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发布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10月13日,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国新闻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简称报告)。

  报告从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阶段、格局特征、地域特性、平台特性、难点及策略等方面展开梳理,综合大数据手段、问卷调研以及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当下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右)作《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报告指出,华文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华文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都在不断变化。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1996-2005年的萌芽期、2006-2011年的发展期、2012-2016年的成型期、2017-2019年的稳定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多平台传播格局正逐渐发挥优势,体现出广阔而深远的传播潜力。

  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地域特性展开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其业务发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台布局、内容风格以及用户管理上。各大洲特性明显,各有其业务特色与传播规律。

  例如,亚洲地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其中Facebook传播率最为显著;欧洲地区平台投入结构待调整,微信平台最稳定且体现出数量优势;美洲地区新媒体平台布局较为完善,但需克服发布疲态;大洋洲地区华文媒体粉丝数量涨幅突出,发布与互动均较稳定;非洲地区华文媒体体量有待增长,微信是其传播的主力军。

  报告认为,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科技、社会共同进步的结果,也代表着广大华人群体的共同选择。但媒体融合发展尚无一成不变的成熟模式,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对此,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难点进行解析,并对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是观念上应积极主动,全面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机遇和竞争,海外华文媒体应提高竞争意识;二是业务上应重建标准,充分发掘各渠道的传播潜力;三是经营上应灵活开放,紧跟用户特征调整发展战略。(来源:中新社/记者 任思雨 )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文)

  

尊敬的沈跃跃副委员长,尊敬的许又声主任、郭卫民副主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

  金秋时节,风光无限,我们与海内外的媒体朋友,举行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沈跃跃同志亲临大会指导,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体现了对本届论坛的高度重视和对河北工作的大力支持。我们一定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点击进入下一页

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出席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开幕式并致辞。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首先,我代表河北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人民政府、省政协和7500多万河北人民,向沈跃跃副委员长和各位领导、海内外的各位嘉宾,一并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各有关机构,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河北地处京畿要地,东临渤海,西倚太行,北依燕山,南望黄河,全省陆地面积18.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487公里,拥有秦皇岛港、唐山曹妃甸港、沧州黄骅港三大港口,货物吞吐量12亿吨,是沿海开放省份,总人口7500多万。

  河北文化底蕴深厚。5000多年前,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合符结盟,实现了中华民族第一次大融合;2000多年前,河北大地孕育了绚丽多彩的燕赵文化,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70多年前,党中央和毛主席移驻西柏坡,书写了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光辉时刻。

  新时代,河北充满希望,充满生机与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知之深、爱之切。上世纪80年代,总书记在河北正定工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亲自视察河北,特别是亲自谋划推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筹办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国家战略和国家大事,对河北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战略支撑。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把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作为政治之责,为政之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举全省之力,办好三件大事,打好六场硬仗,实施八项战略,推进九项改革。推动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2.7%,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9.3%。多项指标增幅创近年来最好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央各个部委和北京、天津乃至全国兄弟省区市的大力支持的结果,也包含着我们广大海外华文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多年来,海外华文媒体始终秉承爱国情怀,心系祖国发展,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真实、立体、全面地向全世界展示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大家重视河北、关注河北、支持河北。在宣传、推介河北,扩大交流合作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让世界了解河北,让河北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条件,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对此河北人民永远铭记在心。

  今天,高朋满座,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五大洲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20多家华文媒体朋友相聚河北,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共商合作与发展大计,为继续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努力。希望广大华文媒体持续发挥国际性、开放性的优势,更多地宣传新时代河北面临的重大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推动的“三件大事”,宣传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生动实践,提升河北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希望广大华文媒体发挥人才荟萃、人脉广泛的优势,帮助河北搭建沟通桥梁,拓展合作空间,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和外国朋友来河北投资兴业,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希望广大的华文媒体发挥技术先进、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化与河北媒体的交流互鉴,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提高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公信力,更好的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我们将竭诚地搞好服务,提供有力的保障,营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与大家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祝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海内外各位嘉宾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来源:中新社)

海外华文媒体人:期待更多交流 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希望把海外华人关注的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最新资讯带给他们,满足他们的‘好奇心’。”12日,非洲华文传媒集团董事长南庚戌对在家乡河北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有着更多期待。

  已连续十届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南庚戌说,华文媒体是海外华侨华人跟祖(籍)国沟通的重要桥梁。随着中国和非洲的合作日益紧密,在非洲工作生活的华侨华人想了解祖(籍)国的更多发展,对华文媒体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同样作为论坛的“老十届”,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在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用手机拍下一段4分钟的短视频,让海外华侨华人看到了不同视角下的中国阅兵式。

  高进称,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引领华文传媒发展的风向标,从传统纸媒到手机APP,再到现在的短视频传播,他们一直在紧跟媒体转型的步伐,适应受众需要和阅读习惯的转变。

  “海外华文媒体面临新媒体转型等问题,希望海外华文媒体人可以信息共享,一起寻找破局之路。”比利时《华商时报》主编姚伟称,两年一届的论坛为海外华文媒体人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在探讨媒体出路上给出了很多思路和启发。

  从传统纸媒转型到自媒体的“南非彩虹”总编辑华俭宏表示,虽然近年新闻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但当地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信息的需求并没有改变,“有机会跟全球的同行交流,希望可以取长补短。”

  10月12日,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开幕。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齐聚一堂,共论华文媒体生存发展之道。(来源:中新社/ 记者 李茜 崔涛 )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的“新面孔”:“我为学习而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记者发现了一些“新面孔”。不远万里赶赴盛会,这些海外华文媒体代表满心欢喜,期待多多取经交流,共谋发展。

  澳大利亚《澳洲移民报》CEO张日翔出生于1997年,是第一次参加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也是第一次来到石家庄。

  “其实很多海外华文媒体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比如转型、内容、人才储备等。经过观点交流,感觉还是学到不少东西。”在参加完12日上午的议程后,张日翔表示,论坛上的经验分享让自己获得启发。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主要是以交流,联谊,发展为主,我也是为此而来。”张日翔说,想通过论坛了解中国传媒的最新动态,认识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朋友。

  “新媒体时代造成了传统媒体受众的大量流失。”张日翔说,希望通过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平台,多跟澳大利亚其他华文媒体平台交流、讨论;希望能商讨一个全新模式,帮助提高海外华文媒体的影响力。”

  张日翔说,自己对论坛议程中“聚焦河北”部分最感兴趣。“我从小在澳大利亚长大,还没有踏上过祖籍国北方的土地,想看看石家庄的发展。”

  巴基斯坦《华商报》总编辑朱家磊认为,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有别于其他论坛,具有国际性、包容性,“似一本海外华文媒体与‘娘家’叙旧的故事会。”

  “不仅仅是我,从世界各个角落飞奔而回的每一位海外华文媒体人,都对这次盛会充满期待。”朱家磊说,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世界华文媒体界的一场盛事,大家可以借此合作、交流、探讨、共勉。

  朱家磊表示,自己对论坛主旨报告和各分论坛很感兴趣。“借助主旨报告,可以探寻到近两年来海外华文媒体的发展状况;各分论坛则通过海外华文媒体人的探讨,为媒体发展出谋献策。”

  结合自身办报经历,朱家磊感慨,海外华文媒体生存不易,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在当地的话语权,“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聆听前辈们在海外的奋斗经验。”

  “感觉就像游子回家了,很温暖,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信心。”苏里南《中华日报》副社长陈文通如是感慨。

  “第一次回来参加华媒相关论坛,感觉很新鲜,对一切都充满期待。”陈文通介绍,论坛前,他已经根据组委会安排赴贵州采风,对当地发展印象深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道路、桥梁等建设得很好,生态环境也很好,感受到了各级政府为地区发展做了很多实事。”

  陈文通说,创刊30多年来,《中华日报》一直关注中国的发展,为侨胞传递祖(籍)国发展的第一手资讯,但也面临资金缺乏等方面的难题。“希望借助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平台,多与大家探讨,共谋发展之路。”(来源:中新社/记者 马秀秀 )

世界华文媒体聚焦石家庄: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12日下午,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聚焦石家庄——现代省会经济强市》环节,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沛然向与会的世界华文媒体代表发布称,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的设立等一系列重大机遇、重大政策、重大利好,已经使石家庄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真诚欢迎海内外有志之士来石家庄投资置业,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现场。 韩海丹 摄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河北省会石家庄开幕。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人士齐聚一堂,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华文媒体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展开高层对话,共论华文媒体生存发展之道。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邓沛然向与会的世界华文媒体代表推介石家庄。 韩海丹 摄

  石家庄地处京畿重地,素有“南北通衢、燕晋咽喉”之称。全市总面积1.58万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

  作为一座值得品读神往的城市,石家庄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6个“千年古县”;战国时期的中山古国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闻名世界的赵州桥是现存最早的敞肩石拱桥,被誉为“天下第一桥”;有着九朝神韵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美称。

  不仅名胜古迹享誉内外,石家庄的山川名胜也别有一番景致。国家森林公园五岳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驼梁、国家地质公园嶂石岩、国家历史文化名山苍岩山等,使石家庄成为休闲养生的度假胜地。依托于此,石家庄全力打造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建设京津冀休闲度假中心、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邓沛然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石家庄是一座值得铭记红色的城市,这里有被誉为“中国早期工人阶级令人敬仰的丰碑”大石桥,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主战场,是全国解放的第一座大城市,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指挥了著名的“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诞生了西柏坡精神,新中国第一盏明灯在这里点亮。

  邓沛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为石家庄在对接京津雄、服务京津雄中发展自己提供了有利条件;“一带一路”建设的加快推进,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的设立,为石家庄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发展新优势创造了难得机遇;省委、省政府重点支持省会建设发展的政策红利开始显现,为石家庄在更大范围内集聚高端资源、增强竞争力注入了强大动力。

  邓沛然说,这一系列重大机遇、重大政策、重大利好,已经使石家庄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投资热点地区之一。当前,石家庄认真履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促进产业体系由初级化、重型化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变,不断提升石家庄经济活跃度。

  邓沛然称,海外华文媒体是世界了解中国、了解石家庄的窗口,也是石家庄走向世界的桥梁。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秉持国际性、权威性、开放性、实效性,已成为全球华文媒体交流对话的重要平台。希望海内外华文媒体更多地宣传推介石家庄,讲好石家庄故事,传播石家庄声音。真诚欢迎海内外有志之士来石家庄投资置业,共享机遇、共谋发展、共创未来。(来源:中新社/ 记者 王天译 )

华文媒体聚焦河北:高质量发展的燕赵大地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当前,河北正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多个重大战略叠加,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12日下午,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上,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乔晓林如是说。

点击进入下一页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现场。 韩海丹 摄

  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当日下午,在论坛媒体见面会《聚焦河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环节,数百家华文媒体齐聚一堂,期待分享河北的发展成就。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上,河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级巡视员乔晓林做推介。 韩海丹 摄

  据乔晓林介绍,河北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200万年前的张家口阳原泥河湾遗址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炎帝和蚩尤在张家口涿鹿征战融合;20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和赵国在河北南北并雄,故有“燕赵大地”之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为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

  1948年5月到1949年3月,距石家庄西北方向90公里的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党中央在这里指挥了闻名中外的三大战役,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这里谋划,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河北诞生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水泥、第一块玻璃。同时,河北是中国唯一兼有海滨、平原、湖泊、丘陵、山地、高原的省份,是浓缩的国家地理读本。

  “今天的河北坚持绿色发展,压减过剩产能、推动转型升级,首次呈现了‘三二一’发展格局。”据乔晓林介绍,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河北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5%,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新引擎。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河北设计制造完成,保定生产的长城汽车成为民族汽车业的标杆,被誉为‘中国名片’飞驰于祖国广袤大地的‘复兴号’在唐山下线。”乔晓林表示,河北经济已形成以装备制造、钢铁、石油化工三大产业为支柱,建材、医药、食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为补充,战略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同时,河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加力治理生态环境。2018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56微克每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48%。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积极融入世界经济格局,对外经济逐步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据乔晓林介绍,近年来,河北承办了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中拉企业家高峰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与美国艾奥瓦州、日本长野县、德国勃兰登堡州等23个省州建立友好关系,缔结友好城市52对。

  截至2018年,河北已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6775.9亿美元、设立外资企业1.4万余家、实际利用外资超1000亿美元。目前,已有12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投资项目超过160个。

  同时,河北对外投资合作深入推进,已有近千家企业走出国门,遍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涉及20多个行业,涌现了一批“一带一路”亮点项目。

  “当前,河北处于历史性窗口期和战略性机遇期。”乔晓林说,河北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2022年北京冬奥会、规划建设雄安新区,以及涵盖雄安片区、正定片区、曹妃甸片区和大兴机场片区的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多个重大战略叠加,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乔晓林称,下一步,河北将抢抓历史机遇,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与高水平对外开放联动,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资源、开拓市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人工智能和智能装备、信息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材料、先进环保等十大发展方向。

  “河北是一片充满机遇、充满希望的热土。”乔晓林表示,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媒体朋友能够多体会河北人的热情和好客,宣传、推介河北,展现改革开放以来在燕赵大地上发生的巨变与成就,向世界展示一个机遇叠加、开放包容、蓬勃发展、充满生机和魅力的河北。( 来源:中新社/ 记者 王天译 )

丁东: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项目备战正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2日在河北石家庄开幕。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丁东、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常宇等出席论坛,并就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情况向与会嘉宾做专题演讲。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论坛举行专题演讲环节。图为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部长、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常宇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丁东称,中国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的备战目标是:实现全项目参赛,冰上项目上台阶、雪上项目有突破,取得冬奥会参赛史上最好成绩。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了“2018扩面、2019固点、2020精兵、2021冲刺”的备战方略。

  “我们正恶补短板,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据丁东介绍,中国队以科学化选材为重点,恶补人才不足的短板,通过跨界跨项选材,截至2018年7月已实现北京冬奥会全部109个小项赛事的全开展。

  同时,中国队科学化组建各级各类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实现全项目建队,并推动科学化训练与科学化管理。截至2018年10月底,冰雪项目国家集训队共有4004人,比2014年同期多6倍。教练员及外籍教练员队伍也大幅扩容,其中曾培养出世界冠军等、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外籍教练有38人,是2014年同期的19倍。

  “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什么还要再次举办冬奥会?”围绕这个问题,常宇展开了演讲。在他看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为北京带来了良好的体育运动设施,还带来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市民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市民文明程度的提升。

  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目前已经给京津冀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常宇介绍说,北京冬奥会的筹办推动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带动了2008年奥运会遗产的充分利用,并助推北京冬奥会雪上项目主赛场河北崇礼成为世界闻名的新的滑雪目的地,同时推动了京张两地交通的发展,向世界展示了更加开放和自信的中国形象。( 来源:中新社/ 记者李晓伟 )

河北举全省之力推进冬奥筹办 打造值得传承的冬奥遗产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我们坚持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积极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和‘新规范’,举全省之力推进筹办工作。”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2日在石家庄开幕,河北省第24届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吕国新出席论坛,并就2022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筹备建设情况发表专题演讲。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论坛举行专题演讲环节。图为河北省冬奥办副主任吕国新发表演讲。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2015年7月,北京携手河北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张家口市崇礼区成为雪上项目主赛场。

  吕国新介绍说,河北高起点开展规划设计。张家口赛区核心区三个组团中,面向全球招标,坚持国际一流水准,完成了古杨树场馆群和太子城冰雪小镇规划设计方案,以高铁站、奥运村为中心,规划建设太子城冰雪小镇,为赛时提供保障,赛后为地区服务。同时,秉承科学先进的理念,编制了综合交通、水电气信、造林绿化等规划。

  目前,河北正在高质量推进冬奥项目建设。4个竞赛场馆正在有序施工,主体工程将于年底完成,2020年5月均可竣工,如期满足测试赛要求;冬奥村也将于2020年5月底前竣工验收;作为重要的功能配套设施,太子城冰雪小镇预计2020年9月底完工;京张高铁、崇礼铁路、延崇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届时北京到张家口的交通距离将缩短至1小时以内。

  此外,河北积极做好赛会服务准备工作,全面启动住宿、餐饮、医疗等领域赛会服务保障工作,并编制相关保障方案。同时,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出台河北省《关于加快冰雪运动发展的意见》,制定冬季运动发展规划、冰雪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2年全省参与冰雪运动人次达到3000万、冰雪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谈到未来冬奥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吕国新称,坚持绿色办奥理念,打造值得传承的冬奥遗产是河北一贯秉承的工作方针,冬奥场馆的设计、建设包括今后的传承中,将全面落实这一方针理念。

  据介绍,张家口赛区所有场馆均采用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标准,采用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和产品。冬奥会结束后,云顶滑雪公园将作为专业赛事和大众冰雪运动推广基地,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可满足举办亚冬会等大型冬季运动会开闭幕式,其它场馆也将得到持续利用。(来源:中新社/ 记者李晓伟 )

世界华文媒体聚焦雄安:本世纪中叶建成高水平现代化城市

    资料图:航拍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景区游船往来穿梭。中新社记者 刘忠俊 摄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12日下午,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媒体见面会《聚焦雄安——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未来之城》环节,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傅首清向与会的世界华文媒体代表发布称,到本世纪中叶,雄安将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级。

  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2日在石家庄开幕,来自五大洲61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华文媒体高层人士、中央主要新闻机构及国内有影响力媒体负责人等共600余位嘉宾参加论坛。

  傅首清表示,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主要定位就是建设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级、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具体定位包括“四个区”: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

  傅首清介绍说,雄安新区建设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到2020年,对外骨干交通路网基本建成,启动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设,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先期项目落地,白洋淀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取得明显进展。

  到2022年,启动区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城区雏形初步显现,科技创新项目、高端高新产业加快落地,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初见成效。

  到2035年,基本建成绿色低碳、开放创新、信息智能、宜居宜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有效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实现城市治理能力和社会管理现代化,“雄安质量”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作用明显,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级。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成效显著,为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新区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

  傅首清表示,雄安新区高标准的规划体系已初步完成,大规模建设也已全面启动。截至目前,涉及新区内的59个重点项目全部开展可研编制,53个已发布勘察、设计招标公告,21个项目开工建设。

  傅首清说,雄安新区蓝绿交织的发展底色正加速绘就。未来的雄安新区将实现森林环城、湿地入城,全域森林覆盖率将由新区设立前的11%提高到40%,蓝绿空间占比将稳定在70%左右。

  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吸引了与会的众多华文媒体。澳大利亚智声文化传媒总经理张智森说,他对雄安新区充满期待,并会在澳大利亚持续关注新区的建设,向当地华侨华人及时传递雄安新区的发展进程。(来源:中新社/ 记者 王天译 )

华媒大咖的融合“答案”:转型求生 融合求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 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带来传媒生态的深刻变革。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海外华文媒体该如何用好技术红利,走好转型发展、融合共生之路?

  12日在石家庄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新社社长章新新、印尼国际日报集团董事长熊德龙、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台湾《中国时报》副总编辑陈秀兰、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总编辑郭清江以及美国鹰龙传媒公司董事长苏彦韬6位华文媒体大咖围绕“转型求生·融合求变”的主题展开高端对话,分享各自的经验和思考。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新闻社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图为高端论坛。 中新社记者 韩海丹 摄

  “尽管唱衰华文媒体的声音很多,但我每次都呼吁,要对华文媒体报以新的期待。”章新新说,许多海外华文媒体在迎接互联网信息化的挑战面前,主动注入互联网思维,由单向传播转向互动传播,精心发展新媒体业务,已经形成了新的影响力。

  “华文媒体以变革创新的韧性和魄力走过了最困难的一段时间,将迎来新的发展。”他说。

  陈秀兰认为,互联网等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空限制,可以使生产的内容抵达更广泛的读者群,而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在传媒中的应用,能够更精准地为读者画像,从而为其提供更优质、更贴合的内容。

  具体而言,针对媒体转型发展如何转,融合之路怎么走,各位代表们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传统媒体一定要和新媒体结合起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熊德龙说,华文媒体要随时代潮流而动,内容上要精益求精,此外,要与国内外媒体同行广泛合作,取长补短,共赢发展。

点击进入下一页

10月12日上午9时,由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河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新闻社主办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石家庄开幕。 任思雨/文 中新社记者 毛建军 摄

  “在生存为硬道理的前提下,我的感受是‘一家一策’‘一地一策’。”苏彦韬认为,应对传媒融合发展浪潮并没有“标准答案”。华文媒体所在地区不同、自身优势不同,转型、融合的路径也因此不同,关键是要认清自身定位、因地制宜发展。

  张晓贝同样持此观点。他以欧洲时报文化传媒集团在欧洲多国的布局举例:“我们针对所在国家不同特点来制定发展策略,内容上也根据受众群体的不同需求实现精准生产。以旗下微信产品‘向东向西’来说,就是专门面向海外侨界群体来推送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无论传媒生态如何变化,大家都认为,华文媒体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读者至上。

  “华文媒体最重要的是拥有公信力,要承担起启迪民智、传承文化、凝聚华人社会的责任。”郭清江说,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但媒体人不可随波逐流,要坚持用扎实过硬的内容吸引读者。“如果为博眼球、赚流量而随意发布新闻,那是在自毁公信力,无法培养忠实的读者群,而没有忠实读者就没有媒体的未来。”

  “我始终坚信内容为王。”陈秀兰表示,碎片化新闻充斥新媒体,专业的华文媒体要从深度报道上下功夫。“我希望我们的内容有全新视角、独到观点、深度呈现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读者为这份报纸付费才物有所值。”

  “媒体融合的方式不断变化,不变的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初心。”苏彦韬以鹰龙传媒的发展为例,提出了“知情权、传承权和平等权”的媒体宗旨。

  具体而言,首先,以中英双语帮助美国华人了解当地法律法规,这既维护华人知情权,也帮助美国政府进行公民教育和社会服务。第二,美国华人拥有与其他少数族裔同等的保留本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权,这合乎美国多元化社会主流意识。第三,要向美国各族裔介绍中华文化,增进交流理解、促进族群和谐,这既维护华人的平等权也符合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

  “华文媒体连着华侨华人与主流社会,连着中国与世界。”张晓贝说,海外华文媒体熟悉所在国历史传统、了解当地的话语体系,能够用当地人更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一个更为立体、真实的中国。(来源:中新社/记者 冉文娟 )

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预计2019年底通车

北欧绿色邮报网(驻荷兰特约记者  张卓辉)报道:重温一条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的铁路,一段见证着国家曾经屈辱和伟大复兴的历史。从2008年项目启动到2019年12月即将建成通车,中国首条智能高铁—-京张高铁经过近11年的建设预计今年底全线正式通车。

 京张高速铁路是一条连接北京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城际铁路,又名京张高铁、京兰客运专线京张段,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重要交通保障设施。京张高铁开创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达成了诸多之最:世界上埋深最深、规模最大的暗挖地下高铁车站——八达岭车站;中国大陆第一条首次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公里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世界上第一条最高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世界上最复杂的地下工程——清华园隧道。京张高铁将穿越北京的繁华闹市,穿过雄伟的万里长城,迈步在涟漪荡漾的官厅水库旁边,联接着呼张和大张两条高铁,是全国铁路“八纵八横”的重要通道之一,是通往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通道! 

王洪雨(右)总设计师在接受采访 张卓辉 摄

京张高铁项目总设计师王洪雨,是一位80后生。为了修好这条高铁,2008年至2019年11年的时间里,王洪雨总设计师踏遍了京张高铁174公里的每一寸土地,战酷暑,斗严寒,风风雨雨,他带领中国铁路建设者们发扬詹天佑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关,撸起袖子加油干,将京张高铁提前到2019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2019年7月在北京的一次电视节目中,有观众问总设计王洪雨:“如果此时中国铁路的先驱詹天佑先生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王洪雨自豪地说:“您当时的压力是能不能够做成,而我们所面临的是能不能够做好。我们和您一样,您当时修这条铁路,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我们现在建京张高铁,没有给您丢脸,没有给中国丢脸,我们是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谋划中国高铁的又一次飞跃。” (责任编辑查正富 主编陈雪霏)

海外华文媒体:没有金刚钻儿怎能揽瓷器活儿?

北欧绿色邮报网社长陈雪霏

以牵手世界见证时代为主题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13日在河北石家庄圆满落下帷幕。最后一项是颁奖,因此,让人感觉异常兴奋,有的人一下子拿了三个大奖,让人情不自禁地要问,怎么拿的呢?

其实,媒体人在大会上的发言和经验交流,让我明白,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笔者是第一次来参加华文媒体论坛。这主要得益于今年三月笔者到中新社拜访副社长夏春平,从此与中新社建立了合作关系,也因此得到了这个宝贵的消息。

但是,当我听到夏春平最后讲述华文媒体论坛历史的时候,我十分感动也万分感慨。因为他的感情十分细腻,每一句话都充满感情。当他讲到第一次华文媒体论坛是在2001年9月19日在南京举行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其实那个时候,我也在南京会场,只不过我是以国内外宣媒体的身份在报道那次华商盛会,当时是钱其琛副总理出席大会。

光阴荏苒,一晃18年过去了,有的商人开始办了报纸或其他媒体,有的媒体人也因媒体而经商成功。通过多家媒体分享成功经验,我突然意识到,要想办好媒体,必须有实力,要用实力说话。要多管齐下,又要定位精准。老媒体能够坚持几十年,必然是因为有固定资产和人力资源的支持,同时,也一定是有恒心,就是喜欢这口儿,就是有这种使命感,就是有这个爱好。

当然,也有人说,光是靠爬格子办不好媒体。你必须会拉关系,拉赞助,搞活动,文化教育商业都要沾边儿,甚至很多媒体大咖其实本身就是导演,就是艺术家或者就是商人,房地产商等等。总之,没有什么本事,就想搞媒体,那是不可能的。或者说,我只是坚持我自己的原则,不与时俱进,那也是死路一条。前进的道路上会出现很多岔路,你必须变得灵活。

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有几点说的很对,第一就是内容为王。不管怎样,文章的质量一定要保证。大是大非面前要正确,这是必须的,同时,文笔也一定要流畅,否则,人家一读,错字连篇,久而久之,人家是不会读了。那么你的名声就不会太好了。即使你自我感觉良好,见字如面,文字不通顺,人们很难享受其乐趣。第二,坚持就是胜利。所谓实力,就是能够一直坚持下去的实力。做媒体的人不一定能赚大钱,但必定生活还是不该有问题的。否则,如果没有那个范儿,恐怕就坚持不下去了。再者说了,这年头,打肿脸充胖子的现象也是有的。你实话实说你困难,不会有人同情。人们只承认那些坚持下来的人。坚持不下来,终将被历史淘汰。

第三,必须与时俱进。以前我总觉得脸书不算是什么媒体,顶多就是和微博差不多。但是,没想到,现在很多人都很看重脸书,认为上了脸书或推特,那就是很国际化的了。本来我原来都和脸书和推特联网的,顺手都可以发出去。但是,近来断了线。看来要很快再恢复联系。

其实,北欧绿色邮报网也是瑞典的中文电视网。我录制了很多中国文化活动的视频。但我总是觉得量还是不够。今后,需要扩大业务。我记得有一次一个挪威女人,她组织有关绿色食品的大会,把瑞典王储维多利亚公主也请来了。她的名言是要么整大,要么回家。当时,她的头是光光的。我不知道她是化疗了,还是故意剃光头的跟我来!

当然,做媒体的,必然需要这样的魄力。如果不能自己造血,那怎么能生存下去呢?因此,必然的,媒体也必须进行多种经营,或者进行较大的统一战线,或者动员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使媒体生存下去,互利共赢。如果你不能为客户带来利益,就不能得到支持,要想生存,你必须首先给别人带来利益。让他们活得好好的,你也自然跟着活下去了。

另外一个现象是,华文媒体大批存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例如,2002年笔者到美国休斯顿的时候,那里还没有多少华人华侨呢。但是,最近10年20年大批华人华侨移居到那里,据说,只因为房地产比较便宜。那里华人华侨成倍的增长,于是华文媒体也大幅度增加了。

华文媒体的增加说明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因为有文化,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习俗,自己的语言文字,更何况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

说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又不得不想起在四川藏区的经历。在那里就是几千年的文化的传承和沉淀才使得那里的人们即使再困难,也能坚持下来。加上有了政府新修的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互联网,微信等,让他们与外界联系在一起,于是,一切就都变得好起来了。

很多人都提到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已经大庆了一下,但我不知道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累,还是因为什么,我并没有那么激动。我想的是,70年其实我们依然很年轻,或许到80年,90年,100年的时候,我会更加激动。

或许是因为我就是没有激动的资本了。我想不管怎样,我第一次来参加华文媒体论坛,还是感觉收获很多,感触很多,还是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的。尤其是我们能有这么多人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就说明很多人对祖国还是非常有感情。尽管一开始就提出了60岁以上的需要注意了,但是,还是有很多70-后,80-后来参加,这很让人感动。

同时,本届论坛也吸引了很多90后,真正出生于90年以后的年轻人。而且,他们通过写公众号,或者是搞推销,组织活动等等,还真都搞的风生水起。

年轻人的语言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因此,我想也可以说这是一次盛会,一次经验交流会,一次走亲访友会,一次了解祖国,也了解自身的盛会。没有金刚钻儿,揽不了瓷器活儿。要么你能写,要么你能采,要么你能找钱,总之,媒体这一行儿,要做好了,不那么容易。一路上,我感觉我们也象是在长征,能存活下来的,必然是经得住考验的。

华媒融合发展遇难点 专家指加强用户管理是关键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13日,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应对之道”分论坛在石家庄举办。论坛聚集了海外多家华文媒体负责人、传媒界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国内新媒体行业大咖,嘉宾们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应对之道展开讨论。
  “势不可挡的新媒体,我想爱你不容易。”匈牙利《新导报》总编辑滕维杰如此感叹。的确,不少华文媒体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制约了新媒体业务的起步和发展。
  滕维杰说,做华文媒体收益不高,很难吸引年轻、有才华的新闻人才,“我们也招过毕业生,后来因为收入低离职了。”
  《斐济日报》总编辑杨鸿濂也深有同感,斐济国家面积小,距离中国遥远,且薪资待遇很难与中国看齐,不容易招聘到新人,“有好几年报社都只有我一人。”
  为改变缺人的窘境,《斐济日报》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在学校招收实习生,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的实习生经过一到两年培训后,成为了合格的高素质媒体人才,我们报纸缺人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缺钱”是华文媒体转型过中遇到的另一现实困难,传统华文媒体的受众萎缩,导致广告收入严重下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尼商报》去年却通过转型新媒体实现了扭亏为盈,《印尼商报》副总编辑孙继飞分享了经验。
  “我们通过合作共赢突破了困局。”孙继飞说,2017年《印尼商报》牵头发起了印尼新媒体联盟,整合多家印尼的华文媒体与印尼文媒体,完成了从单一纸媒到融媒体的转型。
  滕维杰则认为,华文媒体自己要有“造血”的能力,比如开展一些符合自身定位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推广了媒体平台又能创收。“但前提是要保证媒体的内容产出不受影响。”
  “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来提升营收也很重要”,数知科技智慧营销总裁王帅民说,如何实现流量的变现,还需要华媒掌门人多下功夫琢磨,比如可以多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广告主提供定制服务等。
  技术上的不足也制约了华文媒体布局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的研发和运维成本高,很多华文媒体只能望而却步。
  “在这方面中国新闻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孙继飞说,今天新发布的“新萌系统”更有助于解决大问题。
  还有不少华媒代表表示,自家的新媒体业务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发布量、用户数、互动情况均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振兴。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昶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对用户管理问题还不够重视。“坚持内容为王、内容致胜的媒体生存理念,牢牢把握核心用户、整合零散用户、链接潜在用户,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完)     

来源:中新社

12位“老十届”论坛代表获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特别致敬

  北欧绿色邮报网石家庄报道:13日下午在石家庄举行的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闭幕式上,12位连续十届参会的海外华文媒体代表获得特别致敬。
  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从2001年在南京首次举办以来,先后走过了长沙、武汉、成都、上海、重庆、青岛、贵阳、福州、石家庄等地。每届论坛都吸引了数百位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前来参会,留下许多难忘回忆。
  这12位获得特别致敬的代表均为海外资深媒体人,数十年来坚守阵地,扎根华社,服务当地侨胞,传播中华文化,为海外华文媒体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他们是全国政协常委、凤凰卫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美国《华府新闻日报》新闻部主任徐崇民,纽约中国广播网台长程蕙,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冰凌,《芝加哥华语论坛报》社长张大卫,美国《新世界时报》董事长倪涛,澳大利亚华厦传媒集团董事长项翔,罗马尼亚《欧洲侨报》社长高进,奥地利欧洲华信报社社长徐品华,日本《东方时报》社长何毅云,日本《中文导报》社长杨文凯,菲律宾《世界日报》总主笔侯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