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俄乌冲突的四种结局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 陈雪霏

谁也没想到,普京会在北京冬奥会和北京冬残奥会之间动手。既然在两会之间动手不算在奥运会期间开火,那么,可能普京认为进攻乌克兰取得胜利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他第一个给习近平主席打电话。习主席劝他和平解决争端。于是,与乌克兰的和谈立即开始启动。挪威环境专家,前联合国环境署署长索尔海姆也表示非常惊讶。这种事情在历史没有发生过,刚一开打,不到一周的,立即开始谈判。而且,在一个多月内居然谈了四次,最后一次,在土耳其几乎谈成。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欧美对俄罗斯的实力和乌克兰的决心都没有把握,所以,都表示不会在乌克兰设禁飞区,也不会派兵。因此,乌克兰相对来说十分虚弱。泽连斯基几乎要考虑承认俄罗斯对东部的占领。但是,媒体煽风点火。一家印度分析人士嘲讽说,泽连斯基,你现在如果认怂,当初干啥来的?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认怂,就说我不加入北约,如果那样的话可能就不用打了。

美国拜登政府眼看着俄乌要达成协议,于是赶紧给泽连斯基打气,不能灰心,不能认怂,我们虽然不派兵,但是,我们有指挥官帮忙,我们可以提供武器。于是,乌克兰开始摇摆不定。欧盟在这个时候,也站出来为泽连斯基鼓掌,确实,你的勇气可嘉,而且你不光是为乌克兰打仗,也是在为欧洲打仗。因为你是欧洲的前线国家啊!你好好给我撑着,老婆孩子都可以到欧洲来,我们帮你管。你们只要在那里顶住俄罗斯的进攻,我们提供武器,提供资金,提供物资没有问题。

这样,战火就持续燃烧起来了。每一次要熄火的时候,就有人添油。确实,乌克兰人也是人,而且乌克兰人和俄罗斯人在二战时肩并肩作战,都是很能打的战斗民族。此时,互相打起来,只能是二虎相争,两败俱伤。而且是乌克兰伤得最厉害。

从2月24日到现在,也经历了三阶段,那就是以俄罗斯的东线全面进攻开始,到东线缩短战线,维持在顿巴斯地区,尤其是第涅斯克和卢甘斯克两个宣布独立并获得俄罗斯承认的两个“共和国”。普京希望他们的地位象科索沃,但是,国际上包括联合国都不予以承认。

马里乌波尔的焦灼战结束后,俄罗斯基本控制了东部他们想要控制的地区。但问题是,这一地区,也是乌克兰拼命想保卫的地区,因此,就仿佛成为了朝鲜战场的三八线。

西方给乌克兰大量援助。但是,并不足以让乌克兰取胜。而是,维持乌克兰的战斗情绪。这样,俄罗斯总统普京把乌克兰称为西方的耗材。事实上,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战斗就是拖住俄罗斯,让它不能完全占领乌克兰,更不要说有精力去对付欧洲其他国家。在此之际,瑞典和芬兰突然宣布要加入北约。

这样,对俄罗斯来说,就更不容易进行多线作战了。战线拉的太长,对俄罗斯也是一个巨大消耗。

欧洲国家虽然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骨子里还是不服输,就是要对俄罗斯进行制裁。因此,俄罗斯骑虎难下,乌克兰骑虎难下,欧盟也是骑虎难下。

那么俄乌冲突到底将有怎样的结局呢?

第一种结局,就是非常理想状态的止损结局,那就是俄乌再次重启谈判,马上停火。不管谁对谁错,谁胜谁输,就是不打了。这种精神就是法国大革命后期,雨果先生描述的九三年里的牧师的态度。人类应该有普世价值,有人道主义,有宽容,有宽恕。谁也不用上断头台了。让我们从此化干戈为玉帛!停止战争,开始国家重建。越早越好。这样做,对乌克兰最好,对俄罗斯也很好,对欧洲也好,没有任何坏处。如果俄罗斯与欧盟能够达成和解,那么,欧盟的冬天将会继续保持温暖。

这种结局其实对美国也没有坏处,因为美国长期参与战争,经济损失也是很大的。而且战争经济都是不可持续的。因此,这是最完美的结局,尽管有点儿晚,但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尤其是乌克兰,很多家庭可以破镜重圆。这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所在,根本所在。

第二种结局,那就是继续长期打下去。长期打下去有两种可能,一种就是朝鲜战争的结局,打到争夺战,互相僵持不下。除了损耗生命和武器以外,看不到任何好处。双方都疲惫不堪,包括美国和欧盟也疲惫了,那就在争夺战的现状地带,就地讲和。另一种,就是乌克兰把俄罗斯军队都 赶到了2月24日以外的地区。克里米亚依然不动。这种可能性短时间还看不到希望。

第三种结局,就是成为巴以冲突。长期成为火药库,双方一直不能停下来。或者就是打打停停。但是,突然,有一天,某一方的领导人坚持不住了。比如,象阿拉法特突然死亡。这样,也可能改变局势。

第四种结局,就是美国把战火引向亚太,在亚太制造更大的冲突,让人们遗忘俄乌冲突。届时也可能算作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开始。这种局面也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至少,欧洲人依然希望夏天能够继续度假。

总的来说,要想解决问题,最好还是采取第一种办法,实在不行,第二种办法也是可以的。因为战争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战争不停止,和谈重建?和谈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最糟糕的结局就是台湾那样,天天备战。最终弄不好就是引火烧身。现在,欧美日都希望拿台湾当一张牌来对付大陆。但愿他们的愿望不能得逞。还台海两岸的平静。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