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法国电影《17岁》在斯德哥尔摩电影节上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同性恋的主题一直是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的一个鲜明的主题。前两年,由任贤齐主演的台湾电影就是描写同性恋和异性恋的。

但是,今年的同性恋主题更大胆,更公开。法国电影《17岁》反映的是一个白人军人家庭,男主人去了战场。女主人在家带一个儿子。不知什么原因,她也带一个来自农场的一个黑人的后裔。这个男孩儿和她儿子差不多年龄,就是长得更高大一些,粗犷一些。

结果,这对17岁的少年发生了恋情。尤其是白人男孩,看似柔弱,却主动想亲吻那个黑孩儿。二人甚至同床。这个镜头实在是大胆,开放。

然后,白人男孩和对方说,他不应该再呆下去。于是,黑孩儿回农场看望父母。但白人男孩又忍不住徒步来到乡下看他。

后来的悲剧是白人男孩的父亲在战场牺牲了。获得了很高的荣誉。但是,这却抵挡不了妻子和儿子那空虚的感情生活,让他们感到更痛苦,更难受。

有人问为什么斯德哥尔摩电影节的片子都是这么强调少数,弱势,充满负能量能?

或许这就是东西方人思维的根本不同。记得前林德格林儿童文学奖得主,澳洲的一个华人作家曾经说过,面对黑暗,我们需要把它放到聚光灯下,这样,就会照亮它。

就是说一个坏事一旦曝光以后,就会给人发出警示,避免重蹈覆辙,让人重见光明。这是基于全民的理性思维和自我负责。他们觉得民众不用象孩子一样去教,而是应该让民众去批评。说起来,感觉象文革的大批判一样。

斯德哥尔摩电影节給我的感觉就是以毒攻毒。外面的世界黑暗无边,阴雨连绵。影院里的电影恐怕比外面的还黑暗无助。然后,激发人们的深思,愤怒和你过的还没我好呢,这样一种感觉。彷佛如释重负。

有三分之一好片子,让人思考。有三分之一一般的片子。也有三分之一真的是很烂。烂到你看半道就看不下去了,想吐,想逃,然后就离开。

当然,好片子很多时候也是很黑暗的,但是,从音乐,背景等能感觉初一部电影好还是不好。另外大的题材和主题也往往能让人感受到它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