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典《聚焦中国》杂志发表署名文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0月8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典《聚焦中国》杂志2023年秋季刊发表题为《见证半个世纪中瑞经贸互利友好合作》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Image
Image

去年10月,我在使馆第一次见到彭皮诺·可可扎先生。他告诉我,是《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令当时少年的他对中国这一富饶的东方古国充满了好奇和向往,使他萌生了到中国看一看的决心。1966年他终于踏上中国的土地,开启了连续55年到访中国参加100余届广交会的神奇之旅,成为广交会的“头号粉丝”。在逾半个世纪的时光里,可可扎以参加广交会为契机赴中国各地游历,去过中国几乎所有的省份,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亲身经历了中国的发展和变迁,从而发自内心地了解、热爱中国。他深情地说,“我热爱中国悠久的历史,也喜爱中国充满魅力的饮食文化,尤其是热辣的川菜。我将中国的商品带到瑞典,同时也把友谊和爱带给中国。”2009年,可可扎被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今年3月,他被授予“广东省友谊奖”。一、“改革开放改变了广交会、改变了中国”
在可可扎1961年在林雪平创办的Inter Agenturer公司的展示厅里,陈列着他通过广交会从中国进口的4000多种商品,文具、玩具、家居用品、陶瓷、玻璃制品……样式精美,琳琅满目。可可扎以意大利人式的热情,娓娓讲述他的人生故事。可可扎今年84岁,1939年出生于意大利罗马附近的一个村庄。二战后意大利一片萧条,为了生存他17岁时独自来到瑞典,20岁时开始工作,在一个物流公司当搬运工。22岁时可可扎成立了Inter Agenturer贸易公司。1966年,27岁的他在报纸上读到了广交会的消息,萌生了去中国参加广交会的决心,之后便开启了长逾半个世纪的广交会之旅,当起了采购中国商品出口瑞典的“搬运工”。

和其他客商不同的是,可可扎每次参加完广交会之后,都会再抽上至少半个月的时间拜访合作伙伴,寻找新客户,顺便在各地游览。经历过55年与中国的亲密接触,可可扎的足迹踏遍中国各地。可可扎十多年前出版的《Mitt Livs Resa》(我的旅游生涯)一书,详细记录了他几十年来在中国的经历和见闻,包括数十张他历年在中国各地拍的照片,从1972年在插满红旗的广州宾馆的留影,到2005年在拉萨八廊街与朝圣少年的合影,以及在第90届、100届和110届广交会上与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大合照。对于广交会、对于中国,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改变了广交会,改变了中国。这一切都要感谢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

可可扎清晰地记得1966年第一次去中国参加广交会的情形。“我拖着沉甸甸的行李从香港入境,乘火车、汽车辗转一天之后才能到达展馆。当时广州的交通、住宿、饮食、卫生条件都很艰苦。那时饭店很少,菜品和服务质量很差,尤其是洗手间。当时广州只有一家五星级酒店东方宾馆,是广交会的指定酒店,就在展馆对面,但是年年爆满,非常难订。许多外国客商只能住其他宾馆,条件就要差很多。”

当年广交会的规模远远小于现在。可可扎回忆,“早年间广交会的规模、展品和客商远远少于现在。只有国有企业能参展,商品只有现货且数量有限,外国客商需早早在展馆外排队,一拥而入抢购有限的商品。所有商品的价格都是给定的,而且不能讲价”。头几次参加广交会,可可扎主要采购了热水壶、铅笔、笔记本、玩具、陶瓷和玻璃制品。虽然当年广交会的规模与现在不能相比,但它是当时中国唯一一个国际贸易展会,1966年至1977年,广交会出口成交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1.53%,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感谢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八十年代以后,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78年12月,中国确立了改革开放政策,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沿边沿江城市等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此后,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整个国家焕发出勃勃生机。可可扎感慨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迅猛、日新月异,特别是道路基础设施发展得非常快,高铁又快捷又舒适,超过了瑞典。20年前中国只有700-800万中等收入人口,而现在有4亿。世界对中国制造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是廉价,现在是优质。”
改革开放也为广交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参展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展品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佳,服务越来越好,广交会迅速发展壮大了起来。”从海珠桥边1.8万平方米的小馆到琶洲塔下118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展馆、从13家参展商到2.5万家外贸企业,从1223位采购商、1754万美元成交额到20万采购商、300亿美元成交额,从国有外贸公司“一统天下”到国有、民营、合资、外资企业“百花齐放”,从廉价初级产品到智能化、信息化、高端化、品牌化产品,从单向出口平台到进出口结合的双向交易平台,从以港澳等亚洲地区为主到覆盖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经66年变迁,广交会已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的综合性国际贸易展会。可以说,一部广交会的发展史就是当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史。广交会为中国改革发展、产业升级、建设贸易强国、促进世界经济共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中瑞经贸互利友好合作成果丰硕
中瑞两国商贸往来历史悠久。早在9世纪,中国的丝绸就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了瑞典。1739年,瑞典东印度公司运营的“哥德堡号”商船远航中国,将瑞典的黑铅、粗绒等销往中国,而后满载瓷器、茶叶、香料和丝绸返回瑞典。直到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共132次往返中国,一艘船创造的经济效益一度占到瑞典全年GDP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瑞典是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西方国家,改革开放后,瑞典第一个同中国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许许多多像可可扎先生一样的友华商人参与到了两国贸易合作之中,把无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带入广大瑞典家庭,惠及瑞典消费者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还是以广交会为例,疫情之前每届广交会有几百位瑞典采购商参加,他们主要采购产品类别为电子及家电、家具装饰品、纺织服装、车辆及配件和五金工具,反映了瑞典消费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

据中方统计,2022年中瑞双边货物贸易总额206亿美元,机电、车辆及零部件、药品、仪器和家具是最主要的贸易品类。2022年,瑞对华投资5.4亿美元,中国对瑞投资10.5亿美元,同比增幅均在80%左右。截至2023年5月底,瑞典累计对华投资66.7亿美元,中国累计对瑞投资达184.2亿美元。最近几年,新能源、新材料、电动汽车、基础设施等领域涌现出一批双边合作新亮点,不少中国新能源企业赴瑞典投资设厂,名爵、小鹏等中国电动汽车品牌进入瑞典市场,斯堪尼亚在江苏如皋建立重卡基地,ABB在上海设立机器人工厂,中瑞合作开发烟台等生态城。我们高兴地看到,中瑞两国之间传统友谊深厚,合作基础扎实,双方企业在互利友好合作中充分受益,为丰富和改善两国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两国务实合作前景可期

我担任中国驻瑞典大使以来,走访了不少瑞典企业,会见了不少企业家,深切感受到两国经贸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首先,我们两国的经济发展目标高度契合,都高度重视绿色低碳,注重高质量发展,都坚定支持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拥护经济全球化。其次,中瑞两国产业结构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互补性很强。一方面,中国国内市场庞大,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链齐全,基础设施条件完备,正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为瑞典企业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瑞典具有创新优势,在绿色环保、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智慧农业、创意产业等诸多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产品和管理理念,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因此,两国发展需求高度互补,双边经贸合作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中国是瑞典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瑞典则是中国在欧盟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投资目的地,超过1万家瑞典企业开展对华贸易,500多家瑞典企业在华经营。中国市场没有亏待瑞典企业,长期以来瑞典企业在中国市场实现的回报率远超其他市场。根据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和中国瑞典商会的数据,即便是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61%的在华瑞企2022年实现盈利,65%预计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瑞企普遍看好中国超大规模市场和经济增长潜力。

发展是共荣的,合作是相互的。中国有句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可可扎也说,“我希望西方国家的人能多到中国看一看,多和中国人民交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转变对华态度。”我们非常期待瑞典的朋友们多到中国走一走,实地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我们更欢迎大家像可可扎那样投身对华经贸务实合作,见证、参与并受益于中国的发展,共创中瑞经贸合作的美好未来,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