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庐桐君街道梅蓉村: 文化赋能乡村  助推共同富裕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京记者杭州报道:你知道泰山压顶不弯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来自哪里吗?敢把荒滩变绿洲是谁干的?这就是桐庐县的梅蓉村。梅蓉村位于桐庐县城东北隅,北靠长王山,南临富春江,下辖11个自然村,现有1107户,人口3443人。梅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两晋时期就有人在此居住。清代以来这里遍植梅树,成为江浙一带的赏梅胜地。龚自珍、林则徐等文人墨客留有诗词200余首。三百年九里梅花香雪海,三十年敢叫荒滩变绿洲。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梅蓉生产大队面对洪水等自然灾害带领群众开展了战天斗地的革命,大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让沙地变成了水田、荒滩变成了果园,《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中央媒体相继报道梅蓉人民“敢叫荒滩变绿洲”的先进事迹,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访梅蓉大队》。梅蓉还是当时展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先后有60多个国家44批次482人次的外国政要来梅蓉参观访问,也曾接待过李先念、黄镇等领导。

近年来循着“千万工程”的指引,梅蓉村充分挖掘富春江北岸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禀赋,聚焦美丽风景、美丽人文、美丽产业,通过提靓田园底板、提升基础设施、梳理村史文脉、招引文旅产业、加强活动引流等举措,持续推动梅蓉从“荒滩变绿洲”向“绿洲成金山”跨越。在此过程中,该村选准艺术乡建赛道,以文化艺术带动乡村地域振兴。通过连续举办两届中国桐庐山水艺术季,打造“山水艺术季”IP,营造乡村艺术新空间,该案例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全国十大艺术和旅游深度融合经典案例之一。艺术活动引流,为沉寂千年的古村注入了新的活力,梅蓉村成为杭州市第一批共同富裕村。

2000亩农田是梅蓉村最宝贵的资源。梅蓉村精心制定每季农作物种植方案,推动田园风光“景随季移,四时不同”,种粮食的同时也种风景。春秋两季,梅蓉稻田画、彩色油菜、油菜迷宫等成为各大主流媒体流量担当,还登上《瞭望》杂志。在建筑风貌上做好存量,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将榨油坊改造成乡村咖啡馆,将鸡棚改成吉木丘林农场,矗立于稻田中央的漠画肆季美学生活馆前身则是一个养猪场。两年时间里,梅蓉村完成了二十多个建筑艺术化改造项目,每一个都成了村里的打卡点。以景点标准建设村庄,以景点标准建设镇村,动员家家户户开展庭院整治,整合“碎片化”资源,布置灯光秀、音乐草坪等,打造“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处处皆景”的村居环境,让乡村面貌更有艺术美。

1963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在梅蓉拍摄的纪录片《访梅蓉大队》中,就有一句解说词提到,“创造着共同富裕的生活”,成为传承“梅蓉精神”的生动教材。在振兴梅蓉的实践中,通过文化梳理、开设梅蓉精神纪念馆、编写首部口述村史《口述梅蓉》等举措,挖掘珍贵乡土文化,不断激活梅蓉精神的红色根脉和文化基因,凝聚起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强大合力,让梅蓉在60年后的今天再度成为中国和美乡村建设的重要窗口。梅蓉村成为杭州市干部教育培训精品现场教学点,梅蓉精神也成为三大精神之一列入桐庐县三大精神谱系在选准艺术乡建赛道后,连续举办两届山水艺术季,由全国十大美院团队创作的20件公共艺术作品永久落地梅蓉,与当地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开展沉浸式艺术演绎、国际音乐节、古宅戏剧场等多形式艺术活动,激活田野、文化礼堂等空间,为乡村发展注入艺术气息。启动“艺术家驻村计划”,朱海等6位文化名人被聘为“艺术顾问”,让艺术在这里“自然生长”。举办乡村文旅相亲会,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吸引吉木丘林手作主题农场、漠画肆季美学馆、冰雪容黄精产业园、宏逸咖啡、梅蓉宿、梅蓉心等农文旅项目入驻梅蓉,进一步升级艺术效能,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我们收储了60多亩、1万多平方米的老厂房,以及10多幢明清古建筑,为艺术乡村整村打造、产业兴旺预留了好空间。”梅蓉村书记吴方云表示,梅蓉村将着力培育华东亲子乐园集群、科普研学基地等业态,以“新梅州十景”打造梅蓉的活态实景村史点,将艺术与村庄建设、功能完善、产业导入、村民生活相融合。同时,以“新村夜话”为载体,倾听百姓心声,引导村民参与乡村建设。“梅蓉始终在发展中改变,游客多了,需求多了,村民们自然而然跟上步伐。”吴方云期待着,艺术能给乡村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多元化,使之一步步成为知名的文旅目的地,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为实现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桐君街道、梅蓉村与市县国企合作,积极探索“属地街道整合资源、国企操盘运营、村集体和村民全面参与”的共同富裕整村运营模式。2023年8月3日,桐庐县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杭州商旅集团下属的杭州三江两岸旅游运营有限公司签订成立合资投资公司协议,桐庐县乡村振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杭州宏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成立合资运营公司协议,对梅蓉进行整村开发运营,项目组坚持运营前置理念,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企深度合作以及市、县两级国企合作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模式。目前“梅蓉·宿”前江农房组团、“梅蓉·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及“梅蓉·居”龚家老宅盘活建设等项目均启动建设。这些项目在村庄内部形成了多个特色鲜明、相互辉映的功能分区,成为乡村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紧密融合的展示窗口。

两届山水艺术季后,梅蓉一跃成为浙江艺术乡村的代表,打响了富春江“黄金左岸”的名片,去年以来在全国各大媒体的浏览量突破了3000万次。2021年国庆假期,梅蓉村共接待游客8.7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1351.5万元。去年艺术节活动3天,6.3万人次到梅蓉村打卡,实现旅游收入5090万元。山水艺术季不再只是“艺术”的试验场,而是实实在在地成为助力乡村发展、村民增收共富的重要元素。“经过升级改造,我们的民宿在今年国庆期间重新开业,整体入住率达到70%,其中三天实现满房,营业额近50000元。”梅蓉村漠画玖禾民宿主理人霍繁表示,在没有运营推广、没有引流的情况下,均价1350元/间的民宿一开业就迎来了“开门红”。

山水艺术季活动以艺术提升乡村能级,既打响地域知名度,也增强乡村投资吸引力。目前启动建设的10余个项目均围绕亲子及其艺术研学的定位谋划实施,艺术乡村氛围进一步浓厚。“在美丽经济的版图上,梅蓉农文旅产品的供给也日益丰富。”梅蓉村委书记、主任吴方云介绍,“目前,我们有冰雪容乡村共富基地、漠画肆季生活馆、漠画玖禾民宿、梅蓉忆茶馆、乡村会客厅、亲子微乐园、吉木丘林等7个已建成营业的农文旅项目,它们像繁星一样镶嵌在梅蓉富春田园的风光带上,为村里吸纳了年均近十万的客流量和近千万的旅游消费收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月亮型的项目。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振兴不仅在于为村塑形,更需为人铸魂。艺术乡建则为涵养“精神内核”提供了可能。往日在村民眼中普普通通的稻田、榨油坊、水塔等在地资源被发现,乡土文化体系被形塑,使得梅蓉村民重新认识了梅蓉,认识了梅蓉精神,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到明显增强。同时,村民也从艺术乡建的“旁观者”成为了“参与者”,最终变成“创造者”。实施村民家门口就业计划,村民通过流转土地获租金、就地务工挣薪金、合办民宿享分红、入股项目得股金,在实现物质富有的同时,精神上也日益富有。同时,新农人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和本地村民一起共创共享。

从美丽乡村到艺术乡村,梅蓉这个富春江畔的小村落在一次次改造、建设中蝶变。零落田块流转整合,成了千亩良田,田间地头“长”出特色各异的艺术品,闲置地块打造成了亲子乐园……从美丽环境的优化提升到古朴民居的典雅重塑,再到美丽经济的多元化激活,梅蓉的蝶变是一场全方位、深层次的乡村变革序曲。更让人欣喜的是,梅蓉乡村振兴的步伐并未就此止步。随着我县“美丽100”攻坚行动的开启,梅蓉有信心将这颗富春江畔的“明珠”打磨得更为耀眼。

吉木丘林农场

2012年,李东宇从广告业转向农业,在北京经营家庭农场,以“宅配”模式与农夫市集进行推广。偶然了解到国外家庭农场、主题农场经营内容丰富有趣,从种植、养殖到加工、亲子娱乐等业态都很成熟,他便毅然开启经营农场的学习之路。实践学习让李东宇深知三产联动发展给农户带来的效益,也激发了他探索打造中国农文旅乡村共富样板的激情。

2022年,梅蓉村闯入李东宇的视野。富春江北岸的自然风光,以及“敢叫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给他提供了一处实现乡村理想的实验地。李东宇租赁梅蓉村40余亩闲置林地,带领团队成员头戴斗笠、手拿镰刀进村开荒。6个月的日夜兼程,成功落地原创IP吉木丘林——一个以自然手作为主题,内容涵盖手作体验、艺术探索、特色餐食、主题营地、萌宠互动等,让大家乐享乡村之美、自然之趣。

在李东宇的不停“折腾”中,吉木丘林也在不断完善优化。对户外游乐设施制作、柴烧面包窑的搭建等基础建设,李东宇带领党支部亲力亲为,而农场IP形象和文创衍生品的拓展创造更是层层加码。同时,农场的“自然创享所”“粗粮研究所”“艺术研习所”“元气制作所”四所场馆,都以乡村风物为本,参与四时变化,将孩童活动与自然体验完美结合。此外,吉木丘林农场还将梅蓉村各类粗粮、蔬果深加工成各类好吃好玩的衍生品,带动了休闲观光、艺术文创等三产服务业发展。如今,三产融合的雏形已在梅蓉村和吉木丘林初显。

农场是“嫁接”在梅蓉村之上“生长”起来的,必须在地化运营共生,让村民也成为利益共享者,如此,吉木丘林与所在村庄才能共生共长。李东宇这么认为,更是如此实践的。在梅蓉村的“杨梅节”“中国农民丰收节”“山水艺术季”等活动中,都能看到李东宇和其团队忙碌的身影。

每到梅蓉村杨梅成熟季,李东宇带领“新农人”党支部成员和团队成员整合党建联建资源,开展公益助农,帮助农户包装、运输,抢抓杨梅保鲜期,将梅蓉杨梅销售配送至北京、上海等地;研制推出杨梅酱、杨梅干、杨梅咖啡和杨梅果茶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杨梅产品,创造梅蓉专属IP,促进三产联动。这个党支部还与本地非遗匠人合作,研发出非遗有机食品;走进本地、周边院校,分享创业经历,为高校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基地等。同时,农场还建立杭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实践基地、青年之家,桐庐县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友好空间,吸引更多“微家庭”来到乡村、了解乡村。

经过一年多的运营与积累,吉木丘林的首家城市门店也开业了。如今,吉木丘林团队的20余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且大多数为95后。“用青春的视角去关注、记录乡村四季美好,让更多人看到乡村之美。”至目前,投资1400余万元的吉木丘林“共富工坊”,在筑巢引凤、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也为梅蓉村注入了“新活力”。同时,这个年轻的团队也致力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践农文旅项目三产联动发展路径,为周边村镇进行农文旅项目的设计与运营。

李东宇表示,他将持续完善体验场景,精进主题内容,继续不遗余力当好支部书记,带领更多“新农人”用青春和汗水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耕耘事业、播种理想。

新农人闯出“兴农路”

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梅蓉村正不断夯实乡村党组织这个“主心骨”,下好乡村共富这一先手棋,开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梅蓉村“新农人”党支部是一个年轻的党支部,他们依靠知识和技术逐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年轻一代党员带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扎根乡土,用与时代接轨的新科技赋予梅蓉区块崭新的发展面貌,以手作农场、乡村咖啡屋等以农业为内核的特色业态助力乡村旅游。

而“新农人”党支部与“第一书记”、选调生力量成立杨梅产业党支部,加上梅蓉村与13个国家、省市县级单位党组织建立党建联建机制,形成“党支部+产业”运转模式,围绕“共富共美”总目标,创建“梅蓉实验室”,建成“稻博园”,举办山水艺术季,打响了村庄知名度,引领了打造共富样板。

在梅蓉村,农田被集约化管理,实施规模化、机械化操作,“新农人”徐星承包了梅蓉村800余亩的水稻田,让这处“金黄地”既是一片丰收田,更是一处风景地;乡村职业经理人方建顺接手运营村里的数字化农业工厂,采用无公害无土立体栽培,依靠设施农业摆脱了天气的影响,全年无休;“新农人”蔡美琴创立桐庐果色故乡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引进自动化的高粱酒加工线,打造存储基地,组建专业团队,并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以“九里香”品牌带着梅蓉杨梅的好声誉奔赴全国各地;乡贤反哺募资1070万元成立“乡创共富基金”用于项目开发,实现产业、村民与村集体同步增收……加上“梅蓉学堂”为党员群众提供红色教育模块化培训,“竹林议事会”机制打通乡村治理“脉络”,山水艺术及主题展提供活力,党建的加持、艺术家的创造,以及新农人的奋斗激烈碰撞交织在一起,在梅蓉村共富路上频频闪光。

梅蓉精神纪念馆

梅蓉村拥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历史,其精神核心在于一个“敢”字——敢于挑战恶劣自然环境,敢于开创前人未竟的事业,曾以卖鸡蛋集资建渠道、造水库的壮举将荒滩变为绿洲。如今,这份精神在传承中发扬,更聚焦于敢于创新:通过建设艺术乡村,与全国十大美院合作落地前沿艺术作品引流;创新引入市县国企,形成街道、国企、村集体、村民四方联动机制,推动从美丽环境到美丽产业的转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让村民就地过上美好生活。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素。近年来,梅蓉不仅吸引了许多在外务工村民返乡,还引进了40多名外地大学生就业,为村庄注入了新思路、新技术与新业态。为了让这些年轻人长久扎根,村里正筹建“新农人寓所”提供归属感,并与街道共同制定扶持新农人创业的举措,确保本地人与新梅蓉人都能在此找到事业平台。

梅蓉的变迁如同村中的水杉与梅花,见证着历史:昔日的放牧洋滩化身为吉木丘林手作农场,旧榨油坊蜕变为咖啡馆,养猪场升级为美学生活馆……年轻人纷至沓来,村庄日益充满活力。通过土地流转收租、在民宿咖啡馆务工赚薪、闲置房屋出租以及未来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分红,村民收入渠道不断拓宽,昔日绿洲正朝着富民金滩迈进。

乡村会客厅

2023年8月,市商旅运河集团与桐庐县人民政府签订桐庐县全域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合作框架协议,杭州宏逸富春乡村振兴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市商旅运河集团与桐庐县正式开启精品民宿村样板项目—桐庐梅蓉村。计划通过桐庐梅蓉村整村运营,采用民宿业态打造、乡村旅游要素整合运营、文旅业态招引等方式,并共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企深度合作以及市、县两级国企合作开发带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作为梅蓉村的“乡村会客厅”核心载体,HOYI咖啡位于梅蓉村徐家自然村区块,因其别具一格的建筑外形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大地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排行桐庐咖啡馆收藏榜、好评榜前列,是新梅蓉重要打卡地之一。打造的莫奈花园等场景在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火爆出圈。项目定位亲子微度假、都市乡村休闲游,面向亲子家庭、自驾游爱好者、乡村民宿住宿客等客群,植入民宿学堂、农产品销售,植入咖啡空间、旅拍展示空间和会客功能,打造一个集“游、购、玩、拍”的文创中心、乡村会客厅和微型游客集散中心。

 梅蓉忆茶馆由罗家大屋古宅改建而成,始建于1914年,雕梁画栋,气势不凡。它不仅是古建筑的代表,更是记录历史变迁的“活化石”。通过盘活村内闲置物业,将梅蓉在地文化与中式美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再创作,创造了主客共享、惠利于民的文化创意公共空间。自2024年开业以来,梅蓉忆茶馆通过中式美学生活的传播,吸引了大量杭州周边的社交媒体达人打卡,更入选了抖音杭州茶馆热销榜第三名。

梅蓉趣超级体验计划(梅蓉奥飞微乐园)包含了奥飞Q宠奇趣乐园、超级飞侠亲子室内主题乐园、萌鸡小队欢乐水世界(暑期)等三个项目,是桐庐梅蓉村暑期引流小引擎,带动梅蓉整村各业态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梅蓉·逸宿位于梅蓉前江村,毗邻富春江,白色斜顶山墙设计,极具江南韵味,与整村风貌融合。无论是宁静清晨,还是群山环抱中的日落黄昏,抑或是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的群山。江畔晚照的诗意盎然,每一角落都仿佛是大师笔下的江南水墨画,细腻地捕捉了杭州桐庐的灵动风情。

通过上述项目的打造,带动了前江、徐家、罗家、龚家、王家等自然村周边发展及村民就业,创造就业岗位,使梅蓉的老百姓,能够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创业,同时吸引年轻人返乡回乡,为梅蓉的建设贡献他们自己的青春力量。今年上半年,梅蓉整体客流呈增长趋势,亲子客群、年轻客群明显增长。梅蓉整村运营一期推进带动智慧农场、农家乐、周边产业等产业发展、丰富了梅蓉整体业态发展、增加了梅蓉游乐停留时长、带动了农文旅全面发展。

未来,随着新农人之家、融合餐厅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乡村会客厅的引领作用将进一步发挥,带动更多业态及民宿产业发展。整村运营将持续深化,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贡献实践力量。

漠画肆季

作为美学生活馆的漠画肆季主打的是乡村美学生活体验,契合梅蓉村整体的艺术气息。整座美学生活馆立足乡村本色,由团队成员自行施工设计,每季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为乡村注入活力。此外,漠画肆季还和梅蓉村的杨梅、巧克力、黄精等产业进行联动,带动更多的村民发展乡村产业。

走进桐庐 探访美丽乡村共同富裕新图景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京记者6月13日杭州报道– 6月12日,29位华文媒体代表齐聚杭州桐庐,在富春江畔深度探访“中国最美县”的城乡新貌、产业活力与文化底蕴,见证其打造“全域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全域高品质美丽标杆示范地”的创新实践。

在桐庐城市规划展示中心,媒体团沉浸于“潇洒桐庐郡,中国最美县”的立体画卷。范仲淹的传世诗句与动态《富春山居新图》在时光隧道交相辉映,城脉展厅揭晓桐庐从“万年人居史”到现代产业新城的演进密码。以“规划先行·美丽城乡”为主题,围绕城市金名片、城乡规划、重点发展平台、温暖之城、乡村振兴、魅力乡镇、“141X”产业体系等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据介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23%、183条溪流92%达Ⅱ类以上水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在这里得到验证。当地领导也正式宣布要把城市旅游等规化于城市发展中。

行至梅蓉村,九里洲千年梅香融合当代艺术气息扑面而来。村内吉木丘林手作农场、冰雪容黄精产业园等侨企业鳞次栉比。据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梅蓉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开渠引水、治沙改田,形成了“敢叫荒滩变绿洲”的梅蓉精神,如今又聚焦美丽风景和产业导入,通过提靓山水田园底板、深化艺术实践等一系列举措,用艺术激活共富新路,这是中国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来到杭州马术中心,媒体团感叹于可满足全天候训练与赛事需求的纤维砂赛场与4公里越野赛道,展现“桐庐马术”硬实力。同时聚焦“后亚运时代”的国际化运营。这座奥运级场馆依托“无疫区”优势,正加速谋划做实“马术+”产业蓝图,汗血宝马文旅项目落地、中远海运共建“1+5”赛事体系、凯易路马术培训填补产业空白等,持续打响“桐庐马术”品牌。“赛后一年引入184匹境外马匹交易,让亚运场馆持续造血,这是国际级的运营智慧。当前桐庐马术中心正加速创建国家3A景区,马文化博物馆建设同步启动。

走进中通快运总部,其庞大的智能物流版图令人震撼——日发货量高达5.4万吨、运营干线路由超2600条、业务网络覆盖全国并延伸至东南亚,这正是‘中国快递之乡’桐庐深厚产业底蕴与核心驱动力的生动体现。在数字化的发展浪潮之下,中通快运率先构建了“数字快运”体系建设标准,坚持信息主导、科技赋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中通快运将自身发展放到共同富裕的宏大背景下,进行战略升级、产品和服务创新。小县城孕育大产业,这里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基因密码。

鉴于以往民营企业的一些不好的行为,申通快运更加重视员工的福利,经常为年轻人搞业余活动,关心女员工和员工的下一代。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注入活力。

据悉,这个地方不仅有中通快运,还有中通快递,圆通快递,韵通快递。这里的人们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

此次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桐庐,探访桐庐富美建设新成果,将向全球华人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立体呈现桐庐“强城”“兴村”“融合”三篇生动文章,讲述桐庐故事,传播桐庐声音,进一步提升桐庐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为桐庐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赢得更多关注、理解与合作机遇。

走在富春江岸边,遥望不远处山川的迷雾,真的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人间仙境。这里的树非常整齐,没有一分田是浪费的。所有的山川,河流,树木和花草都可以用来当作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这里的杨梅也非常好。人们吃的是绿色食品,呼吸着新鲜空气,喝的是矿泉水一样的纯净水。年轻一代都开始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老有所养,孩子有人照顾,这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生活吗?

与宜家合作 临平区汀洲学校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典型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京记者晨曦杭州报道:6月10日,杭州一整天阴雨茫茫,雨一直下。据说,杭州人就喜欢这种天气,因为它不热,而记者想到这里晒太阳的计划完全落空。记者随采访团一起来到临平区汀洲特殊教育学校,这里是浙江省齐心合力打造的特殊教育培训基地。

据介绍,2021年4月9日,杭州市实施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原余杭区分设为临平区与新的余杭区。临平区域面积286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街,共有196个村社,常住人口114.2万人,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158万人。就是说,在这里的乡镇都可以吸收外来务工人员达三分之一。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5.09亿元、增长5%。临平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区第57位。

这里的垃圾分类做得很好,人们得环保意识很强。

临平沿运河而生。作为运河漕运的重要枢纽,临平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形成了大运河、超山、良渚玉架山等文化标识,孕育了褚无量、何思敬等名人名家,吸引了苏东坡、吴昌硕等雅士名流,是丰子恺笔下的“江南佳丽地”。如今的临平,更有杭州塘、上塘河、运河二通道“三条运河”交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郊野段实现全线贯通、城镇核心段正在加快建设,千年古镇塘栖、超山梅花等文旅IP频频出圈,丁山湖、临平山等城市“绿肺”串珠成链,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临平以融合而立。临平地处杭州东北部,位于G60科创大走廊和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的“两廊”交汇点,是代表杭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开放门户,通过高铁临平南站和即将建设的临平北站枢纽,可实现1小时达长三角主要城市,也是全省首个快速路环线贯通的区县。设区以来,临平坚持融入杭州核心城区一体发展,推动63.79平方公里纳入杭州主城范围、临平数智城列入市级重点发展区块,以临平大剧院、亚运场馆临平体育中心、临平中学(余高)等为代表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域覆盖,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国家级健康促进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

临平因产业而兴。拥有国家级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大运河科创城三大产业平台,基本形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数字时尚、绿色能源等主导产业体系,培育百亿级企业4家、上市企业28家、规上工业企业800余家、省级“未来工厂”6家(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全省第一),是全省唯一的省级服务型制造试点。同时,临平始终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调研时的殷殷嘱托,坚持和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全国智慧农业现场会在临平举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汀洲学校“侨爱职训基地”

汀洲学校“侨爱职训基地”于2021年10月开始整体设计、动工改造,2022年5月助残日正式启动使用,总投入24.6815万元。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共同富裕,大力推进关爱弱势群体事业,进一步提高中重度智障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临平区汀洲学校与区侨联、区慈善总会、宜家家居协作,在校内设立“侨爱职训基地”。基地包括星起点咖啡、侨爱超市、洗车房。通过学习与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超市、咖啡吧运营流程、方法、洗车等简单的劳动技能,提升特殊学生交流、沟通、合作、融合等方面能力。让特殊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以实现自我价值,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劳动者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目前“侨爱职训基地”已为职高68名学生提供实践岗位,一个小小的实践场景,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真的可以说未来能有尊严的立足社会的第一步。是职高段的学生未来岗位的模拟,对低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说是学习日常社会生活规则的体验。

星起点咖啡吧:“星起点”咖啡吧模拟外面店铺真实环境创设,学生在这里进行导购、收银、理货、制作咖啡、点单等岗位实践。

星起点咖啡吧(2.0):坐落于星桥街道党群服务中心,2023年10月,在区侨联牵头下,选址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与健身房、书房、儿童游乐、居家养老等项目共同作为社区配套设施运营。目前招收校2名学生毕业学生就业。

    小蜗牛公益咖啡(2.0):坐落于塘栖镇水北街90号,2023年9月在区慈善总会和塘栖镇政府的支持下,开设了面向社会的的第一家实体店,招收2名我校毕业学生就业。

    侨爱超市:主要分为日常用品区和文创产品区。这些文创品都是学生职业课上制作的。香薰、蜡烛、口红等周边。超市模拟外面超市,使用的是代币。每个班级根据“小水滴争章”的奖励机制,学生拿着奖励,兑换学校代币,然后到超市来买东西。职高的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实习,其他年级段的学生则作为顾客学习买东西。

    侨爱洗车房:洗车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非常适合学校的职高生,很多孩子在沟通表达方面能力较弱,却往往动手能力强。根据学生能力评估,选择专业方向,安排学生一到三年级接有洗车课程,培养专业的洗车员工。

近年来,“汀洲–侨爱”不仅已成为了展示汀洲学生自立自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连接全社会共同关爱残障学生成长、关注特殊家庭的一条纽带;更是全社会共同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样板的一项实践创新,不仅有效构建了锻炼特殊学生学习生活本领、掌握一技之长的有形阵地,更充分展现了让残障孩子更好融入社会、引导特殊人群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具有很好的积极意义和社会效益。

该校校长张弘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里有300多名学生。他们都通过各种途径学到了工作和生活的技能。即使不能工作,至少他们可以生活自理。

尽管外面下着大雨,但是,一眼可以看出瑞典设计的痕迹。进一步了解发现瑞典公司宜家参与了这里的一些项目的设计,体现了瑞典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

Before the reporting delegation left, students went to the stage to sing. It was wonderful to see these happy children.

临安归国学生创业带来新思维新文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杭州报道:要想真正记住临平,你需要临安做参考。两个地方合在一起就是平安。在临平我们走访了汀州特殊教育学校专门为弱势群体打造的生活生产技能的训练基地。

在临安,出国留学回来的学子给我们带来了什么?6月11日,在临安的一次发布会上,年轻学子道出了他们的秘密。也可以说是临安解码乡村共富采风。

发布会上,地方负责人陈娜介绍了临安生态,文化和科创三张名片。以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深入实施桥亮乡村计划。形成了侨青和乡村双向奔赴。

一位从美国回来的青年汤海峰和老爸一起打造漂流旅游体育运动项目,非常新颖,很有吸引力。

一位开坚果咖啡店的青年许萌介绍了她的心路历程。她说,她曾经当过兵,然后,留学,留学回来以后创业。她真的是有的放矢地去学习,把产品,加工,销售整个一条龙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摸清摸透。

“我不能完全改变产品,但我可以改变管理模式,让优质的管理为企业提高效益。” 她说。

还有学习语言教育的企业家,或者说青年企业家任银也是要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来为自己未来的事业精心准备。

首先他们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就应该给点赞。地方政府和家庭也确实都给与支持。

发布会上,澳大利亚奥视传媒CEO索江和美国华人网主编于天竺也分享了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在临安广袤的山乡,与其他地方年轻人逃离农村的现象相反,他们怀揣梦想发展产业,把山核桃,小香薯卖向全球。稻田,茶园,鸡场在他们的经营下成了都市人的认领,私人定制,他们还把咖啡吧开在了村里,吧音乐节办在山岗上。他们创新了产业发展模式,引领了农村生活方式,带动了百姓增收致富。

值得一提的是,潘青青,临安留学生联谊会的会长,也是山屿溪谷和相见茶舍的主理人。她把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村。

她还倡议发动了无痕山野垃圾换咖啡净山行动,激发了广大游客的环保自觉性。他们又发起了无痕山野自然伙伴公益活动,希望激起越来越多的公益力量加入,产生持续的影响力,保护大自然。

然后,记者们又走访了吴越千秋博物馆,领略了吴越国时代这里的瓷器文化非常发达的鉴证。

Liangchu Museum Tells You more about Chinese History

Hangzhou, June 13(Greenpost)– Located in Linping, Liangchu Museum is displaying antiques and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lics dating back to 4000-5300 years ago in Southeast China and East China.

The museum is called Yujiashan Archielogical museum. 玉架山考古博物馆。

The exhibited products include cutting tools, cooking potteries and sacrifice products.

The discovery includes the location of the houses and how ancient people live. For exemple, as far as 4000 or 5000 years ago, people dug up canals surrounding the city and houses. This method has been used by many cities when the local area has too much water.

It is amazing to see that local people could make such excellent products even it was 5000 years ago. A wonderful evidence for the profound chinese culture and long history. Photo AND text BY chenxi

Xiaodong Coordination Center in Linping Hangzhou

Hangzhou, June 13(Greenpost) — In Linping, Hangzhou, capital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re is a Xiaodong Coordination Center aiming at helping neighborhood people to abide by law and avoid losses due to ignorance.

Xu Xiaodong said he himself is an entrepreneur. But nowadays he shoulders a lot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He is also a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and in his projects he asked several others cooperate with him to solve problems for the local people.

“We have tried to spread a lot of legal knowledge and serve the local people very much. ” said Xiaodong, a name for his NGO organization Xiaodong Office.

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have problems with their real estate or other areas. It is not strong enough to issue a court case yet, but coordination work is needed.

Xiaodong opened such a branch just to tell people to make a rational judgement about the problem and find a solution for the partners who are involved in any problem.

They provide a location as a tribunal and invite lawyers or legal workers to come to deal with the case.

He is also a mobiliser to call on other business men to join the team to serve the local people. Another example is to provide scholarship for the local students so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edcation.

American Returned Student Set up Business for Grandmas-Another Example of Well-off for All Goal

Hangzhou, June 13(Greenpost) — Many Chinese students went abroad to study. How was the result? Did they stay abroad or did they go back to their home town to serve their hometown people? In Linping,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 many returned Chinese set up their business which is adaptable to their location and situation, but using advanced ideas they have learnt from abroad.

Hong Zhihao is one of those who came back from America and set up his own business in his hometown.

Graduated from Kansus University, Hong came back to his hometown Linping and contracted to one thousand acre of lotus pond to pruduce lotus products for 14 billion potential customer.

“I used to work for a bank when I came back from abroad. I was born in a town where we grow white lotus. My father discovered a technology to grow white lotus fruit. In 2019, I started up this workshop to carry 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ask.” said Hong.

Hong said traditionally Chinese people just eat dried Lotus fruit as a kind of medicine to lower the fever. But he found new way to eat it. That is to eat it very early and treat it as a kind of healthy fruit. Then it doesn’t taste bitter as the dried one.

Currently China is also entering into senior age period and a lot of grandma are still fit for work but nothing better to do. Thus he organized these grandmas to come to work for him to get the lotus fruit out of the plant.

“The time table is not too strict, it is just a way for these women to gather together and have fun while doing this job.” said Hong.

The grandmas have their own pention, but life is boring if they don’t do anything. Working here, they can also earn some more to add on to their life expenses while talking and laughing together with their colleagues.

Hong said he learnt a lot of good development ideas from America and he likes to provide better products for the people. These lotus are grown in ponds which are adaptable to climate here and provides many kinds of products such as lotus roots, trunk and branches.

Hong said he made full used of networking and partnership strategy to cooperate with packaging company Hema and local community to get their support.

Hong said this is a way to create a better environment for work and life. It is also a wa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product of Lotus.

He is also grateful for the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policy for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tudents.

杭州致力于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城市

北欧绿色邮报网6月9日杭州报道: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被人称为非常舒服的旅游景点,靠着西湖卖龙井茶和丝绸,全国人民都想到这里来。但实际上,杭州目标更高远。

既有烟雨江南的诗意,也有数字浪潮的澎湃,更承载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时代使命。为进一步发挥侨界资源优势,发挥海外华文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助力杭州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市侨办、市侨联主办,临平区、临安区、桐庐县侨办、侨联共同承办的2025年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采访活动9日在杭启动。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英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29家媒体代表相聚杭州,开展为期五天的采访活动。市侨办主任王新宇、市侨联党组书记赵欣浩,海内外媒体代表30余人参加启动仪式。

赵欣浩指出,扎根海外、遍布全球的华文媒体,是新中国砥砺奋进的见证者、参与者和记录者,是服务华人社会、传承中华文化、讲好祖(籍)国故事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海外华文媒体杭州行”活动经过侨办、侨联携手打造,逐渐成为了侨界讲好杭州故事的重要窗口,一次次的实地探访,让有温度、有深度的杭州故事与世界“共情共振”,呈现杭州在争创浙江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城市范例、建设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程中的精彩蝶变,让全球华侨华人更加全面了解杭州,爱上杭州。

王新宇在致辞中指出,杭州是一座古老而常新的城市,是一座勾留人心的风景之城,也是一座积淀深厚的人文之城。王新宇用三个关键词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一是“破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用“第三只眼”解码杭州实践,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二是“共情”,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情,让“各美其美”变成“美美与共”,用“暖实力”构筑国际文化传播内核;三是“转化”,按照新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把杭州元素和共富实践转化为国际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澳大利亚澳视传媒CEO索江代表媒体发言。他表示,过往的杭州行采访活动不仅增进了海外民众对杭州的了解,也为杭州与世界搭建起了友谊与合作的桥梁。今年我们将继续秉持专业、客观、真实的态度,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城市范例建设中的创新举措与实践成果,关注那些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人物和故事;也会领略杭州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千年古都的独特韵味;还会关注杭州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与成就。

主办方精心设计了采访路线,除了考察良渚文化、吴越文化,采访团还将探访临平区“侨爱共富——临平区汀洲学校侨爱职训基地”,临安区“临安侨青入乡实践站点”——山屿溪谷浙西天路驿站,桐庐县富春江畔“黄金左岸”——梅蓉村,见证杭州在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可喜变化,向世界呈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别样韵味和风采。

三访杭州

1991年5月.笔者随旅游团从江苏太仓来杭州旅游。我们看了西湖,到虎跑寺,下山时还看到茶农烤茶,还友情购买了二两。

2012年我第二次来杭州,这次是浙江连线。走了宁波和舟山。1991年我去过普陀山,2012年又到普陀。文化氛围更浓烈。高科技也是风起云涌,高歌猛进,造船业发达。采访完我多呆一天,再次畅游西湖。

这一次由于飞机突然取消,我只好提前来一天。还是畅游西湖。这次我坐地铁到这里来。太方便了。然后,坐船,感觉到了避暑山庄。但下船以后,走在拱桥的时候,看到一头金牛在河里。突然觉得这里很像斯德哥尔摩王宫附近的桥和那里的场景。触景生情。再走走看到路两边的水,让我想起新西兰的美景。

还是那句话,外国有的,我们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有。这次看到了更多烧烤和辣的小吃。杭州的甜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