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圆满结束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2月9日,全球36个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圆满落下帷幕。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浦正东兴奋地说,本次古琴培训班是全球中国文化中心中的第一个,而且参加的人数大大出乎意料,原计划30多人,结果,参加古琴培训班的学员达到上百人。可以说,本次古琴培训班举办得非常成功。

浦参强调,学习古琴对改变人们的气质有很大好处,学习古琴,男人变得谦谦君子,女人变得窈窕淑女,而每一个人的形象就代表了中国人的形象。

11月25日开幕时,向瑞典传播古琴的中瑞交流文化使者86岁的林西莉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耐心细致地讲解古琴的历史和她学习古琴的时代背景。她说,中国古琴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仅是音乐,它也是诗歌,是散文,甚至是默念的经文。因为古琴也有静思冥想,全神贯注的作用。

首届古琴班执教老师是中国古琴传承人管平湖的弟子王迪的女儿,也是古琴的传承人,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邓红。邓红于2007年第一次到瑞典进行巡演,2009年第二次到瑞典巡演,这一次是她第三次来瑞典了,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十分优雅。她说,古琴在周朝以前是五根弦,后来周文王和周武王各增加了一根,因此,成了七弦琴。她从琴的历史,琴的构造,琴的指法等多方面给大家普及了古琴知识,她说这一次叫体验班,就是让大家体验一下古琴的妙用。

她说,她一开始感觉很茫然,因为人们的水平和时间,悟性等各不相同,这么多人怎么教比较“茫然”。但是,很快,她发现斯德哥尔摩的华人华侨还是有一些有水准和喜爱音乐的人,这样,就有了快班和慢班之分,最后,学的快的,学了两个曲子,学的慢的学了一个曲子,基本上完成了所有的教学计划。

邓红是古琴大师,但一言一行却都很谦虚,儒雅,真的给学员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本次学习培训期间,很多学员都表示这次的古琴班办的非常好,让人真正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闭幕式上,一些同学还进行了个人汇报表演,真让人感觉很激动,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会谈上一小曲儿。一位小朋友说,她只来学习三次,结果弹得很有味道。

从古琴的传播记者想到中瑞关系的水乳交融和世代传承。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在1961年到中国去和王迪老师学习古琴的时候,她是中外第一位学生,从那时起,她也深深地爱上了古琴。她让瑞典国王给她开证明到中国去,然后,她每年都到中国去跟王迪老师探讨古琴的各种知识,最后,写成一部巨著《琴》,在瑞典获得文学最高奖奥古斯特奖。她也安排邀请邓红来瑞典进行巡回演出,让瑞典人领略琴的美妙和哲学。

当初,林西莉和王迪老师开始学琴时,邓红还没有出生。而现在,邓红又开始耐心地教授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古琴传播古琴。她手把手地教大家,真的非常令人感动。她在开幕式时给大家弹了一首《平沙落雁》,今天闭幕式给大家弹了一首《阳关三叠》,让大家即饱耳福,又饱眼福,真是美不胜收。

浦正东参赞说,看到大家的热情和积极性,明年还将继续举办古琴培训班。学员们也积极要求,希望能够继续。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同时正在展出中瑞画家的佳作。

更多图片:

相关连接:

今日头条: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培训班在斯德哥尔摩隆重开班大受欢迎

全球中国文化中心首个古琴班在斯德哥尔摩开班著名汉学家林西莉出席开幕式,邓红执教

今日头条:参加2018诺奖得主精彩演讲的感受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特约报道员王一加)-12月8日,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及经济学奖得主们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Aula Magna礼堂向瑞典学生呈现了一场生动有趣并且振奋人心的演讲。

当然,他们的演讲都现场直播,因此世界各地的公众只要感兴趣都可以看网上直播。这是每个诺奖得主的义务。他们来领奖时,要经过一周的考验,首先是到诺贝尔博物馆去捐赠礼物,然后,按照惯例,在椅子上签名。然后,医学奖得主要在12月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奖得主一起在12月7日举行新闻发布会,12月8日举行讲座。医学奖得主在12月7日进行讲座。12月9日他们一起在音乐厅看一场音乐会,然后,12月10日就可以在音乐厅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奖并在市政厅和国王一起参加精彩的诺贝尔晚宴了。

8日的报告会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及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人主持开幕。这位主持嘉宾提到,“虽然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我很遗憾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没有为生物设立一个奖项,但我很高兴看到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的研究成果都对生物和医学领域有巨大的影响。所有的学科分支其实最终都是遵循大自然中最基本的法则,并且以一种超乎我们想象的方式紧密交织联系着。”随后,20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rthur AshkinGérard MourouDonna Strickland,化学奖得主George P. SmithSir Gregory P. WinterFrances H. Arnold,以及经济学奖得主William D. NordhausPaul M. Romer都分别针对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现场以及收看网络视频直播的观众做出了十分精彩并且深入浅出的演讲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Arthur Ashkin是历届诺奖获得者中年纪最大的一位,96岁高龄的他由于身体不便没能到现场,但他通过一个短视频向大家传达了问候,并表示他的好朋友René-Jean Essiambre会代替他做演讲,希望大家能喜欢。除了Arthur Ashkin,今天两位女性获奖者的报告尤为出众,并不单单是因为女性获奖者在所有诺奖获得者中所占比例较低,最主要的是因为她们今天的演讲新颖活泼、浅显易懂。除了有坚实的实验数据作支撑,这两位女性获奖者都采用了视频动画的形式将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原理展现得惟妙惟肖,也根据现实生活中人人能懂的例子向大家解释了她们的发现和发明。比如, Donna教授将不同颜色的光波比喻成身高不同的篮球运动员,Frances教授则将生命密码比喻成贝多芬的交响曲。观众席上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和掌声,很多非专业领域的观众都表示对她们两位的演讲印象深刻,也能大致理解她们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除此之外,经济学奖的两位获奖者则就气候变暖等环境变化同人类经济行为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等方面做了相关讲解和探讨。

昨日,今年诺比尔生理医学奖得主James P. Allison和Tasuku Honjo也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Aula Medica礼堂做了关于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演讲报告。他们表示,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很多癌症均可通过免疫疗法治疗,预计到2030年,免疫疗法将会占所有癌症治疗方式的90%。“癌症变成一种慢性病指日可待,未完待续”。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今年超过半数的诺奖得主在他们的演讲中提到了他们的家人,有几位甚至在演讲开始前就对自己的爱人孩子作致谢之辞,让大家看到了严谨的科学家温情的一面。诺贝尔提倡“科学无国界”,他设立诺奖的初衷也是希望鼓励全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为了人类的至高利益共同努力奋斗。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一定也是一位博爱家,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祖国,有对宇宙自然无穷的好奇心,更有对全人类命运的责任担当。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敬仰和赞美。

我们还发现,最近几年来参加诺奖演讲的观众逐年增加,生理医学奖的报告会需要提前两三个小时排队入场,也成为了斯德哥尔摩漫漫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来听讲座的中国学生学者也越来越多。而且,除了在瑞典从事相关专业研究的学生学者之外,也有不少在瑞企业工作、甚至到瑞旅游的中国朋友也挤到学生行列来仰慕一下诺奖得主。很多观众表示,这是目前为止自己最接近诺奖得主的一次宝贵机会,也是与大师们共同感受人类智慧结晶以及探索宇宙和自然魅力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