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文化与文学

快讯:中国内蒙古非遗艺术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23日,斯德哥尔摩风和日丽,秋高气爽,斯德哥尔摩国王花园一片热闹,而坐落在其旁边的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则迎来了新一波中国客人来自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的艺术作品展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预知详情,请明天继续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的详讯和专访。

中欧文化协会组织会员观看齐白石艺术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19日下午两点,中欧文化协会组织会员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观看齐白石艺术展。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蕊和大家亲切留念。

齐白石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画家。他的虾非常有名。他的艺术特点是诗歌和绘画结合,花草上面都有鸟或蜻蜓,动中有静。

齐白石生活在战乱年代,却总是积极乐观,他写的小篆,花好月圆的月是半圆,吴洪亮校长认为这体现了齐白石老先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奔向更好的方向。

他喜好和平所以总爱画荷花。

陈雪霏会长首先向新会员介绍了中欧文化协会的情况。中欧文化协会成立于2014年,每年几乎都搞音乐会。然后她为大家讲解了齐白石的一生和他的 艺术人生。齐白石活了97岁。临走前告诉家人,2000多张画都捐给北京画院。

他到88岁还在画虾,但那时他已经画得非常好了。他的座右铭是不喜平庸,不厌雷同。

本次艺术展的布展非常好,人们到了这里,看到幽暗的竹帘和轻柔魅力的音乐,真的让人享受。大家都觉得文化中心耳目一新了,好展连连!

看完艺术展,大家还看了电影《明月几时有》,原来以为是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结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片子,很凄惨。值得深思。

活动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很高兴协会能经常组织活动。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27日,大家可以预约经常去看。booking@cccstockholm.org.

北京画院艺术系主任陈倩教瑞典人书法深受欢迎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继9月12日北京画院艺术系主任陈倩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齐白石艺术特展之际进行小篆书法表演之后,9月13日,在东亚博物馆,陈倩主任再次与瑞典书法爱好者们互动,一笔一划地展示小篆的写法。

同学们都很认真地学,最后,写好花好月圆。

一个半小时以后,大家都高高兴兴地拿着自己写好的花好月圆,感觉非常好。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讲述齐白石的“不喜平庸不厌雷同”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9月13日,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斯德哥尔摩东亚博物馆举办讲座,图文并茂,甚至加视频动漫,专门介绍中国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一生。他讲座的题目就是齐白石的座右铭,八个字:不喜平庸,不厌雷同。

吴院长说,齐白石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与毛泽东是老乡。而且他们俩都是摩羯座。齐白石活了97岁。

他年轻时身体不是特别好,不想当农民,后来当工人,但是,当家装工作中雕花的那种艺术工作。后来,他开始临摹别人的作品。他临摹八大真人的作品。

然后,他深入生活,画生活中的花鸟草虫。在中国画中,有诗词歌赋,花鸟,草虫,人物,也分工笔画和写意画。

吴洪亮说,齐白石就是在各个方面都很有造诣的一个全面性艺术家。他不单纯画画,还在画上作诗,写字。有的时候就留下空白,叫留白,给画上的花鸟以空间,活动的空间,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吴院长说,看齐白石的画,感觉太逼真,太细腻,就拿这个昆虫来说,让人感觉跟实验室里的实物标本有什么区别吗?(未完待续)

花好月圆——齐白石艺术中秋特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隆重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9月12日,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花好月圆——齐白石艺术中秋特展》专场品鉴活动,瑞典文化艺术界,包括瑞典知名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拍卖行负责人,以及艺术家、汉学家等业内人士应邀出席。

走进展厅,竹帘、琴桌、翠竹营造出具有东方美学和中国意境的展览空间,观众在此可以亲身体验中国古人手把书卷的乐趣,书法交互屏幕和北京画院老师的现场展示让观众体验读诗书写的意境,带来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

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对展览作品进行了深入讲解,齐白石的诗、书、画、印“四绝”独树一帜,艺术风格自由、自然、自在,令瑞典观众叹为观止。

吴洪亮院长研究齐白石已经有20年了。他说,齐白石是19世纪到20世纪一位传奇的艺术家,也是1000多年来中国水墨画艺术发展的集大成者。他27岁以前当过农民、后来当过木匠、再后来成为诗人、教师,职业画家,最终获得“国际和平奖金”,以及“人民艺术家”称号,成为世界级艺术巨匠,齐白石的人生经历丰富且精彩,这与其“不喜平庸”,“不厌雷同”的个性与品格有极大关系。

齐白石在中国是最广为人知和深受喜爱的艺术家,齐白石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名片之一,2023-2024年北京画院启动了“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全球活动。

2023年9月12日至10月27日,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北京画院和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主办,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北京中展丹青展览有限公司承办的“花好月圆——齐白石艺术中秋主题特展”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李蕊表示,此次活动既是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2023年“天涯共此时——中秋活动的重要特展,也是齐白石全球巡展的重要一站。齐白石展览不仅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艺术文化的共享与交流,展览一开幕,就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和喜爱。

吴洪亮院长说,因为展览恰逢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因此,本次巡展以“花好月圆”为主题,以此呈现一场东方艺术盛宴。

月 齐白石 43.5cm×32cm 轴 1947年 北京画院藏

古人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用来比喻事物繁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落,而作品中的题跋“残月增满”,皆是齐白石对自己的激励与期许。

吴院长特意向大家介绍了这个月字,解释了为什么是这个形状。主要目的就是要向完美努力,走在达到完美的路上才是一件非常愉悦的事。

红荷鸳鸯 轴 133cm×33cm 无年款

荷花一直是中国画家喜爱的题材。盛夏,荷花红艳,莲叶如碧;入秋,花瓣凋零,莲蓬直立;深秋,莲叶枯萎,满池萧瑟。齐白石,用一管毛笔,画出了四时之景,定格了时间,留下了自然的美好。

吴院长介绍说,齐白石的画作有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静中有动,人们可以看到画中的鸳鸯,荷花上的蜻蜓,或者是蜜蜂,都是非常有生命力,有动感的,活波可爱,充满希望。同时,他的画非常细腻,让人感觉能听到声音一样。齐白石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战乱年代,但是,他喜欢画荷花,因为荷花象征着和平,与和平的和同样的发音。

共鸣白石艺趣

齐白石的作品具有天然之趣,雅俗共赏之妙,他将中国民间美术中“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吉祥文化融入作品当中。例如,被合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在齐白石笔下,不只有传统文人所吟咏的野逸高洁,还增添了幸福长寿的美好寓意,其艺术形象尽现齐白石的真趣与巧思。

时值中秋佳节,观者可以赏作品中的巧思与真趣,感受其蕴含的美好祝愿,共赏满月,共度金秋。

齐白石以画虾著称。以上是他88岁时画的虾,真是活灵活现。他一生勤恳,步入老年仍笔耕不辍,其艺术造诣与个人品质对“人民艺术家”之称当之无愧。

共赴国画之约

齐白石笔下的大写意花卉,兼具天然纯粹之美与匠心独运之妙,其中“红花墨叶”风格的作品最为经典——艺术家不仅让浓艳的重彩与多重墨色相得益彰,而且还运用了没骨与线描相结合的画法,表现出“似与不似之间”的国画意境与趣味。 展览活动期间还包括齐白石艺术的多场讲座和体验活动,观者可以到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沉浸式参观“齐白石画室”,观摩创作过程,使用中国画创作工具,如国画颜料、毛笔、砚台,以及宣纸等,从中体会笔、墨、纸、砚的独特质感与作画技法,体悟国画艺术的表达逻辑与审美趣味。

  齐白石“红花墨叶”写意风格,打破了传统文人花鸟画以水墨为主的模式,不仅色墨对比强烈,而且笔墨收放自如。高纯度的花瓣浓艳大气,浓淡的墨叶也充满节奏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巡展将持续到10月27日,瑞典观者可以到场共赏齐白石的艺术精品,邂逅一位“不喜平庸”的中国艺术巨匠,拥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参观者通过讲解,更多地了解了齐白石的作品以及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脉络。对老艺术家的哲学和审美思想及其惟妙惟肖的表达表示高度赞赏。

画展中间,观众还品尝了中国小吃,听了郝景霞表演的昆曲,中间还伴随着优美的音乐,不得不说,本次展览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中国文化元素,闲情雅致的氛围非常明显。参观者还可以看画册,看卷轴画,也可以体验一下书法,同时,里边还有动画,虾的革命,以及电子版的画。

可以说,内容丰富,值得细细品味。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0月27日。明天,在东方博物馆还有一个交流会。

图/陈雪霏,文/陈雪霏,张紫薇

比利时中医药联合会在比利时那慕尔春节庙会展示中医药文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中国文化是抹不去的乡愁,是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开花,生根发芽。三年疫情过后的2023年 1月28日正月初七,中国驻比利时使馆会同旅比华侨华人社团联盟在比利时瓦隆大区首府那慕尔市成功举办“中国春节游园庙会”活动,将“温暖迎春”系列慰侨活动推向高潮。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和夫人杨青、那慕尔省省长马特恩、那慕尔市代市长奥斯贝出席活动并致辞,江苏省副省长徐缨以视频方式致辞。

上千名旅比侨胞和当地居民参加了纳慕尔春节庙会,现场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气氛喜庆热烈。在游园庙会活动中,江苏省通过精美的文化展台展示了“水韵江苏”之美;中餐大厨为前来逛庙会的民众带来舌尖上的中国;中外书法爱好者们在宣纸、卷轴、扇面上展示中国书法,小朋友们在中国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剪纸、制作中国传统花灯、绘制京剧脸谱。此外还有瓷器展示及鉴宝、茶艺表演、兔年生肖设计大赛作品展示等活动,而传统舞狮、民族舞蹈、太极拳等精彩表演更是吸引了当地民众。

比利时中医药联合会的资深中医师也在现场展示了体现东方健康养生理念的中医药文化,中医师还在现场“把脉”问诊。中医药联合会把散发浓浓的中草药香的中药大锅汤带进现场,让当地政府官员和民众品尝到了中药的芬芳。在这么喜庆祥和的氛围中过大年,弥补了我们思乡之情,同时也让我们扎根于这块土地而又不忘中国的传统习俗!

【中医抗疫/新七碗茶歌】

文/陶丽玲(比利时)

寒冷的大地在震颤

孤独的星球在呼唤

人类啊

已经有太多的苦难

谁能穿透这层层的荒诞

消除这无穷的迷乱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岂能只是望洋兴叹

神奇的养生茶

带着满满的温暖

藿香、陈皮、金银花

不惧可恶的新冠

一碗润喉,二碗发汗

三碗搜枯肠,四碗精神焕

五碗六碗七大碗

习习清风散

从喜马拉雅到阿尔卑斯山

传统的中医药如山花烂漫

兔年的钟声响起

让我们奏响一曲中医礼赞!

(图文由比利时中医协会供稿)

编者按:比利时事实上也是新冠重灾区。但是,由于它是欧盟的首都,由于它的开放,那里的人似乎更加坚强。今年七月底八月初两次在比利时机场经过,感受那里一切都恢复正常,商业氛围浓厚。中国南方航空公司的大广告牌,天坛的美景在机场闪亮登场。

另外,笔者也敬告读者,本网从现在开始与比利时中医协会合作,开辟北欧以外的欧洲战场。欧洲其他国家的朋友,企业,协会如果需要宣传报道的,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愿意与更多的真诚伙伴合作。三年疫情已经过去,大灾大难,我们扛过来了。虽然说,大病如抽丝,要真正的恢复还会需要一段时间。任何大潮都需要三年以上,甚至是十年八年的潮起潮落,无论发生什么,唯有坚守和冲锋才是硬道理。2023年已经是重启之年,让我们坚定信心,互相勉励,互相帮助,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让我们继续守望相助,并积极行动起来。还是那句话,只要流动起来,一切都会走上正轨!

北欧绿色邮报网总部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覆盖北欧五国,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冰岛,还有荷兰,比利时等。

微信:chenxuefei7

Email: chenxuefei7@hotmail.com

电话 00 46 708261336

www.greenpost.se

www.chinaeurope.eu

www.chineseonline.se

相关链接: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中国美食节”

本周文化信息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8月29日到9月3日重要文化信息一览:

8月29日晚6点北欧文学奖委员会作家与丹麦作家谈文学批评。

斯德哥尔摩艺穗节(Stockholm Fringe Festival) 于8月29日开幕,9月2日闭幕。https://stockholmfringe.com/

这个节日提供多领域的盒饭型的活动,传统与非传统都有。今年在斯德哥尔摩将在17个地方举行120场活动。来自20个国家159个作品。包括舞蹈,展出,音乐,表演,舞台剧,话剧等等。

#STOFF2023 offers over 120 events created by over 60 acts involving 159 creatives from over 20 countries 

The FRINGE is a multidisciplinary smörgåsboard of live events in tradi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settings. #STOFF2023 will be presented across the city and region of Stockholm, with over 17 venues hosting local and global talent! On the menu: Dance / Installations/ Music / Performance / Site-Specific / Spoken-Word / Stand-Up / Theatre

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红心》作品展在诺贝尔大厅开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6月27日上午11时,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门前挤满了人,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红心》作品展在诺贝尔颁奖大厅隆重开幕。

开幕式以音乐开始,两名小提琴手为观众和记者们演奏了优美的旋律。

半小时以后,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馆长卡塔里娜.斯万松宣布,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红心》图片展正式开幕。首先,由斯德哥尔摩音乐厅CEO和总裁斯蒂芬.佛师伯格和李亚男来介绍本次展览的情况。

斯蒂芬.佛师伯格:《红心》这个名字来自于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设计师腾博的愿景,就是希望在这里建一个人与人相会的地方,人们可以购物,也可以穿上漂亮衣服来这里聚会。2016年,李亚男的摄影作品米勒斯雕塑公园的作品在这里展出,非常成功。所以,那时我们就想选择你来拍摄。 亚男,你什么时候开始对摄影感兴趣的?

李亚男:其实,我在大学期间就对照相感兴趣了。虽然我是学电影的,但是,我对摄影更感兴趣。所以,我就一直搞摄影。因为我觉得摄影图片可以对人产生更深的印象。

斯蒂芬:原来你是哈苏相机的大使,是吧?

李亚男:是的,2004年,我得到为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拍照的机会。要拍摄一本书。我决定用哈苏相机照相。当时,获得了哈苏相机大使的头衔,但这也是通过很多工作获得的。

斯蒂芬:2016年,在这里举行了米勒斯雕塑公园的作品,同时,外面有年轻音乐人演奏音乐,结果很受欢迎,75000人来观看。你能不能讲讲那次展览?

李亚男:对,2016年,我在这里展出了米勒斯雕塑公园的作品。那时,就差十年就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100周年。当时,咱们就探讨要拍摄音乐厅百周年图片集。那时,我们就想用10年时间来拍摄一本书。我研究了世界很多著名的类似的地方,到2019年,有了思路。才决定敲开你的门接受这个任务。

斯蒂芬:是的,在音乐厅百周年之际,我们希望有一部影集反应音乐厅的历史和故事,在不同时期,展示音乐厅不同的工作。于是,我就把钥匙交给了亚难。(说着,他从自己兜里掏出钥匙做示范)。我们对他没有任何限制,我们让他在这里随便自由地拍摄,就是反应音乐厅的生活。你可以在哪里拍,什么时候拍都行。那是2019年。

李亚男说:是的,2019年,我来找的你,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信任。这是一个时间很长的项目,但是,我们已经在半路上。结果,2020年3月份突然来了新冠疫情。当全世界都在关闭的时候,你们依然通过网上直播,向外传播音乐,让音乐陪伴人们,我的心灵被触动了,印象非常深刻。我对你们的勇敢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用音乐陪伴人们度过艰难时刻。

斯蒂芬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欣赏这些不同的瞬间,有独自一人的孤独瞬间,有集体的团结协作,有保持距离的,有戴口罩的,也有不戴的。很多很多感人的瞬间。

李亚男也对合作者一一表示感谢。

斯蒂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展览展示的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在疫情期间坚持为观众提供音乐,我们的交响乐团是世界最好的交响乐团之一。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停止工作。我们也找了最好的摄影师李亚男,抓住了这些美好的瞬间,展示了我们的工作情景,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展览。

本网记者也借此机会专访了李亚男。

记者陈雪霏:首先祝贺你在这里举行图片展,这是你第二次来这里展览。请你介绍一下这次展览的背景和由来吧。

李亚男:说到第二次来这里展览,就不得不提到第一次展览,就是米勒斯雕塑公园的四季。当时,音乐厅的总裁也来这里参观,看完以后,他就提了一句,10年后,音乐厅将迎来一百周年,能不能也弄一个图片展。听了这个想法以后,对于这么大的工程,怎么切入,体现这里100年建筑的故事,我当时没敢答应,我犹豫了和学习了三年,花三年时间几乎调查学习了所有的世界各国的音乐厅或歌剧院的各种材料,尝试着理出一条自己的思路来拍摄音乐厅。然后,2019年年底我敲开了音乐厅总裁的门,我说,我想好了。他二话没说,立刻给了我一串钥匙。然后说,音乐厅是你的,我要一本书。什么要求也没有,我是完全自由的,他说,你是艺术家,我不能给你设置任何框框,你需要任何帮助,我们都可以帮助你。现在三年过去了。但是,2020年3月份,pandemi(新冠疫情)来了,音乐厅突然从正常的运行改到了疫情期间的一种工作状态。人要保持距离。还要保持音乐,100多人的交响乐团怎样运作,这个图片展中很多都是展示在过去三年里音乐厅是如何度过的。包括人和物。我们知道瑞典疫情期间的抗疫政策一直是有争议的。现在不能说它是最好的,也不能说它是最坏的,但是,它是曾经的一种尝试。照片里有很多是音乐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如何在疫情期间作为一种力量存在于瑞典社会里边。

记者陈雪霏:这是瑞典强调的,一切都不能停,瑞典音乐厅是不是一天都没有关闭?

李亚男: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认为在这种艰难时刻,音乐是支撑人们灵魂的一种最好的方式。音乐厅从不许聚集开始立刻全部转入线上。直播的,录播的,全部是免费的,全部是开放的。用这种方式来抚慰心灵。瑞典是一个很大的音乐生产国和消费国。音乐对瑞典人非常重要。

记者陈雪霏:你是在疫情一开始就想到了要针对疫情以疫情为主题呢,还是说跟着时间走,跟着音乐厅的步伐走?

李亚男:对我来说,当时开始拍的时候,我并不是想到拍一个pandemi的音乐厅,但是,作为一个摄影师的敏感,我意识到这将是一个很大的历史事件。在过去三年当中的任何一天都不知道这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但是,凭借一个摄影师的敏感,我想我很快就意识到了我应该记录下来他们是怎样做的。

记者陈雪霏:你是记录了瑞典,主要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在疫情期间的历史,尤其在音乐厅这个地方发生的事件,所以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李亚男:我们还要继续看,我的工作还没有完成,2026年可能还要继续展。

记者陈雪霏:还要继续展,那你的工作也可以说是创造历史了,你是唯一一个摄影师的作品在这里展出两个夏天,如果再有第三次,那就真的是史无前例了!

李亚男:谢谢!

确实,李亚男以独特的视角,同时,他也关注这里的一切,例如,有一张图片是关于清洁工在用机器清扫,有演出,也有教学,看着那空荡荡的演出大厅,人们感到很凄凉。但是,看到舞台上,演奏员那么认真地演出,摄影师认真地进行直播,又给人一种希望和安慰。音乐厅有时是有500人聚集,就是隔几个座位有俩人,有时是50人聚集,就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有时,就只有7名演奏员加摄影师8人。有时座位上就空无一人。

李亚男1973年出生,2000年来到瑞典的于默奥大学学习。毕业后在哥德堡教学,很快又来到斯德哥尔摩,在市政厅当导游和翻译。后来就找到了为市政厅拍照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还收获了爱情和哈苏大使的头衔。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出版了7本书,其中著名的有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和米勒斯公园的四季。除此之外,他还给挪威的雕塑公园拍摄了一本书,还有皇家公园和皇家建筑等。

此前报道还挖掘到他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电影之前还在亚运村当过厨师。有网友调侃,不会当厨子的摄影师不是好摄影师。所有这些经历让李亚男成为一个很可爱的人,做事一丝不苟的人,重视信誉的人,每一次的拍照,他都是要对拍照对象的历史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做好工作,而这个工作又为下一次的工作做铺垫。他就是这样一位集信誉,创作灵感,创意和技术技巧于一身的一位真正的摄影大师。

与此同时,两位小提琴手又给观众演奏了几首曲子。

而音乐厅外面则是瑞典的西班牙人乐队为庆祝7月1日从瑞典接手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旗帜而庆祝,管弦乐队在烈日当空下又为观众演奏了一些曲目。这也为《红心》摄影展的开幕式增添了人气和隆重的氛围。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8月20日。 总共53天。基本上是瑞典的整个夏天。

相关链接:

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大作将再次在诺贝尔颁奖大厅展出直到8月20日

大象的故事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记者在10多年前带孩子的时候,经常看到一个动画片,是关于大象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因为大象身体很大,叫起来声音也非常高。传的很远。在森林里,小熊,小猪,兔子,甚至是小老虎跟大象比起来都是很小。

一天,小象出来玩儿,结果被小猪和兔子看到了。他们对象有刻板印象,就是觉得大象很可怕,即使是小象,那肯定也不是东西,于是就用网把小象捉住了。小象很委屈,她说,她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很善良的,没有恶意,也不会吃其他动物。

于是,他们把小象放了,还一起玩儿了一天。到晚上了,大象见孩子还没有回来,就吼了一嗓子。结果,把其他动物都吓坏了。小象说,为了改变你们对我妈妈的印象,我想带你们一起去看我妈。

等见到大象的时候,小猪一颤抖,自己不小心就掉到河里去了。还好,边上有木头,她掉在了木头中间。大家都没有办法把小猪救上来,于是,这个时候,小象求妈妈帮忙。大象一伸鼻子,立即把小猪卷起来,然后,轻轻地放在地上。结果,小猪得救了。

其他动物一看,大象不但不吃他们,还救了小猪,原来是他们误解了大象,对大象的刻板印象是错误的。所以他们现在都高兴起来,又成了好朋友。

斯德哥尔摩中世纪博物馆要关了,赶紧参观一下吧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斯德哥尔摩中世纪博物馆(Medtid Museum)坐落在瑞典老议会门前的桥底下,可以说就是老议会地下室的一部分,一直默默地诠释瑞典的历史。

瑞典外国记者协会6月15日组织会员记者到中世纪博物馆参观,看到了瑞典那时候的历史,让人耳目一新。

博物馆一开始的时候是第一任国王古斯塔夫建立的王宫和议会的水道。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斯德哥尔摩的模型。除了北城区以外,东西南三个区都在。

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人们建博物馆时并没有把古城墙拆掉,反而建在了博物馆里。博物馆里还有一艘大船的残骸。这里有基督祭拜室,也有老城的房子,都是红砖砌成的。

里边还有一个地方展示的是中世纪的残酷肉体惩罚制度,就是偷盗或不忠的妇女要受到的体罚是搬石头。

这里还展示了很多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的瓷器碎片。最引人注目的是瑞典的皮鞋各式各样。据说在中世纪,十五十六世纪的时候,他们有很多皮子,人们把做皮鞋当作一种爱好。有一双棕色皮鞋,长长的鞋尖,好象在十几年前依然流行,尤其是男士,非常喜欢长鞋尖的皮鞋。

中世纪的门窗都小一些,因为瑞典比较冷,这样做可以节能。那是的鸡和牛也都比现在的鸡和牛都小很多。现在的牛比那时候的牛大五六倍。

这座博物馆正好在议会的底层,地理位置非常好。不知道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是保存旧东西费钱,总之,瑞典也想把它拆掉了。真是太可惜了。不知道是否还可以有挽回的余地。但是,如果不行,请大家干净去看看,11月份要关掉并搬到别的地方去了。

该博物馆和北欧博物馆差不多是同时代,1530年就存在了。瓦萨大帝是1523年登基的。这座博物馆是在他那个时代就修建了。

崔爱民大使出席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6月21日下午,斯德哥尔摩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粽香曲韵话端午”活动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和夫人李丽红,文化参赞兼中心主任李蕊,部分驻瑞使节和文化机构代表,瑞典各界友人约150人出席。

崔爱民大使在致辞中向来宾介绍了端午民俗来历。以划龙舟为喻,讲述国与国之间只有同舟共济,才能互利共赢,希望各界友人为中瑞友好交往贡献力量。

活动受到中瑞观众的热烈欢迎,全场座无虚席。

文化参赞兼文化中心主任李蕊介绍了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活动的初衷,处处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粽子,艾草和诗会,同时,东西方文化相融。

活动现场,编钟演奏,昆曲,古诗朗诵,瑞典民谣,希腊与波兰民族舞等东西方节目精彩纷呈,包粽子,太极教学等互动项目妙趣横生。这里不仅有华人华侨的诗歌朗诵,昆曲和太极表演,还有瑞典歌手,希腊和波兰的民族舞蹈和服饰介绍。也有线上线下的结合。

与此同时,《老照片中的京剧人物》,栩栩如生,《中国之窗》图片展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良好生态环境,让人兴趣盎然。

来宾们纷纷表示,活动饱含中国元素兼具国际审美,既加深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认知,也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瑞典歌手和词曲作者Magnus Helmner(图左)在演唱时表示,在瑞典有个说法,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一张嘴,意思就是要多听多看,少说。他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举办这样的交流活动非常重要,非常好。他也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交流活动。他演唱的歌词也体现了不懈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与中国人提倡的不懈努力积极向上完全一致。

老华侨理查德表示,这个活动非常好,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

期间,人们也品尝了在瑞典来之不易的粽子,一解乡愁。

本次活动由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办,瑞典两湖同乡会承办,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协办。瑞典两湖同乡会在二楼举办了第八届端午诗会暨同乡会成立十周年庆典,其中包粽子体验活动吸引了大量体验者。

近年来,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多次举办这样的中瑞文化交流活动,作为斯德哥尔摩地标性建筑,处在国王花园旁边,为中瑞文化艺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都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尽管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很多活动都是线上进行。但是现在已经重启,人们可以线下活动。

附:当日表演的节目单如下:

粽香曲韵话端午


主持人:刘昱希 Elliot Frennstedt(安利永)
节目单4. 30pm – 5.30pm
1 大型歌舞诗《编钟乐舞》片断,5分钟 (视频)
演出:湖北省歌剧舞剧院
选送单位:湖北演艺集团

2 民族舞蹈 Zorbas 4 分钟
演出:
Elli christski 等6人
选送单位:瑞典希腊舞蹈团
Grekiska folkdansföreningen i Sverige

3 昆曲:《牡丹亭》惊梦 棉搭絮 3分钟
表演:郝景霞
选送单位: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

4 楚辞 离骚选段(中英文)3分钟
诵读:周昱西 Stephen Brawer
伴奏:双焱
选送单位: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

5 太极&武术表演时间(3分钟)表演:释永涛等
选送单位:瑞典武术协会

6 葫芦丝独奏《芦笙恋歌-婚誓》三分钟
表演:董家骏
选送单位:华人艺术家协会

7 瑞典民谣 Kom Lite Närmre och Det Finns En Väg 8分钟
演出: Magnus Helmner och Robert Öberg
瑞典音乐人
选送单位:瑞典湖北湖南同乡会

8 诗经吟诵(丰年、伐檀)(视频)
表演者:秦海群 等
选送单位:
新西兰湖北经贸文化协会

9 波兰民族舞蹈”Piastowie” Om dansen Krakowiak från södra Polen. 3分钟
表演:Grazyna Piatek等2人
选送单位:瑞典波兰民族舞蹈团
Polska Folkdansgruppen

10 全体合唱 《洪湖水浪打浪》
领唱:付晓芳

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大作将再次在诺贝尔颁奖大厅展出直到8月20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大作将于6月27日开始到8月20日再次在诺贝尔颁奖大厅展出。这是李亚男的作品第二次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也是诺贝尔颁奖地展出。

本次展出的题目是《红心》,主要展示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在三年疫情期间是如何让音乐陪伴人们度过难关的。三年疫情人们经历了集体努力,也经历了个人的孤独,还有小规模的聚集等各种场景,李亚男用他的镜头带领人们回忆音乐厅在这三年的历程。

本次展览的背景本来是要展示音乐厅将在2025年达到100周年了,为了纪念这个历史时刻,音乐厅请李亚男用他的镜头和视角来诠释音乐厅的百年历史。然而,2019年当他接到任务并开始实施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来的计划。但他将计就计,用镜头记录了这三年中音乐厅是如何展现她的那颗红心的。在灾难面前用音乐抚慰人们的心灵。

展出时间将从28日起每天上午11点到下午17点免费入场。一直持续到8月20日。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每年夏天都会选一位有名的摄影大师来展示他们的作品。

李亚男,1973年出生,2000年来到瑞典,他用著名的哈苏相机为斯德哥尔摩市政厅拍照,出版一本书,经常是作为国礼,受到欢迎。后来,他又用三年时间为著名的米勒斯公园拍照,也出版了一本书,而且作品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首次展出,受到热烈欢迎。

那一年中欧文化协会组织会员观看,当时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和夫人白晓梅也去参观了。

李亚男还出版过瑞典王子公园的作品,挪威雕塑公园的作品,瑞典王后希尔维亚的王后岛的作品。他也多次为诺贝尔奖委员会工作,为他们拍摄,也包括诺贝尔奖晚宴。他的作品也在布鲁塞尔和纽约的斯德哥尔摩代表处展出过。

李亚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是酷爱摄影,到瑞典留学时在于默奥大学学习,毕业后到哥德堡工作过一段时间,留在瑞典后,他从哥德堡来到斯德哥尔摩,在那里遇到了自己的知音,并获得拍摄斯德哥尔摩的工作,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他又回到哥德堡找到曾经登过月球的哈苏相机公司要用他们的相机拍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他成功了!他成为了哈苏相机大使。

李亚男为人处事低调,严格自律,有极高的专业素养和处世哲学,在专业摄影的道路上勇攀高峰!到目前为止,能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展出两个夏季的摄影师古今中外仅此一人。

相关链接:

独家专访: 一个展览,一本书,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诺贝尔颁奖大厅”大展,暨新书发布

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作品《米勒斯花园的四季》在诺奖颁奖地展出

又一本书又一次展览-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又一力作《维格兰德雕塑的力量与情感》新书发行和雕塑展览同时开幕

瑞典王子韦斯特林为皇家动物园公园新雕塑揭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5月29日,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的夫君丹尼尔.韦斯特林王子出席瑞典皇家动物园公园玫瑰园附近最新设立的雕塑《尽在不言中》揭幕典礼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他说,这座雕塑名字是《尽在不言中》,实际上表达了很多层意思。一层意思就是这是一个人矗立在这里。它也可以是一个超人,超自然的想象中的巨人。埃斯特拉公主文化基金会的建立,就是要选择那些经得住时间考验的雕塑来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两百多年前当时的国王约翰就建立了这座美丽的公园并决定在里边放艺术作品。这也是维多利亚王储的愿望,就是继续沿袭这个传统。因此在2019年建立了文化基金会。这里每年接待数百万来自各地的游客,激发人们的热情,快乐和美好。这座《尽在不言中》矗立在这里,感谢艺术家,我们希望她能够激励很多人,甚至是穿越时空,激励几代人。

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也出席了揭幕典礼。她也是成立埃斯特拉公主文化基金会的发起者和倡议者。当天的活动吸引了200多来自文化届艺术界的从业者和爱好者。

瑞典文化部长威廉斯特伦也出席了揭幕典礼并讲话。她高度赞扬维多利亚公主的倡议和实施。她说,人们一般都要到室内才能看到文艺作品。但是,在这里,人们可以在露天就能看到这么好的名家作品,对于公众来说,真是高质量生活的表现。她说,文化作品,比如雕塑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交流,有时很高兴,有时甚至不那么高兴,但是,都是因为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情感,这对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很重要。尤其是每天还有导游给讲解,非常好。

一直到9月30日每天都有导游。

萨拉.尼尔松是埃斯特拉公主文化基金会的执行主任。她对艺术家和捐助者表示感谢。并介绍了文化基金会的工作。到目前为止,这是第四座永久存放的艺术作品。

最后隆重推出雕塑作品的创作者瑞典当代著名雕塑家夏洛特.于伦哈马尔来介绍她的创作过程。她说,这个《尽在不言中》的雕塑实际上想表达很多意思。除了人和超人,还想表达一种巨大的潜力,另外,英文Untold,来自于tell,说出,也很象tale,故事,所以,它也想表达童话故事,让人发挥无尽的想象。她说20年前的1993年,她因为一个《为你而死》的艺术作品引发轰动。现在,20年后,她又回来了!希望这个作品也能给人更多的想象,激发人们的意志。

该作品是用1000度的火烧制的,青铜,加了八个海滩里的物质材料,重1000公斤,高4米。

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她说,她感到非常高兴,也感到非常的安慰。

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和王子丹尼尔也非常亲民,在典礼结束后,他们还和观众一一握手道别,拉家常,非常可亲可爱。

相关链接:

瑞典皇家动物园公园又添一座永久雕塑

瑞典皇家动物园公园又添一座永久雕塑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5月24日,瑞典皇家动物园公园(Djurgården)又添一座永久艺术品,那就是瑞典当代知名女雕塑家夏洛特.于伦哈马尔的作品《尽在不言中》。英文是Untold, 瑞典语是Osagt.

在瑞典皇家动物园公园添加永久艺术品的项目是由四年前成立的埃斯特拉公主文化基金会来执行的。瑞典王子,维多利亚王储的丈夫丹尼尔将出席29日举行的揭幕仪式。

如果从后面看,这是一个穿着貂皮大衣的女人。但是,在前面看,你看不清她的脸。她的脸仿佛被头发或者是围巾给挡住了。这就给观众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雕塑家于伦哈马尔介绍说,两年前,她接到了任务,说让她为动物园公园做一个雕塑。她走来走去,在这里考察。最后,她选择了这个地方Rosendal公园附近。这里有12棵白桦树。树皮都好像是大象的皮,树干好像大象的大腿。顶上的树枝象一个屋顶罩住了这里。尤其是中间有三棵大树形成了一个三角空间,就好像天然地形成一个空间。于是,她就选择了这里,想象这里突然诞生一个女性,从天而降,或者是一个巨人。她身高4米,体重2000斤,由铜和其他金属混合烧制,形成和树皮差不多的颜色。即使将来氧化成绿色,也会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任何破坏作用。相反,她让人充满了想象。她有无限的潜力。她有无穷的力量。她很神秘,也很有存在感。

于伦哈马尔用两年时间创作了这个作品。她于1963年出生。从小酷爱艺术,喜欢画画。她专业学的艺术。学到 硕士学位,现在已经是教授。在美国英国都留过学。2015年,她还到上海参加过雕塑展。她的作品令人深思,富有深刻含义。

例如,她的作品《为你而死》,就是一棵倒立的橡树。让人充满想象。一方面可能是反映城市占据树的空间。另一方面,她说她也想反映时间的无限。还有很多其他含义。任凭你想象。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创作于1993年。反映了六七十年代西方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也许这就是大家风范。她的作品不是那种一看就能看透的那种。而是要让人发挥想象力。

不过,看到人在这个巨人一样的女人面前那么渺小,也让我想起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二楼的海神,巨大的眼睛,鼻子和大手大脚,还有长袜子皮皮的不同颜色的袜子,以及她力大无比可以举起一匹马的样子,都让我觉得,或许这就是瑞典人的一种梦想和愿望,就是希望自己强大,要强大无比,同时,又能把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搞好。

萨拉.桑德斯特罗姆.尼尔松是埃斯特拉公主文化基金会执行主任。她本来是在于默奥石雕公园工作的。于默奥石雕公园有200多件石雕作品。有一次,维多利亚公主到那里参观,受到很大鼓舞。她想,为什么不能把动物园公园也建设成为石雕公园呢?于是,2019年就诞生了埃斯特拉公主文化基金会。迄今为止,四部作品已经入住动物园公园的Rosendal花园附近。这里名字叫动物园但是,动物园是圈起来收费的。而周边大部分地方都是免费的。Rosendal字面意思是玫瑰溪,是个开放的非常漂亮的花园。目前的雕塑作品都在这个附近。

尼尔松说,他们有专业团队来对艺术品和艺术家,雕塑家的作品进行评审,选择杰出的雕塑家和艺术家来承担创作。两年前,他们的第一个作品是选择了美国艺术家Elmgreen and Dragset的作品《生命之环》。仿佛是原子或者细胞的组合。也可能就是救生圈的组合,反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需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生生不息!

第二件作品是铝合金做的《巨浪》组合。创作者是爱丽丝.爱库克。来自挪威。

第三件作品是2022年竖立的《风》用青铜做的。但是做成了紫色。雕塑家Yinka Shonibare来自英国。

今年的第四件雕塑作品是来自瑞典哥德堡的于伦哈马尔创作的《尽在不言中》。

尼尔松说,公园的雕塑可以来自世界各地,也可以选择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对于雕塑作品(就像选诺贝尔奖一样)不分国籍。

那么,这些作品的钱从哪里来呢?这要得益于私人老板的捐款。原来成立公主基金会的时候,就有15人以私人的名义捐款。每个作品的背后都有一位老板的支持。他们的名字都会在作品旁边的说明文字牌上说出。

被选中的雕塑家或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需要的材料费和一定的补助费也都是私人捐助者来出。这样就给那些爱好艺术的私人老板一个做慈善的机会。大家各得其所。

而最后获益的是斯德哥尔摩的市民,中小学生,老年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等等。因为这里不收门票,对外公开,是免费的。记者在路过第二个作品巨浪的时候,就有小学生在那里上课。

尼尔松说,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普及艺术,让所有人都能够有享受艺术的机会。尽量让更多的人能够免费享受这样的优美环境和艺术环境。

确实,这也是瑞典文化部的下属执行机构艺术厅的宗旨,就是要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添加一些艺术作品,让普通人能够享受到艺术的魅力。尤其是雕塑,给人印象深刻。在斯德哥尔摩确实在很多地方,大大小小的公园里都有艺术品的存在。有美丽的少女,也有历史人物。

例如,在动物园公园的另一边,就有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达哥哈马舍尔德的雕像。

在外交大街旁边有《辛德勒的名单》的原型瑞典最富有家族瓦伦堡的雕像。瓦伦堡32岁的时候,1944年参加了救助犹太人的行动。他以机智的方式救助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他们提供运输和住房。后来,他被带到了莫斯科。就再也没有回来。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怎么死的,一切都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至今,瓦伦堡家族还在追述这段历史,试图找到历史的真实。

《尽在不言中》雕塑坐落在Fredrik Blomsväg和Israel of Ströms väg, 在Rosendal 花园附近。

29日,丹尼尔王子将为新雕塑剪彩。届时记者将继续到现场采访,为您报道。请继续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报道,也请您多多转发。

chenxuefei7@hotmail.com , wechat: chenxuefei7

也欢迎打赏 bankgiro: 840-7157

中国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汉语桥”瑞典赛区预选赛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5月14日,驻瑞典大使崔爱民出席2023年“汉语桥”世界大学生和中学生中文比赛瑞典赛区预选赛。瑞典中文学生、教师、中国文化爱好者等近百人参加活动。

崔大使在致辞中表示,通过比赛这一堂特别的中文课,瑞典同学的中文成绩得到了展示,中瑞两国文化得到了交流。

崔大使分享了“天下一家”“和而不同”“殊途同归”三个汉语成语,讲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表达了两国人民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阐释了“全球文明倡议”的丰富内涵。

参赛者围绕“天下一家”和“追梦中文、不负韶华”的大中学生中文比赛主题,进行了现场演讲、知识问答和才艺表演等。经激烈角逐,共13人获奖,其中陈科魔、詹乐分获大学生组和中学生组第一名。

同学们对诗词歌赋,书法,功夫和舞蹈的追求和精彩表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有用闽南话表演的,有用古汉语发音的,有表演吉他的,也有表演大提琴的,大提琴弹我和我的祖国,别有一番风味,有女生表演功夫,很不简单,舞蹈表演也很好,还有一个学生唱流行歌曲,刘若英的《后来》,很有带入感,一下子让人感动起来。最后,书法难得糊涂仿佛学到了中国文化的真谛了。当然天下一家是幸福的大道理,难得糊涂是一种处事哲学,让人们不要斤斤计较。也是大道理。 《月亮代表我的心》依然是脍炙人口,受学生们喜爱。

主持人林有为说他参加过中学生比赛,大学生比赛,当过中学生比赛评委,一次次的经历,让他感觉今年的选手质量很好,水平比较高。这也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中国语言文化了。而且愿意钻研。尤其是因为有了互联网,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更多地了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