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联合国中文日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海外影像节圆满结束, 瑞典中文学生两个视频获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2021联合国中文日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海外影像节圆满结束, 瑞典中文学生两个视频获奖。

4月20日是中国节气谷雨,也是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又恰逢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五十周年,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团和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共同举办了 “2021联合国中文日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海外影像节”, 面向海内外征集外国人原创有中国文化内容的影像作品,进行展播和颁奖,活动旨在向世界展现外国人眼中真实, 立体和全面的中国和中国文化。活动共收到来自27个国家的大约340条影像作品,活动共选出25条作品在中央电视台公益频道进行了展播,并在中文日当天举行了特别活动,公布了获奖名单。

瑞典学习中文的学生们在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的支持下,向影像节提交了两件作品,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两件作品均脱颖而出,获得组委会提名奖,成功进入了影像节展播,在央视和影像节官方平台上展示了瑞典中文学生的独特风采。

小提琴手Diana Parhizgar 和古筝演奏员金欣蕊合作演出的”春思芒种” 以网红歌曲芒种为素材,组合新颖别致,乐曲优美动听,在斯京市郊雄伟的狮谷城堡的背景衬托下,充分表现了”北国新春风初暖,已盼芒种净世间”的主题,展播后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欢迎,在影像节官方平台的点击量名列前矛。

瑞典大学生林有为(Mattias Lind) 是中国茶艺爱好者,谷雨,新茶初成时,他和朋友苏珊娜 (Sanna Zommarin)一起品茗谈艺,思古赏琴,兴到酣处,苏珊娜展示了中国传统舞蹈采薇。这段”新茶·采薇” 充分表现了瑞典同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喜爱。视频录制在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进行,也是中国文化在瑞典传播的一段佳话。

汉语桥俱乐部斯德哥尔摩站成立于2020年9月,是由中瑞教科文交流协会牵头发起的民间组织。宗旨是以汉语桥比赛和学习汉语为契机,发展瑞典汉语教学,促进中瑞教育、文化交流,增进中瑞人民友谊。汉语桥俱乐部负责人郝景霞,李凯担任了这次视频录制的制片人,他们表示:“疫情期间,困难重重,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圆满完成了视频录制,能够在这么高大上的平台上展示瑞典汉语教学的成果,表现瑞典优秀汉语学生的风貌,感到非常高兴”。他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喜爱汉语,喜爱中国文化的瑞典同学加入到汉语桥俱乐部中,大家一起用汉语来搭建中瑞友谊之桥。

以下是两个视频的链接,希望大家喜欢:

https://gongyi.cctv.com/2021/04/16/VIDEmWRLwVVefXpsFgYT9a9a210416.shtml?spm=C74732.PUe52f1yGKmo.EQBRo5CeiUfx.7

https://gongyi.cctv.com/2021/04/16/VIDEcU2MvMDdNlLQg0UlT9oN210416.shtml?spm=C74732.PUe52f1yGKmo.EQBRo5CeiUfx.10

时评: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杜好田帮农民卖土豆想到的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

今天看到一则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的一个报道,讲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杜好田因为帮助农民卖土豆把土豆变成锅巴而申请延期毕业,并获得教授的同意。

看了这则新闻感到很激动。因为我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民种的庄稼不容易,很多时候,一丰收了,反而卖不出去了,价格也降低了。比如苹果太多会烂掉,卖也卖不上价钱,茄子太多也只能烂掉。5分钱一斤白给一样。问题就是有些尴尬,因为家里的苹果如果多也就是比平时多了一些,你说建一个加工厂,生产苹果酱,也不够规模。因为中国农民的土地就是那一亩三分地,没有多余的。因此,尴尬的时候很多。

如今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际上给农村发展提供很大空间。杜好田就给大家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利用自己学习的技术,为陕北农民解决卖土豆难的问题。那就是把正常的土豆改良品种变成粉色的土豆,然后,加工成粉色的锅巴,这样,单是在校园里就销售很好。

作为一个学习的项目,他和团队帮助一个镇的农民解决卖土豆难的问题。直接把土豆加工以后销售,可以提高销售价值。这样也为脱贫作出了贡献。这正是中国应该发展的道路和实践。就这一个例子,反映了方方面面的进步。

首先,过去的学习理论很难联系实际。学生们在学校死读书,读死书,没有实践经验。这样,大学生即使毕业了,也很难找到工作。而且以前都是眼高手低,都希望到大机关去工作。在习近平总书记领导下的今日中国,发展已经到每家每户。尤其是对困难户都实行精准扶贫。因此,大学生能到乡镇去扶贫,把学到的技术应用到农村非常好。

其实,中国的农村和农民才是中国的巨大支撑。有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才保证城市的极大丰富的物质供应。但是,有的地方因为偏僻,还不能和大城市联系好,因此,出现销售难的问题。而杜好田的实验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以致用的实验。

第二,中国农村农民和城市脱轨。联系不密切。理想状态应该是城市的土豆食品加工厂应该和农村有密切联系,一旦土豆成熟了,立即有工厂来接收。或者是农民自己就有加工的场子,那样,就直接销售加工后的土豆食品,收益更好。

以前,我学习德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讲的是父母和孩子讨论学习什么。在德国中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定学习方向了。那些致力于搞研究的人可以继续学习高中上大学。而一部分人可以不用上大学,直接进技校。孩子跟爸爸说,我不想上大学。爸爸问为什么,他说上大学毕业以后反而不好找工作。学历越高,工作越难找。其实,这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中学毕业了,直接进工厂,德国的工厂从小就培养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很多高级工程师,都是从实践中学习出来的。

在瑞典,也是可以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工作一年或者是周游世界一年,作为实习一样,然后,再上大学是可以的。或者大学毕业工作一年以后再读研究生也是可以的。这样就给人思考和实践的余地。学以致用,学习是因为感兴趣而学等等。

而在中国一段时间以来是非常严格的就是一口气象我爸爸说的把所有大学的门都读到关门为止。然后,学历高的进入国际机关,感觉所谓高大上的部门当一个小卒。现在,大学生似乎也越来越难找工作。不象我们毕业那时候抢手。但是,你实践经验没有,用人单位也不愿意让你来了就是实习,希望你马上能派上用场。

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物理系的同学想来我们外语系听英语课,老师都把他撵出去了。其实,这种精神应该给予鼓励,或者是可以提供条件满足人们学习不同只是的需求。

这是说学校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面。学校里有没有实习,似乎也不是必须的。这一点很不好,应该是必须的,而且实践要多一些,培养的人才更好。

关于农民的问题。在西方的经合组织国家里,例如,在新西兰,葡萄酒农场主就用电脑来联系市场,观察市场,看市场的需求量,根据需求量来决定他生产的酒量。这样就避免生产多了,葡萄酒会降价或者卖不出去。如果需求量大,可以加大生产。总之,农民和市场密切联系。农场主也是产品加工厂的厂长。一条龙服务。因此大农场主都是很富有的。

而在中国由于包产到户口粮田数量很少。其生产的产品不能规模化。因此,只能够自己口粮,卖不出好价钱。就拿土豆来说,我们的农民,依然是直接卖土豆。

但是,在西方,超市里的土豆产品实在是太多了。孩子一天到晚的选择各种土豆片,有黄色的,也有粉色的,各种品牌。这都是土豆加工出来的产品。农民种植大量土豆,除了卖新鲜土豆外,也卖各种加工食品。或者是农民与加工厂联系密切,或者是自己直接有加工厂。农民有农场主协会来组织起来,确定自己生产什么,怎么生产,怎么定价,怎么销售等一系列的事宜。

而中国农村有很多农民的小规模就十分困难。近年来已经有很大改善。例如,我哥家种玉米,就有人帮助承包机械化种植,然后,秋天有人来收购。这就形成了农业农村和城市工业的有机结合。如果农村能够大规模生产,在当地或者城乡结合部设厂,加工,就更好了。

中国现在已经发展到这个阶段了,中央的政策可以贯彻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了。中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脱贫了。象杜好田这样的大学生能够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这也是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国现在也开始甚至很多地方已经实行了大农业,在这个过程中,依然要注意不要侵犯农民的利益,让他们能够平稳过渡。有困难的农民能够及时得到帮助。这样就会越来越好。

报道说,杜好田的教授同意他延期毕业时间,这也是一个灵活的教学方式,让他做事有始有终,帮助他把这个项目搞完,这都是很好的实践,值得称赞。

桂从友大使就中瑞关系等问题接受瑞典电视台专访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4月21日,桂从友大使接受瑞典电视台专访,就中瑞关系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瑞典电视台记者在使馆草坪上专访桂大使

 桂大使指出,中瑞两国没有历史恩怨,没有地缘政治冲突,没有现实利益冲突。双方有超越意识形态、社会政治制度差异,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成功经验。两国在双边、地区和国际问题上有广泛共同利益。中瑞应聚焦共识,管控分歧,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出发,推动中瑞友好合作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桂大使强调,人权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取得进展。14 亿中国人民正在为人权事业的继续进步作出不懈的努力。

瑞典新冠疫情依然不容乐观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4月20日,瑞典公共卫生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现在瑞典疫情形势依然非常严重。当日报道新增感染人数高达16956人,接近最高时的17000多人。

瑞典公共卫生局负责人泰格内尔说,什么时候出现拐点还不知道,这取决于大家的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周,如果大家都能坚持遵守规则,将会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如果我们不遵循建议,趋势就不会扭转。

泰格内尔说了句大实话。现在在瑞典防疫主要是靠自己自觉,如果你不自觉,到处乱走,经常聚餐或者在家里隔离不好,就会很容易感染。还是那句话,4月份在瑞典最低温度依然是零下一度到零上一度之间,白天也就是10到14度左右,因此,是最适合病毒传播的时候。也是人们最容易得感冒的时候。

因此,大家必须自觉遵守规则,没事呆在家里。不要出门聚会。不要到商店等公共场所去。由于瑞典感染的比较均匀,很多家里人要想隔离也不太容易,互相感染的机会也是很多。这更需要大家多多注意。

目前,在斯德哥尔摩及其他地方可能都有网购,例如在斯德哥尔摩的大中华超市,新亚洲超市都可以网购蔬菜和各种食品。如果不愿意做饭,也可以到熊猫饭店和钓鱼台2号饭店网购正餐和饺子,烤鸭等各种食品。

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再忍一个月。等天气热一点了,或许会缓解一下。现在,很多年轻人似乎对疫情不那么重视,随便聚集外出。结果也是60岁以下的人感染的越来越多。

瑞典的学校现在都开学了,也都不再上网课了。因此,年轻人依然有感染的。瑞典当局建议大家继续在家里办公。勤洗手,有症状别出来,呆在家里。同时,也需要锻炼,晒太阳,到没人的地方去散步锻炼。

针对新冠,只能是坚持坚持,再坚持,隔离隔离再隔离。不要恐惧,不要害怕。就是要忍受一下寂寞。大家可以通过各自的协会或者朋友在网上交流。

最近,华人一些社团组织种菜,报税,跳舞,唱歌等网上活动,相信可以缓解一下大家的焦虑情绪。有焦虑感,和朋友聊聊天,会得到很大的缓解。

百年一遇,我们一定要坚定,坚强,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病毒的。好消息就是现在基本上开始给65岁以上的老人打疫苗了。因此,目前的死亡人数降了下来。年轻人或者是中老年人还是要坚持。高烧的要吃退烧药。多休息。好好睡眠。

刚刚看一个消息,要想睡的好,就要早睡早起。早上5点6点起床是最好的时机,因为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早上起的早,晚上也会睡的好!

驻瑞典使馆发言人就瑞典少数政客涉华错误言论发表谈话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中国驻瑞典使馆发言人日前发表评论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崇尚相互尊重,而且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将鲜花送给别人时,先闻到花香的是自己;将泥巴砸向别人时,先弄脏的是自己的手。

  “我们对与任何持不同观点和看法的瑞方人士对话、交流、沟通持开放态度。中瑞共识与合作远大于分歧。希望瑞方少数政客与我们相向而行,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友好愿望和根本利益出发,聚焦合作、求同存异,共同推动中瑞友好合作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日前,瑞典民主党、基民党的少数政客就涉华和中瑞关系发表错误言论,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们对此予以谴责并坚决反对。

在这些少数政客看来,所谓言论自由就是只有他们肆意就涉华问题发表谎言的自由,没有我们纠正他们谎言的自由;就是只有他们抹黑、攻击中国党和政府的自由,没有我们陈述事实和真相的自由。这哪里是新闻自由,明明就是他们的“言论专制”!

中国发展 世界获益 ——桂从友大使在瑞典中小企业“中国日”活动上的致词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4月15日,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阁下出席瑞典中小企业中国日活动,并在网上发表致辞。

他说,尊敬的瑞典企业家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瑞典政府认为,中国对瑞典非常重要,中国市场具有巨大潜力,今天的“中国日”活动非常及时!各位企业家长期积极致力于推动中瑞务实合作和友好关系发展,我对此高度赞赏。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现在的北京到处春意盎然,一片生机勃勃。而斯德哥尔摩也踏入初春时节,虽然偶有寒流,但挡不住春天的步伐。这就像中瑞两国关系,虽然有杂音和干扰,但是我相信中瑞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是任何势力都阻挡不了的。

朋友们,我愿与大家分享几个关键词:

一是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2020年世界经济出现深度衰退,贸易投资大幅萎缩,全球供应链循环受阻。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控制住疫情,率先实现复工复产、复业复市。2020年,中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经济总量稳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外贸规模创历史新高,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表现,中瑞双边贸易额逆势增长,达到178.43亿美元,同比增长0.91%。瑞典对华出口94.78亿美元,上升3.65%,连续多年保持对华顺差。

二是100周年。中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1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人类经济增长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高速增长奇迹。今年2月,习近平主席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10年完成《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事实一再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关键。

三是机遇。中国的发展带给世界机遇。今年3月初,全国两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宏伟蓝图。在“十四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务实合作。中方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与各方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将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将加快数字领域国际合作,突出创新对全球发展的引领作用;将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推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上述举措将为疫后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大正能量和稳定性,为包括欧盟国家在内的广大国际社会提供新一轮合作机遇和发展空间。

四是互补。中瑞经济高度互补,合作潜力巨大。根据《瑞典日报》的最新统计,2020年,进入中国市场的16家瑞典大型企业,在华获利超3200亿克朗(约373亿美元)。中国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而瑞典是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国家。中瑞在绿色低碳、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健康医疗等领域合作前景广阔。中国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14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四五”期间,中国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为瑞典商界提供更大的潜在市场。

下面,我请使馆经商参赞韩晓东和大家交流。

预祝“中国日”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桂大使总结的非常到位,用八个字总结中瑞关系,增长,100年,机遇和互补,充分说明了中瑞之间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中瑞合作越来越深入。

瑞典新冠疫情情况依然严峻:今天有8000多最新感染案例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据4月13日下午,瑞典公共卫生局(以下简称卫生局)召开新闻发布会报道,瑞典新冠感染情况依然十分严峻,今天依然有8000多最新感染案例。防控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因为瑞典目前的防空措施可谓最严格,但是,由于对轻症没有很好的治疗,只是自己呆在家里隔离,可以说瑞典的隔离情况依然不是很理想。以下是新闻发布会的重点内容:
1、Anders Tegnell首先介绍全球疫情,到第13周末,数据没有大变化,但有一定增长。全球报告了1.32亿感染病例。
2、国家卫生和福利委员会部门负责人Thomas Lindé介绍,目前,没有地区报告灾难模式,有12个地区报告增强模式,5个地区为员工模式。4个地区为正常模式。疫情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方面,2个地区报告有灾难性影响,6个报告严重影响,14个报告重大影响。所有地区都报告了短期和长期影响。疫情现在正在沉重打击整个国家。
3、Thomas Lindén表示,自上周一以来,重症监护病房中covid-19患者人数有所增加。现重症监护患者人数与1月6日第二波中的人数相同。自4月5日起,住院患者中covid-19的患者有所增加。从上周的1600名增加到了1758名,这是最新数字。重症监护病房的新冠肺炎患者比例已上升至所有护理患者的2/3。有几个地区尤其需要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特别是护士。在许多地区,计划中的治疗受到限制,更多的资源用于治疗covid-19。负担继续加重。
4、Anders Tegnell 介绍,感染的传播持续扩大,最严重的是东南亚和印度。在欧洲,有某种趋于平静的趋势,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5、Anders Tegnell介绍瑞典情况:不幸的是,我们的感染人数持续增加。这绝对是感染的高度传播,并且没有明显的放缓迹象。大多数年龄段都能看到患病人数的增多。儿童群体感染有所减少,可能与在儿童群体中进行更多的检测有关。重症监护病房的压力也反映出瑞典的感染扩散水平仍然很高,与圣诞节前相同。重症监护患者数量是最稳定的,可以显示感染在社会中传播程度的指标。死亡病例迅速减少。我们现在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一方面,感染人数增加了,但同时进行的疫苗接种工作减缓了感染的速度。两种力量交织在一起意味着现在我们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水平。
6、Anders Tegnell发布各地区情况:尽管大多数地区都有上升趋势,但情况好坏参半。
索姆兰地区:长期以来,感染患者数量一直急剧增加,现在仍处于持续快速上升状态。医疗卫生方面也负担沉重。
乌普萨拉地区: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来阻止传播,感染数量迅速增加,对医疗卫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厄勒布鲁地区:该地区的感染传播急剧上升。
西约特兰:发展不太明了,有起有落。没有戏剧性地上升,而是逐渐增加。
斯科纳:与其他地区相比,感染相对较低。 但有增加的趋势。
7、Anders Tegnell介绍,疫苗接种工作将尽可能加快进行。其中最年长群体已经达到很高的疫苗接种覆盖率。即使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接种数量也在迅速上升。我们延长了两次接种的间隔时间,因此那些接受首次接种的人会更快地增加。重要的是,现在我们开始获得大量疫苗,可以以最佳方式使用它们。重要的是,为您提供的疫苗是当今市场上出售的三种非常好的疫苗。
8、Anders Tegnell 强调,鉴于瑞典现在感染的范围很广,重申瑞典和全球正在采取的基本战略原则:保持距离很重要。这是得到保护的基础,可以减少感染的传播。感染在家庭和工作场所都经常发生。尽可能在家中工作很重要,这不仅是因为工作场所是容易接近和传播感染的地方,同时也避免了到办公场所时发生的交通拥堵。
9、提问:关于Janssen疫苗,在收到有关可疑副作用的警报后,该疫苗现已在美国暂时停止使用。 欧洲药品管理局(EMA)将对此进行调查。瑞典公共卫生局是否会在本周停止Janssen疫苗的接种?
回答:我们正在研究EMA和我们在美国同事提供的数据。本周末及下周Janssen疫苗将到货,到时会进一步了解。根据我们所了解的情况,直到下周,EMA才会提供更多信息。
10、提问:癌症患者担心他们现在没有被优先接种疫苗。应该优先考虑这一群体吗?
回答:癌症患者和所有有医疗风险的患者都处于第3阶段。在几个地区,我们已经开始接近这一阶段。
一些地区还需要几周时间开始第3阶段的接种。今天早些时候我们收到消息,卡尔玛地区已经开始了第3阶段的接种工作,这也是瑞典第一个开始第3阶段接种的地区。
11、提问:感染仍不断传播,为什么延长了其他场所的限制时间,而学校却保持开放?
回答:关于开放学校,我们已经谈论了很多。我们对开放学校和关闭学校可能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比较。学生不能到校学习,他们感到非常糟糕,没有获得所需的知识。 这一点您必须考虑到。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封闭的学校对社会感染的传播只有微乎极微的影响。儿童极少会患重病。对我们而言,很显然,对所有相关的人来说,保持学校的开放更为重要。我们之所以不添加其他限制,是因为我们已经设置了可以发挥作用的限制。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必须以最佳方式遵守这些措施。这就是我们阻止感染传播的方式。
12、提问:医院里因感染新冠而寻求救治的患者数量在增加。可能是受复活节假期的影响吗?
回答:那些现在住院的人在复活节假期之前已被感染。被感染者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生病,然后需要几天的时间才需要住院治疗。
13、提问:美国感染控制机构CDC已确定新冠病毒几乎从未通过表面传播。我们不停地洗手是不是不必要?
回答:这是不对的。您必须将其分开。他们谈论的不是手的表面,而是被飞沫覆盖的桌子和购物车以及其他物体的表面是否会传播病毒仍然在质疑中。洗手对抵抗所有传染源都有好处。人与人之间的感染,手通常是感染途径的一部分。我们也从未将表面感染作为重要的感染途径。
14、这是疫情期间的第二次复活节,您是否看到统计数据受到的影响?
回答:是的,它通常是受影响的。 长假期会导致感染数量的减少。因为检测数量大大减少。这对感染传播的影响可能会带来不同。这也与人们在周末过着不同的生活有关。 人们不在学校或工作场所。
提问:复活节是否增加或减少了感染的传播?
回答:还不知道。我想等几天看看。
15、提问:乌普萨拉的局势非常紧张,儿童中感染的蔓延在不断扩大。老师和工会均证明学校处于拥堵状态。能否允许重新考虑疫苗接种优先顺序?
回答: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确定接种疫苗的优先次序并进行落实,这其中需要考虑到所有参与者,因为我们希望通过接种疫苗实现的目标是减少死亡人数和重病。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为老人接种。之后是不同类型的医疗风险群体。
16、提问:现在年轻人中间感染传播也很多。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在学校进行检测,瑞典为什么不做这一选择呢?
回答:我们正在与国家教育局(National Agency for Education)和其他机构合作,研究如何利用瑞典的体系尽可能地在学校进行检测。我们希望提供一个有关责任分工以及如何很好地实现的计划。我们正在等待测试的批准,以便个人可以自行使用。另外,个人的快速检测正在进行中。
提问:什么时候可以在学校到位?
回答:批准的是正在寻找的医疗产品代理商。但是我们将在下周初提供一些有关快速测试的说明资料。
17、提问:瑞典是否有数据显示在医院时感染covid-19?
回答:不,我没有看到这样的数据。
18、提问:乌普萨拉地区今天呼吁进行“个人封锁”。您对那条消息有何看法?
回答:乌普萨拉说了我们一直都在强调的话,即您必须减少与平时不认识的人的亲密接触。由于该地区形势严峻,需要更多地强调。我认为表达方式没有问题。

Geely Officially Joins Global Automotive Quality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ATF

Stockholm, April 13, (Greenpost) –Geely Officially Joined Global Automotive Quality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ATF according to a press release from the company.

  • Geely Auto Group becomes member of global automotive standards organization, IATF
  • New milestone in IATF history with admission of first Asian member
  • Geely Auto Group to participate in setting future global standards for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2021 April 08, Hangzhou,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Automotive Task Force (IATF), a global organization setting automotive quality standards have announced that Geely Auto Group (Geely) has become the newest OEM voting member of the organization. The appointment of Geely to the organization as the first Asian member marks a historic mileston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ATF. Geely will participate in the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with other global automotive groups and automobile association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s automotive industry. Geely has nominated Dr Howard Xu, Senior Quality Director at Geely Auto Group to be its voting representative in the IATF.

The admission of Geely into the IATF is recognition of the Group and its subsidiary brands’ commitment to quality management. As the leading Chinese automaker in the world, Geely will work with European and American automakers to improve and revise IATF quality standards, propose future standards, and add an Asian voice t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s an authoritative organization setting standards for the global automotive industry, IATF is committed to optimizing the standardization process, improving production efficiency in 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 and establishing a globally unified automotive industry quality standards management system and quality control tools. Its members include the national automobile associations from the US (AIAG), Italy (ANFIA), France (FIEV), UK (SMMT) and Germany (VDA) as well as major global automotive groups such as BMW, Daimler, Ford, GM, Renault, Stellantis, and Volkswagen.

The IATF 16949:2016 Quality Management Standards for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Related Parts is a globally recognized automotive industry standard. Meeting the IATF 16949:2016 standard is the most basic requirement for a global automaker and parts supplier. Currently, more than 80,000 global automakers and parts manufacturers have passed the certification. Geely requires all suppliers to pass the IATF 16949:2016 certification.

In China, Geely Auto Group is also member of 18 sub-committees in the National Technical Committee of Auto Standardization (NTCAS) and has taken lead in the formulation of 183 national industry standards. Now as a new member of the IATF, Geely will also be involv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international quality standards which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itor Xuefei Chen Axelsson

探访“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赶考”永远在路上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网石家庄4月6日电 题:探访“进京赶考”出发地西柏坡:“赶考”永远在路上

图为党员干部在西柏坡纪念馆前合影。 陈林 摄

  中新社记者 鲁达 陈林

  在中国革命圣地西柏坡,28米高的西柏坡纪念碑,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纪念碑下,依山设计的三组浮雕,再现了三大战役的战争场面。通往纪念碑的台阶上,“赶考”两个大字格外醒目。

  此时的西柏坡,山坡郁葱,春意盎然,迎来红色旅游旺季。中共中央旧址小院内,梨树吐绿,杏花绽放,一批批游客在这里参观学习,重温“赶考精神”。

  毛泽东旧居内,桌上翻开的日历,定格在1949年3月23日。这一天,中共中央从西柏坡出发进京“赶考”,开启了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

  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赵迪说,每次在这里讲解时,都会特意强调这一天是“赶考”纪念日。从今年3月初开始,全国各地来西柏坡进行党史教育学习的人非常多,特别是3月23日前后,迎来了小高潮。

  一墙之隔的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内,“一部电话、两张地图、三套桌椅、四间平房”是当时艰苦作战条件的写照。距此约百米,是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70多年前,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地处太行山东麓鲜为人知的西柏坡,一度成为整个中国的“心脏”。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并向全党提出了牢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述。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康彦新说,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筹建新中国的重大任务。今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政权、如何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问题都摆在了面前。在离开西柏坡前后一个月,毛泽东多次提到“不做李自成”。离开西柏坡进京建立新中国时,他用中国古代读书人进京赶考改变命运的历史来比喻这次赴京建立新中国,提出了“赶考”命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面对中国革命发展的新情况、新形势下,经过长时间思考而提出的。

  纪念“赶考“,传承精神,是为了更好地迎接考试。70多年来,“赶考“的红色基因在这里赓续传承,并走向全国。

  与西柏坡隔湖相望的曹火星纪念馆,也迎来了一批批游客。馆内,曹火星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遍遍循环播发。传唱至今,依旧经久不衰。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副教授赵亦彭说,“赶考”命题其实是对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一种实践与延续。“赶考”命题正是将这一精神直接转化为对现实工作的具体指导,是对“两个务必”精神的现实结合与形象演绎。

  他表示,当年提出“赶考”并践行“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其实也是在面对着属于自己的新时代。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立于中共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之上,正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赶考”永远在路上。(完)

编辑 陈雪霏

时评:日本福岛排核污水入海的计划应该被制止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本决定在福岛排核污水入海,这不但是自杀行为,而且非常不道德。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你没有给别人,但是,随便往大海里放,将造成附近海域严重核污染,这必将为周边国家带来灾难。

虽然说,大海很浩大,但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证明,这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的行为,尤其是工业化行为是有能力改变自然的。尤其是日本,一个非常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能源主要靠核能。但是,日本已经两次遭遇核力量的沉重打击。第一次是二战时美国扔的原子弹。第二次,就是福岛核泄漏。

如果日本真的把核污水排入大海,大海里的生物将在劫难逃,必将对自然造成严重伤害。这是自杀行为。必须要制止。

正确的方式应该是集中核污水在一个有限的地方,严格密封。至少在能够处理之前,不要伤害无辜。要严格密封好。否则,估计福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虽然还没有研究,但是,笔者怀疑太平洋的很多珊瑚礁都死去了,是否跟澳大利亚直接把污水排到大海有关呢?也许他们现在不排了,但是,在90年代中期还是一直在排的。污水管道直接插入大海深处。

当然,当人类的行为非常渺小的时候,无论大海还是河流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那是在污染物非常少,不足以污染环境的时候。而现代化工业的力量已经证明对环境和水的污染造成了严重后果。例如,在欧洲的波罗的海,由于周边国家长期排污,造成那里的水污染,长期以来投入巨资,但是,现在,人们依然不敢吃那里的鱼。

因为鱼吃了污染物会产生滞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是无法消除的。更何况日本的污水是核污水。人们应该切记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演。人类不应该让物欲冲昏了头脑。

我上大学时,曾就有一个英语老师叫潘蜜瑶。她就到处呼吁,人类不要再搞核武器了,因为一个原子弹就造成那么惨烈的打击。搞核武就是走上不归路了。

核能的利用是好,但是,核废料,核废水究竟该怎么办,这个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好好合作,一起研究如何应对。日本政府不应该自行决定随便就往大海里排放。

因此,我们坚决支持福岛民众集会反对排核污水到大海。该行动必须立即放弃。

日本福岛民众举行集会反对政府排核污水入海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1日下午,来自日本福岛县各地的民众,在磐城市小名浜港附近举行集会,反对政府将核污水排入大海。

总台记者 何欣蕾:来自福岛各地的民众自发聚集在街头,大家打出了反对含氚废水排入海洋,海洋在哭泣、鱼类在哭泣、地球在哭泣的标语,也有民众打出了守护故乡的大海、守护渔业、守护孩子们的标语。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表达着对排污入海方案的反对,也表达着守护家乡、守护海洋环境的决心。

此次集会由福岛当地环保组织发起,福岛县的民众代表、环保组织成员以及各界代表先后发言,从排污入海方案的安全性、政府决策过程是否充分听取民意等方面表达了反对的观点。

福岛县磐城市议会议员 佐藤和良: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完全没有听从国民的声音,政府关于排核污水入海的计划,并没有和国民充分协商。对此福岛县民众、渔业从业者、相关产业从业人员都表示反对,我认为这种日本政府单方面的强行决定是一种暴行。

据组织此次集会的民间环保团体统计,福岛县内59个市町村议会中有41个市町村议会不赞成排核污水入海的方案,其中的25个表示强烈反对,16个要求日本政府慎重应对并提交相关意见书。截至2020年12月,该环保团体已经收集到45万份日本民众签名,反对将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水处理水排放入海。

福岛县居民:希望就排核污水入海的问题充分协商,充分商讨应该如何应对。希望政府能告诉我们真实的情况,希望可以全面讨论排核污水入海的问题。

福岛县居民:(除了排核污水入海)还有在陆地上保存,埋入地底等多种处理方式。但是这些情况并没有向民众充分说明,只宣传排放入海这一种方法。我希望政府能充分说明处理核污水的各种方法,切实听取民众的意见。政府没有听取民众的意见,对此我感到非常伤心。虽然想要信任政府,但是却感觉到政府的做法难以令人信赖。

福岛县居民:希望政府不要如此草率决定,希望政府能够更加切实去论证可行的方案,希望政府能最终选择排核污水入海之外的其他解决方案。

(来源:央视新闻)

侨说一带一路|挪威侨商曹侃

来源:清华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

北欧绿色邮报网

2021年4月6日晚八点,“侨说一带一路”大型线上系列演讲活动的第九场成功举办。本次讲座嘉宾是北欧集团董事长、挪威华商会会长、2018欧洲华人十大科技领军人才、挪威卑尔根孔子学院联合创始人曹侃先生。我院全体研究人员、丝路规划研究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组织人事局、沐盟集团丝路国际家族办公室等几十位专家和领导在线上聆听。

Image

在挪威拼搏40年

曹侃先生从1981年16岁到挪威自费留学(工科、理科双硕士),至今在挪威居住、工作40年。曹先生从1993年就开始在挪威做地产项目,边工作还边学习当地法律。如今年他领导北欧集团发展到了70多个员工,30家子公司,做了多个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曹先生的地产建筑理念是“为民众而建造”。如今他的项目价值15亿欧元,其中包含Cicignon Park(欧盟地平线2020)智慧城市项目1000 套住房。Eidsvoll项目有1500套住房。欧盟地平线2020项目还获得欧盟审批7百万欧元作为科研经费。曹侃先生被评为Fredrikstad市第14位最有影响力人物,最有影响力的非本市人。40年的拼搏为他赢得众多殊荣,除了公司和社团职务,他还荣获“第十届华人榜·企业家精神奖”,被选为全国政协海外列席委员、挪威卑尔根工商联合会智囊团委员、挪威Østfold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等。

Image

北欧集团品牌建设

曹先生的地产建筑理念秉承“我们为民众而建造高水平规划建筑设计、高标准低碳要求、高度幸福社区建设”,这种智慧城市的设计方案和实践也受到了其他国家事务所的认同和称赞。公司为了做到高标准低碳,和大学合作,创造了挪威“欧盟地平线2020”标志性建筑。曹先生对品牌建设的要求是“内在品质美与外观美相结合的形象美;我行我素,有自己的独特性;做少数人、少数机构才能做到的事情;有许多的成功案列;解决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工作的某方面需求。”

公司同时也通过访问其他国家的项目来增加国际视野,利用资本运作来为公司提供血液,加上宏观、微观并重,保证公司发展又见森林,又见树木。在北欧国家强契约精神的环境下,坚持执行高的法规、技术和行业标准。曹总也谈到雇佣最优秀的法律、经济、技术顾问团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品牌战略合作上,公司和挪威、欧洲大学、NGO合作、和建筑名师合作,这是把品牌做出名做出品质的一个重要战略。

Image

       成功的子女教育曹侃先生除了事业成功,也培养了三个非常优秀的子女。曹先生说“家和万事兴”,再忙碌也尽量晚上一起在家里和孩子们吃饭,一起交流当天的学习和感悟。曹先生要求孩子们进入家族企业之前要至少有在三个国家的学习经历和至少三年的工作经验。

曹先生的女儿是管理学硕士毕业,曾到上海复旦大学留学一年。也帮助父亲做地产运营。两个儿子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大儿子博士毕业,且建立了曹氏方程式、小儿子是挪威的高考状元。三个子女除了学习和工作,还是学校乐队成员。

Image

“一带一路”建设的建议

曹侃先生提出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政策建议:资金支持方面,在“一带一路” (“五通三同”) 框架下,建议由中国政策性银行和四大银行在其内部设立海外华人“一带一路”专款专用的投资基金。海外华人华商是建设“一带一路” 的忠实拥护者和一支重要力量。这样的投资基金可以为华侨、华人企业创造积极参与的条件,并促成华人企业、居住国、祖籍国三方共赢的局面。投资基金可以按地区划分,比如北欧、欧洲、北美、非洲等。华侨企业方面,涉侨部门/侨界进一步鼓励、推动海外华人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以创新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全面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海外华人企业生存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和难题。华人企业在这方面的经验,对国内企业的海外拓展也有一定的相互参考和借鉴价值。文化交流方面,他建议涉侨部门/侨界与外国留学生、新生代华人华侨建立交流联谊机制。外国留学生、华侨后代们是促进中国和各国合作共赢的最好大使。外国留学生包含在华和已回国的留学生。交流机制应包含涉侨部门、外国留学生和侨领。也要加强汉学家的学术交流,要更加包容和理解汉学家的研究。同时,曹先生也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智囊顾问短缺、技术标准、碳中和、影视拍摄等的实际问题。

编辑 陈雪霏

贫穷不是命中注定!中国减贫成绩单,亮眼!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中新网客户端北京4月6日电 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3万余字的白皮书全景式反映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

  “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白皮书中列举了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中国向世界交出一份亮眼的减贫成绩单。

资料图:福建华安县仙都镇进入繁忙的采茶季。 黄建和 摄

  ——贫穷不是命中注定 贫困并非不可战胜

  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减贫的实践表明,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

  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

资料图:山东农行加大农户信贷投放力度,助力特色种养专业户发展香菇、平菇等菌类大棚。 陈鹏 摄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8元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农村,增速比全国农村高2.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增收脱贫能力稳步提高。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560万人。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

  ——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都能在所在村上幼儿园

  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实现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都能在所在村上幼儿园和小学。

  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水平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

  实施定向招生、学生就业、职教脱贫等倾斜政策,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51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拓宽贫困学生纵向流动渠道。

资料图:青海乡村医生开展诊疗。 张添福 摄

  ——99.9%以上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

  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围,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措施,99.9%以上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疗保险制度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

  贫困地区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98%的贫困县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医院,贫困地区县级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贫困人口的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

  ——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

  截至2020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贫困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

  加强贫困地区通信设施建设,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远程教育加快向贫困地区学校推进,远程医疗、电子商务覆盖所有贫困县,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资料图:扶贫干部(左)和蜂农研究冬蜜优质高产的方法。 祝桂峰 摄

  ——超300万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扶贫一线

  中国从2013年开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2015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

  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

  ——5年间超24万人因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被处分

  中共十八大以来,对498件扶贫领域典型问题线索进行督办,查实率87%,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追责问责,通报曝光69起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2016年1月至2020年11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33.77万个,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46.45万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4.13万人。

新疆披露一起官员勾结恐怖组织“东伊运”分裂国家、投敌叛变犯罪事实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6日电(记者潘莹、路一凡)6日,新疆举行涉疆问题新闻发布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首次公开披露新疆在反恐、去极端化斗争中,查处长期隐藏在重点职位上的“两面人”希尔扎提·巴吾东的犯罪事实。

  希尔扎提·巴吾东1966年6月25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洛浦县,1988年毕业后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警校任教,不久后申请调回和田。从一名基层公安民警干起,曾历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法厅厅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并官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副秘书长,希尔扎提·巴吾东以党员领导干部身份为掩护,长期策划实施分裂国家活动,投靠“东伊运”组织,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并向境外人员非法提供情报。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东伊运”在新疆境内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暴力恐怖犯罪,造成大量无辜群众和警察伤亡。2002年,联合国将“东伊运”列为恐怖主义组织。2004年,该组织更名为“突厥斯坦伊斯兰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浪涛介绍,希尔扎提·巴吾东为达到分裂国家目的,以宗教为幌子,采取政治拉拢、宗教扶持、经济帮助、法律庇护等方式,唆使、支持、纵容分裂分子、宗教极端分子,公开宣扬宗教极端和民族分裂思想,促使宗教极端思想急速升温,为实施分裂国家、暴恐活动培植思想土壤、提供行动环境;其长期在和田地区墨玉县充当“三股势力”保护伞,为“独立建国”保留“火种”;在经济上扶持分裂分子,积极储备分裂资金,并主动或者通过境内分裂分子勾结境外分裂势力,以达到分裂新疆的目的。

  2003年5月,希尔扎提·巴吾东任和田地区墨玉县公安局局长期间,与从境外回到墨玉县的恐怖组织“东伊运”骨干成员塔伊尔·阿巴斯会面,共同谋划“民族独立”,希尔扎提·巴吾东承诺会尽己所能提供帮助。2006年,希尔扎提·巴吾东安排墨玉县大清真寺原哈提普阿布拉江·巴克尔(已判刑)出国朝觐,与塔伊尔·阿巴斯会面,互通信息。2015年,因希尔扎提·巴吾东的“突出贡献”,被“东伊运”组织确定为新疆“独立建国”后的领导人选。2015年9月,希尔扎提·巴吾东在前往境外考察时,向境外人员提供情报。

  此外,经法院审理查明,希尔扎提·巴吾东还教唆他人参加“东伊运”组织;将其受贿所得的120万元和一套房产提供给“东伊运”组织使用;唆使、支持墨玉县大清真寺原哈提普阿布拉江·巴克尔干预司法行政事务;邀请宗教人士在其女儿婚礼上进行非法讲经活动;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1112.2429万元;徇私舞弊,违规为服刑人员提供庇护,故意隐瞒服刑人员脱逃事实;身为司法工作人员,故意包庇违法犯罪嫌疑人。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法院对被告人希尔扎提·巴吾东以分裂国家罪、投敌叛变罪、为境外非法提供情报罪、参加恐怖组织罪、帮助恐怖活动罪、利用极端主义破坏法律实施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徇私枉法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庭庭审中,依法保障其各项诉讼权利。宣判后,希尔扎提·巴吾东认罪悔罪,未提出上诉。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新华社北京4月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6日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全文如下:

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

(2021年4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崭新历程

  (二)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快速推进

  (三)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历史新阶段

  二、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一)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二)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

  (三)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四)特殊困难群体生存发展权利有效保障

  (五)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三、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一)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三)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四)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五)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

  四、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二)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三)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

  (四)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

  (五)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六)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五、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的减贫和发展加快全球减贫进程

  (二)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提供支持和援助

  (三)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

  结束语

  附录:中国扶贫标准的变化和调整

前言

  贫困是人类社会的顽疾,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贫困及其伴生的饥饿、疾病、社会冲突等一系列难题,严重阻碍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发展史就是与贫困不懈斗争的历史。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不平衡,长期饱受贫困问题困扰。中国的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贫困治理难度超乎想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以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信念和意志与贫困作斗争。中共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中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也是人类减贫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的大事件,为全球减贫事业发展和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减贫的实践表明,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只要有坚定意志和决心并付诸实际行动,就能够向着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迈进。

  为记录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历程,介绍人类减贫的中国探索和实践,分享中国扶贫脱贫的经验做法,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

  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又是饱经苦难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为摆脱贫困艰难求索。近代以后,在封建腐朽统治和西方列强侵略下,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亿万民众处于贫困甚至赤贫状态。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奋力抗争,始终梦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始终梦想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崭新历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人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进行了长期艰辛奋斗。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农民翻身解放作为革命的基本问题,领导人民进行土地革命、实行“耕者有其田”,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遭受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仍、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中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创造了根本政治条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面对一穷二白、百业凋敝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重整山河。在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废除,消除了造成农民贫困的主要制度因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最基本制度保证。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大兴农田水利。大办农村教育和合作医疗,探索建立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五保”制度和特困群体救济为主体的农村初级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向前推进,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水平逐步提高,占世界近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初步满足。

  (二)改革开放极大促进了中国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

  1978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又一次伟大革命,为中国注入了创新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改革开放初期,面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贫困发生率高的严峻形势,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的重要论断,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实施一系列农业农村重大改革,从国家层面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在农村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理顺了农村最基本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迅速扭转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实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了扶贫标准、重点片区和贫困县,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通过一系列重大举措,解放了农村生产力,释放了农村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和观念更新,中国扶贫开发进入历史新时期。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农村贫困问题大大缓解的同时,贫困问题由普遍性分布呈现分层、分块、分化等新特征,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问题凸显。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继续推进大规模扶贫开发国家行动。1994年,中国国务院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纲领。“八七计划”提出,从1994年到2000年,力争用7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96年,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到20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目标绝不动摇,确定了由救济式扶贫转向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夺取“八七计划”的胜利作出部署。2001年,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在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基础上,继续向纵深推进。按照当时的扶贫标准,200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20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3.5%。

  进入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政策新举措。对扶贫工作重点与瞄准对象作出重大调整,把中西部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区域,在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基础上,选定15万个贫困村作为扶贫对象,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和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开展易地搬迁扶贫和生态移民。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取消农业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变。2011年,中共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按照当时的扶贫标准,201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8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为2.8%;2011年,中国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在新的扶贫标准下,中国贫困人口为1.22亿。

  (三)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减贫进入脱贫攻坚历史新阶段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关键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为减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财力、物力基础,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同时,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时刻挂念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众,把扶贫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花的精力最多,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强调“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拉开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理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时指出,“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聚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进行再部署再动员,指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求全党全国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做好“加试题”、打好收官战,信心百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出席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连续7年在全国扶贫日期间出席重要活动或作出重要指示,连续7年在新年贺词中强调脱贫攻坚,每年在全国两会期间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多次回信勉励基层干部群众投身减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考察了20多个贫困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倾听贫困群众意见建议,了解扶贫脱贫需求,极大鼓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消除绝对贫困的艰辛历程,极不平凡,极不容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初心使命,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践行对人民的承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接续奋斗,付出巨大牺牲,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信赖。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双手,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和汗水,摆脱了绝对贫困,走上了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充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有力彰显,为更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新时代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图1),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图2),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一)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脱贫攻坚战,贫困人口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大幅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条件明显改善,既满足了基本生存需要,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贫困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贫困人口收入水平持续提升(图3)。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增长持续快于全国农村,增速比全国农村高2.3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占比逐年上升,转移性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自主增收脱贫能力稳步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效显著,2016年至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贵州、云南、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份贫困人口累计减少1560万人。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又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普查显示,贫困户全面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平时吃得饱且能适当吃好,一年四季都有应季的换洗衣物和御寒被褥。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增多、水平持续提高,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制度保障范围,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等措施,99.9%以上的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面实现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医疗保险制度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贫困人口全面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专栏1)。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和巩固提升工程,累计解决2889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饮用水量和水质全部达标,3.82亿农村人口受益;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从2015年的70%提高到2020年的83%。

  (二)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根本改变

  长期以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匮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脱贫攻坚战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且使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

  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出行难、用电难、用水难、通信难,是长期以来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基础工程,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全力推进,补齐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简称“四好农村路”,专栏2)为牵引,积极推进贫困地区建设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截至2020年底,全国贫困地区新改建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贫困地区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努力改善贫困地区水利基础设施条件,2016年以来,新增和改善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029万亩,新增供水能力181亿立方米,水利支撑贫困地区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大幅提升贫困地区用电条件,实施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骨干电网和输电通道建设等电网专项工程,把电网延伸到更多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专栏3)。加强贫困地区通信设施建设,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远程教育加快向贫困地区学校推进,远程医疗、电子商务覆盖所有贫困县,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基础设施的极大改善,从根本上破解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难题,畅通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人流、物流、知识流、信息流,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解决好贫困人口吃饭、穿衣、居住等温饱问题基础上,大力提升贫困地区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贫困人口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为贫困地区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后劲。2013年以来,累计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10.8万所,实现贫困地区适龄儿童都能在所在村上幼儿园和小学。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0年底,中西部22个省份基层文化中心建设完成比例达到99.48%,基本实现村级文化设施全覆盖;持续推进文化下乡,贫困群众也有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贫困地区医疗条件显著改善,消除了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98%的贫困县至少有一所二级以上医院,贫困地区县级医院收治病种中位数达到全国县级医院整体水平的90%,贫困人口的常见病、慢性病基本能够就近获得及时诊治,越来越多的大病在县域内就可以得到有效救治。综合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县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超过国家扶贫标准,1936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救助供养政策;6098万贫困人口参加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极大释放了贫困地区蕴含的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产业结构显著改善,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光伏、旅游等新业态新产业蓬勃兴起,推动了贫困地区经济多元化发展,扩大了市场有效供给,厚植了经济发展基础。贫困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保持较快增长,2015年以来,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幅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约7个百分点。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激发了贫困群众提升生活品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拉动了庞大的农村消费,为促进国内大循环提供了支撑。

  优秀文化传承弘扬。加强贫困地区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繁荣发展。实施国家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引导和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保护好、发展好当地优秀传统技艺。支持贫困地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源,加强保护研究、人才培养、展示推广,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开展留存扶贫印记活动,建立贫困村扶贫档案,鼓励支持扶贫题材影视文艺作品创作,生动记录脱贫致富历程。贫困地区优秀文化的保护传承,既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也延续了文脉、留住了乡愁。

  生态环境更美更好。将扶贫开发与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通过生态扶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脆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等措施,贫困地区生态保护水平明显改善,守护了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脱贫攻坚既促进了贫困人口“增收”,又促进了贫困地区“增绿”,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广大农村旧貌换了新颜,生态宜居水平不断提高。

  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通过脱贫攻坚,“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突出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专栏4)。

  (三)脱贫群众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脱贫攻坚既是一场深刻的物质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既取得了物质上的累累硕果,也取得了精神上的累累硕果。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充实和升华,信心更坚、脑子更活、心气更足,发生了从内而外的深刻改变。

  脱贫致富热情高涨。脱贫攻坚不仅使贫困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增加了收入,而且唤醒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极大提振和重塑了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勤劳致富、勤俭持家,创业干事、创优争先的精气神,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劲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群众比着把日子往好里过,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形成了你追我赶奔小康的浓厚氛围。

  主人翁意识显著提升。脱贫攻坚为贫困群众参与集体事务搭建了新的平台。扶贫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实行“四议两公开”,建立健全村务监督机制,推广村民议事会、扶贫理事会等制度,让村民做到“大家的事大家议、大家办”,拓展了贫困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议事管事空间,提高了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了建设家乡的热情,乡村发展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现代观念不断增强。脱贫攻坚打开了贫困地区通往外部世界的大门。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打通了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丰富了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网络的普及让贫困群众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贫困群众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规则意识、市场意识等显著增强,脱贫致富的点子越来越多、路子越来越宽。

  文明新风广泛弘扬。深化贫困地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五好”家庭创建,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推广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做法,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开展弘扬好家风、“星级文明户”评选、寻找“最美家庭”等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贫困地区文明程度显著提升。俭朴节约、绿色环保、讲究卫生等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贫困群众的新追求,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邻里和睦、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社会风尚广泛弘扬,既有乡土气息又有现代时尚的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正在形成。

  (四)特殊困难群体生存发展权利有效保障

  中国高度重视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群体中特殊困难人员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特殊政策,加大帮扶力度,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水平持续提高,生存权利充分保障,发展机会明显增多。

  贫困妇女生存发展状况显著改善。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将妇女作为重点扶贫对象,实现脱贫的近1亿贫困人口中妇女约占一半。实施《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把缓解妇女贫困程度、减少贫困妇女数量放在优先位置,扶贫政策、资金、措施优先向贫困妇女倾斜,帮助贫困妇女解决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问题。累计对1021万名贫困妇女和妇女骨干进行各类技能培训,500多万名贫困妇女通过手工、种植养殖、家政、电商等增收脱贫。累计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4500多亿元,870万名妇女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小额信贷实现创业增收。19.2万名贫困患病妇女获得救助,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项目在贫困地区实现全覆盖。通过“母亲水窖”“母亲健康快车”“母亲邮包”等公益项目,投入公益资金41.7亿元,惠及贫困妇女5000余万人次。

  困境儿童关爱水平明显提高。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对儿童教育和健康实施全过程保障和干预。开展儿童营养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提高贫困地区儿童健康水平,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24月龄婴幼儿每天免费提供1包辅食营养补充品,截至2020年底,累计1120万儿童受益。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为先天性结构畸形、部分遗传代谢病和地中海贫血贫困患病儿童提供医疗费用补助,累计救助患儿4.1万名,拨付救助金4.7亿元。组织各类志愿者与孤儿、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结对,开展关爱帮扶,覆盖儿童和家长2519.2万人次。建立儿童之家28万余所、儿童快乐家园1200余个,为留守、困境儿童提供文体娱乐、心理疏导、生活照顾、家教指导等关爱服务。大幅提高孤儿保障水平,机构集中养育孤儿和社会散居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611.3元和1184.3元。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累计投入17亿元、惠及22.3万名病残孤儿。实施福彩梦圆孤儿助学工程,累计投入5.4亿元、惠及在校就读孤儿5.4万人次。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25.3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照当地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范围。

  贫困老年人生活和服务保障显著改善。持续提高农村养老金待遇和贫困老年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农村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进一步解决。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全面建立,惠及3689万老年人。实施老年健康西部行项目,在西部贫困地区开展老年健康宣传教育,组织医务人员、志愿者开展义诊和健康指导服务,促进西部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提高。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制度,推动贫困老年人医疗保障从救治为主向健康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失能贫困老年人关爱照护,全面开展核查,确认62.7万失能贫困老年人,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59万人,失能贫困老年人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贫困残疾人保障水平全面提升。700多万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残疾人特殊困难群体消除贫困的奇迹。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400多万残疾人。1066.7万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残疾人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54.7万贫困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178.5万户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得到解决。贫困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得到更好保障,8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65.3万户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改造,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创新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五)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脱贫攻坚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贫困治理领域的成功实践。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了国家贫困治理体系的完善,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农村基层党组织更加坚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扶贫工作决策部署的战斗堡垒。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抓扶贫先强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精准选派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把农村致富能手、退役军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具有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优秀党员选配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增强,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明显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贫困地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信任、信心进一步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基层群众自治更加有效。脱贫攻坚有力推动了贫困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层治理更具活力。村委会(居委会)作用更好发挥,贫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不断加强。认真落实村(居)务公开,坚持重大问题民主决策。坚持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群众的事由群众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之初,很多贫困村几乎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到2020年底全国贫困村的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2万元。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改变了很多村级组织过去没钱办事的困境,增强了村级组织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不断壮大。2013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开展精准帮扶。广大基层干部和扶贫干部心系贫困群众、甘愿牺牲奉献,满腔热情地为贫困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了贫困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在脱贫攻坚的艰苦磨砺中,广大基层干部和扶贫干部坚韧、乐观、充满奋斗精神,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更加坚定、本领进一步增强。大批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支援贫困地区建设,大批企业家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很多高校毕业生放弃城市的优厚待遇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变富变美的农村吸引力不断增强,大批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建设农村的人才留下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贡献力量。

  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升。脱贫攻坚为贫困地区带来了先进发展理念、现代科技手段、科学管理模式,显著提升了贫困地区的社会治理水平。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和方法手段,为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促进了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能力显著增强,贫困地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有序。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底气。这一伟大胜利,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初心使命和强大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了中国人民为实现梦想拼搏奋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品质,彰显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不屈不挠、敢于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品格。脱贫攻坚伟大实践锻造形成“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激励中国人民为创造美好未来继续奋斗。

三、实施精准扶贫方略

  对于贫困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找准贫困人口、实施扶真贫是普遍性难题。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中国在脱贫攻坚实践中,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做到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实施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五个问题”,增强了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提升了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

  (一)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扶贫必先识贫。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大、结构复杂,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贫。科学制定贫困识别的标准和程序,组织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摸清贫困人口分布、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情况。贫困户识别以农户收入为基本依据,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农户申请、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整户识别;贫困村识别综合考虑行政村贫困发生率、村民人均纯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等情况,按照村委会申请、乡政府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等程序确定。对识别出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组织开展“回头看”,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剔除识别不准人口、补录新识别人口,提高识别准确率。建档立卡在中国扶贫史上第一次实现贫困信息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精确瞄准了脱贫攻坚的对象,第一次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第一次构建起国家扶贫信息平台,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二)加强领导、建强队伍,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脱贫攻坚涉及面广、要素繁多、极其复杂,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贯彻执行。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脱贫攻坚管理体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各级党委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责任书、立下军令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脱贫攻坚期内,贫困县党委政府正职保持稳定。有脱贫任务的地区,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和监督检查,组织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专栏5),加强脱贫攻坚督导和监察(专栏6),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果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加大关心关爱干部力度,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引导广大干部在决胜脱贫攻坚中奋发有为、履职尽责。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普遍建立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制度,按照因村派人、精准选派的原则,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作风实的干部驻村扶贫。广大驻村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心系贫困群众,扎根基层扶贫一线,倾心倾力帮助贫困群众找出路、谋发展、早脱贫。从2013年开始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到2015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都有驻村工作队、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截至2020年底,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

  (三)区分类别、靶向施策,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千差万别,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中国在减贫实践中,针对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症下药,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实现精准扶贫。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支持和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支持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等新业态新产业发展(专栏7),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推进食品加工、服装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增强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动能。累计建成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形成了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1.2万个。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44万家、农民合作社71.9万家,72.6%的贫困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紧密型的利益联结关系。产业帮扶政策覆盖98.9%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建立科技帮扶结对7.7万个,选派科技特派员28.98万名,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76万个,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5万余项,支持贫困地区建成创新创业平台1290个。为贫困户提供扶贫小额信贷支持(专栏8),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完善带贫机制,鼓励和带领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对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生存条件极差、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专栏9)。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符合条件和群众自愿原则,加强思想引导,不搞强迫命令。全面摸排搬迁对象,精心制定搬迁规划,合理确定搬迁规模,有计划有步骤稳妥实施。960多万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搬迁实现脱贫。对搬迁后的旧宅基地实行复垦复绿,改善迁出区生态环境。加强安置点配套设施和产业园区、扶贫车间等建设,积极为搬迁人口创造就业机会,保障他们有稳定的收入,同当地群众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在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的同时,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不断扩大政策实施范围,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2013年以来,贫困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7450万亩,选聘110多万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建立2.3万个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队)。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国土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工程建设和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发展木本油料等经济林种植及森林旅游,不仅拓宽了增收渠道,也明显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实现了“双赢”。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坚持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加强教育扶贫,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专栏10)。持续提升贫困地区学校、学位、师资、资助等保障能力,20多万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全部返校就读,全面实现适龄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有保障。实施定向招生、学生就业、职教脱贫等倾斜政策,帮助800多万贫困家庭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培训、51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重点高校定向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70多万人,拓宽贫困学生纵向流动渠道。开展民族地区农村教师和青壮年农牧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累计培训350万余人次,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先后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金口河区开展试点,覆盖43万学龄前儿童,帮助他们学会普通话。

  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聚焦特殊贫困群体,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工程,集中供养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全国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每人每年2068元提高到2020年5962元,提高188.3%。扶贫部门与民政部门定期开展数据比对、摸排核实,实现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中国还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其他多渠道多元化扶贫措施。大力推进就业扶贫,通过免费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东西部扶贫协作劳务输出、扶贫车间和扶贫龙头企业吸纳、返乡创业带动、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形式,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在本地或外出务工、创业,贫困劳动力务工规模从2015年的1227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3243万人。开展健康扶贫工程,把健康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举措,防止因病致贫返贫(专栏11)。深入实施网络扶贫工程,支持贫困地区特别是“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完善网络覆盖,推进“互联网+”扶贫模式。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把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等项目形成的资产,折股量化到贫困村,推动产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破解村集体经济收入难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采取一系列应对疫情的帮扶举措,加大就业稳岗力度,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有效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

  (四)严格标准、有序退出,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明确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和程序,既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被脱贫”,也防止达到标准不愿退出等“该退不退”。制定脱贫摘帽规划和年度减贫计划,确保规范合理有序退出。严格执行退出标准,严格规范工作流程,贫困人口退出实行民主评议,贫困村、贫困县退出进行审核审查,退出结果公示公告,让群众参与评价,做到程序公开、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公正。强化监督检查,每年委托第三方对摘帽县和脱贫人口进行专项评估,重点抽选条件较差、基础薄弱的偏远地区,重点评估脱贫人口退出准确率、摘帽县贫困发生率、群众帮扶满意度,确保退出结果真实。2020年至2021年初,开展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全面准确摸清贫困人口脱贫实现情况。贫困人口、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后,在一定时期内原有扶持政策保持不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监管,留出缓冲期,确保稳定脱贫。

  (五)跟踪监测、防止返贫,解决“如何稳”的问题

  稳定脱贫不返贫才是真脱贫。对脱贫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防止返贫和产生新的贫困。继续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持续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做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多渠道促进就业,强化社会管理,促进社会融入,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坚持和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等制度。继续加强扶志扶智,激励和引导脱贫群众靠自己努力过上更好生活。开展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工作,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精准扶贫方略,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减贫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面对新矛盾新问题大胆闯、大胆试的创新勇气,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懈探索,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远大追求。精准扶贫方略,不仅确保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而且有力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

四、为人类减贫探索新的路径

  消除贫困是全球性难题。各国国情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减贫标准、方式方法、路径手段也不同。中国减贫立足本国国情,深刻把握中国贫困特点和贫困治理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中国在减贫实践中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拓展了人类反贫困思路,为人类减贫探索了新的路径。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共产党是有远大抱负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既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100年来,不管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团结带领人民与贫困作斗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采取一系列超常规政策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努力让贫困群众有更好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居住条件。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脱贫成效的重要尺度,集中力量解决贫困群众基本民生需求,宁可少上几个大项目,也要优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投入;宁可牺牲一些当前利益、局部利益,也要服从和服务于减贫工作大局;宁可经济增速慢一些,也要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在脱贫攻坚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用自己的辛劳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扎根一线、任劳任怨,基层党员干部呕心沥血、苦干实干,广大志愿者真情投入、倾力奉献。他们有的长期奋战在扶贫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付出很大牺牲;有的为群众脱贫四处奔波,爬山涉险,不辞劳苦;有的常年加班加点,积劳成疾;有的为扶贫工作负伤,仍然带病坚持工作。脱贫攻坚以来,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问题本质上是对人民的根本态度问题,以人民为中心是扶贫减贫的根本动力。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上,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真正识贫、扶贫、脱贫,减贫才会有不竭动力、明确方向和好的办法。

  (二)把减贫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

  贫困地区发展条件差,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弱,消除贫困仅仅依靠个体、区域、民间等力量远远不够,必须作为执政党和国家的责任,上升为国家意志、国家战略、国家行动。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定国安邦的重要任务,制定实施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建议,都把减贫作为重要内容,从国家层面部署,运用国家力量推进。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锚定一个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谋划、强力推进。从党的领袖到广大党员干部,情系贫困群众、心怀减贫大业,全党目标一致、上下同心。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制定印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目标、路径和具体措施并一以贯之抓下去。各级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图4),构建多元资金投入体系(专栏12),为减贫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建立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动员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等制度体系,为脱贫攻坚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民之贫富,国之责任。减贫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艰巨工作,实现减贫目标,领导人的情怀、意志和决心至关重要,执政党和国家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发挥主导作用、汇聚各方力量至关重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三)用发展的办法消除贫困

  贫困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作为拥有14亿人口、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包括贫困问题在内的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精力搞建设、谋发展,通过发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把改革作为消除贫困的重要推动力,从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到改革开放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免除农业税,再到中共十八大以来实行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和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消除导致贫困的制度性、结构性因素,不断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积极顺应全球化潮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为广大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拓宽了增收渠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既对减贫形成了强大的带动效应,也为大规模扶贫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发展是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唯有发展,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科学路径和持久动力;唯有发展,才能更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

  (四)立足实际推进减贫进程

  贫困问题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致贫原因也呈现差异性和多元性。中国立足本国国情,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结构等的变化,科学制定减贫标准、目标、方略,不断创新减贫理念、方法、手段,循序渐进、持续用力、滴水穿石。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通过社会制度变革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减缓贫困。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是通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带动减贫,重点采取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经济结构,开发当地资源,发展商品生产,提高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进入新时代,在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扶贫路径由“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转为统筹集中,扶贫模式由偏重“输血”转为注重“造血”,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转为主要考核脱贫成效。中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减贫事业推进的实际,逐步调整提高扶贫标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的发生演变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贫困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科学研判制约减贫和发展的瓶颈因素,找准释放减贫动力的突破口,因时因势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创新减贫的策略方略和政策工具,提高贫困治理效能。

  (五)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

  贫困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扶贫减贫既要借助外力,更要激发内力,才能形成合力。中国充分尊重、积极发挥贫困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培育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使贫困群众不仅成为减贫的受益者,也成为发展的贡献者。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既富口袋,更富脑袋,让贫困群众既有脱贫致富的想法,又有脱贫致富的办法。依托农民夜校、新时代讲习所等,加强教育培训,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改进扶贫方式,建立正向激励、比学赶超的有效机制,更多采用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激励贫困群众依靠劳动创造幸福。大力宣传自强不息、奋斗脱贫的先进典型,广泛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用双手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是顶天立地的真正英雄。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励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贫困。

  (六)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合力

  扶贫减贫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共产党依托严密组织体系和高效运行机制,广泛有效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专栏13),推动省市县各层面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优势互补,缩小区域差距。积极开展定点扶贫,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军队帮扶贫困县或贫困村(专栏14)。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献智献力。积极推动各行各业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广泛动员民营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引导市场开发能力强的主体进入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地区,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专栏15)。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公民个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开展扶贫公益活动。设立国家扶贫日,建立脱贫攻坚国家荣誉制度,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营造了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氛围。

  中国减贫实践表明,只有动员和凝聚各方力量,引导全社会关爱贫困群众、关心减贫事业、投身脱贫行动,形成共同意志、共同行动,聚力攻坚克难,才能最终战胜贫困顽疾。

  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开创出来的一条成功道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深化了对人类减贫规律的认识,丰富发展了人类反贫困理论,提振了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消除绝对贫困的信心,为其他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破解现代国家治理难题、开辟人类社会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提供了中国方案。

五、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始终把自身命运与世界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减贫合作,做国际减贫事业的倡导者、推动者和贡献者,与各国携手共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中国的减贫和发展加快全球减贫进程

  10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从翻身解放到解决温饱、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小康,中国以自己的发展为人类反贫困作出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显著缩小了世界贫困人口的版图,“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实现了快速发展与大规模减贫同步、经济转型与消除绝对贫困同步,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二)国际社会对中国减贫提供支持和援助

  新中国成立后,努力打破外部封锁,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争取国际社会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联合国发展系统和世界银行在扶贫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同时接受部分发达国家提供的援助、实施减贫合作项目,不仅在资金投入、知识转移、技术援助等方面获得支持,而且学习借鉴国际社会先进的扶贫理念与方式方法,推动了中国减贫事业发展。中国先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和组织合作,在部分贫困县实施外资扶贫项目,引进各种优惠贷款和无偿援助。国际减贫交流合作项目缓解了项目区贫困人口的贫困程度,推动了中国减贫的制度创新和管理水平提升,为项目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国际社会给予的宝贵支持和帮助,中国人民永远铭记在心。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中国始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他国家减贫和发展提供支持。

  (三)中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交流合作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不断深化减贫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携手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减贫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在国家百废待兴、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即向有关国家提供援助,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援助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进入新时代,中国担负大国责任,推动对外援助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注入中国力量。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重大场合宣布中国开展国际发展合作的一系列务实举措,已按期落实或正在按照进度有序推进(专栏16)。中国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支持帮助相关国家更好实现减贫发展。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共建“一带一路”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大洋洲和欧洲等地区1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多种形式的援助,减免有关国家债务,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

  实施惠及民生的国际减贫合作项目。在亚洲地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开展乡村减贫推进计划,在老挝、柬埔寨、缅甸三国乡村基层社区实施“东亚减贫示范合作技术援助项目”(专栏17)。在非洲地区,中国为非洲国家援建水利基础设施、职业技术学校、社会保障住房等设施,打造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实施中非菌草技术合作、中非友好医院建设、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建设等项目(专栏18)。在南太平洋地区,中国推动落实对太平洋岛国无偿援助、优惠贷款等举措,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医疗等技术合作援助项目。在拉美地区,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帮助受援国当地民众摆脱贫困。中国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等机构,面向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实施农村教育转型、教师培训等项目。

  分享交流减贫经验。通过搭建平台、组织培训、智库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减贫交流,分享减贫经验。在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与联合国驻华机构联合举办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活动。中国发起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改革开放与中国扶贫国际论坛等一系列研讨交流活动。与东盟秘书处和东盟有关国家合作,面向基层村官(社区官员)实施“东盟+中日韩村官交流项目”。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组织合作开展国际减贫培训,2012年以来,共举办130余期国际减贫培训班,来自116个国家(组织)的官员参加培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贫穷、饥饿、疾病侵蚀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和信心。建设什么样的世界、人类文明走向何方,攸关每个国家、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每个人都有过上好日子的权利。各国应担负起对人民的责任,积极推进减贫发展,让公平正义的阳光冲破贫困落后的阴霾,照亮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中国愿同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构建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结束语

  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中国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面临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中国共产党将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驰而不息、接续奋斗,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中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到2035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那时的中国乡村,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

  到205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全面振兴。那时的中国乡村,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那时的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国向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高目标继续迈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始终将自身发展与人类发展紧密相连,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繁荣发展的未来中国,是更加开放包容的中国,是与世界形成更加良性互动的中国,是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国。

附录 中国扶贫标准的变化和调整

  根据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确定扶贫标准,是中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扶贫以来一直的做法。

  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为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5亿,主要解决温饱问题。2001年制定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865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9422.8万。2011年制定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时,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2010年不变价),对应的贫困人口数量为1.22亿。

  脱贫攻坚以来,中国的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以户为单位,主要衡量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一收入”就是该户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两不愁三保障”就是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中国的贫困人口退出标准是综合性多维标准,不仅衡量收入水平,还考量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程度,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①《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农业合作社对于社内缺乏劳动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的社员,在生活上给予适当照顾,做到保吃、保穿、保烧(燃料)、保教(儿童和少年)、保葬,使他们的生养死葬都有指靠。

  ②中共十三大提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③198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来源:《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④“三西”指甘肃省河西地区、定西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是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集中连片最困难的地区之一。1982年12月,中国启动实施“三西”农业建设,共涉及47个县(市、区)(1992年扩大到57个)。“三西”农业建设在中国扶贫开发历程中具有开创性、先导性、示范性意义,在改革单纯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集中力量实施片区开发、易地搬迁扶贫、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对于从198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开展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中共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新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下世纪中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⑥“两不愁三保障”是指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

  ⑦“直过民族”是云南省对部分民族的特定称谓,源于这些民族在民主改革时期,跨越一个或几个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⑧脱贫攻坚普查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对脱贫攻坚成效的全面检验。2020年至2021年,中国在中西部22个省份开展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重点围绕脱贫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全面了解国家贫困县脱贫实现情况。普查内容包括建档立卡基本情况、“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获得帮扶和参与脱贫攻坚项目情况,以及县和行政村基本公共服务情况等。

  ⑨“三区”是指: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省、云南省、甘肃省、青海省涉藏州县。“三州”是指: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

  ⑩“四议两公开”,是指在村党组织领导下对村级事务进行民主决策的基本工作程序。“四议”指党支部会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两公开”指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

  ⑪2021年2月,中国宣布消除绝对贫困。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致信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一重大成就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所描绘的更加美好和繁荣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取得的非凡成就为整个国际社会带来了希望,提供了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