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中瑞艺术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18日举办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中瑞艺术展。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出席开幕仪式并致辞。

桂大使说,很高兴来参加面向东方,“6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暨瑞典艺术家邀请展和江南墨韵书画展。艺术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增进互信和友谊的有效桥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迁,文化艺术也获得了增长空间和发展动力。虽然当代中国艺术的历史并不长,但它的蓬勃发展已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生态,并成为世界多元化中的重要一员。他预祝艺术展,邀请展和书画展圆满成功。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浦正东主持会议。他说,这是自2016年9月2日文化中心启动以来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展览,三个展览同时进行,可以让观众真正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作为中心主任,他亲历了中国当代艺术在瑞典的展出,见证了具有中国文脉精神的当代艺术壮大成洪流的历程,他希望这三个艺术展能使中国、瑞典文化艺术的交流更上一个新台阶。

面向东方—6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展的艺术家都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他们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一个潮流—与中国传统美学联系起来,创造出体现中国特性的当代艺术。面向东方是一种新的姿态。

请继续关注详讯。

今日头条:中国驻瑞典大使桂从友出席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座谈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新闻报道员: 丑(曹)小姐、查正富)

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11月16日下午,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举办座谈会,就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给中瑞关系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如何发挥好协会的桥梁作用进行座谈,部署下一步工作。中国驻瑞典王国全权大使桂从友携夫人宋景丽、科技参赞戴钢、秘书吕程出席了座谈会。斯堪的纳维亚医疗公司总裁Po Juhlin,乌普萨拉大学医院教授、瑞典科学院院士Matti Anniko、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叶克雄、《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社长陈雪霏、北欧之旅总经理Anna 王、北京301医院医学博士王大勇等特邀嘉宾参加了座谈会。 座谈会由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会长段茂利主持。

段会长首先代表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对桂从友大使一行莅临座谈会指导以及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衷心感谢! 随后他通过PPT形式向大家生动而详细地介绍了安徽科技商业协会半年来工作开展情况、取得的成就以及下一步的工作方向。段茂利会长围绕中共十九大提出的目标,就进一步推动安徽与瑞典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域的务实合作,提出了初步方案,协会各成员结合自身的工作,围绕座谈会的主题,纷纷发表了各自的意见。

桂大使倾听那亲切、熟悉的乡音,深情地问候在座的安徽老乡们,看到皖籍儿女们精神饱满、年富力强、事业有成感到格外欣慰。他说来瑞典履职近三个月来,看到各侨团发展良好,感到十分高兴,特别是今天应邀出席了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的座谈会并听取了汇报,并赞誉协会大力宣传了中国实力、塑造了美好安徽形象,同时也展示了皖籍华人们在异国他乡精彩人生和创业风采。桂大使说,多年来,协会在发挥成员各自的优势,在促进瑞典社会、经济、科技、医疗事业方面务实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桂从友大使指出,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宣传并贯彻十九大精神,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发展步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就对外关系而言,十九大为中瑞两国进一步发展双边合作关系,特别是在扩大包括绿色经济、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及医学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了解到段茂利教授牵线的由斯堪的纳维亚医疗公司、世界著名的建筑公司Sweco,并依托卡罗林斯卡医院的先进技术,在中国山东能源集团筹建癌症中心医院时,桂大使高兴地说,瑞典先进医院与中国地方医院牵手合作是一项战略举措,符合十九大精神的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十三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二、三线城市人民对现代化医疗保障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在医疗领域内的发展潜力可观,发展空间巨大。

桂大使叮嘱段茂利会长,要充分发挥好平台优势,积极拓展在生命科学等方面与中国的合作,把瑞典先进的医疗、技术、设备、人才引进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提高医疗水平,尽早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和十九大确立的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目标。希望像瑞典皇家卡罗林斯卡医院这样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先进医院,到中国包括安徽在内的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去发展。

桂从友大使最后语重心长地希望瑞典的各个侨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加强沟通、联系和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在为祖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座谈会上,乌普萨拉大学医院教授、瑞典科学院院士Matti Anniko 教授在发言中对中国赞不绝口。他先后去过中国60余次, 和北京301医院、协和医院等有着紧密而友好合作关系, 是中国长久以来的好朋友。这么多年来他亲眼目睹了什么是中国速度,特别近10年来高科技水平发展速度令人震惊,他呼吁瑞典和世界各国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多到中国去看一看,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今日强大的中国。作为国际最早Acta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学杂志的主编,他希望该杂志要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和中国更多的医院进行交流合作,把瑞典最新的医疗理念带到中国去,促进两国同行间的学术交流。11月1至3日由段茂利教授和北京301 医院王秋菊教授联袂在诺贝尔讲厅(Nobel Forum)举办的生命科学前沿论坛暨第二届国际听神经病进展与指南论坛,彰显了中国科学家进入世界主流科学的熠熠风采。

斯堪的纳维亚医疗公司总裁PO Juhlin在座谈会上简单地介绍了所在公司的现状,该公司已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建立了现代化的癌症中心医院,Po总裁表达了要加强与亚洲及中国商业合作的强烈愿望。今年6月下旬瑞典首相访华期间,在首相见证下该公司与中国山东能源集团签署协议筹建癌症中心医院,这是该公司在全球发展布局的重要部分,希望能以枣庄癌症中心医院为起点,在中国参与更多的医疗项目,利用瑞典最新的医疗技术、设备,帮助中国癌症病人,完善中国医疗体系,促进中国医疗服务的进步,并承诺在今后人才培养上给予大力支持,并以该癌症中心医院为模版向整个亚洲辐射,希望其旗下公司能对中瑞之间的合作和对中国医院建设作出贡献。

瑞典青田同乡会会长叶克雄说,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今天的座谈会,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责任重大,在聆听了桂从友大使的讲话和段茂利会长对其协会的介绍后,他表示瑞典青田同乡会与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要进一步加强友谊和联系,做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以看得见的行动,以摸得着的业绩,回报大使馆的关心爱护,不辜负桂从友大使对侨团的殷切期望。

座谈会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在充满浓郁乡情、乡音中圆满结束。

协会理事会成员: 会长段茂利; 秘书长曹化新; 副秘书长查正富;副会长蔡松玲、钱红、金哲; 理事张昕、毛坤宁、蔡培培、鲁贤凤、曹博、Cecilia段。

编辑 图片/陈雪霏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会见瑞典外交大臣瓦尔斯特伦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1月17日,桂从友大使在瑞典外交部会见瑞典外交大臣瓦尔斯特伦。

桂大使表示,瑞典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也是最早与中方签署经贸、科技等政府间合作协定和积极参与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西方国家,中国人民对瑞典人民怀有特殊感情。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为中瑞关系进一步发展、扩大双方各领域务实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方愿与瑞方加强交往,拓展各领域合作,互学互鉴,共同促进两国发展繁荣。

瓦尔斯特伦表示,瑞方愿推动双方积极落实勒文首相今年6月访华成果,扩大在应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双方一致表示,愿加强在联合国事务和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合作,共同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稳定。

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今日头条:桂从友大使出席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座谈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11月16日,桂从友大使应邀出席瑞典安徽科技商业协会座谈会,使馆科技参赞戴钢参加。

桂大使在听取协会会长段茂利情况介绍后表示,多年来,协会在发挥成员各自优势,促进瑞典社会、经济、科技、医疗事业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增进中瑞两国友谊、交流与务实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桂大使表示,希望协会充分抓住中共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给中瑞关系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发挥好桥梁作用,为增进中瑞两国人民友谊,扩大双方务实合作作出新贡献。

来源:驻瑞典大使馆

影评:今天的生活就像电影

北欧绿色邮报网影评  陈雪霏

今天连续看了三部电影,满满的负能量。走到外面看到不到下午四点就已经全黑的天气,我感觉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就是以毒攻毒啊!

12点在王后大街著名的skandia电影院里上演的电影名字叫《以真实故事为基础》或许叫《真事儿》吧,是法国片子,罗马尼亚和波兰导演,想到是法国片子,立即感到负能量一点儿也不奇怪。还记得18年前在津巴布韦看法国电影节的片子都是那么悲伤,忧郁和难受。昨天看的法国电影《汉娜》就是讲述的一位老人,老了,话都不能大声说,经常去参加老年人训练。

后来,当她想给孙子过生日的时候,高高兴兴地亲手做了蛋糕,乘地铁到儿子家去看孙子,结果儿子却告诉她不应该来,然后,把她拒之门外。

她一个人也很孤僻,到这个年龄,居然还要和老头儿离婚,把老头逼到养老院里去了。她自己虽然住着大房子,但是看得出,她是非常孤独的。

倒是拍摄技术很高明,把一个老太太拍得非常苗条高大。

今天的片子,两个女主角也是很高大,很漂亮,但是心灵都不怎么样。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作家签名售书,书非常畅销,很受欢迎。但是这本书其实不是作者自己写的,而是一个非常强势的女朋友写的。

这个女人主动上门帮助作家打理一切,要到她的facebook密码,替她回信,对读者说,她身体不太好,要禁闭一段时间,同时,要写一本书。

她反客为主,帮助打扫卫生,做饭等,甚至冒充作家去演讲。但是,作家恶运袭来,上楼时不注意把腿摔伤了,不得不拄拐杖。本来,甩手想离开的女朋友又回来了。说帮助她一起去丈夫的夏日别墅去。

一路上大雨滂沱,这个女人敞开心扉,讲了她的第一次罗曼史,讲了她父母如何虐待她等等。作家心想,看来,这个人可以成为我小说的素材。到了别墅以后,这个女朋友依然象女主人和女仆人一样做饭。

但是,她突然大喊大叫说是有老鼠。于是,决定去买老鼠药。回来以后,她让作家下到地下室去扔老鼠药。

但是,万万没想到的是,朋友在汤里下了老鼠药,作家虚脱。心里知道这个朋友其实不像好人,拒绝吃饭喝汤。在她最虚弱的时候,她爬起来,到外面顶着暴雨拄着拐杖到了马路边,一辆车开过来,一下子把她摔倒到水沟里。

第二天来修电线的人发现了她,及时送到医院抢救,居然救活了。此时,她丈夫也回来了。到此,一部新小说也诞生了,但不是作家写的,而是这个聪明的变态女朋友以作家的名字写的。

影片结尾也是象开头一样售书的情景。然后就结束了。该片让我想到现实中还真有这样的精神分裂型的人,口口声声都是帮助你,但是,她不让你感觉欣慰,而是感觉到被控制。她很理性,很冷血,表面上很善良,其实,是不懂得什么是爱,自私自利的双重人格。好的时候,很像好人,但也非常能折磨人。一般人是不愿意接触这样的人的,都是要保持距离。但是,这种人往往并不是没有能力,相反,可能很有能力。只是一个很可怕的人。

12点钟上演的是英国电影《野兽》。影片讲述的英国一个小岛上的一家人,母亲非常强势,一直控制着女儿的生活和举止。女儿天生叛逆,上学不好好上,后来挫学回家,当一名导游。见到男友帕斯卡尔后,俩人很合拍,但却被怀疑与四个人命案有关,还残酷地把人埋了,或者是用泥土窒息女孩子。

英国早年就有福尔摩斯探案集那样的恐怖故事,当年吓得我都不敢半夜去上厕所。那都是大学的时候了。这部片子也是非常恐怖。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经过争吵又和解,结果开车途中接吻时车翻了。男的往前爬的远些,女的醒来居然还站起来了,看到帕斯卡尔没有救她的意思,甚至曾经掐她的脖子,现在她也兽性大发,掐死了帕斯卡尔。影片就这样结束了。

一部反映人性太黑暗的一面,那就是兽性。没有《一天》那样血淋淋的,但是,心灵确实及其自私病态和兽性。

最后,又看了一部更让人难以理解的反映父亲控制儿子,为了钱而倒腾叙利亚难民的土耳其影片《更多》。这位父亲也是禽兽不如,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够了,可以上高中,他却不让上学,而是让儿子帮忙照顾他拉来的叙利亚难免,让他们在地窖里藏着。

期间,这位父亲看上了一个女人,结果强奸了她,还导致她儿子窒息死亡。后来,尽管蛇头也打了他,但是不能改变他对儿子的坏影响。真是黑暗透顶了。

出来很久,我依然沉浸在那种黑暗之中,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糟糕,这么让人难以理解,这么让人感到沉重。快到家的时候,我在过斑马线的时候,看见一个交通月卡,捡起来一看有名字,有电话,赶紧用我那快没电的手机给失主打了个电话,还好,她就住在附近,说马上出来拿。等她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把帽子拉在电影院了。转身回电影院去取帽子。结果,那里还真有不少东西,围脖手套和帽子都有。我说这电影太黑了,以至于我忘了帽子。

或许冷风让我清醒,回来时,我干脆从王后大街一直走回了家。心里想着,真羡慕杨老师和大师兄们能在海南岛过冬!

 

影评:《一天》对人灵魂深深的反思

北欧绿色邮报网影评 陈雪霏

当我走进电影院看韩国电影《一天》的时候,我很快就感觉有点儿恶心,想闭眼,所以在半开半闭的过程中终于看完了电影。但是,看完以后,我和一个不认识的瑞典人讨论了半天电影到底想讲什么。

第二天,我又看了网上的评论,其中一个视频评论把故事的来龙去脉给解释清楚了。

韩国医生老金在联合国当志愿者医生。回来的飞机上,他象做梦一样出现了七八个版本的后续。那就是他的女儿被车撞死了。另一个朋友的老婆在撞车的出租车上,也面临死亡。司机被撞的要死。

这样血淋淋的场面确实给人视觉神经以很大的冲击。昨天,一个朋友看到中国女孩江歌的悲剧,一夜睡不着。是的,人在一夜睡不着的情况下,应该反思一下,如果重来,给你七八个选择,你会怎样做。

如果给你七八个选择,如果你选择对了,是否可以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第二天上午,记者专访了导演Sun-Ho Cho. 他说,无论发生什么,无论什么选择,已经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了,但是,人们是可以从现在开始选择美好的明天。明天是可以根据你的选择改变的。例如,如果知道有危险,就不要去。

影片的故事是老金的女儿注定要死,因为有人计划要杀她。杀她的人是谁呢?是三年前给她换心脏的那个男孩的司机爸爸。那个爸爸发现老金的女儿有他儿子的心脏,而他儿子死了,所以,要报复。

老金想尽办法要改变现实,避免女儿被杀。但是都不行。唯一的办法是要救活司机,向他坦白,承认错误,求他原谅,然后,求他不要杀女儿。血肉模糊的场面中,最后,司机爬起来拥抱老金的女儿。

老金的女儿与司机友好交谈说,你的儿子的心脏在我的身体里,所以,我就象你的儿子一样啊。司机无奈,但也平息了心中的怒火。

他们都互相理解和原谅了。

当前,有很多这样一报还一报的悲剧,或者是有恶人这样做。但是,历史是否能够再出现一种自由,平等,博爱和宽容的时空呢?最最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吾日三省吾身,真的能够从心灵深处反思一下。

人死不能复活。关键是活着的人要好好活着。活着的时候是否能够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撞车逃逸,甚至人没死还要碾死,很多行为都是胆小鬼的行为。我们的灵魂经得起再三的拷问吗?

如果我们真心拷问自己的灵魂多次,或许有些事情是可以明白它为什么要发生,自己的责任,别人的责任,然后考虑未来应该怎样选择。

瑞典人有句话说,天气从来没毛病,毛病在于你没穿好衣服。

电影的作用就是要提出问题,让大家思考,自己寻找答案。

今日头条:北欧中华电视专访韩国电影《一天》的导演Sun-Ho Cho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北欧中华电视记者16日专访韩国电影《一天》的导演Sun-Ho Cho.

《一天》这部电影可以说是血淋淋的,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几乎多半时间闭上眼睛,因为我怕晚上做噩梦。尽管我知道那鲜血都是假的,但是,还是让人感觉有点儿恶心。

影片一遍遍地重复,如果老金下飞机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会发生什么样的结果。他有一个女儿,三年前做了心脏手术,现在好了,他急于去见他,结果却发生了两起车祸,一起是一个司机出事了,一起是老金的女儿被那辆出事的车撞飞而死。先撞了老金的女儿,然后撞到了一堆砖头上。

影片开头是老金在飞机上,然后这就象一个噩梦一样,一遍一遍地发生,如果他快一点儿,不接受记者采访,是否就会有不同的结局呢?是否他的女儿不会死呢?

结果是无论怎样他的女儿都必须死,原因是一个司机想杀死她。原因是司机的儿子三年前死了,把他的心脏给了老金的女儿。期间老金做了手脚,等于是杀死了司机的儿子。老金是个医生。他发现这个结论后,他自己反思,想改变现实,他向司机道歉,并要救司机。最后,司机也原谅了他们,和老金的女儿拥抱在一起。这样,因为她的心脏是那个男孩儿的,所以,她也可以说和司机有很亲的关系。

因此,通过影片这样七八次的假设,假如能重来,我们该怎么做。尽管每一天和每一天都不一样,我们每天都面临着选择,但是,今天你是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更美好的明天。

左:记者,中Sun-Ho Cho, 右:翻译。

导演Sun-Ho Cho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他一直对时间问题感兴趣,对人的感情感兴趣。所以,就拍了这部片子。他说,最不可能改变的就是过去,但是现在和未来都是可以改变的,如果你有足够坚强的话。我们每天面临那么多选择,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行为方式,这就是要反思过去,避免错误,做出正确的选择。

北欧中华电视专访:《京城之王》总导演司马优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11月14日,记者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新闻中心,市中心Hobo酒店二楼采访了电影《京城之王》的总导演司马优。

说起来司马优来自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大学时学的电影专业,1986年先后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父母曾在澳大利亚驻北京使馆工作。90年代后期,司马优又来中国呆了几年,正赶上中国使用BP机猛看盗版光碟的年代。

司马优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和汉学家林西莉一样,也是经过北京朋友的一番激烈讨论出来的。他本来叫Samuel Voutas. 于是北京朋友给想一个有历史有文化的一个姓司马,优是因为与大腕儿葛优合作过,所以就叫司马优了,看来中国文化还是有影响力的啊!

《京城之王》讲述的是90年代中期一个北京的爸爸和儿子度过一个美丽的夏天的故事。爸爸老王是个放电影的,就是在露天放电影的放映员。他酷爱这份工作。儿子小王因为妈妈到铁路上去工作了,一直和爸爸在一起。但是,有一天,放映机着火了。老王不得不自己找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当放映员的工作,却找到了一个在电影院当清洁工的工作。后来,他居然把胶片缠在身上,然后回家去放。老王和小王都很开心。但是生活的拮据以及老王的影响,让孩子也学了抄袭的习惯。最后,孩子还是决定跟他妈妈去了。但老王很爱孩子,影片结束时,他还是给儿子做了一个火山,搞了一个很大的活动。

为了生存,老王和小王不仅知道很多好莱坞电影的名字,而且还学配音,配上中文,后来,还刻制DVD去卖。虽然说盗版光盘不对,但是,没人在乎那个事儿,最重要的是在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大家都追求了精神食量,还挺自豪的。最起码,小王觉得那个夏天他和爸爸就是京城之王。

影评:耿军执导的《轻松+愉快》亮相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

北欧绿色邮报网影评(记者陈雪霏)– 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来自中国黑龙江导演耿军的悲喜剧《轻松+愉快》令人深思,它也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吾日三省吾身。

影片以极慢的节奏,极简的线条却勾划出了社会上让人感到极其恶心的丑恶。最让人恶心的是一个伪装成和尚的人到厕所里把正在大便的人弄晕然后偷钱,真是恶心到极点。地方上的片警虐待妇女得报应死无葬身之地倒是真是体现了害人害己的下场。其中的荒诞无所不在。也对丑恶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故事一开篇是在东北一个破烂不堪的地方,一个冰天雪地里走着一个穿黑呢子大衣的男子。然后,镜头显示一个活波可爱的功夫青年,正在推销他的功夫课,迎头遇上这个黑衣男子。男子拿出一个淡绿色的香皂,说自己是卖香皂的,递给功夫小子,让他闻一闻,说是有好几种香味儿。功夫小子真闻了,说挺香,结果,扑通倒地,人事不省。黑衣男子立即搜身,把钱和手机都拿走。然后,点着两支烟,夹在功夫小子手指间。不一会儿,他醒了,赶紧来追黑衣男子。快要追上时,黑衣男子回头,手里拿着一支手枪对着功夫小子说,你还年轻,因为这点东西丧命不值得,你还是赶紧转身回去吧。

功夫小子真的转身往回跑。跑着跑着,遇到一个穿黄袍子的和尚。和尚说,施主,你摸我一下会带来好运,然后,给我点儿钱。结果,功夫小子一摸口袋,什么都没有,他说,我被人打蒙了。和尚说,你不是会功夫吗?这下功夫小子真的发功,把和尚打蒙了,然后把和尚的假佛珠也都拿走了。

黑衣男子走着走着来到了一个旅店。旅店破旧不堪,但他还是在这里住下了。旅店老板是个看树的,结果,丢了一棵树,村干部要把他开除,他很烦恼。(这个场景是十分真切地反应了现实,在我家乡的东小河畔,我小学时栽的杨树,后来长成了合抱大树,村里就有人半夜去砍树,公社后来罚他,我老爸还问我这样合理不合理。我说活该罚,就是应该罚。可是那个家庭也确实穷掉底了。当然,后来,改革开放了,他的孩子们日子都过得不错。偷树的时候,正是公家的东西没人管或者管理不善的时候,个人趁机肆意偷盗。)

黑衣男子每次用香皂迷魂人很得手,但是,有一次遇到了另外两个人和一个信基督的傻子(但痴迷基督)。结果,那两个正常人都闻了他的香皂,而傻子没听他的,不但没闻,还把香皂扔到了石头堆里。结果两个正常人倒地,傻子却没事。但黑衣男子命令他躺下。然后,黑衣男子又是一番搜钱,拿走钱财以后,找那块丢的香皂,却没找到,害怕他们马上都醒过来,他就跑了。

功夫小子和和尚都丢了东西,所以,去报警。警察说你会功夫?表演一下?但功夫小子假称身体不方便不演。(当时的警察就好像当初我的新自行车被偷,然后去报警,北京警察告诉我在大街上看着,如果见到谁偷了我的自行车,立即向他们汇报,他们马上出来抓小偷儿)。

不过两个民警真的出来找这个骗子。而且找到了那家旅馆,只是来回走走,没有发现异常,又回去了。仔细研究对策。

后来,和尚也来了。他们一起吃饭,这个老板感觉还是有人偷树,于是到地里去看,果然很多树都被砍了,他气得对天大声吼叫。

和尚第一次遇到黑衣男子的时候,也还是用那个伎俩,让人家摸他一下,好有好运。结果黑衣男子说,咱俩是同行儿。二人坐下来一起研究,说现在的骗法还是不太高明。

正在他们说着的时候,来了一个民警。民警用怀疑的眼光跟着他们。结果黑衣男子拔出手枪转过身对准民警(其实枪也是假的)。民警立即举起手来。黑衣民警示意和尚搜他。结果民警认出黑衣男子。你不是张志勇吗?咱俩小学同学。于是,他们一起喝酒吃饭。他也拿到了香皂。

回到饭店以后,又来了一个漂亮姑娘。结果,这个民警拿着香皂追了过来,立即对姑娘动手动脚,结果两人都闻到了香味而倒下。

看树的人发现民警可能因为酒精或者其他原因已经咽气。他说,他可以象树一样消失。于是,又把这民警弄到地里放玉米地里烧了。

另一个民警发现这个民警没了,发寻人启事,并怀疑这个和尚,骗子,傻基督和看树的都是嫌疑人。最恶心的是和尚和黑衣男子上厕所的时候,和尚还把一个上厕所的人弄晕偷了他的钱。

后来和尚也和功夫小子承认自己是个骗子,不是和尚。

所以整个骗子反应的就是大家互害,没有一个好东西。大家都是受害者,然后反过来又去报复别人,害别人。

该片的黑色幽默有点儿象前两年的《白日烈焰》。深刻揭露社会上的丑恶现象,扣问良心究竟哪里去了。连一位老大妈也是骗子。当然,这里是表现她想教训他们。但也是真实地用了欺骗的手法。

影片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变化。从过去拾了钱包大老远给人家送回去,到这种坑蒙拐骗的丑恶行径。

这也充分证明了反腐,严打,建立文明城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这些行为也正是在国有经济向私有化转变过程中暴露的种种弊端。非常的赤裸裸。估计肥皂里加的就是毒品或者逍遥丸,可以让人昏过去,但还不至于死去。

总之,该片一针见血,揭露丑陋,鞭挞骗子。令人深思,让人不得不深刻反思如何才能再次树立诚信,人们怎样才能再次相互信任。那就是坚决不能那样做。

影片的名字是《轻松+愉快》,其实非常沉重当然也非常可笑。

今年的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还真有不少这种讽刺幽默的骗子,例如昨天看的《晚会》,还有电影《我那纯净的国》其实都是反语。今年电影节也聚焦社会的巨大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让人伤心和烦恼,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Swedish Chinese Protest about DN’s Story Kinesisk hämnd on Nov.7

STOCKHOLM, Nov. 12(Greenpost) —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western media often report negative news about China with the pretext that good news is not news, bad news is news.

When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pened,  all the world media were reporting the opening of this important conference which decides the future of 1.3 billion people as well as the world situation, DN used the whole page talked about China’s production of jeans.  Anyway it is about China.

Then on Nov. 7,  there is a small old story about a Chinese cook Cheng. The title is Kinesisk Hämnd.  Those who read Swedish can understand that this story is a joke about the Chinese cook.  This time it stimulated a protest among Chinese, especially among those who are engaged in restaurant business and other businesses.

It is also well known that most Chinese in Sweden are engaged in restaurant businesses.  This story ridiculed the Chinese cook, even though it is an old Canadian story,  the Chinese cooks felt very angry about it because they felt it will bring negative side effect to their business, to the imag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y think it is an insult.

James Wang, Director of the Swedish Chinese Assistance Center and President of Swedish Chinese Federation of Industry and Commerce said this was a strong disrespect of Chinese people. In particular, it ridiculed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southern Chinese accent, it is rasist.

Lydia Liu, director of CSBC also thinks this is rasist action, she has written a protesting email to the editor of DN in Swedish.

Peter Liu, Manager of Restaurant China, also wrote email in Swedish to the editor of DN.

Zhou Yueyou, Ji Zhanyou and Wu Junbo who are  Directors of Chinese Cuisine Associations in Sweden also voiced their protests against DN’s report thinking that is very bias.

Some Chinese propose to hire lawyers to reserve the right of resorting to legal procedures if DN continues to have non-objective negative reports about Chinese in Sweden.

影评:《晚会》一部令人深思的好电影

北欧绿色邮报网影评:今天看了一部好电影《晚会》。是丹麦导演拍摄的,但是,演员全是英国口音,电影是关于英国的一个竞选议会女议员的妇女珍妮开一个家庭Party的故事。

故事一开始就是家里来了客人,男主人公比尔却好像是得了老年痴呆症,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女主人珍妮光彩照人,一副女强人的样子。电影是黑白的。非常严肃,但是非常具有黑色幽默。

一对朋友先到,女人APRIL显然在家里占主导地位,不停地谴责德国裔丈夫。丈夫却温柔地对比尔微笑。期间,珍妮说你不能因为他的父辈是纳粹而依然恨他。

然后,又来了一对女同性恋朋友。女人已经怀孕,而且是三胞胎。是人工受精的结果。对象女人长的象女人,但是,行动象男人。

接着又来了一个男人叫汤姆。汤姆说他的爱人玛丽安暂时来不了。但是,他非常紧张,一进来就问厕所在哪里。原来,他带了一把手枪,是来报复杀人的。他先吸点儿毒品,为自己壮胆,但还是紧张的不得了。

等到他来到客厅的时候,人们都到了。这时,男主人比尔说,他想宣布一个消息。大家静听,比尔说,他被诊断得了绝症。就在这前一秒,珍妮还在和另外一个女人通信息说,没有你不能活。说明她有一个情人。

但是,听到老公得绝症的消息,她立即跪下,向比尔说,我决定不参加竞选了,我要照顾你。这些年我怎么不知道好好照顾你呢?女朋友说,你太热衷你的政治了,你好像不太在乎朋友关系。

此时,比尔说,我是在一家私人医院检查出来的。大家似乎有了希望,觉得私人医院不一定准。只是为了挣钱。

比尔说,我想临死前坦白一件事情,年轻时,我曾经和你的女朋友玛丽安有过关系,有一两年的关系,和这对女同性恋中扮演男角的马特也有过一两次关系,因为他们曾经住一个宿舍。

女主人珍妮一听,立即大发雷霆,给了老公一大巴掌。期间,汤姆本来想来杀他的情敌比尔,但看到珍妮那个样子,他决定把枪扔到垃圾桶。但这时鸡肉在烤箱里烧糊了,于是,珍妮去扔垃圾。看到了枪,并拿了回来。

这时,女同性恋的怀孕女子开始责骂对象,怎么能和比尔发生关系呢,真是太恶心了。

珍妮在厕所里大哭,女朋友April说,其实竞选议员也没啥意思。结果在珍妮让她进到厕所以后,她居然向珍妮表达了爱慕之情。

客厅里比尔精神好了一些,讲出了与三个女人有关系的历史,让汤姆格外愤怒,汤姆也给他一拳,尽管他是耶鲁大学的学者。德国朋友说,你这个奸商不应该这样对待一个有学问的学者教授。比尔也辩解说,你老婆不喜欢你的臭钱,她喜欢我这个没钱但有学问的人。结果汤姆把他打倒在地,但没想把他打死。所以看到他休克了,又赶紧抢救。就在这时,珍妮和朋友从厕所出来,看到丈夫躺在地上,珍妮立即给丈夫进行心脏起搏式抢救,使劲儿按压心脏,结果比尔真的醒了过来。

这时,门铃想了,是玛丽安来了,结果珍妮这回真的拿起手枪冲向门去,她说,玛丽安,你说你是爱我的……

中间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台词是德国人说的,当时,窗户的玻璃碎了,他说,那是通向门的窗户,不是通往心灵的窗户。

通篇台词非常紧凑幽默,彷佛是赵本山的小品一样天衣无缝,但又是标准地道的英音,尽管马特是美国人。最后,在比尔休克的时候,德国男人对比尔的动作,又好像他们俩也有恋情似的。

整部电影让人看了情不自禁地捧腹大笑,同时,也能感觉到这种黑色幽默在扣问良心,扣问道德,扣问我们的价值观,男人到底是不是男人,女人到底是不是女人,男人和女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妇女解放,女权主义,最终结果是什么?一系列的问题都被提了出来。

或许这就是现实的反应,最根本的又是知识分子的虚伪。这个比尔好像是英国病人,也可能是某个喜剧演员。

总之,这部电影很好看,好像我们的小品。这个Party可能也是双重含义,晚会或者是政党。

2017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聚焦变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 2017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于11月8日开幕,到19日闭幕,总共有150部电影集中放映。

今年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变化。今年的铜马奖得主是美国影星Vanessa Redgrave,她得过奥斯卡奖,Emmy奖,Tony奖,这回是斯德哥尔摩终生成就奖。她导演的电影《大海的忧伤》将在颁奖期间放映。

今年也有好几部电影是关于中国的,例如《北京之王》,讲述北京父子俩酷爱放电影的故事。虽然生活困难,但非常愉快,为电影着迷。

电影《逍遥自在》是由耿军导演的。讲述的是东北人如何互设骗局,最后拷问良心的一部片子。还有周迅主演的《我们的时代必将到来》是安慧的第三部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片子。此前她导演了《沦陷城市之爱》和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萧红的一生)。

敬请关注北欧绿色邮报网,将继续为您报道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