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瑞典新闻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以“更上一层楼”结束精彩演讲

北欧绿色邮报网 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著名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精彩演讲。

IMG_9403她以在中国脍炙人口的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鹊楼》一诗做结尾。她说:

“最后我想和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写的登鹳鹊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中医中的宝藏,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深深感谢家人一直以来的支持,谢谢大家来参会。谢谢大家。“

屠呦呦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演讲。

IMG_9410 (1)

屠呦呦查询古代医学典籍照片。

她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青蒿素发现的过程,期间的各种艰辛,例如,没有专业器皿,他们就用大水缸装水,在自己身上尝试药效。

屠呦呦也指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发现,在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发现有青蒿素抗药性,因此,希望同行同事们,团结合作,更上一层楼!

(图片翻拍于现场直播)

敬请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稍后将有演讲的详细内容。

要闻视频(下):屠呦呦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6日在斯德哥尔摩出席新闻发布会,回答中外记者的各种问题。她反复强调,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抗虐药还需进一步研究,延缓其抗药性。年轻人也一定要继续努力,挖掘中医这个宝库,尤其与现代科学结合,东西结合,在心血管等多种领域大有潜力可挖。

丹妮拍摄。

更多文字内容:

在回答新华社记者提问时,屠呦呦说,“中医是个巨大的宝库,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我是接受了这个领域的任务,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两千年的传统中医药提取。当然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做。现在还有其他更大的领域,努力工作吧。

 

关于基于中医古方,是否还能开辟出更多的研究课题,屠呦呦说,我想这是大家需要努力去奋斗的问题。我不便全面地回答。但是,在很多领域,例如心血管问题,这需要看大家努力发掘的程度如何。因为现代医学还是有很多潜力的。

 

在回答北欧绿色邮报记者提问时,屠呦呦简单介绍了青蒿素发现的过程。

 

屠呦呦说,“中国的中医药领域确实有很多传统的东西,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做工作,就当年的情况讲,主要问题就是原有的抗虐药都产生耐药性,没有一个可以治疗疟疾。当时来讲是一个很紧迫的工作,因为疟疾(造成)大量大量的死亡。所以这个时候呢,其实很多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做不出来的时候,从我来讲,不断地翻阅古代的文献,因为我们的祖先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从那里找线索,所以就找到古方,用青蒿治疗。青蒿治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找到这个以后呢,就翻来覆去地来考虑,因为它的用药方式确实不一样。它把青蒿拿来挤出来汁。从这里就考虑到,我们做不出来,就考虑它的提取方法。后来,我就考虑用低温来处理。还有几方面的问题,就是它的科属,它是什么品种呢?中药里很多,但并不是什么药都有什么科什么属的植物名称,所以,从这里发现是前提,最后从青蒿里头提取,其实青蒿也有好几种,最后发现,只有Artemisia annua(黄蒿)这种青蒿里边才能提取青蒿素。也只有这种药才对治疗疟疾有利。”

 

在回答罗马尼亚记者关于国内的反映和对以后科研的影响时,屠呦呦回答说:我做这个任务,当时来讲,是一种世界性的问题,疟疾非常严重,死亡多少亿,所以,做这个任务,就是觉得为人类做事,因为保健事业上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就是要考虑如何努力地把它做成,没有考虑其他的什么问题。那么,现在得奖,也没有其他的考虑。就是说,这个药,假如有条件,因为并没有做完,这工作没做完,这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现在还有其他的疾病可以治疗。而且疟疾也还有要求来把它做完,因为现在耐药性的问题,已经出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关心的是这个,我不在意其他什么,得奖以后怎么样,没考虑这个问题,对我也太感兴趣。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屠呦呦再次强调这个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我想这个工作确实是很久了,因为70年代到现在40来年了。这个发现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是一个全新的化物。这个工作实际上没有完,还有新的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这个事业是我们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个事业也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在回答腾讯记者提问关于抗药性的问题时,屠呦呦呼吁大家能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计划进行。

“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按照WHO的计划来进行,WHO说,疟疾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以后,他们的说法是,再花10年,拿出一个新药来,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也为这个前景很担心,也希望所有关心疟疾的同志们能够共同努力,来梳理这种发展的次序,我希望大家按照WHO的要求来给药,但是现在事实上,不是都这样做的。我觉得应该大家一起努力,因为疟疾是一个很容易泛滥成灾的病,一定要注意,特别是非洲这些比较贫困的国家,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把青蒿素这个药尽可能地延缓它的抗药性。”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屠老对青年工作者有什么寄语。屠呦呦说:

“我希望这次得奖对中国是一个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同志更努力地在不仅是医药领域,各个领域都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医药领域呢,就是说中国有 好多传统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把它更好地中西医结合,这样的话,可以发现更多潜力,开发新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回答是否西医将来应该更加依靠中医方法的问题时,屠呦呦说:“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应该继承发扬,努力提高。我自己原来是学西药的,以后又去学中医,就是说你有这样一个基础,怎么用现代科学与传统医药结合起来,能够有所继承和发扬,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我想对人类健康一定有更大的好处。为人类造福。”

 

诺贝尔医学奖的另一半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坎贝尔在回答其成功秘诀时表示,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其实是悲喜交加,高兴很自然,但是也伤心只有自己得奖,其实这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觉得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日本科学家大成智表示,他成功的秘诀也是合作。在科研上要多合作。

发布会以热烈的掌声结束。

特稿 屠呦呦给诺贝尔博物馆捐了什么礼物?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随着诺奖周的开始,第一件大事就是诺奖得主到诺贝尔博物馆去给椅子签名,然后,捐献给博物馆一样礼物。

IMG_9364这个过程是不许媒体跟踪采访的。但是,活动结束以后,不但记者可以去看,公众也都可以去看,随便看,敞开看。当然,公众可能要买票啊。

昨天,记者看到了莫言签名的椅子,也顺便问了莫言三年前给博物馆捐了什么礼物,回答是莫言小说集。

今天忙完有屠呦呦参加的紧张的医学奖新闻发布会,记者又冒雨跑到博物馆去看屠呦呦的签名和捐赠礼物。

原来,屠老捐赠的也是自己的作品,就是关于青蒿素的发现。不信你看看照片!

DSC_4751以上是 屠呦呦捐献的青蒿抗虐研究 1971-1978.

DSC_4753 DSC_4754

 

屠呦呦签名。DSC_4757 DSC_4758

日本科学家的礼物,是物理的,但我想让大家看,他的名字跟中文没啥两样。DSC_4761 DSC_4762

以上是青蒿图DSC_4764

这是书的前沿。1972年底发现了单体青蒿素。

DSC_4783

日本的诺奖得主大村智的弟弟幸福地拿着椅子照相。

DSC_4777

要闻视频(上):屠呦呦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正在此间出席诺奖周的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6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以下是现场实况:

丹妮拍摄

今日头条:屠呦呦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正在此间出席诺奖周的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6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说,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IMG_9364在近百名中外记者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新华社记者首先提问。屠呦呦说,“中医是个巨大的宝库,要努力发掘加以提高”,这是毛主席提出来的。我是接受了这个领域的任务,这是很不容易的,从两千年的传统中医药提取。当然还有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需要做。现在还有其他更大的领域,努力工作吧!

关于基于中医古方,是否还能开辟出更多的研究课题,屠呦呦说,我想这是大家需要努力去奋斗的问题。我不便全面地回答。但是,在很多领域,例如心血管问题,这需要看大家努力发掘的程度如何。因为现代医学还是有很多潜力的。

IMG_9358在回答北欧绿色邮报记者提问时,屠呦呦简单介绍了青蒿素发现的过程。

屠呦呦说:“中国的中医药领域确实有很多传统的东西,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我们做工作,就当年的情况讲,主要问题就是原有的抗虐药都产生耐药性,没有一个可以治疗疟疾。当时来讲是一个很紧迫的工作,因为疟疾(造成)大量大量的死亡。所以这个时候呢,其实很多人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做不出来的时候,从我来讲,不断地翻阅古代的文献,因为我们的祖先有大量的临床实践,从那里找线索,所以就找到古方,用青蒿治疗。青蒿治疗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找到这个以后呢,就翻来覆去地来考虑,因为它的用药方式确实不一样。它把青蒿拿来挤出来汁。从这里就考虑到,我们做不出来,就考虑它的提取方法。后来,我就考虑用低温来处理。还有几方面的问题,就是它的科属,它是什么品种呢?中药里很多,但并不是什么药都有什么科什么属的植物名称,所以,从这里发现是前提,最后从青蒿里头提取,其实青蒿也有好几种,最后发现,只有Artemisia annua(黄蒿)这种青蒿里边才能提取青蒿素。也只有这种药才对治疗疟疾有利。”

在回答罗马尼亚记者关于国内的反映和对以后科研的影响时,屠呦呦回答说:我做这个任务,当时来讲,是一种世界性的问题,疟疾非常严重,死亡多少亿,所以,做这个任务,就是觉得为人类做事,因为保健事业上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就是要考虑如何努力地把它做成,没有考虑其他的什么问题。那么,现在得奖,也没有其他的考虑。就是说,这个药,假如有条件,因为并没有做完,这工作没做完,这是个全新的化学结构,现在还有其他的疾病可以治疗。而且疟疾也还有要求来把它做完,因为现在耐药性的问题,已经出现,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我关心的是这个,我不在意其他什么,得奖以后怎么样,没考虑这个问题,对我也太感兴趣。

 在回答人民日报记者提问时,屠呦呦再次强调这个事业还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我想这个工作确实是很久了,因为70年代到现在40来年了。这个发现过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它是一个全新的化物。这个工作实际上没有完,还有新的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这个事业是我们为人类健康服务,这个事业也没有完成,还有很多需要做的。”

在回答腾讯记者提问关于抗药性的问题时,屠呦呦呼吁大家能够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计划进行。

“这个问题我一直在呼吁,希望大家能够按照WHO的计划来进行,WHO说,疟疾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以后,他们的说法是,再花10年,拿出一个新药来,这是很不容易的。所以,我也为这个前景很担心,也希望所有关心疟疾的同志们能够共同努力,来梳理这种发展的次序,我希望大家按照WHO的要求来给药,但是现在事实上,不是都这样做的。我觉得应该大家一起努力,因为疟疾是一个很容易泛滥成灾的病,一定要注意,特别是非洲这些比较贫困的国家,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把青蒿素这个药尽可能地延缓它的抗药性。”

中央电视台记者问屠老对青年工作者有什么寄语。屠呦呦说:

“我希望这次得奖对中国是一个新的激励机制,让年轻同志更努力地在不仅是医药领域,各个领域都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医药领域呢,就是说中国有 好多传统宝贵的东西,我们可以用现代科学把它更好地中西医结合,这样的话,可以发现更多潜力,开发新药,为人类健康服务。”

在回答是否西医将来应该更加依靠中医方法的问题时,屠呦呦说:“中医药是伟大宝库,应该继承发扬,努力提高。我自己原来是学西药的,以后又去学中医,就是说你有这样一个基础,怎么用现代科学与传统医药结合起来,能够有所继承和发扬,在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我想对人类健康一定有更大的好处。为人类造福。”

诺贝尔医学奖的另一半获得者美国科学家坎贝尔在回答其成功秘诀时表示,他听到这个消息时其实是悲喜交加,高兴很自然,但是也伤心只有自己得奖,其实这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我觉得单靠一个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日本科学家大成智表示,他成功的秘诀也是合作。在科研上要多合作。

发布会以热烈的掌声结束。

图文 陈雪霏

诺奖周启动 周一可听屠呦呦讲座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诺贝尔基金会5日在老城诺贝尔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特别介绍6日开始的诺奖周情况。

DSC_4622 诺贝尔基金会执行主任拉师.海肯斯坦首先介绍说,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设立的。诺贝尔临终前积累了一大笔财产,当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的遗愿就是在医学,物理学,化学,文学和和平方面奖励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直到1901年,经过瑞典议会的筹备,开始颁奖。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就是在今天诺贝尔得主们下榻的斯德哥尔摩大饭店。当时,也就是100多人的规模。

DSC_4672经过115年的发展,如今的诺贝尔晚宴参加庆祝的人数维持在1250-1300人之间。这主要是根据市政厅的规模来决定的。

海肯斯坦说,诺贝尔奖之所以这么有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它的奖金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奖金。

DSC_4673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记者专访时,海肯斯坦说,诺贝尔基金会的运营状况显示,目前的经营状况良好。“4年前,我们把奖金从1000万克朗调低到800万克朗,那是因为我们在那之前都是超前消费,就是花费大于支出。调低以后,这两年状况良好。2013年,2014年年增长都在16%,今年估计也要在8%-10%之间。”

有资金做保证,诺奖周自然比较红火。他说今年的预算是1500万克朗。其中包括诺奖得主的机票旅费住宿费等等。

和往年一样,诺奖周将在12月6日开始,首先一个节目就是诺奖得主参观诺贝尔博物馆,他们将给椅子签名,同时,向博物馆捐赠礼物。这个过程是闭门的,不许有任何媒体或外人参加。

DSC_4718但是,两点以后,记者可以到博物馆看看签名和捐赠的礼物。这期间大部分时间诺贝尔博物馆是对外开放的。那里有解说,也有对诺奖得主的介绍。因此公众这几天去参观诺贝尔博物馆也是会有特殊收获的。记者有幸看到了莫言在2012年12月6日签名的椅子。

DSC_4687下午1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乌克兰作家阿莱克谢耶维奇将举行新闻发布会。

DSC_46762点,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和美日科学家将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

12月7日上午物理化学和经济学诺奖得主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午1点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和日美科学家将做有关青蒿素的学术报告。这是对公众开放的,建议人们在11点20就开始排队进入。报告厅坐不下的话,可以到隔壁看电视实况。

12月8日一天,是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学术报告日,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大讲堂。

当晚将在音乐厅举行诺贝尔奖音乐会。

12月9日诺奖对话将在哥德堡举行。重头戏都在12月10日,这天也是诺贝尔去世的纪念日。就是在这一天,诺贝尔奖将颁发。

13点在挪威奥斯陆将颁发和平奖。16:30将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由国王颁发诺贝尔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经济学奖。王后,公主和王子也都出席。

DSC_4638当然,说诺贝尔奖隆重,就在于这个颁奖仪式的讲究。这里将有上万朵鲜花来装饰,而这些鲜花都是从意大利运过来的。负责装饰的是2002年鲜花世界杯得主佩尔.本亚明。

DSC_4631隆重的诺贝尔晚宴菜单一般都是在10日晚7点以后公布。之前一直是个秘密。今年的主厨是萨炎。在新闻发布会上,他坦言自己是在泰国出生的,后来由瑞典父母领养来的,因此,他说自己是地道的瑞典人。他的饭店只有三十多人的规模,但是诺贝尔晚宴将供应1300多人的晚餐,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但是,他是在业内获过大奖的饭店,因此,才被选中负责诺奖晚宴。他说,“我喜欢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于饮食当中,绿色食品,绿色树枝树叶都可能成为晚宴的食材。”

据了解,他的团队在今年4月份就接到了负责今年诺贝尔晚宴的任务,这八个月当中他们一直在积极准备着,可以说,各种做法都已经被尝试过了。

DSC_4658

当然,最精彩的部分是文艺表演和音乐。颁奖当天,安娜玛丽.赫尔兴将作为第一女指挥指挥皇家斯德哥尔摩交响乐团演奏。男高音独唱是丹尼尔.约翰松。

DSC_4650今年诺奖周的总导演是丹麦-冰岛艺术家埃利亚松。今年诺奖周比较独特的一个亮点是将放置“你的星星”。他将于明天在市中心的骑士岛上点亮这颗特制的LED灯,其使用的电是从今年仲夏夜假期收集的可再生能源。这个灯将在漆黑的斯德哥尔摩冬季闪耀出夏日的光亮。

另外埃利亚松也将参与9日的诺奖周对话活动,他的演讲题目是《智能未来》。他将和去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挪威女科学家莫瑟尔对话。参加诺奖对话的还有六名以往的诺贝尔奖得主。

还好,屠呦呦不需要去哥德堡。

诺奖周的最后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所有的诺奖得主将在11日晚与瑞典国王和王后再次进行晚餐,而且是在王宫进行。

诺贝尔晚宴一千多人的座位早已经预定好。根据计划安排,屠呦呦将坐在左边第8号座位。她的两边分别是诺奖医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Satoshi. Ömura(7号座位)和诺奖文学奖得主乌克兰作家阿来克谢耶维奇(9号座位)。

总之,诺奖晚宴是瑞典最传统的传统,借此活动,瑞典也大肆宣传其食谱和时尚。皇后和公主,以及所有女嘉宾的晚礼服都将是最漂亮的可看亮点。男士都是燕尾服。客人用的刀叉和碗盘也都是每年用的同样的专门用于诺贝尔晚宴的。

瑞典企图借此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的科技生活中,加上这样一个体现传统的仪式,让人不忘过去,不忘历史。同时,它也体现科技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无论是可再生能源的节能灯,还是交响乐,瑞典人喜欢这样让各个学科都能够交叉,从而碰撞出可持续的创新。

DSC_4706诺奖周是否体现一些中国元素呢?或许,文字可以说明。用中文来表达这几个诺贝尔奖项算是一个吧。另外,他们试图在音乐表演方面会加入一些体现各国的音乐。

DSC_4707另外关于安保问题,海肯斯坦说,瑞典警方前一阵子把警戒定在4级,最高级是5级,现在还是维持在4级。因此,在很多场合可能会看到比较多的警察。但是,并没有为诺贝尔周特意安排更多的警戒。

对于广大华人华侨来说,大家可能都想看看屠呦呦。这里笔者给你的建议是7日中午到卡罗林斯卡医学院Nobelväg 6去排队,11:30就可以排,13:00开始,对公众开放,但是,先到先坐的原则,如果没座了,只能到隔壁看电视直播。

12月10日下午4:30也可以看SVT直播颁奖仪式。

12月10日晚19:00 SVT直播诺贝尔晚宴。

 

图文陈雪霏。敬请继续关注北欧绿色邮报,为您报道诺奖周。

诺奖提名解密:谁为马丁路德金提的名?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诺贝尔奖网站公布50年前提名的秘密:美国黑人马丁路德金196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谁为他提名的呢?

原来是一个叫美国朋友服务委员会的组织在1963年提名马丁路德金获诺贝尔和平奖。结果他没有在当年获得,但已经引起诺奖委员会注意,放到了下一年名单。

1964年美国朋友服务委员会再次提名。同时瑞典议会也有八个人联合提名马丁路德金。这两家提名使得挪威诺奖委员会对马丁路德金进行了调查。

当年有43名候选人,第一轮剩下13名。

经过调查,当年10月14日诺奖和平委员会宣布马丁路德金获奖。

2015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安全抵达瑞典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2015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4日晚安全抵达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开启为期一周的围绕诺贝尔颁奖的各种活动。

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2015 诺贝尔医学奖的一半奖项,另一半由美日科学家获得。

屠呦呦预期将做学术报告,出席颁奖仪式,在国王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并出席隆重的诺贝尔奖晚宴。

做学术报告时将有翻译。

根据计划,屠呦呦将在诺奖周期间出席新闻发布会,发表学术讲座,出席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出席颁奖仪式,和诺贝尔晚宴。

由于近期的形势和以往的惯例,瑞典安全方面将更加严格。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10月5日宣布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一半诺奖,另一半由美日两名科学家获得。

今年的诺奖奖金依然是800万克朗,相当于601万人民币,近94万美元。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确立的,专门奖励给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和文学奖都是在1901年开始颁发的。1969年瑞典央行设立纪念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诺贝尔和平奖是在挪威宣布和颁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10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其中,屠呦呦是第12位女科学家获得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最年轻的获奖者38岁,最年老的获奖者87岁,是在1966年获得的奖。

敬请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www.greenpost.se

www.nobelprize.se

www.svt.se

斯德哥尔摩风雨交加欢迎屠呦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有关各方消息,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今晚将抵达瑞典出席为期一周的诺贝尔颁奖活动。

photo (27)记得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来出席诺奖活动的时候,斯德哥尔摩漫天大雪,莫言也被挡在芬兰呆了一个晚上。幸好第二天及时赶到,各种活动都没有耽误。

与2012年12月4日莫言的经历不同,今年屠呦呦选择了国航直飞,所以不存在转机的问题。另外,今天的天气是阴雨连绵外加风,可能是气候进一步变暖了。到现在为止,还没看到雪丝。

屠呦呦将在12月6日出席新闻发布会,12月7日发表学术讲座,12月9日出席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出席颁奖仪式,和诺贝尔晚宴。

12月11日将有皇家晚宴。12月12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祝贺屠呦呦获诺奖活动。

由于近期的形势和以往的惯例,瑞典安全方面将更加严格。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10月5日宣布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一半诺奖,另一半由美日两名科学家获得。

今年的诺奖奖金依然是800万克朗,相当于601万人民币,近94万美元。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嘱确立的,专门奖励给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和文学奖都是在1901年开始颁发的。1969年瑞典央行设立纪念阿尔弗莱德诺贝尔经济学奖。另外,诺贝尔和平奖是在挪威宣布和颁发。

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10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其中,屠呦呦是第12位女科学家获得医学奖。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最年轻的获奖者38岁,最年老的获奖者87岁,是在1966年获得的奖。

敬请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www.greenpost.se

www.nobelprize.se

www.svt.se

屠呦呦启程来瑞典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据央视和腾讯新闻报道,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4日启程赴瑞典参加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并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cropped-DSC_3714.jpg今年10月5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宣布屠呦呦因发明治愈了数百万疟疾患者的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同时还有两位科学家获得另一半诺奖。

据报道,屠呦呦是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国强局长和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等送行下在机场登机的。这次和上次莫言走芬航不同,是国航直飞。

IMG_0668据悉,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秘书厄班.兰达尔将亲自到机场迎接。随行来瑞典的除屠呦呦夫妇外,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张伯礼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王笑频司长,陈士林教授和朱晓新研究员。

根据诺奖委员会的通常安排,屠呦呦将在12月5日首先参观诺贝尔博物馆,在一把椅子上签名。然后出席12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12月7日将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举行的学术讲座上和其他两位获奖者一道做学术讲座。

12月8日出席诺奖音乐会。12月10日下午4点30分出席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诺贝尔颁奖仪式。晚19点将出席诺贝尔奖晚宴,预计10点左右将发表获奖感言。

 

 

北极检测评估项目呼吁各国积极采取行动治理大气污染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北极监测评估项目日前呼吁各国采取积极行动减少短期大气污染来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该项目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二氧化碳黑炭等短命气候污染物可以直接引起气候变暖。

北极监测评估项目检测了短命污染物甲烷,黑碳和对流层臭氧对北极气候的影响。检测结果主要涉及全球及地区减排对北极变暖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减排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同时,黑炭和甲烷等空气污染物加速了气候变暖。和二氧化碳不同的是,黑炭和甲烷在大气中寿命很短,也就是几天到十年的时间。当然,越短命,消除它就越快。就是说,只要大量减少空气中的黑炭等污染物,人类有可能减缓气候变暖的速度。

当然,减少空气污染是减排的一个补充,却不能替代减排。人类活动提高了空气中甲烷,黑炭及臭氧的浓度。北极变暖是全球变暖的一部分。因此,减少全球变暖也就可以减缓北极变暖,减缓冰雪融化。人们可以通过全球减少黑炭等空气污染物实现在北极降低0.25度。据估计,如果全球共同行动减少空气污染物,那么到2050年北极的温度可以降低0.5度。

相反如果不采取行动,按现在的速度,到2050年北极的温度将提高2度。北极温度的提高速度是全球变暖速度的两倍。因此,治理黑炭和臭氧可以一箭双雕,即可减缓气候变暖,也将降低对人体的害处。

诺贝尔奖将在12月10日颁发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周即将来临。

12月5日诺奖周新闻发布会。

12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 13:00

12月6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中国得主屠呦呦将出席发布会,14:00

12月7日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得主新闻发布会 9:30.

12月7日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讲座 13:00

12月8日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得主将在斯德哥尔摩大学大讲堂举行9:00

12月9日诺贝尔周对话在哥德堡举行

12月10日诺贝尔日在诺贝尔博物馆举行11:00-18:00

12月10日诺贝尔颁奖典礼 11:00 和平奖在奥斯陆颁发

16:30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颁发

19点诺贝尔晚宴在市政厅开始举行。

瑞典电视台和诺贝尔网站都会有现场直播。

www.nobel.org

www.svt.se

章新新:向世界报道真实而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非洲

北欧绿色邮报网转发中新社开普敦12月1日电 (记者 宋方灿)12月1日,中非媒体领袖峰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中国新闻社社长章新新作为中国媒体负责人代表应邀出席此次媒体峰会,主持分论坛活动,并就中非媒体合作提出三点建议。

在中非(法语区)报业、新媒体、通讯社媒体论坛上,来自中国与非洲的近30家媒体的负责人都作了重要发言和精彩演讲。章新新主持并作总结发言时说,尽管中非在地理上远隔万里,但中非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相似的命运把彼此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中非面临合作全面升级的难得历史机遇。此次中非媒体负责人相聚开普敦,共商中非媒体合作共赢,共谋中非未来发展,恰逢其时。

章新新还就未来中非媒体合作提出了三点建议和思考:

一,向世界报道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非洲。中非关系的根基和血脉在人民。我们希望,通过中国媒体和非洲媒体的共同努力,争取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向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报道一个历史悠久而美丽璀璨的非洲,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非洲,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非洲,报道非洲国家和人民注重发展、期待繁荣、追求和平幸福的美好愿望和孜孜奋斗的故事。

即将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将成为加强中非团结、共谋中非合作未来的盛会,将为中非关系制定新规划、绘制新蓝图、注入新活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媒体同行需要创新思维和国际化眼光,把握国家关系大方向,在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和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正能量。

二,深化媒体务实交流与合作。面对全球媒体深刻调整,中非媒体应抓住中非关系全面转型升级新契机,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与交流。科学规划中非媒体交流互访、项目合作、稿件互换、共同选题策划、联合采访、学术研讨、媒体技术和人员培训等,并建立长远交流合作机制。

中新社目前拥有文字电讯通稿、新闻图片、特稿专稿、网络新闻、视频新闻、海外供版、社办报刊、影视作品等八个传播平台。长期以来,中新社重视并加强对非洲大陆的新闻报道,2013年10月,中新社南非分社正式成立。中新社与南非、尼日利亚、肯尼亚、毛里求斯等多个国家的媒体保持合作关系。中新社愿意与非洲各国媒体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中国和非洲相互了解,从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和非洲。

三,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媒体都面临转型发展问题,非洲国家的传媒业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既对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更为传统媒体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创造了新机遇,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中非媒体应与时俱进,探索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之路,包括建立网站、提高在线资讯、开设各种移动平台,进一步扩大信息服务范围,提供多样化选择。为促进各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应加大各国媒体合作力度,共同建设、拓展信息传播的新通道、新空间。

来自非洲47个国家120家媒体的130位负责人和来自中国的17家媒体的18位负责人,以及来自中非新闻主管部门的官员出席了此次媒体峰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