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国际新闻

今日头条:屠呦呦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正在此间出席诺奖周的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6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IMG_9364在近百名中外记者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首先提问。屠呦呦说,“中医是个巨大的宝库,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我是接受了这个领域的任务,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两千年的传统中医药提取。当然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做。现在还有其他更大的领域,努力工作吧!

关于基于中医古方,是否还能开辟出更多的研究课题,屠呦呦说,我想这是大家需要努力去奋斗的问题。我不便全面地回答。但是,在很多领域,例如心血管问题,这需要看大家努力发掘的程度如何。因为现代医学还是有很多潜力的。

IMG_9358在回答北欧绿色邮报记者提问时,屠呦呦简单介绍了青蒿素发现的过程。

屠呦呦说:“中国的中医药领域确实有很多传统的东西,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做工作,就当年的情况讲,主要问题就是原有的抗虐药都产生耐药性,没有一个可以治疗疟疾。当时来讲是一个很紧迫的工作,因为疟疾(造成)大量大量的死亡。所以这个时候呢,其实很多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做不出来的时候,从我来讲,不断地翻阅古代的文献,因为我们的祖先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从那里找线索,所以就找到古方,用青蒿治疗。青蒿治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找到这个以后呢,就翻来覆去地来考虑,因为它的用药方式确实不一样。它把青蒿拿来挤出来汁。从这里就考虑到,我们做不出来,就考虑它的提取方法。后来,我就考虑用低温来处理。还有几方面的问题,就是它的科属,它是什么品种呢?中药里很多,但并不是什么药都有什么科什么属的植物名称,所以,从这里发现是前提,最后从青蒿里头提取,其实青蒿也有好几种,最后发现,只有Artemisia annua(黄蒿)这种青蒿里边才能提取青蒿素。也只有这种药才对治疗疟疾有利。”

在回答罗马尼亚记者关于国内的反映和对以后科研的影响时,屠呦呦回答说:我做这个任务,当时来讲,是一种世界性的问题,疟疾非常严重,死亡多少亿,所以,做这个任务,就是觉得为人类做事,因为保健事业上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就是要考虑如何努力地把它做成,没有考虑其他的什么问题。那么,现在得奖,也没有其他的考虑。就是说,这个药,假如有条件,因为并没有做完,这工作没做完,这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现在还有其他的疾病可以治疗。而且疟疾也还有要求来把它做完,因为现在耐药性的问题,已经出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关心的是这个,我不在意其他什么,得奖以后怎么样,没考虑这个问题,对我也太感兴趣。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屠呦呦再次强调这个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我想这个工作确实是很久了,因为70年代到现在40来年了。这个发现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是一个全新的化物。这个工作实际上没有完,还有新的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这个事业是我们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个事业也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在回答腾讯记者提问关于抗药性的问题时,屠呦呦呼吁大家能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计划进行。

“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按照WHO的计划来进行,WHO说,疟疾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以后,他们的说法是,再花10年,拿出一个新药来,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也为这个前景很担心,也希望所有关心疟疾的同志们能够共同努力,来梳理这种发展的次序,我希望大家按照WHO的要求来给药,但是现在事实上,不是都这样做的。我觉得应该大家一起努力,因为疟疾是一个很容易泛滥成灾的病,一定要注意,特别是非洲这些比较贫困的国家,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把青蒿素这个药尽可能地延缓它的抗药性。”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屠老对青年工作者有什么寄语。屠呦呦说:

“我希望这次得奖对中国是一个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同志更努力地在不仅是医药领域,各个领域都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医药领域呢,就是说中国有 好多传统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把它更好地中西医结合,这样的话,可以发现更多潜力,开发新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回答是否西医将来应该更加依靠中医方法的问题时,屠呦呦说:“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应该继承发扬,努力提高。我自己原来是学西药的,以后又去学中医,就是说你有这样一个基础,怎么用现代科学与传统医药结合起来,能够有所继承和发扬,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我想对人类健康一定有更大的好处。为人类造福。”

诺贝尔医学奖的另一半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坎贝尔在回答其成功秘诀时表示,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其实是悲喜交加,高兴很自然,但是也伤心只有自己得奖,其实这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觉得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日本科学家大成智表示,他成功的秘诀也是合作。在科研上要多合作。

发布会以热烈的掌声结束。

图文 陈雪霏

诺奖周启动 周一可听屠呦呦讲座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诺贝尔基金会5日在老城诺贝尔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介绍6日开始的诺奖周情况。

DSC_4622 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拉师.海肯斯坦首先介绍说,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临终前积累了一大笔财产,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遗愿就是在医学,物理学,化学,文学和和平方面奖励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直到1901年,经过瑞典议会的筹备,开始颁奖。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就是在今天诺贝尔得主们下榻的斯德哥尔摩大饭店。当时,也就是100多人的规模。

DSC_4672经过115年的发展,如今的诺贝尔晚宴参加庆祝的人数维持在1250-1300人之间。这主要是根据市政厅的规模来决定的。

海肯斯坦说,诺贝尔奖之所以这么有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它的奖金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奖金。

DSC_4673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记者专访时,海肯斯坦说,诺贝尔基金会的运营状况显示,目前的经营状况良好。“4年前,我们把奖金从1000万克朗调低到800万克朗,那是因为我们在那之前都是超前消费,就是花费大于支出。调低以后,这两年状况良好。2013年,2014年年增长都在16%,今年估计也要在8%-10%之间。”

有资金做保证,诺奖周自然比较红火。他说今年的预算是1500万克朗。其中包括诺奖得主的机票旅费住宿费等等。

和往年一样,诺奖周将在12月6日开始,首先一个节目就是诺奖得主参观诺贝尔博物馆,他们将给椅子签名,同时,向博物馆捐赠礼物。这个过程是闭门的,不许有任何媒体或外人参加。

DSC_4718但是,两点以后,记者可以到博物馆看看签名和捐赠的礼物。这期间大部分时间诺贝尔博物馆是对外开放的。那里有解说,也有对诺奖得主的介绍。因此公众这几天去参观诺贝尔博物馆也是会有特殊收获的。记者有幸看到了莫言在2012年12月6日签名的椅子。

DSC_4687下午1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乌克兰作家阿莱克谢耶维奇将举行新闻发布会。

DSC_46762点,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和美日科学家将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12月7日上午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奖得主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午1点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和日美科学家将做有关青蒿素的学术报告。这是对公众开放的,建议人们在11点20就开始排队进入。报告厅坐不下的话,可以到隔壁看电视实况。

12月8日一天,是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学术报告日,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大讲堂。

当晚将在音乐厅举行诺贝尔奖音乐会。

12月9日诺奖对话将在哥德堡举行。重头戏都在12月10日,这天也是诺贝尔去世的纪念日。就是在这一天,诺贝尔奖将颁发。

13点在挪威奥斯陆将颁发和平奖。16:30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由国王颁发诺贝尔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经济学奖。王后,公主和王子也都出席。

DSC_4638当然,说诺贝尔奖隆重,就在于这个颁奖仪式的讲究。这里将有上万朵鲜花来装饰,而这些鲜花都是从意大利运过来的。负责装饰的是2002年鲜花世界杯得主佩尔.本亚明。

DSC_4631隆重的诺贝尔晚宴菜单一般都是在10日晚7点以后公布。之前一直是个秘密。今年的主厨是萨炎。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坦言自己是在泰国出生的,后来由瑞典父母领养来的,因此,他说自己是地道的瑞典人。他的饭店只有三十多人的规模,但是诺贝尔晚宴将供应1300多人的晚餐,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他是在业内获过大奖的饭店,因此,才被选中负责诺奖晚宴。他说,“我喜欢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于饮食当中,绿色食品,绿色树枝树叶都可能成为晚宴的食材。”

据了解,他的团队在今年4月份就接到了负责今年诺贝尔晚宴的任务,这八个月当中他们一直在积极准备着,可以说,各种做法都已经被尝试过了。

DSC_4658

当然,最精彩的部分是文艺表演和音乐。颁奖当天,安娜玛丽.赫尔兴将作为第一女指挥指挥皇家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演奏。男高音独唱是丹尼尔.约翰松。

DSC_4650今年诺奖周的总导演是丹麦-冰岛艺术家埃利亚松。今年诺奖周比较独特的一个亮点是将放置“你的星星”。他将于明天在市中心的骑士岛上点亮这颗特制的LED灯,其使用的电是从今年仲夏夜假期收集的可再生能源。这个灯将在漆黑的斯德哥尔摩冬季闪耀出夏日的光亮。

另外埃利亚松也将参与9日的诺奖周对话活动,他的演讲题目是《智能未来》。他将和去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挪威女科学家莫瑟尔对话。参加诺奖对话的还有六名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

还好,屠呦呦不需要去哥德堡。

诺奖周的最后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所有的诺奖得主将在11日晚与瑞典国王和王后再次进行晚餐,而且是在王宫进行。

诺贝尔晚宴一千多人的座位早已经预定好。根据计划安排,屠呦呦将坐在左边第8号座位。她的两边分别是诺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Satoshi. Ömura(7号座位)和诺奖文学奖得主乌克兰作家阿来克谢耶维奇(9号座位)。

总之,诺奖晚宴是瑞典最传统的传统,借此活动,瑞典也大肆宣传其食谱和时尚。皇后和公主,以及所有女嘉宾的晚礼服都将是最漂亮的可看亮点。男士都是燕尾服。客人用的刀叉和碗盘也都是每年用的同样的专门用于诺贝尔晚宴的。

瑞典企图借此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科技生活中,加上这样一个体现传统的仪式,让人不忘过去,不忘历史。同时,它也体现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可再生能源的节能灯,还是交响乐,瑞典人喜欢这样让各个学科都能够交叉,从而碰撞出可持续的创新。

DSC_4706诺奖周是否体现一些中国元素呢?或许,文字可以说明。用中文来表达这几个诺贝尔奖项算是一个吧。另外,他们试图在音乐表演方面会加入一些体现各国的音乐。

DSC_4707另外关于安保问题,海肯斯坦说,瑞典警方前一阵子把警戒定在4级,最高级是5级,现在还是维持在4级。因此,在很多场合可能会看到比较多的警察。但是,并没有为诺贝尔周特意安排更多的警戒。

对于广大华人华侨来说,大家可能都想看看屠呦呦。这里笔者给你的建议是7日中午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Nobelväg 6去排队,11:30就可以排,13:00开始,对公众开放,但是,先到先坐的原则,如果没座了,只能到隔壁看电视直播。

12月10日下午4:30也可以看SVT直播颁奖仪式。

12月10日晚19:00 SVT直播诺贝尔晚宴。

 

图文陈雪霏。敬请继续关注北欧绿色邮报,为您报道诺奖周。

图片新闻:习近平访问津巴布韦掠影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12月1日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对津巴布韦进行了自1996年以来首次中国国家元首对该国的正式访问。老当益壮年已91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和漂亮的夫人亲自到机场迎接。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µÖ´ï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 12ÔÂ1ÈÕ£¬Öйú¹ú¼ÒÖ÷ϯϰ½üƽ³Ëר»úµÖ´ï½ò°Í²¼Î¤Ê׶¼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½ò°Í²¼Î¤×Üͳļӱ´ÔÚ»ú³¡¾ÙÐСÖØ»¶Ó­ÒÇʽ¡£ÕâÊÇÏ°½üƽºÍ·òÈËÅíÀöæÂÏò»¶Ó­ÈËȺ»ÓÊÖÖÂÒâ¡£ лªÉç¼ÇÕß Ð»»·³Û Éã

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µÖ´ï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 12ÔÂ1ÈÕ£¬Öйú¹ú¼ÒÖ÷ϯϰ½üƽ³Ëר»úµÖ´ï½ò°Í²¼Î¤Ê׶¼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½ò°Í²¼Î¤×Üͳļӱ´ÔÚ»ú³¡¾ÙÐСÖØ»¶Ó­ÒÇʽ¡£ÕâÊÇÏ°½üƽÔÚļӱ´ÅãͬϵÇÉϼìÔĄ̈¡£ лªÉç¼ÇÕß »Æ¾´ÎÄ Éã

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在穆加贝陪同下登上检阅台。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µÖ´ï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 12ÔÂ1ÈÕ£¬Öйú¹ú¼ÒÖ÷ϯϰ½üƽ³Ëר»úµÖ´ï½ò°Í²¼Î¤Ê׶¼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½ò°Í²¼Î¤×Üͳļӱ´ÔÚ»ú³¡¾ÙÐСÖØ»¶Ó­ÒÇʽ¡£ÕâÊÇÏ°½üƽ¼ìÔÄÒÇÕ̶ӡ£ лªÉç¼ÇÕß »Æ¾´ÎÄ Éã

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习近平检阅仪仗队。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µÖ´ï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 12ÔÂ1ÈÕ£¬Öйú¹ú¼ÒÖ÷ϯϰ½üƽ³Ëר»úµÖ´ï½ò°Í²¼Î¤Ê׶¼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½ò°Í²¼Î¤×Üͳļӱ´ÔÚ»ú³¡¾ÙÐСÖØ»¶Ó­ÒÇʽ¡£ÕâÊÇļӱ´ÔÚ»ú³¡Ó­½ÓÏ°½üƽ¡£ лªÉç¼ÇÕß À¼ºì¹â Éã

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穆加贝在机场迎接习近平。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µÖ´ï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 12ÔÂ1ÈÕ£¬Öйú¹ú¼ÒÖ÷ϯϰ½üƽ³Ëר»úµÖ´ï½ò°Í²¼Î¤Ê׶¼¹þÀ­À×£¬¿ªÊ¼¶Ô½ò°Í²¼Î¤½øÐйúÊ·ÃÎÊ¡£½ò°Í²¼Î¤×Üͳļӱ´ÔÚ»ú³¡¾ÙÐСÖØ»¶Ó­ÒÇʽ¡£ÕâÊǵ±µØÃñÖÚÌøÆ𻶿ìÈÈÇéµÄ´«Í³Î赸£¬»¶Ó­Ï°½üƽºÍÅíÀöæµ½·Ã¡£ лªÉç¼ÇÕß »Æ¾´ÎÄ Éã12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机场举行隆重欢迎仪式。这是当地民众跳起欢快热情的传统舞蹈,欢迎习近平和彭丽媛到访。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½ò°Í²¼Î¤×Üͳļӱ´¾ÙÐлá̸ 12ÔÂ1ÈÕ£¬¹ú¼ÒÖ÷ϯϰ½üƽÔÚ¹þÀ­À×ͬ½ò°Í²¼Î¤×Üͳļӱ´¾ÙÐлá̸¡£ лªÉç¼ÇÕß »Æ¾´ÎÄ Éã

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拉雷同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½ò°Í²¼Î¤×Üͳļӱ´¾ÙÐлá̸ 12ÔÂ1ÈÕ£¬¹ú¼ÒÖ÷ϯϰ½üƽÔÚ¹þÀ­À×ͬ½ò°Í²¼Î¤×Üͳļӱ´¾ÙÐлá̸¡£ лªÉç¼ÇÕß À¼ºì¹â Éã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拉雷同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1ÈÕ Ï°½üƽͬ½ò°Í²¼Î¤×Üͳļӱ´¾ÙÐлá̸ 12ÔÂ1ÈÕ£¬¹ú¼ÒÖ÷ϯϰ½üƽÔÚ¹þÀ­À×ͬ½ò°Í²¼Î¤×Üͳļӱ´¾ÙÐлá̸¡£ лªÉç¼ÇÕß »Æ¾´ÎÄ Éã

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拉雷同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黄敬文 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2ÈÕ Ï°½üƽ¿¼²ì½ò°Í²¼Î¤Ò°Éú¶¯Îï¾ÈÖú»ùµØ 12ÔÂ2ÈÕ£¬¹ú¼ÒÖ÷ϯϰ½üƽÔÚ½ò°Í²¼Î¤¿¼²ìÒ°Éú¶¯Îï¾ÈÖú»ùµØ¡£ÔÚ»ùµØ¸ºÔðÈËÅãͬÏ£¬Ï°½üƽºÍ·òÈËÅíÀöæ²쿴ÁË»ùµØ¾ÈÖúµÄÒ°Éú¶¯Î²¢¸ø´óÏó¡¢³¤¾±Â¹µÝιˮ¹û¡¢Ê÷Ò¶¡£ лªÉç¼ÇÕßÀ¼ºì¹âÉã

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津巴布韦考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лªÉçÕÕƬ£¬¹þÀ­À×£¬2015Äê12ÔÂ2ÈÕ Ï°½üƽ¿¼²ì½ò°Í²¼Î¤Ò°Éú¶¯Îï¾ÈÖú»ùµØ 12ÔÂ2ÈÕ£¬¹ú¼ÒÖ÷ϯϰ½üƽÔÚ½ò°Í²¼Î¤¿¼²ìÒ°Éú¶¯Îï¾ÈÖú»ùµØ¡£ÔÚ»ùµØ¸ºÔðÈËÅãͬÏ£¬Ï°½üƽºÍ·òÈËÅíÀöæ²쿴ÁË»ùµØ¾ÈÖúµÄÒ°Éú¶¯Î²¢¸ø´óÏó¡¢³¤¾±Â¹µÝιˮ¹û¡¢Ê÷Ò¶¡£ лªÉç¼ÇÕ߻ƾ´ÎÄÉã

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津巴布韦考察野生动物救助基地。在基地负责人陪同下,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察看了基地救助的野生动物,并给大象、长颈鹿递喂水果、树叶。
新华社记者黄敬文摄

 

 

 

卫生与计生委主任李斌:屠呦呦获奖生命价值更伟大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发中国新闻网10月6日电: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意义,不仅在于它(青蒿素)伟大的科学价值,还在于它更加伟大的生命价值。”10月6日,正在南非开普敦出席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的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如是评价。
当天会议开幕前,李斌特地提前来到会场,就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回答记者提问。她表示,“我们在参会期间听到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喜讯,我向她表示热烈的祝贺。其他与会的非洲各国卫生部长也纷纷向中国代表团表示了祝贺。”
李斌认为,屠呦呦获得该奖项,不仅在于青蒿素伟大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在于它更加伟大的生命价值。“青蒿素的问世,至少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生命是至上的,其问世对全世界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让数以亿计的人受益,这是中国的荣光和骄傲。”
李斌还告诉记者:“我们要学习屠呦呦先生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致力于科技创新、勇攀高峰、无私奉献的精神,进一步推动中国医学科技的创新,不断地为中国人民的健康福祉和世界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我们新的、应有的贡献。”
在此次部长级会议的开幕仪式上,李斌又在发言中临时增加了对屠呦呦获奖的阐释。她指出,“屠呦呦通过对中国传统医药的研究,先驱性地发现并提取了青蒿素。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是世界上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这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是中医中药对人类健康卫生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进一步推动中非在卫生领域的合作。”
在此次会议上,李斌还主持了中国与科摩罗合作消除疟疾项目的发言环节。在科摩罗,两国联合开展了青蒿素快速消除疟疾项目,8年内将该国疟疾死亡人数降低到零。
李斌告诉记者:“我切身感受到,非洲人民对于这个奖的重视,这在他们心中是沉甸甸的,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这次会议,我们要在非洲开展更多抗疟疾的项目,会签署几个科技合作的协议。我们与非洲国家应该更加密切合作,建立医药卫生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伙伴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主任莫埃缇女士也出席了此次会议。她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非常振奋人心,这对中国科学家而言更是历史性的一刻。他们发现的药物对于世界卫生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值得大书一笔。”她指出,青蒿素在中国的发现让非洲极大受益,相关的药物受到热烈欢迎,非洲的防疟工作取得了巨大进步,这为近年来非洲人民尤其是儿童、怀孕妇女死亡率的降低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让人兴奋的进步,中国科学家获的奖非常有价值,实至名归。希望国际社会更多地为发展卫生事业投入、投资类似的研究项目。”莫埃缇说。(中新社开普敦10月6日电)

斯德哥尔摩风雨交加欢迎屠呦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有关各方消息,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今晚将抵达瑞典出席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活动。

photo (27)记得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来出席诺奖活动的时候,斯德哥尔摩漫天大雪,莫言也被挡在芬兰呆了一个晚上。幸好第二天及时赶到,各种活动都没有耽误。

与2012年12月4日莫言的经历不同,今年屠呦呦选择了国航直飞,所以不存在转机的问题。另外,今天的天气是阴雨连绵外加风,可能是气候进一步变暖了。到现在为止,还没看到雪丝。

屠呦呦将在12月6日出席新闻发布会,12月7日发表学术讲座,12月9日出席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出席颁奖仪式,和诺贝尔晚宴。

12月11日将有皇家晚宴。12月12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祝贺屠呦呦获诺奖活动。

由于近期的形势和以往的惯例,瑞典安全方面将更加严格。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10月5日宣布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一半诺奖,另一半由美日两名科学家获得。

今年的诺奖奖金依然是800万克朗,相当于601万人民币,近94万美元。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确立的,专门奖励给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和文学奖都是在1901年开始颁发的。1969年瑞典央行设立纪念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诺贝尔和平奖是在挪威宣布和颁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10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其中,屠呦呦是第12位女科学家获得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最年轻的获奖者38岁,最年老的获奖者87岁,是在1966年获得的奖。

敬请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www.greenpost.se

www.nobelprize.se

www.svt.se

关于屠呦呦诺奖提名的故事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今天,中国著名医药学家屠呦呦将来瑞典领取2015诺贝尔医学奖。

photo (27)

电视屏幕截图,屠呦呦接受央视采访截图。

DSC_3708笔者的心情再一次感觉很激动,仿佛回到了10月5日刚刚听到诺奖大会秘书厄班.兰达尔宣布屠呦呦获奖的那一刻。我费力地重翻邮件,翻到2011年10月11日那天的邮件。果然翻到了我曾经写给中药所(zhongyaosuo@163.com)的邮件。

Göran_K_Hansson_01 当时,我是新华社驻斯德哥尔摩分社的报道员。10月份第一周也都是诺贝尔奖发布的日子。报道完诺奖消息,我们接到任务要采访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的秘书长汉森教授(左图,前卡罗林斯卡诺奖大会秘书长,诺奖基金会副主任,现任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负责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奖宣布)。

采访中,汉森对屠呦呦的成就高度评价,称其“非常令人羡慕”。他说,中国的学院可以推荐她。随后,我请立即写信给中药所写信,请他们立即转给黄璐琦院长。我在附件中把想说的都说明白了。落款是新华社报道员陈雪霏。

现在说起来,只是再次希望提醒国人,诺奖不是梦,主要是要有人提名。要积极客观对待此事。同时,也衷心祝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封信根本就没有人注意,但我是尽了我的一份心意。

现将邮件和附件内容附上:

 

photo (25)

尊敬的黄璐琦所长:您好!

我是新华社的报道员。昨天采访了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大会主席汉松先生。我问他是否屠呦呦的医学成就可以被提名诺贝尔奖,他说可以,他说,当然,重要的是有资格提名的中国教授,医学研究专家,或者其他地方的专家能够利用机会为她提名,因为诺奖的评审是根据外面提名的。

Hansson: I think she has with her discovery really changed the situation for people with malaria and made enormous improvement, what she and her co-workers have done is truly admirable. I was happy to see that she received the lasker award.

Q: Can such kind of achievement be nominated as a nobel candidat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Hansson “It can certainly be nominated, it is of course important that those who can nominate use the opportunity such as professors of medicine in China and elsewhere because we depend on the nominations from outside, ” said Hansson.

当我问他对屠呦呦的医学成就进行评价时,他说,

我认为她以她的发现真正改变了患疟疾人的状况,使他们的状况有巨大改善,她和她的同事们做出的贡献真是令人羡慕。我很高兴她获得拉斯克奖。

是否她的成就也可以被提名诺贝尔奖呢?当然可以被提名。当然重要的是那些可以提名的人利用这个机会,例如中国的医学教授或其他地方的教授,因为我们是依靠外部提名的。

汉松先生说,今年他们已经向世界各地的大学,学院尤其是学院发出邀请,请他们提名。提名截止日期是2012年2月1日。(提名时段是每年10月宣布获奖者以后就开始发出提名邀请,到第二年的2月1日截止)。

希望你们费心整理屠老的资料,或者和有关单位联系,为屠老提名,然后,当然诺奖评委还要研究,如果今年评不上,明后年还可以继续提。很多获奖者都是被提名多少次,或者多少年才被评上的。因为诺贝尔奖不可能评当年的。即使是当年的也是已经在前一年就提名了。所以,屠老在美国最近得奖,人们就希望她也在今年得诺奖,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她早就被提名了。

中国人要获得诺奖需要中国的教授,研究员出来提名,因为国外的人毕竟对中国的情况不是十分了解。美国人之所以能获那么多奖,这一方面和他们的成绩有关,另一方面,和他们以前的诺奖得主和教授积极推荐也有关系。

我感觉屠老的成就可以和去年的试管婴儿发现者的成就相比,都属于临床贡献极大的那种。这在诺奖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是相当可以的。

我刚才想看一下经济学奖得主的成就,结果打印了经济评委会的关于经济学奖得主的科学背景资料英文将近40页。主要解释两位科学家的成就。

作为记者,我不知道我发的稿子是否能够完全采用,是否这个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播到有关人士的耳朵里,因此,我才直接给您写信。还有,这个信息可能也不太适合公开发表,一切必须在业内秘密进行。诺奖的评奖详情保密50年。所以,我也不好问太多,但我觉得这个信息已经非常明确。

即使屠老获不了奖,也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中国,因为有中国的提名。为中国的医学未来,让您费心了。我只是传达一下信息。

此致

 

敬礼

陈雪霏

0046 708261336

屠呦呦启程来瑞典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央视和腾讯新闻报道,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4日启程赴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并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cropped-DSC_3714.jpg今年10月5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宣布屠呦呦因发明治愈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同时还有两位科学家获得另一半诺奖。

据报道,屠呦呦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送行下在机场登机的。这次和上次莫言走芬航不同,是国航直飞。

IMG_0668据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秘书厄班.兰达尔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随行来瑞典的除屠呦呦夫妇外,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笑频司长,陈士林教授和朱晓新研究员。

根据诺奖委员会的通常安排,屠呦呦将在12月5日首先参观诺贝尔博物馆,在一把椅子上签名。然后出席12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12月7日将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学术讲座上和其他两位获奖者一道做学术讲座。

12月8日出席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出席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颁奖仪式。晚19点将出席诺贝尔奖晚宴,预计10点左右将发表获奖感言。

 

 

北极检测评估项目呼吁各国积极采取行动治理大气污染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北极监测评估项目日前呼吁各国采取积极行动减少短期大气污染来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该项目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二氧化碳黑炭等短命气候污染物可以直接引起气候变暖。

北极监测评估项目检测了短命污染物甲烷,黑碳和对流层臭氧对北极气候的影响。检测结果主要涉及全球及地区减排对北极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减排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同时,黑炭和甲烷等空气污染物加速了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不同的是,黑炭和甲烷在大气中寿命很短,也就是几天到十年的时间。当然,越短命,消除它就越快。就是说,只要大量减少空气中的黑炭等污染物,人类有可能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当然,减少空气污染是减排的一个补充,却不能替代减排。人类活动提高了空气中甲烷,黑炭及臭氧的浓度。北极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因此,减少全球变暖也就可以减缓北极变暖,减缓冰雪融化。人们可以通过全球减少黑炭等空气污染物实现在北极降低0.25度。据估计,如果全球共同行动减少空气污染物,那么到2050年北极的温度可以降低0.5度。

相反如果不采取行动,按现在的速度,到2050年北极的温度将提高2度。北极温度的提高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两倍。因此,治理黑炭和臭氧可以一箭双雕,即可减缓气候变暖,也将降低对人体的害处。

雾霾从何而来?李来来博士谈气候变化的实质(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社会学家和环保专家李来来博士一直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她认为如果人类不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么今后的气候变化将难以预测。
李来来也是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的创始人。她用数据和简单易懂的语言讲明了为什么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接着上一次的可持续发展讲座,今天李老师为大家讲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
李来来老师:我用气候变化的问题和大家说一下环境容量的问题。气候变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甲烷等几种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而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土地利用变化。我们看在工业化之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280ppm,2005年到了379ppm,2009年到了386ppm,现在已经超过了400ppm,工业化以前很低,但工业化之后增长非常快。1950年开始,浓度骤然增加,这说明环境容量在一定范围里是可以自净的,但如果我们的污染物超过了自净的能力,那么自净能力就会丧失,导致环境灾难。
温室气体的浓度与温度升高的概率相关。如果浓度是450ppm,增加两度的概率是78%,增加3度的概率是18%,如果我们把二氧化碳的浓度控制在450ppm以下,气温升高就可以不超过两度,升高3度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升高5度、6度、7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现在气候变化的目标就是要把二氧化碳的浓度维持在400ppm,450ppm是后来经济学家提出的,搞环境的人坚决不同意,觉得还是实现不了目标。如果浓度到了550ppm,3度的可能性就超过了一倍。如果到了750ppm,超过7度的可能性都有。
不过,尽管大家在讲气候变化要减缓,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之前发布了2014年气候状况,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继续攀升,二氧化碳平均浓度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9个ppm,达到了397.2ppm。
气候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影响非常大,主要体现在粮食、水、生态系统等五个方面。首先是粮食。如果升高两度,很多地区的粮食会减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温度越高,减产就越大。北纬有些地区会增产,中国有些地区就处在北纬度比较高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会增产,但从全球的角度看还是一个减产的趋势。增加4、5度时,发达国家也会减产。
然后是水。增加1度,小型冰川就会消失,很多地区会用水短缺,海平面也会上升,我们国家的海平面很长,海平面的上升对我们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还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珊瑚礁大规模受损,伴随着红树林的消失。大家可能记得04年的海啸很严重,红树林、珊瑚礁消失,其实对整个海洋生态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大量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生物链也会受影响。
再有就是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包括暴风、森林火灾、干旱、洪水、热浪的频率都会增加。
最后就是有可能发生突发性或不可逆转的风险。气温增加了,大西洋整个暖流的方向都会改变,到那个时候,我们冻土里的二氧化碳、海洋里的二氧化碳,还有冰川里的二氧化碳、土壤里的二氧化碳全都会跑出来,埋藏在地下的二氧化碳要远远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多得多,到那时整个地球自我调节的能力会完全丧失。所以我们讲的灾害、灾难性,并不是说热一点儿用空调可以凉快一点儿,是整个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灾害的发生常常是没有预兆的,刚才提到了指数性的增长,它的很大的特点就是时间的延迟,头一天还好好的,第二天就彻底完蛋了。大家有兴趣的话还可以做一个实验,拿一张纸进行对折,对折42次后,你觉得纸的高度会有多高?比这楼高?比这房子高?大约是44万公里,比地球到月亮的距离还长。
我们现在来看看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都是从哪儿来的。2010年大气中有490亿吨二氧化碳,其中电力和热力生产是25%,农林业、土地利用是24%,建筑业6.4%,交通业14%,工业21%,还有其他能源活动。
我们再看看各国的排放情况,中国占26%、美国17%、欧盟11%、印度6%、俄罗斯5%、日本4%、加拿大2%、巴西1%、还有剩下的其他各国29%(一年的排放量)。
我们再看趋势,美国是在下降的,欧盟也是在下降的,世界平均水平在增加,中国增加的趋势要强劲得多。中国的增幅是最大的5%,美国的增幅是-3.7%,欧盟的增幅是-0.3%,印度增幅是7.7%,比中国厉害,但是人均低,不但人均低,总量也很靠后。
中国的排放结构包括了能源活动、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废弃物处理、逸散气体。我们还增加了碳汇,碳汇降低了排放量。根据2005年的《中国第二次国家信息通报》,其中我们的能源活动要占总排放量的80%,这是非常高的比例。
如果我们把气温升高控制在两度,那么全球的排放容量就是1万亿吨。到了2010年,全球已经排放了5150亿吨,超过了50%,如果按照目前的排放方式,到了2045年,两度的排放容量就会被填满。谁还该多做一点儿,需要进一步去好好分析这个问题。
……未完待续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下的商机——李来来老师谈可持续发展(三)》
点击“阅读原文”回顾上一篇内容
《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目标——李来来老师谈可持续发展(一)》
机构及项目介绍
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于1994年,是中国第一批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公益机构之一,致力于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际行动,为环境相关利益方提供建设性的环境解决方案,关注绿色经济、绿色教育、气候变化与能源等领域。
机构自2003年开始推出新经济中国项目(New Ventures China),致力于解决绿色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引导风险投资流向,并从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探索中国可持续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和解决方案。在过去的10年中,有近千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的创业企业参与了新经济中国项目的能力建设和融资对接活动,已有近百家企业得到重点培育,并帮助超过20家的企业获得了不同形式的融资,总额超过1.7亿美元。
绿色创业汇是由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推出,专为绿色创业的你精心打造的企业孵化项目!项目借助机构十年来在创业融资对接、能力建设和绿色创新方面的丰富经验,通过集中案例教学、导师专业化辅导、引导性企业交流考察等形式针对企业发展中的难题提出解决思路与方向,帮助企业摆脱成长桎梏。在这里,我们希望能陪你一起为企业的未来,打下夯实的基础,共同迎接一个更好的未来!

章新新:向世界报道真实而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非洲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发中新社开普敦12月1日电 (记者 宋方灿)12月1日,中非媒体领袖峰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作为中国媒体负责人代表应邀出席此次媒体峰会,主持分论坛活动,并就中非媒体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在中非(法语区)报业、新媒体、通讯社媒体论坛上,来自中国与非洲的近30家媒体的负责人都作了重要发言和精彩演讲。章新新主持并作总结发言时说,尽管中非在地理上远隔万里,但中非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相似的命运把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中非面临合作全面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此次中非媒体负责人相聚开普敦,共商中非媒体合作共赢,共谋中非未来发展,恰逢其时。

章新新还就未来中非媒体合作提出了三点建议和思考:

一,向世界报道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非洲。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媒体和非洲媒体的共同努力,争取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向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报道一个历史悠久而美丽璀璨的非洲,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非洲,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非洲,报道非洲国家和人民注重发展、期待繁荣、追求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孜孜奋斗的故事。

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将成为加强中非团结、共谋中非合作未来的盛会,将为中非关系制定新规划、绘制新蓝图、注入新活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媒体同行需要创新思维和国际化眼光,把握国家关系大方向,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正能量。

二,深化媒体务实交流与合作。面对全球媒体深刻调整,中非媒体应抓住中非关系全面转型升级新契机,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与交流。科学规划中非媒体交流互访、项目合作、稿件互换、共同选题策划、联合采访、学术研讨、媒体技术和人员培训等,并建立长远交流合作机制。

中新社目前拥有文字电讯通稿、新闻图片、特稿专稿、网络新闻、视频新闻、海外供版、社办报刊、影视作品等八个传播平台。长期以来,中新社重视并加强对非洲大陆的新闻报道,2013年10月,中新社南非分社正式成立。中新社与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多个国家的媒体保持合作关系。中新社愿意与非洲各国媒体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和非洲相互了解,从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非洲。

三,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都面临转型发展问题,非洲国家的传媒业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更为传统媒体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中非媒体应与时俱进,探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包括建立网站、提高在线资讯、开设各种移动平台,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提供多样化选择。为促进各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应加大各国媒体合作力度,共同建设、拓展信息传播的新通道、新空间。

来自非洲47个国家120家媒体的130位负责人和来自中国的17家媒体的18位负责人,以及来自中非新闻主管部门的官员出席了此次媒体峰会。(完)

雾霾从何而来,环境专家李来来博士娓娓道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雾霾一直困扰中国北方,从2013年初开始,已经从隔三差五,变成了新常态。那么雾霾到底从何而来,为什么这么难以消除呢?事实上,不是雾霾难除,主要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一直相信人定胜天。不肯尊重自然环境有承载能力这一说。还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为什么是我要让?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受害的不是我一个。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听听可持续发展问题著名专家李来来博士来讲讲为什么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是根据道和创始人李来来在绿色创业会上的讲座整理出来的:

今天我来和道和“绿色创业汇”的创业者一起来聊聊可持续发展这个话题。我会尽可能讲得通俗易懂些,同时和大家聊一聊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以及绿色经济的关系。
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最大的一家出租车公司,但是一辆车也没有?Uber(优步),大家都知道。正如Airbnb,全球最大的旅馆业公司,却连一间房一张床都没有。这两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没有利用投资,进行新的旅馆建设,车辆购买,而是把现有资源调动起来,有序地为社会提供服务,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创新。
 
我最近读到一篇文章,是丹麦的一位专家写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要为那些非正式经提供一个公共平台。何谓非正式经济?非正式经济是指看着不像主流经济的一种经济。它没有经济规模,投资规模,投入产出的情况完全违背我们所熟悉的经济学规律。这样的一种经济,社会对它们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它们也可以很灵活地满足社会需求,Uber和Airbnb就是很好的例子。
再举个例子,比如一家电厂,但是我不发电,我的电从哪里来呢?我省电,我到处去工厂做省电的经营活动,其实道和开展的New ventures(新经济中国项目)很早就有类似的企业,它们去把余热回收进行供应。这些非正式经济,你很难说它的规模小或大——你说它小,它满足了这么广大的社会需求,你要说它大,企业很少有固定资产,但企业经营收益幅度是很大的。
这些非正式经济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创新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虽然开始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非议,但由于它们如此有效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很快就能变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所以,在欧洲一些国家,就对这类经济提供公共的社会平台,鼓励它们去发展,它的英文名叫“private informal economy public platform”。
我现在不能判断网购的环境影响到底是怎么样的,但是Uber和Airbnb一定是在挖掘现有的资源,而不是开发新的资源去满足社会服务需求。那么为什么挖掘现有的社会资源会产生这么大的效益呢?这就延续到我今天想讲的这个可持续发展的专题。
我先说一下可持续发展这个命题是怎么来的。其实这个问题已经不是很新了,19世纪,马尔萨斯提出人口论,指出如果没有限制,人口是按指数增长的,也就是1变2,2变4,4变8,8变16。而我们的粮食产量是按照1+1+1,这种线性的增长。这两种增长方式完全不匹配,因此总有一天粮食增长会赶不上人口的“爆炸”,这时候就会发生危机。人口增长快于经济发展问题,实际上孕育着环境问题的提出。
1972年,罗马俱乐部推出了一本书叫《增长的极限》,和马尔萨斯一样,主要分析人口和资源,以及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模拟了5个变量——人口、经济、环境、粮食生产和资源的动态关系,其中资源(包括环境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人口是指数增长。得出的结论是地球的支撑力将会由于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某个时期达到极限,使经济发生衰退,导致世界崩溃。他们计算出没有一种资源可以维持100年以上,他们当时的模型有些问题,但是提出的观点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马尔萨斯和罗马俱乐部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的诞生。最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特哥尔摩召开,会上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警告人类环境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1983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成立,当时委员会主席是挪威的女首相,她组织了一批人写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后来也很著名,叫《我们的未来》。在这个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定义:“既能满足我们现今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发展模式。”这个报告成为了可持续发展最早的一个版本。
到了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当时李鹏总理和我国第一任环保局的局长曲格平去参加了这个大会,在那次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通过了《地球宪章》,提出了《21世纪议程》,最重要的就是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时气候变化被提出是很严重的问题,各国提出要积极进行二氧化碳的减排,紧接着就签署了《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提出各国带有共同但区别的责任。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去减排,发达国家要确定自己的量化减排目标,在积极减排的情况下,还要帮助发展中国家去减排。
制定可持续发展目标最重要的理由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先说有限的自然资源,大家都知道地球是45亿年的生命,我们看看地球上的资源,比如石油,70%的石油形成于中生代,2.5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而煤炭的形成是4亿年。我们再看一下人类的生命,其实人类出现不到1万年的时间,从1亿增加到第一个10亿年用了2000年,但从50亿到60亿只用了12年。我们从能源消耗曲线上看到,从1802年到1960年,能源消耗的增长是加剧的,但是增加的趋势还不是那么快,但从1960年开始到2000年,能源消耗速度就非常快了,我们用这么快的速度消耗着上亿年形成的这种资源,我们再这么消耗下去,资源的殆尽是迟早的事情,而且会越来越快。
在我国,自然资源的问题尤其严峻。我国人口压力原本就比较大,水资源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25%,耕地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3%,天然气是4.1%,其他的资源也都很少,我们是地大人多,但是资源很匮乏。
不光资源有限,环境容量也是有限的,我们指的环境容量是污染物在大气、土壤、水里的浓度。持续性的雾霾就是一个例子,从2012年开始就已经很厉害了,像柴静讲的,早上起来就盼着刮点西北风,雾霾可以持续不散,说明浓度很高,总有一天会达到无法治理的情况。我们知道土壤也一直在污染,但是镉大米是最近几年发现的,原来不太严重,现在严重了,同样的一块儿土壤,因为污染程度高了,导致大米都有毒了,这些都表现了环境容量问题,环境问题在不断的被填满,所以人才能体会到。
刚才提到了指数性的增长,环境污染和人口都是指数增长而不是线性增长,指数增长很大的特点是时间的延迟,就像一个池塘,池塘里有一个水葫芦,一晚上一个变成两个,再一晚上两个变四个。某一天是一千个水葫芦,水葫芦下面的鱼还在很好的生长,到了第二天一千个变成两千个,它把水里的养分全部吸收了,一夜之间,水里的鱼就全死光了。
更多内容,敬请期待
《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李来来老师谈可持续发展(二)

91岁穆加贝亲自到机场迎接习近平主席一行

北欧绿色邮报报道(记者陈雪霏)--据国际在线报道,今年91岁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1日亲自到哈拉雷机场迎接习近平主席一行。

xi-12津巴布韦的华人华侨也非常给力,大街小巷都贴上了习主席的画像。津巴布韦媒体称习主席受到了英雄般的接待。

果然根据非洲的习惯,习主席接到一个大花环。

习主席是在出席完巴黎气候大会后来津巴布韦进行正式访问的。

这是自1996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访问津巴布韦。

xi-81998年津巴布韦的华人华侨只有500多人,中资企业也只有首钢,中兴,中冶等几个大的国企和路桥建筑工程公司。如今这里已经有100多家中资企业。

据新华社消息,习主席将同任职35年的穆加贝总统举行会谈,双方预计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津巴布韦于1980年4月18日建立以穆加贝为总理的黑人政权,当天宣布与中国建交。

穆加贝在多种场合强调中国帮助津巴布韦实现了独立,给予多方面支持。在1998年的土改捐助会议上,也是只有中国按照承诺给予津巴布韦预计的援助,而西方国家因为津巴布韦决定出兵刚果金而拒绝援助。

xi-2从那时起,津巴布韦以及非洲国家的经济持续下滑,当时也不排除马来西亚因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而撤资造成下滑。后来,中国投资,尤其在基础设施方面,使得非洲的发展非常迅速,以至于引发欧洲的极大关注。

不过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上讲,非洲人确实觉得中国的发展模式才是他们的榜样,适合他们的国情。

据报道,由于中国经济放缓,也有从非洲撤资的迹象。但是,去年2220多亿美元的非洲投资,着实是个不小的数字。

中非友谊尤其是中津友谊不应该受到外界的舆论的影响,而是应该永远友好下去。非洲阳光充足,太阳能发电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1998年的时候,中国就援助津巴布韦简单的太阳能设备进行烧水和发电。相信,习主席此次访问必将圆满成功。

(照片选自津巴布韦newsday)

习近平主席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转自2015-12-01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5年11月30日,巴黎)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奥朗德总统,
尊敬的各位同事,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齐聚巴黎,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这表明,恐怖主义阻挡不了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追求美好未来的进程。借此机会,我愿向法国人民致以诚挚的慰问,同时对奥朗德总统和法国政府为这次大会召开所作的精心筹备表示感谢。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巴黎大会正是为了加强公约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法国作家雨果说:“最大的决心会产生最高的智慧。”我相信,只要各方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巴黎大会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辜负国际社会的热切期盼。

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实现公约目标,引领绿色发展。协议应该遵循公约原则和规定,推进公约全面有效实施。既要有效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又要建立利益导向和激励机制,推动各国走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双赢。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凝聚全球力量,鼓励广泛参与。协议应该在制度安排上促使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除各国政府,还应该调动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全社会资源参与国际合作进程,提高公众意识,形成合力。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获取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应对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前提。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照顾各国国情,讲求务实有效。应该尊重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国内政策、能力建设、经济结构方面的差异,不搞一刀切。应对气候变化不应该妨碍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合理需求。要照顾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困难。

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巴黎协议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努力是一面镜子,给我们思考和探索未来全球治理模式、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宝贵启示。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如果抱着功利主义的思维,希望多占点便宜、少承担点责任,最终将是损人不利己。巴黎大会应该摈弃“零和博弈”狭隘思维,推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实现互惠共赢。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要提高国际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规则有效遵守和实施,坚持民主、平等、正义,建设国际法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历史责任、发展阶段、应对能力都不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该得到遵守。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同时,要倡导和而不同,允许各国寻找最适合本国国情的应对之策。

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一直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事业的积极参与者,有诚意、有决心为巴黎大会成功作出自己的贡献。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也承担了资源环境方面的代价。鉴往知来,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通过法律、行政、技术、市场等多种手段,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24%,新增装机占全球增量的42%。中国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虽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实现我们的承诺。

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

尊敬的各位同事,女士们、先生们!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的事业,世界的目光正聚焦于巴黎。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民测:70%瑞典人支持政府收紧难民的政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根据瑞典民意调查公司SIFO的最新调查,瑞典有70%的公众支持政府最近关于收紧难民接收政策的决定。

根据调查,10人中有7人支持政府的决定,尽管环境党领导人在宣布该决定时显示出极大的艰难抉择。

25日晚斯德哥尔摩环境党召开年会,期间有人表示,瑞典还有接收难民的潜力。不过,既然政府作出决定,就先看看再说了。

瑞典的英文网站Local发表文章说,这并不等于瑞典就和其他国家一样,不再那么开放,那么慷慨,那么大方了。事实上瑞典依然是接收难民人均最多的国家。

瑞典目前依然处于危险4级的状态。

11月24日,瑞典首相勒文宣布瑞典将把难民接收水平维持在欧盟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