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华侨华人

今日头条:2017瑞典夏令营“中瑞音乐学校交流盛世”–120名广州文化宫学生访问瑞典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14日上午,瑞典松德比贝里音乐学校(Sundbyberg Musikskola)迎来了中国广州文化宫音乐学校120名师生的友好访问。

松德比贝里市文化部长Sofie Aspiqvist和音乐学校负责人Mangnus Bolman热情地接待了广州文化宫学校的师生们。

索菲.阿斯比奎斯特部长说,我在这里专门负责文化工作。你们不远万里来瑞典访问我们真是太好了。我们能够一起演出更是非常有趣。我所负责的工作包括音乐学校,美术,戏剧表演,绘画和雕塑。每周都有大约1300名学生来这里学习。我也负责本市的城市艺术作品安排,就是在户外的那些公共场所的艺术品。我还负责其他文化活动,就是老人院和幼儿园以及成人的文化活动。在这个房子的外面我们还有一个大的活动场所,是为所有协会提供的。很多协会在那里搞活动。

松德比贝里市有47000人,人口不是太多,但是预计15年后,人口会增加到8万人。我们将是瑞典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当然如果和中国比起来,我们的密度还是不算大。现在你们来到这里,尽管我们的语言不同,但是,我们的音乐是相通的,倾听你们的音乐一定感觉非常好,非常感谢你们!

音乐学校负责人马格努斯.布赫曼也发表讲话说,我在学校专门负责文娱活动。非常感谢你们的优美音乐。你们能从中国来瑞典访问真是太好了。正像索菲说的,我们虽然语言不同,但是音乐语言是相通的。我们的音乐学校有14名音乐老师。我们教吹号,小提琴,钢琴,吉他和其他乐器。每周我们有大约560名学生,我们很重视合奏。我们也有吹奏乐队,和你们一样,有钢琴,民乐,合唱团等。正如前面说的,我们重视合奏。听你们演出太好了,热烈欢迎你们。将来,我们也应该到中国去看望你们。

随后,两校师生在音乐厅举行了交流音乐会。首先由广州文化宫音乐学校27人的乐队演奏了合奏。然后是德林老师演奏的吉他。安德斯演奏了钢琴。

演出完毕以后,两校师生互赠礼物。然后,布赫曼老师带领学生们参观了校园的各个教室。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杨霞等参加了交流。

为了欢迎中国学生的到来,学校还专门标注了各大教学场地的中文翻译。
1. Keramikverkstad 陶瓷工作室
2. Syatelje 缝纫工作室
3. konstateljé 艺术工作室
4. aggregat 爱吉瑞高特
5. musikskolan 音乐学校
6. replokalen musik 1 排练厅
7. dansstudion dans 1 舞蹈排练厅
8. teaterstudion teater ateljén 戏曲排练厅,剧场
9. Orkestersalen 交响乐排练厅
De två skolornas elever och lärare hälsade vänskapligt innan dem skildes åt.。两校师生在亲切友好的问候中依依不舍的告别。

此前,代表团还参观了瑞典Lilla Akademin音乐学校。

广东学生代表团还到丹麦进行了文化交流。

报道内容由双焱提供,陈雪霏编译。

中国之行(8)-寻根之旅/童年的记忆

北欧绿色邮报网   特稿:

作者:丑(曹)小姐

坐在“和谐号”的高铁里,极目眺望窗外那层峦叠嶂的皖南风光,那飞驶而过阡陌交错、绿色盎然的田野, 我那颗原本平静的心开始加速跳动了。那熟悉而又遥远的记忆:山庄、田野及皖南徽派那特有的房屋建筑,白墙、青砖、黛瓦的古民居是那样的亲切和自然。

这几天正值高温酷暑,却也阻止不了我寻根的脚步。走出车厢那滚滚的热浪迎面扑来,泾县县政府的小王和一位村民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在这次寻根之前,我联系了县政府,请他们帮助找一位当地的村民,作为我们这次寻根的向导。这是一位健壮、黝黑的中年汉子,操着一口泾县当地的方言, 他是当地的“活地图”,我希望他能够帮我找到我童年曾居住过八年之久的古屋。

我童年的故乡—陈村,坐落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千年古村,它始建于明朝初年,最早叫南阳镇,因村民大多是陈、瞿两姓,后来更名为陈村并一直沿用至今。陈村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是我童年成长玩耍过的地方,这是一块令人难以忘怀的土地,它满载着我童年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童年成长的岁月。

村西边上有个桃花潭,公元775年,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应好友汪伦的邀请,在渡口 “踏歌古岸”写下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千古绝唱,留下了脍炙人口的《送汪伦》这首千古名诗。

面包车载着我们向陈村的方向驶去,我那两个十几岁充满好奇心的儿子欢腾雀跃,不停地追问着我为什么要来到这儿?这儿有什么特别的吗?我告诉他们,这里尽是妈妈的回忆,有妈妈儿时的情怀,满载着妈妈八年孩提时的喜怒哀乐。两个儿子不间断地发问,再次撩起了我迫不及待的寻根思绪,激动喜悦的心情洋溢在心间。

车行驶在陈村大桥上,四十二年前,我童年记忆中的大桥依然横卧在青弋江畔,它连接着桃花潭的两岸。大桥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蚀,似乎变得更加灰暗、狭窄,局部的残损已掩盖不住其苍凉,好像在诉说着它的故事。这是一座用水泥钢筋混凝土筑成的桥梁,桥上的护栏杆是用水泥和粗砂混合做成的。童年我眼中的这座桥是那样地雄伟、壮观,年轻的父亲每天和他的战友们,站在卡车上面,头戴着安全帽,迎着青弋江上的朝霞,呼吸着皖南山区清新的空气,精神抖擞地去大坝修建陈村水电站(安徽省最大的水电站),那是一个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的水利大建设的年代。

1948年父亲参加了革命队伍,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父亲所在的野战军部队响应毛主席 “备战、备荒、为人民”,“大兴水利、利国利民”的号召,全军投入到水利建设战线上,作为军人的父亲也就这样成为新中国浩浩荡荡水利建设大军中的一员,常年奔赴在不同的水利战线上。1957年父亲转业到中央水利部工作。1967年,他携全家来到了泾县陈村,修建陈村水电站这一大型水利枢纽,这个浩大的惠民工程,汇集了成千上万从全国各地抽调来的水利建设者。

年轻时的父亲英俊潇洒,一个农民的儿子,由于家境贫穷,16岁就投身于革命队伍。父亲没有文化,刚入部队时担任勤务兵,由于勤劳好学,积极追求进步,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成长起来了,很快成为一名出色的首长警卫员,在首长的身边,他学会了识字和写字,并能够念书读报,深受首长的喜欢。

孩提时代,我特别地崇拜父亲,崇拜他的英勇和令人骄傲并值得炫耀的红色贫农成份。母亲则相反,是一个大地主家的千金小姐,排行老七,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家里有着几百亩肥沃的田地。正是由于母亲那令人难以启齿的地主成份,让我们兄妹几个在学校里,抬不起头来,时常会被人欺负着,回想起那段岁月,心里是心酸沉重的。

母亲常常对我们讲,外公外婆是一个非常善良、仁慈的地主,善待家中的佃农和长工,每天让佃农们和长工们吃得饱饱的,冬天让他们住暖暖的屋子。家中饲养鸡、鸭、鹅、猪等,时常宰杀给长工们改善伙食,外公认为长工们做的都是些田里的农活比较累,所以总是让他们吃饱饭。长工们都说外公是个仁慈的好东家,方圆几百里的乡亲们都愿意到外公家打长工,外公对自家里的人要求却十分严格,自己勤俭节约,绝不允许家中任何人浪费一粒粮食。

外公家之所以成为地主是因为土地多,在镇上有好几家店铺做些买卖,把赚来和节省下来的钱而置办了许多土地。母亲家中还开办了私塾教育,凡是村里到了入学年龄的孩子们都可以到私塾里读书,私塾先生是家中的叔叔,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后来由于家中的原因,弃戎从笔。母亲告诉我,来私熟上学的孩子们,都是亲戚和乡里乡亲的孩子,送点粮食或一点碎银子就可以在私熟里读书识字、学习打算盘,当然贫穷的亲戚们也可以免费读书的。

当时在封建思想比较浓郁偏僻的乡村里,女孩子们多数都会被强迫裹上小脚,练就一双三寸金莲似的美足,这是一种残忍的审美观。母亲小时候就很有自己的主见并倔强的很,执意不愿做那小脚千金,外公也是一个开明绅士,尊重女儿意愿,家中唯一的女儿就是这样穿着宽松舒适的布鞋,带头走进家中的私熟学堂里,学习《三字经》、《女儿经》、《百家姓》等经典古书籍。母亲很聪慧,记忆力很好,如今八十三岁高龄的她依然能朗朗上口地背诵着这些古诗文,而且一字都不会差,我自愧不如,这些诗词古文,我现在忘记的差不多了。

母亲嫁给父亲,这是历史带来的姻缘。父亲仪表堂堂、根红苗正的贫农好成份;母亲相貌平平,能写会说,这渊于良好的私熟教育,他俩的结合应该说是在当时现实状况下最完美的结合。解放后外公家里所有的田地房产都被分配给贫下中农了,不久外公就去世了,一个裹着三寸金莲小脚的外婆带着她的几个孩子艰难地生活着。外婆还时常被戴上尖尖的像宝塔似的白色纸帽被批斗着,她那单薄瘦小的身躯已经摇摇欲坠,这是一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此时的母亲已经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到了待嫁的年龄了,可是没有人敢上门提亲,没有谁愿意走进大地主女儿的身边,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外公家过去的长工,他和父亲家的长辈是亲戚关系,他介绍母亲和父亲相识,第一次见面就定下了终身,没有任何条件,只要愿娶,外婆像在黑暗中见到一丝光亮,满心欢喜、满口应许。

父亲向部队首长如实地汇报了母亲家世的真实情况,经组织批准同意后,他骑着一匹威武的大白马就把母亲带到了革命队伍中。母亲眼泪汪汪地告诉我,走的那天晚上,外婆正在厨房里烧火煮饭,倔犟的母亲愣是没掉一滴眼泪儿就随着父亲悄悄地离开了她的家,一会儿在静悄悄漆黑的夜慕中只听见外婆那阵阵声嘶力歇的呼唤声:“我的惠儿呀!你咋就不跟娘打一声招呼就走了啊?”……几里路后,母亲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跌倒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母亲嫁给父亲后,有一天村里正在批斗外婆,恰巧穿着崭新军装骑着高头大马的父亲回来了,他飞驰般地来到村头的批斗现场,村民们一下子撒开了,只见可怜的外婆半跪在地,头低的很低很低接受批斗。这一年外婆也过世了,临终前,她用颤抖瘦弱的双手紧紧地抓住父亲的手,紧盯着父亲的双眼,反复叮嘱着:“定海(父亲的名字),你一定要保护好惠芬(母亲的名字)呀!”……几十年来,母亲总是叨唠着过去的往事,每每听到这里我都是眼泪汪汪。

母亲默默地操持着家务并做些家属工来补贴家用,哺育着我们兄妹四人。父亲活跃在水利战线上奉献着他的青春。儿时家中的生活并不富裕,父亲会常常在下班后到青弋江上撒网捕鱼,那鲜活的鱼虾是我们盘中的佳肴,每天傍晚时分我们兄妺四人都会趴在院墙上,期盼着满载而归的父亲。

在那特殊的年代,家庭成份是何等地至关重要,决定着人的命运。虽然父亲是贫农成份,但由于母亲的地主成份,我们还是被人欺负着。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父亲找到了过去部队的亲密战友戴部长,他是当时陈村水东公社武装部部长,戴部长安排我家住在镇上的一栋大地主的宅院里,并分出了一排后院供我家居住,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单位里那些对我们家知根知底人的欺负了。

这是一栋具有皖南特色的古建筑的房屋,黝黑的屋瓦,翘角的飞檐,浅灰色的马头墙连成一片。主人家也是一个大地主,也正处在被批斗和被监视的处境。我家居住的是老地主家的一个后院,一个不大的后院门就成了我们家的正院门,供我家进出。院子不大不小,曾是老地主家过去储存粮食的地方,共有三间小屋和一个披厦及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棵高大且生命力旺盛的桑蚕树。小院被勤劳的父母收拾的井然有序,父母在院子里靠围墙处开垦了三块小菜园,种植着四季新鲜的蔬菜,这生机盎然的绿地,给我们家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笑语,在这只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里,没有了阶级、没有了成份,只有欢愉的童声和嘻笑玩耍的场面,我们幸福安宁地生活着。

母亲是上过私塾的人,所以她总是拿私塾先生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她的孩子们。每天清晨我们兄妹四人都会被母亲从暖暖的被窝里叫起,拎到菜园地里进行半小时的晨读,这是每天的必修课,而我们兄妹们总是挖空脑袋想着法子来糊弄着母亲,拿着书本摇头晃脑装模做样地在高声佯读着。看到母亲在院子里的小披厦里忙碌着早饭(天天早晨都是同样的煮红薯,那时粮食供应非常紧张,早晚只能吃红薯),我们就悄悄地放下书本,开始玩耍、嬉闹、或者采些粉红色的指甲花(这是母亲在菜园边上种植的,用来装饰绿色的菜园),这种花采摘下来后把它捣碎后,敷在指甲上,指甲很快就会被染红,红红的指甲非常地漂亮,那时候虽然我们很小,但那种对美的追求,可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时候我们还会摘些香气十足的白色、黄色的栀子花,把它别在衣扣上或放在耳廓上,让花的清香浸袭着全身。隔壁的庭院里就有一棵好大的栀子花树,花枝茂盛,在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它会延伸到我家的庭院里,我们总是悄悄地偷摘一些来,好香的味道!好美的记忆!

记忆中的石墙上面总是挂满了咸鱼(父亲在青弋江里捕捉的鱼),那红彤彤的辣椒、黄灿灿的玉米棒以及家中自制的干咸菜。那时候粮食、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半斤猪肉量,家中的早晚餐都是以红薯为主食,母亲总是想着法子来调剂、改善家里的生活,把红薯煮熟后切成片或者丝,并在院子里支起个大竹床把红薯晒干,红薯干的味道香甜可口,家里把它作为点心用来招待客人。

看着四个孩子在成长,父亲又从村民手里买了一个十斤左右的小猪仔,小猪仔很可爱,油光发亮的身子,每天清晨,母亲都要早早起床,煮上一大锅用糠和红薯叶煮成的猪食,喂养着这只可爱的小猪仔,一直保持着军人那整洁、干净习惯的父亲还给小猪崽洗澡,在全家精心地喂养下,小猪崽很快地长大了。记得那年的冬天,家里请来了杀猪师傅,宰了这头心爱的猪,从没见过如此多的猪肉,父亲用红线绳拴着猪肉,给街坊邻居们挨家挨户送去二斤新鲜的猪肉,父亲还腌制了许多咸猪肉,挂在院中的墙头上晒着,油亮亮的。这年的冬天,对我们孩子来说,是最幸福最丰收的季节,吃的肉最多,每天我们都有好吃的不同的菜肴:咸肉煮黄豆、咸肉烧干菜、咸肉煮粉丝,好香的猪肉呀!吃的我们真解馋!吃的我们是满嘴油香!这是我童年最幸福、难忘的记忆!那时满院的鸡、鸭、鹅在追逐奔跑着,真正的农家小院,好一派生机盎然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车终于停在古屋附近,现在这一片古建筑和新建筑交织在一起,和记忆中的完全不一样。古屋的正门被锁着,我从新主人手里接过钥匙,打开木门(这是一扇两开的木门,这里的老屋都是这样的,里面可反插上的),眼前呈现的是一片昏暗、杂乱、颓废的情景,一股浓重的霉味迎面扑来,陈旧的木材横七竖八地摆放着,蜘蛛网倒挂着,破桌椅上面堆满了杂物和锈迹斑驳的农具,屋里没有电灯,从打开的房门和窗子上洒落下的光线,才让我勉强地看见屋里的陈设,我被这凄凉的情景震撼了,儿子大声叫道:“怎么这么破旧?太脏了!妈妈你小时候就住在这里吗?”,此刻我是如此地失落和惊讶,心里大声地问着自己:这是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吗? 这是我们过去那温馨的家吗? 目睹此情此景,如此的反差,着实令人难以接受,沉重之情油然而生。

走进院子里,看见后院那被木头顶住的小门,证实这个小院的确就是我童年生活过的故居。眼前的院子,今天在我眼里为什么变得如此地渺小、凄凉、荒芜?庭院里用鹅卵石铺成的那条小路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泥土地;那颗又高又大的桑蚕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枝叶茂盛却不知名的大树儿。儿时我们兄妹四人坐在桑蚕树下纳凉,吃着甜甜的桑果(儿时唯一的水果)儿,听着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鸣叫着,享受着一串串山里红果(把果子用线穿在一起),咀嚼着一、二分钱就可以买到一块煮熟的葛根……。如今那一幅幅生动清晰的画面不见了,我慢慢地走到那斑驳陆离的石墙边,直叹岁月的沧桑,抚摸着支离破碎的院墙,心里是沉甸甸的。

我问现在古屋的主人,她告诉我这个庭院已经易主两次了,荒芜了许久,有关过去古宅的故事,她不甚了解,只是听说过这曾是一家大地主的宅院。当我问起老地主家的后代现在何处,她全然不知,多么想见到这最先宅子的主人。儿时我和妹妹经常趴在中门的门缝里窥视着地主家的一切动向,常常看到有一位清秀、干净,长得很标致年轻的“地主婆”,她穿着一身抖抖的丝绸服装,梳着乌黑油亮的头发,在盘着的头发上插着一个精致的银发簪,她经常在中间的庭院中来回地走着,有时候她会坐在竹椅上,膝盖上放着一个小竹篮,专注地在挑出米中的杂物,她的侧影很美很美,有好几次她走进我们的院子,却总是低着头不言语,轻轻快步地从我们身边走过。她是真正的地主家人,而我们是地主家的后代,其实我们都是天涯沦落人。我渴望见到老地主家人的后代,想和他们坐在一起回忆过去那段岁月,一起回味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起居的八年。如今人去楼空,四十二年前的点点滴滴,今天依然是如此般的清晰而难忘。

走到庭外更加凄凉,后院小门口(我家进出古屋的正门)长满了不知名的野草,我轻轻地抚摸斑驳陆离青灰色的墙壁,有一段墙壁已经倒塌了,四周的环境也已面目全非,盖满了许多小屋,那条由几栋老宅连接一起通向镇中的小巷,用鹅卵石铺成的石板路,被踩磨得溜光铮亮,它记录着古老印迹的巷道,早已被泥土淹没了。儿时熟悉的邻家大院的大门也是紧锁着,从那锈迹斑驳的铁锁上看出,这宅院也是被荒芜了太久了,这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机。

古朴沧桑之美的古建筑群,在这里寂静地沉睡着。记得八岁那年,隔壁庭院里娶亲,高高的门楼外挂着二个大红色的纸灯笼,门楼外停着一辆花轿,花轿里的新娘子在进入夫家前,必须先跨过门口的火盆,这是当地的风俗,意味着火红的生活。那喜庆的唢呐声吹个不停,街坊邻里的孩子们欢腾跳跃着,吃着花生、红枣以及皖南特有的糯米糖、芝麻片,争抢着、打闹着,孩子们脸上写的尽是满满的幸福。

我问古屋的新主人,为什么没有好好地收拾下这座老庭院? 她告诉我大部分村民都离开了这里,出去做生意了,她家没有多少钱重新修缮这古屋,镇上还有许多像这样的古屋都被荒芜着。家人问我想不想现在买下这座古屋,好好地修缮一下,留个念想,我摇了摇头……

带着难言的可谓失落的心情,沿着小路七转八拐,慢慢地离开了这块让我日夜牵挂的古屋,悲喜交织,喜的是: 古屋还在; 悲的是:经过几十年风雨的洗涤,古屋已不再是我童年美好记忆中那个春色满园、生机盎然的院子,如今残垣断壁,满目沧桑,岁月让它饱受了重创。然而这里却是我心的归宿,我有一种释然的情怀。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古屋,四十二年后的今天,我终于回到了你的怀抱,虽然是凄凉的,但它那破败颓废的沧桑之美在我心中永远是美好的,它像一杯陈酿,时时散发出阵阵芳香,它是我童年时代隽永的记忆。古屋是我情归之地!心之所归!古屋,我依然会深深地爱恋着你。

9月1日,祝习先生和彭女士结婚30周年快乐!

祝贺习大大和彭丽媛结婚30周年!

本文转载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习大大和彭女士的爱情与婚姻就是中国人的典范和骄傲。史无前例。30年依然焕发光彩!值得学习,值得称赞。

有时回过头来看彭丽媛在锵锵三人行里接受采访时的落落大方,再想想习大大的执着和不离不弃,真是让人羡慕的一对儿。

2017-09-01 随媛札记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本文转载自随媛札记,已获授权

1987年9月1日—2017年9月1日,结婚30周年。30年网上叫“珍珠婚”,寓意着婚姻历经岁月洗礼焕发光彩。

特殊的日子,重返爱情开始的地方——厦门。浪漫偶像剧的剧情设置也不过如此传奇吧?

30年,他们的爱情隔着多少里路?

爱情的距离是48小时的火车

1987年9月1日,走进婚姻殿堂。一个在厦门,一个在北京。2287公里,48个小时火车,跑了两年。

穿着红裙红鞋子的新娘子。这张照片就像起泡酒,隔了30年,幸福还在汩汩地往外冒泡。

结婚,复杂吗?

据网上流传:那一天,单位开介绍信——北京飞厦门——拍结婚快照——登记结婚。

晚上,婚宴只是一桌简单酒席。几位朋友进门时还奇怪这位唱《希望的田野上》的歌手怎么在这。

有隆重热闹的迎亲礼仪吗?NO!

有80年代结婚必备的四大件吗?NO!

喜糖、茶具总该准备好了吧?我们抱歉的通知您……喜糖是新娘子花五块钱临时跑街上买的。饭后朋友们到家里坐坐,夫妇俩找出牙缸和饭碗,总算凑够了6个茶杯。

离别,就像夏天的雷阵雨一样转瞬就来。新婚第四天,新娘子就执行演出任务去了。

中老边境、中缅边境、中越边境、中朝边境……无法考据具体是哪一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女主到了许多地方慰问演出。

有牵挂,有不舍,就像女主在央视一次采访中说:“刚到家第二天就收到电话,让我必须去执行一个任务。实际上我心里非常难过。但我是一个军人,军令如山倒,服从命令是天职”。

爱情的温度是一针一线的棉被

1988年,男主调到了宁德,女主车票的目的地随之变了。北京—宁德,寒来暑往,一跑又是三年。

爱情的温度很奇妙。热恋时像火,冷战时像冰,温差太大很容易练出一身内伤。

他俩的爱情用什么比喻呢?棉被……

就像三轮车推小米支援前线,女主也源源不断地往宁德输送“战略物资”。想到男主经常忙起来赶不上食堂,女主输送了战略物资方便面;想到那里冬天阴冷潮湿,女主就套了床新棉被。

那个年代,没有快递闪送,只能靠自己“做棉被的搬运工”。

眼瞅着天越来越冷了,正好一趟演出路过福建,女主扛起来被子就出发了。北上南下,一路辗转。

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家里的饭菜永远是热气腾腾的,就像总是热乎乎的爱情。

女主是春晚的“常客”。从1988年到2007年,结婚后她参加了18届春晚。

年三十,有时男主回到北京的家,无论女主下了舞台回来多晚,都有刚开锅的饺子等着她。

有时男主赶不回来,值班、调研,工作千头万绪。女主下了春晚的舞台,在鞭炮声中奔赴远方的家。

爱情的语言是无声的守候

1990年—2002年,女主一次次南下,熟悉了福州的大街小巷。两口之家变成了三口,孩子是爱情的结晶,也是爱的延续。

女儿出生时,新爸爸的表现简直成了产房里的一股清流……

记得有媒体“挖”到了当时的情况。福建正好赶上台风。当天,男主像打仗一样挤时间回来看了一眼。之后的几天,一直在抢险前线,忙得脚不沾地。

等忙过那几天,爸爸的人设一下子逆转了!男主一下班就坐在摇篮边,笑着盯着女儿看啊看啊,甚至一口气看到凌晨,怎么都看不够。

果然,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

爱情的声音是日复一复的问候声

2003年—2007年,男主工作到了杭州、上海。和北京距离近了,但女主的脚步更远了。无论多晚、无论多忙,他们每天一次电话。

《木兰诗篇》开启了中国歌剧的新时代,2005年在大洋彼岸掀起了中国歌剧热。一件事忙完,又投入了另一件大事。建军80周年之际,她推出专辑《我的士兵兄弟》。

他们的职业很少交集,却相互之间总能找到契合点。只要有时间,男主总会当好“一读”“校对”的角色,通过电视收看女主的演出,然后在电话里提一番意见。

爱情的味道浸润于柴米油盐

2007年,对于两人的爱情是一个历史性的年份,从1987年算起两地分居20年,终于团聚了。

南北两个家搬到了一个家。

她在家里闲不住。有空去菜场转转,给丈夫烹饪可口的饭菜。“彭式私房菜”的味道,是家的味道。

爱情的默契是心中惦念着彼此

2013年3月,这对“国民CP”开始亮相世界舞台。一个个无意间的爱情举动,刷屏抛狗粮。

据说,当有人和男主说起下面这个镜头时,他答得理所当然:男的走路大步流星,她走路步子小。我经常刻意放慢速度等等她。

回到梁家河,他将记忆中的美味推荐给女主,将年少时的插队经历和女主分享。他给乡亲们介绍说:“我的婆姨……”

关于这段爱情故事,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爱情公式。

公式一:关于最大公约数。

30年,他们骨子里有许多共同的东西,也或许是因为共同而走到一起。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前行的路上始终有彼此的陪伴。

公式二:关于距离和爱情的关系。

30年,他们的爱情很多时候都在路上,有相逢的惊喜、有离别的惆怅。若是将车票、机票积累下来,足足装满一个抽屉了吧?距离和爱情就像风和火,有的吹灭了,有的越吹越旺。

公式三:关于流速和水深的关系。

30年,他们的爱情很多时候都在心里、在默契的眼神里。平实的一句话,牵挂心照不宣。那份平凡的幸福,看似波澜不惊,却是静水深流。

9月1日,赴厦门前在北京还有一天的国事活动。这么忙的情况下,不知他俩会怎么庆祝纪念日呢?

今日头条:中国驻荷兰大使吴恳出席奶酪节拉响集市钟声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  自从荷兰首位华裔市長任职阿克玛市长以来,华商投资接踵而来,缔结鲁南威海友好城市,荷兰每年出口40多万吨的奶酪高居世界第一,每年都有300多万游客光顾这座城市……

中国大使吴恳拉响开市钟声

 2017年8月4日星期五为Alkmaar的奶酪市场开放日,中国驻荷大使吴恳应邀来到该市,在市政厅内和市长、副市长亲切见面,了解当地独特的奶酪文化,并且按照传统方式,于上午10时,和市长Piet Bruinooge一起,亲自拉响了集市开始的钟声。

 现在这里还保持着传统的方式进行交易,每年的4月至9月,逢星期五,早上10时至13时,在广场Waagplein就有传统的奶酪交易活动,每年前往参观的游客达15万人,而遇上好天气,一天甚至多达上万人。

 陪同吴恳大使前往Alkmaar的,还有文化处主任杨晓龙和经济处秘书王波等。他俩兴致勃勃,也尝试着和身穿传统服饰的奶酪搬运员,一起抬起重达200多公斤的八块奶酪,走了一圈,感受一番荷兰文化的乐趣。

吴恳大使还品尝了荷兰的奶酪,并用荷语接受了地方(省、市)电视台的采访,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还和奶酪搬运员等工作人员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奶酪文化。当天集市开始之前,还下着雨,可是,一到开市,天气晴朗,游人纷至,当天前来参观的游客约有数千人。游客们看到中国的大使能够用熟练的荷兰语接受采访,颇感惊讶,很多人都热烈鼓掌。

荷兰出口奶酪高居世界第一   

说起奶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400年。阿克马区域分布着大片农场和牧场,制作奶酪便从12世纪末就开始了,当地附近的农民就定期到城里出售奶酪。奶酪对荷兰人来说除了是每日必备的食品外,更是早已成为荷兰的标志,一种象征。你没有看到荷兰人在拍照时都说:“Say Cheese!”。哈哈,其实不光在荷兰,就是在中国我们很多人拍合影的时候不是也会一起大声喊出:Cheese!

    而荷兰这个集市的奶酪搬运员有个管理系统,有很多讲究,这从他们的服饰、帽饰可以看出来。荷兰是真正的奶酪王国,每年出口40多万吨的奶酪高居世界第一。

奶酪文化在荷兰的阿克马、豪达和艾登等城市都留下了浓浓的痕迹。以其状如最具代表性的那如车轮般大小的黄色奶酪(kaas),外头覆一层标明口味的薄蜡,因乳味重而大受欢迎。随着光阴流逝,这儿的奶酪不再仅仅是一种地方特产,而成为所有以同样方式生产的奶酪的统称,也因此奶酪闻名全球,每年都有300多万游客光顾这座城市。

来到本城中心的广场首先就看到了满地上摆满的金黄色的大奶酪,接着是身穿民族服装的荷兰姑娘,再就是几辆大马车停在那里随时准备运送奶酪,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可能因为是最后一个奶酪市场了,又赶上一个好天气,所以广场上人山人海,而你不由得融入其中,流连忘返。

这里的交易过程完全遵循古老的方式,先由经验老道的买家们判别奶酪的品质,如果合意,买卖双方就以击掌方式议价,最后以出价最高的人中标。成交后,会戴着不同颜色帽子(即代表不同的公司)的搬工,两人一组以矫捷熟练的技巧,在过磅房和卡车间来回搬运奶酪,富有戏剧性的全过程热闹有趣。

奶酪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就是几个身着荷兰民族服装的姑娘们了,只见她们头戴白色小尖帽,兰格短袖上衣,红裙红袜,围着一个蓝色围裙,脚蹬一双硕大的木鞋,成为时尚美丽魅力风采,游客争先恐后的邀请她们拍照合影。

华商有信心投资奶酪之城

当天的特邀代表,作为荷兰华人第三代的陈敬丰先生除了在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家冠名“中国酒店”在8月8日剪彩开幕之外,接踵而来在Alkmaar也已经置地投资,计划开设旅馆酒店,因此,和Alkmaar市政府的关系友好。吴恳大使和他亲切交谈,给予鼓励。

Alkmaar市由于其独特的文化,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包括中国游客;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和当地华人的公司在这里投资;Alkmaar市政府的代表团,也多次访华。这里的确是荷兰和中国友好关系的一个缩影。

 已与威海结成友好城市

被邀请参加当天活动的,还有曾任职阿克马市副市长、Venhuizen市、Medemblik市的荷兰华裔市長何天送,吴恳大使和他亲切交谈。荷兰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何天送先生被荷兰女王Beatrix贝娅特丽克丝任命为北荷兰省VENHUIZEN市市长,于2000年1月1日上任。他祖籍南粤客家,原居苏里南,后移民荷兰,是荷兰政坛历史上第一位外侨市长,迄今也是西欧,及至全欧洲第一位华裔市长。

值得感谢欧洲华人华侨妇女联合总会会长,荷兰荷中商务文教交流协会会长熊国秀女士穿针引线,让阿克马市和山东省威海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威海市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上一任行政长官、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的家乡。近几年来,阿克马市与威海市互访交流频繁,双方经常相互交换意见和建议,有力有效地促进了双方的事业发展。

【小知识】独特的奶酪制作过程:先在木桶内搅拌牛奶,然后添加一种凝乳酶。搁置约半小时后,牛奶就分解成豆腐脑一般的固态凝乳和水样乳清两部分。用竖琴状的切割刀将凝乳切成小碎块,从木桶下部的出水口放出大部分乳清,接着用过滤网勺把凝乳碎块捞到一个下有泄水小洞的圆模具里,盖上盖子,再放到模具中慢慢将乳清压出。剩下的凝乳倒出模具后,就成了一块白豆腐状的奶酪。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奶酪被压干后,还要在盐水溶液里浸泡一段时间,以改善口味并增加其稳定性。之后,奶酪被存放在有固定温度和湿度的房间里等待“成熟”。这些奶酪一般存放4到8周后就可作为“鲜奶酪”出售。如继续存放,奶酪水分减少,口味变重,就成为“硬奶酪”。每制作1公斤此种奶酪需要10升奶。

     北荷兰省的(阿克玛)Alkmaar市是个历史悠久的荷兰名城,这里的奶酪集市更是声名遐迩,自1593年正式开设,已有420多年的历史,因此,Alkmaar公称为“奶酪之城”,荷兰王国奶酪之都。

图文张卓辉,编辑陈雪霏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研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备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会议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于2017年10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将向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建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强调,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总结过去5年工作,回顾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制定适应时代要求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团结奋斗。

  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会议指出,目前大会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要继续扎实做好大会筹备工作,确保大会胜利召开。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来源:新华社

欧华妇联总会主席 荷中商务文教交流协会会长熊国秀出席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成为第二届海外理事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应广东政协 广东公共外交协会邀请,祖籍广东台山的欧化妇联总会主席,荷中商务文教交流协会会长暨欧洲华人华侨妇女联合总会会长熊国秀于2017年8月31日飞抵广州,出席广东政协直接领导的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第二届会员大会,并应邀成为第二届海外理事。

目前,在海外五千多万华侨华人中,有五分之二以上为祖籍广东人。荷兰现时有华侨华人约15万人,其中粤籍华侨华人有6万多人,主要从事餐饮、贸易等行业。与会海外代表们都深深体会到广东政协各级领导一直以来支持海外侨胞为祖国建设、为居住国与中国的友谊建立友好往来的大力支持!大家都由衷感谢广东政协 广东省侨办 广东侨联及各地区政协、侨办、侨联!

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公共外交协会会长王荣先生在大会上阐述了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对公共外交的高度重视和今后的指导方向,还亲自为包括荷兰在内的各国海外理事版发证书。早在2008年,经过广东省侨办推荐、广东省政协就将荷中商务文教交流协会会长熊国秀接纳为广东政协海外代表团队。她为祖国的发展、为中荷友谊 和与会代表一起加油,希望中国早日实现中国梦。

今日头条:浙江省委书记车俊率代表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亲切会见浙江安徽籍侨领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报道员: 丑(曹)小姐、查正富)–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8月30日晩上10点,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率省代表团在结束对挪威的考察访问后,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继续考察访问。

车俊书记一下飞机后,顾不上一路辛苦,就马不停蹄地奔赴下榻的喜来登大酒店,在中国驻瑞典王国全权大使桂从友的陪同下,亲切会见了在斯德哥尔摩市的浙江、安徽籍侨领代表。在会见大厅,车书记看到侨领们个个精神抖擞,满怀信心,感到十分高兴,与侨领们一一握手合影留念,与他们进行了充分交流。

在听取侨领代表们简短情况介绍后,车俊书记对浙、皖企业家们在瑞典创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各位侨领的迎候表示感谢,并祝福他们在瑞典一切都好。车书记说,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发展的新要求,以“一带一路”统领新一轮对外开放,希望在瑞典的各位侨领在大使馆的领导下,要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借助海外的发展平台,继续秉持浙江精神,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业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凝心聚力,多做对中瑞两国有利的社会事业,进一步促进浙江的对外开放,为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侨领代表们激动地说,车书记亲自率团来瑞典看望我们,体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海外浙商的高度重视,纷纷表示一定会在大使馆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执行好省委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推进浙江与瑞典在商贸、教育、科技、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合作,以丰硕的业绩和良好的形象,回馈省委对海外浙商的关怀。

斯德哥尔摩市是代表团此次考察访问瑞典的第一站,8月31日,代表团还将赴瑞典乌普萨拉(UPPSALA)省继续考察访问。

参加会见的有:浙江省侨商回归和引进工作瑞典联络处主任、瑞典瑞京华人协会会长柳少惠,瑞典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建荣、名誉会长柳伯品,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侨联副主席陈乃科,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会长段茂利、秘书长曹化新,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叶克雄,瑞典华人总会执行会长叶沛群,瑞典工商联合总会第一常务副会长王俞力,国际时尚设计大师、瑞典文化年文化大使GALO,瑞典维京论坛主席刘晨,瑞典温州商会会长吴俊博,瑞典高尔夫球协会会长张巧伟,瑞典中国烹饪文化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周岳酉,瑞典华人总会常务副主席伍王令,瑞典工商联合总会副会长夏海龙,中国侨联青年委员徐力,瑞典瑞京青年协会会长柳家俊,瑞典国际时尚设计师叶雷等20多位侨领代表。

编辑 陈雪霏

今日头条: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今年聚焦水和垃圾-减量,再利用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7斯德哥尔摩世界水周28日举行盛大开幕式,瑞典宇航员,天文学教授付格胜(Christer Fulgesang), 瑞典环境部长森林,斯德哥尔摩市长,联合国大会主席汤姆森,斯德哥尔摩水奖获得者斯蒂芬,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和东道主侯姆格林出席并发表主旨演讲。

开幕式以宇宙飞船升空的画面展开,顿时令两千多参会者为之一振。让一个宇航员从宇宙的高度来开始讲水的问题,可以说是瑞典人的广泛联系,富有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付格胜说,在宇宙飞船里,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资源,因此,他们利用精密仪器,对宇航员出的每一滴汗水,甚至是排除的尿都是要重新回收利用的。他们在那里中葡萄,他们在那里用特殊的方式喝水。总之,在那里的每一滴水,都是非常宝贵。

因此,他说,人们应该珍惜和平环境,努力回收利用水,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今年的水周多次谈到水资源的缺乏。确实,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地球上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很多人不以为然,但是,我知道,家乡以前打井30米深就是最深的了,30多年过去了,现在要打到170米深才能打出好水来。

东道主霍尔姆格林说,今年确立的主题是水和垃圾,减量,再利用。其主要目的是节约用水,减少垃圾,同时水要循环使用。这样才能保证水源不枯竭。这需要用水大户工业,农业用水都要大幅度减少才行。

瑞典环境部长森林强调水是生命之源,水是健康之本。

待续报道。

今日头条:四名中国中学生参加斯德哥尔摩国际水周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一年一度的斯德哥尔摩国际水周又开始了。今年水周的主题是“水和垃圾,减量和再利用。”

水周期间要颁发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斯德哥尔摩水奖和斯德哥尔摩工业水奖。

从左到右:朱梦可,李敏章,王泽凯和陈汇霖。

来自山东省青岛二中的李敏章,王泽凯和陈汇霖三名同学在全国比赛中以发现新型壳聚糖树脂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胜出,代表中国队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冠军的角逐。同时,今年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还增加了一位特殊人物,唯一的一位,也是首次的一位,那就是来自徐州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朱梦可。

  虾壳的秘密

高三学生李敏章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采访时说,他们三个人自发地成立了一个社团,然后,在中科院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完成的课题。“其实我们学生做的就是要开动脑筋,从生活中发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然后写成计划,学校为我们提供帮助,与各个大学联系。”

李敏章说,他们三人是好朋友。他非常喜欢化学。原来,青岛每年的啤酒节吸引很多游客来吃海鲜。剩下大量的虾壳垃圾。他们想如果能够把虾壳回收利用起来变废为宝就好了。结果,他们在虾壳里发现了几丁质。然后,一步一步就发现了可以从污水中提取重金属的物质。

“从踏入高中校园那一刻起,老师都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应用,使我们身边的人过得更加幸福。”

李敏章说,他要学以致用,可能要学材料化学,因为这是交叉学科,这样可以在实践中应用。

16岁的王泽凯说,青岛二中一直非常重视环境保护,每年都参加这项活动,今年首次代表国家出来参加水周。他们在国内获大奖的原因就是他们从虾皮蟹壳里提取了一种新型树脂,这种树脂的作用是可以在水中吸附重金属离子,无论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都可以,他们做的五种重金属,吸附率都达到了99.9%。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重复利用。只要用酸洗一下,就可以去除重金属离子,然后,和原来一样继续吸附重金属离子。没有二次污染。安全稳定。在应用的时候,可以放在家庭用水的滤芯里,在工业上,也可以放到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金属去除。

“到瑞典来,主要是向大家学习,看回去是否可以继续改进。我对电子和IT比较感兴趣。” 王泽凯说。

陈汇霖说,她喜欢观察事物,他们三个人各有所长,所以,可以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她查找资料发现虾皮蟹壳里边有一种壳聚糖,这种壳聚糖进一步激发他们发现了既有物理吸附也有化学特征的物质,可以吸收水中的重金属。

从左到右:朱树林,朱梦可,李敏章,王泽凯和陈汇霖,王昌丽。

带队的王昌丽老师说,二中每年都参加全国的科技比赛。这三个学生对此都非常感兴趣。他们初三就开始学做实验,到高中就可以很成熟地做实验了。他们对大学课本都学了。二中的学生都是全市最好的,课本知识都已经非常好了。这个项目是培养他们的爱好。这个项目将来在工业污水处理方面更有实用价值。

  聋人做环保

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朱树林老师介绍,朱梦可今年22岁,他在老师的帮助下到社会上给各种人群散发环保方面的倡议书。由于他在比赛的7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因此有机会一起来参加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活动。

该项目的特点就是聋人做环保,感动了很多人,也带动了很多人。徐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一直坚持做环保方面的宣传,保护河流。他们也参与了中美千校参与的环保活动。徐州特教学校和美国的俄勒冈的一所特殊教育学校一起合作进行环保活动。他们的活动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是发放环保倡议书,二是调查河流水质,三是植树造林。这样逐渐扩大环保队伍,吸引了很多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徐州河流水质问题得到了政府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水资源保护的队伍。

“这些人(聋哑人)通过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很多人。” 朱老师说。

朱梦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是2016年参与这个保护家乡河流的项目的。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带领同学多次发放治理河流的倡议书,发放给老人,孩子,商人,还有外国人,各个阶层都要照顾到。他每次都要做活动计划书,然后,去执行,走了很多路,活动结束以后,还要做总结发布在学校自媒体网站上。

他说,他来瑞典感觉很高兴,他用哑语说,“我爱中国”。

他告诉记者,他是在半岁的时候,生了病,高烧,不知道药的副作用太大,导致耳聋。耳聋以后,也就无法说话了。但是,他可以认读,可以用微信和电脑,没有问题。

他说: “他要用实际行动保护水资源。在广东比赛的时候,没想到能拿到特等奖,感觉很高兴。”

他今后的理想是要考上大学,继续从事环保事业。

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将在29日晚举行。目前,评委们正在对来自33个国家的青少年队进行考察评比。结果将在29日晚揭晓。

 

精彩视频:2017斯德哥尔摩国际艺术节闭幕式音乐会第一部分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7 斯德哥尔摩国际艺术节闭幕式音乐会在8月20日在斯德哥尔摩Musikaliska举行。

节目内容六大篇章

东方风雅、西方音诗、欧华风韵、北欧风情、 最炫民族风、黄河大合唱

篇章一:东方风雅

1. 人古典舞蹈《星月神话》表演者陈锦、匯卫冰

  选送单位:挪威华人音乐歌舞团

2. 中国民乐古筝独奏《临安遗恨表演者:金欣蕊

3. 京剧《挡马》表演者:天木Timothy Pilotte

4. 钢琴曲伴舞《春江花月夜》 表演者:双焱(钢琴)、谭晶晶(舞蹈)

5. 锡剧《枝头鸟儿表演者:朱瀛盈

陈雪霏录制。

2017第四届斯德哥尔摩国际文化艺术节精彩纷呈圆满结束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7第四届斯德哥尔摩国际文化艺术节圆满结束。8月20日晚一场大型闭幕式演出为艺术节画上了圆满句号。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领事部主任王昌宁在闭幕式上致辞说,本次音乐节的举办有其特殊的意义,“唱响中国梦,世界共和音”的主题使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舞台,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把来自中国,瑞典和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艺术汇集在一起,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架起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互相了解,互相感知的桥梁。

瑞典荪德比贝市(Sundbybergstad)文化部部长索非亚.阿斯贝奎斯特女士说,他们也参与了本次艺术节的演出。此前他们接待了来自广东的120名中国学生的访问。她认为本次演出真的是丰富多彩,因为它汇集了瑞典和中国等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歌舞,各具特色。这对促进中瑞人民之间的交流和理解非常有好处。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没想到每个演员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那么尽心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音乐舞蹈无国界,这种中西合璧的形式肯定能促进相互理解,非常好。

本次艺术节的总策划双焱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本次艺术节是由中欧国际文化教育商贸发展中心和北京夕阳秀中老年文化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瑞典和挪威等十多家艺术团体协办的一场盛会。其主题是“唱响中国梦 世界共和音”。

本次艺术节的主办方之一,安徽彩虹合唱团指挥张健女士代表中国夕阳秀和彩虹合唱团对本届艺术节表示祝贺。她说,此次艺术节的胜利召开,进一步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我们中老年朋友之间的世界友谊交流。

据双焱介绍,艺术节期间进行了四项活动,包括国际音乐夏令营,来自中国广州青少年宫120名青少年访问瑞典Lilla Akademien音乐学校进行了音乐交流, 纪念国际和平日音乐会,中欧国际文化教育商贸发展中心和夕阳秀主办的第四届国际音乐比赛和国际文化艺术节闭幕音乐会。

瑞典著名华人歌唱家邹荣美领唱《茉莉花》。

音乐会分六大篇章:东方风雅,西方音诗,欧华风韵,北欧风情,最炫民族风,和黄河大合唱。

瑞典华人钢琴家双焱演奏优美的《春江花月夜》。

双焱说,她曾多次钢琴演奏过黄河,但是这次的黄河是最完整,也是效果最好的一次。

双焱钢琴伴奏,邹荣美演唱《黄河怨》。

黄河大合唱,包括钢琴演奏,独唱《黄河怨》,及黄河大合唱都给人以极大的艺术感染力。最后《欢乐颂》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观众们不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瑞京中欧北极之声合唱团,安徽彩虹合唱团和斯德哥尔摩华人合唱团及挪威华人音乐歌舞团一起演唱《黄河大合唱》。

整场演出有歌舞,大合唱,京剧武生,钢琴,古筝,长笛,吉他等多种器乐独奏,合奏都有,斯德哥尔摩著名华人歌唱家邹荣美,李佳,杨筱音,朱瀛莹,钢琴演奏家双焱,长笛演奏家吴晶和瑞典京剧武生天木,吉他演奏家德林等让人一睹他们的风采。

本场音乐会最年轻的钢琴演奏者雷欧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安徽彩虹合唱团演唱《葡萄园夜曲》舒缓柔肠,指挥张健。

出席本次闭幕音乐会的嘉宾有瑞典华人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建荣,瑞京华人总会会长柳少惠,瑞典华人总会荣誉会长白亨利,秘书长唐兵,瑞典纳卡市议员刘芳,瑞中企业家协会会长张巧珍以及参加本次闭幕式音乐会演出各团体的中外侨领。演出大厅几乎座无虚席,大约500多中瑞观众观看了精彩的演出。加上演员总共有700多人。

演出结束后,嘉宾为当天下午参赛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颁奖。

中国驻瑞典使馆领事部主任王昌宁给中欧国际文化教育商贸发展协会主席双焱颁发了第四届斯德哥尔摩国际文化艺术节中欧文化传播大使证书。

Sundbybergs stad市文化部长Sofie Aspeqvist和瑞中企业家协会会长张巧珍给安徽彩虹合唱团颁发了金奖团队证书。

Lena Sellgren  chefekonom på Business Sweden 瑞典商务署财务总监和瑞典工商联合总会会长王建荣给瑞京中欧北极之声合唱团颁发了银奖团队证书。

瑞典NACKA 市议会议员刘芳和瑞典中国烹饪文化推广服务中心周岳酉主任给挪威华人音乐歌舞团颁发了铜奖团队证书。

瑞京华人协会会长柳少惠和瑞典工商联合总会第一常务副会长王俞力给筐富洋颁发了成人组金奖证书。

瑞典华人总会秘书长唐兵和瑞典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安德尔斯·德林 Anders DelinTimothy Pilotte颁发了成人组银奖证书。

瑞典作曲家Armenohi爱勒蒙路易和瑞典工商联合总会副主席夏海龙给成人组庄丽颁发了铜奖证书。庄丽演唱了优美的印尼船歌《星星索》。

Lilla akademien音乐学校奠基人Nina Balabina和上海联谊会会长胡立夫给中欧国际小明星儿童舞蹈艺术团部分青少年组颁发金奖。

Fastigheter bolag房地产公司总裁Krister Johansson和瑞中友好协会会长白亨利给青少年组钢琴独奏Leo Long Lindblom颁发青少年组银奖。

瑞典Maestro akademin音乐学校校长Galina Ehrngren和瑞典华夏文化协会会长蒋洪斌给青少年组古筝独奏金欣蕊颁发铜奖证书。

最后中欧国际教育商贸发展协会主席双焱,瑞京中北极之声合唱团和安徽彩虹合唱团指挥张健交换礼物,斯德哥尔摩华人合唱团谈继东和挪威华人音乐歌舞团交换礼物。

报幕员们感谢了此次音乐会总协调人王建荣,副总协调人谈继东,舞台总监丹妮,艺术总监Aders Delin ,邹荣美杨筱音,关志, 节目统筹黄斯斯,节目单翻译真子Åsa Wretman。闭幕式音乐会在温馨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更多图片欣赏:

瑞典人天木Timothy Pilotte表演京剧《挡马》,唱、念、做、打,基本功很扎实,唱腔地道,获得观众掌声不断。

朱瀛莹演唱锡剧《枝头鸟儿》,惟妙惟肖。

金鑫蕊表演古筝。

天木Timothy Pilotte表演京剧挡马.

俄罗斯Vesna合唱团演唱《喀秋莎》等民歌。

挪威华人音乐歌舞团表演舞蹈。

瑞京北极之声合唱团表演合唱《山楂树》。

瑞京北极之声合唱团表演合唱《南屏晚钟》。

挪威华人音乐歌舞团表演书法和舞蹈。

瑞典华人歌唱家杨筱音演唱《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Sundbybergstad荪德比贝市音乐学校演员精彩演奏。他的理想是为电影作曲。

上海白玉兰旗袍队和瑞典唐风旗袍交流协会联合演出,形式新颖,除了一般的走秀形式还编插了优美的伞舞,翩翩起舞的婀娜身影赋予了旗袍这传统服饰最饱满的内涵。

嘉宾王建荣,王昌宁,柳少惠,罗锦生,高乐等。记者陈雪霏。

瑞典华人长笛演奏家吴晶演奏巴赫C大调,双焱钢琴伴奏。

Anders Delin演奏吉他。钢琴,吉他和长笛三重奏。瑞典华人合唱团男生三重唱《好人好梦》。瑞典华人合唱团合唱《梦田》。安徽彩虹合唱团指挥张健。

瑞典华人歌唱家郭兰英学生李佳演唱《前程似锦》,充满激情,让人充满希望。

瑞典拉雅丽东方舞蹈学院表演舞蹈。

演出结束后,还对当天下午的参赛个人和集体颁发了证书。

瑞中企业家协会会长张巧珍为安徽彩虹合唱团指挥张健颁奖。陈雪霏拍摄。

图/唐兵,文/陈雪霏

荷兰华星艺术团在海牙中国文化中心举行揭幕仪式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荷兰华星艺术团揭牌仪式于2017年7月25日,在海牙(Den Haag)中国文化中心隆重举行。

国务院侨办授予牌匾

在200多位荷兰侨界代表的见证下,荷兰华星艺术团团长杨秀容,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江岩及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公参陈日彪为国务院侨办授予的华星艺术团牌匾揭幕。

   出席揭牌仪式的,有由江岩率领的中国国务院侨办访问团,由上海市侨办副主任李群策率领的上海侨办访问团,中国驻荷大使馆公参陈日彪、领事部主任蒋华,以及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季增斌和多个侨团代表等。揭牌仪式开始之前,杨秀容、江岩和陈日彪先后致辞。荷兰华星艺术团由杨秀容任团长,徐海燕、胡秀珠和黄新新担任副团长。

“文化中国·华星艺术团”

    华星艺术团,是中国国务院侨办支持创办的海外华人文化文艺团体。2014年,中国国侨办创新提议,由海外华侨华人在聚居的较大城市分期分批筹建“文化中国·华星艺术团”,为其提供来华培训、交流、观摩和比赛的机会,邀请其参与或承办“文化中国”系列访演等。目前,在全球65个国家已成立42个华星艺术团。经中国驻荷大使馆的推荐,今年5月份在北京举行的华星艺术团团长的年会及高级研修班闭幕式上,由国侨办主任裘援平,亲自向荷兰侨领杨秀容颁授了“华星艺术团”牌匾,宣布荷兰华星艺术团的诞生。

“华星艺术团”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交流、丰富侨胞文化生活的骨干队伍。

   “聚起来一团火,撒开满天星。” 杨秀容对于担任荷兰华星艺术团团长感到任重道远,相信在中国国侨办、中国驻荷大使馆和荷兰华人华侨各界朋友的支持下,能够把华星艺术团这个品牌做好、做大、做强。

    江岩受裘援平主任委托,代表中国国务院侨办和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对荷兰华星艺术团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并对荷兰华星艺术团寄予殷切的期望。华星艺术团来自侨社,扎根侨胞,服务侨胞,本土化是重要标签。他希望荷兰华星艺术团,以星星之火,点亮当地民众认知中华文化之光,形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燎原之势。

   中国驻荷大使馆公参陈日彪发表了重要讲话,代表中国驻荷大使馆,对江岩副会长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荷兰华星艺术团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他的讲话特别归纳为三个字:华、星、团。

   华,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艺术团的文化底色,传播中华文化,带动荷兰侨界文化活动,这是荷兰华星艺术团的使命和担当。

  星,华星艺术团,是国务院侨办的文化品牌,要立足高远,树立标杆意识,建设一个名副其实、星光璀璨的华人艺术团体。

   团,就是团结,讲团队精神,讲团结奉献。陈日彪公参希望荷兰侨界能够团结一致,支持和办好华星艺术团。

    揭牌仪式之后,表演了歌舞、旗袍秀、独舞、独唱、独奏、相声和中国武术等节目,展现了荷兰文艺人才辈出的新气象新活力。

国侨办派专家来荷培训

    国侨办说到做到,派专家来荷培训荷兰华星艺术团团员。8月10日,由国侨办宣传司王宝玉与团长毕大松率领的中国华星艺术团培训工作组抵达荷兰,由专家为荷兰华星艺术团上课,进行了声乐和舞蹈(主要是民族舞蹈)的培训。

荷兰华星艺术团团长杨秀容等近80多位团员,来到荷兰Driebergen舞蹈中心的排练场,在两位老师吴丽丽和谭谧的指导下,分别兴致勃勃地学习了舞蹈形体、声乐发声技巧等的课程。国侨办宣传司王宝玉、驻荷大使馆领事部秘书袁春华,陪同专家来到排练场,鼓励荷兰华星艺术团的团员们。现时的荷兰华星艺术团的团员中,有不少曾经是或现在是业余文艺骨干。

    国务院侨办支持创办的华星艺术团,是海外华人的文化文艺团体。

国侨办将为各国的华星艺术团提供回国培训、交流、观摩和比赛的机会,邀请其参与或承办“文化中国”系列访演等。荷兰华星艺术团成立不到一月的时间,国侨办就派出专家,送宝上门,这让团员们受到很大的鼓舞,不少团员相信,在国侨办的关怀下,水平会很快得到提高。

编辑 陈雪霏

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老兵抒怀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应一些老兵的要求,发表一些他们发自肺腑的情怀,以示纪念。

军旅放歌

张卓辉 (荷兰)

别梦依忆驻龙川,

应征四十三年前。

青工入伍义务兵,

摸爬滚打大拉练。

营报道组撰通讯, 乒乓夺锦冠师团。 调防农垦牛田洋, 裁军百万齐复员。

注明:龙川即粤东的龙川县,旧时叫老隆县。当年师部在该县鹤市公社镇后大岭上。我们团就驻公社镇另一侧山岭。

《发稿龙川鹤市镇》

原师团 营报道组 房杜 张树良  张卓辉

犹新记忆鹤市镇,
营部发稿十里程。
晌午歇脚墟饭店,
啖盘风味牛腩粉。

媲美广州酒家肴,
羊城美食粤东蹭。
溢泻灵感撰通讯,
军旅生活添缤纷。

通常在营报道组组稿发送要徒步翻坳越岗,去离部队驻地五铺路(当地俗语,按里程为10里路)的粤东龙川县鹤市公社所在镇邮局寄送。

原所属师团六连战友会于不久前在广西合蒲北海聚会隆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原连长包举文、战友范志临、简玉华微信上传庆会影集,顷刻,热血沸腾,记忆犹新,旭日临窗,欣然命笔藏头诗致兴。   另三首整理旧作,卫戌粤东军旅诗选,再现上世纪70代的部队生活,共筑长城。

《英雄六连聚会北海》 

张卓辉 (荷兰 文) 范志临(湖南长沙 图) 简玉华 (河北 图)

英群四十三年回,
雄赳气昂又归队。
六合彩没此运好,
连营集结军号吹。

聚缘袍泽情犹酣,
会宴战友频举杯。
北南东西人欢笑,
海量桂酒众不醉。

 

老照片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印记。

《指导员查铺》

——部队驻守兴(宁)龙(川)五(华)粤东当年抗日游击区生活剪影

张卓辉     (荷兰)

脚步轻了又轻,
手电明了又明。
指导员晚间查铺,
先起连部、一、二排,然后朝三排走近。

帽徽红星指方向,
领章红旗引路径。
解放鞋踏露登山梯,
蛙跳蝉鸣迎来了熟悉的身影。

口令: 保卫!
回令: 和平!
流动哨上前敬礼,
报告首长巡逻夜情。

迈入营房环绕扫视,
架上排排钢枪亮铮铮。
墙上挂着整洁军装、挎包、水壶各就位,
忽闻梦呓传出阵阵冲杀声……

这边小庞撩脚蹬床沿,
为他掖回帐里防止虫咬蚊叮,
那隅小陈蒙头盖透亮一絲光线,
夜读毛选笔记依旧会神聚精。

“赶快睡觉吧,明晨汇操演练还须十足干劲!”
低嗓严话中带有几分父母的口吻。
挨个铺数啊逐张床瞧:
“多好的战士多好的兵!”

枕戈待旦将天晓,
指导员满意转向炮排行。
脚步轻了又轻,
手电明了又明……

四十五年前的新兵刚下连队,我给黑板报登了这首拙作,让良师益友吳忠群和赵志刚战友,我的恩师、首长看到了,便找连部要人,把我调去营报道组,现再回忆整理,让战友们分享吧!美好的回忆,最好的怀念!!!
编辑 陈雪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