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好不好,这点最重要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1日电(记者 上官云)“没有爱情的婚姻不浪漫,仅有爱情的婚姻不现实。”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曾让不少人感触良多。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岁月漫长,来来往往之间,有人决定相守一生,也有人黯然离场。

  只谈感情,风花雪月可餐。然而,决定婚姻质量与是否长久的,或许不是只有爱情。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文无关。鲍赣生 摄

  爱情与责任,哪个更重要?

  最近,网上有个话题比较火:婚姻中爱情和责任哪个更重要?

  有人选择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只是空中楼阁,如果把承诺对标责任感,没有发自内心的爱意,也永远不会对一个人有所承诺。

  也有人站队“责任”:当双方组成一个家庭,面对柴米油盐和鸡毛蒜皮时,包容、理解、责任心才是和各种问题较量的武器。

  还有人认为,爱情很简单,但一段婚姻是复杂的,双方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只是夫妻,亦涉及父母与子女。即便爱情消失了,也不能逃避其他角色应当担负的责任。

  “爱情支撑着婚姻,婚姻需要负责。”简单总结一下网友观点,这是大概是很多人的看法。

  确实,爱情和婚姻都具有排他性,高度的责任感是最好的保障,它告诉我们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恰恰是安全感的来源。

  缺乏责任感,婚姻容易陷入绝境

  责任感不是维系婚姻的唯一方法,但却是一个合格的成年人走入婚姻必须学会的事情。十几年前大热的《金粉世家》,其实早就说明白了婚姻里爱情和责任的关系。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电视剧《金粉世家》截图

  金燕西出身于富贵之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一次偶遇之后,他对平民女子冷清秋一见钟情,当代课老师、组建诗社……压根不理会门当户对的大小姐白秀珠,只想讨冷清秋的欢心。

  这样的爱情不可谓不热烈,可惜保质期有些短。当两人结婚后,金燕西那种自私、凡事无所谓的纨绔子弟习气,渐渐暴露无遗。

  他似乎没有什么正经工作,新婚不久,照样打牌喝酒,“家庭责任”四个字基本没想过,反正金家有钱,什么都不用他操心。甚至和白秀珠还有旧情复燃的迹象。

  再加上其他因素,金燕西和冷清秋的矛盾逐渐积累,最终导致关系破裂。在原著里,金家倒台后,冷清秋居住的房屋起火,母子二人一时下落不明。

  他呢,一边说自己痛苦,一边却不着急找人,“就是找回来的话,她也未必能和我合作,我觉得她不下散伙的决心,是不会走的。夫妇勉强结合,那也没有一点趣味,倒是这样的痛快。”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可面对生活里的磕磕绊绊时,责任心才能提供超长的续航能力。以此衡量,金燕西的做法很差劲,即便没有性格差异,他们的婚姻陷入绝境也是必然的结果。

  生活细节见真章

  曾有人说,在婚姻中夫妻将彼此当作唯一,愿意相守,离不开责任感。这体现在面对人生大事时的抉择,更体现在日常家庭生活的种种细节里。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欢喜》剧照

  电视剧《小欢喜》聚焦家庭教育,同时,给观众呈现了不同类型的婚姻、家庭模式。其中,方圆和童文洁是比较有意思的一对。

  表面上看,方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性格有些佛系。但就维护家庭关系而言,妻子关注孩子、去解决问题,他也是个负责任丈夫、父亲。

  童文洁脾气比较暴躁,情绪无论好坏都会写在脸上。他们的儿子与别人闹矛盾或者出点幺蛾子,她能气很久。方圆总能及时提醒妻子注意说话方式,避免影响亲子关系。

  从某种意义讲,他关注家庭里的动向,更是妻子焦虑情绪的灭火器,随时准备消除隐患。

  物质是让家庭稳定的要素之一。方圆曾一度面临失业危机,因为年龄等问题迟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他没有逃避现实,后来打算去开网约车,还找了份配音的工作。

  妻子心疼他,觉得有点屈才。但方圆并不介意:能多赚钱、减轻家里的经济压力就好。

  从共同面对家里的经济问题,到用耐心、细心化解种种矛盾,他们愿意尽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相比于剧中其他家庭,这对夫妻无权无势,但却过得相当幸福安稳。

  婚姻本身就是生活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晕轮效应”,放在爱情层面上,就是说人们在热恋中,容易放大对方身上的优点,很难察觉对方身上的缺点,导致认知出现偏差。

  爱情总归带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暂时可以不顾及生活;可婚姻不行,它本身就是生活。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文无关。钟学满 摄

  爱情与责任,互为婚姻的表里。一直处在热恋模式的夫妻很少见,绝对完美的爱情只是存在于偶像剧中。在现实里,我们可以注重爱情的浪漫,但没有责任感的爱情经不起折腾。

  有责任感的表现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共同面对婚姻中可能出现的意外,与异性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懂得避嫌等等。双方都有责任感、能替对方考虑,往往分手时也能体体面面。

  现代社会,俊男美女到处都是,有钱人也多得很。生活中不缺乏快餐式的泛滥爱情,也会有人因为爱情之外的种种因素步入婚姻,可唯独容易忽视本应该有的真心,以及责任感。

  在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见惯了分分合合,如果有一个人能给你安全感和忠诚,选择承担那份责任,这样的婚姻,肯定比这个世界更迷人。(完)【编辑:苑菁菁】

周小川、李波、肖远企、肖钢出席清华大学金融论坛为中国金融把脉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网客户端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 谢艺观)数字人民币要取代第三方支付?地产金融等领域潜在风险如何应对?长期低利率会有什么负面影响?新基建投融资症结怎么解决?

  22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央行前行长周小川,央行副行长李波,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中心理事长、证监会前主席肖钢现身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就诸多热点话题分享观点。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周小川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名誉院长周小川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数字货币取代第三方支付是妄议

  “现在有一种议论,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的DC/EP和e-CNY是想取代现在第三方支付的角色”,对此,周小川认为,“这是一种妄议。”

  周小川指出,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说DC/EP的计划是一种双层系统,而且整个研发队伍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由主要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等,还有电信营运商和几大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参与研发,都是在他们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瞄向升级换代的新台阶。

  “大家都是在一条船上,当然在一条船上的人有时候也会有不同意见,有时候也可能在有些问题上会有争议,但毕竟是在一条船上。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好像是一种内斗,谁会取代谁的说法。”周小川说。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发表讲话。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李波发表讲话。

  对地产金融等领域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

  “近年来我国外部环境出现深刻变化,国内也处于一些金融风险‘水落石出’的阶段,金融调控面临一些挑战,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建立,帮助我们较好地应对了这些复杂形势,但宏观审慎政策的框架还不够健全和成熟。”李波称。

  为提高宏观审慎政策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李波表示,将建立全覆盖的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重点加强对加杠杆行为、债务及金融周期的监测,有针对性的创设政策工具,做好重点领域的宏观审慎管理,逐步将主要的、重要的、有系统性影响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纳入宏观审慎管理。

  李波还表示,要充分发挥宏观审慎政策结构性靶向调控的作用,针对房地产金融、跨境资本流动、债券市场等特定领域的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宏观审慎措施,防范系统性风险。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发表讲话。 主办方供图

  长期低利率会造成金融风险隐性化和长期化

  “低利率会带来一个趋势性现象,就是利率水平和净利差长期持续下降,长期低利率环境则会造成金融风险隐性化和长期化。”肖远企表示。

  肖远企认为,从央行的角度看,负利率弱化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央行资产负债表风险爆雷增加,越来越需要将各类资产市场动态纳入视野;从财政角度看,超低利率或将引发政府债务过度扩张,加剧财政悬崖与主权债务风险;从企业角度看,债务高企值得警觉,目前全球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超过350%,其中绝大部分是由企业贡献的;从金融市场看,容易助长资产泡沫和投机炒作。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中心理事长、原证监会主席肖刚发表讲话。

22日,在2021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不动产金融中心理事长、证监会前主席肖钢发表讲话。

  当前新基建存在社会资本投入不足问题

  肖钢认为,当前新基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而社会资本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投融资格局,制约了新基建发展。

  在肖钢看来,传统融资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基建的需求,现行PPP模式有待规范和创新,新基建所需长期低成本资金来源亟需拓展。

  因此,肖钢建议,“对于准经营或纯经营的新基建项目,要充分引入市场竞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破除障碍,允许民营资本以股权或其他方式投入重大新基建项目,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完)

写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篇章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西藏实现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是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贡献。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人民日报报道: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系统回顾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历史进程,客观展示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白皮书全面立体真实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以事实驳斥境外一些势力散布的种种谎言,对于国际社会正确认识西藏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具有重要作用。

  1951年5月23日,《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沧桑巨变。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新西藏呈现在世人面前。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创造了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才能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为西藏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满足西藏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才能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西藏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集中体现,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恰逢“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我们就一定能书写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篇章,创造西藏更加美好的明天。

铁路建设、易地搬迁,繁荣发展70年的西藏迎来了新篇章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视网报道:明天也就是5月23日,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藏仍然没有获得解放。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雪域高原迎来历史上的新生。今天,《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发布。从中,可以看到西藏七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点击进入下一页

  今天(21日)发布的《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共分为十章,分别从和平解放前的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社会制度的历史跨越、各项事业加快发展、脱贫攻坚全面胜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发展、民族宗教工作成效显著、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新时代新征程10个方面进行阐述,回顾历史进程、展示伟大成就,全面立体真实展现社会主义新西藏。

  《西藏和平解放与繁荣发展》白皮书开篇就阐述了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藏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研究员张云说:“特别强调了西藏自古是中国一部分的观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由各个民族共同缔造,藏族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藏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千年的跨越,各项事业加快发展。白皮书第四章指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中央政府为西藏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中央财政对西藏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极大改善了西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点击进入下一页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边巴拉姆说:“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的还是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几乎占到97%多,还有在一些政策制定时候大幅度的倾斜,有了这些的保障,西藏经济社会才能够快速的而且高质量的发展。其实对西藏的老百姓来说,通过这些年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方式可以做更多选择,比如说出行,可以选择坐飞机或者坐火车,不像以前只能坐汽车,或者是其他的更落后的出行方式。”

点击进入下一页

  西藏社会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这与国家对西藏基础设施的投入离不开。解放前,从青海西宁或四川雅安到拉萨往返一次,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和平解放以来,西藏逐步建立起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嘎拉山隧道是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的第一座隧道,它的顺利贯通标志着拉林铁路建设进入新阶段。嘎拉山隧道全长4373米,平均海拔3600米。不只高海拔,川藏铁路建设过程还克服了种种困难。

点击进入下一页

  便利的交通为当地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机遇,这些年,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现在,西藏各族人民生活已迈进全面小康。

  越来越富裕的生活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皮书中指出,西藏基本公共服务在全面进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目前已经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实施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使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平的医疗服务。

  2016年,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来到墨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援藏医生用“传帮带”的方式对当地村医进行系统的基础医疗培训,使当地所有村庄都有了正式的村医。

点击进入下一页

  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文盲率高达95%。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教育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2015年以来,通过实施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有力提升了西藏的教育水平。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所研究员张云说:“西藏的干部到对口支援省去挂职,西藏毕业的大学生到相关省去就业,对口支援省援助西藏,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甚至互相合作,给自己找到了发展空间,也在精神上得到了洗礼,也在促进西藏和内地各民族兄弟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据统计,从1994年到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

  张云说:“意大利罗马市的副市长问我,他说你们中央支持西藏,我们理解,这是中央政府应该做的,那全国其他兄弟省市支援西藏凭什么?这反映啥?我们国家社会制度优越性就在这儿,跟我们共产党的宗旨有关系,同时也与我们国家各族人民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浓于水的情感也有关系,所以这个政策可能只有在中国能够实施,而且能取得成功。”

点击进入下一页

  白皮书第五章对西藏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进行了阐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对于西藏这个曾经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来说有着更特殊的意义。

  要想让西藏的贫困人口脱贫,就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举措。西藏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海拔高、条件差的地区,易地搬迁成为摆脱贫困的合理选择。

  墨脱县最偏远的村庄多卡村,虽然距离县城只有117公里,但要两三天才能到达。这两年,在当地干部的帮助下,陆续有贫困群众实现了易地搬迁。

点击进入下一页

  2020年3月到7月,多卡村最后10户村民陆续搬入了安置房。

  截至2020年,西藏在海拔较低、适宜生产生活的地区建成了964个易地扶贫搬迁点,26.6万人自愿搬迁。全区产业扶贫资金的5%用于安置点产业发展,确保每个搬迁户至少“一户一人”就业,实现了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019年底,西藏全区62.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目前已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藏语言文字得到广泛使用,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同时,国家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护正常宗教活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而这些却屡次被西方反华势力曲解用来攻击抹黑中国。

  西藏各项事业能顺利发展,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是重要保障。但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不断插手干涉中国西藏事务,企图破坏西藏社会稳定。

  张云说:“我们要建立人民群众反分裂的铜墙铁壁,筑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这些工作的持续推进,我想西藏未来会更好,基础会更牢固。”

  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维护祖国统一、领土完整,才能保障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为西藏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满足西藏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才能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吴英杰:西藏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林世雄 陈小愿)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22日在北京表示,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成为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当天举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吴英杰回答记者相关提问时作上述表示。

  他表示,守护好西藏的高原生灵草木、万水千山,不仅是我国的事,也是整个亚洲的事,包括雅鲁藏布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等,许多大江大河都发源于西藏。西藏把保护好高原生态作为头等大事。

  吴英杰介绍了西藏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健全各种制度,颁布实施了《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等60多部法规规章,出台了《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构建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一大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意见。

  二是加强生态保护。一方面,发挥老百姓的主观能动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比如实施河湖长制,利用国家支持的资金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另一方面针对出现的一些新需求,比如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处理。

  三是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处理好保护生态和富民利民的关系,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建立生态补偿等。另一方面,让老百姓吃上生态饭。自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为群众提供70万个生态岗位。

  吴英杰表示,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中科院和相关部门的监测评估显示,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2020年,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99.4%以上,全区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是100%,土壤处于自然本底状态。

  他还指出,虽然西藏多年的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不能忽视全球气候变暖对青藏高原,特别是对西藏冰川带和一些湖泊带来的挑战,要通过科技进行监测,及时作出有效应对。(完)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数说70年发展变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北京5月22日电 (林世雄 陈小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2日在北京举办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用多项数据,介绍了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的发展变化。

点击进入下一页

5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西藏自治区主席齐扎拉介绍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吴英杰表示,中共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先后召开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63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投资5900多亿元建成了川藏公路、青藏铁路、贡嘎机场、藏木水电站等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吴英杰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西藏代表75%和委员90%以上都是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近5年制定了地方性法规44件,各族民众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吴英杰介绍,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51年的1.29亿元增至2020年的1902.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321.5倍。县乡村全部通公路,通车里程11.88万公里。开通国际国内航线140条,通航城市66个。主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电力总装机容量达423万千瓦。建制村通光纤率、4G信号覆盖率均达到99%。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牲畜由一季出栏变为四季出栏。

  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吴英杰介绍,2020年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比1959年的35元增长了416倍。近年来,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15年公费教育深入实施,2020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03%,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达95%以上。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1.1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9%。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吴英杰指出,西藏全区1079个“无树村”和10.5万“无树户”消除无树状态,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重点江河湖泊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标准,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99.4%。

  党的建设方面,吴英杰介绍,西藏基层党组织由1952年的57个增加到2.19万个,党员从877名发展到41万余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占81.36%,干部队伍由1791人壮大到20.47万人。

  回顾西藏和平解放70年的历史,吴英杰还表示,西藏坚持中央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持续揭批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9%以上。

  他还指出,西藏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在西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和正常的宗教活动依法受到保护。(完)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逝世 一生为“两个梦想”奋斗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邓霞 刘双双报道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2日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这位自称“9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生都在为其广为人知的两个梦想——“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不懈奋斗。

点击进入下一页

  1930年出生于北平(北京的旧称)的袁隆平,年少时跟随父母颠沛流离,动荡的生活令他在心里埋下奋发图强的种子。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工作。“看到农村的贫穷落后,我是有点雄心壮志的,想要改造农村,为农民做点实事。”

  当时人们普遍吃不饱的局面,让身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袁隆平感到自责,并深切体会到“民以食为天”的含义,这也让其“改造农村”的志向有了明确目标: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

  水稻是湖南主要农作物。袁隆平自1960年开始进行水稻种植试验,从此为解决粮食增产问题持续奋斗了半个多世纪。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正式提出通过培育水稻“三系”(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雄性不育恢复系),以“三系”配套的方法来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与思路,由此拉开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代表湖南省水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协作组作了“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发言,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此后,杂交水稻先在湖南推广,后在中国遍地开花结果,水稻平均亩产也一路“飙升”。

  1996年,原中国农业部提出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通过形态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成功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产量。目前,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分别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第三代杂交水稻早晚双季稻平均亩产也于2020年在湖南衡南县突破1500公斤。

点击进入下一页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践行者,袁隆平曾回忆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让“科学的春天”到来了,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科研经费逐年增多;同时,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育种科研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让大家吃饱还要吃好,吃出品质、吃出健康。

  为此,由袁隆平领衔的超级杂交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从过去强调产量,向兼顾绿色优质目标转变。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其中不少品种的米质已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是袁隆平一生的梦想。前者是其真实梦境——他和助手坐在扫帚那么长的稻穗下乘凉。这一梦想随着不断高产的超级稻逐渐成为现实。

  后者则是希望超级稻走出国门。“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一半种上了杂交稻,每公顷增产2吨,每年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5亿人口。”在袁隆平看来,发展杂交稻将会有效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点击进入下一页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1979年,袁隆平应邀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杂交水稻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其题目是《中国杂交水稻育种》,这是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的成果首次向国际社会公开。会议上,各国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已居世界领先地位。

  3年后,当袁隆平再次来到国际水稻研究所参加国际水稻学术报告会时,第一次听到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呼。当时,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对与会代表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成就给世界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曾说,他理解的“之父”是“创始者”的意思,这是一个很高的荣誉,既欣慰鼓舞,又很有压力,“给你这么一个荣誉,你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继续努力”。从1979年首次“走出”中国,杂交水稻现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已达800万公顷。

点击进入下一页

袁隆平(资料图) 中新社发 熊阳俊 摄 

  亿亩荒滩变良田,是袁隆平的又一个心愿。中国约有1亿公顷(15亿亩)盐碱地,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按照保守估计未来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年增产粮食数百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2020年,由袁隆平领衔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全国示范种植海水稻面积扩展到10万亩,平均亩产稳定在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

  “知识、汗水、灵感和机遇。”袁隆平曾向年轻人分享自己科研成功的“八字秘诀”。他说,年轻人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我始终都在努力使我的两个梦想成真”。

  近年来,中新社记者曾多次在长沙采访袁隆平,他每次都表示要向更高产的育种目标进军;只要身体允许或没有出差,他每天还要去试验田看一看,“不从事杂交水稻,我的生活就没有意义了”。

编辑陈雪霏

袁隆平于2020年还被华人榜评委会评为杰出华人,因其水稻的研发为中国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听到袁隆平去世的消息,朋友圈也都纷纷表示哀悼。对袁隆平的贡献给予高度赞扬。

2020年华人榜杰出华人袁隆平逝世,永垂不朽。您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您应该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或经济奖或化学奖。一位获奖的日本化学家曾经畅想利用化学的方法为人类制造出足够的食品。而您是用实际行动已经付出所有,实现了水稻的高产,为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陈雪霏

东方卫京:七绝.悼袁公隆平

东方卫京(挪威)

古今世道尽灾荒

百计千辛一口粮

天指袁公扶华夏

神州迷漫稻花香

Viola Cao

痛别袁老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送别袁隆平院士!一路走好!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 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逝世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年逾九旬的吴孟超仍主刀做手术。海医大供图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网上海5月22日电 (记者 陈静)记者22日证实,中科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22日13时02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97岁仍主刀做手术的吴孟超曾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你不抓紧一下就过去了,所以我要抓紧时间,分秒必争,为国家,为人民多干点事。”

  此前,国际社会将17606号小行星命名为“吴孟超”星。如今,在浩瀚星空中,“吴孟超星”在天幕中熠熠生辉。

吴孟超看望病人 殷立勤 摄

吴孟超看望病人。殷立勤 摄

  1922年,吴孟超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小时候随家人前往马来西亚。后来,吴孟超独自回国,考入同济医学院。在战火轰鸣的年代,他选择凭自己仁心和医术悬壶济世。

  中国曾是肝炎、肝癌最高发的地区,集中了全世界半数左右的肝癌病人。但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肝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在恩师裘法祖的建议下,吴孟超决意向肝脏外科这一“禁区”进军。从此,“卧薪尝胆、勇闯禁区”成为他的座右铭。

  70余载岁月中,从风华正茂到鲐背之年,吴孟超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成功切除世界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为世界上年龄最小的病人切除肝母细胞瘤……中国肝癌手术成功率由上世纪60年代初的15%提高到98.5%,肝癌切除病人总体5年生存率接近50%。一系列成果令世界医学界瞩目。

吴孟超为病人做手术。 殷立勤 摄

吴孟超为病人做手术。殷立勤 摄

  吴孟超用独创的肝门阻断法为正在上大学的女孩王甜甜切除9斤重的肿瘤;为汶川地震伤员进行远程会诊;完成一例又一例教科书般的经典手术,为一个个患者和家庭带去希望与幸福。

  虽然硕果累累,但吴孟超看重的并不是创造奇迹,而是救治生命。在吴孟超眼里,救治病人事比天大。

  2005年,吴孟超被推荐参评国家最高科技奖,科技部派工作组对他进行考核谈话。医院“贴心”取消了他原定第二天的手术。吴孟超得知后,坚持不推迟手术。他解释,病人是一位60多岁重病的贫困河南农民,同乡凑钱助其到上海就医,多住一天院对他们都是负担。 在吴孟超的一生中,这样令人泪下的故事还有很多。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吴孟超曾对助手说:“我们既要看病,更要救人。”病入膏肓的患者常常在吴孟超的门诊获得积极的治疗和安慰。

  2006年,吴孟超斩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毅然捐出了6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又联合了6位知名院士向国务院提交了“集成式研究乙型肝炎肝癌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建议案,并被列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如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已屹立在上海安亭,成为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基地。

  推动中国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吴孟超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手术台下的吴孟超是一名开朗和善的老者。记者曾有幸采访这位医学泰斗。亲和的话语、乐观的精神、敏捷的思维、善良的内心、谦逊的态度和令人至今难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