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字价值观塑造中国社会精神力量(24 characters summerise Chinese values)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2016年春节,喜气与好风气一同吹遍中国大地。安徽巢湖为道德模范挂起大红灯笼,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善行义举;江苏徐州开展“最美家庭讲好家训”巡讲,让好家风释放社会正能量;四川泸州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元宵灯谜,趣味活动不乏教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关注的重点,前瞻中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话题也会响应这一社会关切。

中共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现在连中国的小学生都了然于胸,润物无声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

中国民众普遍认为,这24个字呈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扎根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反映了中国当前的时代精神、强调现代意识,孕育着中华民族发展所需要的巨大精神力量。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对人类共同价值有着十分郑重的思考,中国领导人的相关阐述在国际上受到了积极评价。去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个讲话赢得全场非常热烈的掌声。

中国始终将能否增进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衡量自身行动的一项重要标准。与西方创造所谓“普世价值”不同的是,中国更尊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道理,并深刻认识到西方一些价值观在“强推式”传播中引发“水土不服”、滋生动荡因子的教训。(人民日报记者 杜一菲)

来源:人民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之创造性开拓(Supply reform, China’s innovation)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江苏省宿迁市新庄镇的莲藕正在“华丽转身”——“以前莲藕销路不好,很多都留在地里不挖了,最近我们围绕莲藕进行深加工,荷叶茶、莲藕汁、红莲子等多元化产品在网上销售火爆。”新庄镇党委书记臧其永说。
改造传统产业,小莲藕也能有大甜头,“新供给”催生出新动力。这个例子颇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誉为中国的重大理论创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路标”。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未来,中国经济是否将由此开启新的上升周期?怎样让世界分享更多“中国机遇”?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生的这些命题,无疑会成为今年两会上的共同关注。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一些行业产能过剩,“大路货”积压,但是,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却还依赖进口;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很多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甚至连电饭煲、马桶盖都要到国外抢购。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对症下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实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格外突出“结构性”着眼,与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有着本质区别。

首先,供给学派主张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认为供求在市场中可以自动达到均衡,主张减税以实现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反对产业政策。这与中国强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产业政策要准”根本不同。

其次,中国并不拒绝需求侧管理,依然强调“适度扩大总需求”,这也与“重视供给管理,忽略需求管理”的西方供给学派迥异。

备受称道的是,中国同时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将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中国坚定的改革意志也是备受瞩目。目前,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以期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升。(人民日报记者  暨佩娟)

从媒体热议“三新”看中国发展大势(China’s development trend through new practice, exploration and creation)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治国理政新实践”系列是当下中国主流媒体最引人注目的报道之一,为中国两会到来进行着“预热”。公众的目光由此集中到中国领导人近三年来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三新”亮点覆盖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自今年1月3日起率先开设“治国理政新实践”专栏。“中央八项规定颁布实施三年,全国累计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问题近11万起,处理14万多人。”《人民日报》开篇文章《下好“先手棋”,从严治党转作风》的内容透露了很多细节,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备受关注。

“正在施工中的福建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它使用了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而很快,这样的核电站还会出现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1月7日也开始了该系列报道,从高铁、核电、大飞机等国之重器切入,充分展示中国高端装备业在2015年快速发展、走向世界的辉煌成就。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新实践、新探索、新创造,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新成就。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形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中国主流媒体就此进行深入解读、评述,为国内民众全面理解中央精神、了解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帮助。很多受众认为,这些报道让全社会提升了信心,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正能量。“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好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贵州省息烽县委干部袁奎在读过《人民日报》的报道后如是说。

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也是国际热议的话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受到的重视和欢迎即是明证。该书多语种版自2014年10月在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首发以来,目前已发行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发行537万册,创下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领导人著作海内外发行的最高纪录。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的中外人士普遍相信,“三新”将引领中国发生更大的变化,中国梦的实现不会遥远。

(人民日报记者  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