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洲债务的三大真相

北欧绿色邮报网2月10日报道(记者陈雪霏)美国高官日前连续访问非洲多国,其间继续将非洲国家债务负担与中国挂钩。国际观察人士认为,美方炒作的中国对非“债务陷阱”等陈词滥调早已广受质疑,被美方刻意歪曲的事实与真相,恰恰证明西方国家在非洲债务问题上颠倒黑白

  真相一:谁是非洲债务主要持有者

  来自国际机构和专业研究领域的多项报告显示,非洲国家外债来源主要是西方私人债权人持有的债券。

  世界银行去年数据显示,在49个有数据可查的非洲国家共计6960亿美元外债中,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所持债务占比近四分之三,是非洲债务大头。

  英国非政府组织“债务正义”去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非洲国家35%的外债来自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其总额几乎是中国对非贷款的三倍。

  “西方领导人将非洲债务问题归咎于中国,是在转移注意力。事实上,他们国家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石油交易商负有更大责任,但七国集团却视而不见。”该组织政策部门负责人蒂姆·琼斯指出,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并未参与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G20缓债倡议)。根据非洲国家目前的债务结构,如果没有西方私人贷款机构参与,就不可能拿出非洲债务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法国《世界报》日前报道,瑞士大宗商品贸易商嘉能可持有乍得约三分之一外债;耶伦在赞比亚炒作中国对非“债务陷阱”,而美国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才是该国主要债权方。

  持有赞比亚大部分外债的同样是多边金融机构和商业债权人。根据该国政府公布的数据,多边金融机构拥有该国24%的外债,商业债权人占46%,后者主要来自西方国家。

  “长期以来,西方贷款人没有成为债务减免的焦点,因为他们成功地欺骗了世界,让人们以为是中国贷款人对非洲构成了威胁。”乌干达愿景集团记者穆巴拉克·穆加博说。

  真相二:非洲债务问题原因何在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非洲债务问题有疫情、地缘冲突、机构过度借贷等多方面成因。美联储去年持续激进加息,更给非洲债务问题火上浇油。因此,将债务问题归咎中国,是在混淆视听、推卸责任。

  非洲开发银行今年1月发布的非洲经济展望报告指出,持续的通货膨胀、全球财政长期紧缩、高昂的资本成本、本国货币贬值以及资金流入减少等因素,都可能增加一些非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的风险。

  这份报告特别强调,美联储去年多次加息与美元汇率不断走强,大大增加了非洲国家的偿债负担,如加纳货币塞地2022年对美元贬值了33%。新兴国家和低收入国家的债务主要以美元等外币偿付,美国不负责任的货币政策显然使这些国家的债务问题升级。

  相比之下,中国一直积极参与G20缓债倡议,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是G20成员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中方还积极参与G20共同框架对乍得、埃塞俄比亚、赞比亚的个案债务处理。

  “他们把中国描绘成掠夺性的贷款人,这种指责没有事实依据。”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授科斯坦蒂诺斯直言。

  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奥努纳伊朱认为,称中国制造“债务陷阱”是一种“政治污蔑”,被用来转移注意力,以免除西方理应承担的所有责任。“我们希望更多人关注到非洲债务更多来自西方国家机构和民间金融机构。”

  真相三:谁对非洲发展贡献更多

  耶伦等美国官员到访非洲时,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可能正身处一个由中国企业建造的机场,他们的车队可能行驶在由中国企业建造的道路或桥梁上……在非洲国家,几乎随处可见中国企业建造的现代基础设施。

  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外部债务有助于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并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可以被称为良性债务。因此,债务增长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关键在于如何帮助非洲国家实现可持续、自主和有质量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企业为非洲新建和升级铁路超过1万公里、公路近10万公里、桥梁近千座、港口近百个,还有大量医院和学校,累计创造超过450万个就业岗位。

  2021年,中国同非洲地区贸易总额突破2500亿美元。而根据美国官方统计数据,2021年美国对非货物出口总额为267亿美元,从非货物进口总额为376亿美元,较2011年均显著下降。

  去年6月,南非黑尔堡大学一项研究定量分析了中国贷款对15个非洲国家发展的影响,认为中国帮助非洲发展基础设施的努力切实促进了非洲经济增长,中国一直是帮助非洲发展的重要力量。

  肯尼亚智库“跨地区经济网络”去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对非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决策及工程项目按期完工等方面获得非洲人士高度认可。数据和事实证明,中国凭借高质高效的实际行动,为非洲发展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非洲国家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非洲国家)对中非合作满怀信心。”埃及外交事务委员会主任伊扎特·萨阿德由衷感慨道。(参与记者:刘佑民、杨骏、朱绍斌、周楚昀)

河北雄安新区工地忙 央企上演加速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河北雄安新区,相当于瑞典的哈马碧生态城,或者是皇家海港新城。当前,河北雄安新区已进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大规模开发建设同步推进阶段,央企疏解工作也呈现出加速之势。河北省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2年,雄安新区建设提速。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总部开工建设,4所高校和2家医院选址落位,20多家央企子公司注册落地。2023年,全面落实中央疏解清单,推动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2所医院加快建设,争取30家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

  总部项目加快建设

  新春涌新潮,雄安新区启动区到处洋溢着热火朝天、拔节生长的建设氛围。在中国中化001大厦项目建设现场,两台塔吊高高矗立,直径近百米的基坑内,56根钢结构柱已经竖起。

  作为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国中化”)未来的总部基地,001大厦占地面积约18亩,建筑面积11.4万平方米,结构高度150米,地上31层。大厦以具有雄安新区特色的“金芦苇”为设计原型,塔顶有代表中国中化品牌的牡丹花。大厦建成后将成为雄安新区最高的地标建筑,可满足1000名至1200名员工的办公需求。

  “项目已经进入地下结构施工阶段,预计今年年底前主体结构封顶,明年12月31日前竣工。”001大厦项目工程负责人孙东东介绍,公司总部计划2025年底从北京搬到雄安新区。倒排工期,上半年工程要冲出地面。

  2021年5月,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来的中国中化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中国中化总资产过万亿元,全球员工总数22万人,共控股17家上市公司,业务领域涵盖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石油化工、环境科学、橡胶轮胎、机械装备、城市运营、产业金融等。

  “看到现场一片火热,倍感振奋、充满信心。”不久前,中国中化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阳世昊在雄安新区实地考察中国中化总部办公楼建设进展情况。他表示,雄安就是中国中化今后的家,将进一步整合资源,落实双方战略合作协议,加强整体产业布局研究,加快推动旗下与雄安新区发展定位高度契合的产业板块向新区疏解,推动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产业项目落地。

  据悉,中国中化总部大楼之所以叫001大厦是因为其是首批疏解到新区的央企,总部位于新区启动区001号地块,2022年4月开建,是首批疏解央企中总部区最早动工的项目。而2022年也是疏解央企总部项目落地建设加速的一年:7月,中国华能总部大楼开工建设;8月,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完成选址……

  二级公司深度融入

  在001大厦西侧几百米处,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能”)总部大楼项目也已顺利完成桩基工程,正式进入地下结构工程施工阶段。伴随着中国华能总部到来的还有中国华能各级子公司。

  2022年2月,华能(雄安)城市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据了解,该公司将重点谋划组建红、绿、蓝三色系列产业,即以热力能源业务为方向打造“红太阳热力”服务品牌;以绿色电力为方向打造“华能绿能”服务品牌;以数字化、智能智慧研发应用为方向打造“蓝淀科技”服务品牌。

  据雄安发布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国华能已在雄安新区先导布局设立二级、三级企业达9家,与雄安新区在综合能源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

  一边是国家战略顶层设计,一边随着雄安新区基础建设和相关政策逐渐完善,央企子公司和雄安新区形成了“双向奔赴”的关系。2022年,雄安新区出台政策,从企业开办、科研支撑、人才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多个方面为央企二级、三级子公司落户新区提供了优惠政策。政策出台以来,数十家央企子公司相继落户雄安。

  1月30日,中建七局雄安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揭牌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开启了新一年央企子公司落户新区的热潮。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简称“中建七局”)早已参与和融入雄安新区建设大潮中。2020年12月落地雄安“第一标”起,中建七局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打造出雄安新区首批“三实三优”样板工程,保障了容西片区居民顺利回迁。

  中建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子公司揭牌,开启了中建七局融入雄安、建设雄安、服务雄安、扎根雄安的全新阶段。中建七局将与雄安新区继续相向而行,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重点片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有序推进重点疏解项目建设。

  产业集群组团落户

  2023年开年第一天,雄安·电建智汇城迎来首期开园运营,40余家企业将集中入驻,包含央企二三级公司、国际公司、上市公司、独角兽企业以及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电建”)上下游企业。据悉,这是雄安新区首次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大规模集中引入企业。

  早在建设之初,雄安·电建智汇城就结合区位情况、项目用地性质、现有资源等提早谋划了产业布局,锚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现代服务业、现代金融、智慧制造、创新孵化等产业方向。此外,中国电建还联合数百家企业,发起成立中电建产业联合体,以“智慧低碳产业、幸福产业、智能制造产业”三方向为重点,构建产业生态链体系,打造雄安新区产业导入的助推器。

  中国电建信息化管理部主任吴张建表示,下一步,将从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加强资源平台合作、加强营商政策服务、加强产业IP运营四方面入手,积极发挥中国电建产业联合体平台作用,整合国际国内一流的产业圈层资源,打造产业生态链;立足雄安容东智慧体验中心、体验中心北京馆、雄安中国电建大厦、智慧城市全球论坛等IP,加强产业IP运营招商,扩大产业导入规模,助力雄安新区疏解工作。

  在此之前,雄安新区已有首个央企产业集群入驻。去年11月23日,中国中铁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揭牌暨启动仪式在雄安新区举行。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中铁”)旗下多家企业同步整体搬迁到雄安新区,并加快选址统筹投资建设中铁雄安基地,4000余名技术专家将在此工作、生活。

  中国中铁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中铁是主动率先以产业集群方式疏解落地雄安新区的首家中央企业,产业集群疏解雄安新区,包含了专业投资公司、建筑施工公司、咨询设计公司、数智数创机构。下一步,中国中铁将发挥行业优势,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深入推进产融结合,把最优质的资源配置到新区,扛起新区建设央企责任,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项目建设。 (记者 刘桃熊)

专访:美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是对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访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

专访:美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是对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访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报道(记者陈雪霏)

0:00

/1:34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2月12日电  专访:美政府策划破坏“北溪”管道是对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访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奥贝里

  新华社记者和苗 付一鸣

  针对美国知名记者西摩·赫什近日关于美军方破坏“北溪”天然气管道的爆料,瑞典跨国和平与未来研究基金会创始人扬·奥贝里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和北约破坏“北溪”管道,是美国对其欧洲盟友展开的“经济战”。

  赫什8日在其博客文章中援引知情人士的话说,由俄罗斯经波罗的海向欧洲输送天然气的“北溪”管道遭遇爆炸,是美国军方在总统拜登授意下实施的。2022年6月,北约举行“波罗的海行动”年度军事演习期间,美海军潜水员在“北溪”管道上安放远程遥控炸弹。同年9月26日,挪威军机投下声呐浮标引爆炸弹,破坏了“北溪-1”和“北溪-2”四条管线中的三条。

  奥贝里表示,赫什的分析说明了破坏是如何计划和完成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美国在挪威的帮助下,对盟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犯下了罪行”。

  奥贝里说,针对俄罗斯无休止的经济制裁和破坏“北溪”管道,对欧洲经济造成了巨大且持续性的伤害。

  奥贝里认为,当今时代,无论遇到什么问题,西方都崇尚以强硬手段、甚至动用武力来解决,依靠使用武器、威胁、秘密行动和媒体操纵,而不是依靠谈话、调解和外交。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主流媒体不会给予赫什轰动性爆料应有的关注。

  奥贝里感慨地表示,人们一定想知道欧洲什么时候会“醒来”,并最终明白欧洲不再与美国拥有共同利益。“在‘北溪’管道发生爆炸的海底,美国进一步摧毁并埋葬了它的信誉和全球领导地位。”

中国生态环境部——加快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噪声问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终于要解决这个问题了。记者到国内有一种说不出的莫名其妙的恐惧或者是不舒适。我说感觉什么都声音太大。终于,是噪声!生态环境部终于要加快解决噪声问题了。太好了!你知道,噪声问题严重也会噪声人的焦虑,恐惧和抑郁。因为它总给人以压迫感。想想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生活,时间都会感觉长一些。生命的价值也会高一些。以下是人民日报的报道:

斯德哥尔摩家具展上的人工树,跟真的似的。这也会让人感觉到噪声会小很多,让人心情平静一些。

本报读者来信版2022年12月推出“关注噪声污染”系列报道,反映各地群众身边的突出噪声问题。一段时间以来,广大读者、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针对噪声问题积极建言献策。对此,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回应社会关切,并介绍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期望越来越高,声污染成为环境领域集中投诉的焦点。为此,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于1月3日出台了《“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行动计划聚焦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实施源头预防、传输管控、受体保护全过程监管,通过树立噪声污染治理标杆、施工工地分级分类、建设宁静小区等方式强化正面引导。明确重点噪声源的管控措施,针对重点工业企业、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施工细化要求;针对交通运输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特点优化治理举措,逐步提升噪声污染治理水平。在严格噪声污染防治领域执法、提升基层执法能力的同时,紧抓责任落实、引导全民共治,推进噪声污染防治协同联动,优化纠纷解决方式,严格考核问责,推动噪声污染防治队伍建设,构建社会共治良好局面。

  生态环境监测司副司长蒋火华表示,根据行动计划相关要求,将加强全国噪声监测和信息发布,更好满足群众对噪声污染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一方面,将全面建成声环境质量监测网,会同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国家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设置,各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负责设置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到2023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的声环境质量监测网。

  另一方面,将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3年年底前,4个直辖市、27个省会(首府)城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率先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到2024年年底前,其他303个地级城市实现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自2025年1月1日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同时,全面开展区域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和噪声源监测。比如,各地以投诉较多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为重点,开展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排放情况调查、监测;鼓励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管理者根据需要在相关场所开展噪声监测。

  此外,还将全面加强噪声监测信息发布。将依法统一发布全国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地方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发布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后,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实时发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鼓励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充分利用各类声环境质量和噪声源排放监测数据,试点发布城市噪声地图,共同营造和谐安宁的居住环境。(记者 黄超 余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