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中国驻瑞典大使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真实的新疆,美好的家园》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2023年9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网络媒体《新闻之声》(NewsVoice)发表署名文章《真实的新疆,美好的家园》,全文如下:

历史上,新疆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见证了东西方的互通有无、互学互鉴,留下了共同繁荣发展的宝贵篇章。现在,新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天山南北稳定祥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这片热土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处处都有说不完的幸福故事,每一位去过新疆的朋友都会由衷地赞叹,新疆是个好地方!

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人炮制散布了大量涉疆虚假信息,企图蒙骗国际社会、遏制新疆发展。考虑到去过新疆的瑞典老百姓很少,在不了解真相的情况下极易受到误导,我深感有必要通过一些故事为瑞典朋友们还原一个真实的新疆。

“物阜民丰,生齿日繁”

在中国,我们把14亿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最大的人权,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关键,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进步,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到2020年底,新疆现行标准下306.4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千年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过去60多年来,中国新疆地区人口总量增长了4倍,总人口逾2585万,人均预期寿命从30岁提高到72岁。维吾尔族人口总量从220万增长到约1200万,占新疆总人口的44.96%,占新疆少数民族人口的77.85%。新疆的人口发展是中国人口发展的缩影,也是新疆发展进步的真实写照。在事实真相面前,“种族灭绝”这样的弥天大谎终将不攻自破。

“辛勤劳动,增收致富”

在新疆,促进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新疆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疆各族群众劳动就业均受法律保护,劳动就业完全自由,劳动权益依法得到保障。截至2020年,新疆劳动就业总人数达1356万人,基本实现了城乡有劳动能力的人全就业。近十年,新疆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921元增长至3764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94元增长至15575元。新疆各族群众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增收致富,过上了幸福生活。新疆博州博乐市有一位“种棉好手”牙里买买提·阿布都热合曼,他家中150公顷的棉花种植已完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棉花平均亩产量的提高带来了更多收入,也为乡亲们提供了工作岗位和稳定的薪资。类似的故事还有千千万,新疆各族群众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在阳光下体面劳动,所谓新疆“强迫劳动”的说法荒谬无知,根本无法捆绑新疆各族人民勤劳的双手。

“摆脱束缚,重获新生”

涉疆问题的本质是反暴恐、去极端化、反分裂问题,而不是所谓民族、宗教、人权问题。曾有一段时间,暴恐势力在新疆策划实施了几千起恐怖事件,造成数千名无辜民众伤亡,数百名公安民警殉职。为了维护新疆各族人民的安全,新疆既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又依法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通过教育挽救受到极端思潮侵蚀的人员,从源头上铲除恐怖主义产生的土壤。目前,教培学员已全部结业并实现稳定就业,过上了幸福生活。一位名叫木拉提·艾尔肯的学员讲道,自己曾感染关于“圣战”的宗教极端思想,后在家人劝说下到教培中心学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律知识和去极端化等内容,不仅摆脱了宗教极端思想的束缚,还掌握了就业技能。现在,他和家人在喀什过上了幸福生活。实践证明,设立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是中国新疆依法开展反恐、去极端化斗争的有益探索,不容抹黑和污蔑。

“宗教和睦,文化共存”

在新疆,公民是否信仰宗教、信仰何种宗教及教派均享受完全的自由。宗教人士受人尊敬,清真寺条件越来越好,展现出宗教和谐的良好风貌。乌鲁木齐洋行清真寺伊玛目木哈提热木·西日甫说,寺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的各类宗教书籍可供信教群众随时取阅,一些在疆旅居的外国穆斯林也常去做礼拜。在新疆,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依特斯”、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等民族传统文艺活动广泛开展。新疆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团结共建美好家园,“宗教迫害”“文化灭绝”等谬论只为“妖魔化”新疆形象,遏制新疆发展,绝不会得逞。

“开放大门,拥抱世界”

古时的商贾驼铃早已化作中欧班列的鸣笛,从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口岸一路向西;大漠古道也都变身纵横交错的公路,激活人流、物流、信息流,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一条条密密麻麻的轨道,喀什和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一座座相继落户的企业,都在诉说新疆发展自身、拥抱世界的故事。目前,新疆已与19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经贸合作,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3.2%。境外投资企业600余家,一批本土企业加快“走出去”。去年9月,以“共商、共建、共享、合作向未来”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在新疆成功举办,共签订合作项目448个、金额1.1713万亿元,为历届博览会之最,古老的丝绸之路日益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百闻不如一见,公道自在人心。”近年来,已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2000多位专家学者、记者、外交官、宗教界人士等参访新疆,亲眼见证了新疆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新疆的大门是敞开的,2500多万天山儿女真诚欢迎包括瑞典在内的各国朋友去新疆走一走、看一看,亲身感受新疆的民族团结进步、宗教信仰自由、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崔爱民大使发表署名文章畅谈中瑞关系

2023年8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新日报》网站发表署名文章《让文明交流互鉴为中瑞关系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全文如下:

https://mp.weixin.qq.com/s/a9xpcpTP1wDj9e6BkHzOWw

2023年8月7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在瑞《新日报》网站发表署名文章《让文明交流互鉴为中瑞关系提供更深厚的精神滋养》,全文如下:

让我们望向1739年的大洋。深蓝的海水翻滚着汹涌的雪白浪花,一艘宏伟的木质帆船——“哥德堡号”鼓风而行,纵跨大西洋,横渡印度洋,稳稳地驶向中国广州。

2005年,“哥德堡号”仿古船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再度远航中国,开启了“追逐太阳的航程”。广州复停泊,再顾重千金。“哥德堡号”的佳话至今仍被人们传唱。6月,我在哥德堡建城400周年庆祝活动中再次听到了它的故事:当年它满载中国丝绸、茶叶、瓷器而归,用换取的资本建造炼铁厂、医院和造船业,哥德堡自此成为充满生机和繁荣的贸易城市,中国和瑞典这两个远隔重洋的国家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哥德堡号”的航行勾勒了中瑞18世纪经贸合作的雏形,不仅拉开了两国交往的序幕,更用航线联结起了东西方文明。值得一提的是,沉睡水底的密封罐装茶叶在跨越几个世纪被打捞上来后仍有茶香,还能饮用,似乎预示着中瑞双边交流与互利合作也将随着日久岁深不断绽放新的光芒。

两百多年前,中国商品给瑞典留下了东方文明的初印象。今天,中瑞经贸往来正为两国交流互鉴书写新的篇章。中瑞互为彼此在亚洲和北欧地区最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两国企业分别在中国和瑞典投资兴业。在中国,各行各业都不乏瑞典企业的身影,最受瞩目的当属宜家家居。北欧美学创造出的优秀产品和经济、简洁、平衡的生活理念,为中国老百姓打开了透视瑞典文化的窗口:人们了解了浅色家居是心态阳光的瑞典人在无尽冬夜中创造的些许光亮,原木制品是讲究“lagom”的瑞典人对森林和大自然的无声告白,组装图解是重视家庭的瑞典人最为珍视的快乐时光。

如果说企业之间的互利合作通过经贸联通促进了文明交流,那么语言、文化、音乐、体育等则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承担着独特使命。无论是开创性研究汉语音韵学、为世界汉学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本汉先生,还是不遗余力翻译推广中国文学的马悦然先生,亦或是我到任以来遇到的那么多说一口流利中文的瑞典朋友,他们通过学习、研究中文增加了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引导更多身边人正确客观认识中国,直接促进了中瑞人文交流和两国关系发展。在中国,小学语文六年级课本收录了瑞典作家拉格洛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节选片段,小学生们在书中领略了瑞典的风土人情和自然地貌,早早地便在心中埋下中瑞友好的种子。此外,瑞典著名乒乓球运动员、中国球迷的老朋友“老瓦”,电影演员葛丽泰·嘉宝、英格丽·褒曼,以及至今还拥有众多中国歌迷的ABBA乐队等,都为中瑞交流互鉴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积极贡献。

近年来,中瑞之间的交流互鉴以各种新的形式呈现。2010年,穿越千年、跨域万里而来的“中国兵马俑展”让瑞典朋友们足不出国便近距离了解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瑞顶尖卫生专家成立联合科研小组,在诊断、治疗、疫苗等多个重要领域取得显著合作成果,为人类共同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今年4月,“文化之夜2023”向公众开放了包括中国文化中心在内的200家文化场所,数百场文化活动惹人争相前往,各国历史、文化、科技、艺术迸发出璀璨火花。作为文明对话的直接结果,人们通过接触而增加了解,通过了解促进理解,通过理解共商合作。

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早已书写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构成了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理念之一,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一直在为中瑞关系发展提供深层滋养,也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当前,全球面临很多共同挑战,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各国在知识、经验及文化等领域交流互鉴,可以增进理解、促进合作,共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和瑞典虽相距遥远,但我们可以继续发扬“哥德堡号”代表的友谊传统,从两国人民的福祉出发,促进中瑞人文交流、民心相通,进一步拓展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媒体、智库等各领域合作,同时争取多为两国青年沟通对话创造机会,让两国人民像“走亲戚”一样你来我往,让中瑞关系从文明交流互鉴中汲取更多养分,共同为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2月21日,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奖仪式,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领取“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并在颁奖仪式上致辞。科技参赞丁明勤、商务参赞韩晓东等参加活动。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主席彼得·诺贝尔宣布,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获得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颁发的“可持续发展特别贡献奖”,指出解振华特使参与了诸多气候变化行动,连续参加了1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为世界气候控制和促进中国与世界在可持续领域合作做出了卓越贡献。

解振华特使发表视频获奖感言,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态脆弱、能源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面临发展、民生、减贫、环保等多重任务,要在几十年内走过发达国家二三百年的工业化、城镇化之路,还要在更短时间内把污染、排放控制住、降下来,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难度超乎想象。中国领导人富有远见,比较早就明确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相继治理酸雨、沙尘暴、江河流域和城市空气污染,效果显著。习近平主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近十年来,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目标,以年均3%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平均6.5%的经济增长。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幸福感越来越高。中国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非但不会阻碍经济发展,相反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愿同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经验,尽己所能提供帮助。解特使表示,自2007 年起,与团队、各国同事一起见证了全球气候治理在曲折中不断前行,达成了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并付诸实施。自担任国家环境保护局局长起三十年里,从环保到经济部门,一直从事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和气候变化相关工作,亲身经历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在中国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愿意继续尽己所能,为所热爱的事业作出贡献。

崔大使致辞对解振华特使获奖表示热烈祝贺,对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充分肯定解特使所做贡献表示感谢。崔大使指出,获奖不仅是对解振华特使的表彰,也是对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贡献的高度认可。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近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基本规律的认识,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努力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不断优化产业能源结构,单位GDP煤炭消费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中国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保有量占全球一半。2021年与2012年相比,中国能耗强度下降了26.4%,碳排放强度下降了34.4%。中国努力为绿色科技创新做出中国贡献。在储能、氢能源、太阳能等领域世界前10%的论文中,中国学者的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在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国论文被引用次数居世界第一。展望未来,中国愿继续与各方一道,务实合作,携手前行,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原则,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诺贝尔可持续发展基金会,由诺贝尔家族创立,旨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聚焦环境自然、清洁能源、绿色数字经济、长期低碳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通过授予可持续发展奖项,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沿技术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推动清洁与可再生技术的研究与改革,解决气候变化、现代社会资源短缺和浪费等问题。本年度的获奖者还有阳光七星投资集团共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吴征和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科林·奥马拉。

中国驻瑞典使馆举办2023年旅瑞侨胞新春招待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23年1月6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及夫人李丽红举办2023年旅瑞侨胞新春招待会,同旅瑞华侨华人、学生学者和中资机构代表等百余人欢聚一堂,喜迎新春佳节。

崔大使向所有旅瑞侨胞致以新春的问候和祝福。崔大使表示,2022年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有效应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成功完成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国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将继续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崔大使表示,2022年,中瑞在新能源、绿色环保、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合作结出累累硕果,期待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加快推进两国贸易投资高质量发展,拓展双方绿色低碳领域务实合作,提升两国地方合作广度和深度,为中瑞两国人民带来切实和长久的福祉。希望旅瑞侨胞发挥融通中瑞、多元并蓄的桥梁纽带作用,向瑞典民众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持续加深两国民众的交流交融、相知相亲、互信互惠,积极推动中瑞各领域务实合作,把个人事业融入时代大势,用奋进拼搏开创美好未来,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崔大使表示,使馆将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好海外中国公民和企业的合法正当权益,为旅瑞侨胞提供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

侨胞们为二十大胜利召开感到无比振奋,为祖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深感自豪,表示将勠力同心,做好中瑞民间友好使者,积极推动两国交流合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大家欣赏着喜庆悠扬的中国民乐,品尝着美味地道的家乡美食,共同抒发对祖国的深情祝福和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驻瑞典大使崔爱民会见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CEO拉尔松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3月18日,崔爱民大使会见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CEO拉尔松,贸易投资委员会副总裁莱姆、使馆经商参赞韩晓东等参加会见。

拉尔松介绍了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基本情况,表示委员会非常重视中国市场,在北京、上海、香港设有办事处,员工人数占到海外员工总数的十分之一。通过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帮助瑞典企业拓展中国市场。他指出,经过多年的政策引导和技术投入,瑞已在低碳和绿色环保领域形成诸多发展成果,希望瑞中两国加强合作,帮助瑞创新成果在中国落地,更好服务中国经济发展。

崔大使称赞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为促进中瑞经贸务实合作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去年中瑞双边贸易和投资均创下历史新高,体现出两国经贸关系日益紧密、发展潜力大、互补性强的特点。目前,中国正向“双碳”目标迈进,瑞典在绿色环保领域的研发成果和先进经验高度契合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转型发展需要。愿与瑞方保持经常性沟通,开展多样化交流活动,努力打造更多双边合作新样板。同时希望瑞典贸易投资委员会多向瑞政府建言献策,推动瑞方实施更积极的对华经贸政策,便利两国企业间的互利合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