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2020丨让法律点亮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 “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浏览字号: 2021年03月04日 08:05:32

北欧绿色邮报网援引人大公众号报道:202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立法成绩单:共审议法律和决定草案51件,其中,新制定法律9件、修改法律12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2件,以高质高效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11月23日,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在北京举行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党组书记栗战书主持会议并讲话。摄影/新华社记者刘卫兵

2020年极不平凡,岁月峥嵘,注定在滔滔历史洪流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守立法航向,满载人民殷切期待,乘风破浪,加速前行,成功越过艰辛征途的深沟险壑,闯过漫漫航程的激流险滩,绘就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立法画卷。

这一年,一部部凸显政治智慧、责任担当、民生情怀的良法密集问世,捍卫着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坚守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不断前进——

战“疫”关键时刻,“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决定”紧急出台,公共卫生领域立法全速推进;民法典重磅问世,为中国人民量身定制“权利宝典”;香港国安法一锤定音,“一国两制”有了行稳致远的“压舱石”;长江保护法高票通过,守护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立法方式不断丰富,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从“小切口”入手,以法治引领节俭新风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不懈努力,让法律点亮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危难时刻,彰显法治战“疫”的强大力量

2020年的立法工作,始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法治作为。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成为依法战“疫”最强音。

全国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依法战“疫”使命扛在肩上,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职能和优势,迅速启动立法、修法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及时、有效的法治支撑,充分彰显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对疫情的制度力量。

2020年2月24日,抗疫关键时刻,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短短一天会期内,紧急出台“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一被舆论称为史上最严“禁野令”的决定,彻底叫停一切交易和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的行为,筑起一道从源头防控疫情的法制堤坝,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4月,在战“疫”胶着期,直面疫情中暴露出的法制短板,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出台“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为抗疫勾画宏伟立法蓝图。这是人大首次就专门领域制定专项立法计划。至此,公共卫生法治建设驶入“全面升级”的加速道。

与疫情防控息息相关的动物防疫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当年启动修法程序,草案当年提交常委会审议;社会高度关注的生物安全法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历经“三审”后高票通过;5月28日诞生的民法典,对紧急情况下财产征用、有关合同权利义务等与疫情防控相关的民事法律制度作出完善;年底,刑法修正案(十一)出台,总结疫情防控经验和需要,为有效惩治妨害疫情防控的犯罪行为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以国之名致敬抗疫英雄。8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关于授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士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钟南山“共和国勋章”,授予张伯礼、张定宇、陈薇“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激发了亿万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信,成为永远珍藏的时代记忆。

抗疫紧要关头,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部署,法工委发言人先后7次就疫情防控法律问题发声,及时回应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各方面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国家立法机关以持续发力之势,不断为决胜抗疫战争、保护国民安全凝聚强大法治合力。

聚万众智慧,为中国百姓量身定制“权利宝典”

2020年,民法典高调问世。7编、1260条、逾10万字,在中国法制史上,没有哪一部法律,拥有如此庞大恢宏的体量格局,也没有哪一部法律,承载了公众如此深沉而美好的企盼。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酝酿起草民法典,到后来几次尝试,再到民法典编纂工作的全面启动、审议、出台至实施,民法典立法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其一波三折、大气磅礴的立法过程堪称一部共和国法治成长记录,书写了中国法制史上熠熠生辉的立法传奇。

历史的契机始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编纂民法典”的伟大决定。从此,民法典编纂成为人大立法工作的“重头戏”。

按照“两步走”的计划,2017年3月,民法总则出台,法典编纂工作迈出关键一步。一年多后,民法典各分编草案集体亮相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接受初审“检验”,民法典编纂迈出“第二步”。

之后,201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启对民法典各分编草案的拆分审议路径;2019年底,“大块头”民法典草案“合体”并提交常委会审议。

2020年5月28日,一部集数十年立法之大成的皇皇法典问世,举国欢腾。

聚万众智慧,成伟大法典。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先后10次公开征求意见,征集到各方面意见102万条。即使在草案即将通过的最后关头,仍不遗余力全方位吸纳建议——2020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草案在充分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再次作了100余处修改,其中实质性修改达40余处,最大程度凝聚了立法共识。

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为其他领域法典化立法提供了范例。以此为开端,标志着中国步入“法典化”时代。

“法与时转则治。”2020年10月,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进入一审程序,预示着国家权力机关踏上民法体系配套完善新征程。

香港国安法等国家安全立法密集出台,筑牢“定国安邦”重要基石

国家安全,国之大事、头等大事。2020年,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密集开展国家安全立法,彰显使命担当,在护卫国家安全的一路高歌猛进中,镌刻下时代印记。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摄影/新华社记者丁海涛

维护香港繁荣稳定,是14亿中国人的共同意志。从全国人大通过决定,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制定相关法律,到常委会以超常效率,出台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就相关问题作出全方位的制度安排,再到就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职、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作出决定等,以香港国安法为代表的一系列涉港国家安全立法,成为香港由乱转治的重大转折点,为香港社会繁荣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治支撑,成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压舱石”。

在香港问题之外,国家安全立法也正向更为专业、细分的领域深化。

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和基本制度,填补了生物安全领域基础性法律的空白。出口管制法不仅维护中国自身的安全和利益,而且被认为是中国政府在当前复杂国际贸易环境下,对公平和对等原则的坚定主张和立场宣誓。数据安全法草案确立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各项基本制度,以有效应对数据这一非传统领域的国家安全风险与挑战。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同步完成修法的国旗法和国徽法加入严禁损害国旗、国徽尊严等条款,强化国家观念,使法律具有了“国家安全”色彩。

国家安全立法不断提速的背后,不仅强调了国家安全治理必须有法,而且传递出国家安全治理必须依法的理念,突出了法律在保障、促进、实现国家安全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厚植法制根基,守护好碧水青山

作为重点领域立法,2020年生态环境立法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续向前迈进,用法治力量助推和夯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填补立法空白,保护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长江保护法是我国首部专门的流域保护法律,它的制定出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法律从规划与管控、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修复、绿色发展、保障与监督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基本要求,揭开了保护长江母亲河的新篇章。

补齐制度短板,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历经“大修”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与时俱进,亮点突出。比如,应对疫情防控,加强医疗废物监管;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动缓解城市“垃圾围城”痛点;确立“按日计罚”惩处机制,实施最严格法律责任等。一系列新增的制度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实践需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绿色文明生活方式。

完善国家机构法律,让公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完善国家机构制度建设、强化对公权力监督等立法工作不断加速、亮点频现,充分发挥法治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实施了30多年的全国人大组织法和全国人大议事规则联袂启动首次修法程序,涉及人大组织制度、工作机制、运行模式、会议公开和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这次修改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回应当前人大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修法草案将提请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有望实现人大制度的升级换代。

选举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选举法完成第七次修改,适当增加基层人大代表数量,将彻底扭转县乡基层人大代表数量逐届减少的趋势,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这一年,多部与公权力有关的法律极具亮点。新出台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把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纳入监督范围;首次提请审议的监察官法草案明确党对监察官制度的领导,在选人用人、职能职责、管理监督等环节作出规范,促进国家监察权规范正确行使。

规范公权力的另一重量级法律——行政处罚法迎来全面修改,并于2021年1月22日通过新修订的法律。新法力求在满足行政执法的现实需求与防范公权滥用、处罚失控等风险之间实现有效平衡,推动公权与私权对话下的法治进步。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0年立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继续向重点领域全方位推进,或升级更新相关法律,或填补立法空白,抑或以人大决定护佑改革,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新修改的专利法、著作权法,剑指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现实困境,加大侵权惩治力度,鼓励和保护自主创新,为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助力科技自强自立,筑牢坚实法治基石。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这一年,人大立法及时跟进,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授权国务院在海南自贸区暂时调整适用有关法律规定的决定、设立海南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提请审议海南自由贸易港法草案,这一系列立法动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港进行制度创新、系统协调推进改革搭建法制“四梁八柱”。通过作出决定,授权国务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香港法律执业者和澳门执业律师取得内地执业资质和从事律师职业试点工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发展,打造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修改海上交通安全法,制定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和契税法,通过关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的决定等,这一系列立法举措无不体现改革与法治的相辅相成、相伴而生。

以高质量立法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乡村振兴促进法草案进入审议程序,以法治力量振兴乡村,让村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聚焦民生、社会领域,用立法回应社会热点,解决人民“痛点”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及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是2020年立法的鲜明特征。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民生领域拓力深耕,通过立法保障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用特别的爱,保护好特别的你。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以“未成年人”为关键词的一系列修法行动,解开现实困惑,守望国家未来,以全面升级的保护机制,见证了法律的温暖情怀。

10月,未成年人保护法完成修法,未成年人保护的法治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两个月后,堪称未成年人保护法“姊妹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也大修完毕。年底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更是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性侵未成年人犯罪,加重了处罚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档案工作实践有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修改后的档案法完善档案管理制度,推动档案事业现代化。追责高空抛物、惩治妨害公交安全驾驶行为、严打药品“黑作坊”、“冒名顶替上大学”入刑……刑法修正案(十一)聚焦社会热点,回应人民关切,捍卫人民利益,把刑法修改真正改到了人民心里。在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收官之际,反有组织犯罪法草案提请审议,接力打击刑事犯罪、维护公平正义,预示着我国打击有组织犯罪将步入法治化、常态化新阶段。

国防立法提速,为“强军卫国”提供坚强法制保障

2020年,中国特色军事法规制度体系在革故鼎新中不断健全,构成了一抹立法崭新气象。

作为国防和军队的“龙头法”,国防法完成“大修”,把党和国家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成功经验进行固化,为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全面体现武警部队改革成果,新修订的人民武装警察法对武警部队领导体制、使命任务、组织指挥、职责权限等作出新规定,国防立法再添亮色。

国防立法阵营中备受关注的退役军人保障法,涵盖了退役军人的移交接收、退役安置、教育培训、就业创业、抚恤优待、褒扬激励等方面规定,有助于更好维护退役军人的合法权益,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厚植强军兴军根基。

兵役法、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海警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涉军法律驶入立法“加速道”,标志着方兴未艾的国防军队立法正不断走向纵深。

丰富立法形式,“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成为立法新亮点

“全面禁止野生动物非法交易和食用的决定”、反食品浪费法草案等“小快灵”立法,分别就疫情防控暴露的突出疑难紧迫问题和社会沉疴陋习“对症下药”,下猛药下重药。切口虽小,但功效不小;条款不多,却威力十足。

“米粒虽小,尤见礼义廉耻;节约事微,可助兴国安邦。”

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时间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开展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反食品浪费法实现当年立项、当年起草、当年审议。

“大胃王”式吃播或将受罚,餐厅不得诱导消费者超量点餐……2020年底反食品浪费法草案亮相,草案避免大而全、小而全,以着力解决餐饮浪费突出问题为切入点,聚焦食品消费、销售环节,兼顾其他重点环节设置规范,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获得普遍好评。

打通立法“最后一公里”,让人民的智慧“长进”法律

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立法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是立法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和实践载体。

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虹桥街道考察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常委会法工委又增设6个立法联系点,总数达到10个,使基层反映意见建议的“直通车”更加通畅。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只有接地气的法律,实践中才能行得通、真正管用。上海虹桥街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被百姓形象地称为“群众声音直通车,基层立法彩虹桥”。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人大代表之家”被确定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方言土语”到“法言法语”的转换站……越来越多独具特色的民意直通车,满载期待和愿景,把更多基层声音传递上来,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向更高水平贡献智慧。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2021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建设的启程之年,同时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新的起点、新的希望。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关头,可以预期,中国立法必将上演新的精彩,继续用“法治之光”照亮奋斗新征程。

《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张维炜、张宝山、于浩、李小健、王萍

编辑 陈雪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