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辽宁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88毕业生聚会重返母校参观

北欧绿色邮报网报道(记者陈雪霏)–作为辽宁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88级毕业生之一,笔者未能参加10月5日,6日在沈阳举行的毕业30周年同学聚会深表遗憾,但是,也对同学们的成功聚会表示诚挚的祝贺!

因为有了微信,就彷佛看到了现场直播。在组织成员黄南,王红梅,关慧以及一班班长庄全新,赵国军,迟新明,佟文博,王尼,别晓杰,程绍华等积极组织协调下,英语专业八四年入学的英语一班和二班同学,还有我们的老师吴文忠教授和部分俄语代表参加了聚会。

大家参观了美丽的北陵公园。北陵就好像是我们的灵魂,在1984年到1988年之间无论春夏秋冬,那里都是我们聚会,倾诉衷肠的宝地。有踏青,踏秋,也有踩着积雪的时候。

金秋十月是沈阳最美的季节,也是辽大最美的季节。

同学们参观了辽宁大学老校舍。一进门就是我们八四级入学时的教学楼,苏联式建筑一直保留着供大家参观,这是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表现,应该点赞。辽宁大学有了新校舍,但是,旧的还要保留。只是有人觉得鲁迅像被移走了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同学们走进彗星楼7楼,我们在1987年开始启用的教室。那里记载着我们的青春梦想,书写着我们日夜奋斗的历史。同学们,其实,他们中大部分都是教授副教授了,又坐在教室里重温旧梦。

同学们参观了记载我们足迹的图书馆。那里,现在充满了艺术元素。八十年代,我们经常到那里借书,读书。我的四本红楼就是从那里即借又读而很快完成的。

同学们还穿上毕业礼服带着博士帽留影,在彗星楼前。当年,我老父亲看我们在七楼上课,感慨万千,他说你们这是住在天堂啊!

光阴荏苒,现在14亿中国人,恐怕有10多亿都已经住上了这样的天堂。还有几千万,需要脱贫。当然,住平房现在看来,也不是坏事,反而是很好的事情。

30年,我们这一代人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中国社会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去,我从锦州到沈阳需要三个小时,现在乘高铁,从北京到沈阳也只有四个小时,有的同学可以一天之内往返北京,沈阳或者是沈阳大连。高铁的交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非常方便。

当年只有外国人可以住友谊宾馆,现在同学们自己也住上了。

遥想当年,还有一个有趣的秘密,我在这里向大家透露一下,那就是我们的英语老师斯蒂芬。他是爱尔兰血统的美国加州人,嗓门极大。上学期间,他帮我录制了Paul Siman and Galfunkal,卡彭特等磁带。他说,Betty, 你不用到美国去学习英语,你可以通过听广播,听录音来学习英语。1987年临分别的时候,他握着我的手说,Betty,write to me your happiness and sorrows. 给我写信,写你的喜怒哀乐!我说是。但是我心里想,我哪里敢给你写信呢?如果我因为给你写信,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怎么办呢?是的,我从来也没有给他写过信。

1988年Peg还有Judy给我留言都说,希望将来能在外国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你的文章。

也许是巧合,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暗示,是的,我现在就是从事记者工作,我自己创立了一个媒体,叫北欧绿色邮报网,www.greenpost.se。如果Judy 或Peg搜我的话,肯定是可以在网上找到的。我也一直以作为中外友好的使者为己任。

说远了。只是,觉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希望我们的同学友情之树常青,希望我们的祖国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希望我们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我们都是住在一个地球村里。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是气候变化。我们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否则,有些小岛国过一百年有可能就会被海水淹没,有些人可能一不注意,就会生病。因此,我们必须携起手来,积极健康地面对一切,为我们共同的未来而奋斗。

这是我看到同学聚会后的感想。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板砖!

如果有更多同学发表更多感慨,这里也是你们的阵地!

Leave a Reply