成线,打造高品质的文旅“产品包”“景点群”“线路套餐”。

芮城圣天湖、运城盐湖、岚山根景区率先开通低空飞行游览项目,关帝庙景区排演了《武庙之祖—盛典迎宾》主题演艺,普救寺景区推出大型行浸式夜游体验剧《梦境西厢记》,岚山根、盬街、平常街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夜间旅游休闲街区……

//

据运城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该市将建设关公文化产业园、五老峰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26个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0.86亿元。截至7月底,项目已按计划开工建设21个,累计完成投资11.83亿元。

持续深化的体制机制改革

也是运城市文旅工作的一个亮点:

李家大院和永乐宫景区全面实现管理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鹳雀楼旅游集团聘请职业经理人委托管理,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运城市文旅局开展传承人群培养工作,推荐他们到中央美院、清华美院等高校学习。

//

“以绛州剔犀为例,以前侧重造型精致的摆件,图案也以传统的梅兰竹菊为主,现在逐渐向实用化、现代化转变,新品一旦发布,立即售空。绛州澄泥砚也成立了文创公司,做出云水系列砚、星空系列砚等产品,造型美观,很受年轻人喜爱。”该负责人说道,通过学习,传承人把非遗技艺和时代元素相结合,把文创产品越做越活。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运城市着眼融合化、品牌化、全域化发展,推进文旅资源利用,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域游、全景游、全季游”的新发展格局,让文物“活”起来,着力做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这篇大文章。

河东这一方土

扎的是华夏的根

河东这一方水

流淌着文明的源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幅经济社会与历史文物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正在河东大地栩栩如生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