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林西莉,《另一个世界》

书评:含泪读完著名汉学家林西莉的《另一个世界》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 陈雪霏

说书评比较正式,其实我真不敢妄加评论,还是说读后感吧。几个星期前的一个周末,我终于静下心来读著名汉学家林西莉的图片书《另一个世界》中国记忆1961-1962.  我是一口气读完的,中间很多地方都是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但我还是一口气读完了。

我本来想去当面采访她一下,但是,因为最近实在太忙,我想我先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再说吧,免得时间一长就忘了。

林西莉1961-1962年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从莫斯科乘火车到中国去留学。期间还是因为有在苏联的教授和在瑞典的国王的推荐信才使她有可能践行这次留学。当然,她不虚此行。多年后,她教了一大批学汉语的学生,也因此出版了两本书。

林西莉酷爱中国。文革过后,一经改革开放,她就带着学生到北京去游学。到她的老师王迪那里去拜访。

 

记得多年以前,因为她的另一本书《琴》获得瑞典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奖,而且是第二次获奖,在那之前的《汉字王国》也获得同样奖项,因此,我曾专访过她。林西莉是学艺术史的,也当过记者,因此,她对记者也非常友好。她自己也多次在瑞典电视台亮相,经常在与中国有关的大事件的时候,她就会受到采访。

她说,她本来是当老师的,但是当她50多岁的时候,她突然在办公室大哭起来。同事问她为什么哭了,她说,我想写书,但是,一直没写成,没时间,我不想工作了。同事说,好吧,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凭你的能力,你肯定是生活没有问题的。

于是,她从教师的岗位上辞职了,回家潜心写作,先后15年,终于把那本琴书出版了。当年得大奖。而且,她还把她的老师王迪的女儿琴的传人邓红请来成功地进行了北欧巡回演出。

那时,我问她今后还要做什么,她说,她曾去过陕西延安附近的农村,收集了很多剪纸,非常漂亮,她要出版一本关于剪纸的书。

去年,她真的出版了一本书,不过不是关于剪纸的,而是关于北京的,还是关于1961/1962年的。原因是那个年代太特殊。那个年代中国人没有相机,而她因为在使馆的关系和人借了相机照了很多绝版的珍贵照片。因为稀缺,所以才有价值,才吸引人。

确实,就像书中说的,这是真的吗?是的,现在的年轻人,不用说六十年代,就是八十年代的事情,他们都不知道。中国人擦干眼泪,似乎不愿意再回忆那段艰难困苦的历史。

但是,对于林西莉,她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年的经历,居然出了两本书,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艺术功底和文学功底。她的语言简单明了,平铺直叙。还是李之义老师翻译。他们俩几乎是北大的同学。

林西莉说,她如果一直在北大的话,她肯定坚持不了一年的学习。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古琴研究院。这个古琴研究院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照下建立的,她是唯一的学生。因此,她感觉自己有那么多好老师教她,她必然要努力学习。而中国的古琴确实是吸引人,因此,她就坚持下来了,而且是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她本来会弹钢琴。

她用黑白照片展现当时的北京。艰苦的生活当时肯定没有办法和瑞典比。长期缺乏蛋白质补充,她经常掉头发。她感觉自己有时被监视。

总之,当我们了解了那个时候的困苦,我们才知道当今我们是多么的幸福。至少不要为吃饭发愁,不要为住宿发愁,不要为穿衣发愁。那个时候的街道和现在的街道无法比拟。但是,那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喜欢打太极,那个时候,人们更注重锻炼身体。

一切都给人以巨大的反差。当然,李之义在最后的附言中觉得林西莉当时对中国的形势还是不十分理解的,肯定有误解的地方。但是,林西莉敢于还原历史,敢于把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能够把自己的经历付诸于笔墨,这也是很不一般的。

最明显的就是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人们只能靠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连公共汽车都很少。大白菜,蜂窝煤也是北京的特色。

在《另一个世界里》,拿着镐头的农民,带着草帽的妇女都是国家的主人,劳苦大众真是扬眉吐气了。但是贫困是普遍现象。

这本书好就好在林西莉经常去中国,所以,她时不时把过去跟现在对比,让人理解今日的中国已经完全变了样儿。中国人的奋发图强是在过去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的。

总之,我觉得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毕竟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才有根基,我们才知道今天我们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还是需要更大的改进。

该书能够如此详尽,生动细致的描写是因为林西莉也非常喜欢写日记,因此,很多时候都是有名有姓地让人感觉真实可信。

确实,她的这些照片大多是民间的,非官方的,因此更加宝贵,因为那个时候,普通老百姓没有相机。也没有多少这样的照片。

中华书局出版。该书瑞典语版已经于去年早些时候就出版了。

图文/陈雪霏

著名汉学家林西莉新书《另一个世界》出版发行

北欧绿色邮报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著名汉学家林西莉的第三本关于中国的书《另一个世界》日前在斯德哥尔摩出版发行。

DSC_2577

林西莉17日在市中心的Hendgren书店进行演讲并签名售书之后接受了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的采访。

DSC_2572

林西莉接受北欧绿色邮报记者采访。 丹妮拍摄。

“这部书主要收集了我在1961-1962年在中国留学时的生活和老北京在那两年的生活。一开始我在北大留学,感觉非常糟糕,一切都是政治挂帅。后来,我开始学习古琴,结果我发现了非常好的老师,非常优美的音乐和非常悠久的文化。我开始真正了解中国文化。”

DSC_2559

林西莉此前已经写过《汉字王国》瑞典语写的,已经翻译成中文。第二本《古琴》也是瑞典语翻译成中文。都获得瑞典著名的文学最高奖奥古斯特奖。而且《古琴》很畅销,在排行榜上仅次于《习近平》。

DSC_2554

她说,那个时候因为没有多少人有照相机,即使有,照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照片也是非常宝贵的,都是独家的。本书中收集了1961-1962两年的190张照片反映当时老北京的生活。

DSC_2555她在演讲中说,当时非常困难,由于缺乏蛋白质,她总是掉头发。但是,在学习古琴时,她却是当时唯一的学生,这给了她得天独厚的机会,让她能够沐浴在古琴学习中随时可以问好几个老师。

DSC_25611978年改革开放后,她带领学生到中国去。她写《古琴》书希望能把这方面的知识流传下去。她写《汉字王国》,希望通过象形文字的形状了解它们的意思,非常有效。后来,她发现,她的书成了中外的教材,中国的古琴业也出现了繁荣发展,看到大批中国青年学习古琴,很多厂家生产古琴,带动一个产业,很多地方有古琴表演,这让她感到有很大安慰。她非常高兴看到古琴的流行。

林西莉几乎年年都到中国去访问,参加各种会议,及时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她曾经学习艺术史,考古史,当过中文老师,当过记者。晚年能够专心致志地著书,写出的都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