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人物专访

曹义海:侨智反哺 助燃战胜“疫”霾的希望之光

曹义海教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实验室工作。(图片来源:中国致公党微信公众号)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国侨网3月3日电 据中国致公党微信公众号消息,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而来,给本应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蒙上了一层阴霾。疫情发生后,广大海外华侨华人积极行动起来,各尽其能,支援祖(籍)国渡过难关,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终身教授、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曹义海就是其中一员。

  找到有效替代药——托珠单抗

  1月21日起,国家卫健委网站每天更新的疫情数据,尤其是死亡病例数量,令曹义海心急如焚。根据专业经验,他深知,新型病毒感染短时间难以根治,在有效疫苗研发出来之前,降低死亡率是关键;同时,他确信,找到替代药,降低危重患者死亡率是当务之急。基于前期对国内疫情和相关病例的跟踪研究,以及多年从事专业研究的积累,曹义海教授迅速就治疗方案撰写书面建议,在除夕当天(1月24日)报到我驻瑞典大使馆科技处。

  春节期间,致公党积极为支持海外侨胞参与国内疫情防控做出部署。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万钢作出指示,要及时了解和收集海外华侨华人、留学人员对疫情防控、疫病治疗的意见建议。1月29日,致公党中央召开网络视频会议,与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代表座谈交流。曹义海教授在会上进一步阐释了“老药新用”的治疗理念,即用临床已批准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包括抗关节炎、抗肿瘤药等)对危重患者进行治疗,并提交了完整的治疗方案建议。万钢主席高度重视,当即将该建议转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

  在等待回复的过程中,曹教授并未停下脚步,围绕治疗方案中的4类药——托珠单抗(治疗关节炎药物)、贝伐珠单抗(治疗肿瘤和眼科疾病药物)、抗炎药(治疗“炎症风暴”)、抗白介素-6药(治疗病毒性脓毒血症和休克),主动调动国内外资源,确保方案一旦被采用,临床上有充足的药源。期间,他联系日本免疫学专家岸本忠三(白介素-6 发现人、托珠单抗药物的开发人并持有该药的专利),岸本忠三表示将积极努力为中国患者提供药物;联系山东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贝伐珠单抗等治疗肿瘤和眼科疾病药物的中国药企),该企业表示愿意为疫情防控提供免费药物。

  功夫不负有心人,2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的反馈传达给了曹义海教授:将治疗方案整理为可供临床医生参考的理论性指导意见。曹教授又立即结合临床上易出现的肺水肿、脓毒血症-休克、炎症(细胞)因子风暴分别整理出三个指导意见。曹教授日夜操劳,就是盼望着这一临床试验能取得积极成效,危重患者能尽快脱离危险,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

  好消息终于传来了!2月15日,中国科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公布了针对IL-6的托珠单抗在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初步临床研究:“14例危重症患者在治疗前均有两肺弥漫性病变,其中11例持续发烧,采用‘托珠单抗+常规治疗’的新治疗方案治疗后,24小时内体温全部降至正常,至今稳定,最长已经持续9天;呼吸功能氧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患者肺部CT病灶吸收好转,1例危重症气管插管的患者已经成功脱机”。目前,“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已被推荐给多家医院展开临床应用。同时,曹教授推荐的关于肿瘤药物贝伐珠治疗方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在武汉入组病人,进行临床试验中……

  广聚侨智,共同为疫情防控献策

  治疗方案被采纳、临床应用效果好,曹教授备感欣慰,连日来的牵挂惦念终于有了着落,也让他更加投入地参与到疫情防控的战斗中。除了海外医学专家的身份,曹义海教授同时也是北欧致公协会会长。北欧致公协会主要由来自北欧五国科技专家学者和华侨华人组成,致力于搭建中欧之间科技交流与合作。该会成立三年来,多次受致公党中央邀请回国访问,也多次在北欧推动中欧科技项目的推广与合作。万钢主席曾两次访问瑞典,与北欧致公协会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前往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参观曹义海实验室。

  在推动治疗方案落实的同时,曹义海广泛发动北欧致公协会会员,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关注中国疫情发展和一线治疗的情况。协会成员就优化病毒检测手段、扩充有效治疗方案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通过致公党渠道,相继报送了《北欧致公协会协会对于控制疫情的建议》、《应关注与心脏相关的新冠肺炎致死诱因》、《关于使用新技术提升新冠病毒检测速度和准确度的建议》、《关于建立国家级呼吸传染病防控和疫苗研究中心的建议》等,有关建议被吸纳进致公党中央以直通车方式报送国务院的《关于采用多种方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建议》中。2月8日,在科技部发布《科技部关于发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研发应急项目申报指南的通知》后,曹义海又指导协会专家积极进行项目申报。

  “医学是我的专业,祖籍国遇到困难的医学问题,我义不容辞,愿竭尽所能、用所学回报家乡人民。”曹义海教授在网络交流群中,向致公党真诚地表达了参与支持中国疫情防控的心愿。1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是群内最活跃的发声者,也是最快回应讨论议题的专家,总是跟随疫情的发展思考应对举措和改进方向,这应该源于他多年来孜孜以求、专注问题的学术习惯。自1986年出国后,他辗转瑞士、美国、瑞典等国的一流大学求学及从事研究工作,成果丰硕,成为肿瘤血管增生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在海外耕耘专业的同时,曹教授心系祖籍国,用毕生所学实践一腔爱国心,如其所言,“国家有难,我必支援”。(文:周慧、龚思进)

编辑 陈雪霏

专访港区全国人大、政协之陈智思

 据中新社香港3月3日电 题:专访港区全国人大、政协之陈智思
  ——祖国坚定支持是香港抗击疫情的强大后盾
  中新社记者 卓隆
  “香港去年下半年遭遇修例风波冲击,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香港经济短期内肯定比2003年更糟糕。”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非官守议员召集人陈智思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分享了对香港经济前景的看法。
  当下,不少人谈论香港经济时,总是将现在的疫情跟17年前的“非典”比较。但是在来自商界的陈智思看来,香港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可不单单是疫情触发。
  陈智思说,从时间角度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香港已经历六七个月的修例风波,多个行业和经济早已深受其害。如今雪上加霜,疫情何时结束还言之过早,两者相加起来的时间跨度,肯定比当年“非典”在香港肆虐的时间长,“若相加起来是一年时间,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就会非常大,不少中小企业恐怕会无法挨过这一波接一波的冲击而倒闭,失业率攀升。”
  社会各界共同期盼疫情过后,特区政府及时振兴和稳定经济。陈智思相信,特区政府重振香港经济的工作,肯定离不开中央的支持。
  “每到关键时刻,中央政府总是全力支持香港。”陈智思回忆,2003年香港遭遇“非典”疫情经济陷入低谷后,中央政府果断出手相助,实施赴港“个人游”等政策,让香港经济迅速恢复生机。
  “我有信心在这次疫情过后,中央政府也会跟特区政府寻找方法重振香港的经济活动。”陈智思说。
  陈智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央政府也一直全力支持香港。从暂停受理、审批、签发内地居民赴香港旅游签注到暂停办理商务签注,从派包机赴日本接回滞留“钻石公主”号邮轮的香港居民到当下准备接回滞留湖北的香港市民,中央政府始终全力支持和配合香港防疫抗疫,也非常关心和照顾港人。
  “特别是接回滞留‘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香港居民,整个行动十分复杂。如果单靠特区政府的力量,没有中国外交部、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跟日方协调,包括安排好香港居民到日本机场的交通,肯定没可能把行动圆满办好。”陈智思表示,凡此种种,都是说明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方针,可以从祖国内地得到更有力的支持和依托。
  在得到祖国全力支持的同时,让陈智思甚感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香港民众开始明白在病毒面前,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与祖国人民是“同坐一条船”,共同目标是抵达安全健康的港湾,“香港有心人不少,看到湖北武汉的疫情比香港更严重,一些香港人想尽办法从海外采购口罩和医疗物资,送往祖国抗疫一线。”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国上下来说,这是一次大考。
  “我们国家的防控疫情工作真的很了不起!”陈智思表示,中国在防控疫情方面主动担当,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有力举措展现出强大高效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不仅在对本国人民负责,也在对全世界负责。同时,内地民众对非常时期采取的一些防控疫情措施高度配合,做到少出门、不聚会等等,亦展现以大局为重的文明水平。相信祖国人民一定能够团结一心,战胜疫情。
  当前,香港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到了关键阶段。陈智思认为,有伟大祖国作为坚强后盾,有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的大力支持,700多万香港市民更要抱持“同坐一条船”的信念。
  “过去20多年来,香港面对不同的挑战、不同的难关、不同的危机,最终都能在中央政府支持下迎刃而解。我有信心这次也不会例外,只要全港市民同坐一条船,同心同德,肯定能够把疫情处置好。”陈智思对香港战胜逆境、继续向前保持了高度乐观。(完)    

特稿:点亮蜡烛的瑞典老人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今天,3月2日,斯德哥尔摩天气晴朗,笔者到门前的德雷亚花园跑步,本想进到里边打打太极,却发现一位老人在那里点亮蜡烛,然后,放到地上,沙坑里,或者是水泥墩子上,蜡烛的火苗一闪一闪的,点燃了人们心中的那盏明灯。

我兴奋地走进他问到,原来是您每天在这里放蜡烛吗?是的。因为以前,尤其是在感觉心里一片黑暗的时候,隔着窗户,看到那蜡烛,就好像欧亨利小说里那个得了肺炎的姑娘看到那一片绿叶一样。夜里,看到蜡烛一闪一闪的,感觉真的很奇妙。是的,瑞典人都习惯点蜡烛,很多商店或者是饭店门口都会在晚上有蜡烛点亮。

原来,这位老人是我们旁边楼里的居民。他叫悦然.桑德斯特伦。他说,他都这样做了12年了。每年一到冬天,11月下旬,天黑的时候,他就开始每天晚上点上蜡烛。然后,早上,再把装蜡烛的盒子拿回去。

我问他,你是为瓦萨小区工作的,还是你自己买的蜡烛?他说是他自己出钱买的,跟小区没有半毛钱关系。我还以为他是为政府部门做事呢。

说起德雷亚公园还是有故事的。很久以前,这里开发,因为有火车站,汽车站,交通枢纽,所以,就要把公园关掉,把近百年的老树砍掉。结果当地居民手拉手抱住大树,不许砍。这么一抗议,果然,树就留下来了。

不但树留下来了,10年前,政府负责人也真的很负责任。本来,我们以为公园挺不错的了,有点儿空地,有点儿长椅,人们中午吃附近最好吃的冰激凌的时候,可以在这里晒晒太阳。但是,政府觉得还不够,于是把我们这里的居民都召集起来,民调,对话,问我们有什么意见。他们已经想好啦,要好好改造这个小公园,要给孩子们建一个可以玩耍的沙坑,再种植一些绿色植物,问大家有什么意见。大家对此纷纷赞扬,说没啥意见,政府做得很好。等开完会了,我问一位来自日本的邻居,也是我学瑞典语时的同学,她说,政府就是有钱想花一下,随便吧。

果然,到了夏天,这里真的出来个儿童可以玩耍的沙坑。你别说,我和女儿还真是经常在这里玩儿沙子,跳绳,吃冰激凌,甚至野餐。公园虽小,但感觉象是我们自己的一样。在暴热的天气里,我甚至可以拿个枕头出来躺在长椅上晒太阳。

但是,到了冬天,天气阴冷。经常无聊。所以,看到有蜡烛的火光时异常兴奋。尤其是从去年开始,我们这里的火车站关掉了,站点挪到Odenplan去了。没了火车站,也就没有人流了,没有人流了,汽车站也就关掉了。所以这里现在是静悄悄。

悦然看到我的样子,问我是哪里来的。我手指我们的大楼说,我也是住这个楼的。不过我是中国人,来自北京。他立即说,“我到过远东很多国家,中国,日本,韩国,也到过香港和台湾,那里的人们非常热情,那里的氛围非常热闹,让人感到温暖。我受到那里的文化影响,就想到要让我们瑞典的黑夜变亮,所以,从12年前开始,我就每年冬天都这样自觉自愿地点亮蜡烛,就是为了能让人感觉到一点儿温暖。我们这里的冬天太黑暗难受了。”

我说,其实,斯德哥尔摩市政府也是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决定每年在市中心点亮很多灯,从11月20日起,一直持续到3月下旬。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悦然说,我只关心这里,这在我家附近。因为明天是我夫人的生日,所以,我要多留一些为她点亮。然后,他又不停地说起了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感受。他说,他喜欢亚洲的食品,他学会了拿筷子,他到中国餐馆,都是拿筷子,而不拿刀叉。他说,斯德哥尔摩的中餐馆他都尝遍了。我说,近的有长城饭店,市中心有唐,苏尔纳有贵,斯堪的纳维亚购物中心里有佛汉铁板烧,这些都是比较好的中餐饭店。他说他都去过了。但他还是想念在国内吃的正宗的中餐。他还带他妻子去中国几次。可惜孩子们去的少。他的儿女都在马尔默工作,成家立业,他也当爷爷了。

我本着中国人的习惯,还是忍不住猜了一下他的年龄,他说他65岁了,已经退休了。因为以前他旅行的太多了,每年几乎来回往返瑞典和东亚之间一百多次。他说他是从1982年就开始到中国到亚洲其他国家去旅游了。有时来回带游客,有时还来回带东西。比如,带一些中国的古玩。不过一开始的时候,他刚来中国的时候,感觉处处都好像有人监视他。带的东西,钱多少,都得查个遍。

我说,是啊!那时候,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到了1987年了,我大三的时候,我的美国老师要回国了,握着我的手说,Betty, write to me about your happiness and sorrows. 请给我写信,写你的快乐与哀愁。我说OK。但是,我心里想,我才不会给你写信呢。假如让人抓住,人家不得说我是叛徒或者是里通外国嘛,我怎么敢跟你交往呢?

不过我说,那时候,中国还很穷,我们90年毕业的时候,工资才67元一个月。但是到了2000年就到了3000元了。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随着房地产和汽车行业的突飞猛进井喷式的发展,中国人也没有里通外国的警惕了,非常开放了,腰包也鼓了,很多人思维也变了许多。

他说,他经常去香港,也非常喜欢香港。我说,是啊,香港确实不错,但是,去年下半年却闹腾了半年,经济社会都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发生青年向警察扔汽油弹的情况,这可怎么办呢?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呢?

他说,他们不懂得历史,不了解历史,我理解他们的诉求,但是,他们的做法是不对的。他们的诉求靠他们那样的做法是无法实现的。他们必须找到其他的方式。

老人家吃的咸盐多,自然了解的情况多,也知道症结所在。当然,香港的问题也是有一些人在背后支持,直接跟政府和警察对着干。悦然.桑德斯特伦说,跟警察对着干,在哪里都是说不过去的。

不过,他也说,他觉得又要办香港签证,中国签证,台湾签证太麻烦。我说,是不是来个大中国签证一个签证就比较方便了。他笑了笑。

他说,他以前旅行的太多了,所以现在想休息休息。但他确实喜欢东亚文化。我说,你觉得瑞典文化和东亚文化真的有很大不同吗?他说是有很大不同。东亚人比较热情温暖。他喜欢那种温暖。

看着他那情不自禁的微笑和自觉自愿地点亮蜡烛的行为,我突然有一种感动油然而生。他说,如果你看Vasastan区级报纸的话,你可以看到他们采访我,我都成了这里的名人了。说完笑了起来。这也是为人民服务啊!

埃及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去世 终年91岁

  据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开罗消息:当地时间25日,埃及前总统胡斯尼·穆巴拉克在首都开罗一家军事医院去世,终年91岁。埃及官方将为穆巴拉克举行军事葬礼,但未透露葬礼具体时间和细节。
  穆巴拉克的儿子阿拉·穆巴拉克25日宣布了穆巴拉克去世的消息。他在社交媒体写道,“我的父亲胡斯尼·穆巴拉克于今天上午去世。”埃及国家电视台也证实了这一消息。
  阿拉·穆巴拉克1月24日曾发推文说,91岁的穆巴拉克接受了手术,病情“稳定”,但他未透露手术细节。据埃及半官方媒体“金字塔在线”消息,本月初,阿拉和穆巴拉克的律师法里德·迪卜宣布,穆巴拉克在两周前接受手术后进入重症监护室。
  穆巴拉克1928年5月4日出生于埃及尼罗河三角洲曼努菲亚省,1972年至1975年间,曾任埃及空军指挥官。1981年,穆巴拉克以高达98%的得票率当选为埃及总统,此后四度连任,执政长达30年。
  2011年初,埃及暴发大规模反政府抗议活动,穆巴拉克被迫辞职并接受司法质询,成为埃及历史上首位受审的元首。2012年6月,穆巴拉克被开罗刑事法院判处终身监禁,后来获得保释,因健康状况不佳而长期被软禁在开罗一家军事医院内。2014年底,埃及法院重新审理穆巴拉克涉嫌谋杀示威者案并判其无罪,2017年,穆巴拉克获释,结束服刑生涯。(完)       

【科教文卫】“海南柬埔寨光明行”成功为柬97岁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据中新社柬埔寨暹粒7月27日电 题:“海南柬埔寨光明行”成功为柬97岁患者实施复明手术
  中新社记者 黄耀辉 杨旭 洪坚鹏
  当地时间26日晚7点半,在柬埔寨暹粒省医院眼科手术室内,中国医生郝燕生为97岁的柬埔寨老人RosKeal的右眼贴上纱布后,同护士一起将瘦小的RosKeal轻轻抱起送出了手术室。
  “谢谢你们,祝你们身体健康,愿佛祖保佑你们。”RosKeal握着郝燕生的手说。她由郝燕生主刀,在“海南柬埔寨光明行”(下称光明行)医疗义诊队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一场高难度白内障复明手术。
  光明行自去年9月启动迄今已完成三次行动,共计完成371例手术,RosKeal是医疗义诊队遇到的年龄最大的患者。白内障患者手术的难易程度不等,一般完成时间约在5-15分钟之间。此次手术时长30分钟,并不常见。
  当晚7时许,医疗义诊队的志愿者帮助RosKeal穿上手术衣、戴上手术帽,穿上鞋套,扶进手术室内。切口、超声劈核、手法挽出巨大的黑色的硬核、植入人工晶状体,再缝合……
  RosKeal的眼睛逐渐清晰起来。柬埔寨海南同乡会志愿者王小琴在一旁不时安慰老人:“不要害怕,手术很快就会结束了。”
  为如此高龄的老人进行手术,在场不少人捏了一把汗。第30分钟时,郝燕生轻声说:“手术很成功。”大家顿时松了一口气。
  “老人的虹膜组织老化严重,十分脆弱,手术中轻轻拉扯一碰就会断裂,给她做手术就像走在悬崖边上。”郝燕生说。
  他说,RosKeal为5级核性白内障,没有一点乳化的皮质,同时存在1500度的高度近视、晶状体脱位、虹膜萎缩等情况,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考虑到老年人细胞组织生长缓慢,伤口愈合慢,他便采用了非常规的手术方法。
  RosKeal患白内障已经多年,由于身边没有子女照料,生活极为不便。当她从亲戚那儿听说有中国医疗队来做免费复明手术,25日一早便从村子独自搭车赶到医院,希望中国医疗义诊队为她进行手术。
  郝燕生告诉记者,做完手术后,老人就能恢复视力正常生活了。
  “海南柬埔寨光明行”第四次行动从7月25日开始进行筛查,到26日已为492名柬埔寨眼疾患者进行筛查,其中符合手术指征者达到161人,当天两名主刀医生陆续为53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完)       

【台湾】通讯:数十年心愿终遂 97岁台湾抗战老兵返川探亲

  据中新社四川泸州4月20日电 题:数十年心愿终遂 97岁台湾抗战老兵返川探亲
  作者 张浪 段正阳 邹立杨
  “爸,出去这么多年,都没有对您尽孝,不孝儿子现在来给您上柱香。”20日下午,97岁的抗战老兵胡定远跨越台湾海峡,回到故乡,跪在父亲坟前声泪俱下。
  4月19日,胡定远从台湾桃园出发,经过20小时旅程,于20日上午11时许顺利抵达四川泸州合江县白米镇,这是他77年来首次踏上故乡的土地。
  一大早,李嘉猷三兄弟来到合江县白米镇高速出口,迎接舅舅胡定远回家。当载着胡定远的探亲车抵达高速出口时,李嘉猷三兄弟一起涌到老人身边搀扶,互相紧握着手。“70多年了,好难找哦!”胡定远乡音未改,仍然一口浓郁的泸州话。
  77年前的4月,宁静的白米镇被抗战征兵的消息打破,胡定远出门赶场路上被抓壮丁,从此便和家里失去联系。胡定远在合江码头被押上船,并送往湖北抗日,日本投降后,胡定远赴台湾,从此便再也没有回家。
  77年后的4月,胡定远回家的消息传遍白米镇,邻里乡亲纷纷前来探望。当胡定远下车踏上白米镇转龙湾村里这片熟悉的土地时,阵阵鞭炮声响,邻里乡亲前来夹道迎接,在外甥的搀扶下杵着拐杖进屋。
  进屋落座后,胡定远将从台湾带来的特产茶叶作为见面礼送到了亲人手里。此时,门前围满了乡亲,胡定远和3个外甥站起来双手握拳表示感谢。
  腊肉是胡定远最想念的家乡菜,中午时分,村里摆上坝坝宴,用腊肉、腊香肠等家乡特色菜招待老人。
  14时一过,胡定远在外甥的陪同下,虽然身体不好、年事已高,但是老人坚持走到父母的坟前。胡定远未曾想到,一离开便是77年,父母早已阴阳相隔。他一边痛哭一边向父母倾诉,并下跪敬香。
  1981年,年逾花甲的胡定远老人和老伴完婚,在继子的陪伴下安度晚年。2016年,胡定远因肝癌手术,身体每况愈下。同年3月,老伴离世,胡定远便更加思念离别的亲人。2017年4月,在两岸志愿者的帮助下,最终确认了胡定远在泸州市合江县白米镇转龙湾村大石坝的亲人。
  因胡定远将于5月进行第二次肝癌手术,此次回家后就要再返回台湾。临走时,胡定远向3个外甥道别:“7月份,孙女要考大学,一定还会回来,每年都要来。”
  “一定常回家看看!”两鬓花白的外甥李官民向舅舅挥别。(完)   

今日头条:著名汉学家马悦然追思讲座在斯德哥尔摩大学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月3日,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举办著名汉学家前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纪念讲座。马悦然教授是唯一一位瑞典学院、瑞典皇家科学院和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社会人文历史考古学院)三院院士。这三个学院也是古斯塔夫三世国王在十八世纪建立的三个学院。讲座主讲人是马教授的学生也是瑞典皇家人文科学院的院士罗多弼教授。

罗多弼教授说,去年10月17日,95岁高龄的马悦然辞世,标志着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研究员,翻译家和文化传播者离开了我们。

罗多弼说,他是马悦然的学生,后来,他们也是同事,也是朋友,互相都直呼其名。因为他对马悦然比较了解,所以,愿意为大家做介绍。

出席讲座的有马悦然的妻子陈文芬,马悦然的长子马宁骥、次子马宁骐和孙女马惠蘭,还有马悦然的另一个学生翻译《红楼梦》的白山人(Pär Bergman), 斯大的老师和学生们。大教室坐满了人。

罗多弼介绍说,马悦然于1924年6月6日出生在延雪平。父亲是一位艺术家,母亲是钢琴家。因此,马悦然也可以说是一位有艺术家气质的文人。

马悦然于1944年秋天报考乌普萨拉大学法律系。到1945年春天他离开了法律系,决定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但同时,他读到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开始对道家思想感兴趣。他想阅读《道德经》。

于是,他去找著名汉学家高本汉,问他谁的《道德经》译本比较好。高本汉说,有好多个版本,但都很一般,只有一个版本比较好,那就是他自己的版本最好,但还没出版呢,你可以把手稿借去看看。一个星期以后,马悦然回来还稿子。高本汉问他为什么去学那垂死的希腊和拉丁文呢,为什么不学习这个永远活着的语言中文呢?马悦然说,我正想学习汉语呢。高本汉说,那你秋季来学吧。于是,马悦然决定和高本汉学习汉语。

高本汉搞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要培养一批汉学家。高本汉希望通过研究语音来了解古代汉语,解决一些翻译上的难题。

1948年,24岁的马悦然被高本汉派往四川学习方言。通过地方音来研究中国文化,不得不说是独创。而马悦然可能就是一个语言天才。他真的研究了四川话的特点。学习期间,他认识了陈可行教授一家。陈教授曾经在美国留过学。他有三个女儿。二女儿陈宁祖很受他青睐,因为当时他教她英语。

1950年,新中国解放,他去了香港。在那里,他得知未婚妻已经去了美国。他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和深爱的宁祖结婚。于是给老岳父写信,希望能够与其爱女成婚。结果,陈教授表示同意。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在香港的教堂举办了婚礼。

婚后,他们有三个儿子,现已都有了各自的家庭。

回到瑞典以后,马悦然写了四篇文章。随后,他在乌普萨拉大学任教。1953年到1955年,他们到英国伦敦大学的东方和非洲学院当老师,并见到了著名汉学家格拉汉姆。

Görel Englund 拍摄

1956-1958年,马悦然在瑞典驻华大使馆当文化专员。此间,有机会与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联系。一次,他正好得到机会陪刚到任不久的克拉斯.伯克大使一起去递交国书,并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听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看法之后说,你虽然说的很热闹,但实际上,我们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三样瑰宝,一个是小说《红楼梦》,一个是中医,一个是麻将。他们不明白为什么麻将也是那么宝贵,因为在那个时候,好像麻将正式被禁止。那段时间也正好是中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随后又进入了反右斗争和大跃进。

反右时期,马悦然的岳父也成了右派。因此,这种影响导致他不能进入大陆。但他又喜欢中国文化,因此,他就去了台湾。后来又娶了台湾的妻子,自然就是去台湾多了。不过,马悦然的两任妻子,一个来自大陆,一个来自台湾,不管怎么说,他都是中国的女婿。他也早就把中国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的中文那股老北京的京腔或者说是标准的普通话,让人不得不佩服他对中华文化的执着精神和不断传播的精神。

罗多弼介绍说,从中国回到瑞典之后,他开始从事教学工作。而后,他翻译了四大名著中的两部,《西游记》和《水浒传》。他还翻译过《诗经》,《春秋繁露》,《辛弃疾词》和《道德经》。他就是从学习《道德经》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化开始热爱,到和老师高本汉探讨,一直到终生从事中华文化的传播。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

据妻子陈文芬讲,前年夏天他还在用中文写作。翻译《庄子》。直到生命的前三天,他还在伏案写作。

1959年在北京结束使馆工作后,他应邀来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语系在首都堪培拉教汉语。头两年是讲师,后来成为教授。

在外讲学期间,他一直在钻研中国语言学和古典哲学。他在四川和北京的经历,让他认识了佛教界的朋友,也认识了老舍等一批作家。他对中国文学也十分感兴趣。与其他杰出汉学家不一样的是,他研究的领域既有古代汉语,也有现代汉语。所以,他能很快地阅读各种著作。

他除了学习四川方言外,还学习了《左传》里的《公羊传》和《谷梁传》。

1965年,马悦然被斯德哥尔摩大学聘为现代汉语教授,成为斯德哥尔摩大学中文系的第一把交椅。这里提的现代汉语标志着现代汉语开始得到重视,是新的研究方向。以前都是学习古代汉语的。

即使是高本汉本人,1939年也是在东方博物馆研究汉语,并没有到斯德哥尔摩大学任教。他曾经在哥德堡大学任教。

罗多弼说,可以说是高本汉钦点马悦然来承担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的重任。因为高本汉本人研究的都是先秦文学。那也是中国的诸子百家哲学。高本汉和大多数世界著名汉学家都认为古典文学几乎是神圣的。因为其内容都是关于人类和世界的重要真理,因此,理解中国古典文学非常重要。可以说,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堪比西方世界的《圣经》。而现代汉语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实用,同时也要翻译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

马悦然深信高本汉的研究方向,但同时,他也开始研究现代汉语,因为现代汉语和文学也是汉学的一部分。因此汉学家的定义也是那些研究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人,其信息来源都是中国文字。对他来说,被称为汉学家,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知识都至关重要。他称那些号称是研究中国文化但却不会阅读中文的人是“语言的矮子”。

当他担任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时,他设计了以现代汉语研究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大纲,并编写了现代汉语语音、语法和句子模式纲要,这些纲要长期以来一直是初学者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具。他不赞同很多人说汉语非常难学的说法。他写了一本广受欢迎的教课书,题目就叫《汉语不难》。

马悦然为初学者写一些教科书,但是,他最终是希望学生们能很快就进入真正的中文课文阅读。

罗多弼说他在1968年成为马悦然的学生。第二学期,马教授就要求学生读现代小说。例如,那时候,他们就读老舍的小说《黑白李》。要读小说,就必须掌握词汇量,所以学生们也要写汉字。同时,在第二学期,马教授也开始教学生们古代汉语。主要课文有《孟子》的片段。当时,他看到了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将在世界上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因此,需要那些了解中国,熟悉中国文化与社会的人才。因此,他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起教。

罗多弼说,马悦然非常重视文化交流。在大家不能去中国大陆的时候,他们也想办法到香港或台湾去学习交流。等到1973年他们可以到大陆去学习的时候,他们又被鼓励去大陆交流学习。

除了教学,马悦然还从事写作和翻译。他不但翻译短篇作品,也翻译了长篇小说《西游记》和《水浒传》。他翻译速度非常快,几乎是每天十页。而且翻译完了需要改动的并不多,说明他的翻译质量很高。他的翻译著作不仅在瑞典受到欢迎,在整个北欧都有影响,丹麦,挪威都有很多读者。

到八十年代,马悦然翻译了北岛的诗。他也翻译了高行健,李锐,莫言,曹乃谦等人的作品,他对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的传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正是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纷纷被翻译成西方国家的语言。

马悦然去世的消息一出,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媒体纷纷发表文章纪念马教授,高度评价他对中国文学的推广和传播作出的伟大贡献。高行健和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马悦然教授的推荐是分不开的。他曾经极力推荐作家沈从文获诺贝尔文学奖。但是,等到消息传出的时候,沈从文已经不在人世了。

罗多弼还讲了马悦然的翻译经验。马悦然谈到他的翻译经验时说,如果他要翻译一部作品,他必须首先通读几遍,感受其中的语气和韵律,而且,对不懂的生词,也已经顺手查了字典。等他坐下来开始翻译的时候,他觉得作者就站在他身后,给他听写一样,他能做的就是做文本的“奴隶”,他不会有一丝一毫的篡改,而是要忠实原文。

一开始,他都是从中文翻译成瑞典文,但有时也是从中文或瑞典文翻译成英文,或者从英文翻译成瑞典文。最近几年,他甚至把瑞典文翻译成中文。他曾经把英国作家威廉.布莱克的《月亮岛》翻译成瑞典文,于1979年出版。

他也把瑞典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翻译成英文和中文。

马悦然不仅向瑞典介绍中国文学,而且,也是文化使者。改革开放以后,在文化领域激起了极大的中外交流兴趣。中国电影,文学和哲学在瑞典乃至其他欧洲国家都激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中国人因为以前的封闭也对外国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瑞典也有很长一段时间被中国人看作是中立的福利国家。瑞典作家纷纷把自己的作品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发表。例如古典作家斯特文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格洛夫和儿童作家林德格林的作品都成了对中国出口的文化产品。

马悦然不但亲自翻译很多文学作品,发表各类文章,而且还找赞助直接邀请中国作家来瑞典访问,这都让人感受到他作为文化交流使者的当之无愧。

他在向瑞典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在中国传播瑞典文化。

马悦然自己也是中国文化生活的观察家。他不但翻译,有时他直接用中文写作,反映了他在中文方面的造诣和能力。

通过马悦然的翻译使得中国作家很早就引起瑞典乃至西方其他国家的注意。早期作家何其芳,刘再复等等都是马悦然熟悉的作家和诗人。当代的还有曹乃谦和李锐等。

1985年,马悦然被选为瑞典文学院18个常委中的第五位。是这18个人决定谁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此备受世界关注。这个位置连他的老师高本汉都没有得到过。

到目前为止两位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奖。马悦然功不可没。

马悦然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布拉克的卡尔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的荣誉博士。他不但是瑞典文学院院士,他还是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丹麦文学院外籍院士。

罗多弼说,在马悦然的一生中,他阅读了道教经典,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是他最喜欢的作家之一。通常,他会引用庄子的著名语录:梦见自己是蝴蝶后醒来,然后想到自己实际上可能是梦想成为人类的蝴蝶。马悦然认为世界可能与现在看起来不一样。但是他似乎对死亡并没有太多的考虑,至少不是他自己的死亡。直到去年5月,在一次有记录的采访中,他的妻子文芬让我听听他是否曾考虑过死亡的问题。他说:“不,我没有,我没有。学习生活就足够了。 …我对死亡没有丝毫的恐惧,对知道会发生什么也没有丝毫的兴趣。我知道发生了某些事情,但是发生了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

“文芬告诉我,他反复说过,他希望“活着死”。他也是这样做的。在经历了漫长的生活之后,他于10月17日下午坐在家里的椅子上安详的象一个老和尚圆寂一样走了”。罗多弼说。

讲座完毕,罗多弼提议大家默哀一分钟。

图文 陈雪霏

桂从友大使:团结是战胜疫情的良方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受到广泛关注。疫情并不可怕,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关键是避免恐慌,团结一致,公开透明,采取有力防控措施,科学理性应对。这正是当前中国全国上下在全力以赴做的工作”。这是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在他发布的署名文章中呼吁的。以下是文章的全文。

团结是战胜疫情的良方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受到广泛关注。疫情并不可怕,可能发生在任何国家,关键是避免恐慌,团结一致,公开透明,采取有力防控措施,科学理性应对。这正是当前中国全国上下在全力以赴做的工作。

中国政府始终把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在疫情爆发后迅速动员全国力量,构建了从中央到地方、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采取了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很多举措远超出《国际卫生条例》要求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全国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全力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全方位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近万名医护人员驰援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建成两所分别有1000张和1500张病床的专业医院。目前已有超过1500名患者治愈出院。

中国政府始终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向国内外发布疫情信息,加强疫情防治国际合作。中方第一时间测定病毒基因序列,研究确定诊治方案,并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和向全世界科研机构分享。目前在中国境外的感染人数仅占全部感染人数的1%。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如果不是中国的防控举措,会在中国之外看到更多确诊病例,中国的做法不仅是对本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高度负责,更是对全球疾病防控的大力支持,为全世界疫情防控树立了新的标杆。疫情可防可控,中国政府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控制疫情。目前,中国疫情防控已取得积极成效。正如世卫组织一再强调,各国应基于事实,科学理性统筹兼顾,无需过度反应。世卫组织不建议甚至反对限制贸易与流动。

很多朋友关注疫情对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影响。短期看疫情对中国经济肯定会有一定影响,但中长期看,中国经济体量和发展韧性已今非昔比,影响只是阶段性的、暂时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近日表示对中国经济继续展现极强的韧性充满信心。世界银行认为,中国政府方面有充足的政策空间来应对疫情。

病毒无国界,疫情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危机,国际社会应同心同德,团结合作,共克时艰。这是应对疫情最佳药方,也是人性良知的应有之意。偏见、歧视和落井下石的行为必须受到谴责和制止。我们赞赏瑞典对疫情的理性应对,感谢瑞典社会和人民对中国抗疫工作的支持帮助。许多瑞典友人的一声声“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令人感动。相信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定防控下,在包括瑞典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疫情。

一名患者的12天“战疫”:从负面消极到乐观相信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重庆2月3日电 题:一名患者的12天“战疫”:从负面消极到乐观相信
  中新社记者 钟旖
  3日,在医院隔离治疗12天后,高雪(化名)终于可以出院了。在离开医院前,她特地梳洗一番。
  高雪是重庆市垫江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首例确诊病例,也是首例出院病例。与重庆之前出院的7名患者相比,29岁的高雪身份较为特殊,她自己是在武汉工作的一名医生。尽管专业的医疗知识背景令其掌握“抗疫”主动性,但高雪告诉中新社记者,12天来,她仍经历了从负面消极到乐观自信的转变。
  高雪是垫江本地人,1月19日从武汉市返回家乡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最开始我以为自己只是感冒,但是经过比对症状,发现又与感冒不同。”职业敏感让高雪警惕,21日一早,她便自行到垫江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就诊,经垫江县疾控中心确认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22日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属轻型患者。
  入院之初,高雪的精气神并不乐观,犹如一根紧绷着的弦,“第一次生病却没有家人在身边”,加上网络信息扑朔迷离令她一度充满负面情绪,心态很不好。
  彼时,垫江县人民医院抽调了由10名医生担当临床一线、7名专家、7名护士组成的专家小组,对疑似病房、发热门诊等开展筛查诊疗工作。重庆市垫江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李元生注意到高雪的情绪后,开始对她进行心理疏导,让她看科普资料、专业的诊疗指南,并一起探讨治疗方法。
  慢慢地,高雪的心情放松下来。入院第三天,发烧停止、症状逐渐向好,高雪的信心开始回笼。虽然不能见面,家人的关怀并未缺席。高雪的堂妹告诉记者,“姐姐住院后,一整个家族的心都牵挂着。每天家人都要煮好鸡汤、鸡蛋送到医院。大家也会通过手机通话、视频的方式互相报平安、打气,让姐姐渡过难关。”
  12天时间里,垫江县人民医院专家组根据高雪病情,给予抗感染、抗病毒、止咳化痰、调节免疫力、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后期,高雪病情稳定,体温恢复正常,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淋巴细胞、CRP、SAA正常,肝功、肾、心肌酶谱、凝血功能正常,经重庆市县两级专家组会诊,符合出院标准,同意2月3日出院。
  走出医院大门,高雪接过医护人员送的鲜花,提出留下一张合影。“我能康复,首先要感谢医疗团队。照顾我的医生护士们,相见都是戴着口罩,我连他们的脸长什么样都不知道。他们的认真让我感到伟大。”高雪说。
  谈及这场“战疫”,高雪最想说:“疫情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每个人都提高自己的防护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都能够战胜暂时的困境。”
  出院后,高雪将继续居家观察一段时间。呼吸着室外的新鲜空气,高雪告诉中新社记者,“接下来,我希望自己早日回到工作岗位,为抗击疫情作一份贡献。”(完)       

一个法国人的隔离日记:(机器人送早餐) 令人折服的中国执行力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杭州2月2日电 题:一个法国人的隔离日记:令人折服的中国执行力
  作者 应欣睿
  早上7时15分,法国人杰夫在杭州市委党校的宾馆里醒来,门口的音乐声提醒着他,送餐机器人来了。杰夫戴着口罩打开房门,从机器人身上取过一碗热腾腾的稀饭、两个鸡蛋和些许糕点,这是他今天的早饭。
  “阳光透过窗子温柔地洒进房间,电视机里面传来我听不懂的语言,今天是隔离的第8天。”杰夫在他的Facebook上写道,从1月25日被正式隔离开始,杰夫就保持每天一篇隔离日记的习惯。他的亲人朋友通过他的Facebook日记了解他在中国杭州被隔离的动态。
  1月24日22时许,TR188次航班从新加坡到达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机上335名乘客中有武汉乘客116名。飞机着陆后,2名发烧人员即送至萧山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乘客在机场宾馆就地隔离,其余乘客被安置在杭州市委党校内进行集中医学观察隔离,52岁在新加坡工作的法国人杰夫就是其中之一。
  “当我们得知飞机上有100多名武汉乘客的时候,不知所措。后来杭州将我们安置到了杭州市委党校进行观察,我为这种当机立断以及有组织性感到惊叹。”杰夫在与记者视频通话中说,他这次回杭州,原本是为岳父和妻子庆祝生日,没想到却碰上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这让他的春节计划泡了汤。
  可这一次的突然“隔离”也让杰夫看到了中国在疫情面前的强大“执行力”。
  为了给留观人员提供更好服务,杭州市委党校与所在的杭州市西湖区卫健、公安、城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转塘街道,一起联合组成了集中观察点疫情防控工作专班。目前共有10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留观人员的生活保障。
  杰夫说,最让他“叹为观止”的就是可爱灵活的送餐机器人。
  为了尽可能避免工作人员与留观人员直接接触造成交叉感染,并提升送餐效率,集中观察点特别推出了送餐机器人挨家挨户为留观人员送餐。
  “在今年3月份,我要参加斯巴达障碍赛,需要补充蛋白质。工作人员特意为我准备蛋白质营养餐,每天由工作人员送过来放到门口,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喜’”。杰夫告诉记者,这突然的隔离阻断了他的训练和饮食计划,但是集中观察点的工作人员还是尽力帮助他。
  为了让家属为留观人员送去必需物资,杭州市委党校集中医学观察点还特地在一公里外开辟出家属接待区,在杰夫被隔离的第二天,在杭州的妻子就给他送去了训练需要的健身器材。
  看着集中观察点窗外的青山绿水,杰夫在隔离日记里面写道:“不得不说,(杭州)工作人员的工作如此秩序井然、令人惊叹,他们在本应该放假的春节,却为两百多人提供了这么棒的服务,中国的执行力令人折服!”
    “Thousands of thanks for your effort,you definitely earned a great rat year moving forward。”(译:“万分感谢你们的努力,你们一定会在鼠年赢得胜利。”)杰夫在微信群中如此写到。(完)    

编辑 陈雪霏 

最早上报疫情的她 怎样发现这种不一样的肺炎

来源:长江日报2020-02-02

图片

张继先在隔离病房查房

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2日讯(记者田巧萍)她很忙,接受采访的时间一拖再拖,只是叫记者“等通知”。1月30日中午12时9分,她说:“你可以来了。”记者放下炒了一半的菜,骑上摩拜赶到她所在的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北省新华医院),等了十分钟,她从病房出来。张继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主任,54岁,个头不足1.6米,话语轻柔,一双疲惫的眼睛透出和善。然而,就是这位温和的女医生,一个月前最早发现这场疫情苗头,并和院方一起坚持上报。

图片
从早上忙碌到下午两点半,张继先才吃上中饭。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7个相似病人4个来自华南海鲜市场她判断“这肯定有问题”2019年12月26日上午,医院附近小区的一对老两口因发烧、咳嗽看病,当时两人是自己走到医院来看病的,拍出来的胸部CT片,却呈现出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变。张继先让老两口叫来他们的儿子做检查,儿子没有任何症状,但CT一照,肺上也有那种表现了。这一天,还来了一位华南海鲜市场的商户,一样的发烧、咳嗽,一样的肺部表现。“一般来说,一家人来看病,只会有一个病人,不会三人同时得一样的病,除非是传染病。”张继先给这些病人做了甲流、乙流、合胞病毒、腺病毒、鼻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等与流感相关的检查,病人全部呈阴性,从而排除了流感。张继先头脑中的疑团越来越大,12月27日,她把这四个人的情况向业务院长夏文广、医院院感办和医务部作了汇报,医院立即上报给江汉区疾控中心。12月28日、29日两天,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3位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病人,这一下就有7个一样的病人了。

图片
张继先和同事正在商量工作。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见到过的病,同样来自华南海鲜市场的有4个病人了,这肯定有问题。”张继先判断,7个病人,症状和肺部表现一致,只是轻重有区别。张继先敏锐地意识到情况不对,立即又向医院进行了报告,并建议医院召开多部门会诊。12月29日下午1时,分管副院长夏文广召集了呼吸科、院感办、心血管、ICU、放射、药学、临床检验、感染、医务部的十名专家,大家对这7个病例进行了逐一讨论,影像学特殊,全身症状明显,实验室检查肌酶、肝酶都有变化,专家们一致认为,这种情况确实不正常,要引起高度重视。追问到还有两例类似病史患者,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去治疗,留下来的地址也是华南海鲜市场后,夏文广副院长立即决定:直接向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报告。12月29日是星期天,省、市卫健委疾控处接到报告后快速反应,指示武汉市疾控中心、金银潭医院和江汉区疾控中心前往医院,开始流行病学调查。傍晚,武汉市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业务副院长黄朝林和ICU主任吴文娟来到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逐一查看了这7个病人,接走了6位病人,其中轻症三位、重症三位,那一家三口的儿子坚决不去金银潭医院,留在张继先这里继续治疗,今年元月7日病愈出院。张继先接受采访时坚定地说,疫情发现越早越有利于控制。“我们现在感觉自己做对了!”2月1日,记者多方求证,各方信源均证实是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最早上报疫情,并评价给政府及早监测疫情争取了时间。

图片

敏锐和防护意识来自于“非典”时期的锻炼

在收治那一家三口住院时,张继先在呼吸科病房隔出一块与其他区域相对独立的地方,建立了有9张病床的隔离病房。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是离华南海鲜市场最近的两家三级医院之一。那6个病人被金银潭医院接走后,张继先的呼吸科门诊又陆陆续续收治了类似的病人。到元旦时,这9张隔离病床不够用了。从发现那一家三口起,张继先就要求所有的呼吸科医护人员戴口罩。医院给他们科室批了N95专业防护口罩,“我们只有进入那个区域才戴N95,其他区域还是一般医用口罩。”张继先说。与此同时,张继先嘱咐科室人员在网上订购了30套细帆布的白色工作服,12月31日那天,这批被她视为隔离服的工作服寄到了科室。

图片

张继先正在穿戴防护服和眼镜,准备进入病房。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自购的工作服被大家穿到了医生白大褂和护士服的里面。“不管怎么说,我们多穿一层,对自己防护就好一点。”张继先说。这一套厚帆布的“防护服”一直到元月22日,钟南山院士明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能够人传人,才完成它的使命。这一天,医院给他们配备了三级防护服。元旦期间,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科的门诊量开始激增,由原来一天100人左右,增加到230人左右,收的像7个人那样的病人越来越多。张继先他们去给其他呼吸道慢性病住院病人做工作,让他们尽快出院,有的病人不愿意出院,医护人员就找各种理由劝说。医院处处小心,因陋就简地把防护做到可能做到的极致。从最初收治那一批病人到现在,张继先所在的科室做到了无一例医护人员感染,无病人交叉感染。张继先说,对传染病的防护意识生根于“非典”。2003年抗击“非典”时,时年37岁的她是江汉区专家组的成员,每天的任务就是下到各个医院排查疑似者。“我从那个时候就有感觉了,什么叫公共事件,什么叫群体事件。”张继先说,医生看病,要问病人的住址、职业,这一下来了四个华南海鲜市场的,怎么会没有问题?“这就是‘非典’时期锻炼出来的思维。”

图片

一位持续发烧的老者被家属架着来医院就诊,张继先马上让一名护士上去搀扶着去发热门诊病人太多,医护人员太苦“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原定采访张继先的时间是1月29日中午,记者出发时,接到医院党委书记邱海芳的电话:“您现在别来了,张继先主任在病房大哭!”1月30日,记者当面问起张继先悲伤的原因,她说:“病人太多了,我们的医护人员太苦了!”1月26日,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成为第三批定点医院,收治病人由医院统一安排。病人太多了,必须按轻重缓急来统筹。有的病人病情发展太快,手段用尽,还是走了,张继先大哭;有时防护服快没有了,口罩快用完了,张继先大哭……张继先说,这个传染病,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病人涌向医院,从来没有见过。“我这次把一生的眼泪流光了!”这一个月来,睡眠严重不足,体力严重透支,她竭尽了全力。痛哭一场,她又一头扎进病房,那里是容不得她一丝马虎的战场。

图片

采访中谈到逝去的生命和被感染的同事,张继先数次落泪。 长江日报记者陈卓 摄

霏霏专栏1:杨柳依依 雨雪霏霏

近年来,在网上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美的视频,反复唱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舞蹈美,音乐美,歌词美,韵律美。一切都那么美。堪称中国古典文化之精华。可是你知道这是从哪里来的吗?

这就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第二部分《雅》里的《小雅.采薇》片段。我感叹我老爸能够给我起这么有水平的名字。真是感慨万千。我父亲是一位农民。但是,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农民。他小的时候上过私塾,把四书五经都背诵过。所以才起了这么好的名字吧。我小的时候还感觉有点儿不好意思,觉得这个名字显得太年轻了,将来老了怎么办呢!

当然,强中自有强中手,还有一个更伟大的父亲,也起了一个更伟大的名字,那就是屠呦呦。呦呦也是出自《诗经》第二部分《雅》部分里的第一篇《小雅:鹿鸣之什》。具体内容是: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最后还有一段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芩。也是很好的食品。

屠呦呦就象命中注定一样,她经过艰苦努力,发现了青蒿素,在青蒿里边提取其化学成分,制成抗虐药,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被授予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其实,我不是迷信,但是,中国有句话叫名正言顺。名字起好了,一辈子,对人有一种督促的作用。其实,我出生的时候,因为是大雪纷飞的早晨,所以,我父亲给我起名雪霏。但是,我小的时候,并不知道应该这样写。所以大多数时候都是写成雪飞。我自己也有一种自己不畏严寒,坚持能在雪中飞的感觉。我父亲书法也非常好,所以,他给我写名字的时候,就写雪霏,而且是把霏字写成行书,真的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感觉他写得太好了。

等到考高中的时候,需要填表,那时我才把名字真正改成雪霏。但我依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有什么特别。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中文系新闻班的王彦峰同学和我一起去长春参加中国新闻学院的考试,回来以后,我们就快毕业了。他在我的留言簿上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诗经小雅里的诗句。永远忘不了和我一起乘火车北上的那个女孩。

是啊,那个场景,就象我的名字,白雪皑皑,一路上,火车两边广阔的平原,平原上都是雪。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在雪地里来回走,背诵政治题,历史题。另一个同学也经常提起。我对雪有特殊的感情,是因为我是东北人,我们每年都能看到雪。堆雪人,打雪仗,尽管生活困苦,但是,我们这些孩子,乐在其中。

我的姐姐名字叫瑞雪,瑞雪兆丰年,这个名字也非常好听。而且,我来瑞典的时候,其实,还真想过一下这个瑞字。

再说我妹妹,我妹妹本来是叫月娥。因为是中秋节的时候生的。但是,直到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一直都把她叫备战。为什么呢?因为她是1969年出生的。那时候,我们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因为我一直带着妹妹和弟弟,就象大姐大,经常听到备战备荒为人民这句话,所以,就把她叫备战了。其实,叫这个名字,后来还很受气,同学经常给起外号,陈备战,大鸡蛋。不过,备战从来没有考过鸡蛋,经常是一后边加两个鸡蛋。那可是很厉害的。她非常爱玩儿。但学习也是名列前茅。

初三考试完了,我们都回家玩儿。有一天,李少五老师来了,问我二嫂子,你们家有叫陈月娥的吗?我二嫂子立即问我,我说有啊,陈备战就是陈月娥。

从那以后,妹妹的名字才真正被叫做月娥。你可能会问了,人家很多人兄弟姐妹不都是中间字一样吗?你们家怎么不那么排呢?我爸说,在古代,如果一人犯罪,株连九族。你如果中间范的字不一样,人家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一家的。可以避嫌。你说这是多么有趣的解释啊!

已经是深夜11点多了,今天就写到这里。明天继续。

今日头条:瑞典华人科学家曹义海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1月22日,据中科院发布的《关于公布201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2019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4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增选了75名院士和29名外籍院士。 其中,瑞典华人科学家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曹义海教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北欧绿色邮报网记者陈雪霏获悉之后立即对曹义海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曹教授您好,请问您获得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的消息,有什么感受?

义海教授:谢谢你的采访,这次能评上中科院外籍院士,这是咱们国家重视科技的体现。给海外学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感到非常荣幸。这也是国家多年来对我们科研人员的认可,对我本人的认可,也是对瑞典这个国家的认可。非常荣幸,感觉国内专家非常关注我们在瑞典搞科研的一些成就。

记者:请问您当选中国工程院xiang外籍院士后,未来有什么责任和义务?

曹义海教授:下一步我想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的合作,创造更多的机会,尤其要为年轻学者创造机会,让中国学子到瑞典来学习,同时,也可以让瑞典的学子到中国去学习。所以,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忘初心,精忠报国。携手共同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希望我自己能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曹义海1959年出生于济南,祖籍山东潍县。1960年随父母来到泰安,在那里读完高中。1977年他还到泰安县的一个公社去插过队。 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首批参加高考的大学生,考入山东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3年毕业后,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从事免疫和血液病的研究工作。1986年应邀到瑞士伯尔尼大学路德维希癌症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1988年转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内的路德维希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医学博士和分子生物理学博士学位。

1993年,曹义海应邀到美国哈佛大学儿童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6年底因家庭原因回到瑞典,继续从事专业研究。现为瑞典卡罗林斯卡医科院的终身教授,课题组负责人。

在瑞典,就象在新西兰和加拿大一样,评上教授职称是很不容易的。在为数不多的华人教授中,2004年曹义海教授是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首位被评为教授的华人。

说起曹教授的学术成就,真可谓硕果累累。他去瑞士的伯尔尼大学研究癌症基因转化动物分子生物医学研究和癌症基因重组动物课程后,在研究中,他首次发现变异癌基因Ras能导致运行腮腺癌,如将此基因整合到Y染色体,所有雄性动物都患此癌症。后来通过基因重组技术,把腮腺特异性的基因成功克隆,此项技术为研究组织基因特异性的表达和组织的特异性用药治疗开创了新方法。后来他还在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研究中取得很大进展。

曹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非常突出,多次受到瑞典电视台等媒体采访。最近的一次采访是关于糖尿病的研究。他说,他的研究成果对未来的开发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此前记者采访他如何能取得一些成就时,曹教授说: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的体会就是不管干哪一行,都要特别专注把事情干好,要执着,专注,打好基础,对自己的专业付出多一些,对科研特别感兴趣。第二要有使命感。我感觉自己做的工作特别重要,对癌症病人,如果能找到好的方法,我感觉非常重要,这是我的使命。”

说到挑战,曹教授说,搞科研就是克服一个又一个难关。

“搞科研工作,尤其是搞医学科研,每一天都要克服很多困难。搞科研的人一定要有这个准备。克服一个困难,解决一个问题,你能感觉到这也是有成就感的。当然,遇到困难就退缩,说明你意志不够坚强。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思想准备,你就搞不了科研。你必须每天都要想问题,问问题,而且还要能解决问题”。

另外,曹义海教授也是北欧致公协会会长,在这个平台上,他也做了很多推动中瑞之间进行科技交流的事情。他也被评为2018年欧洲十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图文/ 陈雪霏

 相关链接:

北欧集团曹侃董事长访问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5 月 16 日的英国伦敦, 风和日丽。挪威北欧集团董事长、挪威华商会会长曹侃先生与夫人郑凤笙女士受邀参观了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 Zaha HadidArchitects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 和 Foster+Partners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

 北欧集团是挪威著名的房地产开发商,在挪威智慧城市的开发和实践中引领着当地主流社会的发展。此次访问目的是建立联系和专业交流,集思广益、博取众长,并探讨合作的可能性,旨在北欧集团智慧城市建设项目里体现北欧和欧洲名师的建筑思想和风格。此次英国之行,是拜访北欧和欧洲名师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以公共建筑、流线型设计著称全球。这种异型曲面的建筑涉及到数学几何和物理、材料、结构、工程工艺等诸多方面的知识,还有协调合作,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办公楼设在伦敦的一所学校旧址内,地处冷清的小巷里,楼房也受到岁月的洗礼,可谓人杰地灵。扎哈·哈迪已绝尘离去,但她独具匠心的设计风格和不拘传统的设计理念影响甚巨,在业界让人高山仰止。事务所的主要负责人 Jim 介绍了公司的情况、理念、作品等。他们住宅社区设计的案例不多,但已对此越来越重视。双方对城市规划、建筑造型、远近距离效果、建筑物对人的工作、生活、心理健康影响、建筑群高度、密集度、采光、景观、公共空间、都市农业设计等具有许多共识,并且都擅长借鉴、学习采纳其他地方成功的案例。事务所亦善于并勇于对文物保护楼房的修缮和扩建设计,其中伦敦 St.JamesCorner 项目的加层设计彰显个性。曹董事长评论说扩建设计很大胆,Jim 回答说这是楼主的意愿;曹董事长追问谁是楼主,Jim 回答是 The Crown Estate, 即英国皇家地产公司……曹董事长对比了挪威和英国对建筑文物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感叹英国的灵活性和挪威的严格性形成的鲜明对照。双方交流顺畅,讨论热烈,思想火花碰撞而引起共鸣。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对北欧集团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具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安排他们到挪威回访。

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是所卓而不群、精品力作迭出并屡获殊荣的英国建筑师事务所。他们始终秉持将创新、现代和可持续方展融入建筑和综合设计的理念中。该事务所人才全面,具有设计管理、环境工程、产业设计、室内设计研究、结构工程、可持续发展、办公场所和城市设计的优秀技术团队,他们内部协同合作,自身具备很强综合能力。事务所的资深合伙人 Angus 同曹董事长和夫人作了近四个小时的专业交流,悉数介绍了他们的作品。Angus 以他们的杰出作品、综合能力、创新、科技为骄傲,强调”Form follows function”, 即建筑的造型要服务于建筑物的功能。曹董事长格外欣赏他们协同设计的独到之处,并且对最近几年挪威新兴的多层和高层木结构楼房阐述了一些看法,包括低碳排放、室内环境空气、安装时间短等方面的优点以及隔音、防火、安装精密度、设计时间长和安装气候等方面的挑战。随着木结构技术逐步成熟和经验逐步丰富,成本也随之下降。事务所对挪威的多层和高层木结构建筑很感兴趣,并希望能参与北欧集团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部分设计。

北欧集团智慧城市设计方案、实践、专业水平受到这两家英国世界著名建筑事务所的高度称赞。此次对两家设计事务所的成功访问颇有意义,达到了建立友好关系、扩大国际视野、专业交流、博取众长创新的目的。

作者: 赵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