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杂文,评论

影评:法国电影《一个女人的命运》在斯京电影节上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法国电影《一个女人的命运》日前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中上映。

该片反映的是十九世纪中叶一位法国妇女的命运。这个叫让娜的女人从小时在尼姑庵里长大的。后来成年了才回到父母那里。父母很快給她介绍了一个对象,就像中国的七大姑八大姨一样,是拐弯抹角的远房亲戚,虽然穷点儿,但是是知根知底的农民,有土地。小伙长的也帅气。见面不久就和让娜粘上了。所以,他们很快就结婚了。

结婚以后,让娜的一个尼姑庵同学无依无靠,写信给她,愿意当她的仆人,每天给他们夫妻做饭,操持家务。让娜很快生了一个儿子。

自然,女人怀孕期间,丈夫就和这个仆人发生了性关系。只要需要就互相往来。后来被让娜发现。让娜父亲是个牧师,在神面前,他要求女婿忏悔,请求妻子的原谅。在父亲的劝说下,让娜原谅了丈夫。

然而,丈夫很快就和邻居的媳妇偷情。让娜到当地神父那里去说,神父说,你应该告诉邻居的丈夫。让娜说,如果我说了,就会出人命。神父说,但是,如果你不说,你就是不诚实。就是撒谎。最后,神父去告诉了邻居的丈夫。当然,那个丈夫到乡间小屋把这对狗男女通通杀死了,然后,他自己自杀了。

此后,让娜就和仆人一起把儿子养大。中间不免有各种娇生惯养,导致孩子学业很差。

高中毕业就找了女朋友,到英国去发展。但是,到了伦敦以后,就经常给母亲写信说他缺钱。最后,导致家庭几乎破产,所有的好房子都被抵债了。好在,最后,儿子保罗也生了一个孩子,最后把孩子抱给了母亲。自己依然在外面闯荡。

该片也是采取回忆的方式进行的。

影评:美国电影《愤怒》在斯德哥尔摩电影节上映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美国电影《愤怒》(Indignation)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映。

由詹姆斯.沙姆斯导演的《愤怒》反映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DAI朝鲜战争后美国青年的爱情观和不同时代人的代沟问题。

一个卖肉的店老板的儿子到俄亥俄州大学去读书。父母望子成龙,从出发那天起就嘱咐儿子要注意不要和女孩儿来往,专心学习。到学校以后,儿子很敏感,很专心学习。

但是,还是禁不住美女的诱惑,借同寝室的同学的车带着心爱的欧丽薇亚(Olivia)一起出去兜风。最后,欧丽薇亚給他口交了。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她父母离婚的原因。回来和同学谈论此事,大家都有点儿不好意思。

隔了一段时间不见面,女孩儿在图书馆找到男孩儿,问为什么不见面了,是否觉得她是个贱货。他否认,但她还是很生气。她坦白说,以前确实在喝醉了的情况下有过不正当行为,但那是因为喝酒了。后来她甚至割腕自杀但未遂,被救了过来。

后来,男生还是继续和她来往。他生病住院时割了阑尾。她到医院去看他,再次在病床上給他撸了。

这时,护士看到了。随后,男生母亲也来了。母亲是个强势女人,她坚决要和父亲离婚。一个强势女人,往往有个看起来懦弱的儿子。她对他格外的爱护,导致他为母命是从。母亲说,你要考研,要当全国有名的大律师,你不能和一个这么主动,甚至轻易自杀的女孩儿来往。

随后,她在门外也对女孩说了不许来往的话。从那以后,男生再也没有女生的消息了。他从校长那里得知,女孩随后精神崩溃,被送到医院住院了。他后来参加了战争,上战场受伤时,他说,那是他遇到的最美的女孩,也是爱得最深的女孩。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个女孩老年时坐在轮椅上的镜头。

该片笔者先看了后半部,昨天又看了前半部的开头部分。发现感觉有点儿象我们80年代上大学一样。父母老师总是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你就是不能谈恋爱。而那些谈恋爱的人也是如履薄冰,对方有一点儿风吹草动就要寻死上吊或自杀。身边就有两三例,真人真事。

现在想来,青春期真是一个非常敏感又不太成熟的时期。包括后来的马加爵,据心理学家说,他其实是因为在校外有性行为才导致非常愤怒和怨恨,是那种怕羞辱的感觉让他动了杀人的念头。

确实,很多年轻人第一次如果弄不好,都有寻死上吊的心理压力。但是,随着人们的思想逐步开放,这种事情反而越来越多,也就见怪不怪了。

随着避孕工具的发明,女人坊佛卸掉了很多负担。到现在,倒是出现另一种极端就是性行为太多,到年纪大了,有可能怀孕生孩子受影响。因此,如何把握青春,把握爱情与婚姻,把握好适时生孩子的问题,还真是人生永恒的主题。

有的人梦想女人洁白如雪。有的人希望所有的女人都为他所用,有的人整天在外面和别的女人鬼混,老婆却在家里闲置。或者恶劣的是老婆和别人鬼混,最后,导致婚姻破裂,孩子遭罪。

该片开头在宿舍放了一段共产主义的歌曲,那就是中国国歌,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50年代,美国当然是反共产主义的。宿舍里的另一个室友喜欢莎士比亚,所以就把中国国歌以西洋唱法唱了出来。但现在看来,只感觉人们对中国还是关注的。

这部片子也让我想起瑞典的著名作家扬.伊右的小说《疤痕》,反映50年代的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还是非常保守和老旧的。或许这才导致了后来的嬉皮士。不过总的趋势是年轻人的成长就象人生的冒险,很多人都是从错误中学到了正确的方式,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视频:专访中国香港电影《500米800米》导演尧天

北欧绿色邮报网北欧中华网联合报道(记者陈雪霏)--中国电影《500米800米》的导演尧天正在斯德哥尔摩参加国际电影节,14日中午,本网记者陈雪霏在斯德哥尔摩国王花园酒店的新闻中心采访了他。

我未来要死在哪里?这是个问题。

记者:尧天,欢迎你来接受北欧绿色邮报网和北欧中华网的采访。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斯德哥尔摩放映之后还是很受欢迎的。观众印象深刻。我看完电影之后,也问了一些人,她们觉得电影很美,很漂亮。首先想问你一下拍这部片子的背景是什么?怎么想到要拍这么一部片子?

dsc_4941尧天:大家好!很高兴能在斯德哥尔摩电影节参映这部影片。也很开心大家看完这部影片之后也表达更多的关注。创作这部影片的初衷是因为我本身也是80年代出生的人。小时候在农村长大。那时候,我身边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事。他们有的是政府上班的公务员,有的怀孕之后,为了生第二胎,必须要失去自己的工作,包括自己所有的一切,社保医保所有的一切,就是牺牲特别大。所以说在那种情况下,很多人就放弃了生第二胎。但是,也有更多的人,迫切地想要第二个孩子,因为大家也知道,中国不仅是一个传统的人口大国,同时,很多传统观念中的重男轻女的情况也比较多见。如果第一胎是女孩的话,就非常想要个男孩。这种情况也比较多。甚至为了二胎,三胎就要到处去躲。到2016年,中国正式放开二胎,那么这段往事都已经成为历史了。我觉得把它给展现出来就很有意义,让更多的人去反思。去想象这段历史,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记者:就是说因为政府放开了二胎政策,也就鼓励你来认真反思这个,之前是不是有很多顾虑?

尧天:是,之前大家都知道这是属于非常敏感的一条线。现在政府也放开了,也开始反思,也开始客观地报道这个事情,给更多人一个选择的可能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导向。也是很好的一个事儿。 在这个节点上我就觉得把这个事拍成一个影片,就很有文化价值。

记者:对于父辈来讲,当时肯定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经历,但你作为80后独生子女,你觉得有哪些好处和弊端?

尧天:从好处方面说,就是家庭的教育投入会集中在这一个孩子身上,会优生优育,会更多地把她/他教育好,把他/她培养好,这确实是好的一方面。不好的方面是,因为过多地把情感关注到她/他一个人身上,他们就无法去分享了,无法和兄弟姐妹分享了,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孔融让梨,但现在就没有孔融存在了。因为这所有的梨都是我的。这就是一个真实的感受。

记者:回到影片上,你是怎么找到这个例子的?

尧天:我当时到当地去采风,和当地一个领导边走边聊,他跟我说,你看我们当地啊,就这么一座山,山上的很多人想法都不一样。山上的人就想多生孩子,因为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干。山下的人就拼命地挣钱啊,努力啊,奋斗啊,就觉得孩子太多,压力太大,不能要太多的孩子。所以当地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真实的,就是海拔800米以上的政策,跟800米和500米之间的,和500米以下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就是这个故事的根本,这是基于政策的真实。也是中国特有的政策现象,中国人多,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政策,根据这个出发点,我觉得这个很有趣儿。所以,就想着把三峡的文化含进来,长江是生命之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再加上搬迁涉及很多价值观念的东西,象故土,亲情的割舍,流失,很多东西都包括在里边,反映人性的故事。

记者:所以,你这部片子不像《一句顶一万句》是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来改编的。这是你自己编的,是吧?

尧天:对,这是我自己编剧。我自己写的剧本。

记者:从Idea,到剧本,到拍摄都是你自己做的。

尧天:投资也是我自己。

记者:哇,那你给我们介绍介绍你自己吧。

尧天:这个故事的根本就是当地领导的一句话。那是2007年的时候。

记者:就是说你的灵感就是从那时候来的。

尧天:对,当时我就一直想拍这个故事,也跟很多人聊了这个故事,很多人都说这是个好故事,但是不是风险太大,所以,就一直拖到2010年的时候,我把剧本做完了。2014年在湖北宜昌的三峡库区拍摄的。我来来回回去了当地三次采访,和老百姓聊,把这个故事植于老百姓生活当中去。

记者:这个地方是当初领导说一句话的地方吗?

尧天:不是,领导说一句话是在重庆綦江县,拍摄是在湖北宜昌。

记者:你出生在哪儿呢?

尧天:我出生在安徽。安徽泗县。泗县在过节或者农闲的时候人们就出去要饭唱戏。当年那时候也经常发大水,所以,我们也有那种经历。

记者:这说明你是有亲身经历,有那种感受,人说八年磨一剑,你等于是差不多十年创作了一部作品。在这之前,你是做什么的呢?有什么背景呢?

尧天:我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学的是电影导演专业。以前拍的片子多是宣传片。拍过数字电影。不能说好与坏,就是不像我现在拍的这部片子能够很真实地反映人群,原来拍的有宣传的意味。

记者:我注意到拍摄过程中人的脸部不是特别突出,故意的模糊或者是稍微远距离,你是不是全部用的群众演员?

尧天:所有的演员都是非专业演员。很多都是就地取材。都是在山区里找到的老百姓。他们平时生活就是那样。就是生活中的那样,因为他/她不会塑造,只会还原。你给她讲当时是怎么做的,你不用说,她自己就来了。

记者:你现场进行了很多创作。

尧天:现场加了很多东西,我们到一个地方如果不把当地文化给抓起来的话,那么这个电影拍出来不会感人的。因为它是强植性的戏剧性。包括山里边那些拆房子,那种拆法都是当地老百姓特有的拆法。到一个节气,他们要换瓦。

记者:张老头立即上吊了,这个是真事吗?

尧天:象老张这种人,生活中我见了很多。他有他的价值观念,他上山下乡,那个年代的人很单纯,你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而且是无私地去做。但老张最早是抗美援朝的,打过仗的。肩上是有勋章的。他一辈子获了很多荣誉。结果,从朝鲜战场上回来,又去上山下乡。他又响应国家号召去植树造林。这回植树造林他又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了。真正把根扎下来之后,我又要搬走。到底我要去哪里,我的根在哪里,我是谁?我未来要死在哪里?他的根完全失掉了。他的一切就象水里的浪花一样,最后,他想,我就要死在这里。最后,他决定,我宁可死,我也要把我的根扎在这片土地里。

记者:还有一个镜头,非常真实,红芬被抬到车上了。但当村里人拦他们的时候,村长说,放人。这个给人印象深刻。

尧天:这是真实的。为什么大家都拦它,当时大家都怕摊上这种事。红芬的嫂子告密。其实,这在生活当中是很常见的。我接触过身边很多这种情况,一个妇女怀孕了,不用说回她嫂子家,就是回她娘家,她娘家也不同意回来,我可以给你钱,我可以给你粮食,但你千万不能回来,你要回来,我们全家都完了。你要走得远远的。我见不到你我会想念你,你是死是活我都会挂念你,但你不要来,你一来,我们全家都会完了。这个很真实。

记者:她们有一种羞辱的感觉?

尧天:不是,她一来会牵连家人的。这个政策是对群体的。你一人有事,你们全家都遭牵连。这些人都去拦车,也不是见义勇为,其实,那帮人家里也有很多是怀了孕的。他们必须要拦,因为如果红芬被带走了,她的下场就是他们大家的下场。从这个出发点,车上的人说放人,也是从自身考虑的。如果不放,他也得被收拾掉。

记者:这还体现了这个男人的一点人情味。但是,紧接着漂亮的妇女主任,应该有人情味,但却非常冷漠。

尧天:这里就是反衬。本来女性是应该有人情味,但在那种政策下,被迫放弃自己的善良和母性,而去惩罚另外一些违规的妇女。这个妇女主任就是这样,她也说了,我无所谓,但你们所有人的乌纱帽都要丢掉。这是一个反衬。

记者:还有一个比较感人的就是老孙头儿,为了孙子,本来不愿意下山来,但还是很快就下来了。

尧天:这个人物就是等于,他要下来就等于他要放弃他的孩子。这是片中一个很重大的立意。他的孩子就在那窑里。那个窑就象子宫一样,在那烧着瓷娃娃,那瓷娃娃就是老孙的孩子。老孙为了孙子,就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他已经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所以后来他没有想到,他就说了一句话,我捏了一辈子的泥人,我都捏不住这一条命啊!在他心里,那条命已经丢掉了。所以,他就下来了。

记者:但是红芬和她女儿又特别喜欢下山,这也是非常真实的。

尧天:这就是这种角色的迷失。她觉得眼前看到的是很好的。但是有很多未知的东西导致她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其实,片子里很多人物都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但是,就是为了这个生命,所有的人凝聚到一块去了。都是在迷失。看,卫东是一个多么懦弱的男人,到最后,我结扎。为了换取不要追查老婆。就当是惩罚我了。这在政策当中也是可以的。

记者:这也反映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什么事都能想出办法。就是在这种纠结中,眼泪哗哗的,但最终,问题也就这么解决了。

尧天:都能变通。就是太极拳嘛。怎么着都能打来打去。

记者:这也能反映出来,计划生育这个政策实际上一开始我们都觉得特别对,后来又觉得特别不对。后来经过时间的冲刷,又拨乱反正了。这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

尧天:对,这也反映了中国的民主进程吧。中国好多事情就是摸着石头走的。她没有什么可以效仿的,苏联已经垮台了。没有老大哥,只能自己走,所以好多东西对与错都是在进步。

记者:你下一步有哪些计划呢?

尧天:我下一步有几部片子。都与数字有关,一部叫《18里河》讲的也是关于人在社会中迷失的故事。然后,还有一个《三线三峡》讲的是,大家也都知道,当年有个三线建设。有很多高尖端的人才聚集到三线城市,这是出于战略考虑。但是这个题材太大了。我现在资金都做不到。再拍几部之后,再拍这个,但这部片子肯定会很好看。就有点象南斯拉夫的导演酷斯拍过一部《地下》。就类似那样的感人故事。

记者:祝你未来更成功,多拍些真实地反映中国社会的这种片子,我觉得是非常感人的。不光感动中国人,也感动全世界的人,也能让世界的人真正了解中国到底是什么样,也能通过普通人的生活了解中国。再次表示祝贺。谢谢接受我们的采访。

尧天:谢谢!

尧天有自己的电影公司,尧天的意思是尧天舜日,天下太平的意思。

他说,他才拍三分之一的故事,后边其实还有三分之二的故事没有真正拍进去。或许以后如果能找到投资商,还可以继续拍上海和北京的故事。

《500米800迷》19日周六下午两点在ZITA1最后一次上映。

图文/摄像 陈雪霏

影评: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上映

北欧中华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美国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日前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期间上映。

img_2004该影片反映了靠海边的曼彻斯特小镇的蓝领工人帕特里克的艰难生活和不幸。

帕特里克是家中最小的一个男孩,比较贪玩儿,任性,所以也没有上过大学。长大以后就在一个酒吧里工作。他有个漂亮的妻子,有两个孩子。日子过得还凑合。

影片全部用回忆的倒叙方式进行。开篇就是他在酒吧工作,没说两句话,就出手打人。原来这背后发生的事情让他喘不过气来。

他先是带着朋友在家里喝酒,然后玩儿到凌晨两点还在大喊大叫,她老婆生气了,出来让他们保持安静,因为有孩子在睡觉。结果大家不欢而散。

他很喜欢孩子。经常边带孩子边做饭。有一次把锅都烧糊了,还不知道。倒是女儿说闻到了烧焦的味道,他才意识到,避免了一场大火。但是,这种恶运最后还是发生了。

事后他到警察局坦白交代时说,他到楼上看到孩子们睡觉的屋子很冷,于是,他决定到楼下壁炉生火。他生了火以后,又发现需要到外面去买一样东西。他没等火灭就出去了。外面数九寒天,冰天雪地。他好不容易经过一个小时的步行,通过有冰雪的森林回来后,眼前看到的却是快要全部烧塌的房子。两个孩子都死了。妻子被救出来,悲痛欲绝。

帕特里克哀莫大于心死,几乎说不出话来。但恶运并没有放过他。他的大哥突发心脏病60多岁就死在医院里。他还没来得及看一眼。到医院以后,他要求看看他哥哥的尸体。他被允许看了。悲伤的情绪立即呈现。

就在他自顾不暇的时候,接到律师的召唤,原来他哥哥要把16岁的儿子托付给他抚养。留下了房子和一些钱,但是,这个大男孩已经开始和女同学约会了,这个叔叔就象司机一样给他开车,照顾他生活。同时,得不到侄子的尊重,因为他一无所有了。他满肚子的悲愤和伤心,无处诉说。所以,记忆力减退,经常爱发脾气,什么都不对劲。

最后结局是他把侄子送到华盛顿的另一个愿意领养这个孩子的亲戚那里。希望过几年,孩子成年了,有资格考驾照了,他们也就都完事大吉了。

相比去年反映乞丐生活的影片,今年这部片子反映了正常人的艰难生活,帕特里克遭遇的不幸也代表一小批遭遇不幸的人的生活。而这个不幸,在冷冰冰的制度面前和社会习俗面前,造成这个个体无限的悲哀与愤怒。又无法发泄,无处发泄。他还必须保持自己一个良民的身份。但是他的生活真是祸不单行。

影片通篇都是象斯德哥尔摩11月份这样的阴雨天气,让人几乎窒息,没有一次出现灿烂的阳光。即使是他们到海上开船玩儿,也没有太阳,都是阴雨天气。

看完这部电影,很难想象美国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阳光灿烂。笔者也不能理解在美国的什么地方能找到这么阴沉的地方。这种天气往往可以在英国和北欧出现。不管怎样,它反映了这个小镇上的帕特里克一家的不幸和挣扎。给人印象深刻。Casey Affleck主演,刻画了一个尽力在生活中负责任的一个中年男人。

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9日开幕,将持续到11月20日结束。

影评:《抵达》-一个北欧导演的科幻

北欧中华网报影评(评论员陈雪霏)--影片以一趟语言课开头,但是在数字时代,学生们大多有手机。课堂上有电视。img_2005正当老师要讲葡萄牙语的时候,一个学生说,老师请你打开电视。老师打开电视,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在播放UFO降临到地球。美国FBI开始调查。老师是个语言学家。下班刚到家,被FBI请去当翻译,因为她曾经为他们当过翻译。

她和这些特工一起来到UFO所在地,应邀接近UFO。UFO是一个类似大象一样的动物。手会画圈,会喷雾,感觉象西游记里的72变。语言学家和FBI一起穿上太空防辐射服一起来到UFO面前。当然UFO是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悬在空中。

UFO中的生命象一个巨象。语言学家试图和他交流,说出自己的名字等等。接触了几次,语言学家把帽子摘掉了。并走进不明飞行物,与其对话。回来后,她接受体检,未发现辐射物质。于是他们轻装上阵。女语言学家破译UFP说的是武器。听说是武器,人类有些着急。当时美国FBI的人就要向UFP射击。同时,他们与俄罗斯和中国联系。希望共同对付敌人,UFO。

但是,俄罗斯失联了。中国有个程将军下令要单独采取行动对付UFO。东海海军已经准备出发。

此时,语言学家决定冒生命危险进到不明飞行物里面单独与他们接触。结果她到UFO底下时,她被一个小器皿接了进去。她和他们继续详细交流,发现UFO说他们是来地球上给人类送武器的,这个武器不是真的武器,而是帮助人类解决问题的。3000年后,他们将需要人类的帮助。

然后,她被放了出来。放出来以后,她说了这些话,但是,FBI人员还是在准备应急,因为他们发现中国要采取行动了。此时此刻,语言学家决定给程将军打电话。她碰巧拿起了她的老板的电话。迅速找到程将军告诉他UFO是来帮助人类而不是和人类战斗的。于是一场战争避免了。

程将军下令战舰回港,刀枪入库。于是,UFO飞到中国上空,把雾霾全部收走了。中国人重新见到了湛蓝的天空。

语言学家因为破解了外星人的语言而出版了一本书,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程将军特意赶来。他说,他之所以来,是因为他接到了她的电话,说这,亮出土豪金手机。他对她的情报表示感谢。

影片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科学幻想和美好梦想。他们相信中国领导人是明智的,如果他们能得到真实的信息和正确的建议。人类也是可以和大自然交流的。

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将放映将近200部电影,持续到11月20日。

影评:《公民》之路无坦途

北欧中华网影评(评论员陈雪霏)--匈牙利影片《公民》讲述的是一个来自非洲的难民在难民营里生活,他身边还有一个年轻女子,带一个孩子。

img_2003但是,他在外面遇到一个叫玛丽的白人女子,两个人情到深处就睡到了一起。但是,旁边的房间就是另一个年轻女子。玛丽希望能和这个黑人结婚。当然对方也希望结婚因为这样可以留下来,拿到公民身份。

他甚至想介绍这个女子和一个当地男人结婚,假结婚,拿到居留以后也可以离婚。

不想玛丽报了警。经常半夜来搜查,把那个女人和孩子都带走了。男人知道以后,把玛丽也捻走了。最后,他收到一封信,到另外一个小镇去。

影片反映的是难民变公民的道路是漫长而复杂的,期间有太多的无奈。而那个女人和孩子,后来还是被遣返了。

不过,这好像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的床戏。从节目预告看,电影节期间也有好几部影片都是反映黑人白人婚姻的。尽管现实当中有很多这样的家庭,在电影中,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于11月9日开幕将于20日闭幕。期间各大影院轮流上映200多部片子。

中国电影《一句顶一万句》在斯德哥尔摩国际电影节放映

img_2002

电影根据著名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电影故事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情感危机。

电影开篇就是军人牛爱国和一个漂亮姑娘领结婚证的情景。十年后,二人有了9岁的女儿百慧。但是,牛爱国复员后没有正式工作,只能当修鞋匠,挣钱很少。爱人在纺织厂工作。二人开始没有话说了。不久,爱国发现妻子和比较富有的蒋九好了,于是跟踪她。发现妻子和蒋九有说有笑,那种感觉自己却从来没有过。

他找到老战友问怎么办。老战友说,你做好吃的,让她回心转意。结果,爱国去和老宋学习做松鼠桂鱼。老宋是远近文明的厨子,看上了爱国的姐姐,二人一个48岁,一个39岁结婚了。

爱国的姐姐是卖烧饼的,老宋是厨子也算般配。

但是,爱国和妻子的关系却越来越糟。在大姑姐的说服下,本来妻子都决定与蒋九断关系了,但是,蒋九约她最后一次见面,两个人在酒店开房了。牛爱国咽不下这口气,又去跟踪,结果,更气。这回妻子提出离婚,为了解恨,他不同意离婚,他说要等蒋九先离婚同意取她之后才能离婚。

可是,蒋九的妻子听说丈夫有外遇,立即喝农药了。救过来以后,蒋九决定和妻子和好。但因为牛爱国不原谅妻子,也不和她离婚,最后,她又去找蒋九了。这回,蒋九决心和她远走高飞。

而这时,牛爱国又假装出去找她。路上遇到小学同学钟楚红。钟楚红说,她去年也离婚了,她想明白了,日子过的是以后的日子,不是以前的日子。此时,姐姐打电话说,女儿百慧病了。他赶紧回去到医院看女儿。等孩子醒了,说要馄饨。于是他去买馄饨。

但等到他到火车站买馄饨时,意外地又碰到妻子和蒋九在一起。而且知道她已经怀上他的孩子了。蒋九想立即逃走。但妻子勇敢地来到丈夫面前说,如果你想杀死我,可以立即杀死我。其实牛爱国已经从水果摊搞到了刀。就在那时,女儿给他打电话说,大姑父说的不用去香港看大轮船,到青岛就行。一开始,妻子说想去欧洲,但没钱去。和女儿说完话,就见到了妻子。

妻子说,本来上次见完面是决定要断的,但是,丈夫不依不饶。她细细地交代了如何照顾女儿,句句细节感人。牛爱国说,你不用走了,我答应和你离婚,因为我觉得日子要为以后过。但妻子说他们要去广州,因为蒋九的妻子也在找他们。

就这样,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故事真实反映了无数中国夫妻因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变化而发生感情的变化,人们希望能和自己喜欢的人,能一起说话的人说说话。就这么简单的要求,让很多夫妻重新组合,或者支离破碎。这种心痛让很多人感到生活的幸福指数不高。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们总是希望追求爱情,满足欲望,也许无可非议,但是,往往是有钱人的行为导致没钱的人家庭破裂,当然有钱人也会经历家庭的分裂。从大人和孩子的关系上,大人们谎话连篇地骗孩子,等孩子发现以后,也造成心理非常沉重。

影片真实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真实反映了人们在巨大的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中经历的喜怒哀乐。堪称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

来源:北欧中华网

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举办美国大选选情研讨会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晨曦)——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PROFOCA日前在斯德哥尔摩举办了美国大选选情研讨会。中国驻瑞典大使馆临时代办李军峰出席了研讨会。

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墨西哥资深政治记者侯海.纳瓦儒在研讨会上做主旨发言。他就美国总统大选中的两个主要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川普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

他说,川普是个地道的商人,他所想的一切都是围绕他的商业帝国来进行的。他年轻时属于那种恃强欺弱的人,现在竞选总统也是为了他的商业利益,如果他上台,这世界的形势就很难预料。

他认为希拉里克林顿是个职业政客。从大学开始就非常活跃,所以,她对国际关系比较熟悉,她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

关于中国对美国大选的看法,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会长陈雪霏说,根据她所阅读的资料和报道,中国大部分学者和外交界的人士都认为希拉里这个人比较靠谱。毕竟她1995年9月世妇会的时候就曾访问过中国,后来也随克林顿访华,与中国接触比较多,可预期性强。而川普似乎对外人来说真不知道他的外交理念会是什么样。如果他当选,世界局势恐怕会令人担忧。因为人们不知道他会采取什么极端措施。他的右翼言论很有可能影响欧洲的右翼分子。对移民问题的强硬态度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都是很难预料的。

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秘书长瓦瑟曼担心,自由主义倾向使美国陷入一种分崩离析的混乱状态。他也问纳瓦儒是否中国的崛起会导致一些问题,纳瓦儒说,他相信不会,因为从他的研究看,从胡锦涛时代起,中国一直奉行和平崛起,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现任主席习近平也是沿着这个理念在走。其实,中国才是亚洲真正稳定的力量。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政治部主任翟延平,还有瑞典前驻日本和韩国的大使拉师.瓦约。

瓦约表示,瑞典非常希望希拉里能获胜,他们认为川普如果获胜,世界将会出大问题。

不过正如纳瓦儒说的,不到最后,还不好说,希拉里就能绝对获胜。他最终还是坚信希拉里能获胜,美国大选就剩两天了,鹿死谁手,人们拭目以待。

北欧金秋文艺汇演将演绎诺奖得主迪伦的诗篇《在风中飘荡》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由中欧文化协会等组织的将于11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Medborgaplatsen4举办的北欧金秋文艺汇演节目中将朗诵《在风中飘荡》。

《在风中飘荡》是201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诗人,歌星,词曲作家鲍勃.迪伦的代表作之一。

诺奖评委丹妞斯说,鲍勃迪伦的诗歌堪比荷马史诗,可以说唱,主要是他的歌词非常富有哲理,可以说,迪伦是一个思想者。他对于越战非常不满,这从他的1963年创作的《战争大师》可以看出来,对战争的制造者进行血淋淋的抨击。从网友的评论看,今年诺奖得主真是实至名归,恰如其分。

PROFOCA的前CNN记者瓦瑟曼和迪伦差不多出生于同一个时代,都是40后。瓦瑟曼年轻时主修音乐,因此也是一个音乐家,吉他弹唱非常专业,经常进行演出。我们可以尽情领会他对迪伦的演绎。我们会先由播音员朗诵一下这首诗,然后,再听瓦瑟曼用英文吉他弹唱。以瓦瑟曼的专业投入,相信定会给观众一种特别的领悟和享受。以下就是这首诗的中文版。

答案在飘荡

人要走过多少路,
才配得上人的名分?
白鸽要越过多少大海,
才能安睡沙滩?
而那炮弹要飞射多少次,
才会被永远禁断?
这答案哪,朋友,
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座山要经过多少年,
才被冲为海角?
一些人要活过多少年,
才被自由光照?
他还要把头扭开多少次
假装什么也没看到?
这答案哪,朋友
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
才能看见天光?
一个人要长出多少耳朵,
才能听到人们哭丧?
花去多少生命他才明了,
已有太多人死亡?
这答案哪,朋友
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欢迎斯京朋友参加11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举办的《北欧金秋文艺汇演》。由中欧文化协会,瑞典专业外国记者协会,北欧绿色邮报网联合主办。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讲座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16日举办了成立以来的首次学术讲座--汤显祖与他的世界,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故事。

dsc_4130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文化参赞浦正东说,今年恰逢中国的汤显祖和英国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两位杰出的文学巨匠,一个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文学家,诗人和戏剧家,一个是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因一部名留青史的《牡丹亭》而把中国那个时代的戏剧推向了高峰。因此,文化中心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陆建德来做讲座。

dsc_4139

陆建德用英语向大多数瑞典观众介绍了中国的汤显祖和他的《牡丹亭》。讲述了《牡丹亭》里的爱情观,以及它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相同与不同。

他还谈到了鲁迅,以及中国妇女地位的不断提高。

他认为无论是汤显祖还是莎士比亚,其实都是有反对封建包办婚姻的爱情观。尤其是汤显祖,当现实中无法实现爱情和婚姻的理想时,他采取了还魂与复活的方式,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dsc_4140

讲座受到听众的良好反响,人们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昆曲是否可以用来演唱莎士比亚的戏剧,或者牡丹亭是否可以用英语来演唱等等。

出席讲座的大多是中国文学爱好者,包括著名翻译家陈安娜。她说,她一直在翻译作品,目前正在翻译贾平凹的小说。

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于今年9月2日正式揭牌。其宗旨是促进中瑞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诺贝尔文学奖即将揭晓各路记者齐聚文学院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今天下午一点,还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诺贝尔文学奖将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宣布。

images-1

现任秘书SARA DANIUS.      图片来自文学院

和往年差不多,提前两个小时,摄影记者就都挤在宣布厅的门口了。10年前,我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是这样。我问工作人员为什么不用后面宽敞的大厅来宣布呢?她说,第一这是传统,一直在这里,第二,我们就是要这个效果,就是要让人看着人多。

记者一声长叹,有钱难买我乐意啊!从那时以后,我再也不到前面去挤了,而是自觉地站在最后,看着那些辛苦的记者在前面挤,搭梯子等等,营造一个非常拥挤的氛围。

当然,文学奖确实有比记者更多的人关注。例如,去年,他们就请一个学校的中学生来体验诺贝尔文学奖宣布的氛围。同时,那些翻译家,出版社的出版商,把赌注压在某个作家身上的有关人士都会来诺贝尔文学奖发布会现场来体验那令人心跳的一刻。如果出版社压对了,出版了该作者的翻译本作品,那自然会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当然,2012年除外,2012年是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所以很多人闻声而来。象马悦然,陈迈平等都到了场。陈迈平夫人陈安娜翻译了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自然是个风向标。凤凰卫视驻巴黎记者也特意赶到斯德哥尔摩来采访。据说,连老板刘长乐都想出席一下诺贝尔晚宴。

对于这样的明显的风向标,我们自然心情很激动。但是,由于诺贝尔奖保密工作做得好。即使你猜有可能,任何人也不敢百分之百地确信,只能是两首准备。当然,到宣布的时候,果然是莫言,中国记者们忍不住爆发出一阵的喝彩。那种兴奋和惊喜真是难以言表的。

images-2

前任秘书Peter Englund.      图片来自文学院。

当然,你不能指望永远有中国作家获奖。好机会也得留给别人一点儿。因为第二年,有人采访我问中国那么多作家,为什么中国作家获奖那么少。我说,这奖是人家评的,我们自己不能随便去争。等我问秘书彼得的时候,他更直接,你的意思是说去年我们刚把奖给中国,今年还要给中国作家吗?

通常文学奖的宣布者是文学院常务秘书。宣布之后,即开始专访,这个专访时间需要一个小时左右。然后,人们慢慢散去,等待12月初亲身采访诺奖得主本人。

评论:学习马云好榜样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评论员陈雪霏)--刚刚获得一个消息,说中国富豪马云被联合国看上了,联合国秘书长邀他出任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青年创业和小企业特别顾问。

这个职位说实话真的很适合马云来做。首先,他非常聪明能干,其次,他有团队精神,善于利用别人的大脑。多年的努力,积累了巨额财富。

马云从一个不知名的教师,经过10几年的努力,一下子成了亿万富翁,这是无数青年所梦想的。

作为联合国邀请的大使,顾问之类的,基本上都是荣誉,没有工资。就像马云的工资是1元。但是,他可以有机会去很多国家。就是说,请马云做联合国官员,可以为联合国省很多钱,甚至还有可能让马云搭上很多。

马云的出现,肯定会激发很多青年的创业精神。他将是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好榜样。如果他的资产长期不出问题的话。

象宜家,创始人IK一辈子不断进取,依然处于上升阶段,爱立信100多年来依然处于青壮年阶段。但愿马云能长期保持实力。

纪念毛泽东逝世40周年

北欧绿色邮报网评论员 陈雪霏--1976年9月9日凌晨两点多,一代伟人毛泽东辞世。

mte5ndg0mdu1mdywmjuymtc1有人说,毛泽东就是神,因为他要驾崩,所以发生了7月28日的大地震。但是,他选择了9月9日离世,让人们永久地记住了他。

那一年,我上小学二年级,刚刚从班吉塔小学搬到我们自己的村子小学,地藏寺小学。我们的学校其实就是原来四队的队部。这里夏天种地,冬天当操场。9月9日下午三点钟,我们突然听到哀乐声。随后是老师通知我们到操场集合。

那时我是班长,所以,我站在前面组织大家排队。李殿惠校长看我的红领巾还没有摘掉,就说,雪霏,把你的红领巾摘掉。于是我摘掉红领巾。

等五个年级的学生都到齐了。校长带着沉重的语气说,同学们,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今天早上逝世了。这个消息很沉痛,但是,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那一年,我10岁,在我的心里,毛主席仿佛就是一个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人或者神。我心想,毛主席不在了,天会不会塌下来?我们以后可怎么办呢?

我们随即又带上了黑纱和白花。每天就是悼念毛主席。三嫂是我们的老师,也是红卫兵。她痛哭流涕。毛主席呀毛主席,是您在天安门接见了我们红卫兵。

后来,我们全公社的人都到班吉塔公社去悼念毛主席。还记得我们是乘大解放去的。绿色的汽车,我穿着鸭蛋青的衬衫,是我妈妈的,后来给我了。绿军装一样的裤子。我感觉很不一样。

到了公社门口,看到警卫眼睛都不眨一下,我心想,这是真人吗?等了好半天,他还是忍不住眨了一下。我这才确认他是我们的战士。

上高中以后,我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我记得很清楚,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他还说,学习最大的敌人是自我的满足,要想真正学点知识,必须从不自满开始。

多年来,我觉得,我一直以这句话为我的座右铭,我一直很谦虚,一直感觉自己有点进步。什么时候,我觉得满足了,很快,我就会感觉自己落后了。

毛泽东的名字不仅在国内特别响亮,在国外,也是家喻户晓。1999年,李鹏委员长访问南非时,我作为驻津巴布韦记者被派到南非负责英文报道。有一个环节是我们要去罗本岛参观,那里是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经呆过的地方。他在监狱里呆了27年,大部分时间是在罗本岛的一个大约7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在那里,他每天做仰卧起坐,走步,跑步,一直坚持锻炼身体。

当我们乘公共汽车前往那里的时候,一位南非官员问大家,你们知道曼德拉先生为什么能够在铁窗里坚持27年却没有垮掉吗?大家一时鸦雀无声。这位南非官员说,就是因为受到了毛泽东思想的鼓舞。

毛主席语录曾经是津巴布韦部级以上干部的学习材料。著名的坦赞铁路是中国,是毛泽东思想传播的最好方式。南部非洲的赞比亚,坦桑尼亚人民一提到中国,就提坦赞铁路。如今,更不用说,非洲的每一条主要马路,可能都有中国工人的汗水。

1997年,我到西藏去,到西藏当雄的一个藏民大家庭去采访,女主人还是念念不忘,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为什么毛主席在牧民心中有分量呢?

据我了解,当初解放军进藏,毛泽东有话,军队要自己种粮,搞生产,不要侵犯藏族同胞的任何财物。就这样,解放军自给自足,感化了当地藏民。当然,寺庙里的一些人因为文革红卫兵砸寺庙后来也很有意见。但一开始还是没有问题的。

来到斯德哥尔摩,瑞典的思想史课本上,提毛泽东,宗教工作者研究毛泽东,经济学家也不得不提毛泽东。在我家附近的一个音响店里,橱窗上有一本关于毛泽东政策的论著。直到前年才把它拿掉。但是,毛泽东的追随者在瑞典曾经非常有组织地学习他的著作。

最让我感动的是,毛泽东的预见性。他在1956年11月12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90周年的时候说: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但是要谦虚。不但现在应当这样,四十五年之后也应当这样,永远应当这样。中国人在国际交往方面,应当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

纵观我们现在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毛主席也是非常渴望发展的。在他在位的时候,虽然经济发展没有象后来这么快,但是,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卫生条件极大改善,使中国人口成活率,扫除文盲率都有很大提高。中国人口迅速增多,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

毛泽东对中医高度重视,他说,中医是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发扬光大。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反复引用毛泽东的这句话。也正是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中国科学家发现了青蒿素,发现了疟疾的治疗方法。

最近和卡罗林斯卡的一位日本科学家聊起来,他说,他就是使用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制成的抗疟药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小岛上进行疟疾治疗,效果非常好。

习近平曾经说过,没有前三十年,就没有后三十年,两个三十年都不能完全否定。

这确实是辨证唯物主义的正确应用。可以说,前三十年注重国家思想的统一,注重共同发展,医疗卫生全国普及,消灭了贫富差距。社会比较平等。人们有新鲜空气和水。但比较困难。后三十年,突飞猛进,正好打破了绝对平等的观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结果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但整个社会总体来说,更富裕了。经济发展好了,但环境差了,空气质量,水质量差了。这也是因为发展而造成的,需要第三阶段改善环境。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可以说,让中国人富裕起来,也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更不用说,中国也开始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为非洲之角的和平,打击海盗贡献了力量,中国医疗队在非洲为无数非洲病人治病,为治疗埃博拉病毒的努力都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2005年,我在英国留学的时候,也正是西方人提出中国对非洲如何如何的时候。但是,我的英国老师卡特琳说,她相信,非洲的未来在于中国的带动。她的观点其实很实在,就是觉得欧洲有点儿老了。活力差一些。而中国崛起的过程中充满活力,肯定要到非洲投资,带动非洲发展。事实证明她的预言没错。很多欧洲人到非洲去,回来以后都说,非洲的基础设施,道路交通,大型体育场,医院,飞机场等都是中国工程队建的。中国人无处不在。因为我在非洲曾经呆过两年,亲眼所见,这些都是事实。

40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们并没有忘记毛主席。我们心中依然怀念他。事实上很多儒商也都是利用毛泽东思想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有效地利用人,管理人,领导人,在商业领域实现了重大飞跃。

此时,我们纪念毛泽东的重大意义应该是不忘初衷,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习近平时代所设立的目标无非就是让所有人都能有尊严地生活。这就要解决温饱问题,解决环境问题,解决平等问题,解决尊严问题,最后一句话也是解决人权问题,即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享受良好环境的权力,有尊严的问题,什么是尊严,用联合国副秘书长埃利亚松的话说,有体面的厕所,女孩能上学,都是有关尊严的问题。尊严还包括言论自由的权力,当然,尊严也关乎诗和远方!

让我们踏着先烈的足迹,向着我们的目标,继续前行!

杂文:健康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北欧绿色邮报网主编 陈雪霏

今天读了一篇博文说,健康是一种责任,有人说光是标题就觉得很好。确实,这篇文章把健康上升到一种责任的高度,即不是兴趣爱好或者是可关心也可不关心的话题,而是你必须关心的责任,因为健康不仅关系到你个人,还关系到你的亲人,家庭,朋友,单位和社会各个方面。

 

确实,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是八小时工作制,干多干少一个样,所以,很少有人提过劳死,当然,有个别干部还是为人民操劳,有病依然坚持工作,这是那个时期的典型,是为老百姓牺牲的一种精神。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10年来,主要是因为人们太自由了,很多人都是因为充分的自由,而无节制地工作,无节制地使用身体,最后,使得人体这台机器及早报废了,出现了过劳死。

 

这是因为个人的工作过于劳累而造成的问题。同时,这也是这个社会给人们造成的巨大压力。因此,保持健康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一个人健康与不健康有很多因素,但是,除了个人选择外,社会也应该给予极大的关注。首先,人们应该继续实行8小时工作制,而不应该无限制的加班。因为8小时本身就已经是满负荷了,人们八小时以外可以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生活才能平衡。

有的人觉得忙才充实,一旦自己没有太多的事情,就会觉得无聊。其实,这真要看一个人的能力和能量到底有多大,要量力而行。

一个单位经常加班,肯定会有身体不好的人,与其发给速效救心丸,还不如让他们不要加班,该休息的时候必须休息。这样才能避免过早地离世。或者过早地得癌症。

前两天还读到甘肃一个大学对患癌症的教师居然开除。这个学校就是没有履行好社会责任。现在其实,还有一种问题值得我们的社会注意,那就是80后的独生子女,其实他们的社会压力也很大。

一方面是工作太多造成压力大,活活累死。另一方面是没有工作,造成生活的无聊,生活的不规律,生活的不顺心,生活的贫困,造成有病不能及时治疗。我们的环境,空气,水的污染,造成人们很早就得上癌症,心脏病,高血压等等各种现代疾病。

因此,健康是所有人和全社会都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不应该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一个人得了无法挽救的疾病,例如癌症晚期并发症的那种,在瑞典医院就告诉你,不用治了。如果说,需要倾家荡产也无法挽回,其实,人们应该清醒地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有时候是因为关注不够,有时候是因为过度的不恰当的治疗造成的无法挽回的结果。

需要休息的,应该让人有机会休息。其实生病了,有时,休息一下就好了。平实,如果加强锻炼,可能身体就会更结实,工作起来效率也会高。

人要健康,必须要有健康的环境。政府,企业,社会都要提供健康的规化,提供健康的环境,让个人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而不是把一切都压給个人。

作为个人,我们也不要觉得我还年轻,可以为所欲为。其实,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有规律地生活,身体就有可能吃不消。如果不能有规律地锻炼身体,那么,就会感觉越来越不好。

可如果没有一个好身体,最终什么都干不了。所以,在生活中,必须认清什么是健康的,怎样才能健康。

去年,建筑专家孙渝讲,有的人下岗以后,就养成了打麻将的习惯,即使生病了,挂着吊瓶,还在打麻将,或者有的人酗酒,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导致身体越来越不好。

还有的人觉得生活好了,我爱怎么吃,就怎么吃,最后吃出来三高。突然脑淤血或者心脏病就完了。说实话,很多领导干部应该感谢习主席的控制大吃大喝的政策,估计这样,可能挽救了不少生命。吃其实也能吃到死,如果不科学饮食的话。因为吃喝不仅仅是吃喝,更主要的是剥夺很多人的睡眠。

古人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不要追求极限。过犹不及。吃的太少,或者太多,喝的太少或者太多,睡的太少或者太多,性的行为太少或者太多都是不健康的。

作为一种反抗传统的行为,走向另一个极端,迟早也会发现有问题的。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健康问题,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要积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饮食有度。在瑞典有个词叫lagom。就是正好,正合适的意思。

 

让我们过上这种正合适的中庸生活吧。其实中庸就是最佳,最适度的意思,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正因为它不容易做到,所以,我们才需要努力地做。

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撕下虚伪的面具,理智认真地面对现实吧。

 

 

 

中欧文化协会为了大家的健康就每周日组织跳舞或者打太极。对身体很好,大家在一起,也可以抗击黑暗和抑郁。

慕尼黑杀手不是IS恐怖分子,但很恐怖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又是722日。五年前,2011年的722日,挪威杀手布雷维克袭击了挪威市政大楼和一个岛上正在举行青少年集会的场所,造成77人死亡。

722日晚五点多,一个18岁少年手拿当年布雷维克拿的那种型号的手枪接连在慕尼黑市中心的麦当劳和附近的奥林匹亚购物中心射击,造成9人死亡。十多人受伤。最后,他自己自杀了。

警方事后调查,他是伊朗的移民后裔。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百货店售货员。他们住在移民区。这个叫松伯利的少年被人认为是一个孤独的不太擅长交往的孩子。整天在家里看录像。他在脸书上FACEBOOK上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女孩儿,招呼伙伴们到麦当劳去,说那里有降价。松伯利打死的人中有几个是土耳其少年,有东欧的少年,似乎是有点真对移民的同龄人。他有300发子弹在背包里。

据德国Local网站报道,警方认为该事件与政治无关,与伊斯兰恐怖袭击无关。据报道,松伯利过去接受过抑郁症的治疗。

22日晚发生事件不到一个小时,自媒体就在互联网上发布各种消息。有朋友正好刚抵达慕尼黑,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里能听到外面的警笛响了两个多小时。各种报道满天飞,有人说有三个人拿枪射击,也有说三个人在边跑边射击。事后推断,飞跑的三个人有可能就是被射击的对象。

报道认为,该少年可能是受到了挪威恐怖袭击分子布雷维克的影响,选择了7月22日,拿着同样的手枪,对准的也是年轻人。他活在他自己设计和想象的世界里。

一开始,人们还想着法国尼斯刚刚发生恐怖袭击,造成几十人死亡,是否这是另一场与伊斯兰恐怖主义有关的事件。不久前,比利时也发生恐怖袭击。但这次袭击应该说是与移民有关。但主要还是精神病态。

该事件又让我想起1996年发生在澳大利亚南部塔斯马尼亚岛上的一次袭击事件。一个27岁的青年,也是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看起来不坏的一个人,因为看了太多的录像带,最后,把枪用在了现实当中。

2010年12月11日,斯德哥尔摩一恐怖分子自制炸药和手雷,最后炸毁了一辆汽车,自己在爆炸中身亡。前段时间一个移民女孩被难免杀死,令人震惊。

该事件令人深思。欧洲人不喜欢愤怒声讨,更喜欢从积极的善良的角度去想。但是,作为本身就是移民,笔者以为这是很沉痛的教训,也让笔者极为担心。例如在瑞典,游戏是一个极大的产业,是个非常赚钱的行业。然而,这个行业太吸引孩子了,很多孩子因此上瘾,不想干别的事情。许多家长一方面图省事,就让他们看,另一方面,想让孩子远离这些游戏都很难。一方面,他们可以通过看电脑学东西,但另一方面,影响了孩子们的社交能力。

另一个教训,虽然说,移民到发达国家比在自己国家觉得生活好了一些,但是,毕竟你是移民,还是有差距的,如果不能忍受差距,也酿成悲剧。

由此联想到祖国的教育,让你学习八荣八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讲道德等等,都不是坏事。经常参加组织夏令营活动,参加集体活动,这是非常好的。

最后一个教训就是最好还是普通百姓不许有枪支。社会上很容易搞到枪支和弹药,虽然说是自身防卫,但是,这个过程必然会伤害别人。人民内部矛盾都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不应该用枪支弹药来解决。

由此我也想到北京地铁那“一分安检,十分安全”的可爱,虽然麻烦,但似乎 很有必要。确实。如果是在中国,象上周那样,居然有人拿着斧头上火车砍人这种现象是不能发生的。三月份我回北京还觉得他们检查太繁琐,甚至不爱坐地铁了。但是,现在想来,还是耐心点儿,宽容点儿,安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