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习马握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北欧绿色邮报网社评  陈雪霏

大陆领导人习近平7日在新加坡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了历史性会晤,进行了1949年以来必将载入史册的历史性握手。

握手后面对记者,习近平主席说:“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

马英九致词说:“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台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

他提到22年前震惊海峡两岸的汪辜会谈。提到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资政认为:“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这五点主张不是为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我诚挚地希望,双方都应该重视人民所珍惜的价值与生活方式,维护两岸和平,以中华文化蕴涵的智慧,确保两岸互利双赢。

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仔细分析两位富有远见的卓越领导人的讲话,可以感受到双方的发自肺腑。习主席说,“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及地区与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美国在我们周围来“关照”我们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我们自己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我们不需要美国不请自来地把舰艇开过来。

马英九说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此时此刻,海峡两岸正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台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

这个讯息同样向世界,主要也是向美国说,我们决心巩固这和平环境,促进区域和平,我们这里是历史最好时期,不需要不请自到的舰艇。你们就不要老操心了。

因此,本次握手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向世界宣布毕竟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自己有能力解决好自己的问题。本次会晤地点在新加坡,新加坡同样是炎黄子孙的后裔。整个亚洲,都有相近的文化底蕴和传统。台海问题我们自己能解决,而且为了子孙后代,我们都愿意和平也愿意维护好和平,进一步增进关系。

其现实意义必然是向美国这个感觉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来管亚洲事务的大国宣布,我们自己能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请你们放心,不要再多管闲事了。

这次两岸领导人各自以领导人的身份见面,突显平等,尊重和亲切,真正给人感觉我们是兄弟,应该情同手足。据报道,他们也是先见记者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闭门会谈。

中国人向来对头衔和称呼异常重视,这次大陆能够放下身段坚持平等称呼突显习的谦卑和自信,也突显大陆的真诚与坦率。

海峡两岸如果能够尽早实现和平统一,能够相敬如宾,何须第三国总是指手画脚呢?

 

 

 

 

 

北欧绿色邮报网专注和平,绿色,文化类新闻的报道,多以正面的,积极的好新闻呈现在读者面前。

 

 

马英九与习近平的历史性握手

北欧绿色邮报网7日报道(编辑陈雪霏)--大陆领导人习近平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7日在新加坡进行66年来首次握手,吸引了全球人的眼球。这是历史性的一握。是两岸三地14亿人民66年来迎来的最值得纪念的一幕,必将以促进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载入历史史册。以下是马英九在与习近平握手后致辞全文:

习先生,大陆与台湾代表团的各位女士、先生,以及在场的媒体朋友们,大家午安,大家好!

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台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

22年前,也就是1993年的4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在新加坡会面,签订了4个协议,为两岸制度化协商打下了基础。12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10月,我在“东亚经济高峰会”上,与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资政对谈。当时我们都认为:“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此刻,我和习先生相对而坐,共聚一堂,在我们背后的,是两岸分隔超过一甲子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的,是这几年来,双方致力“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和解替代冲突”的成果;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此时此刻,海峡两岸正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台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

这66年来,两岸在不同的体制下发展,能够从军事对抗转为合作交流,绝非朝夕之功。7年多来,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700多亿美元贸易的空前荣景。这些巨大改变的基础,都在于“和平”。

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

今天,我愿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

第一、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海峡两岸在1992年11月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两岸推动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正是因为双方共同尊重九二共识,过去七年半来,我们才能获致包括达成23项协议在内的丰硕成果与和平荣景,让两岸关系处于66年来最和平稳定的状态。这个部分,等一下在会谈时,我会再进一步说明。

第二、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两岸目前已不再处于过去的冲突对立,双方应持续降低敌对状态,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第三、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两岸目前尚未结案的议题,例如货贸协议、两会互设机构、与陆客中转等,应尽速处理,以创造两岸双赢。

第四、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题。两岸目前在海基会、海协会首长之间,与陆委会、国台办副首长之间,均已设有联系机制。今后应在陆委会、国台办首长之间设立热线,以处理紧急与重要问题。

第五、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这五点主张不是为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我诚挚地希望,双方都应该重视人民所珍惜的价值与生活方式,维护两岸和平,以中华文化蕴涵的智慧,确保两岸互利双赢。

习先生,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是1949年以来最为和平稳定的阶段。这几年,我常常在台湾的大学校园中,看到两岸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演奏、一起欢笑的画面。那种自然的水乳交融,往往让我既欣慰,又感动。他们有热情、有创意;但他们没有仇恨,没有包袱;他们能在人生较早的阶段建立友谊,一定可以为两岸永续和平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好好珍惜、扩大这个基础。

北宋大儒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习先生,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谢谢大家!

 

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马英九时的讲话全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大陆领导人习近平7日在新加坡与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实现了66年来历史性的握手。吸引了全球人的眼球,使许多人心情激动,心潮澎湃。
他们这一举动必将为促进世界和平而载入史册。首先看看习近平主席的致词:

尊敬的马英九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

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做出贡献同胞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少时间的隔绝,没有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成果不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

两岸双方应该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及地区与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和平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我先讲这些,谢谢!

66年首次握手,习近平馬英九见面完整致詞

2015-11-07 平说

2015年11月7日下午,新加坡,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与马英九会面,全球瞩目。这是两岸自1949年以来,双方领导人首次会面。

两岸破冰写历史性一刻,习马会前双方见面拍照,习近平系红色领带,马英九系蓝色领带,领带颜色彰显着双方的政治底色。两人见面微笑握手近两分钟。

“久仰了!”习近平伸出手来,握住马英九的手,两人都挺直腰杆,堆满笑容。这是跨海一握,也是历史之握,以下这两人致词全文——

习近平致词

尊敬的马英九先生,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今天,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两岸领导人见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历史将会记住今天。

曾几何时,台海阴云密布,两岸军事对峙,同胞隔海相望,亲人音讯断绝,给无数家庭留下了刻骨铭心的伤痛,甚至是无法弥补的遗憾。然而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同胞亲情的力量,终于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冲开了两岸封锁的大门。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过去7年,台海局势安定祥和,两岸关系发展成果丰硕,两岸双方和广大同胞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正因为有了这7年的积累,两岸双方才能迈出今天这历史性的一步。

在此,我要向所有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做出贡献同胞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同胞经历多少风雨,有过多少时间的隔绝,没有力量能把我们分开,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面临方向和道路的抉择,我们今天坐在一起,是为了让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让两岸关系和平成果不再得而复失,让两岸同胞继续开创和平安宁的生活,让我们子孙后代共享美好未来。

两岸双方应该在两岸关系发展历程中得到启迪,以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担当,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我们应该以行动向世人表明,两岸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决好自己的问题,并共同为世界及地区与和平稳定、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保持两岸和平发展正确方向,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同胞福祉,共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让两岸同胞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耀。

我先讲这些,谢谢!

马英九致词

习先生,大陆与台湾代表团的各位女士、先生,以及在场的媒体朋友们,大家午安,大家好!

今天,我与习近平先生分别以台湾与大陆领导人的身份,穿越66年的时空,伸手相握,握着两岸的过去与未来,也握着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深具历史意义。

22年前,也就是1993年的4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在新加坡会面,签订了4个协议,为两岸制度化协商打下了基础。12年前,也就是2003年的10月,我在“东亚经济高峰会”上,与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资政对谈。当时我们都认为:“两岸的发展,要以人民的利益为依归”。

此刻,我和习先生相对而坐,共聚一堂,在我们背后的,是两岸分隔超过一甲子的历史;在我们眼前的,是这几年来,双方致力“以对话取代对立、以和解替代冲突”的成果;在我们手上的,是永续和平与繁荣的目标。此时此刻,海峡两岸正大声向全世界宣示巩固台海和平的决心,以及促进区域和平的讯息。

这66年来,两岸在不同的体制下发展,能够从军事对抗转为合作交流,绝非朝夕之功。7年多来,两岸签订了23项协议,创造了4万多学生交流、每年800万旅客往来与1700多亿美元贸易的空前荣景。这些巨大改变的基础,都在于“和平”。

历史为两岸留下了错综复杂的世代课题,这正是“尚书”所说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对于各自坚持的敏感议题,需要双方正视现实,以智慧、耐心与诚意务实处理。但是,我们依然能够努力在双方这些年来建构的“制度性协商”之下,达成了两岸和解与合作,推动了永续和平与繁荣,而这也是两岸及国际社会共同的期待。

今天,我愿提出维系两岸和平繁荣现状的五点主张:

第一、巩固“九二共识”,维持和平现状。海峡两岸在1992年11月就“一个中国”原则达成的共识,简称“九二共识”。九二共识是两岸推动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正是因为双方共同尊重九二共识,过去七年半来,我们才能获致包括达成23项协议在内的丰硕成果与和平荣景,让两岸关系处于66年来最和平稳定的状态。这个部分,等一下在会谈时,我会再进一步说明。

第二、降低敌对状态,和平处理争端。两岸目前已不再处于过去的冲突对立,双方应持续降低敌对状态,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第三、扩大两岸交流,增进互利双赢。两岸目前尚未结案的议题,例如货贸协议、两会互设机构、与陆客中转等,应尽速处理,以创造两岸双赢。

第四、设置两岸热线,处理急要问题题。两岸目前在海基会、海协会首长之间,与陆委会、国台办副首长之间,均已设有联系机制。今后应在陆委会、国台办首长之间设立热线,以处理紧急与重要问题。

第五、两岸共同合作,致力振兴中华。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互助合作,致力振兴中华。

这五点主张不是为一己之私、单方之利,而是为了后代子孙的幸福。我诚挚地希望,双方都应该重视人民所珍惜的价值与生活方式,维护两岸和平,以中华文化蕴涵的智慧,确保两岸互利双赢。

习先生,当前的两岸关系,已经是1949年以来最为和平稳定的阶段。这几年,我常常在台湾的大学校园中,看到两岸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运动、一起演奏、一起欢笑的画面。那种自然的水乳交融,往往让我既欣慰,又感动。他们有热情、有创意;但他们没有仇恨,没有包袱;他们能在人生较早的阶段建立友谊,一定可以为两岸永续和平打下更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好好珍惜、扩大这个基础。

北宋大儒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习先生,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谢谢大家!

 

今日电影--《洋妞到我家》

北欧绿色邮报网7日报道(记者陈雪霏)--由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驻瑞典大使馆联合举办,瑞典电影学会协办的中国电影展依然在首都斯德哥尔摩进行中。

今晚17点在瑞典电影学会所在的电影大楼将上映《洋妞到我家》。

该片由北京大汉天下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导演:陈刚。主要演员:陈一诺,徐帆和陈建斌。

主要内容:一个大龄妈妈在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下,天天抱怨,为了能早日带女儿出国,她请来了哥伦比亚籍互惠生吃住在家,教5岁女儿学习英语,文化差异带来了种种碰撞,误会甚至是危机,让孩子在成长的同时,也让妈妈开始思考。

When A Peking Family Meets Aupair.

Video Hall: Cinema Mauritz, 130个座位。

时间:17:00-19:00

地点:Borgvägen1-5, Stockholm.

Cinema: Filmhuset.

The gut microbiota can influe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etary treatments

Stockholm, Nov 7(Greenpost)–Why a dietary treatment works for some but not others seems to depend on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diet.

A new study, published in Cell Metabolism, shows that people with better control of blood sugar after eating barley kernel bread also have a different balance of microbes in the gut.

Dietary interventions can be used to improve the metabolism of humans, and they also have a major impact on the gut microbiota. Previous studies at the Sahlgrenska Academy have shown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is altered in metabolic diseases such as type 2 diabetes, and that the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s to obesity,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 new study, 39 subjects ate barley kernel bread for three days followed by control bread made from white flour for three days (with a break between the two die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rley kernel bread improved the control of blood sugar, but only in some individuals.

Prevotella, a group of bacteria previously sh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high fiber intake, was present in higher proportions in those who responded beneficially to barley kernel bread than in those who did not respond to this dietary intervention.

By transferring the gut microbiota of these individuals to germ-free mice, the research group could demonstrate that the altered gut microbiota contributed to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the barley kernel bread.

“Our findings clearly show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the diet and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metabolism in health and disease. The results may help to explain why responses to different dietary treatments are so individual,” says Professor Fredrik Bäckhed at the Sahlgrenska Academy, University of Gothenburg.

Bread with different fibers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interest and is a focus area at the Antidiabetic Food Center at Lund University (a VINN Excellence Center), which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It is incredibly exciting to see the link between the gut microbiota and various dietary fibers, which can help us develop more individualized dietary guidelines,” says Professor Inger Björk at Lund University.

The researchers are now planning further studies and hope to confirm if the gut microbiota can identify which individuals will respond to a specific diet.

“Our results also show that control of blood sugar is improved in mice supplemented with Prevotella if they are given a high-fiber diet. Our findings could lead to a combination product with Prevotella and fiber from grains,” says Fredrik Bäckhed at the Sahlgrenska Acade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