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人物专访

北欧绿色邮报网祝广大读者圣诞快乐新年愉快!

北欧绿色邮报网祝广大读者朋友们圣诞快乐!新年愉快!

photo-7

专访著名歌手庞龙:不努力是万万没有结果的

专访著名歌手庞龙:不努力是万万没有结果的

瑞中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著名职业流行歌手,沈阳音乐学院
终身教授庞龙日前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作为一名歌
手,有时候,你努力了,可能不一定能有结果,但你如果不努力
是万万没有结果的。
DSC_6269
著名流行歌星庞龙9月19日在斯德哥尔摩近千人的亲情中华中秋演唱会上演唱《两只蝴蝶》。 陈雪霏拍摄
庞龙是首次随中国侨联和北京市文联主办,瑞京华人协会承办的“亲情中华”庆中秋慰侨演出团一起来到瑞典,于9月19日在斯德哥尔摩为瑞典的华人华侨和友人献上了人们期盼已久的主打歌曲《两只蝴蝶》。
庞龙表示,舞台上演唱的都是老歌,其实他在不断出新专辑,在过去10年中已经出了10张专辑。
庞龙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
“我毕业时,老师给我写封信,我就到北京了。直接到唱片公司……写歌的灵感来自生活。”百度搜索发现,庞龙属于第一代流行歌曲的痴迷者和创立者,就是抱着吉他整天弹唱不放手的那种(90年代吧)。同时,迫于生计,也在建筑工地搞过工程,吃过苦,挨过累。但东北豪爽的男子汉唱出温柔的情歌,更显出一种特殊的魅力。
庞龙的《我的家在东北》实际上是以脍炙人口的东北二人转为基础,再发挥到流行歌曲的味道。词曲都会令东北人,或者是北方人感到非常亲切。庞龙在演出的时候说,我的家在东北和我的家在中国是一样的。
提到《两只蝴蝶》的流行,庞龙并不以为然。
“每个人唱一首歌的时候都不会想到这首歌会火成什么样,想的都是先把歌唱好,这是一首电视剧的插曲,我唱了三首,其中一首是这首,唱完了就完了。没想什么,这首歌就出现一次,一分半钟,后来不知道谁贴到网上了,就火了”。
记得当时这首歌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很多孩子都爱唱这首歌。
“这并没有设计,其实音乐火和不火,跟演唱者和作曲者,都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跟市场有关系,那个时候市场可能需要这样的东西。我觉得不能出现一个成功的案例,大家都觉得这个成功案例是有规律可循的,音乐是没有规律可寻的,火和不火不是我们来操作的事情,是市场来操作的,但谁能把握住市场呢,这其实是很难的,这象唱歌人的命运一样,就是你做了,但好坏你不一定能把握住。中国唱歌的那么多,自己只能算是会唱吧,赶上好作品,加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可能就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欢,我觉得都是综合因素吧。肯定不是单方面的因素。”
作为老师,庞龙注重教学生理念,加强对这个行业的认识,对唱片行业的认识。
“有的时候,你努力了,可能不一定能有结果,但你不努力是万万没有结果的。”庞龙强调说。
“国内的流行音乐历史较短,人们对流行音乐理解比较片面,所以有一个真正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对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我是一直从事这个行业,然后当老师,同时,还在从事这个职业,了解当下流行乐坛是什么样的,它的整个操作手段,包括国内的唱片的形势,都比较了解。”庞龙说。
“我们这一代算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代,我们的老师不算第一代,因为他们学的是美声和民族,教了我们技术,没有教我们对音乐的整体观念和做法,在这一点来说,我们是第一代。我对流行音乐的观念是这样的,我不崇拜任何人,我只是这个行业中的一个从业人员。”

DSC_6338
记者(左)在20日午餐时间在斯德哥尔摩找机会采访了著名流行歌星庞龙(右)。

庞龙坦言,他乐于做唱片,当老师,乐在其中。
问到他的音乐风格时,庞龙说,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一样,这只能是靠记者自己去感受,去评论,他自己不能评论。
记者并不是音乐人,也不是很好的乐评人,但是,爱听什么样的音乐,自己知道。采访完毕,记者补课在网上听了半天庞龙的专辑,最喜欢的是他的专辑《美好》,其中单曲《美好》,《黑骏马》和《树》都非常好听,是能触动心弦的作品。

编辑寄予:希望音乐人,歌星,作词作曲人能够多创作一些歌颂大自然的歌曲,例如《春》,《夏》,《秋》《冬》,《雪》,《水》,《空气》,《蓝天》,《白云》,《绿叶》,《土地》,之类的爱情歌曲。如果我们能爱上蓝天白云,爱上青山绿草,爱上清清的河水,我们就会尽快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感受到这种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元素,从而改善我们的环境。唯有观念的改变,才能真正改变。

Feb 2015

Feb 2014
Jan 2014
Dec 2013
Nov 2013
Oct 2013
Sep 2013
Aug 2013
Jul 2013
Jun 2013
May 2013
Apr 2013
Mar 2013
Feb 2013
Jan 2013
Dec 2012

Oct 2012
Sep 2012
Aug 2012

Jun 2012
May 2012

《两只蝴蝶》在欧洲上空盘旋 专访著名歌手庞龙

《两只蝴蝶》在欧洲上空盘旋 专访著名歌手庞龙

瑞中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著名流行歌手,《两只蝴蝶》演唱者,沈阳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庞龙日前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作为一名歌手,有时候,你努力了,可能不一定能有结果,但你如果不努力是万万没有结果的。
庞龙是随中国侨联和北京市文联主办,瑞景华人协会承办
的“亲情中华”庆中秋慰侨演出团一起最近在斯德哥尔摩
为瑞典的华人华侨和友人献上了人们期盼已久的主打歌曲
《两只蝴蝶》。
庞龙表示,舞台上演唱的都是老歌,其实他在不断出新专辑,
在过去10年中已经出了10张专辑。
庞龙出生于辽宁阜新,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
“我毕业时,老师给我写封信,我就到北京了。直接到唱片
公司…写歌的灵感来自生活。”百度搜索发现,庞龙属于第
一代流行歌曲的痴迷者和创立者,就是宁肯不上课,也要抱
着吉他整天弹唱不放手的那种(90年代吧)。
同时,迫于生计,也在建筑工地搞过工程,吃过苦,挨过累。
但东北豪爽的男子汉唱出温柔的情歌,更显出一种特殊的魅力。
庞龙的《我的家在东北》实际上是以脍炙人口的东北二人转
为基础,再发挥到流行歌曲的味道。词曲都会令东北人,或
者是北方人感到非常亲切。庞龙在演出的时候说,我的家在
东北和我的家在中国是一样的。
提到《两只蝴蝶》的流行,庞龙并不以为然。
“每个人唱一首歌的时候都不会想到这首歌会火成什么样,
想的都是先把歌唱好,这是一首电视剧的插曲,我唱了三首,
其中一首是这首,唱完了就完了。没想什么,这首歌就出现
一次,一分半钟,后来不知道谁贴到网上了,就火了”。
记得当时这首歌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很多孩子都爱唱这首

歌。
“这并没有设计,其实音乐火和不火,跟演唱者和作曲者,
都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跟市场有关系,那个时候市场可能需
要这样的东西。我觉得不能出现一个成功的案例,大家都觉
得这个成功案例是有规律可循的,音乐是没有规
律可寻的,火和不火不是我们来操作的事情,是市场来操作
的,但谁能把握住市场呢,这其实是很难的,这象唱歌人的
命运一样,就是你做了,但好坏你不一定能把握住。中国唱
歌的那么多,自己只能算是会唱吧,赶上好作品,加上自己
对音乐的理解,可能就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欢,我觉得都是
综合因素吧。肯定不是单方面的因素。”
作为老师,庞龙注重教学生理念,加强对这个行业的认识,
对唱片行业的认识。
“有的时候,你努力了,可能不一定能有结果,但你不努力是
万万没有结果的。”庞龙强调说。
“国内的流行音乐比较落后,从师资到理念都是比较落后的,
眼光比较短浅,对流行音乐理解比较片面,所以有一个真正从事
这个行业的人对学生做出一个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我是一直
从事这个行业,然后当老师,同时,还在从事这个职业,你了解
当下流行乐坛是什么样的,它的整个操作手段,包括国内的唱片
的形势,都比较了解。”庞龙说。
“我们这一代算是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代,我们上一代,教
我们的老师不算第一代,因为他们学的是美声和民族,教了
我们技术,没有教我们对音乐的整体观念和做法,在这一点
来说,我们是第一代。我对流行音乐的观念是这样的,我不
崇拜任何人,我只是这个行业中的一个从业人员。”
庞龙坦言,他乐于做唱片,当老师,乐在其中。
这次,他也给大家带来新的专辑叫《美好》是给母亲,给兄
弟,给爱人,给自己,给故乡,给爱情,给天堂的亲人和朋
友们的一张真的很美好,也比较成熟的专辑。
问到他的音乐风格时,庞龙说,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不一
样,这只能是靠记者自己去感受,去评论,他自己不能评论。
采访完毕,记者补课在网上听了半天庞龙的专辑,感觉最喜
欢的是他的最新专辑《美好》,其中单曲《美好》,
《黑骏马》和《树》都非常好听,是能触动心弦的作品。
此次欧洲之行瑞典是第一站。他们还要在法国和意大利进
行庆中秋庆国庆演出。

Feb 2015

Feb 2014
Jan 2014
Dec 2013
Nov 2013
Oct 2013
Sep 2013
Aug 2013
Jul 2013
Jun 2013
May 2013
Apr 2013
Mar 2013
Feb 2013
Jan 2013
Dec 2012

Oct 2012
Sep 2012
Aug 2012

Jun 2012
May 2012

专访中国低碳行动联盟主席张桦:做绿色低碳建筑的领军人才光荣

专访中国低碳行动联盟主席张桦:做绿色低碳建筑的领军人才光荣

瑞中桥报道(记者陈雪霏)--正在瑞典考察的中国低碳行动联盟主席张桦30日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今后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果做传统房地产的领军人物已经不光荣了,他应该做绿色低碳房地产的带动人,他才光荣。
Pasted Graphic 1
张桦在北欧低碳之旅中瑞低碳研讨会上发表讲话。照片 Robin Ho 拍摄。
低碳之旅考察新材料新理念
张桦率领来自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30多名房地产商来瑞典和丹麦考察访问。“我们组织的北欧低碳之旅实际上是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背景下,是在中国刚刚开始兴起的城镇化的背景之下对中国的企业,如何能够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探索一些可供我们选择的新的发展道路。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做这样的安排。”那么他们为什么选择北欧,选择瑞典呢?

“因为北欧的自然禀赋非常好,它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渗透到各个领域,同时,它在坚持低碳环保理念方面,我们认为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同时,象瑞典这些国家的创新力目前在全球应该是处在前三位的,所以我们感觉应该选择这样一个领域,选择这样的区域,选择这样的国家,对于我们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寻找一个至高点,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我们的这些企业家大多成长于传统产业,这些传统产业大多数都呈现出这么一些特征,就是对资源无度地利用,对于环境不加选择地多多少少的破坏,同时对于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没有尽到。所以我们觉得直接把这批企业家分期分批地带到这里来,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一个课堂里面来陶冶,来熏陶,告诉他们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什么是企业家应尽的责任,什么是转型,什么是绿色GDP,怎样能够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够让一个国家对于人类的责任能够体现出来,能够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的同时有一种对社会的责任感。”

张桦继续说,“在这样的考虑之下,我们直接把他们带出来,让他们直接来面对这样一个青山绿水,面对这样一个也曾经有过污染,但是今天已经是完全以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中来。他们的转型动力和内在的潜能就容易调动出来。另外,有这么多的好项目,有些东西是可以直接转化的,有些东西即便不能转化,有些设备还是可以直接购买的。因为中国市场比较大,我相信,欧洲的企业家门绝对不会放弃中国的市场,而且我们有些技术到了中国以后可以进一步优化。我们的很多自我创造潜能还是很强的。相信他们的自我转化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学习,能够使我们的转型迈出实实在在的一步。只要一次一次地能够有些具体的项目落地了,我相信就会对国家的转型产生一个又一个的实实在在的贡献了。”

城镇化应该避免新一轮资源环境的高代价
张桦说,中国现在城镇化刚刚兴起,他真担心又有新的一轮大污染,又形成一轮资源大浩劫,又形成新一轮生态大失衡,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让企业家们在介入城镇化的同时,先能够达到心灵的净化。

张桦说,中国低碳行动联盟是2010年在世博会之际成立的公益性组织。他以前是从事教育工作,进行宏观经济研究,现在把引领企业家关注生态环保的事业作为一个主要事业。同时,还做一些绿色产业链,生态城镇化的研究工作。

张桦,他们来这里考察目的明确,那就是考察新型建材,新型建房理念。因为传统的材料,传统的盖房方式已经不适合中国城镇化的需要了,不能引领未来发展的趋势。

他们来这里要考察的就是低碳建筑。“什么叫低碳建筑?来感受一下, 它是怎样节约能源的,是怎样提高人的舒适度的? 是怎样能够保证我们的建筑设计能够和自然和区域能够达到一种和谐的效果。我来看,回去和他们说是没有用的,必须是他们自己来看。所以,我都不用去动员他们,他们自身有这个动力。他们自身就有这个需求,而且他们来这看了以后还感觉这看与不看,大不一样,回去之后,他知道,他原来用人造光的,现在用自然光,本来通风系统是传统的设计,现在他采用新型设计方式,原来的材料是根本不环保,不低碳的,现在他可能采用的是新型的环保材料,原来对门窗的处理,可能是不那么重视的,甚至在一个地方堵上就行,他现在知道了,真正的节能,真正的保温,恰恰就是在门窗的细微处,这些知识不是我教他们的,是他们自己来感受到的。我相信,他们这一批一批的房地产开发商来过之后,中国人今后就有好房子住了。”

张桦以前是学经济的,主要研究低碳经济,探寻能够适合中国,并在中国引领时代潮流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发展方式和发展实践。

“我不盖房子,他们盖,但是我希望他们知道应该怎么盖,同时我还希望给他们一个理念,就是别把城镇化搞成房地产化,要尽点责任,不单单是盖房子,城镇化里边需要企业家们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甚至能释放出更多的绿色理念,承担更多的绿色责任,这是我需要他们去感受的。”

民营企业家将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再创辉煌
这是张桦第四次来瑞典。他来过很多欧洲国家。每次来都带领一个团组来参观考察。

“他们都来自不同地区,有上海,北京,湖北,湖南,江西,山东,内蒙,新疆,安徽,山西,厦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他们回去以后,就是低炭的种子,他去宣传,去发展,一定会创造出一个好的氛围。我们中国过去用二三十年时间发展的很快,GDP已经变成世界第二了。50多万亿了。民营企业家在里边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是这样想的,既然他们过去能够在那样一个短缺的经济里边创造出这样一个奇迹,他在第二次的中国经济革命我们把它称为“低碳革命”我相信他们也应该能够发挥作用。如果能发挥的话,这一轮中国冲向发达国家还有可能,如果我们在低碳上败了,几乎就没可能了,这就是我们的一些想法。”

他的目标是要建成中国最大的企业家低碳平台。

“我们这个机构本身是公益性机构,更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在这个平台上把道德成长起来,把责任成长起来,把心灵净化起来,把责任担当起来。我这个平台也是信息中心。在这个信息中心,他们可以交流。这也是联系中心。

当记者问道他和地产大颚王石,潘石屹和冯伦等的关系时,他说,他们早就提出了绿色房地产的概念,至于他们做得怎么样,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时间。

另外市场也很无情。“房子卖不出去怎么办?成本高老百姓不认账,地产商自己抗吧,就以利润为代价,转嫁给老百姓,老百姓就觉得我非要买这低碳的房子吗?它贵了30%,我不能接受。它有一个过程,如果说在低碳材料方面,不增加成本,我相信,传统房地产就垮了,它就会有新型的绿色建筑就雨后春笋般地诞生了。所以中国的这些地产大颚们,如果说做房地产的领军人物我觉得他不光荣了,我觉得他应该做绿色房地产的带动人,他才光荣,至少我是这么评价的。”

在瑞典,现在有一些人真是以买节能环保生态房,绿色环保车而感到很自豪。

张桦说,中国还需要时间。
“给我们国家一些时间,因为我们毕竟走了一些年的路,还是在量上,在从低量向中量转变,他们对短缺经济的那种痛苦还记忆犹新,你让他现在一步就到达非常高尚的地步,让普通老百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还需要我们引领。我相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如果说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商能建出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低碳节能环保的房子,也不要低估了老百姓的觉悟。他们会买帐的。只要成本加的不要太离谱。房地产开发商如果仅仅是为追求利润去盖房子,我觉得他在中国的未来,他走不远。如果他在盖房子的同时,尊重这片土地,尊重住进去的人,尊重和谐,尊重这片生态,我相信很多政府都会请他们去盖房子。新的房地产大颚,恐怕要重新洗牌,这就是典型的绿色建筑特征。这里边有很多机遇。”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为子孙后代留点资源和发展空间

张桦认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大多只是把它作为增加资本的一种方式,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为人们提供一种能够产生幸福感的空间,没有做到这一点。如果说盖房子就是为了挣钱,当然是越多盖越好。

“中国在这方面的资源浪费是不争的事实。你想一个小区几千套房子,只有几十个人住,你不觉得这是浪费吗?那么房子又卖出去了,又怎么说是泡沫呢?那投机投资行为不是泡沫吗?其实结论是很显然的。泡沫是肯定有的,而且是不正常,资源浪费是很显然的,盖出的房子空置十年,二十年,根本就没有人进去住过,那么,这种房地产的繁荣,无论是什么学,什么家,我相信他得出的结论差异性都不会太大。房地产开发商的检验结果就是盖房子,卖出去了,盈利了,这就是他们的目标。如果盖房子一定是给人住的,而不是在那里空着的,那就要重新考量,重新评价了。因此说,资源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张桦主要研究和关注低碳经济。“我主要关注有没有一种对资源不要那么疯狂地浩劫,留点给子孙后代,对环境不要那么破坏,让我们过得好受一点,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我相信有的。这就是低碳经济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才能可持续。如果30年以后,让我们的后代,地下没有油了,没有煤了,没有有色金属了,说是让我们这一代人都用完了,你说他们会对我们这一代人怎么评价?说我们曾经给他们创造过辉煌的GDP?我觉得可能不给我们定在耻辱柱上受历史审判,就是好事。”

张桦在做研究的同时,更主要的是推广这些理念。当天参加中国低碳行动联盟低碳之旅低碳经济研讨会的瑞典企业家们也非常积极地向中国企业家们介绍他们的有关水质实时监测技术,卫生健康养牛方式,餐橱垃圾处理设备等。他们表示非常愿意进军中国大市场,愿意继续寻求伙伴合作,渴望中国投资。

伊拉克战争的教训

伊拉克战争的教训

专访前联合国伊拉克核查小组主任布利克斯

瑞中桥记者陈雪霏报道--今年3月19日是伊拉克战争10周年纪念日。记者专访了前联合国伊拉克核查小组主任布利克斯。这个诚实的瑞典人一直向联合国汇报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英美联军还是按耐不住大兵压境不打不行的尴尬局面而发动了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违背联合国宪章的伊拉克战争。战争的教训是惨痛的。当地人民遭受生命和财产损失,美国也因此走上了经济不断下滑的道路。以下是记者对布利克斯的专访。
hans

专访前联合国伊拉克核查小组主任布利克斯

瑞中桥记者陈雪霏报道--今年3月19日是伊拉克战争10周年纪念日。记者专访了前联合国伊拉克核查小组主任布利克斯。这个诚实的瑞典人一直向联合国汇报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是英美联军还是按耐不住大兵压境不打不行的尴尬局面而发动了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违背联合国宪章的伊拉克战争。战争的教训是惨痛的。当地人民遭受生命和财产损失,美国也因此走上了经济不断下滑的道路。以下是记者对布利克斯的专访。

问:伊拉克战争10年后,回过头来想,我们有什么经验教训需要吸取?
布利克斯:首先,我认为从美国的初衷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悲剧性的错误。他们想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他们失败了,因为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们说要消除基地组织,但是他们也不能做到,因为基地组织那时还没在那里,他们是美军占领后来的。他们说他们要在中东推广民主,但是他们所实现的是无政府状态。他们想他们可以利用伊拉克作为美军基地,但是他们被迫离开,他们扶持建立的政府和伊朗政府非常接近。

除此之外,伊拉克战争中10万人丧失了生命,你再算军费开支,所有与战争有关的费用是一万亿美元。当你看到美国巨大的财政赤字,那也是与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战争有关。无论是从金钱方面还是人命方面都是惨重的代价。

第二,伊拉克战争也反映了国家建设并非易事。伊拉克的教训也表明建设国家完全靠外力是非常难的。这也是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教训。我们也看到索马里的例子。美国军队的干预,开始的愿望是好的,但实际上,他们被迫撤离,还引发内战。外部世界不能真正帮助建立一个国家。我认为外部干预是很难的。美国前国防部长鲍威尔曾经说,一旦你介入,就很难拔出来。从长远角度讲,还是要靠本国自己解决问题,它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我不是说伊拉克在萨达姆领导下就好,但是,它比无政府状态要好一些。例如缅甸就过渡到民主社会了,也没用外界干预。当然,象卢旺达种族大屠杀时国际社会是不应该袖手旁观的。

联合国安理会规定不要干预他国内政。但事实上,总是有他国干预的例证。象叙利亚的乱局也是因为有外部势力的干预。我认为应该让叙利亚自己疗伤。伊拉克的教训就是外部干预要小心。

第三,政府官员应该对公正的检查结果给予重视,因为我们联合国核查小组的结果非常接近真实情况。我们汇报了联合国:我们尽管进行了700次核查,还是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数十次情报机构告诉我们的地点。如果他们重视我们的核查,而不是他们自己的屈从于政府意愿的情报机构,战争是有可能避免的。

最后,应该尊重联合国宪章。我同意安南的观点,军事进攻伊拉克是违背联合国宪章的。宪章规定国家对武装进攻进行自卫时可以动用军事行动。但伊拉克没有进攻,即使如此,如果联合国授权,也可以动武,但联合国没有授权。即使他们想通过安理会授权,他们也得不到多数,所以,他们也没有争取安理会授权。安理会大多数人是反对动武的。这也是伊拉克战争的教训。

问:有人说战争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您怎样看这个观点?
布利克斯:我认为战争是可持续发展的大敌。例如你看非洲,凡是有战乱的地方,发展都有问题。以前的乌干达,卢旺达,安哥拉,马里等都受战乱之苦,无法发展经济。如果你有战争在身边,怎么能发展经济呢?因为资金都用于买武器了。那么世界上的巨额军费开支也是很恐怖的。

目前全世界的军费开支总额每年达1.8万亿美元,其中40%是美国的军费开支。我认为这两个数字都很恐怖。我们需要资源来保卫我们的地球,气候,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能源系统因为我们在受到碳排放的威胁。欧洲工业化国家是最大的碳排放者。现在发展中国家也紧跟着。中国印度都需要能源。我们在西方国家说你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我也能理解发展中国家的反映。但问题是我们的大气充满了温室气体,我们需要一起努力,一起看我们如何发展能源,我们需要电,因为电是清洁能源,不排放二氧化碳。中国用很多煤,但煤释放很多温室气体,也造成空气污染。中国在努力向低炭经济转型,在太阳能风能方面有很大投入。同时,中国也在发展核能,这让我感到很高兴。我不支持核武器的发展,但我支持核能的发展。核能是当今时代最实际的大规模发电的一种方式。风能,太阳能的规模无法比拟。总的来说,核能可以大规模生产,相比之下成本也比较低。

专访瑞典华人总会会长叶克清:我只是做了一点实事

专访瑞典华人总会会长叶克清:我只是做了一点实事

瑞中桥网6月28日电(记者陈雪霏)-瑞典华人总会会长叶克清日前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而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实事, 我想的最多的还是能多为国家做点事, 真是实实在在地要对国家尽量多做贡献。”
DSCF9624
瑞典华人总会会长,叶氏集团董事长叶克清 陈雪霏拍摄
瑞中桥网6月28日电(记者陈雪霏)-瑞典华人总会会长叶克清日前在斯德哥尔摩接受记者采访时谦虚而朴实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实事, 我想的最多的还是能多为国家做点事, 真是实实在在地要对国家尽量多做贡献。”
DSCF9624
瑞典华人总会会长,叶氏集团董事长叶克清 陈雪霏拍摄

提起叶克清会长,只要人们一搜索网站,就可以看到很多媒体对他的专访。 那么,叶克清是怎么走过来的呢?他的经历和经验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弃医从商-从医生到餐馆打工已经古稀之年的叶克清腰板依然很直,家乡的口音依然很浓重。
叶克清是1979年12月5日来到瑞典的。当时是在朋友的邀请下来
瑞典旅游的,但他来到这里以后,决定留在这里工作。他很快就
找到了一个饭馆打工的工作。一干就是10多年。叶克清清楚地
记得,他到警察局办证的时候,警察告诉他,他是第77个来瑞
典的华人。
那么,他是怎么想起来瑞典的呢?这跟浙江青田这个侨乡的背
景有直接关系。因为有华侨朋友在国外,因此也有了出国旅游的
可能。
叶克清于1943年出生在浙江青田的一个下中农家里,父亲是村里
的干部。他是家中六个兄弟姐妹中的老大。在学校里学习一直都
很好。
“我是保送到重点中学,小学学习比较好。中学毕业时有一点儿
挫折。因为1962年,正好是“大跃进”以后,全国正是最困难的
时候,我们1170个中学生就只有110人考中。当时,我接到没被
录取的通知书时,我晕倒了。 ”他说。
尽管没有上成高中,叶克清却谋到一个教书的职位。
“9月1日开学,我教了28天书,县里打电话到公社,公社来人通
知我,说让我到外地去报到,卫生局推荐我去学中医。”叶克清
用浓重的家乡口音介绍说。
“我那时是学的正规中医。我学的中医教材是大学教材,我们都
是90几分。”叶克清自豪地说。
叶克清毕业后当了医生。说到中医对他的影响,他还是朗朗上口。
“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是很了不起的,阴阳者,天地之道
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这里的阴阳是一懂百懂,触类旁通。
懂得了这个道理,不管在哪里都是有用的。我不是知识分子,但我都懂一点。”
虽然说弃医从文对一些人来说,有点儿可惜,但对叶克清来说,
能做事,做成事,尤其是在国外做成一番实业,那也是成功。为此,他下了很大决心,也吃过不少苦。
“我在餐馆打工的时候,一天工作很多个小时,有时站得我腿脚
肿痛,从楼下到楼上要一步一步地用手往上挪。那种时候都有。”
他回忆说。
       从餐馆打工仔到餐馆老板

叶克清工作了六年多,积攒了几十万块钱。他决定自己开餐馆,
给自己当老板。只有给自己当老板,才能多赚一点。
“那个时候,在中国讲万元户,我想在这里嘛,我要赚一百万。”
叶克清做事很认真,脚踏实地。为了开餐馆,他和还在上高中的
大儿子一起跑遍了斯德哥尔摩的大街小巷,看了100多家餐馆。最
后在比较繁华的地段开了第一家餐馆。自己开餐馆以后,很快就
挣到了100万。随后,他的家人,兄弟姐妹陆续都来到了瑞典。家
庭的生意越来越大。
叶克清很讲义气。对好友可以把自己的工资都拿出来帮助别人,
使朋友感动。在朋友中间,都觉得他很慷慨大方,人缘比较好。
他对员工也从来不苛刻。
“我从来没有碰到过开除别人的时候,只有他辞我,不是我辞他。
我从来没有辞掉工人。他辞我呢,基本上都是自己去开店,他们
和我借钱,我都不打条,多的时候借上百万。我说你以前帮了我。”
叶克清很自豪地说。
生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叶氏集团在瑞典也非常有名气,
是华人当中最大的集团。正当他在瑞典的生意很红火的时候,他
发现国内的市场机遇也到来了。

从餐馆老板到房地产老板

叶克清身在海外,但他时刻关注着祖国的发展。
“我是从大局着想。我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想,中国改革开放近30
年了,中国的大市场机会来了,如果我们还不到中国去,这个大好的机会就会失去了。所以,我提出来要回国投资,全家人基本上都不支持。”他说。

“我看到商机来了,我要回去,但他们都觉得我们在瑞典搞得也很
好了,没有必要到国内发展了。我开家庭会议的时候,他们说这里已经很好了,没必要去了。后来我说,不管你支持还是不支持,我都想到国内去投资。”
随后,他把生意交给儿子管理。自己在过去八,九年中,基本上
都是在国内。他先在湖北宜昌投资,第一个项目赚钱不多,但获得很多经验。2005年又到内蒙去投资,把瑞典的地产开发经验也应用在那里,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
赚钱了,叶克清不忘家乡父老。无论是国内有自然灾害,需要捐
款,还是家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他都解囊相助,先后累计
捐助上百万元。

凝聚侨心 把华人华侨组织起来
叶克清多年的经商经验使他不负重望。2009年,在多方准备筹划
下,瑞典华人总会成立,叶克清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此后,华人华侨的各种社团组织象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华人华侨在各种组织下,尤其是在华人总会的旗下,显得更加有主心骨。
叶克清说,华人总会就是要在瑞典侨界和祖国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让青田石雕走出国门
叶克清说,其实,青田本来是个贫困的地方,因为它是九山半水
半分田。到处都是石头,没有地。但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青田的石雕很有名。青田人走遍世界各地,也把石雕文化带出来
了。
DSCF9656
陈雪霏拍摄

叶克清的老岳父原来是全国著名的石雕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他
为青田石雕做出了巨大贡献。
那么,叶克清在房地产业即将完工的时候,已经开始了他新的征
程,那就是收藏石雕,并设法让石雕走出国门。
叶克清正在准备今年八月份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中国节期间在著
名的米勒公园搞青田石雕展览。他已经收藏了上千件作品。五谷
丰登等佳作,都是绝世珍品。
他说,青田是华侨之乡,也是石雕之乡。几万人从事石雕产业。
因此,他首先要搞展览,然后在青田帮助建立一个博物馆,主要
展出石雕作品。
“下一步是把青田石雕介绍到国外。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石雕文
化和艺术。”
DSCF9665
总结经验,叶克清表示他有信心做事,不会亏本。“我的关系比
较好,我首先是为人家想,多为别人着想,所以一路走得比较顺。
现在我对家乡都有感情,我要对老家重点做公益事业。不管是自
来水,还是文化站,修公路,旧城改造等都要帮忙,县城两座大
桥都捐款几万块。盖老人公寓等,我捐了很多钱。”他自豪地说。
他对年轻人评价很高,认为中国年轻人提高的很快。“人的素质
很重要。勤劳,资历,提高文化水平,我家族提倡这个。现在年轻人
也很了不起。应该以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勉。”
问到他的成功经验时,叶克清说,他希望大家要把劲往一处使。
“我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我很尊重人家的意见,宁愿反思自
己,人家是对的,我们就听,自己做错了,一定要反思自己,因此在
人生几个大的转折点上,我基本上没有大的挫折。”
虽然今年已经71岁,但是,叶克清表示他还是要继续做下去。今
后会主要关注石雕收藏和展览这类的事情。
“我想的最多的还是能多为国家做点事, 真是实实在在要对国
家尽量多做贡献。”他说。
DSCF9663

DSCF9643
葡萄
DSCF9642
DSCF9649

Feb 2015

Feb 2014
Jan 2014
Dec 2013
Nov 2013
Oct 2013
Sep 2013
Aug 2013
Jul 2013
Jun 2013
May 2013
Apr 2013
Mar 2013
Feb 2013
Jan 2013
Dec 2012

Oct 2012
Sep 2012
Aug 2012

Jun 2012
May 2012

旅荷中国烹饪大师陈惠荣犹新追忆江南名厨佳肴誉满狮城

“浙菜绝唱,江南第一名厨为他与同行挚友27年前代表中国巡演誉满澳洲新加坡真实写照。“一个学艺者,要有闯死胡同的勇气,也要有走出死胡同的智慧,是他荣膺中国烹饪大师时应考官要求提供依据一句人生格言。历任荷兰中厨协会副会长、技术总顾问、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陈惠荣先生为了振兴荷兰中餐业不遗余力,以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毕生使命……

MINOLTA DIGITAL CAMERA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会面新加坡双方举行晚宴

杭式东坡肉弘扬国菜

旅荷中国烹饪大师陈惠荣犹新追忆江南名厨佳肴誉满狮城

荷兰  张卓辉  (文 / 图 )

     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于2015117日下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会面。15时许,习近平、马英九相向而行,握手致意。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会面。大批记者在现场采访,记录历史一刻。

%e3%80%9011%e3%80%91%e6%96%b0%e5%8a%a0%e5%9d%a1%e5%8d%8e%e9%98%9c%e5%8c%ba%e4%b9%8b%e4%b8%80盛宴主菜   杭式东坡肉

     习马会当天下午3时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登场,习近平、马英九面带微笑,面向媒体。80秒钟,两只手始终紧紧握着。这场两岸领导人66年来的首度会面,备受媒体高度重视。会面后,双方举行晚宴。

     晚宴菜单分为凉菜、热菜、主食和甜品四部分。凉菜包括金箔片皮猪和风味酱鲍片脆瓜;热菜有湘式青蒜爆龙虾、竹叶东星斑XO糯米饭、杭式东坡肉和百合炒芦笋;主食为四川担担面;甜品有桂花糖雪蛤汤圆和水果拼盘。菜单作为餐饮服务的重要媒介,反映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包括浙江经典名肴杭式东坡肉在内的每一个菜之命名,更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韵味无穷。

江南名厨    誉满新加坡

SONY DSC事缘巧合距今27年前,也是在新加坡,旅荷中国烹饪大师陈惠荣最近与笔者犹新追忆难忘的往事:从2O15111O曰的杭州城市报记者在采访杭州楼外楼特级厨师柴宝荣的访谈中,自己又見到了当年代表中国厨艺界去新加坡一起烹饪表演的27年未見的老同事,老朋友柴师傅和张师傅(张书记),顿时热泪盈眶,激动不已……。

MINOLTA DIGITAL CAMERA198811月,时任杭州楼外楼集团副总经理、中烹协会员、特级高级烹调师的陈惠荣与时任书记兼副总经理、一级厨师张渭林,特级厨师柴宝荣组成代表团接受公派前往澳洲、新加坡等地巡回表演。首先应邀赴澳大利亚佩斯帝宫大酒店邀进行中国烹饪技术表演,由于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技术交流团体,特别受欢迊,国内外电台、电视台、报刊争相报道,一炮走红,一举成名。继而该代表团又应邀赴新加坡,在狮城著名酒店董宫大酒店(世家董) 进行了十余天的表演,因为那儿也是华语区,华侨华人众多,在策划菜单时,陈惠荣特地将杭州东坡焖肉列入了菜单。当地报纸题为《杭州名菜跃董宫》的专栏通讯一出,立即轰动了狮城。1241年南宋建都杭州,带动了当地饮食业发展,杭州菜肴很快闻名全国。因而,浙江菜至今享称为中国菜系 八大菜系之一。新加坡大多数人喜欢吃甜,浙江风味杭州菜,不但重糖,其名肴更为精致,因此下到市民百姓,上到政要军界,就连邻邦马耒西亚群众,甚至高级政要纷至踏耒,一尝为快,当地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作了实况报道。所以应该说那时我们留下东坡肉的文化和技术,也有了新加坡同行们在今次的习马会应用上了,这是一件传承中华美食文化的好事。当时还有一则趣闻,就在我们安排《东坡焖肉》那时侯,在《联合晚报》上,同时有人撰文介绍《东坡肉》的做法,说是须用可囗可乐作调料,记得当时我们三人大笑了,要知道在杭州作刺使的苏东坡那时还没有喝过可口可乐呢。

%e3%80%902%e3%80%91%e4%bb%8e%e5%b7%a6%e8%87%b3%e5%8f%b3%ef%bc%89%e4%b8%96%e7%83%b9%e8%81%94%e4%bc%9a%e5%a4%a7%e8%b5%9b%e8%af%84%e5%a7%94%e8%8d%b7%e5%85%b0%e4%b8%ad%e5%8e%a8%e5%8d%8f%e4%bc%9a%e6%97%85诚然,他更难以忘怀的事缘于1988年4月,台湾歌星林枫来大陆拍摄反映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的电视连续剧《八千里路云和月》,到杭州岳王庙等地取景。陈惠荣受浙江省中旅社委托热情地接待了剧组,在楼外楼菜馆宴请他们一行,并且亲自下厨掌勺,上演厨艺绝活拿手好菜(当年菜单另备考)。其中凸显地方特色的浙江菜系精粹,亦即杭州楼外楼名饭店出类拔萃的招牌菜: “东坡焖肉西湖醋鱼 、“纯鲈之思,终使台湾客人大开眼界大开胃口,从厨艺传神,诗画匠心中,欣然领略江南名肴之精华。食过返寻味,领队主角凌峰烙印般地回想纪实,写出: “浙菜绝唱,江南第一名厨的通讯发表在新加坡《联合晚报》(1988年4月13日)上。后来笔者在《荷兰中厨协会特刊》中也见到过上述三款特色杰作,且次第新增添了创作有关提刀捋须的面塑立像伴型的桃园三味菜式,更加叹为观止。

烹饪大师    数精彩年华

MINOLTA DIGITAL CAMERA第七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于2012年11月18日在新加坡圆满落幕,当夜举办的盛大的闭幕晚会上。是届大赛,包括荷兰中厨协会长、会员在内组成的荷兰代表团A.B两队分别荣获团体金奖,其中A队更荣获此次大赛仅设的,由世界各地53个参赛队角逐的三个展台特金奖之一:团体主题特金奖。除此之外,参赛的8名厨师个人全部获得单项金奖。其中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荷兰击败了韩国和日本,取得了第八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的主办权。在闭幕式上,荷兰选手在荷华联会会长王剑光率领下,登上主席台,从世烹联主席杨柳手中接过了上书“中国烹饪世界大赛”的会旗。

MINOLTA DIGITAL CAMERA对多次参加此类大赛中,向荷兰队都倾注心血和良多贡献的历任荷兰中厨协会副会长、技术总顾问的陈惠荣先生,为了振兴荷兰中餐业不遗余力,以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为毕生使命。多年来,他积极参与和协助主持了由荷兰中厨协会主办、旅荷华侨总会协办诸如中国地方风味杭州名菜及拼盘、大型宴摆菜色等多届烹饪培训班,撰写了《浅谈中国烹饪的历史与文化》(中、英文版),致力于创新荷兰中餐菜式,为荷兰中餐业开创新天地作出了许多贡献。

MINOLTA DIGITAL CAMERA

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同行业举办的各种活动,竭诚促进海内外中西饮食文化与烹饪技艺交流。1998年在大连举行的首届世界华人中国烹饪技艺表演赛和在广州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烹饪大赛中,他和他的同事为荷兰队分别夺得团体以及个人金、银奖;并且先后参与全荷同行业联合举办第三、四届全荷华人中式烹饪公开大赛并担任评委;参与和组织了“荷兰中厨协会首届中式烹饪公开大赛,以及全行业中的季度、节日新式套餐推介与示范表演。在这些赛事和厨艺表演活动中,他多次担任评委、导师、技术监理。与此同时,他努力促成杭州楼外楼厨艺代表团访荷,参与荷兰中厨协会邀请广州职工饮食代表团、浙江省烹饪协会代表团来荷考察、交流。2003年,陈惠荣参与策划组织荷兰中厨协会代表团回国重点考察粤菜、川菜发源地广州和成都,为荷兰引进川菜做实地调研工作。同年9月,他与时任本协会会长、时任荷兰华人社团联合会副主席董世明应邀出席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属于欧洲首次举行世烹饪联会联席会议,与会决定在广州举办(2004)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鉴于陈惠荣的贡献和所取得的成就,浙江省烹饪协会授予他浙江烹饪大师的荣誉称号。

MINOLTA DIGITAL CAMERA

2006年5月,他第三次专程返回杭州应考中国(国家级)烹饪大师。这是经过商业部派遣的专家考核,由商业部授权,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国家级最高职称。虽然时届62岁的他为考生中最大年纪,但他仍然以精湛的技能,娴熟的厨艺,出色完成了报考命题“商务宴”,他引用“袁牧论烹调佐料”的典故巧妙地回答了考官提出“烹调与文学”的关系,让评委心服口服。而其设计的商务餐中第一个正餐的“八鲜下海”带出“下海” ,其余七个餐藏头谐音组成“广开财路万事发”。全套筵席佳肴分别采用了烧、烤、蒸煮、焖、脆炸、酥炸、白扒和汆八种不同的烹调方法。比起文前所述他拿手浙菜,有了更多创新,进而顺利获得中国烹饪大师职称。目前荷兰本土考取此职称的华人仅为两人

%e3%80%901%e3%80%91%e5%8e%86%e4%bb%bb%e8%8d%b7%e5%85%b0%e4%b8%ad%e5%8e%a8%e5%8d%8f%e4%bc%9a%e5%89%af%e4%bc%9a%e9%95%bf%e3%80%81%e6%8a%80%e6%9c%af%e6%80%bb%e9%a1%be%e9%97%ae%e3%80%81%e4%b8%96%e7%95%8c近年来,他担任了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国际评委,在北京、新疆、昆明等多次烹饪大赛中出任评委。但凡中厨队出赛,他都身体力行指导,因而屡屡载誉而归。此外, 他还在当地华文报刊专栏介绍烹饪经验,展示菜谱,深入浅出地推广科学烹调,合理营养。但无论如何创新改革,陈惠荣始终认为,西菜就是西菜,世界文化是多元化的,保持住各国各民族自己的烹饦文化的个性和特质至关重要,世界烹饪决不会体化的,中国烹饪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要守住这块阵地!“如果我们开的中餐馆,可外国人入内饮食时说吃到的是西餐,那是很讽刺的。2012年是荷兰中厨协会成立25周年,恰好系他从业50周年。

%e3%80%9012%e3%80%912014%e5%b9%b43%e6%9c%8810%e6%97%a5%ef%bc%8c%e8%8d%b7%e5%85%b0%e4%b8%ad%e5%8e%a8%e5%8d%8f%e4%bc%9a%e7%ac%ac%e5%8d%81%e4%b8%89%e5%b1%8a%e7%90%86%e4%ba%8b%e4%bc%9a%e5%b0%b1%e8%81%8c旅荷期间他为荷兰中厨协会乃至荷兰中餐饮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被他指导过的弟子或学生,很多目前正在荷兰中餐饮业界充当中流砥柱的角色。如中厨协会现任会长胡绍厅、中饮公会现任会长俞斌、华人总会前会长丁振芳和刘海跃等人都曾經接受过陈师傅的培训。等等这些都为陈惠荣大师欣闻乐见。因此,时任本协会会长胡绍明,及其他常务副会长,与他家人等联名在《中荷商报》刊登大幅彩色图照广告热烈祝贺:大师风范, 依尹传人! 而在 2014年9月20日,荷兰中厨协会于Delft上海花园饭店举行中国烹饪大师陈惠荣入厨55周年庆典,全荷兰最大的《华侨新天地》月刊为此发表了特写通讯以致庆贺。

%e3%80%906%e3%80%91%e4%bb%a3%e8%a1%a8%e5%9b%a2%e5%9b%a2%e9%95%bf%e5%85%a8%e8%8d%b7%e5%8d%8e%e4%ba%ba%e7%a4%be%e5%9b%a2%e8%81%94%e5%90%88%e4%bc%9a%e4%b8%bb%e5%b8%ad%e7%8e%8b%e5%89%91%e5%85%89%e4%b8%8e再接再厉,2015年伊始,由陈惠荣大师设计及主制并率团队烹饪的新式新春餐2015年《中华文化新春宴》,菜谱向来宾展示了中国欢庆新春经典餐品,涵盖中国的鲁、川、粤、淮扬、闽、浙、湘、徽的八大菜系,每道菜均具中国传统背景和现代特色外观,令享荷京海皇宫由荷兰中饮会中、厨会联袂举办庆祝中国新年晚会盛宴的华洋嘉宾们大饱眼福,品尝津津有味,不亦乐乎,尽情享受着东方文化的独特之处。

%e7%ac%ac%e4%b8%89%e5%b1%8a%e5%87%a4%e5%87%b0%e6%ac%a7%e6%b4%b2%e4%b8%ad%e5%8d%8e%e7%be%8e%e9%a3%9f%e8%8a%82%e5%ae%8c%e7%be%8e%e8%90%bd%e5%b9%95%e4%b8%9c%e9%81%93%e4%b8%bb%e8%8d%b7%e5%85%b0%e9%98%9f明年将是华人抵达荷兰105周年(1911-2016),更是明年由世界性中餐业促进组织总部设在北京的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简称世烹联)在荷兰将举办“2016年世界中餐大赛”,世烹联已向包括荷兰华人社团联合会、台湾中华厨艺交流协会等28家新入会的会员,并颁发了会员证书。这项有“中餐烹饪的奥林匹克”之称的大赛,2016年是第8届。过往的7届都是在中国的上海、北京、广州和日本东京马来西亚吉隆坡新加坡的亚洲地区国家举行,而这一届是第一次在欧洲,也就是在亚洲地区以外的国家举行,对于向西方介绍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荷兰、荷兰中餐饮业界、荷华社会的重大喜事,陈惠荣大师与荷兰中厨协会全体同仁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正与时俱进秣马厉兵,将不失良机,积极参与,学习交流,拓展事业。                                       

(部分照片由陈惠荣大师提供)

【备注】

【杭州东坡肉典故】

此菜相传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的故事。宋元佑年间(约公元1090年),苏东坡出任杭州刺史,发动民众疏浚西湖,大功告成,为犒劳民工,吩咐家人将百姓馈赠的猪肉,按照他总结的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烹制成佳肴。与酒一起分送给民工,家人误将酒肉一起烧,结果肉味特别香醇可口,人们传颂东坡的为人,又将此独特风味的块肉命以东坡肉东坡肉经历代厨师的不断总结发展,而被公推为杭州第一名菜。

【历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

1992年,第一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中国上海举行

1996年,第二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中国上海举行。

2000年,第三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日本东京举行。

2002年,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

2004年,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中国广州举行。

2008年,第六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中国北京举行。

2012年,第七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新加坡举行。

2016年,第八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在荷兰举行。

编辑陈雪霏

中国画家琼派三杰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联袂荷兰举行画展追忆记

本网专题报道--出生于海南的三位画家,对地处热带的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的作品大多表达对家乡美的礼赞,他们的笔触都凝聚着浓郁的乡情,家乡的南海,南海上的船,船上的渔民,家乡的山,大山脚下的椰子树,椰子树下的山花野草,都被他们描入丹青。不论是邓子敬的山水画邓子芳的花鸟画还是邓子平的版画都蕴藏着永恒的乡愁冲动,犹似身历其境畅游酣,叹为观止,宛如享受一顿精妙绝伦的中国海湾文化艺术盛宴。

1-%e4%b8%ad%e5%9b%bd%e7%94%bb%e5%ae%b6%e9%82%93%e5%ad%90%e6%95%ac-%e7%94%b2%e7%94%b32004%e5%b9%b4%e4%bd%9c-%e6%b1%9f%e6%b5%81%e7%a2%a7%e6%b5%b7%e5%8d%83%e5%b3%b0%e5%b3%bb-%e9%95%9c%e5%bf%83海南建省廿八周年致庆

1-%e4%b8%ad%e5%9b%bd%e7%94%bb%e5%ae%b6%e9%82%93%e5%ad%90%e6%95%ac-%e7%94%b2%e7%94%b32004%e5%b9%b4-%e5%8d%83%e5%b2%9b%e9%a3%8e%e5%b8%86-%e9%95%9c%e5%bf%83-%e8%ae%be%e8%89%b2%e7%ba%b8%e6%9c%ac请到天涯海角来

2-%e9%82%93%e5%ad%90%e6%95%ac%e4%bd%9c%e5%93%81%e3%80%8a%e8%a5%bf%e6%b2%99%e7%be%a4%e6%b5%b7%e5%b0%bd%e7%90%b3%e7%90%85%e3%80%8b中国画家琼派三杰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联袂荷兰举行画展追记

2%e9%82%93%e5%ad%90%e5%b9%b3%e7%be%8e%e6%9c%af%e4%bd%9c%e5%93%81-%e6%a4%b0%e6%9d%91荷兰 张卓辉 ( / )

3-%e5%a4%a7%e6%b5%b7%e9%a3%8e%e6%b5%81-%e9%82%93%e5%ad%90%e6%95%ac海南人民铭记于心

        世界经典国际标准第一经典音乐剧《妈妈咪呀!》中文版又破新纪录继两年、19座城市、45万观众,所到之处一路票房、口碑爆棚之后,巡回告别演出于2013111日起重返羊城舞台,在广州大剧院连演16场,再创盛况空前。

%e9%82%93%e5%ad%90%e8%8a%b3%e4%bd%9c%e5%93%81%e3%80%8a%e9%bb%8e%e5%b1%b1%e7%a7%80%e8%89%b2%e3%80%8b   而全勤主演沈小岑著名歌唱家依然活跃舞台,风采不减当年。人们犹新记忆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流行乐坛第一首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通俗歌曲由她唱响美丽的海南岛特区建设《请到天涯海角来》成名金歌,并凭此参加了1984年央视春节晚会,与此同时1985年获全国最受欢迎十五首歌曲(),成为海南岛长唱不衰的“岛歌”,歌声迅速传遍全国,随后她获得“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中国十大歌星”等奖项,为海南岛做了立体广告,今年(1988-2016)是海南建省廿八周年致庆,海南人民始终不渝,铭记于心。从而脑际往事掠过,心潮彭湃,浮想联翩,彻夜不眠,腹稿撰文,旭日临窗,欣然命笔,和盘托出,轶闻提鲜。

%e9%82%93%e5%ad%90%e8%8a%b3-2%e4%b8%ad%e5%9b%bd%e7%94%bb%e5%ae%b6%e9%82%93%e5%ad%90%e8%8a%b3%e4%bd%9c%e5%93%81%e9%80%89邓氏三杰彩墨琼园

2-%e5%b1%95%e8%a7%88%e5%a4%a7%e5%8e%85%e4%b8%ad%e5%a4%ae%e7%9a%84%e4%b8%80%e6%9e%b6%e5%8d%a7%e5%bc%8f%e9%92%a2%e7%90%b4%e5%89%8d%ef%bc%8c%e5%b9%bf%e5%b7%9e%e7%b1%8d%e5%8d%8e%e8%a3%94%e5%a5%b3    展览大厅中央的一架卧式钢琴前,广州籍华裔女青年张岚娴熟地弹出一首广东音乐《彩云追月》悠扬悦耳,奏响了中国画家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作品在荷兰展览的序曲。

  笔者日前翻阅当时应邀出席请柬,访谈纪录和浏览摄影相册,回首追忆犹新迄今唯独这次的画展於200283日至97日在Harderwijk(哈德怀克)市的Kunstcentrum Catharinakapel 艺术中心(馆)举行。

%e4%b8%9c%e9%81%93%e4%b8%bbde-groot%e5%b8%82%e9%95%bf%e8%87%b4%e6%ac%a2%e8%bf%8e%e8%af%8d%e9%81%93  “艺术没有国界之分。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中,艺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中国驻荷兰王国时任特命全权大使朱祖寿先生与该市DE Groot(德浩特)市长共同主持画展开幕典礼致贺辞时说,“我希望这次画展的举办能有助於荷兰人民对中国和中国绘画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

   自荷兰王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W·T·RHYNE(瑞尼)1683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他的专著《论关节炎》一书,向欧洲国家介绍了相传为三国前期神医华陀发明的中国针灸医术起,印证了中荷官方民间交往逾三个半世纪。因此,东道主DE Groot市长致欢迎词道,这次美仑美奂的画展为延续加强中荷文化交流扭带戴上了花环,与此同时给予本市居留和各地观众欣赏南中国的风貌,提供一个最好机会。

中国著名画家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均出生於中国海南省(岛)海口市,为同胞兄弟,都在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

3%e9%82%93%e5%ad%90%e5%b9%b3%e7%be%8e%e6%9c%af%e4%bd%9c%e5%93%81%e6%b8%94%e5%85%89%e6%9b%b2%e4%b9%8b%e4%b8%80-%e6%9c%88%e5%85%89%e5%85%89    大哥邓子敬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享受特殊津贴的国家一级美术师。

邓子敬深得中国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老师的钟爱,曾带着他到海南岛西沙群岛作画。已出版《邓子敬美术作品选》、《邓子敬黎族风情系列》、《邓子敬访塞浦路斯速写选》、《椰风海韵中国山水画选》等作品集。其传略编入《中国美术家名人录》、《中国现代艺术名家名人录》、《中国当代画名家名人大辞典》等。

6%e5%87%ba%e6%b5%b7%e6%89%ac%e5%b8%86-%e9%82%93%e5%ad%90%e6%95%ac %e3%80%8a%e5%b1%b1%e8%8a%b1%e3%80%8b-%e9%bb%91%e7%99%bd%e6%9c%a8%e5%88%bb-%e9%82%93%e5%ad%90%e6%95%ac   二弟邓子芳,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海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日报社主任编辑。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省举办的各种美展,并经常在全国及省级刊物上发表,中国画《海滩晨韵》入选西部辉煌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画《黎山秀色》入选迎奥运中国画大展,中国画《滨海新城》入选全国画院双年展首届中国画展,中国画《五指山秋韵》入选华夏笔都全国首位知名国画家特邀作品展。有些作品还获奖。其中《黎寨春早》被选送出国参展。

中国画《雨林兰香》获全国新闻书画展优秀奖;《黎山烟云》获日本国青枢展佳作赏。2000年在美国参加中国水墨画作品展。

4%e3%80%8a%e5%bd%93%e5%b9%b4%e9%82%a3%e8%82%a1%e5%8a%b2%e3%80%8b-%e9%bb%91%e7%99%bd%e6%9c%a8%e5%88%bb-%e9%82%93%e5%ad%90%e6%95%ac  小弟邓子平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州美术教研会会长。从他的作品关注的视角看,他则以渔民生活为表现主体。海南岛四面沿岸的渔民生活及特色常常在他的画面上出现,他作画豪迈且干净利落,作品额外流露出一份现代感,而且设色大胆,常在色块和色阶中表现个人的情感,令画面构图层次分明,色彩饱和厚重从而打动观者。

%e4%b8%ad%e5%9b%bd%e7%94%bb%e5%ae%b6%e9%82%93%e5%ad%90%e8%8a%b3%e4%bd%9c%e5%93%81%e9%80%89-%e5%b1%b1%e5%b1%85%e5%9b%be  岭南派精神家园躬耕者扬帆出海,海是画的魂!10多年来,他们曾多次参加过全国性、国际性的美展,先后分别到过日本、新加坡、蒙古、前南斯拉夫、美国、联合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其作品被多个国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如果说1994年和1995年他们在香港、澳门举办版画艺术展与琼籍画家“海南美”中国画展,被当地誉为“一门丹青手,三支笔生花”;那么这趟,他们三兄弟联袂作品首次来西欧,在世界著名绘画大师梵高、伦勃朗的故乡荷兰举办展览,可谓“三劲笔生花,一省风情画”,当时当地市两份报刊、电台如是分别作了专题特写报导。

中国海湾文化灿烂

%e9%82%93%e5%ad%90%e6%95%ac    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曾任职于广州电视台广告部而享90年代初移居荷兰的梁强立先生1995年荣获荷兰青年画家奖,甄选为以荷兰女皇为顾问的荷兰画家协会PULCHRI STUDIO 会员,荷兰女皇Beatrix贝娅特丽克丝参观过他的画展,并会见过他,旅荷广州人引以为殊荣,他成为了该会第一位来自中国的会员。

YLLHY-1410年前的秋天,荷兰Harderwijk(哈德怀克)市的Kunstcentrum atharinakapel 艺术中心(馆)拟举办一次表现夏季中国海湾文化的美术展览,欣闻佳讯的旅荷广州青年画家梁强立先生与其同是广州籍贯年轻的妻子,荷兰画家协会PULCHRI STUDIO 首位中国女会员,毕业于英国曼徹尔斯特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数码影像艺术家廖展虹,正携同本协会几名荷兰画家访问母校广州美术学院和广东画院,经他积极推荐,穿针引线缀合,密切合作,促成了岭南画坛琼派邓氏三杰其人在中国画坛上享有盛誉的著名画家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同胞兄弟分别从广州、海口市汇集,以其作品《请到天涯海角来》为主题入选,应邀前来荷兰联展。

3-%e4%b8%ad%e5%9b%bd%e9%a9%bb%e8%8d%b7%e5%85%b0%e7%8e%8b%e5%9b%bd%e6%97%b6%e4%bb%bb%e7%89%b9%e5%91%bd%e5%85%a8%e6%9d%83%e5%a4%a7%e4%bd%bf%e6%9c%b1%e7%a5%96%e5%af%bf%e4%b8%8e%e7%94%bb%e5%b1%95当时的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朱祖寿先生与该市DE Groot(德浩特)市长共同主持画展开幕典礼并致贺辞,当地媒体作了大量报道。

3%e8%8d%b7%e5%85%b0%e5%a5%b3%e7%8e%8b%e5%8f%82%e8%a7%82%e6%a2%81%e5%bc%ba%e7%ab%8b%e7%94%bb%e5%b1%9510年后的秋天,梁先生将他近几年返穗深造修炼的南粤()铜雕艺术及其作品带回荷兰海牙展览,与当地文化艺术界合作交流,从而赢得了在世界著名绘画大师梵高、伦勃朗的故乡一席之地。

%e4%b8%ad%e5%9b%bd%e7%94%bb%e5%ae%b6%e7%90%bc%e6%b4%be%e4%b8%89%e6%9d%b0%e9%82%93%e5%ad%90%e6%95%ac%e3%80%81%e9%82%93%e5%ad%90%e8%8a%b3%e3%80%81%e9%82%93%e5%ad%90%e5%b9%b3%e8%81%94%e8%a2%82%e8%8d%b7  画展每日对外开放,华洋宾客、专家学者、市民群众前往参观和购画者络绎不绝。

  “请到天涯海角来/ 这里四季春常在/ 海南岛上春风暖/ 好花叫你喜心怀/ 来呀来呀来呀 ,我爱五指山 我爱万泉河……”纵情地歌唱吧,海南省虽距荷兰万里之遥,但两地都有相同之处:漫长的海岸线、湛蓝的海水、细柔的沙滩、丰富的海产……然而,琼岛地处热带,常夏无冬,引起了置身北寒带的荷兰民众对南中国海的无限遐想与憧憬,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e4%b8%ad%e5%9b%bd%e7%94%bb%e5%ae%b6%e9%82%93%e5%ad%90%e6%95%ac%e4%b8%ad%e4%b8%8e%e5%a4%a7%e4%bd%bf%e9%a6%86%e5%8f%82%e8%b5%9e%e5%92%8c%e7%a7%98%e4%b9%a6%e5%90%88%e5%bd%b1%e7%95%99%e5%bf%b5才华横溢的三位艺术家以不同的创作风格,抒画家乡美景:子敬作品力求在视觉艺术中呈现出流动的乐章,重视动态,强调动力要素,力求蓬勃向上的情调,处处蕴含着一股大气,擅长全景式的粗犷笔触勾勒出海滨概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六年前曾说,“我给岭南画家邓子敬的画册题过书名:《子敬画海》。

如今,“海”已成为他绘画作品个性的符号。”子芳作品融合现代版画和传统水墨技法,独辟蹊径,展现了一片热带风光深邃的精神意蕴;湛蓝的海、无垠的沙,月光下摇曳的渔舟,南归的海燕,椰风海韵,山寨中错落的竹屋草棚,切入画面的图制充盈着生命的热烈与宁静、致远的人文关怀,注重田园诗般的热带景物的描绘。

子平却大胆刻划现代主题中民生与自然的情态、神韵。那边的海岸港湾、黎族村寨、渔乡帆影、棕榈椰林、街市一隅、五指山万泉河……在他们的彩笔之下,给大家展现出令人神往的天涯海角。

  而当地观众则如实共鸣时空一下子拉近,从图中冲出一种强烈震撼感触,一种陶醉拾趣醒悟子敬的画有气魄、有功力、有深度,是色墨的交响乐;子芳的画幽雅、清逸是田园诗;子平却是节拍新奇的现代曲目。

出生于海南的三位画家,对地处热带的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他们的作品大多表达对家乡美的礼赞,他们的笔触都凝聚着浓郁的乡情,家乡的南海,南海上的船,船上的渔民,家乡的山,大山脚下的椰子树,椰子树下的山花野草,都被他们描入丹青。不论是邓子敬的山水画邓子芳的花鸟画还是邓子平的版画都蕴藏着永恒的乡愁冲动,犹似身历其境畅游酣,叹为观止,宛如享受一顿精妙绝伦的中国海湾文化艺术盛宴。

%e4%b8%ad%e5%9b%bd%e9%a9%bb%e8%8d%b7%e5%85%b0%e7%8e%8b%e5%9b%bd%e6%97%b6%e4%bb%bb%e7%89%b9%e5%91%bd%e5%85%a8%e6%9d%83%e5%a4%a7%e4%bd%bf%e6%9c%b1%e7%a5%96%e5%af%bf%e4%b8%8e%e5%a4%ab%e4%ba%bade-groot展览会展销两旺,不少市民还订购了他们的精彩画作以及有中国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题词“致尚美术馆”出版发行的一部中英文对照邓氏兄弟合刊《邓子敬邓子芳邓子平中国画作品选》。“这些来自南中国的美丽绘画,我从未见到过!”一位荷兰观众赞叹道出心声。“我爱五指山的红棉树,我爱五指山的红石岩,我爱万泉河的清泉水,我爱红军走过的路,……”“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们要翻身,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红色娘子军》电影主题歌红色娘子军军歌 犹响耳怑,仿佛置身其境,顿觉热血沸腾,诗兴情不自禁的一位中年华侨走近展览会服务台在留言簿上步苏东坡七绝《惠州一绝》词韵挥毫写就,一气呵成观后感《宝岛抒怀》:“指山下五四时春,渔港椰村黎寨新,日赏琼画卅幅,今番愿作海南人。”

 当访问完毕握别三兄弟之手时,大哥子敬一往情深地对笔者说,日后我们还会同广东、海南、岭南等艺术代表团再度前来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认识中国,让中国画走向世界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不久前,笔者于省庆时节收大礼,海南文联副主席、海南美协主席、海南日报社主任编辑邓子芳先生邮来的几幅摄影新作:[海南天涯海角][海南三亚鹿回头雕塑][五指山热带雨林风景区][请到天涯海角来!],生动活泼地展现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的海南省建设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e4%b8%ad%e5%9b%bd%e9%a9%bb%e8%8d%b7%e5%85%b0%e7%8e%8b%e5%9b%bd%e6%97%b6%e4%bb%bb%e7%89%b9%e5%91%bd%e5%85%a8%e6%9d%83%e5%a4%a7%e4%bd%bf%e6%9c%b1%e7%a5%96%e5%af%bf%e8%87%b4%e8%af%8d1 %e4%b8%ad%e5%9b%bd%e9%a9%bb%e8%8d%b7%e5%85%b0%e7%8e%8b%e5%9b%bd%e6%97%b6%e4%bb%bb%e7%89%b9%e5%91%bd%e5%85%a8%e6%9d%83%e5%a4%a7%e4%bd%bf%e6%9c%b1%e7%a5%96%e5%af%bf%e8%87%b4%e8%af%8d2

编辑 陈雪霏

匠心独运「荷兰理事组织会议」摄影展别开生面

荷兰华人华侨妇女社团联合总会深受荷兰社会关注

张卓辉 黎彩儿 (文 / 图)

    荷兰华人华侨妇女社团联合总会(简称“荷华妇联”) 主席张惠芳女士和五位常务理事于2016年5月31日下午,集中首都Amsterdam(阿姆斯特丹)火车站,一起乘地铁前往Hermitage Amsterdam 参观博物馆,主要去观赏本理事会名照。

%e5%9b%be6%e3%80%82%e5%8f%b3%e8%b5%b7%ef%bc%9a%e8%8d%b7%e5%85%b0%e5%8d%8e%e4%ba%ba%e5%8d%8e%e4%be%a8%e5%a6%87%e5%a5%b3%e7%a4%be%e5%9b%a2%e8%81%94%e5%90%88%e6%80%bb%e4%bc%9a%e5%bc%a0%e6%83%a0%e8%8a%b3再次入选荷京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东宫博物馆是俄罗斯圣彼得堡东宫博物馆的分馆,这座美丽的博物馆拥有两个永久陈设区,一个区域记录了荷兰俄罗斯双边关系的发展,另一个记录了阿姆斯特尔庭院的历史。除了馆内永久陈设,这里还时常举办各种不同的展览。如将持续至2016年底的精美展览“黄金时代的肖像画廊”,30幅黄金时代的巨型集体肖像首次亮相。这些画作向人们讲述了荷兰公民和他们的城市,以及典型荷兰公民身份的故事。在“黄金时代的肖像画廊”展厅上层,著名摄影师TacoAnema先生的30张最具代表性的荷兰理事会作品再次展出, 其中一张就是荷华妇联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照。

理事组织题材视觉鲜

   是缘于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 Huis Marseille博物馆在2014年6 月14日至9月7日,举办了一个以「荷兰理事组织会议」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2-%e4%bb%8e%e5%b7%a6%e8%b5%b7-%e5%8a%a9%e7%90%86%e8%b4%a2%e6%94%bf%e5%90%95%e6%83%a0%e8%8a%b3%e3%80%81%e6%96%87%e5%ba%b7%e9%83%91%e4%b8%bd%e9%9c%9e%e3%80%81%e4%b8%bb%e5%b8%ad%e5%bc%a0%e6%83%a0从左起-助理财政吕惠芳、文康郑丽霞、主席张惠芳、中文秘书黎彩儿及妇联姊妹陈顺容。

   这个影展是荷兰一名非常资深的摄影师Taco Anema先生。 Taco Anema 先生所拍摄出的相片都很优秀,很有特色和内涵。他热爱关注社会百态和生活的每个角落,每一个题材,不论它平淡还是宏伟,重大还是普通,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出于对荷兰理事组织的歌颂,于两年多前他便着手以荷兰理事组织会议场地为背景拍摄活动,展现理事组织会议自然一面,记录温馨精彩瞬间。

顶起荷华社会半边天

%5b1%5d-%e7%ac%ac%e4%b8%80%e5%bc%a0-%e8%8d%b7%e5%85%b0%e5%8d%8e%e4%ba%ba%e5%8d%8e%e4%be%a8%e5%a6%87%e5%a5%b3%e7%a4%be%e5%9b%a2%e8%81%94%e5%90%88%e6%80%bb%e4%bc%9a%e7%ac%ac%e5%9b%9b%e5%b1%8a%e5%b8%b8荷兰华人华侨妇女社团联合总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全体成员前排坐着的从左起 荷文秘书梁宝怡、主席张惠芳、文康,陈彩霞、助理财政兼联络吕惠芳、财政黄桂香、文康。

    荷华妇联常务理事于2012年2月27日在荷兰交通枢纽中心城乌特勒支(Utrecht)市中央的(其地理位置及其功能相当于中国武汉市)大顺酒楼开会期间,Taco Anema 先生及一位摄影师为妇联常务理事会拍出了一张不存刻意布置、栩栩如生的照片,成为一个历史时刻的定格。与文字的叙述不同,照片所定格的历史,是直观而全新的。

6%e8%8d%b7%e5%8d%8e%e8%81%94%e4%bc%9a%e5%89%af%e4%b8%bb%e5%b8%ad%e8%8d%b7%e5%85%b0%e5%b9%bf%e5%b7%9e%e5%90%8c%e4%b9%a1%e4%bc%9a%e9%ab%98%e7%ba%a7%e9%a1%be%e9%97%ae%e7%8e%b0%e4%bb%bb%e8%8d%b7    妇女是荷兰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层面。荷兰华人华侨妇女社团联合总会成立于2000年。妇联主席及所有理事的工作是义务性质的,常务理事会成员多数由地方妇女会会長担任。

2-%e4%bb%8e%e5%b7%a62%e4%b8%bb%e5%b8%ad%e5%bc%a0%e6%83%a0%e8%8a%b3%e3%80%81%e4%b8%ad%e6%96%87%e7%a7%98%e4%b9%a6%e9%bb%8e%e5%bd%a9%e5%84%bf%e5%8f%b31%e5%8f%8a%e5%a6%87%e8%81%94%e5%a7%8a%e5%a6%b9

    妇联在过去的16年里,广泛联谊、拓展领域,团结各界妇女建设凝心聚力,积极参与并融入荷兰社会,用专业标准来组织会务,倡导华人华侨妇女走出自我封闭的束缚,投身社会。妇联和荷兰政府及各华人社团、外侨组织的合作涵盖面广。妇联一直致力追求社会平等、男女平等;妇联热心慈善公益,关心贫困疾苦,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妇联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无分地域国界,无分人种肤色。荷中两国政府均对妇联的工作给予高度的评价。妇联从成立到现在,得到中国驻荷兰大使馆、荷兰政府部门、华人参议机构和各华人社团的支持,让妇联的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妇联举办过的活动无数,妇联与IOC及荷兰妇联合作在妇联各区妇女会举办讲座多次。妇联的会员除了第一代的华人华侨妇女外,还有不少是新移民和拥有高等学历的年轻妇女和第二代。这个扼要的简介恰如其分地为【荷兰华人妇联理事组织会议】写照的鲜活注释。

    因此,今天的妇联成为了荷兰妇联的重要会员社团,有力地促进居住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与华人社会的和谐团结。荷兰妇联前任主席Dieny Scheffer女士曾这样评价道,加强荷兰妇女界与华人妇女界之间的交流往来至关重要,她希望中荷妇联之间经常举办一些有益的活动,加深了解,共同为妇女界所关心的事业进行不懈的工作,今后拓宽中荷两国妇女合作空间,共同为荷兰社会的繁荣、复兴、福祉做出贡献。

妇联义工群像受到赞美

    应『荷兰理事组织』的邀请,妇联理事们在荷华妇联主席张惠芳女士带领下,于2014年6月14日前往首都展览博物馆,参加此次摄影展隆重的开幕仪式。开幕仪式由Amsterdam大学教授Alexander Rinnooy Kan 先生, Al Nisa前任主席及现任Dock 基金会社会参与经理Leyla Cakir 女仕及Huis Marseille 馆长Els Barents女士主持。

5%e5%ba%86%e4%b8%89%e5%85%ab%e6%97%85%e8%8d%b7%e5%8d%8e%e4%ba%ba%e5%8d%8e%e4%be%a8%e5%a6%87%e5%a5%b3%e7%bb%84%e7%bb%87%e4%b8%be%e5%8a%9e%e4%b8%a4%e5%b2%b8%e4%b8%89%e5%9c%b0%e6%ad%8c    当人们走入展览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色彩动人、装帧精美的大幅照片,挂满了展厅的四壁及走廊,包罗万象、精彩纷呈。这些来自荷兰各阶层、各民族、各不同性质的团体,透过摄影师手中的镜头,忠实地记录着一个个会议期间美好的瞬间,仿佛诉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社会义工群体的伟大,用光与影无声地讴歌着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展厅里人头攒动,照相机的闪光灯不停地闪烁,参观的人们啧啧称赞。

    我们妇联的照片挂在展馆最上层的最显赫位置,这张照片拍得非常生动,对比强烈,使这张照片看起来更像一幅油画:一张一张的面孔,让人印象深刻,摄影家拍照技巧出神入化令人叹为观止!精彩作品显示出华人妇女代表们坚定的信念、自豪,观赏者犹如身临其境或赞叹,或迷恋,或震撼,或思索,让大家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犹如经历了无数的风雨,增长了丰富的阅历,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

展览期间,该会与摄影家出版发行了此次摄影作品集及社团简介,受到荷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影集以及媒体报刊对妇联社情都有注重,加之图文并茂地相当篇幅的阐述,获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居住在荷兰中部马城,担任妇联文康的郑丽霞女士兴奋地忆述:“前几天,Meerssen的前任市长( Meneer Majoo )先生,郑重其事地交给我儿子一份荷兰报纸《 NRC Handelsblad 》,原来他在看报纸时见到我们妇联在报上的大幅相片,因为他认识我,所以特地保留报纸送给我,与此同时他大赞我们中国妇女在荷兰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真的很感谢他”。

    人生的美不仅仅是形态、声音、才艺、睿智的思想、人格的修练凸显内在美与光华,如陈年的酒,让人越品越香醇,越有味道,俗语所说:『相由心生』。让我们每个人站好自己的岗位,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这样就是我们的人生。

编辑 陈雪霏

相关链接

欧华妇联总会在鹿特丹举行12周年庆典暨就职典礼

重访香港文汇大公两报驻穗旧址纪事犹新

北欧绿色邮报网专题报道 驻荷兰特约记者张卓辉

%e7%ac%94%e8%80%85%e5%bc%a0%e5%8d%93%e8%be%892016%e5%b9%b4%e9%98%b3%e6%98%a5%e4%b8%89%e6%9c%88%e6%9c%9f%e9%97%b4%e9%87%8d%e8%ae%bf%e6%96%87%e6%b1%87%e5%a4%a7%e5%85%ac%e4%b8%a4%e6%8a%a5%e9%a9%bb门前一樽一米多高的黄铜雕塑引人入胜:一个丫孩报童,身穿四季襟衫,脚踏木屐,肩挎大布袋,手搂厚迭报纸,昂首朝阳,站在大街小巷里高声叫卖着《大公报》,栩栩如生;人们耳边仿佛又廻响起人民音乐家聂耳在30年代创作并流传至今的优秀儿童歌曲《卖报歌》: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春到西关《三家巷》喜出望外

重访香港文汇大公两报驻穗旧址纪事犹新

 荷兰 张卓辉 ( / )

%e3%80%901%e3%80%91%e7%ac%94%e8%80%85%e5%bc%a0%e5%8d%93%e8%be%892016%e5%b9%b4%e9%98%b3%e6%98%a5%e4%b8%89%e6%9c%88%e6%9c%9f%e9%97%b4%e9%87%8d%e8%ae%bf%e6%96%87%e6%b1%87%e5%a4%a7%e5%85%ac%e4%b8%a4一座三层高大宽阔庭院式搂房坐落在广州市中山六路惠吉西街二坊2号闹中带静的转角,红墙绿瓦,窗明门净,气派雅致端庄,屋外围基栏盆栽灌木花卉青葱茵翠,生机勃勃,春意盎然。这就是全国城市最大行政区越秀区(由东山区和越秀区合并成而今的越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港《大公报》、《文汇报》报社驻穗办公旧址。

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

%e6%a0%b9%e6%8d%ae%e8%ae%b0%e8%bd%bd%e8%bf%99%e9%87%8c%e7%9a%84%e6%b0%91%e5%b1%85%e5%bb%ba%e7%ad%91%e5%bb%ba%e4%ba%8e%e4%ba%8c%e5%8d%81%e4%b8%96%e7%ba%aa%e4%ba%8c%e3%80%81%e4%b8%89%e5%8d%81%e5%b9%b4    返羊城度假的笔者于2016年3月中,携同亲朋好友欣闻寻访浏览邻近市区西门口坊间,沿着新铺的花岗石路漫步,右边是高楼《六榕大厦》,左边映入眼帘的是《三家巷》黄铜浮雕。已成广州代名词的《三家巷》为曾任中国作协广东分会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欧阳山(原名杨凤岐)广东著名作家所著。他以旧南海县社区惠吉东、惠吉西一带为《三家巷》的原型地,被选作电影《三家巷》外境拍摄地。“快要天亮了,你们的文章引得我在洗澡后睡觉前一口气读完,我替中国人民庆祝,替你们两位的新写作作风庆祝……除了谢谢你们的文章之外,我还想多知道一点,如果可能的话,今天下午或傍晚拟请你们来我处一叙,不知是否可以?”这封信为欧阳山珍藏多年,是1944年毛泽东写给欧阳山丁玲的亲笔信,信中所指“一口气读完的作品则是欧阳山的《活在新社会》和丁玲的《田保霖》。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到广州梅花村36号看望欧阳山,对老人说:“我在中学时代就读过您的《三家巷》、《苦斗》,这些作品影响了整整几代人。于是,六榕街委会、道办事处专门请专人设计,动用500多公斤黄铜,通过4幅长2.30米、宽1.40米的浮雕,反映了上世纪廿年代前后三家巷内周、陈、何三家的变迁及其社会地位等,生动地反映了大革命时期风云变幻的社会状况,展现了当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斗争场景。铜雕工艺精致,人物、建筑栩栩如生。而南面惠吉西街二坊2号曾为《大公报》、《文汇报》报社旧址,目前重新装修得金碧辉煌。门外,红墙壁上镶嵌一块青石匾朱红隶书刻字:《大公报》、《文汇报》办公旧址,对下一块碳素大理石匾鎏金隶书刻字:越秀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大公报》临时社址,越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1211月公布,201212月立。

%e7%ac%94%e8%80%85%e5%bc%a0%e5%8d%93%e8%be%892016%e5%b9%b4%e9%98%b3%e6%98%a5%e4%b8%89%e6%9c%88%e6%9c%9f%e9%97%b4%e9%87%8d%e8%ae%bf%e6%96%87%e6%b1%87%e5%a4%a7%e5%85%ac%e4%b8%a4%e6%8a%a5%e9%a9%bb门前,一樽一米多高的黄铜雕塑引人入胜:一个丫孩报童,身穿四季襟衫,脚踏木屐,肩挎大布袋,手搂厚迭报纸,昂首朝阳,站在大街小巷里高声叫卖着《大公报》,栩栩如生;人们耳边仿佛又廻响起人民音乐家聂耳在30年代创作并流传至今的优秀儿童歌曲《卖报歌》: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今天的新闻真正好,七个铜板就买两份报。……总有一天光明会来到。”犹如连场好戏般的令路人看客喜出望外,叹为观止。

%e3%80%909%e3%80%91%e9%a6%99%e6%b8%af%e3%80%8a%e6%96%87%e6%b1%87%e6%8a%a5%e3%80%8b%e9%a2%86%e5%af%bc%e4%b8%8e%e6%9c%ac%e6%8a%a5%e8%b5%b4%e5%9b%9b%e5%b7%9d%e3%80%8c5-%c2%b7-12%e3%80%8d%e5%9c%b0     记得广州市书法家黄宝璇外婆对还是孩儿时的我讲,八姑公(曾任广州市书法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正副主席暨广州市文史馆副馆长的外公罗原觉的第八妹夫,我等晚辈称他为八姑公),香港《文汇报》前董事长、社长,全国政协常委李子诵先生与《大公报》社长,全国人大常委费彝民先生(抗日战争期间,曾任《文汇报》主笔,并任法国哈瓦斯通讯社中文部主任。)于解放初期,先后赴京述职,开会来广州也都曾经在此办公旧址为行署歇脚和指导工作。还记得香港文汇报董事长、社长王树成在201061日为李子诵先生百岁寿宴会上称赞,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李老社长出席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会议,是现在港澳地区唯一健在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代表;他也曾担任第3届到第7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为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e3%80%9012%e3%80%91%e6%bd%ae%e6%b1%95%e5%9c%b0%e5%8c%ba%e7%89%9b%e7%94%b0%e6%b4%8b%e5%86%9b%e5%9e%a6%e5%86%9c%e5%9c%ba    《大公报》、《文汇报》报社旧址对面墙壁,一幅10米长《归、根、思、和》华侨生活题材的浮雕图,充分反映了当地华侨风貌……它们协调地附着在道路两旁的老屋墙体上,将整个社区装点得古朴幽雅,浓浓的老广州风味扑面而来。在惠吉西的西面,刻着一幅3×2米的广州市最新马路交通图,原来是民国初期最新版,现在成了古董了。诚然,较之那时沙面是租界,多是作为办公用途,属大型建筑。这里的华侨老房子,多为三层建筑的竹筒楼,也有个别庭院式的别墅。不管是路,还是坊,均可以驶入小汽车,可见当年繁华的盛况。因而是目前广州市内保持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西式建筑群。上世纪廿卅年代,广州很多华侨回乡置业,当时惠吉东、西路的南面惠爱西(今中山六路)和惠爱中(今中山五路)都是商业中心区,北面则有着宽阔的田野、起伏的山丘,旺中带静,是个居住的好地方。所以很多华侨选择此地建房,因而形成了一个华侨居住区。据《广州市志》对惠吉东、惠吉西路的介绍称“1930年华侨置业公司购清代右都统署地建成。因在惠爱街北,兼取吉祥之意,故名。东段为惠吉东路,长156米,宽5.3米。西段为惠吉西路,长156米,宽8。因此这一带旧房子距今已有近80年历史,而且是统一修建,所以整体风格划齐一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正当切身感受凝神沉浸在这典雅的文化氛围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如电影般地掠过笔者的脑际良久:建国开始,新中国来之不易,科技兴邦需要人才,笔者的八姑公香港文汇报前董事长、社长李子诵先生带头将四个儿女都送回广州读书,中学至大学,学有所成地任职建设新羊城,表现了他爱国主义精神与赤诚之心。榜样力量是无穷的,60年代末,笔者在坐落于羊城北郊沙河瘦狗岺麓的广州市第56中学上高中,该校前身或后来恢复原名广东省华侨中学。其大门斜对面是广东省华侨补习学校,而距离此两校不远的天河区则有面向广大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的百年侨校,全国重点大学,由广州市第一任市长叶剑英元帅手笔书写校名冠正门楣的暨南大学。因此当地构成了华侨华人回国求学中心的优越环境。高中年代的笔者曾与香港文汇报社刘副社长之子刘伟昌,曾任香港《文汇报》编辑主任,而后历任香港新联影业公司总经理,长城、凤凰、新联三家影业公司董事长,香港银都机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会长廖一原之子廖新南,香港电车公司工会一委员的侄儿谭维新,香港杂志70年代主编之子黄启干,以及一些香港三联书店子弟等为同班级同学,他们都是由父母送回广州读书,都分别寄居在昔日广州市东川路中段和中山六路惠吉西二坊两地设立的香港文汇报社和香港大公报社等机构驻穗办事处招待所里,还有的寄宿在学校或是投亲靠友。他们有的担任校学生会委员,有的担任班干部,还有的做分校低年级辅导员以及学校体育运动代表队骨干力量。

青年突击手当兵卫国

    后来毕业了,大家也一同分配到广州汽轮机厂工作,并且都加入了厂的武装民兵,参加了共青团,成为了所在车间生产的青年突击手。

%e3%80%906%e3%80%91-1949%e5%b9%b411%e6%9c%88%ef%bc%8c%e9%a6%99%e6%b8%af%e6%96%87%e6%b1%87%e6%8a%a5%e7%bb%84%e7%bb%87%e5%90%84%e7%95%8c%e4%ba%ba%e5%a3%ab%e5%88%b0%e6%b7%b1%e5%9c%b3%e6%b2%99%e5%a4%b4     70年代初,相信是深受1939年毕业于香港中国新闻学院在抗战时期到粵北担任战地记者工作的抗日老战士父亲廖一原教导和影响,当时在厂维修车间担任共青团委员的廖新南和上述几位香港子弟与笔者等一同踊跃报名参军,顺利通过政审与体检都合格被批准应征入伍。

%e3%80%905%e3%80%91-1949%e5%b9%b411%e6%9c%88%ef%bc%8c%e9%a6%99%e6%b8%af%e6%96%87%e6%b1%87%e6%8a%a5%e7%bb%84%e7%bb%87%e5%90%84%e7%95%8c%e4%ba%ba%e5%a3%ab%e5%88%b0%e6%b7%b1%e5%9c%b3%e6%b2%99%e5%a4%b4当时,他们家属(父母亲和兄弟姐妹等)专程从香港上广州就在上述两大港报驻穗办事处安顿后旋即结队到厂部欢送儿子参军,场面相当感人隆重热烈,全厂应征11个青年新兵中香港出世子弟占4个,这在整个市机电系统以及河南工业大道片建国以来尚属首例,一时传为美谈。原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是对国内公民而言,没有对香港籍贯居住内地的民众规定。然而,这些成长在广州祖籍南粤新会、中山、惠阳等地的香港子弟适龄青年不因家境优裕却义无反顾地据理力争成功当兵卫国高尚情操。为表征他们入伍的意愿与决心,一位《文汇报》子弟战友送给我一帧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催人奋进的照片:英勇的解放军同志们:没有你们 就没有新中国!”正楷书写并落款题名文汇报社全体仝仁的一面大旗高擎,于19491019日艳阳天在香港边界线上迎风招展,香港文汇报组织各界人士到深圳沙头角慰问胜仗打到罗湖桥头的我南下大军东江纵队先头部队(粤赣湘边纵队江南支队改编的东江第一支队)指战员们。此情此景早已载入深、港史()册,而这帧当年合影留念照片亦成为历史纪录:宣布了除沿海诸岛之外,中国大陆全部解放。那面旌旗迄今还珍藏在社史陈列馆内。当兵光荣因为责任重,……保卫万里江山,保卫亿万人民,保卫社会主义。把守着祖国的大门。这就是革命军人的光荣。这首当年的兵歌更加成为了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于是,大伙儿在广州军区0564部队同一野战师团服役,驻守龙川、兴宁、五华等粤东地区。这支英雄部队隶属第55军步兵第164师,该部队在对越反击战中歼敌1.3万余人,成为东西二线9个军中歼敌最多的部队。

%e3%80%9017%e3%80%91%e9%a6%99%e6%b8%af%e3%80%8a%e6%96%87%e6%b1%87%e6%8a%a5%e3%80%8b%e5%88%9b%e5%88%8a50%e5%91%a8%e5%b9%b4%e5%ba%86%e7%a5%9d%e4%bc%9a%e5%b7%a6%e8%b5%b7%e5%8a%9e%e5%85%ac%e5%ae%a4197911月叶剑英元帅在广州南湖宾馆亲切接见了香港著名电影演员夏梦与香港电影界领导廖一原伉俪等香港电影文化界代表团成员。廖一原董事长之子廖新南健硕高大,当时还是师直属炮团篮球代表队主力及担任连部文书呢。曾经受训于广州市青少年体育学校乒乓球班的笔者前为厂队主力,入伍后为所在师代表队主力。兴许亦深受长辈影响,笔者与那刘副社长之子刘伟昌分别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行政文书工作数年。

%e3%80%9015%e3%80%910491%e9%83%a8%e9%98%9f%e4%ba%8c%e8%90%a5%e6%8c%87%e6%88%98%e5%91%98%e6%ad%a5%e5%9d%a6%e5%90%88%e6%88%90%e6%bc%94%e7%bb%83%e7%95%99%e5%bd%b1%e8%90%a5%e6%8a%a5%e9%81%93%e7%bb%84    今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9周年,当天晚上在中央七台观看 [我是个兵] 特别节目。 40年前的军队生涯生治下涌入我的回忆中,战友廖新南记忆犹新地忆述,我是香港出生的香港仔,能够有机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中锻炼毕生难忘,也是般香港人无法体会的。 1972年底入伍于广州军区的三大野战军之,第55野战军164师炮兵团。入伍当初任警卫战士,摸爬滚打的野战训练令我更加坚强,我的冲锋枪射击全团比赛第2(那时名廖见真),后来调85加农炮营任装填手,快速装炮弹是我的强项,第4年升任军械员兼文书,所有的枪枝曾都受训练和射击, 包括班用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手枪,比般战士们的实弹射击多了几十倍。 4年多的军队生活终生受益,这种感受不是般人能体会的,今天我仍十分懐念纪律队伍的生活,所以当我今天出任香港红十字会耆英团九龙地区委员会主席的时候,对纪律队伍的情感,也是发自我的真正内心。

6%e6%b1%95%e5%a4%b4%e7%89%9b%e7%94%b0%e6%b4%8b%e5%86%9b%e5%9e%a6%e5%86%9c%e5%9c%ba-270年代初全军各大军区各兵种部队(含地方城乡武装民兵)备战态势,浩浩荡荡地走向全国各地野营大拉练,其盛况空前。

%e3%80%9011%e3%80%91%e6%bd%ae%e6%b1%95%e5%9c%b0%e5%8c%ba%e7%89%9b%e7%94%b0%e6%b4%8b%e5%86%9b%e5%9e%a6%e5%86%9c%e5%9c%ba-_大伙儿斗志昂扬分别随番号049004910492等部队投入全军大拉练,翻越跨仨县市的粤东山区和长途奔袭,武装泅渡等综合演习,而后调防潮汕牛田洋军垦。

%e7%89%9b%e7%94%b0%e6%b4%8b%e9%a3%8e%e6%99%af%e7%a7%80%e4%b8%bd当各师团大部队抵埗牛田洋指定位置时,驻地营房不足够,包括笔者与同厂香港子弟战友所在连队在内不少部队就地安营扎寨,住进窝棚,直接及时投入秋收、冬种、冬修水利、冬季军训。因而这也就是每每怀着军旅侨民心态,现在作为荷()(利时)(森堡)华人写作协会会员的笔者久居在邻近德国西部边陲的荷兰Cuijk市廿多年间自觉自愿多次参加于当地举行欧洲国际行军节的初衷与动力。

6-%e7%89%9b%e7%94%b0%e6%b4%8b%e6%b2%b3%e5%a0%a4不久前,55军广州战友联谊会会长,广州市荔湾区金花工业公司原副总理梁柏洪曾带领一些广州战友集体驱车回到老隆(现今龙川县)探访所属师团原驻地和重返牛田洋公干、观光时,尤其是了解到牛田洋已被联合国批准为中国首个GEF湿地国际示范区和汕头西部生态新城而今启动建设,更加唤起了香港籍战友和笔者及所有牵挂牛田洋的人们看到了如此希望踏进新世纪,将会幸福实现北有北戴河,南有牛田洋的壮丽目标!

编辑 陈雪霏

相关链接

匠心独运「荷兰理事组织会议」摄影展别开生面

今日头条:文学诺奖得主迪伦未能参加诺奖颁奖仪式其歌曲得以演唱

北欧中华网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今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别具一格,就在市中心有400多人在外面抗议诺贝尔中心选址设计之时,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瑞典国王和王后以及大公主维多利亚和丈夫丹尼尔王子等1500多人在音乐厅出席颁奖仪式。

带有英文歌词的歌曲录音。

诺贝尔基金会主席赫尔丁的演讲直面现实,给出的画面并不是那么乐观。但他坚持,诺贝尔中心将如期建设,一切按计划进行。据了解,外面抗议者主要抗议因为诺奖中心要在国家博物馆背后建设,势必要拆除两座房子,根据设计,新的诺奖中心将成为地标式建筑,会比其他楼高,这是他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在反对。他们说国王也不同意市政的规划,但是,到底谁说的有理,只能兼听两面。

在由两万多花卉装饰的诺贝尔大厅里,帕蒂.史密斯用她那充满磁性的嗓音,充分演绎鲍勃.迪伦的歌曲《坚雨将要下》。这首歌迪伦创作于1963年,他极力描述了血腥的杀场,女人和孩子,生灵涂炭。这首歌比《答案在风中飘荡》还要犀利,还要震撼。以至于史密斯唱到三分之一处就忘词儿了。她向全场道歉,说自己太紧张了。于是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鼓励她。然后,她告诉乐队,希望重来,乐队重来,唱了8分多钟,最后,文化部长在内的许多人都被唱哭了。国王也深情地抬头看她,国王王后也都报以热烈的掌声。瑞典首相勒文更是热烈地鼓掌,连连称好。

迪伦的歌曲犀利地揭露战争的危害,严厉批评战争贩子。或许,针对当今新当选的特朗普总统是个很好的警示。特朗普一上台,就开始和中国找茬,首先和周边的日本,台湾领导人,菲律宾等联系,故意给中国难堪。中国对特朗普当选给予十分客气的态度,认为无论谁当选都发展正常的友好关系。特朗普获胜后也那么说,但是,没几天就变卦,或者说,他早就想好了。对于这样的人,全世界都应该小心,属于反复无常,自私自利的人。凡事讲究我合适。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哈尔达内,考斯特利兹,化学奖得主邵力斯,司徒达特,费凌加,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特,霍尔斯特罗姆分别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获得诺贝尔奖证书。

下午一点根据惯例,诺贝尔和平奖在挪威首都奥斯陆颁发给了哥伦比亚总统桑托斯。

视频: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汉松经验之谈

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约然.汉松教授建议青年科学家立业要趁早。

汉松12月7日在接受北欧中华网采访时说,青年科学家完成博士学位后,要立即投入新的课题,尽早给自己提出挑战,因为从自身经验和其它老诺奖得主的经验看,人们的发现都是在30多岁时进行的。

多学数学其实是非常有趣的。现在需要跨界,但前提是要对自己的领域非常在行。然后,大家可以交流。

历史人物:姚桐斌-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国今天航天事业的发展,离不开过去那些海外留学的科学家。其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就是姚桐斌。

他是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据财经内参转发德国有才计划文章:

他的名字,

只有1%的中国人听过;

他的故事,

只有1%的中国人知道。

他是德国、英国极力挽留的科技人才,

他是妻子的好丈夫,孩子的好爸爸;

他是两弹一星的元勋,

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

他也是中国航天材料和工艺技术的奠基者。

没有他,中国无法造出自己的火箭材料,

没有他,中国第一颗卫星无法发射。

就是这样一位功勋卓越的科学家,

45周岁,正值壮年的他,

却惨遭凌虐,被人暴打致死。

他就是,姚桐斌


1922年9月6日,

姚桐斌,

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出生了。

这个家庭有8个孩子,三男五女,

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家里一穷二白,

全靠父亲早出晚归,母亲含辛茹苦,

他们才勉强能够度过日子。

姚桐斌的父亲,

觉得孩子需要接受一点教育,

但是可以算数,会写点字就够了!

于是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

在班里保持着第一名的好成绩。

小学毕业后,

他的父亲说什么也不肯继续送他上学,

校长数次跑到姚家劝说,

他的父亲,才答应让他继续念下去。

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

他是镇上唯一一个考上中学的孩子。

初三下学期时,

他突犯重病,不得不辍学在家。

痊愈后,

他的父亲就让他在老家摆摆摊,

卖香烟、火柴、洋袜等日常用品。

这一辍学,便是两年光阴。

后来,和父亲争执了一番,

父亲才终于同意让他继续读书。

1941年,他报考了五所大学。

两个月后,结果揭晓,

他报考的五所大学,

竟然全部都录取了他!

由于对矿冶专业的酷爱,

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

毕业后,

他在重庆经济部矿冶研究所,

找到了一份工作,

但是,他一边工作,

一边却在为出国留学做准备。

公费留学考试竞争激烈,

他却过关斩将,

以优秀的表现,

成功地被录取为公费留学生。

1947年6月,

姚桐斌告别了祖国,

前往远方的英国。

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研究生,

师从在冶金界声名显赫的,

弗· 康德西(V Kondic)教授。

他的求学之路,

依然是艰辛无比,

初到英国,国民政府便垮台了,

公费留学已经名存实亡,

为了省钱,他一日三餐,

只能靠白水和廉价的面包度日。

 

1949年10月1日,

毛主席向世界宣布,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姚桐斌得知消息后,

欢欣鼓舞!

他背上背包,

在英国各地奔走,

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

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

他需要省下每一个便士,

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当时,英国和台湾保持着外交关系,

台湾特务在英国,

看到了姚桐斌的爱国活动,

于是将他视为眼中钉。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

要“请”他去谈话,

谈话的内容是:

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

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

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

邀请姚桐斌去德国,

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

他接受了邀请,

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

仅仅三个月,

他就以惊人的天赋,

熟练掌握了德语。

他的工作,

赢得了依.皮沃斯基教授,

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德国亚琛大学的福洛贝格教授,

给姚桐斌妻子的来信中写道:

“桐斌有着阳光般的魅力,

研究所的同事都喜欢他,钦佩他。”

在外人看来,

他在德国如鱼得水,春风得意。

但实际上,他的内心,

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

依然是那一片古老的中国大地。

拳拳赤子心,悠悠爱国情。

1956年,身在欧洲的姚桐斌

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次年,他递交了回国申请,

德国知道他共产党的身份后,

强力阻挠,

最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交涉下,

才终于将姚桐斌接回了祖国。

他刚一回国,

北京钢铁学院、

沈阳金属研究所,清华大学,

就火热地抢了起来,

他们都希望能够争取到,

姚桐斌这样难得的人才!

最后,姚桐斌选择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研究院条件简陋,

研究室里除了一台显微镜外,

没有其它仪器设备。

有人问他,

为什么要到环境这么差的小单位工作?

去当个教授,日子岂不是过得很快活?

姚桐斌回答:

“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

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

因此,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事情。

愿意同大家一起,

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

1962年,703所成立,

成为我国唯一的,

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二十世纪50年代,

我国的材料工业水准不高,

连低合金钢都做不出来,

更别提航天材料了。

姚桐斌看得明白,

如果没有材料,

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

都是空谈!

那时候,中国都是向苏联购买材料,

但是如果一味依赖外国的材料,

将永远强大不起来。

钎焊合金是中国航天事业,

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

苏联根本不可能将技术告诉我们,

求助无门,自己又做不出来,

就在大家头疼的时候,

姚桐斌竟以一己之力,

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就生产出了钎焊合金。

他还在研究所内开设了英语班,

鼓励研究人员学习英语,

这样就可以看得懂国外的英语论文。

一时之间,掀起了一片学英语的大热潮。

1963年,

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

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

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

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

姚桐斌坦然回答说:

“我是中国人,

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

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

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从1960年至1965年,

703所前前后后开展了500多个研究课题,

其中半数为预先研究。

当初预先研究的部分,

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

卫星上天的事业上。

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他为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国家授予他,

全国科学大会重大发明奖,

他也成为了“两弹一星元勋”之一。

在生活中,

他更是一名温柔的丈夫,

慈爱的父亲。

研究所工作忙碌,

经常是早出晚归,

睡眠时间少得可怜,

但是,家里东西坏了,

他二话不说就自己亲自去修。

每天晚上,

他还为三个可爱的女儿检查作业,

哄她们入睡。

因为妻子彭洁清任教的大学很远,

每周六才能回家一趟。

于是,他除了忙科研,

就是照顾家里来做一些家务,

以减轻妻子的负担。

他的家在三楼,

每周六,他都会把客厅的门打开,

坐在家里面向门的沙发上,

这样,妻子一回家,

他就可以马上看到她了。

每逢星期六,

不管多晚,

他都一定要等到妻子回家,

共进晚餐。

而每个星期一早上五点,

彭洁清就得起床返回学校,

他工作已经是很辛苦了,

但是每次都会陪着妻子一起起床,

再一起轻轻吃早点,

不惊醒睡眠中的孩子。

之后,他会牵着妻子的手,

穿过大街小巷,

和她慢慢地走到汽车站,

亲眼看着妻子上车,

直到车子消失在路的尽头,

他才转身回家。

1968年6月8日,

这是黑暗的一天。

七机部两个对立的组织,

不断地发生小规模冲突,

导致许多人都已经不再上班,

但是姚桐斌却依然坚持去办公室工作。

当天快到中午12点时,

他准备回家吃午饭,

有两位703所的工程师劝道:

外面正在武斗,

您还是等一等,先别回家了。

因为妻子不在家,

他心里又惦记着孩子,

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去。

一进家门,

孩子们就开心地围了过来抱着他,

姚桐斌洗完手烧好饭,刚坐下,

还没来得及吃上一口饭菜。

突然,几个气势汹汹的家伙,

冲进了他的家门,

架着他就往楼口推,

一个家伙给了他狠狠两个耳光,

恶毒地骂着:“打死你这个反动权威!”

鲜血立刻就从他的嘴角流了出来,

脸也被打肿了。

残酷的折磨才刚刚开始,

另一个暴徒,

竟然用脚狠狠地踢姚桐斌的私部。

这样还不解恨!

那副伴随着他,

熬过日日夜夜,

阅尽众多科学论文的眼镜,

就在一个多小时前,

姚桐斌还戴着它,在阅读,

我国将要试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文件,

这些没有心肝的家伙,

直接把他的眼镜抓下扔在地上,踩个粉碎!

他们还骂骂咧咧地将姚桐斌架下楼,

楼下聚集了许多人来围观,

他们在楼下,又对姚桐斌,

进行了拳打脚踢。

其中两个人狞笑着,

各拿了一根暖气管,

向姚桐斌头上猛击过去,

霎时,鲜血直流他便昏厥了过去。

但是这些暴徒仍不肯罢休,

拖着他,就往他们的“总部”走,

路上,他的鞋袜都被拖掉了,

鲜血染红了道路。

姚桐斌两眼发直,已快失去意识。

总部的头头见了说:

“把姚桐斌托走,别让他死在我们这里!”

然后命令这些家伙,把他再拖回他家的楼前。

到了楼前,

暴徒们又朝着他的身上猛踢了几脚,

这才觉得解气了,扬长而去。

姚桐斌家所在的地区,

是“无产阶级革命派”的势力范围,

一位邻居发现了倒在地上的姚桐斌,

他赶紧向他们请求,

要将姚桐斌送到医院抢救,

但是得到的答复是:“不行!”

别无他法,

他只好把姚桐斌抬上楼,

放在客厅沙发上。

下午3时许,

姚桐斌因没有被允许医治,而停止了呼吸,

最终,惨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天刚好是星期六,

彭洁清下班以后,

满怀希望地赶回家,

心想:

桐斌肯定已经坐在沙发上,

静静地等着我了。

当她气喘吁吁地打开门后,

迎接她的,却是孩子们的啜泣:

“爸爸……被人打死了……”

她只觉得两眼一黑,

怔怔地在门口站了很久很久……

历经千辛万苦,

才回到祖国的顶尖科学家,

两弹一星的元勋,

就这样被活活殴打致死了。

此后,彭洁清每年都会去无锡故居,

向她的丈夫献上一束,

用黄丝带扎起来的45朵黄玫瑰。

在她心中,姚桐斌永远是45岁。

从他被害的那一刻起,

对彭洁清而言,

时间就已经戛然而止了…


后来,

我国某型号的火箭,

因为发动机材料不过关,

一直实验失败,停滞不前。

文革后,

科研人员终于根据国外期刊的一篇法语论文

解决了发动机的材料问题,

而让他们感慨的是

论文作者,赫然写着:

姚桐斌

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到如今看来,

不过是白驹过隙,

过往云烟罢了。

多少人毫不在意,

已将他遗忘在了历史里。

或是根本对他一无所知。

但是,

我们今天所在的强盛中国,

今天载人航天技术的世界领先,

是他,曾作为一代的追梦人,

为祖国的崛起奉献了一生!

他功不可没,

他的一生应该被世人所知,

他的丰功伟绩应该被每个中国人牢记,

希望我们能铭记这段历史,

和记住他的名字:

姚桐斌

浩然之气多磅礴,志士英名万古存。

每当正气贯日月,谁把生死放在心。

地靠正气得以立,天靠正气成至尊,

岂有智谋与巧计,能防邪毒来伤身。

光明磊落忠义心,我视生死如浮云。

我心悲伤悠绵绵,好似苍天哪有边?

贤哲虽然已远去,榜样令我心更坚。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青丹照古今!

推荐三个不错的微信公众号:



财经听潮(ID:tczjhzmx)
政商荟萃(ID:zshc88)

视频:物理学诺奖得主考斯特利兹的经验之谈

北欧中华网北欧绿色邮报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物理学诺奖得主考斯特利兹12月7日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他16岁上中学的时候对文科感觉记忆的东西很难。但是对于抽象思维的物理和数学却觉得非常容易。因此他选择了物理研究。

“我16岁时在英国上中学,要学三四种语言,人文学科,我的记忆力不好,如果说要记10件事情,我只对六件有把握,其它四件都是模糊不清,而数学和物理,我是可以做减法的,很容易理清脉络。”

考斯特利兹说,他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专门学习数学和物理的时候,不用再学文科了,他就可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上了。

“我当时最热衷的有三件事,一个是登山,一个是学物理,一个是找女朋友和家庭。”

考斯特利兹给年轻人的建议是一定要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不要学别人说你应该学的东西。而且一旦走上研究的道路,要记住,这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出人头地,出名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但是,因为是你自己想要学的,因此,你做起来会很高兴的。

头条要闻:《北欧中华网》应运而生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昨天看到一部电影的名字叫《我不是潘金莲》。心里突然想说,我不是潘金莲,我是谁?同时,又闪出另一部电影的名字《我不是杀人犯》。该片是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中放映过的。 可惜我没看。

我并不想对电影有什么评价,只是这两个否定句的题目让我感慨万千。潘金莲因为历史上已经有名,然后说,我不是潘金莲,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好奇心和眼球。同样,我不是杀人犯也有同样的嫌疑,可惜,我没有被吸引,但是同样的句子用多了,也就约定俗成地被人接受了。

同时我又想到另外两个名字,一个就是电影节期间的《凯渧说再见》Katty says Goodbye. 另一个是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Farewell to Arms.  Farewell也是说再见的意思,但是是永远都不要见了。象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在津巴布韦被开除出英联邦时,他主动说,Farewell, 永别了。给人印象十分深刻。

凯渧我之所以用渧而没有用蒂,原因就是凯渧的命运其实是十分悲惨的。生活中的眼泪和困难多于欢乐和自由。

所以,名字如果起好了,会有很大帮助,让人一下子记住,能抓住人的记忆。

同样,我当初创立《北欧绿色邮报网》的时候,是因为我觉得瑞典乃至北欧国家都非常注重可持续发展,他们是最早意识到工业化不可持续的问题的。在70年代,中国还没怎么建设的时候,就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了。因此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所以,本着这样的重心就起名绿色邮报网。因为身处北欧,所有又加上北欧二字。

《北欧绿色邮报网》是2014年初注册的。但是,到2015年5月底,笔者才把精力放在它身上。六月初一天就有3000多阅读量。后来回落到1500-2000左右。到现在也就是一年半多的时间。

《北欧绿色邮报网》以注重原创,注重稿件质量著称。本网稿件99%是原创。 主要是绿色新闻和华人的红色文化新闻。逐渐也引起华人的注意。渐渐的,华人朋友开始评头论足,有的人说,绿色邮报听起来没有欧洲时报名气大。

我心想一定是国内的高大上思想蔓延到这里来了。人们什么都喜欢大,喜欢有名气,不能容忍普通和一般。因此,建议我改名字。说了好多名字,但最后,想出的还是一个能代表华人大多数的一个名字,所以,就叫《北欧中华网》。其宗旨就是要做中国北欧中国瑞典之间的桥梁,反映瑞典华人华侨北欧华人华侨的风貌和生活。因为名字不一样,内容也各有侧重,因此,《北欧绿色邮报网》也依然在继续。

因此,希望广大华人华侨关注《北欧中华网》,有什么意见要求和希望,尽管提,有什么需求也可以尽管提,北欧中华网竭诚为您服务。

作为《北欧中华网》的创始人,本人深知其艰难,并非是改个名字,人家就都认可了,还是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同时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才能可持续,因此,《北欧中华网》热烈欢迎广大华人华侨朋友爆料,投稿,转发传播该网站。有需要刊登的信息,也不要客气,尽快与我们联系。

北欧中华网的网址是www.chineseonline.se

北欧中华网的生日应该是中国重返联合国45周年纪念日那天2016年10月25日。

info@chineseonline.se

微信: chenxuefei7

北欧中华网-CHINESEONLINE.SE

LATEST POSTS

260627705_8

图片新闻:比亚迪和千年水乡之梦

2016年11月25日 | 没有评论

Read more

лªÉçÕÕƬ£¬ÐÝ˹¶Ø£¬2016Äê11ÔÂ21ÈÕ £¨Ð»ªÊӽ磩£¨3£©Öйú´«Í³µÆÕ¹µãÁÁÐÝ˹¶Ø ÕâÊÇ11ÔÂ20ÈÕÔÚÃÀ¹úÐÝ˹¶ØÖйú´«Í³µÆÕ¹ÖÐÅÄÉãµÄ¾©¾çÁ³Æ×´óÐÍ×éµÆ¡£ ¡¡¡¡À´×ÔÖйúËÄ´¨×Ô¹±µÄÖйú´«Í³µÆÕ¹20ÈÕÔÚÃÀ¹úÐÝ˹¶ØÊеãÁÁ¡£ÊýÊ®×é´óÐͲʵÆΧÈÆ×ÔÈ»¡¢¿Æ¼¼¡¢ÈËÎÄ¡¢ÃñË×µÈÄÚÈÝ£¬Ïò¹ÛÖÚ³ÊÏÖÁËÁ÷¹âÒç²ÊµÄÊÀ½ç¡£ ¡¡¡¡Ð»ªÉç·¢£¨ËÎñ·É㣩

图片新闻:中国灯展在休斯顿

2016年11月25日 | 没有评论

北欧中华网报道:中国灯展在美国休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