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诺奖证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办的隆重的诺奖颁奖典礼上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奖证书。

IMG_9482音乐厅内由诺贝尔逝世的地方,意大利小镇捐送来的两万朵鲜花装饰。富丽堂皇。诺贝尔雕像后面的花墙由9000朵花覆盖。全场坐了1500人。

IMG_9534他们有瑞典国王,王后西尔维亚,公主维多利亚和丈夫丹尼尔.韦斯特林,二公主夫妇和今年刚大婚的王子菲利普夫妇。

IMG_9533诺贝尔各个奖项的主要评委,瑞典首相勒文,及除民主党以外的各个议会政党党首,政府高级官员及诺奖得主的家人同事等。

颁奖典礼上,首先由诺奖基金会主席赫尔丁致开幕词。

他说:诺贝尔的远景是这些奖项要奖励给那些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诺贝尔是个化学家,有过355个专利。他对文明启蒙的理想和知识的追求达到了过度沉浸的程度。

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有900人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的巨大贡献一直对我们是个极大鼓舞。他们的故事和成就也值得宣传。

IMG_9467首先颁发的是物理学奖。然后是化学奖。瑞典卡罗林斯卡诺奖大会成员汉斯.佛师贝宣读了诺贝尔医学奖的成就。

他说,疟疾是由通过蚊子传播的疟原虫造成的。这种疾病感染红血细胞,引起发烧,发冷并且在严重的情况下引起脑炎。每年死于疟疾者达50万人,其中多数是儿童。

“屠呦呦参加了中国在60和70年代间的一个大项目,旨在研制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当屠呦呦研究古代文献时,她发现植物黄花蒿,青蒿等,反复出现在各种治疗发烧的配方中。她用这种植物的馏出物,在受感染的小鼠身上试验。一部分疟原虫被杀死了,但效果变化不定。屠重新查找文献,在一本1700年以前的医书中,找到了无需加热而从青蒿植物中提取馏出物的方法。因此馏出物变得异常有效,杀死了所有疟原虫。活性成分被鉴定出来,命名为青蒿素。它显示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攻击疟原虫。青蒿素的发现导致开发出一种新药,这种药物在过去15年中,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佛师贝教授说,坎贝尔教授,大村智教授和屠呦呦教授,你们的发现代表了典型的制药方式转变,它们不仅对毁灭型寄生虫疾病提供了革命性的治疗,也促进了个人和社会的福祉和繁荣。你们的发现对全球的影响和给人类带来的受益是无法估量的。

现在请允许我请你们走上前来,从国王殿下手中接受诺贝尔奖。

IMG_9498随后颁发的是诺贝尔文学奖,阿来克塞耶维奇获得颁奖。

在美国经济学家迪顿获得颁奖以后,颁奖典礼结束。

颁奖中间,人们欣赏了优美的音乐和男高音独唱。

19点诺贝尔晚宴开始。

文/陈雪霏,图/翻拍诺贝尔奖网站。

请继续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为您报道。

www.greenpost.se

北欧绿色邮报网是非盈利媒体。欢迎支持,欢迎捐款。

bankgiro: 840-7157

 

 

快讯: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获得诺奖证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医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10日下午从瑞典国王手中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证书。

249995824_8 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一半诺贝尔医学奖,因为她发现的青蒿素化学成分可以开发出给疟疾致命的新药,平均每年避免了10多万人的死亡,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249995831_8诺贝尔医学奖的另一半给了日本的大村智和美国的坎贝尔教授。他们发明了对付蛔虫的治疗方法,在非洲也挽救了无数患有河盲症和象皮症的患者的生命,其影响波及一亿多人口上百个国家。

在豪华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颁奖礼堂上,镶嵌了上万朵来自诺贝尔临终前的国度意大利的鲜花。每年诺贝尔颁奖典礼都要从那里运来这些鲜花。

249995832_8瑞典国王,王后,维多利亚公主和王子都出席了颁奖典礼。

瑞典首相勒文和其他(除民主党外)的政党党首及政府高级官员代表都出席了颁奖仪式。

19点,他们将到市政厅出席隆重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诺贝尔晚宴。

图/新华社记者叶平凡摄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在奥斯陆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10日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

突尼斯“全国对话四方大会”获得颁奖。颁奖理由是为他们的和解和对话。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wv6veGSCqw

屠呦呦将领取诺贝尔奖并出席诺贝尔晚宴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根据诺贝尔基金会安排,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教授将和日本的大村智和美国的坎贝尔两位科学家一起在当地时间16:30开始举行的诺贝尔颁奖仪式上从国王手中领取诺贝尔奖。

IMG_9364颁奖顺序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医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以及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和平奖已经在13:00在挪威奥斯陆举行的颁奖仪式上进行。

中间穿插优美的音乐。其隆重庄严和华贵,真可谓诺贝尔的殿堂,得主们受到国王的颁奖,堪称世界独一无二,这也使的诺贝尔奖成为世界瞩目的最大科学文学和平奖项。

晚上19:00,屠呦呦将和瑞典国王一家,瑞典政界,诺贝尔基金会领导,诺奖评委,往届诺奖得主,诺奖得主请来的家人和同事共1300人共进晚餐。

据此前报道得知,本来屠呦呦将和日本和美国同行坐在一起在主桌,但是,屠呦呦因为身体原因申请和女儿和丈夫坐在一桌。

屠呦呦从12日抵达斯德哥尔摩之后,先后出席了诺奖基金会安排的在诺贝尔博物馆签名活动,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并做了震惊世界的史无前例的中文演讲。她的报告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中她详细介绍了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虐新药的故事。

IMG_9358在新闻发布会上,本网记者问屠呦呦如何评价毛主席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屠呦呦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回答了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但是,屠呦呦在诺贝尔讲座中,在ppt演讲中却这样直接引用了毛主席的话。而且在新闻发布会期间她在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就说:毛主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IMG_9403这句话也在她演讲的报告最后提到。

她说: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虐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积极鼓励年轻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图文/陈雪霏

Nobel Prize awarding ceremony to be held soon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Dec. (Greenpost)–The awaiting Nobel Prize awarding ceremony is scheduled to take place in Stockholm Concert Hall at 16:30 Stockholm local time .

IMG_9364Tu Youyou and her counterparts in medicine and two physics laureates, three chemistry laureates and one laureate in literature as well as on laureate in economics will receive their Nobel Prize from the hands of the Swedish King Carl XVI  Gustaf.

A grand banquet will be held at 19:00 in the Stockholm City Hall.

IMG_9358During the week, Chinese Nobel winner in Medicine Tu Youyou has attended a press conference to answer the journalists questions, given Nobel lectures and today she will attend the awarding ceremony and the banquet.

IMG_9403

Tu Youyou gave Nobel Lecture in Chinese at Karolinska Institute.

Left, Jan Andersson. middle, Tu Youyou and right, interpretor.

Photo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from live screen on Dec. 7, 2015.

 

快讯: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于16:30分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今天斯德哥尔摩依然风雨交加,和屠呦呦教授抵达当天及其相似。

IMG_9364根据计划,再有两个小时,当地时间16:30分,隆重的诺贝尔颁奖典礼就将在斯德哥尔摩著名的音乐厅举行了。

届时,屠呦呦和两位同行,两位物理学诺奖得主,三位化学奖得主和一位文学奖得主将从瑞典国王手中领取他们的诺贝尔奖证书和奖杯。

瑞典王后,公主和王子都将出席这个仪式,往届的诺贝尔奖得主,今年诺奖得主的家人,瑞典首相勒文和各个政党(民主党首除外)党首和政府高级官员将出席颁奖仪式和晚宴。

音乐厅的上万束鲜花都是从意大利运到这里来的。因为诺贝尔先生是在意大利逝世的。

诺奖晚宴将更加隆重和讲究,反映了瑞典的时尚,传统和文化。瑞典提倡可持续发展理念,讲究平衡发展,讲究科学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诺贝尔也是他们精心打造的一个品牌,既要促进人们的科学创新,同时也为瑞典树立了非常积极的形象,这就是真正的润物细无声的感觉。

据了解,当地华人华侨也非常期盼看到屠呦呦的颁奖仪式,组织大家一起看电视实况转播。

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已经于13点在奥斯陆举行了。

了解中医-瑞典对话中医药交流会在斯京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主题为“了解中医-瑞典对话中医药”交流研讨会8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南部的温德卫肯举行。

DSC_4961

DSC_4864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和夫人白晓梅出席本次交流研讨会。DSC_4889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致辞中说,他代表屠呦呦教授向大家致以歉意和敬意,屠呦呦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出席。

张院士说,“中国中医药有几千年的历史,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传统医药,必须和现代科学结合才能造福人类,才能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这也是屠呦呦老师获奖的经验,也是我们今天到这儿来的目的。就像我们在这里开会一样,看到这古老的建筑,怀念诺贝尔先生所做的贡献。所有对世界做出贡献的人,人们都会记住他。我想还说一句话,我们到这来就是要寻求友谊,寻求朋友,寻求合作,特别在中药合作方面,我们希望同更多海内外的同行们共同研究,共同造福人类。”

SP瑞典国家技术研究所生命科学部主任在致辞中介绍了他的研究所。他说,他很期待这次论坛和讨论。

DSC_4910出席对话活动的中方代表还有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陈士林教授,朱晓新教授和廖福龙教授。瑞方代表有来自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约斯坦森教授,潘嫱教授,来自耶乌勒大学的昆虫环境学教授尼尔斯.于尔霍姆(Nils Ryrholm)和瑞典中医彼得.图赛尔和华人中医潘志峰(音)。对话由卡罗林斯卡瓦尔格林(Mats.Wahlgren)教授主持。

瑞方首先问到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日渐增多,中国是如何用传统中医来治糖尿病的,是否有可以治糖尿病的良药。

DSC_4934张伯礼教授说,中国是糖尿病大国,有糖尿病人9000万,有可能得糖尿病的潜在病人有上亿。中国有直接降糖的药物。这种药物不但可以降糖,还可以降血脂。中国中医已经发现了价格低,效果好的药物,尤其对缓解并发症有很好的疗效。

DSC_4930通过对话,人们意识到中西医可以互补,例如,西医的一些方法可以在中医中得到应用,尤其是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屠呦呦教授的成功确实给人极大的鼓舞。屠老师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和启示。事实上,中医西用就是在古代药方的基础上求证,因此范围缩小了很多,也应该容易很多。

DSC_4928张伯礼教授说,中医治疗有三个层面,治症,治病,也改善身体的状态。

DSC_4990中国章光集团董事长赵章光也出席了交流会并发表讲话。

卡罗林斯卡教授约斯坦森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记者采访时说,这种活动很好,它可以促进中瑞医药专家加强相互交流与了解。

瑞典耶乌勒大学教授对记者说,他真想和屠呦呦教授探讨环境问题,因为他是研究昆虫的,环境对昆虫的影响非常大。他希望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与中国合作,寻求资金。

张伯礼院士说,他们这次来也带来一些项目,希望在中药品质以及临床评价的研究方面和瑞典学者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

DSC_4983交流会中间科学与文化相结合,与会者也欣赏了中瑞音乐演奏家的优美乐器长笛,古筝和竖琴的表演。

来自瑞典中医界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及华人华侨和中国中医界共计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交流论坛。

DSC_4849这次活动特意选在诺贝尔生前的工厂旧址,  由《北欧时报》主办, SP瑞典国家技术研究所和瑞典针灸学院协办。这也是瑞典侨界为庆祝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而举办的一场活动。

图文/陈雪霏

中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在南极成功试飞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2月7日,中国首架代号“雪鹰601”极地固定翼飞机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机场成功试飞。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ÖÐɽվ¸½½ü³É¹¦ÊԷɺ󣬿ƿ¼¶ÓÔ±ÃǺÏÓ°ÁôÄî¡£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固定翼飞机在南极考察,特别是内陆考察中可发挥快速运输、应急救援等重要保障作用,同时可搭载多种科学观测设备,是高效的科研平台。
据介绍,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在南极拥有集快速运输、应急救援和航空科学调查于一体的多功能固定翼飞机。加快固定翼飞机在中国南极考察中的成熟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Öйú¿Æ¿¼¶ÓÔ±µÇÉÏ¡°Ñ©Ó¥601¡±¡£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Ñ©Ó¥601¡±ÔÚÖÐɽվ¸½½ü±ù¸ÇÉÏ»¬ÐУ¬¼´½«Æð·É¡£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Í£ÔÚÖÐɽվ¸½½ü¡£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Ñ©Ó¥601¡±ÊÔ·ÉÖ®ºó£¬³É¹¦½µÂäÖÐɽվ¸½½ü¡£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Ñ©Ó¥601¡±ÊÔ·ÉÖ®ºó£¬½µÂäÖÐɽվ¸½½ü¡£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Ñ©Ó¥601¡±ÔÚÖÐɽվ¸½½ü·ÉÐС£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лªÉçÕÕƬ£¬Äϼ«ÖÐɽվ£¬2015Äê12ÔÂ7ÈÕ     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ÔÚÄϼ«³É¹¦ÊÔ·É     12ÔÂ7ÈÕ£¬¡°Ñ©Ó¥601¡±ÔÚÖÐɽվ¸½½ü·ÉÐС£     µ±ÈÕ£¬ÖйúÊ׼ܼ«µØ¹Ì¶¨Òí·É»ú¡°Ñ©Ó¥601¡±ÔÚÄϼ«ÖÐɽվ¸½½üµÄ±ù¸Ç»ú³¡³É¹¦ÊÔ·É¡£¹Ì¶¨Òí·É»úÔÚÄϼ«¿¼²ì£¬ÌرðÊÇÄÚ½¿¼²ìÖпɷ¢»Ó¿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µÈÖØÒª±£ÕÏ×÷Óã¬Í¬Ê±¿É´îÔضàÖÖ¿Æѧ¹Û²âÉ豸£¬ÊǸßЧµÄ¿ÆÑÐƽ̨¡£     ¾Ý½éÉÜ£¬Ä¿Ç°ÊÀ½çÉÏÖ»ÓÐÉÙÊý¼¸¸ö¹ú¼ÒÔÚÄϼ«ÓµÓм¯¿ìËÙÔËÊä¡¢Ó¦¼±¾ÈÔ®ºÍº½¿Õ¿Æѧµ÷²éÓÚÒ»ÌåµÄ¶à¹¦Ä̶ܹ¨Òí·É»ú¡£¼Ó¿ì¹Ì¶¨Òí·É»úÔÚÖйúÄϼ«¿¼²ìÖеijÉÊìÓ¦Ó㬾ßÓÐÖØÒªÒâÒå¡£     лªÉç¼ÇÕß Öì»ùîÎ Éã
图文 照片均由新华社记者 朱基钗 拍摄

三诺奖得主看好中国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特约记者丹妮,编辑陈雪霏)--随着诺贝尔活动周的活动陆续展开,日前,在诺贝尔物理学、化学和经济学奖得主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对该三个领域的诺贝尔奖部分得主进行了专访。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阿瑟·麦克唐纳认为,目前,他最关注的是中国的JUNO的项目研究,在中国的核反应堆进行的JUNO实验,有很大的可能来测出他们的质量的相对大小。
他告诉记者,他对该项目能够给解决中微子质量排序问题抱有很大的希望。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将成为这个领域领先的国家之一。”
 OLYMPUS DIGITAL CAMERA
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则表示,DNA的相关领域中,在某种程度上中国有很多出色的科学家,但中国科学家却无法更多地利用DNA测序得出的信息。从而让人们做出相应措施,预防疾病。
他希望中国科学家不是仅仅进行基因的测序工作,而是多想一想对于基因测序得到的结果怎么运用起来。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安格斯·斯图尔特·迪顿,对中国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研究看作是国际上的一个“榜样”。针对中国经济下行风险问题,他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的确放缓了些,这使得减少贫困变难了点。“但我还是倾向于认为中国的扶贫非常成功,而不是失败。”

要闻视频:诺奖评委安德森:为什么是屠呦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0月5日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诺奖大会秘书兰达尔宣布2015诺贝尔医学奖一半授予日美科学家大村智和坎贝尔,一半授予中国医药学家屠呦呦。

发布会期间,本网记者特意问评委这是否是多年来首次对中医的奖励,评委安德森说,这不是对中医本身的奖励,是对中医的启发和鼓舞的奖励,尤其是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化学成分这一项构成重大发现。发布会后,记者专门采访了传染病专家安德森教授。

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陈雪霏采访诺奖评委安德森教授。丹妮录制。

大家好,我是北欧绿色邮报网的陈雪霏。我现在是在诺贝尔大厅。我们刚刚参加完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新闻发布会,中国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在这里我们请专家评委(扬.安德森)谈谈为什么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奖。

记者:那么您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屠呦呦获得这个奖吗?

安德森:能。屠呦呦因为发现青蒿素而获得半个诺贝尔奖。她是从一种植物中发现的。因此她是那个发现含有青蒿素植物的人,有一种中国的青蒿(黄蒿)含有青蒿素化合物,这种化合物能最有效地对付疟疾寄生虫。她也发现了如何从植物中提取有效的化合物。她还发现了如何去除植物中的有毒物质,使青蒿素可以被开发出安全有效的青蒿素药品来治疗严重的疟疾。

IMG_0668记者: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一发现的贡献呢?

安德森:她发现了如何提取这种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如何提纯它,然后使其成为晶体,而且发现了它的分子式,她为整个发展过程搭建了舞台。这是一个集体努力,但是,她实现了范式转变,这个转变为其他科学家敞开了继续研发的大门,得以为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她进入这个过程时这是一个全国的项目,取得了一点儿成功,但也有失败。他们正在想着如何往下走。有一部分项目对所有传统中医药都看查了,看是否能从那里找到什么。这时她带着如何提纯物质,如何分离物质,如何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的化学和药理知识介入了。这真是一个范式转变。是她实现的转变。然后,在她发现这种生物化合物以后,就是证实它是安全的,去除了毒物以后在中国又有很多其他团队继续研究,在不同动物身上实验,然后在感染病人身上实验,然后有公司介入进行大规模生产。

但是你知道,总是有人要领头的,当我们发现了谁是那个人的时候,我们非常高兴,我们能够发现在屠呦呦的事业生涯里,能找到那(发现的)具体时刻。

记者:我们能说如果没有这个药,我们就会有数百万数百万的人失去生命?

安德森:是的,我们可以这么说因为后来用青蒿素提纯物进行了临床试验。结果与传统的奎宁相比死亡率大大降低,五岁以下儿童因患虐疾的死亡率降低了30%。因此,我们可以说至少每年减少了10万人的死亡。我们也可以说整个死亡病例大大降低因为有全新的青蒿素药物在病发早期就已经介入。

DSC_3746记者:它是象免疫药吗?

安德森:不是,你不能说这是免疫药,这是一种治疗。我们不用它做预防。我们一直用它治疗感染的病人。

记者:也许再简单谈谈获得另一半奖的得主情况吧。

安德森:好。另一半奖授予了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和他的合作者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他们俩一起发现了一种新的治疗蛔虫的化合物。这种感染影响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导致慢性蛔虫感染,有两种有名的疾病,一种是众所周知的河盲症,另一种是象皮症。世界上有2500万人感染河盲症,有1.2亿人有象皮症。他们发现这种化合物一年吃一次,经过几年时间就可以治愈,很多小孩和大人只用一年一次就非常有效。

这种病严重影响非洲,一部分美洲和东南亚一代。但主要发病区是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河盲症发生在31个国家,象皮症发生在81个国家。

坎贝尔出生在爱尔兰但生活在美国。大村智把45万个病毒都照下来了,然后他选了50个送给坎贝尔。坎贝尔有具体方法来测试生物活性,最终发现了治愈的良方。

陈雪霏:谢谢。

安德森:不客气。

Video: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Jan Andersson, Nobel Assembly Member

By Xuefei Chen Axelsson

Stockholm, Oct. 5(Greenpost)– Greenpost has interviewed Jan Andersson, Nobel Assembly Member and Professor at Infectious Disease Department of Karolinska Institute in Huddinge.  The following is the text of the interview:

Filmed by Anneli Larsson on Oct. 5, 2015 at Nobel Forum.

Hello I am Xuefei Chen Axelsson, I am in the Nobel Forum and we just had the press conference about this year’s Nobel Prize in Medicine, and Chinese Tu Youyou won the prize, so here we have the expert(Nobel Assembly Member Jan Andersson) explain this.

 

Xuefei Chen Axelsson: So can you tell us why Tu Youyou wins this prize?

Jan Andersson: So Youyou Tu got half of this Nobel Prize for her discovery of Arteminsinen. And she did that from a herb, so she was the one who identified that Artemisinin annua herb, the Chinese Artemisinin branch contains compound Artemisinin that actually has the best effect against Malaria Parasite that has ever been found. So she discovered a way to elute out the active compound from the herb. She also discovered how to elute away the toxic compartments from the herb, so actually it could be developed a safe and very efficacy drug Artemisin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Malaria.

DSC_3746Chen Axelsson: How do you comment the contribution of this discovery?

Jan Andersson: Her component to identify how to elute out the biological activity or type of compound that was, how to purify it and then make it crystals and identification of molecular formulation for that, she set the stage for this whole development. It was a team effort, but she did the paradigm shift, the shift that open the doors for other scientist to go about, to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She went in this process. It was a national process, when there were some success, but there were also failures, and they were wondering which way to go. There was a part of the projects that look for all typ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see whether you can find something there.

And she went in then with knowledge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y in how to elude out things, how to isolate things and how to test them for biological activity, and that was really a paradigm shift. She made the change to our knowledge. Then after she had identified this biological compound, and it was safe, and has got rid of the toxicity, then there was a lot of other groups in China who took this further on, to try it in different animal models, and then try it more on human infected with malaria, and then eventually there was companies that took on large scale production. But you know there is always someone to lead, and we were very happy when we saw who that was and we could identify down to Youyou Tu in specific moments in her career when she did it.

Chen Axelsson: And can we say that if without this medicine, we would have millions millions of people lost their lives.

Jan Andersson: Yes, we can say that because there was clinical trials done later on with pure substance of Artemisinin. The pure substance of Artemisinin was tested against conventional chimin Mefluquin, and it was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reduce mortality….30 percent reduction of mortality in children below age of five with severe malaria. So we can say that at least a hundred thousand lives are saved every year by that. We can also say that the total morbidity illness goes down because there is completely new medicinic action so that Artemisinin involves much earlier on in the life cycle of the disease.

Chen Axelsson: It’s like vaccination?

Jan Andersson: No, you cannot say it’s vaccination, it is a cure. And we do not use it for prevention. We keep it for the cure of the infected ill people.

Chen Axelsson: Maybe briefly talk about the other half of the prize?

Jan Andersson: Yes, the other half goes to scientist in Japan, Satoshi Ömura and then his collabrator in the United States, William Campbell, together, they collectively discovered a new compound for treatment of roundworm infections, calling them in Latin Namatom infections, they infect a third of the human population, and generate chronic worm infections. There are two examples of that, quite well-known, river blindness and elephantiasis, those affected 25 million who get river blindness infection and you get 120 million who have elephantiasis, they are called filariasis. And they discovered the compound that by single yearly doze cure if you repeat in a number of years because it kills the microfilaria, the small children or the adult filaria extremely effective with single doses in 12 months.

This are predominantly affecting Africa, but there are also in Americas and South East Asia, Asia like Yemen that has problems for that. Predominantly in Sub-Sahara Africa. River Blindness in 31 nations, and elephantiasis in 81 nations affected by this disease.

Campbell was born in Ireland and lived in America. Ömora screened the bacteria, he screened 45 thousand bacteria, and then he selected 50 that he gave to Campbell. And Campbell has specific means eluting out biological activity against numbers of different microbs. And he discovered the novel theraphy against infections caused by roundworm parasites.

Xuefei Chen Axelsson: Thank you very much!

今日头条:诺奖得主屠呦呦的经验之谈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医药学家诺奖得主屠呦呦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做报告谈到了她成功发现青蒿素的经验。

IMG_9403屠呦呦说: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中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屠呦呦强调,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最后,她说,团队精神,无私合作确保了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100%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有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她用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诗篇《登鹳鹊楼》鼓励全世界的同行和后来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屠呦呦诺贝尔演讲全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精彩演讲,介绍科研成果。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 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 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医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 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1972年8至10月,我们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1972年11月开始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探索,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确定化合物分子式为C15H22O5,分子量282。明确了青蒿素为不含氮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1973年4月27日,经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分析化学室进一步复核了分子式等有关数据。1974年起,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生物物理所相继开展了青蒿素结构协作研究的工作。最终经X光衍射确定了青蒿素的结构。确认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立体结构于1977年在中国的科学通报发表,并被化学文摘收录。

1973年起,为研究青蒿素结构中的功能基团而制备衍生物。经硼氢化钠还原反应,证实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发明了双氢青蒿素。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青蒿素结构中的过氧基团是抗疟活性基团,部分双氢青蒿素羟基衍生物的鼠疟效价也有所提高。

这里展示了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蒿乙醚的分子结构。直到现在,除此类型之外,其他结构类型的青蒿素衍生物还没有用于临床的报道。

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青蒿素引起世界关注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在北京联合召开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有关青蒿素及其临床应用的一系列报告在会上引发热烈反响。我的报告是“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

听完这段介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不过是一段普通的药物发现过程。但是,当年从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沿用历史的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相当艰辛。

  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的前提。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经院领导研究决定,我被指令负责並组建“523”項目课题组,承担抗疟中药的研发。这一项目在当时属于保密的重点军工项目。对于一个年轻科研人员,有机会接受如此重任,我体会到了国家对我的信任,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决心不辱使命,努力拼搏,尽全力完成任务!

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这是我刚到中药研究所的照片,左侧是著名生药学家楼之岑,他指导我鉴别药材。从1959年到1962年,我参加西医学习中医班,系统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说过“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古语说:凡是过去,皆为序曲。然而,序曲就是一种准备。当抗疟项目给我机遇的时候,西学中的序曲为我从事青蒿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准备。

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接受任务后,我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并收集他们用于防治疟疾的方剂和中药、同时调阅大量民间方药。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研究有别于一般植物药研发的地方。

关键的文献启示。当年我面临研究困境时,又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使我联想到提取过程可能需要避免高温,由此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

关于青蒿入药,中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当年青蒿资源品种混乱,药典收载了2个品种,还有4个其他的混淆品种也在使用。后续深入研究发现:仅Artemisia annua 一种含有青蒿素,抗疟有效。这样客观上就增加了发现青蒿素的难度。再加上青蒿素在原植物中含量并不高,还有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季节、纯化工艺的影响,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成功确实来之不易。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在困境面前需要坚持不懈。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上临床,在动物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我和科研团队成员自身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

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1972年3月8日,全国523办公室在南京召开抗疟药物专业会议,我代表中药所在会上报告了青蒿No.191提取物对鼠疟、猴疟的100%的结果,受到会议极大关注。同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会议上,我报告了30例临床全部有效的结果。从此,拉开了青蒿抗疟研究全国大协作的序幕。

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广州中医药大学以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等,我衷心祝贺协作单位同行们所取得的多方面成果,以及对疟疾患者的热诚服务。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疟疾对于世界公共卫生依然是个严重挑战。WHO总干事陈冯富珍在谈到控制疟疾时有过这样的评价,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全球范围内正在取得的成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虽然如此,据统计,全球97个国家与地区的33亿人口仍在遭遇疟疾的威胁,其中12亿人生活在高危区域,这些区域的患病率有可能高于1/1000。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全球疟疾患者约为1亿9千8百万,疟疾导致的死亡人数约为58万,其中78%是5岁以下的儿童。90%的疟疾死亡病例发生在重灾区非洲。70% 的非洲疟疾患者应用青蒿素复方药物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herapies, ACTs)。但是,得不到ACTs 治疗的疟疾患儿仍达5千6百万到6千9百万之多。

疟原虫对于青蒿素和其他抗疟药的抗药性。在大湄公河地区,包括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和越南,恶性疟原虫已经出现对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在柬埔寨-泰国边境的许多地区,恶性疟原虫已经对绝大多数抗疟药产生抗药性。请看今年报告的对于青蒿素抗药性的分布图,红色与黑色提示当地的恶性疟原虫出现抗药性。可见,不仅在大湄公河流域有抗药性,在非洲少数地区也出现了抗药性。这些情况都是严重的警示。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这项计划出台的目的是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鉴于青蒿素的抗药性已在大湄公河流域得到证实,扩散的潜在威胁也正在考察之中。参与该计划的100多位专家们认为,在青蒿素抗药性传播到高感染地区之前,遏制或消除抗药性的机会其实十分有限。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任务迫在眉睫。为保护ACTs对于恶性疟疾的有效性,我诚挚希望全球抗疟工作者认真执行WHO遏制青蒿素抗药性的全球计划。

在结束之前,我想再谈一点中医药。“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植物资源,医药学研究者可以从中开发新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最后,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 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涵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

衷心感谢在青蒿素发现、研究、和应用中做出贡献的所有国内外同事们、同行们和朋友们!

深深感谢家人的一直以来的理解和支持!

衷心感谢各位前来参会!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