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一周简明新闻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瑞典酒店行业复苏乏力
《瑞典日报》9月18日报道,瑞典酒店行业复苏放缓,8月份总收入为15.22亿瑞典克朗,比2019年同期降低了28%。斯德哥尔摩地区的酒店因外国游客和商务旅行减少而受损最大,8月营收总额为4.17亿瑞典克朗,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55%。斯德哥尔摩商会首席经济学家Stefan Westerberg表示,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国际形象最为鲜明的地区,全球旅行受挫显然对斯德哥尔摩产生的影响最大。

●瑞典面临电力短缺
瑞典《今日工业报》9月18日报道,大型备用发电厂Karlshamn已连续几周投入电力生产,以应对电力短缺的燃眉之急。Karlshamn石油发电厂是瑞典电力系统的生命线和保障线,一般只在电力系统遭受危机时才运行,通常每年最多运行几个小时。Karlshamn经理Henrik Svensson表示,瑞典南部电力供应十分紧张,数座核反应堆提前退役,加之电网设施的瓶颈限制了北部电力向南传输,极大增加了冬季出现电力危机的风险。

●研究显示无化石钢材实际并不环保
《瑞典日报》9月21报道,来自延雪平国际商学院、商业研究所IFN和Ratio的研究人员在《经济辩论》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批评所谓的无化石钢材实际并不环保。他们指出,生产无化石钢材需要大量氢气,而生产氢气又需要大量电力。仅钢铁公司Hybrit一家每年使用的电力就超过了排放1500万吨二氧化碳产生的煤电,而以其他方式使用这些电能可以节省10-12倍的二氧化碳。他们建议对二氧化碳排放设定较高的价格,从而激励钢铁行业使用更多的回收钢材。

●瑞典媒体报道美国银行下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瑞典《今日工业报》9月21日报道,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下调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预测2021、2022和2023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5.3%和5.8%,低于此前8.3%、6.2%和6.0%的预测值。美国银行分析称,这主要因为Delta病毒传播以及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基础设施行业的持续收紧。

●汽车零部件的短缺对汽车制造业影响巨大
瑞典电台9月22日报道,卡车制造商Traton和Scania警告说,由于零部件短缺,很可能会带来利润上的损失。Traton 在一份新闻稿中表示,他们所有的业务都受到影响,包括最近收购的美国 Navistar公司,第三季度的销售额大大低于之前的预期,第四季度的销售也将受到影响。

●瑞典最佳营商城市名单出炉
瑞典电台9月22日报道,瑞典企业联合会发起的最佳营商环境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今年,Vårgårda依然名列前茅, 从去年的第二名跃居第一名。紧随其后的是Härryda。而Solna 位居第三。Pajala市排名末位。一般来说,通勤距离相对远程的较大城市占主导地位。但 15 个最大的城市中没有一个进入前 50 名。在今年的排名中,位于西博滕省的 Malå 一鸣惊人上升了 112 位,从 290 名提前至第 115 位。下降最明显的是斯科纳省的 Örkelljunga市,下降了 141 位至 210 位。据悉,该调查有6万多家公司参与。

●瑞典政府将成立委员会审查短期工作援助
瑞典《每日新闻》9月23日报道,瑞典工商大臣Ibrahim Baylan宣布政府将新成立一个委员会,审查疫情以来政府对企业的短期工作援助。审查内容主要是短期工作援助对就业、企业和经济产生的实际影响,同时将修改企业申请援助的对账规则。Ibrahim Baylan表示,目前为止瑞典经济增长署已支付400多亿瑞典克朗用于支持短期工作,尽管失业率上升,但破产企业数量少于金融危机时期。

●瑞典公共交通亏损严重
瑞典电台9月23日报道,瑞典政府在 2021 年上半年额外增加了30 亿瑞典克朗用于扶持受疫情影响的行业。但根据瑞典公共交通部门的数据,在年初时,瑞典公共交通的总赤字为 47 亿瑞典克朗。行业负责人Kristoffer Tamson表示,国家的补贴严重不足。据 Tamson 称,赤字仅在今年上半年就相当于 1.35 亿次出行,地区公共交通部门尚未为此支付费用。在 2020 年至 2022 年期间,公共交通票务收入预计损失约 230 亿瑞典克朗。该行业希望政府支付由于疫情直接导致的票务收入损失。即使所有关于感染传播的防控建议将在 9 月 29 日全部取消,明年该行业也将损失 60 亿瑞典克朗的收入。Tamson说:“复苏不会一天就到来,我们必须做好准备应对这一事实。”

●瑞典Skanska建筑公司在美国赢得6.9亿克朗合同
瑞典电台9月23日报道,建筑巨头Skanska公司签署了一项协议,将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希尔斯伯勒县建造一个新的交通站点。 这份价值 8200 万美元(约合 6.9 亿克朗)的合同涉及高速公路坡道配置以及六个车道的升级。这项工作于2021年8月开始,将于2024年秋季完成。

●瑞典家庭债务创新高
《瑞典日报》9月23日报道,根据瑞典统计局的数据,截至6月底,瑞典家庭债务总额首次超过5000亿瑞典克朗,二季度家庭贷款净增加额(新贷款减去还款额)达到940亿瑞典克朗,为近25年来最大的单季度数据。家庭债务占家庭可支配收入比重达196%,高于疫情开始前的188%。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瑞典家庭贷款增长了一倍多。

●Northvolt希望扩大电池回收
瑞典西博滕P4电台9月24日报道,电​​池制造商 Northvolt 希望扩大电池回收工厂的产能,该工厂位于 Skellefteå 的电池工厂旁边。据悉,公司正在申请许可证,在该地区再建两座工厂,并将每年的电池回收量从 2.5万吨增加到 12.5万吨。Northvolt 的环境经理 Emma Nehrenheim 告诉 P4,它将成为瑞典最大的回收工厂和欧洲最大的电池回收精炼厂。Emma Nehrenheim 表示,Skellefteå 会确保我们把电池材料留在欧洲,并为锂电池生产创建一个完全循环的商业模式。

●瑞典生产价格上涨
瑞典统计局9月24日报道,8 月份瑞生产价格上涨,环比上涨2.0%。在出口市场,价格上涨了 2.2%。瑞典统计局指出,在计算生产者价格指数的 30 年中,出口市场和国内市场的连年收利率并没有更高。在国内,上涨领域主要与电力市场有关,其次是木材和木制品。除此以外,钢铁、金属制品和其他机械的价格也有所上升。

(主编 陈雪霏,责任编辑 查正富)

20国华人华侨社团负责人聚焦新疆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今年7月,我有幸到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等地参访,走进城市、乡村、学校、医院及宗教活动场所,与当地各族民众面对面交流,了解新疆的风土人情,领略新疆的美景,对新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有了切身感受。”德国文成华人华侨联谊会创会会长叶增雅说。

  北京时间27日晚间,新疆海外联谊会举办20国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视频交流会,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20国的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以及中国驻各国使领馆工作人员线上参会,聚焦新疆稳定发展成果。

  交流会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艾尔肯·吐尼亚孜全面介绍了新疆发展情况,批驳了美西方反华势力罔顾新疆民众过上美好生活的事实,四处散播所谓新疆设立“集中营”,实施“种族灭绝”等世纪谎言。他说:“一些西方政客宁愿相信几个人编造的谎言,却不愿听取2500多万新疆各族民众的共同心声,不愿正视新疆发展进步的基本事实,其根本目的就是制造出所谓涉疆问题,破坏新疆稳定,阻碍中国发展。”

  还有5名新疆基层民众代表,在交流会上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真实生活。阿克苏地区库车市棉农米吉提·依米提通过视频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他家的棉花种植情况,“今年我家种了300亩棉花,种植、管理、采收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眼前的这100亩马上就要用采棉机采收了。”他边说边从棉田里抓起一大把雪白的棉花向众人展示。

  “这5位基层民众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和我们在新疆参访时的所见所闻完全一样,他们用事实说话,用真相反驳,揭露了国际反华势力肆意编造的涉疆谎言。”叶增雅说,作为德国华侨华人社团负责人,自己有义务、有责任向德国主流社会和民众介绍真实的新疆。

  曾三次到访过新疆的加拿大全加客属联谊会主席王文康也表示,新疆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去过新疆一些农民的家里,看到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现在的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社会发展,千年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新疆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王文康还说:“国际上一些政客出于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造谣抹黑新疆。回到居住国加拿大之后,我一定会给那里的民众讲述我在新疆的亲身体会,也希望广大的华侨华人在疫情好转的时候,抽时间到新疆去看一看,感受真实的大美新疆,我们共同讲好新疆故事。”

  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参赞兼总领事蔡志烽说:“此次视频交流会为海外华侨华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深入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日照天山,人间正道开新篇。当前新疆的发展日新月异,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时期,谁也阻挡不了新疆发展的步伐。”(完)

来源:中新社

驻瑞典使馆张彪代办发表“奋进72年壮丽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署名文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查正富)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2周年的日子。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中国驻瑞典使馆临时代办张彪发表署名文章:奋进72年 壮丽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2周年。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海内外中华儿女幸福安康,祝愿中瑞友谊天长地久!以下是全文:

奋进72年 壮丽新时代——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

驻瑞典使馆临时代办张彪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72年前,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昂首阔步地走上创造人类发展史上新奇迹的伟大征程,实现了一次又一次历史性跨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辉煌成就,使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缺衣少食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矢志不渝。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1亿元人民币跃升至2020年的101.6万亿元人民币,实际增长约189倍。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铁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6.1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4.2亿,均居世界第一。“神舟”飞天、“天眼”探空、“蛟龙”下海、奥运健儿斩金夺银……神州大地跃动着蓬勃生机与无穷活力。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从解放前的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如今实现全面小康,中国人民的生活空前改善。中国已形成超过4亿人并快速增长的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人均预期寿命由解放前的35岁提升至2019年的77.3岁。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不懈努力,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党和政府坚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0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7%,全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生态系统质量改善、稳定性提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主要领域的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民主法治建设有序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不断加强。

——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人民。自2006年起,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对全球经济企稳回升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全面提升,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

中国积极履行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们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积极贡献。中国率先向全球分享新冠病毒全基因序列、率先在海外开展新冠灭活疫苗Ⅲ期临床试验、率先向有需要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率先同发展中国家开展疫苗合作生产。习近平主席还宣布,今年全年中国将努力向全球提供20亿剂疫苗,并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捐赠1亿美元,这是中国落实疫苗全球公共产品承诺的又一重大举措,也将为全球抗疫合作作出中国新的贡献。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我们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和瑞典都坚持多边主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都支持开放发展和自由贸易、反对保护主义。双方有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成功经验。相信双方只要秉持建交初心,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中瑞友好合作必将取得更大成果。

祝伟大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祝海内外中华儿女幸福安康!

祝中瑞友谊天长地久!

努力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贺信引起热烈反响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记者余俊杰、张璇杭州报道:

  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致贺信,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与会嘉宾表示,贺信提出的理念深刻洞察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体现出对利用数字技术增进人类共同福祉的关切,展现了中国智慧、格局和担当。

  习近平主席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说,本次大会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在大会框架下,我们可以审视数字化转型如何助力实现包容性和可持续增长,以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持续存在的“数字鸿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紧迫挑战,各国应携手互助,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各界人士认为,这充分展现了“中国倡议”“中国智慧”和“中国之治”。

  “习主席对数字技术的肯定,让我们倍加振奋。”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表示,企业深感在构建安全可信网络环境的同时,有责任进一步聚焦创新,推动开源协同,与相关各方一起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文明进步由大家共创,也由大家共享,数字文明更是如此,不是以邻为壑,而是众人拾柴,不是独占其美,而是美美与共。”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表示,科技企业要充分释放自身创新活力,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历史负责。

  “学习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我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的目的是造福全人类生活。”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表示,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人工智能的发展既带来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催生新的产业,同时也带来新的风险和安全隐患。要推动人工智能真正造福人类,构建多元共治的治理机制是必由之路。

  浙江省桐乡市委书记齐力表示,习主席的贺信,明确了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我们在倍感振奋的同时,更觉责任重大。下一步,桐乡将继续以数字化改革为抓手,用数字赋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让市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数字化带来的红利。

  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表示,习主席的贺信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数字文明新时代,必将是世界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时代。完善数字环境治理、共享数字经济红利,需要合规、有序使用数据资源。

  与会多国嘉宾表示,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让数字文明造福人民,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高度评价中国在数据保护、网络安全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成绩。他呼吁通过不断加强沟通,使美中两国企业从全球贸易和合作中受益。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洪曜庄表示,自己非常期待在此次大会中收获真知灼见和启发。他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肩负着重大使命,帮助消除“数字鸿沟”,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只有通过加强合作和创新,才能解决世界面临的紧迫挑战。

张维为:中国非常重视生命,团结,责任和命运共同体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社报道:

9月26日下午,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和腾讯公司承办的“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全球抗疫与国际传播论坛”在浙江乌镇举行,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出席论坛并致辞。

以下为致辞文字摘录:

我想和大家分享全球抗疫背景下的中国战疫叙事。毫无疑问,中国战疫模式的成功,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应该说引来了绝大多数国家和朋友的尊重和某种意义上的佩服,但同时也引来了一些国家、一些媒体的“羡慕、嫉妒、恨”。

所以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讲:1.中国战疫的政治叙事;2.中国战疫的技术叙事;3.交流和交锋。

因为时间有限,我想都是聚焦一两个例子。

从政治叙事角度来讲,我想聚焦这么一点——我们在国际传播中,过去相当长时间内非常注意各种各样的中国元素,功夫、熊猫、绿茶、旗袍等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这些元素后面整体精神层面一些比较重要的价值观传播得不够。所以从这一次中国战疫的成功经验中,我自己提炼了一些“中国人非常宝贵的价值观”,我想从这个角度进行叙事,恐怕更有力量。

比方说我们是第一时间提出,而且一直在做——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这和一些国家把商业利益高于一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理念,我觉得可以用英文概括,就是一个词——life。

第二,中国全国上下众志成城这种伟大的团队精神,和一些国家互相吵架形成鲜明对比。我们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很多国家做不到,这个英文可以叫做“unity(团结)”或者“solidarity”都可以。

第三,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在战疫中展示了权利与责任的平衡、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我觉得这个非常宝贵。这和一些国家、一些价值观中强调个人权利至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我认为在21世纪的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够保证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就不能适应这个世界上人类所面临的挑战,所以这个价值观可以叫做“responsibility(责任)”。

另外,我们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是全世界提供最多抗疫物资、抗疫产品和疫苗的国家,我们的理念非常清楚,就是人类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应该形成共同体。我觉得就一个“one community(一个共同体)”的英文单词。

另外这次在中国疫情防控中,我们大量运用了新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信息文明。某种意义上,中国的做法在重新界定过去西方特别自豪的一个词,叫做“Modernity”,中国人现在叫的“人民为中心的现代性(People-centred modernity)。就是最新的技术是服务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例如用一部手机,生活就能全部搞定,我觉得这一点在我们战疫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觉得对中国内部来说,我们强调这个价值观,有利于我们真正确立更多的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对外呢?我觉得把中国人这些很好的思想、价值观推介给整个世界,这是中华文明应该对全世界做出的贡献,我真的觉得、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代表着世界的未来。

比方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社会是没有未来的,对付不了很多挑战,所以这是中国人坚信的东西。

第二,中国战疫的技术叙事。我也是从一个角度讲,就是我觉得中国整个战疫过程有很多做法,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教科书般的中国模式的展现。我们用教科书一样地把它展示出来,甚至不涉及任何政治,就是谈技术。所以我看日本导演竹内亮在去年初拍了南京抗疫现场,10分钟,在日本非常受欢迎,它就是如实记录南京一个小区怎么测量体温,单位怎么上班,怎么佩戴口罩、手套,怎么用酒精消毒液、护目镜,快递怎么送,用什么支付手段,怎么坐地铁的等等。把这些如实拍下来以后就有很形象的展示。结果我们发现一贯非常强调做事精细的日本人感到很震惊,中国做的比我们精细很多。

实际上我们战疫过程中有很多细节,比如我去年招博士生,整个通过视频方式来招,我觉得这个可以把它录制下来,可以成为教科书般的怎么录用博士等等。我跟美国朋友也说,我说你仔细看一下我们高速公路上的服务站,一个服务站的疫情防控怎么做的,你好好研究学习一下,比你白宫的要求都高,所以这是值得你们借鉴的。

最后一点就是交流与交锋并举。因为这次疫情发生之后,不管中国的愿望多么美好,我们与人为善,我们相信别人也是善良的,但我们不得不看到从疫情一开始,对于中国整个疫情防控,西方主流媒体就进行恶毒的攻击。我在上海东方卫视做节目,我们第一时间就亮剑。西方英国、美国媒体、法国媒体带头说“这将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去年2月已经明确提出“不会的,这将是西方的切尔诺贝利”,我们对西方的基层治理非常了解,我们做了分析,一旦变成社区传染,西方很难控制,所以我们做出大胆的预测。

英国的经济学人杂志在去年2月第一时间登了一篇非常恶毒的文章,叫做《一种病毒,两种制度》,文章说这种病毒在民主制度下没什么大问题,在中国这种制度下问题就很大,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后来我就碰到经济学人的记者,我说,你要知道你们的信誉不好,我们现在很多中国朋友都有这么一个说法,我建议你们了解一下,就是读经济学人杂志关于中国的政治评论要反过来读,你说不好就是很好,后来证明是这样的。

我去年6月份和芒克辩论(加拿大的一个平台),和牛津大学一个教授辩论,他对中国的偏见非常大,我们辩论的题目是《中国战疫模式是否证明中国模式优于西方模式》,我说这还用争议吗?我说在中国上海现在的安全感比伦敦高100倍都不止。后来我把这个概念进一步展开,我叫“人均安全感”,人均免于感染新冠肺炎的安全感、人均免于死于新冠肺炎的安全感,你进行比较,这都可以量化。

所以对于这种恶毒的攻击,我们觉得一定要通过交锋才能更好地交流,只是希望交流,有时候会遇到巨大的挑战。所以我一直讲这个观点,对于恶意的攻击,因为现在很多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攻击已经没有底线了,下三滥了,所以我们该迎头痛击的一定要迎头痛击,当然该客客气气就客客气气,实事求是,谢谢大家!

“这波操作,中美都是赢家”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环球时报评论:

9月25日晚,在党和人民亲切关怀和坚定支持下,孟晚舟在结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顺利回到祖国。有分析认为,孟晚舟回国有助缓解中美关系。

据埃菲社9月26日报道,有专家认为,根据与美国当局的协议,孟晚舟回国缓解了中美间的紧张关系,尽管两国间的争端将在各个领域继续存在。

“这波操作中,中美都是赢家。对北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孟晚舟带回国,让美国明白中国不容小觑。美国也不会从她的引渡中获得任何好处。”北京和华盛顿关系专家维克多·高(音)对埃菲社表示。Image

9月25日晚,在党和人民亲切关怀和坚定支持下,孟晚舟在结束被加拿大方面近3年的非法拘押后,乘坐中国政府包机抵达深圳宝安国际机场,顺利回到祖国。这是孟晚舟向欢迎人群挥手致意。新华社

这位分析人士认为,中美在经过几年的外交、贸易和技术摩擦后,想要达成某种双边“缓和”仍需时日。

其他专家认为,此次事件的最终结果将有利于中国、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关系。加拿大近年来因成为华盛顿政策的“同谋”而受到北京的猛烈抨击。

报道援引中国学者的话说,此次达成的协议意味着,尽管近年来发生了激烈的摩擦,但中美之间仍有一定的理解空间。这意味着除了对抗,双方仍有能力对话。

学者表示,针对孟晚舟的所谓“指控”只是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留下的遗产。

还有学者指出,孟晚舟回国消除了中美之间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为在其他问题上进一步合作铺平了道路,包括取消2018年特朗普征收的关税。

报道注意到,在这一问题上,美国当局发表评论称,华盛顿仍在“全面评估”其贸易政策。

华为发布《大交通时代》:开启未来数字交通宏图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国民用航空杂志报道:2021年9月24日,在华为全联接2021期间,华为携手电子工业出版社,共同举办了国内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专著《大交通时代: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以下简称《大交通时代》)新书发布会。本书深度剖析了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之道,详细阐述了如何将5G、AI、大数据、云计算等新ICT技术,助力交通行业智慧转型。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董事长、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信息化专委会副主任邢智明,交通运输局智慧交通处处长徐忠于,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电子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猋,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王国钰,华为企业BG全球Marketing总裁郝志臣及行业专家共同出席了新书发布。

Image

本书编委之一华为公司董事、企业BG总裁彭中阳在致辞中表示: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数字化转型赋予交通企业强大的竞争力。数字时代,用算力驱动运力,交通企业效率将飞跃式提升。华为与伙伴一起帮助客户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社会迈入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大交通时代。《大交通时代》这部书,凝聚了数百位专家两年的心血,提炼出数字立方体方法论,希望以远见超越未见,以笃行践行担当,成为交通行业的经典。

Image
华为董事、企业BG总裁 彭中阳

大潮已至,数字化转型正当其时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正引领交通运输行业进入数字时代。在数字化的浪潮下,依靠数字技术的力量,将打破传统交通体系内的壁垒,增强交通枢纽内外部的衔接性,让多种运输方式连接、融合一体,解决交通一体化发展问题,实现综合大交通的目标。

本书的作序推荐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飞公司首席科学家、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在会上对行业数字化转型做了深度解读。他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引领行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数字生产力、价值共创共享生态关系成为变革新趋势,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增长动力。作为数字经济的引领者和交通数字化转型的参与者,华为通过《大交通时代》这本书,展现出其对先进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融合发展,实现行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深入思考。”

Image
C919总设计师 吴光辉 院士

作为本书的出版单位,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刘九如表示:“交通强国”任重道远,数字化转型正当其时!《大交通时代》一书把传统的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意义、战略、方法论、具体实施路径进行了定向研究和总结提炼,以解剖麻雀式的大量案例与前瞻理论融合,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体系,深入浅出,可谓是行业转型的“及时雨”。我们期待这本书的出版,为各行各业推动数字化转型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Image
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 刘九如

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华为“蓝宝书”

《大交通时代》的雏形是华为全球交通业务部专家合力写作的《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心得汇编》,内部称为“蓝宝书”,全书总计30余万字,当时仅是一个内部学习资料。在多次修订过程中,“蓝宝书”的写作者们内心渐渐产生一种担当和使命有义务让亟待转型和转型中的交通企业领导、决策者及行业从业者提供更多指引和信息,帮助和推动他们做行业数字化转型。基于这个初心,华为联合电子工业出版社,创作出版了这本《大交通时代》。

Image

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王国钰在会上表示:交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渐进的变革过程,并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演变、不断进步。华为将持续专注交通运输行业,深刻理解行业发展,希望能够扩大“懂行人”队伍,实现数字技术与行业业务的完美融合。

Image
华为企业BG全球交通业务部总裁 王国钰

华为公司简介

华为创立于1987年,是全球领先的ICT(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我们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让无处不在的联接,成为人人平等的权利;为世界提供最强算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所有的行业和组织,因强大的数字平台而变得敏捷、高效、生机勃勃;通过AI重新定义体验,让消费者在家居、办公、出行等全场景获得极致的个性化体验。目前华为约有19.7万员工,业务遍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30多亿人口。欲了解更多详情,请参阅华为官网:www.huawei.com

Image

Image

《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声明

近期有作者反映,误把网上的仿冒“官网”、仿冒投稿邮箱当作本杂志社的投稿渠道,经济上遭到了损失。

迄今为止,本杂志社未与任何机构或个人合作开通投稿通道。《中国民用航空》唯一投稿邮箱:cca@ccanet.com.cn;《民航学报》唯一投稿邮箱:caj@ccanet.com.cn。

请各位作者提高警惕,谨防上当受骗!少数不法分子和中介机构及仿冒邮箱、网站的行为,与《中国民用航空》杂志社一概无关,我们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瑞典月底放开还有哪些新的建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据瑞典每日新闻报道,瑞典公共卫生局局长卡尔松说,9月30日放开之后,政府在集会人数方面不会有限制了,宾馆饭店和商店的人数都不会限制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建议和意见依然保留。

首先,到9月29号所有关于新冠肺炎的限制都取消了。聚集人数多少没有限制了。避免拥挤和社交距离的建议也可以取消了。

公共卫生局的综合判断是,无论是感染的传播和医院的负荷都不会受到放开限制的影响,原因是打疫苗的人数覆盖已经足够高了。

卡尔松说,打过疫苗的人可以正常生活了。聚集人数不限制,在家工作的规定也取消了,但是,还是有一些建议要继续。

  1. 没有打疫苗的人还是需要和其他人保持社交距离以避免传染。他们尤其要与危险人群保持距离,尤其是那些70岁以上的人群。

2. 北欧国家以外的6岁以上没有打疫苗的人要来到或回到瑞典之前还是需要测试的。不管有没有症状,这个规定都是要持续到10月31日。

3. 即使是那些已经打过两次疫苗的人,如果你感染了新冠或者说有症状了,你依然需要呆在家里,要检测并且要避免和其他人接触。检测结果为阳性的人至少要在家呆一个星期。而且最后两天也就是48小时之内没有高烧之后才能返回工作岗位或者是学校。

4. 酒吧,饭店和咖啡店的人数和社交距离限制基本都在9月29号取消。公共卫生局决定临时防空措施也全部取消。本周议会延长了Covid-19法规和服务行业临时防空措施到2022年1月31日。因此,如果情况恶化,法规允许政府采取新的临时措施。

另据报道,12岁到14岁之间的儿童将很快开始打疫苗。

有些地区对新雇佣的人都要求必须打疫苗。但是,强迫打疫苗是违法的。

瑞媒:很多瑞典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瑞典每日新闻报知识栏目报道,在瑞典很多人有高血压却不自知。只有20%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真正达标。

心血管专家顺德斯特罗姆警告说,如果人们能够好好管控血压,可以让成千上万人避免过早死亡。因为高血压可能会造成中风,心脏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肾衰等多种功能疾病。

据报道,目前全世界70亿人口中有将近13亿人有高血压。血压是随着年龄增高而增高的。65岁以上的人大多数多有高血压。而血压在90/140就是高血压。正常血压应该是85/135之间。

高血压的症状是微微的头痛或者是感觉劳累。当然,有的人什么症状都没有。或者是爱发脾气,感觉压抑等。

量血压的时候,最好要平静地休息5分钟以后再开始量血压,否则不准。

血压高的人,如果抽烟的话,应该停止吸烟。

瑞典和法国签署加强防务合作协议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和法国国防部长帕利24日举行联合发布会。

△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左)和法国国防部长帕利(右)△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左)和法国国防部长帕利(右)(图片央视网)

  瑞典国防大臣胡尔特奎斯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今天签署了一项协议以继续与法国发展国防和安全合作。法国和瑞典有着共同的利益、价值观。”

  法国国防部长帕利表示,“欧洲国家必须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准备共同行动。”

 签署协议的目标是使两国更有效地进行合作,并提升信息交流和联合演习的能力。

两国外长还向记者介绍了第三届欧洲干预倡议会议的内容,他们由欧洲13个国家组成,目的是在重大危机面前能够一起行动,是北约的补充。

通过最近美英澳形成新的同盟事件,帕利说这更表明欧洲国家必须自己为自己说话,为自己行动,必须做好充分准备采取共同行动应对重大危机。

刘福奇律师:以法护航 心之所向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腾讯网报道:刘福奇律师说,中国法制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他做律师25年,亲身感受到中国法制的进步。以下是腾讯网的报道,对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曾在商务部政策法规司工作过的刘福奇律师的专访。

律师往往是最早感知一个国家法治环境“冷暖”的群体。律师的作为空间,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

1995年“下海”弄潮,如今回顾自己这段步履匆匆的人生旅程,刘福奇说:“做律师25年,的确是切身感受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律师兴,则法治兴;法治兴,则国家兴。而最大的欣慰,是在一个个亲身经历的个案中见证了中国法治实实在在的进步。”

这也是中国律师冲破风雨砥砺前行一路披荆斩棘最大的动力。

文/彭川

时在寒冬。笔者如约来到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拜访刘福奇律师。在日前举办的“2020法治新时代高峰论坛”上,他入选了年度“十佳刑事辩护律师”。

落座后,笔者打量了一下他的办公室,面积不大,甚至稍显拥挤,但一切都井然有序,墙角尤其引人注目的近一人高的厚厚一摞案件卷宗,也被一丝不苟地码放得整整齐齐。可以看出,办公室的主人是个注重细节,且很有章法的人。

初见刘福奇,除了他的温文尔雅和待人亲切,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有交谈时他自始至终用语的平实和冲淡。这与日常印象中富有激情、雄辩滔滔的律师形象多少有点儿不一样。而他这种对“平实”境界的崇尚和追求,也鲜明地体现在了其2018年出版的《做律师的这些年》一书中——这本书没有依循常规“套路”,找名家作序,请行业大咖写推荐词;为求客观,书里面对案例的选择也是有胜诉的有败诉的,没有刻意“遮掩”。刘福奇说,做了这么多年的律师,要说一个官司都没有输过,那不客观,是在人为的制造神话。

他表示,“我这个人一向只专注做事而不会做势。”

就这样,窗外寒风阵阵,屋内温暖如春,刘福奇的人生故事就在他平实舒缓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最初的梦想是当一名法官

刘福奇出生于辽宁抚顺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后来举家进了城。由于土地的问题,他们家曾打过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作为诱因之一,这也促使他很早便在心中确立了做法官的梦想。

通过努力,1982年刘福奇如愿考上了辽宁大学法律系。4年的大学时光,20岁的青春芳华,除了刻苦学习,能唱,会弹吉他,会拉提琴,多才多艺的他还一度活跃在校内的各类文体活动中,并当了3年的体育委员。

1986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老家的刘福奇,进入中共抚顺市委党校法学教研室从事法律教学工作。这里的待遇很好,工作也比较清闲,但他总感觉生活似乎一眼就看到了头,缺少了些许的憧憬。

于是,1988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民法研究生班,师从于我国民法泰斗佟柔教授。

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刘福奇毛遂自荐,主动到原商业部求职。“那天,我从学校骑自行车来到位于西长安街边商业部,机缘巧合之下遇到了部里政策法规司的一位司长,他看过我的简历和论文后,认为专业很对口,便对我说,来商业部工作吧。就这样,我便进了商业部,在政策法规司先后工作了5年。”

那5年里,刘福奇参与了《拍卖法》、《民事诉讼法》等的起草和修订工作,并起草了《商业经济纠纷调解办法》等部门规章,还为商业部和部直属公司处理了不少诉讼及非诉讼案类件,这为其以后从事学术研究以及法律实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生有选择不完的分岔路口,不同的选择意味着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在商业部工作,虽然端的是令人艳羡的“金饭碗”,但在刘福奇的自我认知中,他觉得他始终未曾改变过的是自己身上的知识分子底色。“我认为,我不是那种左右逢源的高情商,并且,骨子里就喜欢自由,不愿受到过多的约束,因此,我渴望到体制外更广阔的自由市场中去搏击风浪,闯荡一番。”

那时,研究生时期的一位同学,做律师已经非常成功,这进一步坚定了刘福奇“下海”弄潮的决心。

1995年,他正式开始了律师工作,不过人事关系还在原单位。1998年,国务院开始推进机构改革,为政府“瘦身”。刘福奇便借机向部里提出要“辞去公职,自谋职业”,因为是当年唯一一个主动要求“下海”的人,还在部里人事司引起了震动。

全职做律师后,没有人背后“扶持”,刘福奇全凭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通过扎扎实实地奋斗逐渐打开了市场,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事业天地。

转眼20多年过去,如今回望当初的这个决定,刘福奇表示,虽然最终也没有能够实现最初当法官的梦想,但做律师相对自由,收入也还不错,还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想,这条路是适合我的,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说。

每个案子都是一本书

时至今日,刘福奇接手的案件大约已有上百起,相较于20多年的从业生涯,这个数字并不算多,“我代理案件比较累,累在认真,不放过细节。”他说,自己处理每个案件都要求忠于法律,竭尽全力以对得起当事人的信任。

作为一名资深律师,刘福奇非常适应代理一些疑难复杂案件,越复杂他越能理出个清晰脉络,尤其擅长代理法律尚没有相关规定的案件,面对这类案件,他常能从立法本意、类似规定中,找到“中肯”的答案。

“做律师20多年,最深的感触,是见证了中国法治的进步。”他说。

在他的《做律师的这些年》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

1996年,粮贸公司A和啤酒公司B签订了一份大麦购销合同。随后粮贸公司与另一家企业签订外贸合同并出具了不可撤销信用证。可是,啤酒公司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预付款,不久还发来传真说,因为公司生产计划调整,合同无法执行,请粮贸公司谅解。粮贸公司随即回复:“信用证已开,约定应履行”,拒绝了啤酒公司的请求。过了一段时间,啤酒公司未作任何回复,无奈粮贸公司只好上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合同,并获得相应的赔偿。

这起官司,事实部分基本清晰,但涉及到一个有争议的法律问题。正如啤酒公司所主张的:粮贸公司起诉时,合同履行期限未到,因此,本案不能算是一起普通的违约纠纷。

“也就是说,该案涉及到‘预期违约’的问题,而中国直到1999年才在《合同法》中明确这一概念。”刘福奇说。按照当时的法律,啤酒公司完全可以通过主张合同履行期未到,没有违约事实发生来进行抗辩。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刘福奇从中国法律中隐含的立法精神、相应的国际公约,以及国际市场上大麦价格下跌是引发啤酒公司拒绝履行合同的真实动机等方面入手,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加以分析,最终成功说服法庭,帮助粮贸公司打赢了官司。

“我国现行《合同法》对预期违约进行了规定,是一种法治的进步。”刘福奇说。

刘福奇还代理过这样一个案例。

2000年1月,接到群众举报,说石家庄某小儿脑瘫康复中心存在夸大宣传、野蛮行医的现象,央视的两位记者便伪装身份深入到该康复中心暗访,对有关情况在央视午间新闻作了报道,反映了治疗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使用了“噩梦”等一些词汇。2000年11月,该康复中心以报道严重失实、侵犯其名誉权为由,将两位记者告上了法庭,并要求巨额经济赔偿。

作为新闻工作者“打假反被告第一案”,并且原告的法定代表人曾上过央视“东方之子”栏目的报道,原告认为其治疗手法得到公众和国际同行认可,因此该案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开庭时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到庭旁听。

本案先后历经三次开庭,双方诉辩激烈。其中的一个核心争议在于:细节的真实和整体的真实如何定罪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身上有99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如果外界只看到了这个人的这仅有的一个缺点并且放大它,那么,也很可能会留下不好的印象——整体来讲,这种负面印象可能是失实的,至少是不完全客观的;但是,我们也知道,这个缺点是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人身上的,也就是说,“细节”是真实的。具体到该案,记者拿到的视听材料、诊断病例和其他一些证据,都是真实的,无可争辩,但是,它们是否客观完整地展现了康复中心的真实形象,显然存在争议空间。

也正是基于这一争议,催生了该案一项最有价值的成果。

当时,我国尚无专门的新闻立法去处理这类案件。代理中,刘福奇强调,新闻侵权案件有其特殊性。一般侵权案件共有四个构成要件,其中之一是主观上有过错。法理上,过错又分为故意和过失。由故意构成的侵权,无可争议。那么,过失呢?最高院司法解释对此没有明确,司法实践中认定亦会有分歧,刘福奇认为,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过失不应构成侵权。

其理由如下:

以过失认定侵权不符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点。新闻报道追求时效性,要求同时确保具体细节和整体的真实性,很多时候是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

以过失认定侵权不符合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原则。新闻报道不同于国家司法判决和行政处罚,影响的是社会公众对被报道者的主观评价,一旦出现“失实”或者不妥的地方,可以及时更正,消除不良影响,恢复名誉。

以过失认定侵权不符合主观与客观相适应的法律适用原则。

以过失认定侵权不利于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会严重挫伤新闻工作者的主观积极性。很多时候,记者的报道是在履行舆论监督职能,出发点是维护社会秩序,揭露不法和丑恶现象,弘扬正气,如果因此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甚至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那还会有少多人敢于去直面社会问题,切实承担起舆论监督的职能呢?

刘福奇的这些观点,后来汇集成文,以《新闻侵权的主观要件》为题,发表在《中国律师》杂志上。

最终,该案双方达成了和解,以康复中心撤回起诉告终。这对于之后发生的同类争议,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刘福奇坦言,这两起案件最终能够开花结果,与改革开放后法治进步发展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些年来,人的法治理念一直在逐步往前走,整体是开放的、进步的。虽然基础差,但是发展快。“试想想,如果没有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度,当年庭辩时,我提出的一些新观点,很可能就被无视掉了。”

当然,这些案件之后,法制建设的一步步完善,刘福奇是见证者。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刘福奇总是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国家的法治进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他说,“每个个案都不尽相同,有着独特的色彩和个性,每个个案都是律师职业生涯中崭新的一页篇章,谁也不能说自己站在诉讼之巅,能用上帝视角将它尽收眼底,看个通透。因此,我愿不断努力,竭力为当事人谋取最大的合法权益,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为社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纷争,多一份安全、少一些陷阱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做一个执业律师应做之事,尽一个执业律师应尽之责。”

也是出于对自己律师身份的一种内在自觉,生活中的刘福奇有时在外人看来会有那么一点儿“事儿”。

曾经,有一段时间,北京电信公司通过语音提示频繁催促他预缴话费,因为影响了自己正常的生活和休息,刘福奇遂向客服反映了这一情况,可催缴语音提示依旧如故。不堪其扰的他于是把北京电信公司送上了被告席。几轮博弈下来,虽然官司没赢,但按照二审法院的司法建议书,北京电信公司将催缴的提示语音频率由原来的每两天一次缩减到了一星期一次,直接因此受益的消费者约70万人。

“21世纪初期,人们的维权意识普遍还较为淡薄,作为法律服务从业者的我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因为积极维权是促进法治进步、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福奇说。

他还曾对交通队暴力执法行为提起过行政诉讼。

“2014年,《行政诉讼法》经历了大规模修改,这是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的一种有力监督。”刘福奇说,以交通执法为例,现如今人性化执法已不再是奢望——先敬礼,再提示,行政处罚有法有据,措施适当,拖车时以及停车场也不再胡乱收费……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进步。“作为首都公民的一员,我对此深有体会。”

虽然平时工作非常忙碌,可能的话,刘福奇还是愿意抽出一些时间参与法律援助。

去年,他无偿援助的一个历时8年、6赴沈阳开庭的案子终于尘埃落定,其当事人在终审中被判无罪。这个案子非常辛苦,出庭时四位被告的卷宗材料多到甚至需要用推车推上法庭,不过,刘福奇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不曾动摇,“他是我高中同学,只有我可以帮他。”他说。

以法护航,心之所向,行之必达。

在2021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主席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

刘福奇说,一个优秀的律师,应当兼具专业、敬业,做工作细致、深入等特质,而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对法律的信仰。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愿意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力争和大家一起,做一束微光,共同点亮“法治中国”漫天的星火。

疫情之下运价飙升“一箱难求” 全球港口“死亡拥堵”何时休?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国经济网报道:作为连接世界生产与消费的重要节点,港口枢纽在全球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今年以来,全球各大港口纷纷出现了类似于堵车的“死亡拥堵”,拥堵范围在全球蔓延并持续恶化,同时也带来了运价飙升、供应链效率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给海上供应链和世界经贸带来极大不确定性。各大港口的升级调整迫在眉睫。

今年3月份,全球贸易“咽喉”苏伊士运河由于航运事故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大拥堵,尽管一周后彻底疏通,但此次事件更像是全球港口和集运拥堵现状的一次大爆发,并向全球进一步传导拥堵的延迟效应。今年以来,全球各大港口纷纷出现了类似于堵车的“死亡拥堵”,从美国的洛杉矶港、长滩港,到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英国费利克斯托港、法国勒阿弗尔港,拥堵范围在全球蔓延并持续恶化,同时也带来了运价飙升、供应链效率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根据物流巨头德迅公司(Kuehne&Nagel)创建的集装箱运输平台seapexplorer发布的数据,截至8月9日,全球有396艘船舶滞留港口,超过100个港口报告了存在拥堵等问题。而两个月前只有304艘船只受影响,突显了当前全球各集装箱港口超高压拥堵进一步加剧的态势。

拥堵延误挤占运力

根据信息公司IHS Markit的数据,截至今年5月份,集装箱船等待停泊的时间比2019年增加了一倍多。北美地区的情况恶化最严重,2021年5月,船只平均锚泊时间为33个小时,而2019年5月的平均锚泊时间只有8个小时。港口的大规模拥堵导致船舶排队停靠和船期延误,挤占和占据了主要贸易航线上的大量运力,严重拖累了航运效率。

集装箱贸易统计公司(CTS)的数据显示,全球需求增长缓慢,只有北美出现了需求激增,目前的物流供应链困境主要是由于运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普遍的需求激增。以在跨太平洋航线上运营1万标箱船的运营商为例,其提供的6周往返周班服务需要6艘船,但如果由于航线两端的港口拥挤而延误一周,则需要再增加一艘船来维持同样的服务频率。这意味着市场上即便多出16.7%的运力,服务的效果和水平与没有增加运力是一样的。

因此,尽管各大集装箱班轮运营商已经在主要航线上增加了一定运力,但持续的拥堵和延期仍“吃掉了”增加的运力,与疫情前相比,市场的净运力增长都是负值,这意味着即便全球集装箱船舶总数在增加,但实际的载货能力和运输效率在下降。航运数据公司Sea-Intelligence的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全球9.6%的运力被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占据。

航运分析人士指出,运力损耗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而且随着船舶数量的增加只会加剧目前的港口拥堵现状并进一步增加延期时间,问题的关键是解决港口拥堵难题。

运价飙升“一箱难求”

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导致集装箱运输供不应求,推动运价飙升并出现了集装箱“一箱难求”“箱比货贵”的奇特场面。截至8月6日,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飙升至4225.86点,超过去年同期的4倍。海外港口持续拥堵且船期可靠性大幅降低,导致集装箱去多回少,国内中小出口商经常“一箱难求”,甚至对于产品附加值较低的货物,运价早已高过利润甚至货值,此时货主订舱,更多是为了避免货物无法按时交付的无奈之举。

机械产品全部出口欧美等国的昊玛机械公司负责人李东胜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其产品附加值较高,国外用户需求旺盛,但飙升的运价和订舱难已经对产品的生产和交付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北美和欧洲客户由于运价和船期原因暂缓下单或要求减慢已有订单的制造速度,以规避高昂的海运成本。

随着全球疫情持续反复,短期内全球港口的拥堵状况得不到改善,这将继续成为供应链上的主要瓶颈,航运市场集装箱“一箱难求”“箱比货贵”“租大船运小货”等奇特现象仍将频现。

疫情决定未来走向

当前,在全球疫情持续反复的冲击下,全球航运已经“满目疮痍”、不堪重负。港口及相关配套设施运行效率低下、卡车司机短缺、铁路运力不足、仓储空间有限、客户提货和返还集装箱速度缓慢等各种原因使得终端拥堵成了全球性问题。随着港口不断暴发新一轮疫情,一连串港口运营被熔断,进而导致供应链的整体效率急转直下。

近期,新西兰陶朗加港暴发新冠肺炎疫情,紧急隔离了11名船员和近100名港口工作人员,疫情导致大范围码头工人停工,陶朗加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几近陷入瘫痪,使得当前本就超负荷运转的海运供应链雪上加霜。

无独有偶,由于越南新冠肺炎疫情恶化,越南最大城市和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胡志明市实行了强力防疫措施,大批服装和纺织工厂因疫情原因停工或减产,进出口货物流转缓慢,港口各环节人员均减少,装卸能力下降50%以上,导致凯莱港货物积压严重,集装箱滞留量一度超10万标箱,目前凯莱港不得不向其他较小的码头分配更多的集装箱。

全球疫情走势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港口的拥堵状况,如果全球疫情得不到有效控制,供应链企业生产仍将停滞,人员往来继续受限,港口长期满负荷运营,将持续加剧港口拥堵和船期延误,供应链随时可能断裂,将对目前仍维持生产的企业造成严重打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港口拥堵早已成为各大主要港口习以为常的现象,造成港口拥堵的主要原因包括船舶逐步大型化、港口基础设施和码头工人数量短缺导致的效率低下、仓储配套设施不健全、港铁联运及港路联运的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多式联运网络拥堵等多种因素。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无疑成为大大加剧港口拥堵程度的“X”因素,并迅速传导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疫情带来的港口“死亡拥堵”也使各大港口的升级调整迫在眉睫,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时代确保港口运营的张弛有度,除了更新和升级港口码头基础设施、修建配套设施等传统方式外,通过数字技术和信息手段优化管理运力和运输服务,提高港口运营的现代化和自动化程度以解决港口拥堵问题,或许可以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和新方式。

“死亡拥堵”何时休?或许真正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国齐心协力抗疫成功,并努力推动港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希望全球港口借助疫情这一催化剂,加速现代化和数字化发展,提高抗风险和抗危机能力,保障全球航运的风雨无阻。(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驻雅典记者 曲俊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