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州纪实(四):如何养老?在城里还是乡村?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锦州特派记者陈雪霏报道

2022-09-22

杨玉秋今年78岁,她出生于1944年。她的妹妹杨玉珍出生于1950年,今年72岁。玉秋经常心脑供血不足,常年吃药维持。她很想念住在小凌河南岸的妹妹,于是,在一个即将下雨的上午,让孙子媳妇开车送她去看看得了脑血栓的妹妹。

从左到右:玉秋,玉珍和庆臣。 陈雪霏拍摄, 2022年9月22日。

由于修建锦凌水库,班吉塔到银匠沟的小凌河上的旧桥去年因为库区试水淹没,害怕人们在过水路面的桥上经过出事故,移民局和有关部门决定炸毁了大桥。现在银匠沟的人,或者说整个小凌河南岸的人不能到班吉塔赶集。班吉塔这边的人要去河南也必须要绕道香磨。经过香磨大桥回到班吉塔桥,需要20分钟的车程,然后,再开10分钟就到了银匠沟。

笔者已经有几十年没有到银匠沟了。那里是我的姥家。街道非常破旧。到了玉珍家那条街,已经没有别人了。路上都是杂草。开到头,看到一个大门。里边是一个大院儿。旁边山上有很多南果梨树。但已经无人打理。

这里就是玉珍的家。院子很大,但是,偏房都已经破旧。不知道这个房子是否是那个被罚的房子,里边没有什么家具。倒是在墙上有个毛主席像的画面。房子很大,一个大炕够10个人住的。显然,如果孩子们都回来也可能住得下。

玉珍有三个孩子,就是在锦州纪实(二)里提到的冬梅,秋菊和王刚。他们都在凌海市做门窗和室内装修的生意,十分成功。因此,他们给父母在市里买了个楼房。把父母请到了城里。但是,住了不长时间,玉珍的丈夫庆臣就觉得很不适应。玉珍得了脑血栓。她倒是喜欢在城里住。但是,因为丈夫不适应,于是就又回到老家来了。

为什么庆臣不适应呢?庆臣说他感觉焦虑不安。在城里看到更多的老人。感觉焦虑。所以,才回到老家。这里就在山脚下。周围没人。这里一切静悄悄,除了鸟鸣和各种天籁之音。后边的大白菜长得很好。

菜地边上还安了一个城里的移动厕所。

庆臣曾经当过村长,不要小看一村之长,那是一个负责上百人,甚至是几百人的吃喝拉撒的工作。并不那么简单。因此,在城里仿佛被困在一个不大的房间里,从精神上来讲,就是一种折磨。他看上去有点胖,他说是吃镇定的药吃的。

我们劝他将来还是要到儿女身边去。他们说再看看。然后,庆臣告诉我们,现在的日子其实很好了。他们两个人每个月都有4000元的养老保险费。有这四千块钱,在这里生活富富有余。因为这里没有市场,所以购物不是很方便,几乎没有地方花钱。

玉珍说,如果没有这个工资,就死了。命就没了。但是,因为有工资,有社保和医保,她得了脑血栓,也可以得到治疗。目前说话还是很慢,拉长音,腿脚也不太利落,但是,她看起来很高兴,因为她能见到姐姐的真人。还说看我比原来瘦了。

确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我的姥爷就是因为四清运动被逼喝了卤水自杀,死的时候,躺在了自己的棺材里。因为,搞运动的人要没收他的棺材。后来,他的妻子也病死了。他们都是50多岁。因为没有医疗,没有经济收入,政治上还受到迫害,于是,就都早早的死亡了。

而现在,各种药物可以治疗各种小病。人们的收入也足以让他们生活。这个家庭曾经是那么贫困,但是,改革开放以后,还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所学的知识创造了不少财富。

玉珍很乐观,对生活很满意。

但是,在外人看来,都希望他们能到儿女身边,省的儿女们必须来回跑到这里来看他们,关键时刻也很难及时帮助他们。

玉秋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虽然她有六个孩子,但是,到底要到谁那里去呢?太多的选择有时也很困难。

到底是住在城里好呢,还是住在乡村好呢?对于城里人来说,自然要呆在城里,对于农村人来说,自然呆在农村,但是,可以在两个地方都呆的人,就很难选择,是各有利弊。到底是要自由和空间大的农村还是要暖气比较好的城里?这是个问题。

不过,作为家庭的一个辅助工具,即使在农村,也有很多家庭安装摄像头,谁来了,谁走了,一清二楚,孩子在干什么,老人在干什么,怎么样,也都在监管范围之内。

另外,在银匠沟村,像庆臣这样夫妻俩都因为儿女给出钱购买了首批福利养老保险的也是凤毛麟角,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这个机会。

在小凌河北岸的地藏寺村,也就有十几个人因为抓阄才抓上了养老保险。其中包括我好同学的父母,78岁以上老人夫妻俩都有保险的在这个村也是凤毛麟角。只有他们能自豪地说,我们俩每个月4000多元,不是吹,完全够花了!但是,大部分村民并没有这个福分。他们只能享受后来的社保,数额大打折扣了!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