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人物专访

头条要闻:前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谈中医在瑞典的近况建议官民并举推动中医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前中国驻瑞典大使陈明明日前在甘肃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上说,要推动中医进入欧洲,需要官民并举,共同推动。

“在瑞典,一个很偏远的小镇上,以前只能见到中餐馆,但现在去,却发现开起了中医诊所。”曾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的中国高级外交官陈明明19日在甘肃敦煌向海内外专家学者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官员讲述:新西兰、瑞典这样的国家是全民免费医疗,看病不用自己出钱,但是越来越多的瑞典人自费到中医诊所看病,而且价格不菲。

  “还有一种现象,是我亲眼所见的,国内一名学西医的大夫到瑞典颁发诺贝尔医学奖的Karolinska医学院学西医一段时间后,痛感西医治表不治本,放弃了西医,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中医诊所,而且病人越来越多。”他说,哪里有华侨,哪里就必然会有中药店、中医诊所,而在海外的中医抱团发展,无论是在新西兰、澳大利亚,还是在欧洲,很多都成立了华人的中医协会、针灸协会等,定期开展活动和交流,也和国内的中医界进行交流。

  当日,首届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在敦煌举行。陈明明说,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希望通过这两天的研讨,推动中医药走向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走向世界。

  陈明明说,中医在逐步地向西方主流社会发展,影响不断加大。“在斯德哥尔摩,有上百家中医诊所,而且有日益增多的趋势,这都说明洋人有需求。”他说,对运动不当造成的挫伤、筋骨损伤类病症,中医都有很好的优势,而洋人恰恰都喜欢运动。此外,中医适用于治疗疑难杂症。“也有不少洋人到中国来学针灸,回去后开中医诊所。”

  陈明明分析,中医药走向世界面临两大挑战:洋人惯于用西方、西医的思维来衡量中医,一切都想量化。“我个人就和一些新西兰和瑞典朋友就中医药的疗效进行过交流,他们反复问,能否用西医的生化指标对中药的成分、药理和成效、副作用进行分析。”他说,这和中医的整个医疗体系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交流起来有障碍,谈着谈着就成了“聋子的对话”。

  “其次,美国和欧盟为中成药的准入设置了很大障碍,用西医的办法来管理中成药。”陈明明说,比如,欧盟表面上是承认中成药的,但需按欧盟标准来化验,满足了化验要求才允许注册。同时,还要求必须在7年内拿出全面详实的临床使用报告。由于设置的这些“门槛”太高,中国的中医药企业很难拿出来符合要求的数据。此外,为注册投入的成本太高,企业也负担不起,最终导致中国富有成效的中成药全面退出了欧盟这个有5亿人口消费潜力的巨大市场。

  关于如何应对这两大挑战,陈明明建议官民并举,积极推动。他说,把中医药国际化列入外交议程,结合领导人出访、外国领导人来华访问,签署中医药双边合作协议,从政府层面加以推动。

  陈明明建议,通过举办的重大国际活动宣传中医药文化,如今年九月在杭州举行的20国集团峰会和2022年在北京举行的冬季奥运会,可在酒店和比赛场地专设中医诊室,为外国领导人和运动员服务,扩大影响。

  同时,加强与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方面的合作交流,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特别是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认可中医疗效的国家。

来源:甘肃新闻网(记者 南如卓玛)

 

 

今日头条 :瑞典著名华人功夫表演者邢伟涛师父在皇后岛表演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6月22日,瑞典著名华人功夫表演者(大师)邢伟涛在斯德哥尔摩皇后岛为来访的长江商学院40多名学员表演少林功夫。

陈雪霏录制。

DSC_1046

DSC_1047在笔者眼中,这分明是大师水平,但是,邢老师特意跟我说不要叫他大师,就叫老师就好,因为他也在教我们太极。

瑞典华人华侨参观《米勒斯的四季-李亚男摄影展》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7月30日,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热闹非凡。就在人们锣鼓喧天庆祝PRIDEDAY(同性恋日)的时候,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里边,中欧文化协会的会员们正在参观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的《米勒斯的四季-李亚男摄影展》。

DSC_1692

该雕塑群是米勒斯的作品,矗立在音乐厅前80年了。陈雪霏拍摄。

一进门,人们可以听到音乐家们演奏的交响乐。走上台阶,人们可以欣赏李亚男的摄影作品。音乐与图片的完美结合是李亚男的心声也是音乐厅的完美安排。

photo

中:陈雪霏致开幕词。                                 梁爽拍摄。

中欧文化协会会长陈雪霏说在讲座开始时介绍说:中欧文化协会为了丰富会员的业余文化生活,举办各种活动,包括跳拉丁舞和打太极,同时,了解和提高摄影技能,欣赏好的摄影作品,也是协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很荣幸能够请李亚男老师亲自来为大家讲解他的摄影作品,拍摄理念,构思和技巧。李亚男的作品能够在著名的诺贝尔颁奖大厅展出,真是华人的骄傲。” 陈雪霏说。

DSC_1635

李亚男为中欧文化协会会员介绍本次展览作品的背景。

陈雪霏拍摄

DSC_1639陈育明大使和白晓梅参赞也一起和大家听李亚男介绍本次展览的背景。陈雪霏拍摄

李亚男说,本次展览是在音乐厅为纪念瑞典著名雕塑家卡尔.米勒斯的俄狄浦斯雕塑群在音乐厅门前矗立80周年之际而进行的。这也主要是李亚男为米勒斯花园雕塑拍摄三年的成果和心血。

photo (3)

高莲荣拍摄。

这里展出不到100张照片,他出版的书收集了300张。而实际上他拍摄了3000张不止。

三年中,他在每个季节,每个时间段都去米勒斯花园去体会雕塑大师的作品,在心灵上与雕塑大师进行沟通。

DSC_1648

DSC_1686

这是一张非常受瑞典人喜欢的照片。李亚男说,在这张图片上反映了光,水,色彩等许多细节,这就是在那个特殊的时刻拍摄下来的。

“摄影的技巧在现在这个时代都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这么拍,而不是那样拍,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角度,你怎样选角度才能与众不同,又给人印象深刻。”

DSC_1671

杨彼德拍摄。

DSC_1669

杨彼德拍摄。

李亚男说,这张照片虽然是家庭的普通情景,但也可以拍得不同寻常,给人以无尽的美感和想象。

photo (1)李亚男说,每一张照片都有它的故事在里边。

DSC_1661

这张展出的照片是李亚男的得意之作。那就是天堂里的天使。金地木兰本人就从事书法和绘画,她说,这张照片看起来就是一张水墨画。有人以为这是李亚男故意用的黑白色,李亚男说不是,这就是天然的。但里边的灰黑流白等五彩墨都在里边。这是真实的景象。

DSC_1650

会员们兴致勃勃地听李老师介绍,同时,还不断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形成了互动。

由于他经常到米勒斯花园去,他有钥匙,甚至可以在那里过夜,所以,他对很多照片都已经在心里构好了图,然后,再去拍摄。有很多照片就是等待时光的到来,一蹴而就。他很少用Photoshop进行过多的制作。

 

陈育明大使和夫人白晓梅参赞也来参观了摄影展。陈大使对李亚男在瑞典取得这样的成绩表示祝贺。

DSC_1674

杨彼德拍摄

三十多人参加了摄影展。该摄影展从6月28日开始,将持续到8月20日结束,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夏展,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场地之宝贵都使得这次摄影展成为名垂青史的展览。

李亚男1999年来到瑞典,曾在北师大学过电影,因为对大导演伯格曼的崇拜和对哈苏相机的向往产生了来瑞典留学的念头。来瑞典以后,他刻苦学习,一步一个脚印,从厨师到教你学做饭,再到摄影,拍摄市政厅,诺贝尔颁奖和晚宴,到皇家御用摄影师。李亚男还是世界著名的瑞典哈苏相机大使。哈苏相机是第一个跟随宇航员登月的相机。

想了解更多,请继续阅读以下链接。

独家专访: 一个展览,一本书,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诺贝尔颁奖大厅”大展,暨新书发布

瑞典旅游局的微博:从亚运村厨师到皇后御用摄影师。

http://www.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3994222398205282#_0

 

 

独家专访: 一个展览,一本书,一次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诺贝尔颁奖大厅”大展,暨新书发布

北欧绿色邮报网独家专访(记者陈雪霏)——2016年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夏天是属于华人的夏天。从6月28日开始,一直到8月20日,整个暑假,瑞典著名华人摄影师李亚男眼中的瑞典国宝级雕塑园《米勒斯花园的四季》在音乐艺术的殿堂,每年颁发诺贝尔奖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展出。这对于华人来说是一种骄傲。李亚男为什么要拍摄米勒斯花园?为什么他的摄影与众不同?这批照片为什么直抵如此圣殿?带着这些问题,本网记者在家中专访了李亚男。

IMG_3785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诺贝尔颁奖殿堂前的米勒斯群雕塑。李亚男拍摄。

photo (8)

有《米勒斯花园的四季》展览巨幅海报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夜景。                                                    李亚男拍摄

“能够在这里做夏展在瑞典艺术界是个很高的荣誉。就是整个音乐厅的两个夏展之一,一个就是它每年在全瑞典选一个艺术家的夏展,另一个是作为诺贝尔奖颁奖地的诺贝尔主题的常年展。”李亚男说。

提起李亚男,一连串头衔令人惊叹, 哈苏(相机)大使,瑞典皇后御用摄影师,曾经掌镜瑞典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现任斯德哥尔摩省政府官方摄影师……数年前曾经以一本“ 未知之美-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囊括众多瑞典图书界,摄影界大奖。华盛顿,布鲁塞尔,斯德哥尔摩的许多极具重量级的地方都曾举办过他的个展。他曾经拍摄过瑞典国王,皇后,胡锦涛,习近平,温家宝,他为瑞典国宝级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 特朗斯特罗姆拍摄的肖像被选入瑞典今天中学教材的封面。在瑞典摄影界,一个中国人,手里拿着哈苏相机,成为瑞典炙手可热的几个顶级摄影师之一。

这个多年做为诺贝尔颁奖,诺贝尔晚宴指定摄影师的人,现在把自己的作品摆在了诺贝尔颁奖大厅了,而且,不是一两天,而是整个夏天。全瑞典人和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欣赏到他的作品。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夏展每年秋季筛选,次年三月份同音乐厅年度规划同时盛大发布,今年夏展从6月28日开始到8月20日每天11:00-17:00对公众开放,人们可以尽情享受一个充满激情的华人摄影师以东西方文化碰撞的视角历时三年拍摄出来的米勒斯花园。预计有7万观众莅临。

DSC_1397

左:音乐厅项目经理卡丽娜.斯万松,中:李亚男,右二:乌妮塔.瓦斯在《米勒斯花园的四季》夏展发布会上。2016-06-28 陈雪霏拍摄

“大概三年前吧,米勒斯花园的人找到我,他们说我们一直关注你的东西,你有没有兴趣拍米勒斯花园?他们给了我一把钥匙,一个单独的院子,可以随时住在米勒斯花园里。然后,整个米勒斯花园就是我的了。我就这样断断续续地,一但有时间,我就到米勒斯转一圈儿。然后,就拍了一大批东西。 这些东西流到了音乐厅。音乐厅就来找我,找米勒斯雕塑园,说希望办一个这样的大展。今年,瓜熟蒂落,一个展览,一本画册,同时推出。”李亚男介绍说。

DSC_1459

6月30日新书《米勒斯的家园和艺术》在米勒斯花园发布,李亚男介绍新书发布的背景。 陈雪霏拍摄

这次展览总共有50多幅照片。同时发行的大型画册《米勒斯的家园和艺术》收集200多张照片。八年磨一剑,这是继2008年李亚男出版的摄影作品《未知之美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之后的又一重磅作品。那本关于市政厅的书,至今仍然作为斯德哥尔摩市政厅的官方礼物。

IMG_3791

《未知之美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       李亚男拍摄

李亚男曾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作为官方摄影师工作了四年。后来,他又到省政府工作了。他现在也在为瑞典皇后做皇家摄影师。同时也在主持许多题材项目的拍摄。

IMG_3782《米勒斯的家园和艺术》6月30日发行。李亚男拍摄

“这是一本很重头的书, 书的序言是 由Cranbrook Art 博物馆馆长亲自主笔,全书近两百张照片,是近年来瑞典艺术界非常重头的出版物。

DSC_1450

中国驻瑞典使馆文化参赞浦正东和米勒斯博物馆馆长乌妮塔.瓦斯在新书发布会上。  陈雪霏拍摄

“ 他的摄影作品让人感受到东方书法的气势与平衡,哪怕是在众多的作品中,我们也能一下子被他的作品所吸引。神秘,磅礴,细腻。都能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 米勒斯博物馆馆长乌尼塔.瓦斯在新书发布会上这样描述李亚男的作品。

IMG_3788

 

 

 

 

 

 

 

 

 

 

 

 

 

 

 

冬天雪中的米勒斯雕塑。李亚男摄影

“有人说我重新定义了瑞典的建筑摄影,我的照片不同于很多其他摄影作品。我认为摄影不应该单纯是写实的,记录的,而是写情绪的。有点儿象中国文人在景中的那种感受。在这个景致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一种黑暗中的凄凉。或许我突然感受到了米勒斯临终前的挣扎……摄影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体会被摄体,体会和被摄体的感受,捕捉那感受,然后表现,然后感染。

确实,李亚男的摄影给人的感觉就是你身临其境,你能感受到他的感受,他的情绪,他对雕塑大师的敬仰,是他的作品把你带入他所在的那个场景。

“这园子,米勒斯倾注了他毕生的心血,他在这里成就,远渡20年,迟暮而归。与爱妻终老,埋葬在这里。静下来,你能感受到好象他依然在这里挥刀创造他的精灵,听到精灵们的呼唤……我是用了很长时间才决定拍摄这园子的,能掌镜拍摄这里既是莫大的荣幸,又是非常艰巨的。米勒斯是罗丹的助手和朋友,园子是他的家,是他的工作室,他的展室,是他灵魂所在的地方。拍摄米勒斯的摄影师不计其数,从中披荆斩棘,很艰难。这个地方30年代就成了博物馆了。1955年他去世,很多摄影师来拍过。留下精彩无数。拍这里,如同当年拍市政厅一样,市政厅也快一百年了,也同样有无数人来拍过。当时,我拍市政厅的时候,压力非常大。 我找了所有能找到的资料,看完之后,把那些资料一合,绝对不能这么干!干完你就是那百年当中的某一个”。李亚男觉得他必须另辟蹊径,才能与众不同。

李亚男就是这样,从凌晨到黄昏,从雪花飘飘的冬天到色彩斑澜的秋天,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一个季节,每一天的每一时刻,他都曾在这个园子里经历过,有时就为等待一抹阳光。有时即使是下雨或下雪,他也用他的镜头描述了雨中的心情,或者是雪中的寂静。

“雕塑是从360度来看的,每一个角度都是有情感的。但是,米勒斯真正想表现什么?他为什么要摆在这个位置,因为这是他自己设计的园子,这是我要努力去体会的。在长时间的观察,在不同的氛围里,不同的颜色里,不同的天气里,不同的角度,还有很多,在这种沟通和交流当中,他想表现的,我想表现的,这两个灵魂必须碰撞在一起。这是这本书的灵魂。” 李亚男说。

“在拍摄中,逐渐的,我体味到了一种力量在推行,他刀下的精灵们几乎争相的自由地展示着自己,有一种力量在引导着,一步一景。冥冥中,来自东方文化背景的我,突然间与这园子浑然交融了。”

IMG_3790松树下的雕塑      李亚男拍摄

“我在这里感受到一种气势。像中国书法一样的气势。整本书下来,或者说这批照片做了一个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的尝试。我作为一个来自于北京的摄影师,到这里又受到了西方的教育和文化感染,用镜头来阐释瑞典的这位国宝级的艺术家,来到他的家里跟他交流。这本书将来或许会成为一本历史性的书。因为很少有这样非常风格明显的,甚至是纯粹的用中国的东方视角去阐释一个西方艺术家的作品。”李亚男说。

通常人们不会在雨天或者阴天去拍照。许多人都喜欢拍亮丽的晴朗的天气。而他却在每一种时间段,每一种天气里都曾经站在这里与园子的主人默默地交流。这也是他的独特所在。

“这个园子经过这本书之后,会给你一种感受,园子活了。因为它在讲述园子主人的心情,阴晴,圆缺……”他说。

“真正的艺术品就是被磨练出来的。它需要很长时间的沉淀。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对于任何东西的观察,你可以停留在很短时间,给一个结论,你也可以很长时间对其观察之后,体会到它对你的意义,然后加以阐释,会有更深的含义。”

IMG_3775夜景天使                                       李亚男拍摄

“我被哈苏赞助以后,我有几十万的相机可以用,但器材只是器材。把器材交给我的人说,在我眼里,这是机械,电子的产品,只有通过你的眼睛,他才是艺术品,谢谢!现在摄影已经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了,手机拿出来,同样是能拍照片的。所以技术,器材不是好照片的关键,问题是用心,情感,你自己感动了,这最重要,把活生生的世界凝固到那张照片的一刻,这种创作,是很残酷的,很多取舍,取舍的过程就是主观的创作。”

就像市政厅一样,很多人拍,但是,出来的只有一本书。李亚男一直很低调。他认为很多积淀都需要时间,需要耐心的。尤其是拍摄建筑雕塑艺术,都是再创作的过程。

他说:“摄影本身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天时,地利,人和,才能出好片子。摄影很神奇,它简单,它记录。 记录的是瞬间的,而那一瞬间,又是可以同时容纳很多的,又因为它是瞬间的,所以要求很多东西同时发生,同时碰撞,因为它是瞬间的,所以总有这样那样的遗憾。天气条件,光线条件,甚至拍摄者的心情……若照片能同时看到拍摄者和被摄体同时的心情,那就是一幅难得的照片。

他说,这本书的内容就象听贝多芬的音乐乐章一样。有色彩层次对比,从宁静到恢宏,从烦躁到宁静,能听出乐章来,看出乐章来,季节反差,宁静,不同的心情,大提琴,小姑娘都有她自己的节奏。

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展览也是根据这样的想象进行的。一进音乐厅的门,人们就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在演奏贝多芬的乐章,或者是其他古典音乐,然后,走上台阶,就可以领略这个迷你的米勒斯雕塑花园。

IMG_3776小女孩儿的四季雕塑。                 李亚男拍摄

“这是米勒斯的雕塑,这是我对他的阐述。如果说这是前三分之一的话,后面就要有更多的故事。这几个女孩子在阴影里,但后面是火焰,这个部分都是等出来的。你作为摄影师跟环境要有交流。雕塑讲的是瞬间的故事,又是三维立体的,每个角度都会有变化,摄影是平面二维的,这种凝固的提炼是需要仔细观察的,雕塑与其所处的环境会把故事情节再次阐述。所以每一次提炼它,讲述它的情节会是不一样的。”李亚男说。

IMG_3784

笼子里的燕子其实是自由的。                      李亚男拍摄

IMG_3779

这光和这色彩让这照片与众不同。                    李亚男拍摄

“这只鸟不是在笼子里的,这只鸟是自由的,但是光和影却展示了一切都是在规定好的范围内了。这是一个栅栏门。这是出口。艺术家摄影师首先看到的是影子,是光。他想尽各种办法用光和影子表现出来。”这就是李亚男对米勒斯作品的再次思考。

IMG_3780

影子与色彩            李亚男拍摄

photo (8) photo

初生婴儿般的肥绿    李亚男摄影

“这本书就像贝多芬的曲子一样,有一种力量在滚着往下走。这里有19世纪的田园油画般的宁静,这里有油嫩的初夏,经过漫长黑暗的冬天,积蓄了生命的绿刹那间喷薄而出,那种绿,带着初生婴儿般的肥,有灿烂炸眼的秋,那种几近嘶喊的的色彩。有史诗般沉重的冬天,漫长。园子的四季,是整个米勒斯的人生,宛若他真爱的贝多芬乐章的再现。我紧跟着,生怕错掉了哪个音符”。

李亚男说到这里,充满激动,充满深情。顿了顿神,他继续说:

“ 而发现这些,感受这些,再用镜头去表现出来,是需要经历的。比如说,在宫中耳濡目染的,童年在农村的艰苦,在北京都市里的浮躁。这些经历都会影响你的作品。园子是诗意的,是烦躁的,是美到让人窒息的。而你,镜头后的你被你自身的修养和经历驱使着……”

IMG_3783

天使     李亚男拍摄

“初春的朝气,严冬的凄凉。墨分五彩,从黑灰到流白。每一张照片都在以它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这些角落,这些光,这是很多人都会错过的。午夜,就在那儿等,一直等到月亮升到合适的位置。”李亚男说,“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如果是艺术家,真要穿烂一千双鞋才行。”

记者:感觉你特别老成,特别执着,没有浮躁。怎么培养出来的这种执着精神?

李亚男:做摄影的人,最起码的修养,就是不能浮躁。你一浮躁,你就出去了,你如果跟诺贝尔晚宴的情绪走,你一张照片也出不来。很简单,你必须冷静,但是,一定要在幕后抓住瞬间,你要非常冷静。你如果浮躁,一下子,你就出去了。

IMG_3778诺奖晚宴                                          李亚男拍摄  

photo (9)“诺贝尔晚宴也是一个乐章,如果你浮躁了,你就出去了。你要很冷静的随着那乐章进出。 你舞在其中,同时也是指挥者。既要激情,也要在喧噪里听到针的声音。否则,你什么也拍不到,看的只是热闹。

米勒斯花园也是一样。当你进入状态时,啊,很美,这时候,你要退一步,哪儿美,你这个美讲给别人听的时候,一定要退一步,这个美是哪儿美,是光线美,瑞典这个国家半年没见过太阳,突然见到太阳,是那种舒畅,那种挣扎,那么怎么表现它,有很多细节,就象那种婴儿肥绿,只有经历了半年黑暗的人才能体会到那种肥绿,那种美。美从哪儿来?你自己的感受。什么东西在这个地方最打动人?要找到那个地方。”李亚男一口气倒出了他的经验之谈,句句中的。

IMG_3774

夕阳与倒影                李亚男拍摄

“构图是技术范畴的,关键在思想。你的想法,每个线索阐述成你的东西,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是他自己在创作的时候,我在园子里面,我在诺贝尔晚宴的时候,你看到我紧张工作的时候,我在寻找我的目标的时候,那时才是我最欢愉的时候。”那些都是他默默无闻的,一丝不苟的工作身影。

IMG_3781 李亚男摄影

“你必须跳出来。你怎么跳出来,你的优势在哪儿?一个是自身的文化修养,一个是你的文化积淀。去看宋人山水。去看所有你能看到的东西,都是养分。山岩壁画,到乔布斯。研究苏州园林结构,层次,看苏州园林,去拍市政厅,好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但这之间是修养”。这就是李亚男的思考。

IMG_3773光,影,墨与雕塑艺术 李亚男拍摄                                 IMG_3772   夜间的米勒斯花园  李亚男拍摄  

“将来一定有人比我拍得更好。再过10年,我拍的比我现在拍的更好。但是这就是艺术家的遗憾, 但现在,我要做到最好。”

身在异乡,很难跻身主流社会,是许多华人的感受。尤其从事艺术, 更是要经过非常艰难的挣扎。能站得住脚的,获得承认的,是不断的寻找,融合,锤炼,痛苦。但依然有坚持的结果。

记者:瑞典,于你很特别吗?你对未来如何期待?

李亚男:我在北京师范大学影视制作的时候看到伯格曼的电影,被震撼了,这是怎样的土地造就这样的电影哲学,学摄影的时候,当我捧起哈苏相机的时候,再次被那遥远的地方所吸引。哈苏那特殊的画幅,优雅,严肃,几近幽灵抠门般的快门声音…… 十几年前来到这里,一直用这种探究的心里去观察这里,在这里生活。弹丸之国,工业界无数的巨人,区区几百万人口啊!艺术界,甚至医学界。瑞典这个名字都是不能不让人仰视的。

李亚男1999年来瑞典,就读于瑞典北部著名的于默奥大学。

“我初来的时候,经历过所有那时代留学生的磨难,但各种经历都会给我许多的后来的灵感。潜移默化的一直影响着我, 所以我会珍惜我走的每一步,因为每一步,都会影响你的未来。甚至很多时候你会彷徨。” 李亚男说。

IMG_3792李亚男拍摄米勒斯花园时的工作照。        

“关于未来,我不揣测未来,眼下需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我目前有几个已经在做的项目,都是很重磅级的,需要一步一步的走。我很充实,但同时压力也非常大。因为每一个项目,都是一次挑战。要么,你是那百年中的某一个,要么,你是那唯一的一个。每一个唯一都是挣扎着站起来的。”李亚男最后说。

李亚男今年43岁,妻子卡特琳,他们有两个女儿。

 

 

 

好歌欣赏:乌兰巴托的爸爸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偶然又听了一首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布仁巴雅尔的歌曲《乌兰巴托的爸爸》。这首歌是布仁巴雅尔的女儿诺尔曼在八岁时写的一首歌曲。当时,布仁巴雅尔还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蒙语部工作,被派到蒙古去学习一年。女儿想爸爸。怎么办?诺尔曼的妈妈乌日娜,身为中央民族大学的音乐老师,同样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棒棒地。她说,既然你想爸爸, 那么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写出来,唱出来啊!天生聪明伶俐的小才女诺尔曼就真的写了一首歌叫《乌兰巴托的爸爸》,然后,又普了曲。诺尔曼擅长词曲创作。同时,自己也进行演唱。

这首歌布仁巴雅尔和侄女英格玛唱的非常好听。但是,和女儿诺尔曼一起唱似乎更感人至深。那种父女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女儿今年也八岁,当我听到她说,“我想爸爸”,那种感受,真的会让人感动得掉泪。 小诺尔曼却已经用文字和音乐表达出来了,真是非常可贵,可敬。

在大家都在谈父亲节的时候,借用吉祥三宝一家的歌曲,祝天下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冯玉忠:记取政治运动中的温情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陈雪霏:北欧绿色邮报网是一个以传播绿色科技文化信息和理念为宗旨的媒体。今天看到我的老校长冯玉忠先生的言论,倍感亲切。在大学时也感觉他的言论充满睿智。例如,他说改革者也要注意保护自己。就是说他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理智也有情感的人。说的话都很中要害。因此,这里也转发一下他老人家的文章。

记取政治运动中的温情

作者:冯玉忠

2013-12-12 18:18:06来源:南方周末

讲述往事不只是悲情控诉,也要写出人的善良以及人之为人的尊严性
最近一些亲历者(比如陈小鲁)反思“文革”的言论,让我浮想联翩。首先我想到,“文革”利用人的弱点干尽坏事,这是我们今天必须引以为戒的。事实上,这种惨痛教训在历次政治运动中都有。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人间照样有温情与善意在流动。

1967年正是“文革”高峰之年,辽宁大学中文系红卫兵武斗党委副书记杨俊超。杨俊超被打得遍体鳞伤,呻吟着要水喝。造反派拿起碗就接自来水,正要给他喝,69级丁世发同学见状大喝一声:不给他!走资派还给他水喝?!随即把碗打翻在地。原来,丁世发有医学常识,人受重伤一旦饮进凉水,血就凝固而易致死的。他就以这样一种左的口吻救了杨副书记一命。在那疯狂的年代,坚持正义保护受害者既要有勇气,也要有知识和智慧(丁世发毕业后留校任校党委组织部长,后来又担任辽宁省政法委书记、省高院院长等职)。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像丁世发那样保护受害者的也可以说是大有人在。辽宁大学中文系学生辅导员肇乐群、校团委书记白玮就是这样的典型。1976年初,举国追查谣言,搞得人心惶惶,工宣队逼迫肇乐群在学生中追查传谣者,而且明确特定范围让他深查,先后三次催促他,而他则采取拖延对策,以至不了了之,从而保护了多名学生和任教老师。白玮在反精神污染运动中,配合各系团总支以新观念、新思维抵制左的做法,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的行动。他们的共同特质是视学子如兄弟,勇于秉持正义保护学生。后来肇乐群被选任沈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白玮则先后任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化工大学的党委书记。

1962年,正值阶级斗争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时段,在辽宁大学掀起了大抓反动学生的运动。经济系学生付宗良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过程中讲了一些吃不饱的牢骚话,平时又爱看鲁迅作品,好发议论,因而被戴上了反对三面红旗(大跃进、人民公社、总路线)的政治帽子。在那极左的年代,谁也不能公开纠正。辽大党委书记兼校长邵凯,后来特意把付宗良调至身边,在实践中观察他,发现这是一位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青年学子,于是不但给付宗良平反,而且把他留校当了教师。可惜,邵凯这样保护学子的善举竟被说成是保护反动学生。这位1938年入党的老干部于1967年含冤而亡,年仅51岁。

从1950年至1976年,我所在的辽宁大学(包括其前身)搞了13次政治运动,平均两年一次。据我观察,运动一来,有三种人特别左:一是愚昧而左,左得可笑;二是为生存保护自己而左,左得可怜;三是心术不正或有野心而左,左得可恶。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一次整党会上说过,对这三种可笑、可怜、可恶的人,一般都不要追究个人责任,一定意义上说他们都是受害者。毕竟,像习仲勋那样“一辈子不犯左的错误”的人还是太少了。可喜的是,当年犯过左的错误的同志,如今都纷纷出来反思了。在暴力的彼端,也还是有着一种强大的救赎力量!我建议:有心留下“文革”记忆的亲历者、研究者,不妨参照人类学家张光直早年自述《番薯人的故事》,讲述往事不只是悲情控诉,更有苦思“为什么人这样容易受骗,为什么肯这样出力地斗争”,一方面写出人的懦弱、阴暗及其复杂性,一方面写出人的善良、勇敢以及人之为人的尊严性。这样别有意味的“文革”史著,予日日引领而望之!

(作者为辽宁大学原校长)

今日头条:南海问题的真相

北欧绿色邮报网特约授权发布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就南海问题撰写的署名文章。

       南海问题的真相

作者 中国驻瑞典大使 陈育明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
中国驻瑞典大使陈育明

近来,南海问题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热点。一些善良的人们在问:南海问题的渊源是什么?中国为何不接受“国际仲裁”?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甚至妄称中国“恃强凌弱”、“不遵守国际法”。为此,我愿就此做些介绍。

一、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并开发了南海诸岛。历史上是中国政府通过行政设置、军事巡航、生产经营、海难救助等方式,对南海诸岛进行持续有效的管辖。早在公元前200年的汉朝,也就是西方的亚历山大大帝时期,中国就已经在南海地区从事经常性的渔业、种植和海运等活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把南海称为“涨海”,把南海岛礁称为“崎头”。自唐朝以来,中国政府持续在南海地区行使管辖和行政权力,包括建立行政机构、开展海事巡逻、天文、气象观测、开发管理资源等活动。上述事实已通过大量中外考古发现、历史文献,包括古代地图、海图等得到证实,如明清时期形成的航海指南《更路簿》,更是详细记载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数十处地名,不少沿用至今并被各国航海家广泛承认和采用。英国海军部测绘局1868年编制的《中国海指南》一书就明确记录了南沙群岛仅有中国人生产、生活的事实。

二战时期,日本曾于1939年起一度侵占了部分南海岛屿。战后,中国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收回了被占岛屿,并通过正式命名、出版地图、派兵驻守等形式,从法律和事实上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社会包括菲律宾等南海沿岸国家从未就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提出过质疑。当时有关国家还以外交照会、出版地图、国际会议等方式公开承认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只是联合国某机构调查称南海有石油后,菲律宾等国才开始趁乱陆续侵占南沙群岛岛礁。根据国际法,非法窃取的东西不能产生法律效力,这种非法占据不是有效管辖,时间再长也改变不了主权属于中国的事实。

二、中国一直是南海和平与稳定的坚定维护者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不断听到个别国家暗示中国岛礁建设可能导致南海“军事化”。事实上,近年来南海确有军事化的危险势头:一是周边部分国家强化非法侵占,部署兵力和军事设施;二是一些域外国家加大在南海地区的军力部署,炫耀武力,鼓动域内外国家拉帮结派。偏偏有人“选择性失明”,对其他国家的军事部署和自己显示肌肉避而不谈,反而指责中国打破南海“现状”,执意把南海“军事化”同中国南沙岛礁建设联系在一起。中方在有关岛礁上的防御设施是有限的,完全用于自卫目的,“军事化”这顶帽子无论如何扣不到中国头上。中国并不是第一个在南海进行岛礁建设的国家,相反中方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把有关岛礁进一步“民事化”,增强在南海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中国岛礁的灯塔已经并将继续为众多往来商船照亮航路。

三、中国不接受“南海仲裁案”合法合情合理

客观地讲,菲律宾将本应通过双边谈判解决的争端单方面、强行递交“仲裁”,这不是什么法律和正义问题,而是一出披着法律外衣的政治闹剧。中国“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和不执行”的立场完全符合包括《公约》在内的国际法,是尊重国际法、维护《公约》完整性和严肃性的行为。

第一,尽管菲律宾对南海仲裁案进行了精心包装,但实质依然是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超出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调整范围。《公约》开宗明义地指出,公约宗旨是在妥为顾及所有国家主权的情况下,为海洋建立一种法律秩序。也就是说解决领土争议不是它的事,而是其他国际条约的事。在国际法上,菲律宾领土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菲领土的西部界限为东经118度线,而中国的南海岛礁完全在东经118度线以西。南沙群岛和黄岩岛远在上述条约规定的菲律宾版图之外。

第二,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仲裁,违反双边谈判解决争议的协议,是背信弃义的行为。中菲在双边文件中早已就通过双边谈判解决南海有关争议达成了协议。《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也有明确规定,由直接有关的主权国家通过友好磋商和谈判,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菲方在2011年还与中方共同发表声明,承诺坚持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可菲律宾为达目的不惜谎话连篇。它一方面拒绝与中方按照共识妥处争议,另一方面却声称已穷尽了双边手段;一方面声称其仲裁诉求不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划界问题,另一方面却紧紧围绕着中国的主权和海洋管辖权做文章。

第三,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是对《公约》仲裁程序的滥用。2006年,中国根据《公约》第298条作出排除性声明,将涉及海域划界、历史性海湾或所有权、军事和执法行动等方面的争端排除在《公约》争端解决程序之外。包括中国在内的约30个国家都作出了类似声明,构成《公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菲律宾单方面提起仲裁,侵犯中国作为《公约》缔约国享有的自主选择争端解决方式的权利,侵犯了《公约》的权威性、完整性。

不难看出,这种所谓仲裁是非法的、无效的,我们始终坚持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和不执行的立场,就是要坚守国际法的底线。中国始终坚持通过谈判协商,和平解决领土争端和海洋划界争议,通过制定规则和建立机制管控争议,通过开发与合作实现互惠共赢,坚持维护南海航行和飞越自由及南海的和平稳定。中国已通过平等谈判的方式与周边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划定和勘定的边界长度达2万公里,占中国陆地边界总长度的90%。2000年中国与越南划定了北部湾海上边界。中国将继续本着互相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原则,与直接有关当事国解决南沙领土主权与南海海洋划界争议。这是中国遵守国际法和与有关国家达成的协议的体现,也是中国基于对国际实践的认识和丰富的国家实践做出的选择。

世界上很多国家以及很多国际法专家都公正、专业地发表了严肃的意见,表达对中方法理主张的认同,指出仲裁庭的裁决结果不具有国际法效力。

公道自在人心,真理越辩越明。我相信朋友们在了解真相后,更会支持我们将南海真正建设成“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主编:陈雪霏

谈谈我那年高考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虽然我曾经常回忆过去,而且第一次回忆的时候,记忆非常清晰。现在,我感觉自己面前又有做不完的事情了,所以,也就很少回忆了。

但是,昨天,今天和明天都是高考日。所以还是值得回忆一下那个时候的高考。

那是1984年,我们是锦县一高也就是现在的凌海一高中唯一的文班,我们也是文班中被选拔出来的前30名学生参加高考。

那时候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考试。有人觉得考试不好,但是,从小学到中学,我们学校确实很少考试,结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学会了,到时候真考试,我们很不适应题型,所以往往答不了高分。但是到县高中以后,由于我的英语当时只答了35分,满分60分,所以我开始非常喜欢英语,希望能尽快有很大提高。而英语老师李玉平非常擅长让我们做题,在做题中学习,而且他给每个同学均等机会回答问题,因此,我从心眼里希望自己能学好,如果学不好就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家长等等。我甚至感觉如果学习不好都有罪恶感,那要花我们家多少钱啊!

话说两年的学习之后,根据成绩我已经从全班41名排到了第五名。我的班主任杨老师在我第一次从41名跃到31名的时候,他很高兴,我嗓子发炎说不出话来,向他请假,他二话没说,就让我去医院,同时,他说,因为我的进步把我的伙食补贴从每月5元增加到了每月7元。那时候两元钱就是我们上中学时半学期的学杂费。

高考前一天6月6日,我爸妈来看我了,真是一个惊喜。六月天格外晴朗,外面都已经见绿,天气开始热了。看到我爸妈也很高兴,我自然更高兴。我问你们怎么来了?我妈说,他们去沈阳我舅老爷家去了,而且在沈阳买了四轮子拖拉机。简直是天大的喜事。

由于我妈妈家被划为富农,我姥爷被批斗后服毒自杀在自己的棺材里。这个阴影一直笼罩在我们的心头。小时候,很少听到过我姥爷家的消息。仿佛我妈妈就一个人和我一个姨妈一个舅妈。后来,在镜框里看到一张照片,就好像张学良将军一样的制服。那是一个很帅的男子,原来,那就是我妈妈的舅舅,我的舅姥爷高品卿。他上过大学。我妈妈常和我念叨的就是一个是北京的杨青山舅舅。我姥爷叫杨崇山。因为他们出生在银匠沟,所以都叫山。一个就是沈阳的舅姥爷。但是,他们离我还不如岳飞离我近呢。小时候我每天晚上要听《岳飞传》,却听不到任何亲戚的消息。

这回我妈居然见到我舅姥爷了。真是太高兴了。我妈还说,我舅姥爷是辽宁财经学院毕业的,在大连,让我报辽财。说那里好。我说,辽财已经是热门了。我怕考不上,我报考了辽大。而且辽大离他们家不远。就这样带着父母的祝福我第二天进了考场。

进考场前碰见杨老师。说话间,杨老师问,“你带表了吗?”我说,没有表。于是,老师把他手腕上的表摘下来,递给我,带上!我带上手表,感觉非常感谢老师。

不知不觉,三天的考试就考完了。我们就毕业了。好像没有太多的感受。好像6月10号我们就都结束了。大家无法平静心情,所以,几乎坐了一晚上。

回到家里,我立即投入农业生产,那时,我家种小茄子,洋葱,西瓜。西瓜以后种白菜。同时,还有棉花。一干就是两个月。在地里,我每天在想我能答多少分。两年来,我感觉进步最大的是英语,而且英语的课文都非常有意思,都给我很多哲理和启迪。例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真是经典。尽管那时我不知道那是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但是,他的文章却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例如《一片绿叶》。我的历史开始时很好,我喜欢历史,喜欢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等等。但是,等到后面到世界历史的时候,我觉得有点儿枯燥了。地理因为彭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也比较喜欢。政治和哲学,经济学,时事政治我也都喜欢。数学从一开始的喜欢,到后来有点儿烦躁。语文是我感觉最不好的一科。尽管我非常喜欢杨老师的课,但感觉他经常让张铁一回答问题,自己就觉得自愧不如。而且老师总是压分,语文从来没有超过70分。但结果,还是不错的,或许这是老师的策略吧。

一夏天我在那里算计我的分数,但对前途感觉茫然,真的完全把自己交给了上帝。我已经努力过了,现在只等老师们大笔一挥的最后判决。

我百无聊赖地在西瓜地棉花地里等待着。有一天傍晚时分,地头儿来了一个人,一直向我走来,原来是我大姐陈瑞雪。她从锦州卫校毕业以后,就回来在班吉塔医院当了妇科大夫。我姐夫在县里工作。他特意到一高中去打听分数。结果,说我过分数线了。

“你猜你答了多少分?”大姐来到我面前第一句话就问分儿。

我想了几秒钟,然后说:“470分”。

“那你估计得比较准,你答了468分。” 我姐姐说。

当时,我想我是十分高兴的。因为我记得我大哥曾经问我爸说,

“爸,你觉得雪霏能不能考上大学啊?”

我爸说:“谁知道咱家祖坟冒没冒青烟啊?”  意思是,如果冒了青烟那就是有成功。

再后来,我大哥又改口了,你们都是女孩子,考上研究生也不算,只有我弟弟能代表老陈家考上研究生了。这才是真正令他们自豪的!我相信大哥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

因为在盼望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问他,“大哥,你说我要是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我大哥说:“那里有过梁,这里有绳子!” 我一听情不自禁地笑了。

“那还要上吊咋的?” 他说的是反话。我终生难忘。

瑞典著名华人盲人长笛演奏家吴晶说“我的梦想终于成真”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著名华人盲人长笛演奏家吴晶23日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感到很激动,因为我的梦想终于成真。

DSC_9878

2016年5月23日晚吴晶成功与交响乐团进行了演出,赢得热烈掌声。陈雪霏拍摄

“我非常激动的原因是一直以来,盲人音乐家是不可能和交响乐团一起演奏的,因为他们看不见指挥棒。但是,现在通过遥感技术,我能感觉到指挥棒的每一个动作,人们几乎都不知道我借助什么外部力量,其实我是借助脚底下的电子设备来感应乐团指挥的动作。这是我的一个梦想,现在我能和交响乐团一起演奏,就是实现了我的梦想。”

 

当晚20点,吴晶与瑞典皇家交响乐团一起成功演奏了一首脍炙人口的伯拉姆斯匈牙利第五号舞曲。博得了在座3000多观众的热烈掌声。吴晶自己也非常激动地举起长笛,表达心中的无比喜悦。

 

两年前,记者前往吴晶家中采访,期间发现,吴晶原来是在1岁半到两岁多的时候,发现眼球有一种致命的肿瘤,医生告诉吴晶的父母,这孩子如果摘除眼球,有可能保住命,如果不摘除眼球,恐怕性命难保。吴晶说,她非常感谢父母当年作出的决定,摘除了眼球,但保住了性命。从那时起,吴晶,一个好强上进的孩子,在生活中一直都是勇往直前。

 

吴晶很早就开始学习各种乐器,最后决定锁定长笛。但是,在一次比赛中,她的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姿态,让国家体委的人发现了,于是,他们让吴晶去参加各种体育比赛。于是,吴晶参加了中国,亚洲,乃至雅典的奥运会盲人100米等短跑比赛。

 

在体育方面达到了顶峰,吴晶决定返回来继续她的长笛演奏。中间她还学习英语,然后到美国留学,英语达到非常熟练的地步,又因为爱情来到瑞典。很快,她又熟练地掌握了瑞典语。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吴晶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手机。她有超强的记忆力,很多人只要和她打过招呼,或者是旁听,过后她都记得。

 

这次采访之后,项目经理瓦瑟曼了解到吴晶的理想,他也决心帮助吴晶实现她的理想。从那以后,瓦瑟曼一直跟踪吴晶的演出,并向瑞典政府申请资金,与工程师,设计师,演奏师一起开发一个让盲人音乐家能够跟踪指挥棒的一个项目,这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发明。

DSC_9852

瓦瑟曼在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采访时说,我为什么开展这个项目呢,就是因为吴晶有一个梦想,而我下决心要帮助她实现这个梦想。

 

“作为一名专业级的盲人音乐家,你必须铭记所有的乐谱,你可以通过盲文来阅读乐谱,但是,在乐队里演奏的时候,你不可能边演奏,边阅读或了解指挥的指示。你必须有什么使你能够知道指挥的意图。我们发明的这个技术就是通过软红外线发送信号到吴晶脚底下的皮肤,让皮肤感知指挥棒的动作。这是通过程序师的编程,设计师的设计实现的。“他们把这个技术叫Tactsense.

 

瓦瑟曼说,这项发明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它有实际应用的价值,现在是为盲人音乐家发明,但是任何有视力障碍的人,如果愿意接受训练和指导都有可能使用这个技术,例如,你想练瑜伽,想打太极,或者跳舞,都可以通过动作的感应来实现。他希望这个技术可以得到投资商的兴趣,并开发出可供市场的产品,使全世界两亿多盲人的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另外,在开展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还遇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女人,那就是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的制作主任夏绿蒂.鲁纳夫莱特。

DSC_9950

鲁纳夫莱特对记者说,她感觉吴晶在音乐厅的演奏非常好,经过多方努力,她能够和皇家交响乐团的人一起排练,终于能够一起登台演出,看到吴晶演奏之后高兴的样子,她也感到非常高兴。希望吴晶以后能利用该技术和许多国家的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进而世界上许多盲人音乐家也都能有机会和乐团一起演奏。这只是刚刚开始。

DSC_9806吴晶的老师,瑞典皇家交响乐团首席长笛演奏家扬.本特森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他也感到非常高兴,通过和吴晶的几次练习,他感觉这个技术真好,因为它让盲人能有视觉感知的效果。

 

吴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对她来说是一个飞跃。“以前,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因为我看不见,所以,他们都必须随着我来。而现在这个技术可以让我跟着大家走,这样我可以跟着交响乐团一起演奏。”

 

据了解,对于盲人通过皮肤感应的技术曾经在南美洲有人提起过,但是在后背上。吴晶的实验也考虑过,但最终,他们决定在脚底下。

 

吴晶说,也有人问她这样做不是很影响她的注意力吗?她说,一开始的时候是这样的。但是,经过多次练习,她已经把这个技术和她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就好像她又适应了一种乐器一样,成为她音乐的一部分。

 

此前,吴晶还和她的老师及Lyx交响乐团一起演奏过,那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技术的魅力。

DSC_9935

演出结束后,吴晶与使馆窦春祥参赞,郭延航领事,叶沛群执行会长,华总秘书长唐兵和北欧时报社长何儒及她的瑞典残疾人协会的朋友们一起合影。陈雪霏拍摄。

吴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她希望能把这个技术带到中国去,带到许多其他国家去,让更多的盲人能够享用这个技术。所幸的是,瑞典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这个技术的国家,而她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这个技术的人!

 

 

图片新闻: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纪念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4月23日,在英国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人们头戴莎士比亚的面具参加纪念活动。

253711347_8
当日,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活动在莎士比亚出生地英格兰中部城市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小镇举行。主办方发放了约一万个莎士比亚的面具,由活动参与者在特定时刻共同戴上。
新华社记者韩岩摄

253711348_8

253712390_8

253712391_8

253712395_8

253712397_8

253712404_8

253712406_8

253712408_8

253712528_8

253712530_8

253712532_8

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今日庆祝70大寿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今天将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王宫隆重庆祝他的70大寿。

根据瑞典皇室的安排,瑞典国王70大寿的庆典从4月25日就陆续开始了。首先是4月25日进行了波罗的海研讨会,只有邀请的客人可以参加。4月26日在皇家教堂瑞典军乐团举办了一场音乐会。4月28日和29日,国王在皇宫接待了政府和有关部门和组织的庆贺。4月29日,瑞典皇家艺术学院在瑞典皇家歌剧院举办了庆祝活动。瑞典北欧博物馆,斯德哥尔摩音乐厅,瑞典皇家歌剧团在北欧博物馆为国王庆祝生日。

4月30日10点开始,瑞典皇家军乐团将在王宫外面进行演奏。国王将乘马车环王宫一周。 届时将有很多公众观看。
盘点瑞典国王在过去十年里的变化,真是成果丰硕。
先是大公主王储维多利亚大婚,然后是二公主玛德琳大婚,最后菲利普王子大婚。维多利亚和菲利普都是和百姓家儿女结婚,二公主找了美国金融男子。
如今大公主已经儿女双全,二公主玛德琳也是一双儿女,菲利普王子和夫人索非亚刚刚前不久喜得贵子。
瑞典皇家真是人丁兴旺,幸福满满!以下是国王一家人的名字:
  • Konung Carl XVI Gustaf (f. 1946)
  • Drottning Silvia (f. 1943)
  • Kronprinsessan Victoria (f. 1977)
  • Prins Daniel (f. 1973)
  • Prinsessan Estelle (f. 2012)
  • Prins Oscar (f. 2016)
  • Prins Carl Philip (f. 1979)
  • Prinsessan Sofia (f. 1984)
  • Prins Alexander (f. 2016)
  • Prinsessan Madeleine (f. 1982), gift med herr Christopher O’Neill (f. 1974)
  • Prinsessan Leonore (f. 2014)
  • Prins Nicolas (f. 2015)
  • Prinsessan Birgitta (f. 1937)

 亲爱的读者一般到这里就够了,如果您想练习英语或者是检察一下是否我的翻译有误,可以接着看英语原文。

 以下是生日活动庆典安排和有关链接:

MONDAY APRIL 25

1. Seminar on the Baltic Sea – The Royal Dramatic Theatre, Arrival outside

Photo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cameras, reporters)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18.15, the Royal Dramatic Theatre’s Royal Entrance

Aftonbladet (3), Bild & Kultur (1), Expressen (3), IBL (2), KulturSthlm (1), Stella Pictures (2), SVT (3), Sveriges Radio (1), TV4 (3), TT Nyhetsbyrån (2)

ARD (4)

TUESDAY APRIL 26

2. The Armed Forces Music Corps performs a concert – The Royal Chapel

Photo pool, reporters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17.30, West Vault

Aftonbladet (1 still photographer, 1 reporter), Bild & Kultur (1 reporter), Expressen (1 still photographer, 1 reporter), IBL (1 still photographer), Stella Pictures (1 still photographer), TT Nyhetsbyrån (1 still photographer), TV4 (1 reporter)

ARD (1 reporter)

THURSDAY APRIL 28

3. Reception for authorities and organizations – The Royal Palace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9.30, West Vault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FRIDAY APRIL 29

4. Reception for authorities and organizations – The Royal Palace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9.30, West Vault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5. The royal artistic academies congratulate The King – The Royal Swedish Opera, Arrival of guests

Photo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cameras, reporters)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14.15, main entrance, the Royal Swedish Opera

Aftonbladet (3), Expressen (3), IBL (2), Stella Pictures (2), TT Nyhetsbyrån (2), TV4 (2)

Agentur Schneider Press (1), ARD (3), ddp (1), Getty Images (1), Monarchy Press (1), NRK (2), Nunn Syndication (1), Royal Press Europe (1), Royal Press Photo (1)

The royal artistic academies congratulate The King – The Golden Foyer, The Royal Swedish Opera

Photo pool, reporters
Ladders NOT allowed

Aftonbladet (1 reporter), Bild & Kultur (1), Expressen (1 reporter), IBL (1 still photographer), Stella Pictures (1 still photographer), Svensk Damtidning (1 reporter), TT Nyhetsbyrån (1 still photographer)

6. The Royal Swedish Opera and Stockholm Concert Hall will give a concert – The Nordic Museum, Arrival of guests

Media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cameras, reporters)
Ladders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17.45, the Nordic Museum

Aftonbladet (3), Bild & Kultur (1), Expressen (3), IBL (2), Stella Pictures (2), Svensk Damtidning (1), TT Nyhetsbyrån (2), TV4 (3)

Action Press (1), Agentur Schneider Press (1), alex&er’s Images (1), ARD (3), Billed Bladet (3), Bunte (2), ddp (1), E-press Photo (1), Getty Images (1), Hussein Royal Collection (1), Monarchy Press Europe (1), Newspix International (1), NRK (2), Nunn Syndication (1), People Picture (1), Rex Schutterstuck (1), Royal Portraits Europe (1), Royal Press Europe (1), Royal Press Photo (1), Se og Hör (2), UK Press Ltd (1)

The Royal Swedish Opera and Stockholm Concert Hall will give a concert – The Nordic Museum, Inside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Ladders NOT allowed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SATURDAY APRIL 30

7. Te Deum thankgsgiving service – South Vault, The Royal Palace, Arrival of the guests

Photo position: Stairwell in South Vault
Ladders NOT allowed
Dress code: Dark suit
Checkpoint A –
Media to gather at 8.00, the entrance to Museum Tre Kronor

Upper level (TV/web, still photo)
Aftonbladet (1), Expressen (1),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SVT Nyheter (1), SVT Året med Kungafamiljen (1), TT Nyhetsbyrån (1), TV4 (1),

Abaca (1), Action Press (1), Agentur Schneider Press (1), alex&er’s Images (1), Antena 3 (1), ARD (1), Associated Press (1), Billed Bladet (1), Broadview (1), Bunte (1), ddp (1), dpa (1), E-press Photo (1), Monarchy Press Europe (1), Newspix International (1), NRK (1), NTB Norge (1), Nunn Syndication (1), People Picture (1), Rex Shutterstuck (1), Royal Portraits Europe (1), Royal Press Europe (1), Royal Press Photo (1), Se og Hör (1), UK Press Ltd (1), XINHUA (1), YLE (1) ZDF (1)

Lower level (photo pool – still photographers only)
Aftonbladet (1), Expressen (1), Getty Images (1),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Te Deum thanksgiving service – The Royal Chapel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Ladders NOT allowed
Dress code: Dark suit
Checkpoint A –
Media to gather at 8.00, the entrance to Museum Tre Kronor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A limited number of media companies will be allocated a seat for one reporter each at Te Deum thanksgiving service, by special invitation of the Swedish Royal Court.

8. The Swedish Armed Forces’ celebration – The Outer Courtyard

Media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cameras, reporters)
Ladders allowed
Checkpoint B –
Media will be let into the media positions at 10.00 on the Outer courtyard

Aftonbladet (3), Bild & Kultur (1), Expressen (3), IBL (3), KulturSthlm (1), Stella Pictures (3), Svensk Damtiding (1), Sverigs Radio (1), SVT Nyheter (3), SVT Året med Kungafamiljen (1), TT Nyhetsbyrån (3), TV4 (3)

Abaca (1), Action Press (1), Agentur Schneider Press (1), alex&er’s Images (1), Antena 3 (3), ARD (3), Associated Press (1), Billed Bladet (3), Broadview (3), Bunte (1), ddp (1), dpa (1), E-press Photo (1), Getty Images (1), HER og NÅ (1), Hussein Royal Collection (1), Iltalehti (2), Monarchy Press Europe (1), Newspix International (1), NRK (2), NTB Norge (1), Nunn Syndication (2), People Picture (1), Photomedia (1), PPE-Agency (1), Rex Shutterstuck (1), Royal Portraits Europe (1), Royal Press Europe (1), Royal Press Photo (1), Se og Hör (2), UK Press Ltd (1), XINHUA (1), YLE (1), ZDF (2)

9. Choral tribute – Lejonbacken, The Royal Palace

Photo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C –
Media to gather at 11.30, outside the South Vault, on Slottsbacken

Aftonbladet (1 still photographer), Expressen (1 still photographer), IBL (1 still photographer, 1 video), Stella Pictures (1 still photographer, 1 video), SVT Året med Kungafamiljen (1), TT Nyhetsbyrån (1 still photographer, 1 video), TV4 (1)

Media that have not been given a position in the photo pool on Lejonbacken may photograph from public areas in front of the Lejonbacken terrace.

Departure of the cortège – Mynttorget

Photo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Ladders NOT allowed

Aftonbladet (1 still photographer), Expressen (1 still photographer), IBL (1 still photographer, 1 video), Stella Pictures (1 still photographer, 1 video), SVT Året med Kungafamiljen (1), TT Nyhetsbyrån (1 still photographer, 1 video), TV4 (1)

Media that have not been given a position in the photo pool may photograph from public areas.

10. Lunch at City Hall – Arrival of guests

Media position (still photo, TV/web cameras, reporters)
Ladders allowed
Checkpoint D –
Media to gather at 12.20 at the gates to City Hall park, Ragnar Östbergsplan 5/Norrmälarstrand. Late arrivals will not gain access to the photo position.

Aftonbladet (3), Bild & Kultur (1), Expressen (3), IBL (2), Stella Pictures (2), Svensk Damtidning (1), SVT Nyheter (3), TT Nyhetsbyrån (2), TV4 (2)

Abaca (1), Action Press (1), Agentur Schneider Press (1), alex&er’s Images (1), Antena 3 (3), ARD (3), Associated Press (1), Billed Bladet (3), Bunte (1), dpa (1), E-press Photo (1), Getty Images (1), Hussein Royal Collection (1), Iltalehti (1), Monarchy Press Europe (1), Newspix International (1), NRK (2), NTB Norge (1), Nunn Syndication (1), People Picture (1), PPE-Agency (1), Rex Shutterstuck (1), Royal Portraits Europe (1), Royal Press Europe (2), Royal Press Photo (1), UK Press Ltd (1), XINHUA (1), YLE (1), ZDF (2)

Lunch at City Hall – Blue Hall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E –
Media to gather at 12.45 at the City Hall reception, Ragnar Östbergsplan 1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11. Reception for the Riksdag,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ounty governors – The Royal Palace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TV/web)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
Media to gather at 15.00, West Vault

IBL (2), Stella Pictures (2), TT Nyhetsbyrån (2), TV4 (1)

12. Banquet – The Royal Palace, The King and Queen greets the guests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A –
Media to gather at 17.30, the entrance to Museum Tre Kronor

IBL (1), Stella Pictures (1), TT Nyhetsbyrån (1)

Banquet – The Royal Palace, Guests arrive to the Hall of State

Photo pool only (still photo, TV/web)
Ladders NOT allowed
Checkpoint A –
Media to gather at 17.30, the entrance to Museum Tre Kronor

Aftonbladet (1), Expressen (1), IBL (2), Stella Pictures (2), TT Nyhetsbyrån (2), TV4 (1)

Kungafamiljen

Det Kungl. Huset utgörs av

  • Konung Carl XVI Gustaf (f. 1946)
  • Drottning Silvia (f. 1943)
  • Kronprinsessan Victoria (f. 1977)
  • Prins Daniel (f. 1973)
  • Prinsessan Estelle (f. 2012)
  • Prins Oscar (f. 2016)
  • Prins Carl Philip (f. 1979)
  • Prinsessan Sofia (f. 1984)
  • Prins Alexander (f. 2016)
  • Prinsessan Madeleine (f. 1982), gift med herr Christopher O’Neill (f. 1974)
  • Prinsessan Leonore (f. 2014)
  • Prins Nicolas (f. 2015)
  • Prinsessan Birgitta (f. 1937)

Kungl. Familjen utgörs av Kungl. Huset samt Kungens övriga systrar:

  • Prinsessan Margaretha, Fru Ambler (f. 1934)
  • Prinsessan Désirée, Friherrinna Silfverschiöld (f. 1938), gift med friherre Niclas Silfverschiöld
  • Prinsessan Christina, Fru Magnuson (f. 1943), gift med generalkonsul Tord Magnuson.I Kungl. Familjen ingår även
  • Grevinnan Marianne Bernadotte af Wisborg (f. 1924)
  • Grevinnan Gunnila Bernadotte af Wisborg (f. 1923)
  • 来源,瑞典皇家网站。

图片新闻:河北高位截瘫青年用“头”撑起创业路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4月10日,周栋在经营网店。

253296505_8
  家住河北省邢台市经济开发区东南俎村的周栋,六年前因为一场车祸高位截瘫,除了头部能转动,颈部以下均失去知觉。近一年多来,为减轻家庭负担,周栋依靠唯一能活动的头部和一部头控仪,经营着一家网店。

253296506_8

周栋的头部正前方摆放电脑和摄像头,电脑通过软件处理,在屏幕上显示键盘,鼠标指针会随着周栋头部的移动而“走动”……经过练习,周栋可以完成常规的电脑操作,“打字”水平与常人相差无几。

 

253296509_8

253296511_8

253296513_8
网店的注册、打理都由周栋自己完成。一开始他卖手机话费,生意不是太好,2015年9月份改卖男装后,他的网店浏览量不少,但成交量不高。“网店是我生活的全部,也是我活着的动力”周栋说道,“我要用头创出自己的事业,扛起属于我自己的责任”。
新华社记者 牟宇摄

来源:新华社

图片新闻:河北沧县六旬老人藏灯万余盏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编辑陈雪霏)--3月17日,田书生(右一)向参观者介绍他的藏品。

252775515_8
河北省沧县63岁的田书生,在家乡达子店村自建二层小楼办了一个藏灯展。从汉代的陶制小油灯,到近代的“气死风灯”,从华贵的皇庭宫灯到布满风尘的陕西“灯瓜瓜”,11000多盏灯生动展现了2000年来的中华“光明史”。

252775511_8

田书生藏灯已有20多年,第一件藏品是个油壶灯,随后他对老油灯产生浓厚兴趣,那些青铜、铸铁、石材、陶瓷、玻璃等材料制成的用途各异的灯,一件件被他捧回了家。

252775512_8
他的足迹遍布国内多地,带有各地民俗和鲜明历史印记的各色灯盏,逐渐厚积成生动细腻的“灯文化”,在田书生的小楼里生根发芽。(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来源新华图片。

杨老师说他感到生活很幸福

北欧绿色邮报网杂文      作者 陈雪霏

我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也是我们八四级文科班的班主任杨老师今年78岁了。元月31日,家里新装了电脑。2月6日,孙子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为他买了智能手机,孙女教他上网上微信。因此,杨老师可以在依依凌河柳的群里向大家问好。

杨老师说他感到很新奇。我心想,明天我要教杨老师视频。他肯定也要哈哈大笑。果然,第二天,我发个短信说,杨老师,您等着,我一会儿和您视频。然后,我试了一下,结果,说对方忙。我放弃。

不到一分钟,对方果然打过来,过几秒,我们真的通过视频,看到了对方,我们哈哈大笑!是的,这真的很神奇!

我告诉杨老师,视频可以让人无论在哪里都能很快拉近距离。我们都很感慨。杨老师说,有30年没见面了。因为我们都是1984年高中毕业的。现在已经32年了。但是,我们中间在沈阳见过一面,那时,我们几个同学都在辽宁大学,老师去沈阳出差,我们见了一面。当时,老师督促我该谈对象了。他也许还记得在高中时他说,“就是不许你们谈恋爱。”

杨老师对我们很严厉。但是,他也非常关心我们。该鼓励的时候也经常鼓励。我说,老师您对我的鼓励,让我一辈子受益匪浅。您鼓励我胆子大,一定有出息。我觉得这对我真是太大的鼓励了。

杨老师说,那都是不经意间随意说的话。但他不知道对于学生来说,那句不经意的话却异常重要。

那时候,大家都一心一意攻关高考。还记得考试当天,老师问我带没带手表,我说没有,老师把他的手表摘下来,借我带上。也许这也帮助我顺利通过了考试。

高兴之余,我让爱人过来,向杨老师问声好。我说,明年去看老师和凌海的同学们。

杨老师也一回手,指着一张大大的结婚照说,“这是我和你师娘去年照的,我们50年金婚纪念。” 师娘打扮的象新娘,老师打扮的象新郎。50年后的婚纱照!真的太喜庆了!真心为老师高兴!

老师说,看看旁边有我题的一幅对联:

上联是:长相知 知心知意知冷暖,

下联是:永作伴 伴读伴耕伴春秋。

老师解释说:所谓伴读是师娘伴老师读书,所谓伴耕是老师伴师娘耕田,师娘也伴老师舌耕即教书。

photo (39)

高中时,我们都觉得杨老师有点像鲁迅呢!

说起来,我说,我这个学生走仕途不行,没有成功,于是就过自己的小日子了。老师没有怪我。不过,我心中的伟人有三个:一个是毛泽东,主要是因为他说学习的敌人是自我的满足,要想真正学点儿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第二个人是鲁迅,可能是因为鲁迅说话一针见血,和老师一样,同时,主要是觉得他的语言简练,犀利。这和我自己啰哩啰嗦唠家常一样的语言形成鲜明的对比。但老师说,鲁迅也有他的问题。我没等老师展开他的问题就抢着说,我认为他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保养好自己,英年早逝,也是一种缺憾,就像乔布斯,发明了苹果手机,改变了当今世界,但是,他自己却50多岁就去世了。他们很伟大,但相比之下,我认为张学良将军却有另一种长处,就是恬淡地生活,把一切荣辱置之度外。这一点,杨老师认同,他认为张学良是把一切都看开了。因此,活了100岁。

高中时我们学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心目中的一位古代英雄是岳飞,岳飞39岁被人陷害至死。年轻时,我心想即使是被人陷害,也不能不忠诚,即使被严刑拷打也不能当叛徒。

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生命,人世间的一切都没有生命更值得尊重。即使是一些意识形态的观念让我们形成一种固化的思维,但是,也不应该比生命本身更重要。莫言认为,如果没有生命,一切都没有意义。因此,我说,“好死不如赖活着”,逗得师娘在那边也笑起来。

photo (40)

杨老师在父亲92岁时为他照的照片。

photo (41)

杨老师为老父的题词。

于是,杨老师谈起老父亲。他老父亲92岁的时候,依然天天读书。杨老师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而且也题了词:

“得瓜种豆勤耕地,有米期茶好读书”。

老爷子因为好读书,所以,等到孙子结婚之后,97岁,驾鹤西去。没什么病,就是老了。这位老人和同龄人比依然属于高寿。而其中高寿的秘诀就在于读书。

老师说,老人家种豆得瓜,收获很大。老师本人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也是遍地开花。

提起学生,杨老师自然是非常高兴,因为他不但有84级的学生,还有89级,96级等很多年级的学生。

杨老师退休以后,选择了回农村过田园生活,远离尘嚣。他的田园生活可以从诗中反映出来。而杨老师说的“我感觉很幸福”,也是真心话。

一幅对联描写的是杨老师的居舍面貌。

上联为:水到门前吟三弄,

下联为:榆荫屋后颂九如。

我问九如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诗经中的一首诗中对人的德行和长寿的祝愿有九个比喻,如山,如阜…..共九个如。想想我的古文必须要补课啊!

杨老师的日常生活,描述他牧鹅的情景如下:

仗藜牧鹅,熹微轻敷门前河。

水上伉俪,交颈梳羽缠绵意。

柳岸闻莺,踏露悄行逐倩影,

唤我早餐,么孙旗语挥汗衫。

这样一幅田园风光,一来让我想起英语的一个词Idylic是指英美的田园风光。二来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放鸭子到河里去或者晚上赶鸭子回家的情景。

最近读了一篇关于贵族的尖锐文章。文章认为,中国的屈原是贵族。陶渊明也是贵族。杨老师现在就象陶渊明,这就是贵族。因此,不要说我们没有贵族,或者说消灭了贵族。

下面是杨老师自己写的退休后的生活片断:

退休后,在离开讲坛十六个春秋的这一年,即凌海一高中1989屆文班学生毕业二十六年的2015年,这一年的8月1日,这个班级的学生们听说我已全身退出“历史舞台”而迁居乡下事耕,远离繁华,远离尘嚣,回归自然,默默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消息,便聚集近五十名同学,前来探望。

其场面之恢宏,情绪之热烈令我所居住的新立屯村民临街簇拥,动容惊叹,啧啧称羡。

事后,小院里,师生伦理之花香彌漫,郁郁不散;离合聚散之詩情涌动,渐进澎湃。不经意间《丑奴儿》的词律从舌间跳出,却又装载不下盛情,只好增字赋得《增字丑奴儿》三闋。

三三五五拥门进。‘进见先生’,‘进见先生’。

鹅儿引吭《齐天乐》,架悬葫芦《醉太平》。

前来问侯‘老师好’。好不失声,好不失声。

期期艾艾长相视,执手嘘唏唤错名。

都说聚散寻常事。事必躬行,事必躬行。

合则一炬燃情火,散是颗颗耀眼星。

人活百岁贵闻道。道重传承,道重传承。

不屑诋毁育良种,遍地嘉禾遍地青。

得失宠辱扪心问。问个始终,问个始终。

做人底线常示警,不愧天良守初衷。

天若有情天亦老。老态龙锺,老态龙锺。

从容度日清贫叟,捧着童心走全程。

学生们都来了,三五成群地簇拥着撞门进院。呼着‘拜见老师,拜见先生’。我饲养的白鹅高兴得引吭高歌《齐天乐》,架上的葫芦沉醉于这清平盛世的绵长康宁之中,在吟咏元曲《醉太平》。学生们依次前来问侯,这声声‘老师好’令我噤声失态,期期艾艾,结结巴巴地立在学生面前长相对视,牵手哽咽叫错了姓名。

人们都说悲欢离合寻常事。而事事都要亲身经历才有感悟,眼前这场相聚便是一炬燃情的火把,事后的分开我分明看到了我的学生个个都是耀眼的明星。人活百岁是以闻道为珍贵,‘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闻道后重在传承,当年不屑轻蔑嘲讽,诋毁攻讦来培育良种,尽我为师传道之天职,今天,我看到了遍地‘嘉禾’,遍地葱茏,沐春风,兆年丰。

对得失宠辱可曾扪心叩问过?问,就问它个底掉,问它个始终。问过了,真的一问到底了,那么做人的底线便亮了红灯为我示警。由此,我不愧良心而操守初衷。上苍假若有情的话必定衰老,以情理为支撑的人的生命必有大限。我老了,老得踮脚摇晃。日薄西山,灯盏里的燃油亦不多矣。可我还从容度日。你们的老师,就是这个从容度日清贫叟,捧着童心走完他的人生旅程。

2016年1月31日,装了电脑。这还是我的门生们硬是从传统文化的角落里将我拉出来,推上现代文明的快车道。我想,从此我的心境将宽敞明亮得不见旮旯,我的视野将辽远清晰得没有盲区,和我的学生们的脉搏一起跳动,共振共鸣,休戚与共。这‘毋庸远行,不必久等’的交流,多了迅捷地情理交融,少了不眠之夜的望月思念。

说一说各自的家庭和事业,谈一谈各自另一半的大智慧和小幽默,聊一聊各自子女的求学和就业,讲一讲各自的酸甜苦辣,道一道各自的喜怒哀乐。

我收到的是我的学生们的真心、真诚、真情;你们收受的是我的热忱、热爱、热望。

真热啊!

2月6日大年前一天,孙子带着他的第一月薪水回家过年,见我电脑安装已妥,打开电脑看到我‘一指弹’弹出的文字,便送我一部智能手机。

---------

以上是杨老师的日志。

从轰轰烈烈的新闻班战场上下来以后,我也星星点点地读了《四书》剪辑,其中有两段孔老夫子的《中庸》让我有新的认识。一段的大意是,子女不一定都要去当大官儿,如果他能在家孝顺父母,在外能做好工作谋生,就可以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公民。

另一段话是过犹不及。孔子说,中庸并不是平庸,不是很容易达到的。达不到,不好,过了,也不好,因此,过了和不及是一样的,唯有中庸是最合适的。而很多人都不能做到最合适,他们或者不够,或者过了,因此,要想达到中庸并不容易,那也是最高境界。

 

 

 

 

今日头条:瑞典媒体调查导致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领导层“地震”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瑞典媒体调查导致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I)领导层“地震”。医学院副院长安德斯.哈姆斯坦12日宣布辞职。

anders_puff

安德斯.哈姆斯坦。                KI网站照片。

他说,“我没能看到警告信号。公众,学术界,教职员工和学生对我这个副院长的信心受到了损害。我再在瑞典可信度和有效性最成功的大学里继续担任副校长是很难的。因此,我将辞职。”

哈姆斯坦的辞职信发表在瑞典主流媒体每日新闻DN的辩论栏目里。

这是对此前发表在辩论栏目里的两篇重要文章的回应。 2月9日,三集电视新闻调查的制片人布瑟.林德奎斯特写文章说,因为院长早就知道事实,却一直没有采取措施,所以,他有责任。

2月11日,斯德哥尔摩大学哲学教授托比恩.谭霍在DN辩论栏目发表文章,继续谈KI的问题。文章开篇就说,如果有人必须因为马基亚里尼事件辞职的话,那就是院长安德斯.哈姆斯坦。文章题目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与诺贝尔奖混为一谈,缺乏学术氛围”。

谭霍认为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需要激进的转变,只换一个院长都不够,问题出在缺少学术氛围。文章指出卡罗林斯卡医学院领导层对教授头衔的授予把关不严。有些人就因为和院长关系好就容易获得教授头衔。(文章详细内容,请继续阅读北欧绿色邮报网)

哈姆斯坦在辞呈中写自己是副院长,这是因为历史上瑞典国王是院长,真正的院长就叫副院长。

哈姆斯坦说:“马基亚里尼事件”或者说“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丑闻”在过去几个星期动摇了人们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医学研究的信心。我有理由审视我的行为和我做的关于对医学研究不规范进行调查的决定。该决定起源于过去两周的媒体风暴。

由于媒体的关注,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接到新的信息,注定给调查马基亚里尼事件另一种画面。我的结论是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必须对马基亚里尼的科研不正当行为展开调查。在这样的背景下,似乎我(在八月份)对这个案例的决定是错误的。

过去几天(的信息披露),很显然在调查事件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KI)掌握的信息是不完整的。上周三,我们对马基亚里尼在基于他的第一次为冰岛病人做手术的基础上写的论文产生新的印象。过去几天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也接到信息暗示在老鼠身上做人工合成气管实验的文章有严重的不准确性。

imagesk1

卡罗林斯卡新大楼。   网络图片。

这一信息对KI来说是全新的。我们正努力彻底调查这个信息,并安排独立审查。但是,很多迹象表明去年夏天KI的判断应该修改为学术不正当,说白了就是学术造假。

后来我得出结论,我本应该在2015年8月就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应该更全面一些,作为KI副院长,我最终对此负有责任。

布瑟.林德奎斯特做了一部重要的纪录片,把很多重要的问题拼到一起,揭示了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错误判断。

今天,我才意识到我完全错误地评判了马基亚里尼,他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早就应该分开。很有可能2010年雇用他就是错误的。两年之后,我开始担任副院长职务。

KI没有及早看到警告迹象,也没太注意来自那些和马基亚里尼紧密工作的医生们的警告。KI也没有对马基亚里尼使用人工合成气管的方法采取足够的批评态度。很多人说,我,作为医学院副院长,和卡罗林斯卡大学医院的管理层在马基亚里尼在俄罗斯做研究项目时就应该引起足够注意。

事后想来,我当然能看出来我们确实应该这么做。但是,人们必须记住,马基亚里尼在俄罗斯Krasnodar医院做的临床研究是得到俄罗斯当局允许的。根据KI获得的信息,每个个体病人都给予了伦理上的许可。这些许可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病人在手术前是什么样的医疗状态,这一点只有那些参与研究的人知道。很明显,病人保密的原则在俄罗斯也存在。在最近的讨论中,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也被批评其自给自足的文化氛围,非健康的精英主义和名利思想。这可能是真的,但我不知道。但是,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对努力用科研和教育改善人类健康,为使瑞典整个社会都受益而鼓励在生命科学领域进行医疗突破和创新抱有很高的理想。

成千上万的非常出类拔萃的有能力又尽职尽责的员工在KI和卡罗林斯卡大学医学院工作。他们与这个不幸的事故无关。所有这些忠诚的尽职尽责的员工值得我们感激,支持和鼓励。

很明显,很多人对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自给自足的精英大学的印象值得警醒。现在我们必须放下架子,追根问底地讨论是否这里有非健康的学术氛围。

KI正在审查其招募和雇佣的过程以及我们的控制机制。我们必须以更好的方式来引进和照顾国际研究人员。我们必须更明确地和雇员讲清楚他们在瑞典和在国外的规范行为伦理框架。

k2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名誉被马基亚里尼事件损害的事实是非常严重的,很明显我是负有责任的。KI理事会已经开始对KI处理马基亚里尼事件进行调查,其过程包括雇佣过程,和我下令调查学术造假等一系列过程。

另一个类似的关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医院的作用问题的外部调查也在进行。

这太好了,因为两项独立调查将直接为犯下的错误提供答案,让人们从中吸取教训。

我意识到人们对我担任副院长一职的信心受到了损害,不但在公众那里,在学术界和KI员工学生那里也一样。要求我辞职的呼声是多方面的,这使我意识到如果我继续在这个可信度和有效性在瑞典都非常成功的大学继续担任副院长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将辞去我的职务。

以上是哈马斯坦的辞职信。

瑞典电视台1月28日播出三集电视纪录片《试验》,制片人林德奎斯特跟踪马基亚里尼一年多时间。从纪录片看出,他在冰岛的病人,美国的病人,俄罗斯的病人和其他三位病人在使用人工合成气管后不久都去世了。马基亚里尼手术之后,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手术成功。但在瑞典电视台的新闻调查中发现,过后,这些人都死的比预期的早。

另外,美国《名利场》杂志也刊登了马基亚里尼与美国NBC电视记者的桃色事件,表明马基亚里尼善于夸大其词,让KI的中国学者说就是大忽悠,或者叫职业忽悠。

这两组报道出来后,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奖大会秘书长遗传基因学教授乌尔班.伦达尔7日宣布辞职。据报道,他可能与马基亚里尼的雇佣有关。瑞典电台报道说,虽然他没有受到任何指控犯什么错误,但他说他决定辞职有利于对事件的调查。

当时,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理事会还表示对哈姆斯坦抱有信心。但一周之后,他也宣布辞职了。

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是1810年成立的,当时就是为救治战争中受伤的伤员而建立的野战医院。当时有一部分房屋就坐落在记者家附近的瓦萨公园旁边的敬老院里。今天用作敬老院了。后来,瑞典逐渐发展医疗研究,从实战临床医院,转变到医学研究院。2010年,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庆祝成立200周年纪念。就在那一年雇用了意大利裔瑞士出生的马基亚里尼教授。历史发展是否有时就是这样有趣呢!

根据新闻调查,马基亚里尼的简历和所谓教授头衔似乎都有不准确或夸大的嫌疑。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等待调查结果。

1901年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开始承担评比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任务。116年来,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也因为诺贝尔奖而闻名世界。

关于林德奎斯特的文章,北欧绿色邮报网将继续为您报道。

今日要闻: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被批“与诺贝尔奖混淆缺乏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